韩国与日本之间,谁的航空工业更强一些?
显然他们都不怎么样,但是相比而言,日本还是稍微强了一点点。
图为韩国的T50高级教练机,他作为教练机配置很高,但是作为战斗机又稍显不足。
韩国的航空工业目前为止能拿出手的唯一军用产品就是T50教练机,目前出口到了印尼、菲律宾等国,这款教练机性能还凑活,但是他的发动机也不是韩国自己生产的,不过能够生产具有一定作战能力的高级教练机,对于韩国而言还是一大进步,起码说明他们有基本的航空设计和制造能力了,不再是一个零。
日本在运输机上的经验还是比较丰富的,图为日本C2运输机。
而日本则相对好一些,这些年研发的军品包括T4教练机、C1运输机和C2运输机以及P1反潜巡逻机,这些飞机虽然性能大都一般般,而且动力都不太好,但是相比来说国产化水平还是比较高的,比如T4教练机就是做到了100%日本生产。
图为日本的P1反潜巡逻机,比起韩国只能研发教练机,日本能拿出来的产品还是更多一些。
但是以上两国都没有制造现代化战斗机的能力,日本所谓的F2和F15J战斗机都只是零配件组装生产,并非自己研发,而且因为组装水平不高,导致了组装产品不如原版的国外产品,所以谈不上很强。不过,日本还有一个做的好的地方,那就是日本起码在脚踏实地的研发,起码有实际的飞机上天了,型号还不少,但是韩国那边,不管是KFX还是计划中的国产直升机,都只是画面上一个设计草案,所以还停留在嘴上。
韩国与日本之间,谁的航空工业更强一些?
他们都是二流水平,日本航空工业实力稍强一些,但韩国的发展后劲很大。
有了F-35做榜样和歼-20的刺激,现在世界上什么阿猫阿狗国家都要研制第五代战斗机了。韩国的五代机已经顺利下线,过几天还有土耳其,等明年冈比亚的五代机也快出模型了。同理,在运-20的刺激下,现在世界上什么阿猫阿狗国家都要研制军用运输机了。
据“防务博客”网站5月12日报道称,韩国于近日公布了该国未来军用运输机的设计方案。据悉,在韩国航空航天工业集团(KAI)公布的视频中,这架运输机首次露面,外型与日本的C-2以及乌克兰的安-178大体相似。据介绍,该机未来还将是这款多任务用途飞机,除执行货物运输外,还将兼顾空中加油、武器投放、火箭发射等方面。
而就在上月9号,韩国五代机“KF-21”首架原型机正式下线,按照计划安排,首飞将在2022年举行,完成地面和空中飞行试验后,随即投入量产,装备韩国空军的同时,还将打入国际市场。韩国航空工业领域近期如此密集的举措,令人不仅惊讶,这个小国难道又想创造一次航空工业方面的“汉江奇迹”吗?
韩国三军目前列装有30多架多用途飞机和70架运输机,军用运输机以美制C-130和西班牙CN-235为主。前者最大载荷19吨,后者最大载荷6吨,均采用涡桨发动机,主要用来执行战术运输任务。按照韩国的画面来看,这款运输机也是主打战术运输任务的中型运输机,采用了悬臂式上单翼,T型尾翼结构的常规气动布局,机体呈流线型以及用于放置起降落架的鼓包。
需要注意的是,该机的动力装置采用了2台大涵道比涡扇发动机,而非涡桨发动机。相较于涡桨发动机而言,大涵道比涡扇发动机的造价以及后期保障可以有效降低成本,其可靠性也很稳定,同时,又提升了飞行速度,可谓是两全其美,经济适用。而据韩国航天航空工业集团介绍,还将在未来把这款运输机打造成为一个空中通用平台,将其改造为空中加油机、空中预警机、反潜巡逻机、对地攻击机在内的多种机型。
韩国航空工业领域的发展,从最初的引进到引进/自主并举,再到如今自主为先,引进为辅,取得了不错的成绩。而就其自主化而言,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主要航空装备依赖引进,总体自主化水平不高。例如KF-21战斗机项目是由一百多家供应商组成的,KF-21实际上是西方航空产业链的一个货架产品的集成品。
在研发第五代KF-21战斗机项目上,由于获得美国技术支持的承诺,看似发展的顺风顺水。实际上,韩国新一代战机项目从一开始就获得美国军火商的支持,洛马公司之前承诺为韩国战机项目提供17项及时支持,极大地降低韩国战机的研发技术风险。
二是具有较强的航空装备制造能力,而研发能力相对较弱。三是韩国政府大力扶持,从政策到资金倾囊相助,采取先易后难,逐一攻克的模式稳步推进。四是引进技术融合吸引后,反哺于装备推销国际市场,再通过国际合作和技术引进形成持续发展的局面。
因而才创造了T-50高教机以及KT-1初教机出口多个国家的辉煌业绩。尽管成绩喜人,但韩国航空工业依旧存在致命伤,那就是没有掌握相关关键技术,不能独立进行生产,所以韩国还得看欧美国家的脸色行事。
军用运输机的研发制造,向来是充满巨大挑战,就其大型军用运输机而言,可谓是难如登天,举目放眼全世界,能独立研制出的国家寥寥无几。而中型运输机的研制工作,依旧不容小觑,如果没有一个实力强大,种类全面且完备的工业基础的话,对于相关国家而言,依旧是是寸步难行,困难重重。从飞机的总体设计和机体结构两方面来讲,就前者而言,从考虑经济适用性的角度出发,必须使飞机具有较好的升阻特性,选择合适的载荷量级,从后者而言,还得使飞机的机体结构具有高强度的特性。
此外,研制一款中型军用运输机,还对航空制造工艺和材料应用提出了巨大的考验,在保证机体材料具有足够的强度和韧性的条件下,同时,还对其寿命和重量有着严苛的要求,可谓是环环相扣,缺一不可。再者,航电系统的制造技术也是一个难题,大量的电子线路,设备芯片,以及电子元器件集于一体,其研发与制造要求非常高。最后,就是动力系统,航空发动机被誉为是“工业皇冠上的明珠”,其设计制造可谓是难如登天,同样,在此领域内能独占一席的国家屈指可数。 而反观韩国航空工业的现有能力和水平,想要完成以上几项核心技术,其难度可想而知,况且韩国从没有研制中型军用运输机的先例和相关经验,可谓是一片空白。即使说,韩国在现有两款运输机的基础上,将其技术消化吸收,再通过所谓的国际合作,接受来自欧美国家的支援,那么相对而言,其军用运输机的研制难度将会大幅度降低。
换言之,包括应用材料,航电技术,动力系统等等都可以向欧美求购过来,但请问,核心技术可以买来吗?相关的试验数据和技术储备可以买来吗?答案自然是否定的。近一步来说,这对韩国航空工业一直秉持的自主化发展战略来讲,是百害而无一利,除了陷入加深依赖的畸形模式中,并没有多大的裨益。所以,韩国的航空工业自主化还应该彻底全面的推行,特别是关键技术领域,必须要掌握话语权。唯有如此,才有机会创造航空工业的下一个“汉江奇迹”……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