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国家是否真正畏惧苏联的“钢铁洪流”,钢铁洪流是否真正拥有强大的作战能力?
没错,但是也绝对不是无法抵抗那么简单。
欧洲抵抗钢铁洪流的办法两个,第一个是主力后置,第二个是空地一体战。
E-8联合星预警机就是空地一体战中的武器,他是对地探测的预警机,它可以广域范围内搜索装甲部队的集结地域和展开地域,以引导本方攻击航空兵发动遮断攻击。
主力后置是说,在东欧没有任何地理阻碍的大平原上,仅仅在前线布置观通站、雷达战和侦察哨所,不进行大规模的战场建设和兵力部署,这样就有效防止了在敌人最锐利的突击之中马上在前线损失掉的可能。然后将大规模的重兵集群布置在后方几十公里的地域,这样一旦前线侦测到苏军进攻,那么后方的重装集群马上就在空中飞机的掩护下进行反冲击作战。另外,还在后方布置了大量的机场,用以在大范围的平原战场上机动兵力使用,快速把兵力投送到任何一个薄弱之处,还可以布置很多攻击航空兵在后方,在探测到钢铁洪流后,马上开展对地支援的攻击。
狂风战斗机是阻挡钢铁洪流的利器。
空地一体战是充分发挥空中火力优势,在钢铁洪流抵达的集结区域、展开区域,在其还没有完成进攻准备时,就进行空中联合火力打击,覆盖其集结地域,造成重大杀伤,第二个就是空中遮断打击,在其进攻展开区域和冲击路径上,以密集的火力和智能的磁性弹药对装甲集群实施遮断攻击。而且,空地一体战不光发挥了空中火力优势,地面部队则强调化整为零的小规模建制、功能齐全的侦察和特种化部队的抵抗和渗透,以在敌人纵深区域内实现对仓库、桥梁、机场、雷达站等支撑性设施的破坏,力图迟滞或者拖慢敌人的攻击节奏。
所以我们看见西方当时发展了强大的航空兵部队,虽然西方当年的陆地兵力不行,但是天上的飞机、预警机、轰炸机、战斗机绝对是比苏联多,而且比苏联先进的,西方是铁了心要发挥空中优势,甚至有可能在战役方向上发动空中反击,利用远程航空兵直接打击苏联纵深目标,可见苏联要想轻松取胜,倒也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
A-10已经在现代战争中展示了攻击航空兵对装甲部队的打击效能。
回答者简介:张浩,亚太智库研究员,《舰载武器》杂志评论员,在《兵器》、《舰载武器》等多家军事期刊发表《现代山地战怎么打》、《共和国炮艇小传》、《夺滩奇兵》等文章30余篇,在海军作战理论和海上作战武器装备等领域有独特见解,著有《预警机、电子战机》一书,获得军迷群体一致好评。
欧洲国家是否真正畏惧苏联的“钢铁洪流”,钢铁洪流是否真正拥有强大的作战能力?
如果想知道钢铁洪流可怕不可怕,可以百度听《苏维埃坦克兵进行曲》听过就明白坦克洪流的可怕。当苏联在1981年进行“西方-81演习”时候,全世界都被震惊,他们无法相信人类世界居然会有如此庞大的军事力量出现。
看文字无法感受苏联可怕,这里发一个视频地址大家有兴趣可以看看。http://v.youku.com/v_show/id_XMTA3ODY4NzM2.html?debug=flv“西方-81演习”是以钢铁洪流为主导的地面突袭战,目的当然是威慑北约,我们先看看整个演习计划还有装备情况。1981年9月4日,苏联出动1500辆坦克、2000多步兵战车15万大军,联合东德、波兰、捷克一起,展开为期8天的大规模军事演习。苏军驻德集群和北方集群都参与这次最大的演习。
当时苏联演习预设目标如下:苏联预计是在八天时间内拿下几乎整个欧洲兵分六路出击,目标包括
1-路德维希卢斯特
2-韦登
3-布鲁塞尔(比利时)
4-居斯特罗(德国东北部)
5-伦茨堡(德国东部)
6-斯卡恩(丹麦)
这一进攻作战计划,一次性将整个德国、丹麦和比利时还有荷兰占领。按苏军构想,他们将在一次海陆空结合的装甲突击下,突破北约防线。当时苏联领导人勃列日涅夫,还特意邀请北约观察员现场观摩。各国人民军将先配合苏军驻德集群(东德)、北方集群(波兰)、中央集群(捷克)和波罗的海舰队,向路德维希卢思特和布鲁塞尔方向发起突击,袭击喜德、丹麦、荷兰以及防守日德兰半岛的北约部队。第1集团军与苏军中央集群一起攻击,控制威悉河-费尔登一线,在于波兰第4集团军会师,北上日德兰半岛。
第2集团军在西里西亚发起突击,控制埃姆斯河流域,
在演习计划中,战争仅过7-8天,苏联军队就能控制整个德国,并向法国进军。同时在波罗的海舰队掩护下,组织空降兵、海军陆战队和摩托化步兵构成的登陆集群,直接登陆荷兰泽兰省。完成预定战斗目标,战略低地国家还有德国,兵峰指向法兰西!
在这场虚拟战争中,苏军奉行精锐装甲力量集中使用,实现大纵深突击战思想,大量先进装备被集中在步兵师与坦克师中。以著名的“塔曼师”为例,该师是标准步兵师,居然也配备了179辆主战坦克和177辆装甲输送车,还有250辆步兵战车,用步兵战车伴随坦克突击。而他们的后方是36门D-30榴弹炮组成的炮兵部队提供支援。
近卫第10坦克师则更夸张,装备364辆T-80主战坦克与300多辆步兵战车以及自行火炮108门
这个演习就是赤裸裸的威胁,那么看完演习西方害怕吗?答案当然是非常害怕。至于原因我接下来分析分析。害怕原因如下第一,苏联坦克在数量上处绝对优势。
在几乎同代武器基础上,苏联将会获得毫无疑问的战力优势,苏联巅峰期光坦克数量就有5万多辆。而部署重点又是在欧洲,特别是东德和波兰地区,就在东欧部属的数目,就已经超过当时西欧洲及美国坦克数目近三倍,不仅可以一打二,甚至能一打三,还可有选择的突破定点区域进行闪电战。
第二,战略地理环境占有优势,
作为北约华约对峙一线,西德是典型的中欧平原地形,面对钢铁洪流入侵几乎无险可守,而德国之后的法国也是一个几乎平原为主国家,除了原来的马奇诺防线也是无险可守,可在现代战争情况下,哪还有所谓防线生存空间?
因此美国在冷战中一直都奉行“主动防御战略”和“空地一体化战略”。这战略核心就是以时间换空间,简单说就是放弃西德甚至法国。
第三,入侵地区具有良好的后勤保障。
作为欧洲强国,不论东西德都有分部全国的高速公路体系,这个要感谢希特勒,德国高速公路都是当年纳粹德国建设的,而这恰恰是装甲集群推进关键助力,在配合苏联空军出击,坦克洪流几乎无解。
第四,苏联战略计划
其实整个冷战时期,苏联对欧洲地区预设的攻击战略就是“大纵深突击战”简单说就是闪击战。在最快速度的海陆空一体化作战配合下,重点突破中欧关键城市战略要地,如北线汉堡,中线多特蒙德,南线法兰克福,在三线目标达成后,在三线出击汇合拿下巴黎。
这一套组合拳下去,北约除了战术核武器之外,几乎无法抵抗。
由上述四点,我们可得知,按美国思路,北约在战争之初就已经放弃西德将所有防卫部队集中起来保护法德边境,这是什么?这是未战先怯啊!下面我们看看美国为了防备苏联钢铁洪流做的战略准备、
第一:集中全力发展空中对地武装、
美国为应对钢铁洪流,提出“空地一体化战略”原因也很简单,知道地面打不赢就发展空中力量,大力发展直升机群和强击机群。
著名的黑鹰直升机还有A10对地攻击机就是因此诞生。
第二,美军学习游击战术
在中美蜜月期的80年代,为应对苏联威胁,美国主动派人和中国进行军事合作,目的是学习游击战精髓还有33制组合的中国特色攻击步兵分列。目的不言而喻,那就是在战况无法挽回情况下,由正面作战转入敌后作战。
强大的美军居然要学习游击战,这样的准备工作不就是害怕的证明吗?
第三,单兵战术核武器的研发以及列装部队,目的也是为了应对钢铁洪流。
通过美军和北约战术战略准备,还看不出美国害怕吗?美国和北约不仅是心理上害怕钢铁洪流,其行动上也很害怕。我们真的都该感谢1991年的苏联解体,要不然中国北方还有欧洲随时都会有一支达摩克利斯之剑准备落下。
苏联解体之后的俄罗斯,早已不复当年之勇,坦克洪流,也都成为坦克墓地里面一辆辆废铜烂铁一去不复返。感谢上帝带走苏联,感谢戈尔巴乔夫!
欧洲国家是否真正畏惧苏联的“钢铁洪流”,钢铁洪流是否真正拥有强大的作战能力?
冷战期间,苏联一直在攒家底准备打第三次世界大战。苏联陆军的“钢铁洪流”,几乎成了苏联国家实力的象征。按照苏联高层的设想,一旦冷战转为三战,战术核弹将会第一时间瘫痪掉西欧各国的机场,掩护钢铁洪流西进。
西欧地形又以平原为主,山地地形只有纳维斯山脉和阿尔卑斯山脉。要想阻挡全机械化的“钢铁洪流”是相当困难的。上世纪80年代,美国在欧洲就部署了超过5000辆坦克。但这在钢铁洪流面前不够看:光是T72坦克的产量便达到了惊人的25000辆,是上世纪80年代美国部署西欧的坦克的5倍。
其实,钢铁洪流不过是一个形式。真正让欧洲国家畏惧的,还是苏联陆军强大的后勤保障能力。“西方-81”演习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演习,演习中苏联陆军出动了50万余人,1500辆坦克和超过2000辆步战车。
想象一下1500辆坦克几乎是一横列展开,步战车紧跟其后,在空军战斗机、攻击机和轰炸机的掩护下,用履带丈量着土地的壮观景象。毫无疑问,钢铁洪流的作战能力是首屈一指的。当时的北约,只能凭借略微领先苏联空军、国土防空军的空军部队,顶着苏军伴随野战防空炮火,超低空发射战术核弹来阻滞钢铁洪流的前进。
若后勤保障不得力,那么钢铁洪流根本就玩不起来。可惜苏联陆军的后勤是一流的,这是保障钢铁洪流持续不断地运转的根本。当时欧洲各国的军队,都无法有效地阻止钢铁洪流的继续前行。
欧洲国家是否真正畏惧苏联的“钢铁洪流”,钢铁洪流是否真正拥有强大的作战能力?
二战中,德国和苏联的钢铁洪流,先后在欧洲大陆上演过震撼人心的剧目。
北约也一直在策划克制华约钢铁洪流的武器和战术。并且在海湾战争当中,展示了美军为首的北约军队打坦克装甲集群的能力。而且,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在80年代初期,在德国,捷克,荷兰,比利时交战区,华约只有47个师,而北约有31个师,华约并没有多少人力优势。
在中欧,北约军队包括英国第1军,比利时第1军,西德第1军,第3军,第2军,美国第5军,荷兰第1军,美国第7军等重装部队。北约的8个重装军,拥有的坦克和装甲车辆同样是巨大的钢铁洪流。
为此,美国专门设计了空地一体战,就是专门克制苏军装甲集体的战术。就是抛弃所谓的主要决战地域的作战思想。同时,打击华约的第一线部队和后续预备队。以北约地面部队机动防御华约第一攻击波次。
而出动优势空中力量对华约第2梯队进行全面打击。导致苏军第2梯队无法增援,第一线作战。简单说空地一体化的核心,就是对敌人后续部队进行空中战略打击。华约后续部队、预备队、C3I系统、战斗支援和勤务部队都是重点打击对象。
在80年代,美军在欧洲夺取制空权,是一个大概率事件。在整个80年代,美国第三代F-15,F-16战机数量越来越多,而苏联还没有成规模装备苏27战机。以米格21,米格23和少量米格29为主的前线战机,根本无法夺取欧洲的制空权。
欧洲国家是否真正畏惧苏联的“钢铁洪流”,钢铁洪流是否真正拥有强大的作战能力?
对于苏联的钢铁洪流,西欧国家是相当的担心,不是假的。为了制止苏军或者说华约国家的坦克部队进行大纵深高速度的连续突贯,西欧国家一般的做法是打算使用核武器,而且位于第一线的西德都是知道这一点的,但是为了对付苏军的装甲集群或者叫坦克集团军群,对于在自己国土上使用核武器,西德也就认了。唯一的要求就是用的核武器当量小一点,别把西德炸成不毛之地就行。
其实,美国研制中子弹这种加强中子辐射,而减小冲击波等其他杀伤效能的核弹,很大程度上就是为了在中欧地区使用核武器,也便于阻止苏军的坦克集团军。除了中子弹这种,还有什么核地雷,包括背包核弹都是被搞了出来,背包核弹是配备给特工人员,在苏军已经占领的地区引爆,在苏军后方制造混乱用的。
当时苏军进攻速度的标准是不使用核武器,每昼夜前进50公里,使用核武器的条件下,每昼夜前进100公里,在这种情况下,一周之内饮马英吉利海峡,不是不可能的。
但是,从冷战以后的披露的资料来看,当时的华约和北约是处于麻秆打狼,两头怕的情况。对于苏军来说,苏军内幕里边的那种补给补充情况真的是太理想了,太理想的东西多半行不通。
对于苏联来说,由于经济实力远不如北约国家,所以必须在最短时间内赢得战争的胜利,所以必须是全力向前推进,推进到英吉利海峡,但是到了英吉利海峡也不意味着战争的结束,隔着大西洋还有北约的盟主美国在那里,苏军的坦克从来就没有可能碾过美国的国土,而不打败美国战争根本不会结束。
根据冷战后的资料来看,当时其实苏联在数量上并没有占什么优势,尤其是人员,双方的人员情况其实差不多,显得苏军更强的是由于师的人数少,所以师的数量要多于北约国家,同时还有坦克,坦克的数量绝对是华约的多,但是质量是北约的稍好一点,但是在六七十年代,质量差距并不大。
为了达到坦克集群的快速突破,苏军也是首先要用核武器进行三轮打击,然后才会投入地面部队,而北约方面也是准备用核武器回击,所以当时中欧地区是笼罩在核武器的蘑菇云之下的。所以当时的欧洲不只是害怕苏军的坦克更害怕核武器。
欧洲国家是否真正畏惧苏联的“钢铁洪流”,钢铁洪流是否真正拥有强大的作战能力?
二战已经证明,坦克是飞机的靶子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