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寡妇门前是非多」这个典故怎么来的?这句话的上半句是什么?
古代,有一女子生的貌美如花,成亲后,她与丈夫如胶似漆,同村的女人羡慕不已。可没想到,不到2年,丈夫竟感染风寒死了。婆家竟一反常态,将女人“囚禁”起来。
婆家不准她改嫁,还不许她跟其他的男人说话。某天,家里的长工不小心把水撒在她身上,长工低头道歉,女人回了句没关系,就回屋了。
婆婆看到这一幕,气得指着儿媳的房间大骂:呸!你这个不守妇道的女人,男人死了,就这么耐不住寂寞吗!
婆婆的态度,让下人对这女子议论纷纷。再从屋里出来时,家里已经变了天。下人们背地里对她指指点点,嘲讽她,要是丈夫知道她这副德行,棺材板都压不住了。
女子眼眶含着热泪,却默默忍下,可婆婆天天甩脸色,众人愈发变本加厉,有的人甚至当着她的面骂她不要脸、不检点、偷人……
重压之下,女子不堪重负,选择一个深夜,独自走到井边,一跃而下。就这样,女子以死结束了悲惨的后半生。
一、寡妇门前是非多,是口口相传留下来的。1、很多时候,寡妇门前之所以是非多,倒不是她们做了出格的事情,而是闲人看热闹不嫌事大
就如同故事中的女子,她丧偶已经很可怜了,仅仅因为跟长工说了句话,就被流言蜚语生生逼死。
女子跳井这件事,婆婆是主谋,她戴着有色眼镜,决不允许儿媳“背叛”自己的儿子。
传播流言的人,则是一个个帮凶。他们不明真相、人云亦云,丝毫不理会这些话会给当事人造成多大的伤害。
人的骨子里是喜欢看热闹的,且与自己无关时,总嫌事儿不够大,恨不得分分钟加把火。他们并不了解事情的真相如何,但并不妨碍他们胡乱蹦跶、口吐利剑。
只是可怜了这样清白的女子,白白死在了他人的嘴里。
2、古代社会主流的价值观,成了寡妇的枷锁
古代,女子地位低下,整个社会风气对女子非常苛刻,有一句顺口溜是这样说的:自己的老婆自己的驴,自己打来自己骑。
并且,男子可以三妻四妾,女子必须“嫁鸡随鸡,嫁狗随狗”,还要从一而终,即便丈夫年纪轻轻就死去。
丈夫去世后,寡妇用稚嫩的肩膀撑起这个家,不仅要侍候公婆,还得赚钱养家。若是跟男子说几句话,就会招来一顿骂。
丧偶可怜,但比丧偶更惨的是扭曲的价值观,它将女子的自尊贬到尘埃里。比如,人们会觉得寡妇晦气,正因为她们命硬,才会克死自己的丈夫。
又比如,有不怀好意的男人去调戏寡妇,反正她没丈夫撑腰,欺负了又不用承担后果。
事实上,寡妇做错了什么呢!不过是种种枷锁强制套在她们身上,让日子过得愈发艰辛罢了。
3、有的女子丧偶后,不愿意一人撑起这个家,再次嫁人后,会被大多数人瞧不起。
有这样一句话,“饿死事小,失节事大”,它从宋朝就开始流行,且常常被用在寡妇身上。但凡寡妇有一点风吹草动,都能被人用放大镜研究,成为人们的饭后谈资。
古代推崇“贞节牌坊”,认为这是荣誉的象征。一旦得到这个表彰,全村人都跑来监视你,让你时刻都要注意言行举止。
在愚昧的观念影响下,很多婆家深度认同这句话,认为再嫁就是“失节”,她们为了一个贞节牌坊,生生将儿媳困一辈子。
寡妇再婚很困难,不仅要征得家人的同意,还有很多禁忌要遵守。一旦再次嫁人后,还会成为“异类”,得不到该有的尊重。
二、寡妇门前是非多的上一句是“鳏夫房顶炊烟少”鳏夫指的是妻子去世的男人。当男人丧偶,家里就没人生火做饭了,干了一天活儿,回到家却冷锅冷灶,连个说知心话的都没有。
时间一长,鳏夫家很少生火做饭。他们吃饭,都是将就着对付一口,什么方便吃什么。
与寡妇相比,鳏夫的处境好一些,他们只是暂时处于这种情况。一旦有了合适的对象,很快就能组成家庭。
到时候,家里就能升起袅袅炊烟,忙碌一天后,不仅能吃上一口热乎的饭菜,还能让心灵有个家。
三、寡妇门前是非多的下一句是“财主门前孝子多”曾看过一个电影,一位母亲老了,需要养老。儿子们都觉得母亲是个累赘,不愿意养,但他们喜欢卖弄孝心,就变着法的苛待亲娘。
儿子请母亲吃鱼,却欺负母亲眼神不好,拿个鱼盘子给母亲,实际上,里面的鱼只是一副逼真的画。母亲夹了半天,才反应过来是个“玩笑”。
后来,有人给这位母亲支了个招,她给孙子们压岁钱。儿子们好奇地问,就说自己还有个宝箱,里面都是金元宝。
刹那间,画风变了。儿子们孝顺的不得了,不仅大鱼大肉伺候,还抢着养老,时不时嘘寒问暖。这位母亲终于有个安稳的晚年了。
直到母亲死去,他们兄弟二人才打开宝箱,却瞬间傻眼,里面哪里有元宝?只是一堆破石头罢了。
一个人没钱时,吃的苦头愈发的多。有钱时,周围都是笑脸,七大姑八大姨会笑意盈盈地上门。正应了那句话:穷在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
一位母亲的遭遇尚且如此,更何况财主呢?财主若一直是财主,那他的儿子们必然十分孝顺,若家产没了,那就是另一番境遇了。
总的来说,这些口口相传的典故,虽简短,但包含的道理值得我们深思。
「寡妇门前是非多」这个典故怎么来的?这句话的上半句是什么?
"寡妇门前是非多"是一句俗语,其上句贴对是"鳏夫房顶炊烟少"; 宽对会很多。
鳏夫房顶炊烟少,鳏夫是指从没结过婚的老男人,这样的人房顶少有炊烟。这一说是有特定的历史背景的,如果离开了特定的历史背景,断不能成句。放在今天,人们就不怎么理解,至少年轻的人们不理解。
在长达几千年的封建制度下的人们,人分三六九等,封建士大夫,三从四德,男尊女卑,认为男人做饭,洗衣服,带孩子是不体面的事情,久而久之,男人主外,女人主内,形成了一种自然的分工,故而男人就从根本上不会做这些事,所以,一旦成了鳏夫,就只好投亲靠友,蹭饭、下馆,当然其房顶就少有炊烟,家也就会"烟熄火熄,缺少生机"。现在的人们认为"炊烟"是大气污染,殊不知在农耕时代,是"生机、兴旺、发达"的代名词呢?
"寡妇门前是非多",是说死了男人的妇女,会招来很多说不清道不明的事。突出地理解,只要你是寡妇,就应小心谨慎,孤独终老,不可与异性有任何的接触,那怕是一星半点,那怕是正当清纯,都难逃可畏人言。在封建社会,做女人难,做寡妇更难。寡妇不允许改嫁,这是婚姻制度的悲哀!是套在妇女头上的枷锁!所以,封建时代,寡妇门前是非多就成了一句民间的口头单禅。
"寡妇门前是非多"有历史的渊源,也有认识条件的必然,还有认识标准的使然。
认识条件的必然。妇女一旦死了男人,就为多是非埋下了复笔,为人们制造是非提供了口食,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寡妇就不可避免地与是非结缘,成为一对孪生姐妹,相伴而生,直至终老。
认识标准的使然。寡妇门前就一定有是非,有夫之妇那怕是真的偷人养汉,人们也会视而不见。这里就是"双标"作祟。看来连"双标"也不是美国人发明的,也不是美国人独有的专利。
由于"双标",坐实了寡妇门前是非一定多,是不公平的,不客观的。就象"富贵生淫欲,饥寒起盗心"一样,事实上生淫欲者何止富贵之人?平常人都有嘛!起盗心的绝不只是肚子饥饿的人,相反,饥寒之人多风骨!倒是那些所谓的有钱人,他们虽不曾偷得半点充饥之食,确偷走了更重要的东西!可见,有无是非,是非多少; 是否生淫欲,是否起盗心,不能单从一个条件具备来定夺,要讲事实,讲证据,切不可人云亦云,搬弄是非!让事实诏告天下,这才是人间正道。
「寡妇门前是非多」这个典故怎么来的?这句话的上半句是什么?
与“寡妇门前是非多”这句俗语意思相近的还有另一句俗语“暴风骤雨,不进寡妇门”,意思都是与寡妇交往容易招惹是非。那么寡妇的正确打开方式是什么?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有“寡妇门前是非多”这个说法的?有没有典故出处呢?真是不扒不知道,一扒吓一跳。
“寡妇”这个词的起源还跟《诗经》有关“寡妇”这个词最早是什么时候开始使用的,已经说不清楚,不过第一次明确被记载,是在《诗经》中。
当时是西周时期,正是庄稼收获的季节。一个年长的农民伯伯检查几个农夫收割后的农田时,批评说:你们是怎么干活的?那边丢下了成捆成捆的谷捆子,这边呢,谷穗子也丢得到处都是,这不是让那些孤寡老妇捡了便宜吗?你们呀,这样干活可不行!
恰好有一个下乡采风的文化工作者从田畔路过,赶紧把老农的话记录了下来,回去后又经过一番加工润色,成了一首诗中的诗句:“彼有遗秉,此有滞穗,伊寡妇之利。”
后来孔子在选编《诗经》时,便将这首诗的题目定为“大田”,归入“小雅”之中。
寡妇的种类还蛮多,同样是寡妇,待遇差别可大了去了汉语中很多词的古今词义变化很大,但“寡妇”的意思却比较固定,一般是指没有丈夫的妇人,后来在民间又多指丈夫去世了的妇人。
虽说古时候的礼教有“男女授受不亲”之说,世间还有“寡妇门前是非多”等等俗语,但是这并不妨碍古代文人去研究寡妇。非但如此,古时候的文人们对研究寡妇还特别热衷,研究成果颇丰,最大的成果就是将寡妇分为了七种:
第一种是望门寡。是指定了亲,但是还没有过门,未婚夫就去世了。在礼教特别严格的元、明、清时期,这样的寡妇,虽然还是黄花闺女,却不得不顶着寡妇的名头,再嫁时至少在形式上需要得到“前夫”父母的允许。
第二种是伞下寡。结婚之后还没有生儿育女时,丈夫就去世了,妻子就成了伞下寡。伞下寡再嫁时,是有一番讲究的,首先是不能像一般新娘子那般花枝招展地打扮,还得大半夜偷偷摸摸地出门。男方则派一个女人,身边跟随几个壮汉在村口迎接。等伞下寡过来时,男方迎接队伍中的壮汉们就要对着天空打上一阵乱拳,意思是把伞下寡前夫的鬼魂打跑,免得他来找她的新丈夫算账。
第三种是鸳鸯寡。鸳鸯寡是寡妇中人数最多的一类。她们是在生过孩子后,丈夫才去世的。鸳鸯寡再嫁讲究更大,除了像伞下寡一样半夜出门外,还得腰别镰刀,头戴帽子,一身短打扮前往新丈夫家村子的荒郊野外,与等候在那里的新丈夫会合。他们甚至还要在那里住够三十六天才能正式进夫家。
第四种是断桥寡。丈夫非正常死亡的,妻子就是断桥寡。断桥寡再嫁,和伞下寡、鸳鸯寡再嫁差不多,也是半夜出门,出门之后也有很大的讲究。
第五种是残花寡。四五十岁的时候,丈夫去世了,就是残花寡。古人结婚早,四五十岁时,多半已经儿孙满堂了。因此残花寡可以不用再嫁,完全可以在家享儿孙福。如果残花寡要再嫁,到新丈夫家过门时,是要打醋坛的,其实就是把一柄犁烧红,再浇一勺醋上去,残花寡从冒着白雾的犁上跨过去,这就是“打醋坛”。
第六种是离弃寡。丈夫外出多年一直没回家,且下落不明,说不清是生是死,守在家中的妻子如果不愿意等下去,要求再嫁的,便叫离弃寡。离弃寡只要满足公婆家的一些要求,并向公婆家交足身价钱后,公婆家一般是会同意其再嫁的。
第七种是离异寡。被夫家休妻,或是与丈夫和离后的妇人,就是离异寡。离异寡改嫁的规矩相当于是鸳鸯寡和残花寡的结合,要半夜出门,在荒郊野外住上一段时间才能进新夫家,并且进门前也要打醋坛。
上面这些规矩在礼教特别严格的元朝最早南宋晚期以后才有,北宋及以前倒是不怎么计较的。
我国第一个被载入史册的寡妇,那可不只是赫赫有名那么简单,她曾经受到秦始皇的接见,并被待为上宾尽管礼教严格的近世对寡妇多有不公,但是在古时候大有作为的寡妇其实很多。
比如在秦始皇时代,巴郡(就是现在的重庆)就有一个名字叫“清”的寡妇,因为事迹卓著,被记进了《史记》,她因此也成为第一个被载入史册的寡妇。
清是一个亿万富婆,秦始皇修万里长城时,她捐献了巨资相助,秦始皇修建陵墓时,她又捐献了不下100000斤水银。
秦始皇大为感动,在清晚年时,将她接到咸阳居住,还在皇宫接见了她,封她为“贞妇”,还在巴郡筑女怀清台褒奖她。再后来的2000多年里,再鲜有哪个女子获得皇帝筑台纪念的殊荣。
那么,清主要的事迹是什么呢?
原来她夫家世代都是做朱砂生意的,她丈夫去世后,她便承担起打理家族生意的重任。由于她很有经济头脑,且商业嗅觉敏锐,又特别注重技术创新,她的家族企业便很快成了朱砂和水银行业的龙头老大,还成了秦始皇丹药炼制厂的唯一原材料供应商。
靠着行业垄断,清很快赚得盆满钵满,家产少说怕也有100000000多贯,大约相当于现在的2000000000到3000000000元,妥妥的女首富一枚。
发家致富后,清不是想着买跑车买游艇,或者用其它方式自己享受,而是计划为国家做贡献。当时朝廷正在修筑长城,预算十分紧张,于是她说,我捐资5000000贯!秦始皇给自己修陵墓,需要大量的水银,她又说,我捐100000斤水银!
一个妇人,还是个寡妇,竟然能赚下那么多钱,这还不算,还为朝廷的事出了那么大的力!秦始皇自然大为感动。秦帝国需要楷模,清就是最好的楷模,除了她,又有谁有资格当楷模呢?于是秦始皇便对清大为褒奖。
司马迁也对清的事迹大为感慨,便将她记载进了《史记》的《货殖列传》中。
北宋及以前可不是“寡妇门前是非多”,反而寡妇特别吃香,众多君王都好这一口,因此,一些大名鼎鼎的皇后,在进宫前就是寡妇虽然后世的人都说“寡妇门前是非多”,可是北宋及以前可不是这么回事。一个男子若是看上了哪个女子,可不管她是不是什么寡妇。一些朝廷大员甚至皇帝都格外喜欢寡妇,曹操就是有名的寡妇控。汉景帝、宋太祖、宋真宗等等,也不遑多让。
正因为皇帝好这一口,历史上便有很多寡妇当了贵妃甚至皇后。当皇后的寡妇中有名的有汉景帝的王皇后、宋真宗的刘皇后、宋仁宗的曹皇后等。
汉景帝的皇后王娡,也就是汉武帝的母亲,一生颇具传奇色彩。她本来早早就嫁人了,与丈夫金王孙生了个女儿金俗,一家三口过着平平淡淡的农家小日子。
如果是一般人,都结婚生娃了,肯定不会再折腾什么了。可是偏偏王娡的母亲臧儿觉得,她女儿这样平平淡淡过一生,实在对不起那如花似玉的容貌,便请来算命先生给女儿算命。算命先生不知是为了多挣算卦钱呢,还是真的能预测未来?他说臧儿的两个女儿王娡和王儿姁都是大富大贵的命。
臧儿比较固执,认准了的事绝不会善罢甘休。既然女儿王娡是大富大贵的命,怎么可能叫她继续跟金王孙种庄稼呢?于是她也不管女婿金王孙是什么态度,强行把王娡带走了。然后臧儿将两个女儿都送到长安,并想办法送进了太子刘启宫中。
王娡姐妹尽管是以宫女身份进宫的,但由于长相俊美,很快就引起了刘启的注意。她们自然就得到了刘启的宠爱,并被封为美人。
此后,王娡姐妹的人生便像开了挂一样。王娡先后给汉景帝刘启生了一子三女,儿子就是后来的汉武帝刘彻。王儿姁则给刘启生了四个儿子。只是王儿姁年纪轻轻就去世了,没有见上她姐姐当上皇后之后的风光。
按寡妇的分类来说,王娡算是离异寡,当然金王孙没有休她,也没跟她和离,所以,认真说起来,应该算是她休了金王孙。
宋真宗赵恒的皇后刘娥的经历更具传奇色彩。
尽管刘娥后来自称出身名门,祖父是后晋、后汉时的大将军,父亲是宋太祖时期的地方大员,但实际上她从小就生活得很苦,13岁就嫁人了,为了生存还不得不常年在街头卖艺。
刘娥在四川出生和长大,嫁的丈夫也是四川人,名叫龚美,是个打银首饰的手艺人。那时候匠人地位是低于农民的,因此可见年少时的刘娥家庭地位也相当低。如果她家社会地位稍高一点,在讲究门第观念的北宋时期,她至少会嫁给一个有几亩薄田的农民,断不会嫁给地位更低的穷工匠吧?
因此,刘娥的所谓名门之后,极可能是她为了抬高自己的门望而瞎编的。因为在极为重视门第出身的北宋时期,如果人人都知道她出身寒微,贵为皇后的她将情何以堪!
刘娥婚后便随丈夫一道外出谋生,15岁那年,他们流落到了北宋都城东京(今开封)。龚美继续开银匠铺,刘娥则继续在街头卖艺。
刘娥敲得一手好拨浪鼓,歌喉也婉转动人,很快就在京城有了名气,圈了一大波粉丝。宋太宗的儿子赵元侃(即后来的宋真宗赵恒)也听说了这个街头卖艺的女子,心中好奇,便带了几个随从身着便装去街头看刘娥的表演。
这一看不要紧,赵元侃马上被又有才艺又有容貌的刘娥迷住了,就有意将她纳入府中。
刘娥和龚美两口子已经穷怕了,自然都对这个从天而降的消息大喜过望。他们害怕赵元侃知道刘娥是有夫之妇,不愿意纳她为妾了,经过一番合计后,谎称二人是表兄妹,这才使刘娥得以顺利进入赵元侃府中。
刘娥跟赵元侃很快就好得跟一个人一样了。并且由于二人是同一年出生的,他们便想他们绝对是上天造就的好姻缘。
赵元侃跟一个出身贫贱的女子好上了,他的奶娘首先就不愿意了,就好言劝他跟刘娥断了。赵元侃哪里肯听?奶娘无法,就直接在宋太宗跟前告了他一状。宋太宗龙颜大怒,下了一道圣旨要求把刘娥立即驱逐出京师。
赵元侃哪里舍得让刘娥离开京城呢?但是皇命不可违,看来是没办法将刘娥留在王府里了,他就将她悄悄送到王宫指挥使张耆家里藏了起来。赵元侃和刘娥虽然不能光明正大地在一块了,两人的感情却越发浓烈。
刘娥在张耆家里一呆就是15年。这15年里她也没闲着,而是博览群书,完成了从中学到博士研究生的所有课程的学习,变得满腹经纶,具备了经天纬地的才能。在她30岁被已经登上皇位早已改名为赵恒的赵元侃接进皇宫时,有貌又有才的她很快就获得了他的专宠。
因此,赵恒的皇后郭氏去世后,他便有意立刘娥为后。偏偏刘娥的肚子不争气,一直不曾怀孕,立后之事便遭到了大臣们一致反对。后来,在刘娥身边的婢女李氏代替刘娥怀孕生子后,赵恒终于封堵住了众大臣之口,刘娥也就顺利登上了皇后之位。
当了皇后的刘娥,表现出了卓越的处理朝政的能力,成了赵恒的得力助手。
宋仁宗即位后,刘娥又垂帘听政10年,表现了非凡的治国才能。为仁宗时期经济、文化的空前繁荣打下了坚实基础。因此,后人对刘娥评价甚高,史书评价她说:“有吕武之才,无吕武之恶”。吕武,指的是汉朝的吕后和唐朝的武则天。
比较一下刘娥和王娡入宫前后的经历,可以发现,与刘娥比起来,王娡的经历可谓是一帆风顺。不过,她们二人也有共同点,就是都是寡妇,还都是离异寡,只不过刘娥算是和离,且对待自己的前夫龚美一直不错,让他享尽了荣华富贵。王娡呢?要不是她儿子刘彻当皇帝后,打听到有一个同母异父名叫金俗的姐姐流落在民间,而将她接进皇宫,恐怕王娡连这个亲生女儿都不会认,更遑论被她遗弃的前夫金王孙了。
至于宋仁宗的皇后曹氏,则是实打实的是名门之后,北宋初年名将曹彬的孙女。她在入宫前,结过一次婚,更是朝臣们人所共知。可是即便这样,大臣们还是一致建议仁宗皇帝立她为后。可见当时社会风气十分宽容。当然了,作为宋代有名的贤德皇后,曹氏也用自己的一生作为证明了大臣们的建议确实是对的。
什么时候开始有“寡妇门前是非多”这个说法的?有没有典故出处?这句话的上半句又是什么呢?“寡妇门前是非多”,按字面意思理解,就是寡妇门上容易招惹是非,提醒男子轻易不要登寡妇的门。
那么这句话是什么时候开始有的?有没有明确的典故出处呢?
由于在北宋及以前,理学还没有经过朱熹的发扬光大,更没有成为儒学中一家独大的流派,礼教便不是那么严格。在民间寡妇改嫁是常事,达官贵人乃至皇室,迎娶寡妇,也不是什么稀奇事。从前面的叙述中,可以略见一斑。
因此,“寡妇门前是非多”这句俗语不可能在北宋及以前就有。
由于大理学家朱熹在南宋中期的1182年才将四书合刊,且在合刊四书之后,他还一直呕心沥血地修改《四书集注》,而他修改的《四书集注》在元明清三朝长期作为人们思想行为的规范,也成为了科举考试的标准教科书。因此,在考察俗语“寡妇门前是非多”的最早出现时间时,绝对不应忽视这个因素。
与“寡妇门前是非多”意思相近的另一句俗语“暴风骤雨,不进寡妇门”则有明确的出处。元代王实甫的杂剧《吕蒙正风雪破窑记》中有唱词:“……可不道cu风暴雨,不入寡妇之门”,是“暴风骤雨,不进寡妇门”的最早书面记录。因此这句俗语的出现,应该也就在元朝,不会早于南宋晚期。
至于“寡妇门前是非多”,则未发现明确的典故出处,但估计应该是和“暴风骤雨,不进寡妇门”这一俗语同一时代出现的。结合前面的分析,“寡妇门前是非多”最早出现的时间应该不会早于1182年。
至于“寡妇门前是非多”的上一句是什么?这个想必大家都知道,就是“鳏夫房顶炊烟少”。
鳏夫是指示妻子死后没有再娶的男人,至于钻石王老五,则不属于鳏夫之列。“鳏夫房顶炊烟少”,意思就是鳏夫家中没有人给他做饭,也反衬出了鳏夫生活中缺少温暖。
不过,丧偶后的男人,只要家里经济状况不是特别贫苦,再娶也不是特别艰难的事。因此,一直到老年仍是鳏夫的男人不是太多。这就造成了“鳏夫房顶炊烟少”这句俗语缺少了广泛的社会基础,因此,渐渐地就很少有人提起它了。
「寡妇门前是非多」这个典故怎么来的?这句话的上半句是什么?
“寡妇门前是非多”社会上目知眼见,几乎是家喻户晓。但是,对于这句话由来的典故,上半句是什么?知之甚少。
寡妇
“寡妇门前是非多”有个历史典故。
我国西汉初年,在河南雒阳(今河南洛阳)有一位富贵人家。他的名字叫张百万,不缺钱,是巨贾人家,富甲一方。他不缺女人,三房四妾,但后代都是女儿。他盼儿子,好不容易有了个儿子,却是个瘸子,残疾人。他给儿子起名叫张匡,名“匡”的含义就是,以感谢上天赐给自己一个儿子,救了自己。可是,张匡自幼不学好,还学了一身坏毛病,打架斗殴,无恶不作,张百万根本管不了他,很无奈。
张百万对儿子一筹莫展,想不出好办法管住儿子。在万般无奈情况下,高人给他出主意,叫他请有武功的高人教他习武。高人说,他儿子是天上黑虎星转世,必须有武功高人才能制服他。
张百万听了高人的话,花重金从河北馆陶,请来了一位武教头。这位武教头还带着自己的儿子,与张匡同岁,名叫陈盛。这孩子虎头虎脑,受父亲影响会武功,爱看书,还会写字作诗。从此,张匡收敛了很多,与陈盛成了好兄弟。但是,张匡仍然在外与恶魔厮守鬼混。
张匡与俗话“江山易改,本性难移”一样一样的,用在他身上再贴切不过了。他的父亲张百万在儿子身上不仅赔了钱,而且还丢尽了脸面,对此,张百万束手无策。
正在这时,一个化缘的得老道来到张百万家。张百万见机行事,对老道说出了自己的苦闷,请教老道怎么办?老道念叨,天性所致,给他娶个媳妇,看看能否管住他。
张百万听了老道的话,立刻着手解决儿子的媳妇问题。可是左邻右舍,四邻八乡,都了解张百万儿子的情况,不仅是瘸子身体残疾,而且,还是个无赖,地痞流氓,没人愿意把自己的女人嫁给他。
张百万只好远离家乡,到外地给儿子张罗媳妇,最终找到了。这个女子是河南开封人,姓孟,名楣。她知书达理,长相貌美。她与母亲相依为命。由于家中经商出了问题,欠了许多债而无力偿还,孟楣的父亲投井自尽。母女俩为了还债,答应了张百万,条件就是为她们还清债务。张百万一口答应,帮助她们母女还清了所有债务。就这样,孟楣成了张匡的媳妇,她的母亲也跟着来到了张百万家。
失去丈夫的寡妇
孟楣在张百万家孝敬公婆,体贴丈夫。从此,张匡再也不出去花天酒地了,对媳妇孟楣还特别的好,甚至当做祖宗敬奉着。
张匡和孟楣经常与武教头儿子陈盛一起喝酒吃饭玩耍,年轻人在一起关系十分融洽。张百万看到这些,心里特别高兴,终于把自己的儿子心给收回来了。
谁知,好景不长。张匡为父母和妻子孟楣去庙里上香,刚跪下磕头,一头栽倒在地,起不来了,呜呼哀哉了!
张匡离世,妻子孟楣成了寡妇。但是,作为好友陈盛,仍然一如既往地去和孟楣聊天,安慰她,请她不要太过伤心。
陈盛与孟楣的交往,做者无心,看着有意,时间不久就在社会上流传开来,说孟楣不贞的一些胡言乱语。
这事被张百万知道了,他把孟楣和她的母亲叫到客厅,说了这事。张百万守着孟楣母亲和婆婆指出,要孟楣恪守妇道,少于陈盛接触,要避嫌。
在封建社会,妇道人家守护自己的贞洁是第一位的。孟楣又是个知书达礼要好的女子,听了公公的话之后,羞辱难耐,跑回自己的房间,穿上新娘子衣服,然后,投井自尽。而她的母亲看到自己的女儿撇下自己走了,自己也悬梁自杀了。
陈盛得知,立马找到张百万表白,说自己和老爷情如一家,不可能做这种缺德的事,但无济于事,张百万坚持验尸。结果出来了,孟楣是完璧之身,还是一个处女!
孟楣的冤死,究其根源就是寡妇。在封建社会礼教上,男女是授受不亲的,是不允许女子与男子太多接触的。后来,这个故事就成了“寡妇门前是非多”的典故。
“寡妇门前是非多”这个典故,是在说失去丈夫的寡妇,尤其是年轻的寡妇,要注意自己的身份。否则,很容易遭遇流言蜚语,招惹是非,为此,要高度警戒,保持自己的清洁,而男人也应该自觉地与寡妇保持距离,以免造成没必要的误解,给双方造成伤害。
在“寡妇门前是非多”这句话,还有个上半句,叫“鳏夫房顶炊烟少”。这句里的“鳏夫”就是无妻或丧妻的男人。“房顶炊烟少”是说男人家中无人做饭,炊烟少是必然的。
寡妇门前是非多
综上所述,封建社会中的寡妇和鳏夫都不容易,他们孤独,凄苦。今天,我们对他们的不幸遭遇,应该给予更多理解和同情。现在是男女平等的新时代,寡妇和鳏夫之名已经消失,取而代之的是“独身”,无论青年或中年或老年男女自己生活的,都称之谓“独身”。
总之,“寡妇门前是非多”是从我国西汉初期民间的一个传说典故而来的。它的上半句是“鳏夫房顶炊烟少”。「寡妇门前是非多」这个典故怎么来的?这句话的上半句是什么?
我感觉这句话,不是什么典故。是在旧中国时,总结的谚语和流行的语言。拿现在时代来说有些不符合。这是真对过去女人死了丈夫而言。那时,男女在一起只有父母,爹妈,孩子,丈夫,妻子。死了丈夫的女人,一般情况下,是不会在嫁给人的,寡妇。寡妇。指的是有儿有女的女人,老公因病去世和意外身亡,孩子们还小,这样女人,称 寡妇。如果,哪个男人?去她家办事或她经常去谁家,人们就认为有不正当往来,也就是说有两性关系,因为,女人岁数小,能没有须求吗?所以,留下 这句寡妇门前是非多的语言。上句由可能是,男人不许寡妇门前转,寡妇门前是非多。大概就是这个意思。旧社会封建,男女都为了要个好名,所以在寡妇门前,不能经常走动,男人都是绕着走。尽可量避开就避开。省得人们说闲话。闹个不好的名声。另外,那时男人,也很介意死去丈夫的女人,生怕有不好的征兆,落在自己头上。如今,可不这么认为,寡妇还是抢手货呢,证明有魅力。有超人般的性感。特别现在这些奇装异服。在加,现在的化妆品。男人心不动。也得动。别说有了家业的男人。没有家业的男人更是如饥似渴。迫不及待搭和在一起。时代不同了,看问题也不一样啦,说法也就不同。我还得承认。这样女人还是有强大的吸引力。招人喜欢,女人吗,有人爱,才叫女人。更不分,寡妇不寡妇的。打破了过去寡妇门前是非多的说法。现在越多,越有价值,说你有本事,长的美丽,一切都随着社会变化而变化。随着社会改变而改变。思想也不断更新。花花世界,应当陶醉。就得陶醉。人生还有几次春。
「寡妇门前是非多」这个典故怎么来的?这句话的上半句是什么?
封建社会的妇女本来就没有地位可言,在家从父,嫁后从夫,夫亡从子。
女人的一生没有自主,一生都在服从中度过;女人们没有人身自由,亦没有言论自由。“妇德、妇言、妇容、妇功”的孺家礼教规范着女性一生的言行。“三从四德”就像一把无情的枷锁,把女人们锁牢牢地套住。
“寡妇”是一个忧伤的名词也是一种凄淡的人生。寡妇的“自非”来自于人们恃强凌弱的劣根性。“弱”女子守寡后更是“弱上加弱”,最能吸引人们的眼球,引发人们的谈资。过去的孤儿寡母,生活中面临着方方面面的困难,渴望得到男人们的帮助。游猎的男人们就会肆无忌惮的徘徊在寡妇门前,找准机会乘虚而入。谨慎的男人认会“寡妇门前是非多,不去为好”;正直的男人则想:“身正不怕影斜,但去无防。”但这毕竟是少数;狭隘的妇人们生怕自己男人被寡妇俘虏,奈何不了自家男人,只能将脏水泼向寡妇。就算是循规蹈矩的寡妇也会被这些下贱人捣鼓成下作的人。这样最最经典的名言“寡妇门前是非多”便诞生了,成了人世间的至理名言。
鲁迅先生的《祝福》中的祥林嫂就是辛亥革命前旧中国千千万万寡妇们悲惨命运的缩影。祥林嫂丈夫早逝,她也曾试图与命运抗争,逃离夫家到鲁镇鲁四爷家做女佣,却没有逃出婆婆的手掌心,被迫嫁给了贺老六,生下儿子“毛毛”后贺老六得伤寒病死去,儿子毛毛又被狼吃了,当祥林嫂重返鲁四爷家当女佣时,受尽了人们的歧视和鲁四嫂言行的双重伤害,为了死后不被阎王分尸,用自己一年的工钱捐了土地庙的门槛,想让人践踏以消除孽障,可残酷的现实还是没有让祥林嫂逃脱悲惨的结局。
“寡妇门前是非多”。古时,失去丈夫女人不能再嫁,再嫁就是没有节守贞操。失去丈夫的女人们即要抵御苍蝇般男人们的非礼纠缠,又要顶住女人们的恶意攻击,还有来自于自身和儿女生活的重重压力,在水深火热中艰难度日。
“寡妇门前是非多,光棍屋中吵闹少”或“寡妇门前是非多,鳏夫房顶炊烟少”。娶不到老婆的单身男人与丧妻的鳏夫仅有孤单与寂寞,也没有正常的生活节奏,是人生中的欠缺与不幸。可与寡妇“门前是非多”相比较,却有着男人的优势,没有是非的纷纷扰扰,不会受到外界的负面压力,他们只需承受着属于自己应该承受的一切。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