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否》盛长梧终究是商贾人家,康姨母为何愿意让允儿低嫁到盛家?

康家虽然家道中落,却到底是京中的官宦人家,而盛家大房却是商贾,官宦嫂子嫁给商贾人家,虽然是盛老太太做媒,但究竟是低嫁了,康姨母是怎么想的

在《知否》中,康姨母出生高贵,父亲王老太师是皇帝的老师,配享太庙。嫁入康家也是官宦之族,康姨父不仅是很多女孩子追捧的顶级高富帅,

而且还是康家的嫡长子又是少年进士,殿试名次比当年的盛老爹还靠前,有才、有颜又多金,不就是很多名门闺秀争抢着要嫁的对象吗?

康姨妈心高气傲,爱慕虚荣,喜欢攀附权贵,嫁给康姨父这个高富帅也算是满足了自己的虚荣心。一个一心只想高攀看重权势的人,

康姨妈是一个爱慕虚荣的人

对自己女儿未来的择偶要求肯定也是高标准,至少是有权有势的家族才配得上她康姨妈的女儿吧!不过康姨妈对女儿婚事的选择却让人大为意外,

允儿不仅没有嫁入官宦之家,而是嫁入了一个商贾之家,商贾在古代是最低贱的一种职业,登不上大雅之堂,与官宦无法相提并论。

那么看重权势的康姨母为何会愿意让允儿低嫁给盛家,此盛家非彼盛家,盛长梧是盛家长房的嫡次子,家中以经商为主,

康姨妈为女择婿

在宋朝那个重农轻商的时代,官宦与商贾之间的联姻是门不当户不对,这会子康姨妈的虚荣心恐怕是低到了尘埃里,

不过虚荣心是不能当饭吃的,康姨妈清醒着呢!选择低嫁的背后原来隐藏着她的精明之处:

一、低嫁女儿不过是康姨母被逼无奈之下的退而求其次

康姨母与王若佛是亲姐妹,王若佛嫁入盛家时,盛家虽是官宦清流之家,但是当时的盛紘在官场上不过混了个芝麻小官,仕途之路未见大的起色。

王若佛是康姨妈的妹妹

不过盛家有一宝坐镇,那就是盛老太太,有了盛老太太的指点迷津,盛家一步一步地在有条不紊中崛起,开启了家族的辉煌之路。

康姨母嫁康家,妹妹王若佛嫁盛家,康家和盛家是姨表亲,两家来往自然亲近。盛长柏诚恳优秀,将来必能成才,

康姨母则打起了主意,想将自己的允儿许配给长柏,把外甥女娶进家门,王若佛当然没有意见,这是亲上加亲的好事,

长柏被康姨妈看中

但是在这个家族中,老太太看似放手不管,实则她才是隐藏在暗处的董事长,家中关键事情的决定权还是盛老太太说了算:

王若佛:长柏既以中举,官人,该给他说亲了吧,再拖下去,咱们柏哥儿可就要过了年纪了。

盛紘:此事急不得,之前我为何执意不许啊,你想啊,我这辈子进中枢是无望了,了不起,将来混个银青光禄大夫,能三品荣休那就很体面了。若柏儿无岳家提携,他能走多远,若他只是个秀才举人那谁家愿意来提携他呀。

王大娘子为儿议亲

盛老太太:大娘子休要怪他,拖着柏儿不议亲,这也是当初我对他的做法,当初,他也是中了第登了榜,我才有脸到你们王家提亲的呀。

王若佛:母亲说得是,我们王家也是有些好处的。母亲昨儿我娘家姐来串门,她把外甥女允儿带来了,我瞧着那允儿相貌性子都不错。

盛老太太:允儿小时候我见过,是不错,等将来她有了可心的人家成亲的时候知会我一声,我好封一份厚礼。

盛紘(一听母亲的话笑得乐不思蜀):柏儿年少登榜,才华斐然,做什么亲咱们得慢慢商议,急不得。

盛老太太:对!你思虑得很对。

盛老太太婉拒王大娘子

王大娘子在婆婆和老公面前提起该给儿子长柏议亲了,并把允儿搬到了老太太面前,老太太是什么人?那可是高手出拳不留痕迹。

王大娘子抛出一拳,盛老太太不动声色地打了回去。对于允儿和长柏的这一脏婚事,盛老太太和盛紘投下反对票。

这两个人反对,也就意味着康姨妈要把女儿嫁给长柏的梦破碎了,允儿确实是一个不错的女孩子,但在古代官宦人家娶妻,

盛老太太看不上允儿

不仅要看人品,还要看出身门第。还有更重要的一点是能不能给这个家族带来政治上的帮助。在这一点上允儿入不了老太太和盛紘的眼。

盛紘也想让儿子高攀一门亲事,人家都说养女攀高门,这养儿的也想攀高门,长柏最后的确娶到了门第较高的海家小姐。

允儿则由老太太做媒,嫁给了盛家长房次子盛长梧,其实这对于康姨母来说,是一种无奈,长柏不成,只能退而求其次。

长柏未娶表妹

二、康家不过是个旧日的空架子

康姨父是富贵之家的纨绔子弟,在父亲那一代时,家中环境确实不错,但自从他接手之后,就开始落败了。

能力没有父亲强,官越做越小,家产也被挥霍一空,有时还得靠老婆从娘家带过来的嫁妆度日,这简直就是一个不争气的混世魔王。

事业上在走到退路,他的感情生活却丰富如初,妾一波接一波地纳进门,生的孩子可以拉一个足球队,因此夫妻关系也不和,

康姨妈夫妻关系不和

康姨母也是经常和一众小娘打擂台,康家已经是闹得鸡飞狗跳,康姨父没有半点仕途之心,只沉醉在纸醉金迷之中,

家中有一个这样的男主人,不衰落那都是天理难容。此时的康家不过是一个旧日的空架子,赖着祖宗的功勋度日罢了!

如此家风、仕途之路没落、钱财也挥霍一空,此时的康家无论是名也好、钱也好、官也罢,样样没有,允儿已经没有高攀的资本。

康家家风不好

难道不是吗?你想嫁官宦,首先你自己必须是官宦,否则连那个圈子都进不了,即使攀上了人家也瞧不起,自己强大才是王者。

所以康允儿嫁给盛长柏并不算低嫁,康家是一个由盛转衰的家族,而盛家长房这一门也正走在了崛起的路上,两家找一下互补,也算得上旗鼓相当。

康家此时的处境,也没有更好的选择,允儿已经到了女大当嫁的年龄,没有时间等待,门第高的看不上允儿,门第低的允儿看不上,盛长梧刚好是那个中间人。

盛老太太给允儿做媒

康姨母也算是火眼金睛,贾母一做媒她就很识实务地同意了。再者能不相信老太太的眼光吗!盛老太太可是样样事都做到了拔尖的人物。

三、盛长梧未来可期是一支潜力股

盛长梧家是做生意的,经过多年的积累,财力颇丰,虽然在古代经商的人没有什么地位,但在宥阳老家,那绝对是当地大户。

经济实力同康家相比,康家只能自愧不如。并且盛长梧在京城也谋了官差,仕途上有了起色,再加上有京城叔叔一家帮扶,

康姨母眼光老辣

盛长梧的未来将是一片光明。以康姨母的老辣她一定看到了盛长梧是一支潜力股。事实也确实如此,选女婿并不能只看眼前的情况,

能一眼看到未来的才是高人。就算盛长梧日后没有长进,眼前的家境也足以保允儿过上衣食无忧的日子,那也是豪门大户啊!

康姨妈最认可的一点,是盛长梧的为人,他在京中长务多年,始终洁身自好,没有闹出半点花边新闻,不好淫的这点特性,对于康姨妈的择婿标准来说太重要了,

康姨妈深受情伤

自己嫁了一个花心大萝卜,让她度日如年,身心疲惫,说多了都是泪。作为母亲,自然不希望女儿的婚姻再步她的后尘,陷入感情的苦楚。

自己因经历情感的折磨,此时也已经把她的虚荣心消磨殆尽,而盛长梧无论从哪一方面去评价,的确是一个十分优秀的孩子。

是一个可以值得托付终身的人,简单点说就是靠谱。好男人一个,又有钱,将来还有可能有权有势,这样的好女婿,

康姨妈精准择婿

恐怕打着灯笼也难找吧,不得不说这康姨母选女婿的眼光实乃毒辣!

写在最后

康姨妈同意将女儿嫁入商贾之家,着实是为了女儿的幸福费了一番心思,虽说在《知否》中,康姨妈不是一个合格的人,

但对于女儿她却是一个合格的母亲。盛老太太不同意娶允儿进门,康姨妈懂得退而求其次,因为此时的康家已经没有太多的选择,

女儿的年龄又十分着急了,那么在这种情况下,找一支潜力股,找一个稳妥的人,女儿的终身幸福就有了依靠。

康姨妈为女儿终身大事用尽心思

做母亲的心思不就如此吗!只要女儿好,自己怎么着都好!康姨妈选女婿这一宝也算是押对了。允儿嫁给盛长梧之后,

公婆喜欢,丈夫也不纳妾,也不需要在公婆面前立规矩,可以跟老公去京城过二人世界。简直爽歪歪!这是嫁给幸福人的模样!

不过最终允儿受其母亲的牵连,一些罪恶的果报呈现在了允儿的身上,康姨母谋害贾母,允儿是非不分,站队母亲,

康姨妈连累女儿

惹怒婆家,让公婆十分厌恶,最终盛长梧身边出现了另一个女人,取代了允儿的位置,虽然没有被休,但在婆家已经毫无地位。

康姨妈呀,康姨妈,此刻你是否为自己所作的恶而深深的后悔,你用自己的罪恶毁了女儿的终身幸福,虽然眼光不错,

但一个人丢失了作为人的品德,丧失良心的干尽坏事,果报迟早会显现!不是不报,只是时候未到,抬头向天看,苍天饶过谁呢?康姨妈的结局很惨,最终死在了顾廷烨的刀下。

我是彩虹之南R,感谢您的阅读!

文中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知否》盛长梧终究是商贾人家,康姨母为何愿意让允儿低嫁到盛家?

康允儿嫁人盛长梧,猛一看的确是低嫁了,但如果联系到康家的处境,就不会认为这门亲事是低嫁了。

长柏亲事说定了海氏,让大娘子王氏答应康姨母娶允儿的计划落空。大娘子不大服气,找老太太说理去了。可老太太的一番为长柏仕途打算的话,让大娘子放弃了亲上加亲的想法。之后大娘子感慨的说了一番康姨母日子不好过的话:

我那大姐夫也太不争气了,如今姐姐跟前的庶子庶女加起来竟有十几个之多,不知道什么烂七八糟的女人东生一个西生一个,挤的满屋子都是!一个个都要姐姐照拂,娶妻的要聘礼,嫁人的要嫁妆,姐夫又只会做官不会开源生财,姐姐的嫁妆也不知赔进去多少,若是姐姐不肯,族里的那些光吃饭不干事的叔伯就要说姐姐不贤!

这句话表面是在说康姨母在康家的处境,但我们也不难看出康家的落败。那么大一家子人,除了康姨母的儿子在礼部主事外,康姨父在为父亲守孝期间,竟守出了好几个孩子,结果被御史参奏,如今赋闲在家,也不知道去疏通关系早日返朝,而是与清客相公们日日吟风弄月品评朝政。

康家在根上已经烂了。稍有门第的官眷,又哪里会瞧上康家女儿。康兆儿已经许给王舅舅家,康姨母的打算,允儿是许给长柏的。现在长柏说定了海家,再去寻一门如意的亲事,恐怕是难上加难了。

站在康姨母的立场,允儿嫁给长梧,好处其实不少。

盛家家财丰厚,康姨母手上一直短缺,允儿可以接济康姨母

盛维和母亲白手起家,经过多年的拼搏努力,成了宥阳老家有名的富豪。盛家在宥阳究竟有多大排场,只看知府知县是盛家的常客就可看出。再看盛纮这些年在仕途上,也没少接受盛维的支持。每年都是一车车的钱财物资往盛纮家里送。

康姨父只留恋内室,无远大抱负,家里到处都是要花钱的地方,令康姨母经常手上紧张,为了家中的妾室子女不知贴进去自己多少嫁妆。不仅如此,还要经常接受亲戚们的接济。盛家大娘子就曾拿家里的钱去放印Z钱,利息给康姨母补贴家用。

康家已然到了这种田地,允儿嫁到给长梧,分家后自己当家作主,在银钱方面照顾母家,只要长梧不反对,完全是没有问题的。

盛家人口简单,长梧洁身自好,允儿的幸福有着落

盛长梧只有两兄弟,用盛老太太的话说,待分家后,允儿就可以自己当家了。而且长梧在京中多年,却无半点风月事传出,证明长梧在男女之情上,很是洁身自好。

长梧不好色的特点,于别人来讲可能稀疏平常,但对康姨母来讲,实在是太难得了。这些年来,康姨父的妾室一个接个,康姨父花在康姨母身上的时间和心思,自然是少之又少。康姨母自从嫁到康家,就与寻常夫妻不同,她除了是一家主母,与康姨父之间的感情,说多了都是泪。

自己过得凄惨,自然希望女儿嫁一个好人家。只要长梧一心一意对女儿好,康姨母还有什么好说的。做不做官眷又有什么打紧。

长梧即将上任中威卫镇抚,虽然是武职,但康家颜面不至于太难看

盛家大房虽是商贾人家,但盛维眼光长远,早早就让长梧上京来了,只等到合适的机会,能谋得个一官半职。盛纮调回京后,帮长梧寻得了一个差事,虽然是个武职,但长梧终究是吃上了公家饭。

这样一来,允儿就不算是嫁给商贾,而是嫁给有官职的人家,康家面子上也过得去。再说长梧有盛纮顾廷烨的照拂,不怕他日后不发达。

有钱又有势,这样的好女婿,康姨母恐怕打着灯笼都难找到。现在有现成的摆在眼前,她哪里有不答应的份呢。

事实证明,老太太的眼光实在是毒辣。

允儿嫁给长梧后,孝敬公婆照顾丈夫,长梧一心拼事业,在两次宫变中职位升迁了不少,夫妻俩的小日子过得十分惬意。相反,以允儿的性格,如果真的嫁到盛家,以盛家家庭关系的复杂,允儿未必能应付过来,在这方面,海氏就游刃有余。

家有一老如有一宝,盛老太太于盛家来说,是取之不尽的宝藏,实该好好孝敬珍惜。

《知否》盛长梧终究是商贾人家,康姨母为何愿意让允儿低嫁到盛家?

或许,有人不知道康允儿是谁。

知否剧中,并没有出现允儿这个人,但原著中关于允儿的描述还不少。

康允儿是康姨妈的亲生女儿,由盛老太太做媒,许给了盛家大房的长梧做媳妇。

不同于康姨妈的狠辣歹毒,允儿是个知书达理秀外慧中的好女孩。

我们知道,盛家大房是商贾人家,在古代商人地位是很低下的。比如顾廷烨的母亲白氏,她带着百万两银子嫁入侯府,救侯府于危难,却因出身盐商,依然被人看不起。

康姨母那样眼高于顶,为什么肯把女儿嫁入商贾之家呢?

这里面有这么几个原因。

长柏的亲事破灭了康姨母亲上加亲的念想,允儿的年龄经不起等待了

王大娘子很中意自己的外甥女允儿,本想等长柏高中之后,把允儿接来家里小住几天,顺便定下儿女亲事。

但还没等她下手,盛紘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抢先定下了海家的二女儿做儿媳,气的王大娘子哭天抢地。两夫妻大吵一架,落败的王大娘子十分不甘,跑去找盛老太太诉苦,求婆婆做主。

从王大娘子的哭诉中我们得知,原来康家如今已呈败落之势,家里光景一日不如一日。为得亲戚帮衬,康姨妈几年来不住地写信巴结妹妹王大娘子,流露出结亲的意思。姐姐恭维奉承的话让这个没头脑的妹妹很是飘飘然,在口头上也默许了允儿和长柏的婚事。

两姐妹以为板上钉钉的事,没想到被盛紘半道截胡了。

这下王大娘子慌了手脚。允儿早已及笄,在那个人均婚龄只有十六岁且讯息闭塞的年代,想要再迅速找到适婚靠谱的对象何其难,尤其是女孩,一个不慎,说不定就被耽误成了老姑娘。

言而无信被姐姐诟病不说,若连累的外甥女难嫁岂不是一桩罪过

王氏哭哭啼啼道,“……可是允儿怎么办?她都十七了,姐夫如今没有官职在身,高不成低不就的,别是耽误这孩子了……”

于是盛老太太为解王大娘子出困局,就提及了长房未婚的盛长梧。

康姨母能同意女儿下嫁,也是因为允儿的年龄实在等不得了。有盛老太太做媒,总好过到处抓瞎来的保险。

康家败落,早已不复从前荣光,能找个门当户对的亲事实属不易

康家也曾是书香门第,世家清流,是康姨母自己从帘子后一眼相中的亲事,原以为的美满姻缘,在婚后成了苦不堪言。

康姨夫是个不思进取的酒色之徒,整日流连花街柳巷,不管什么乱七八糟的女人,只要他看上了,就纳为妾室。孩子是东生一个西生一个,挤得满屋子都是。养在康姨妈跟前的庶子庶女加起来竟有十几个之多,没养在眼前的有几个就无从得知了。

这些庶出子女们,一个个都要康姨妈照拂,娶妻的要聘礼,嫁人的要嫁妆。那康姨夫是只管做官不会开源生财,康姨妈的嫁妆也不知赔进去多少。若稍有不肯,族里的那些光吃饭不干事的叔伯还要说她不贤。

不贤属七出之一,是可以直接休回娘家的,强悍如康姨妈,遇到这样无理的夫家也很无奈,只能打落牙齿和血吞,生生忍着。

康家是大族,虽说在走下坡路,但根基犹在。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康姨夫若打起精神,力求上进,未尝不能在官场上搏出一条路。

但好色的康姨夫前几年为父丁忧,竟丁出了好几个孩子,御史台参了他一个孝期纳妾作风不正,被罢官赋闲,他不思着如何疏通关系返朝补缺,倒日日与一些清客相公吟风弄月品评朝政。

偌大的康家里外竟无有能主事之人,那些为儿女婚配操碎了心的权贵们都有着一副火眼金睛,这样的亲家谁敢要?所以,秀外慧中的允儿高不成低不就,迟迟说不下合适的婆家,其实也是受了家族的拖累。

康姨妈何尝不知道这些,当王大娘子提起长梧,她并没有持太多门第之见,相看过长梧的人品才貌,就欢天喜地的应下了。

盛家富庶,长梧上进,深得康姨母好感

盛家大房是宥阳首富,虽说名声不好,说到家财万贯殷实富裕,却也名不虚传。

比如逢年过节从老家送往京城盛紘处的银子都是一车一车地计算,平日里给几个兰的随手赠礼也都细致精巧价值不菲。王大娘子收礼物收到手软,康姨母如何不知?

康家虽说是世家,可如今在朝为官的也不过就是康姨母的儿子一人,且家产早已被好色的康姨夫挥霍干净。

康姨母守着自己仅存的嫁妆整日算计,依然入不敷出。如今得了个家底丰厚的女婿,若女儿嫁过去能当家做主,自己也可以名正言顺地捞点实实在在的好处,何乐不为!

长梧的人品王大娘子也是有所了解的。长梧单身一人到京城几年时间,老实上进,从未传出任何风月之事。

长梧的不好色,对于别人来说可能没什么影响,但这点让深受其害的康姨母颇有好感。自己的这辈子算是断送在了花心的丈夫手里,女儿若能得到一心一意的幸福,做不做官眷又有什么关系

长梧虽出身商贾,不是读书的料,但在有远见的父亲的支持下,也走上了武官的路子,在议亲前已然被保举了中威卫镇抚,转眼便要上任。

武官在和平年代虽不及文官吃香,也算是有了官职,说出去康家也有面子。

如此,长梧既有官身又有人品,家财又丰,实在是允儿的不二良配。康姨母当然欢欢喜喜地嫁女儿了。

盛老太太一力促成此事,也是看准了允儿是个心善的好姑娘。她嫁给长梧后,相夫教子孝顺公婆,随着长梧的步步高升,两人的小日子过得风生水起。

当然,康姨母同意允儿嫁入盛府这个商贾之家,也算有眼光。不单为自己做了打算,也顾及到了女儿的幸福,从这件事看来,她也算是个合格的母亲吧。

《知否》盛长梧终究是商贾人家,康姨母为何愿意让允儿低嫁到盛家?

《知否》康姨母在剧中就是神一般的存在,见谁过得幸福,都要想方设法破坏别人的幸福生活。

说到底,任性,自私的康姨母,只为自己考虑,那么她是什么原因愿意把女儿嫁给盛长梧呢?

其实,康姨母更想把允儿嫁给长柏

康姨母是盛家大娘子的亲姐姐,就这就关系,三天两头的往盛家跑。

要说亲姐姐来看亲妹妹,本来也不是不可以,只是这康姨母来盛家,就是来说是非来了。

而盛家大娘子偏偏是个没有心思的人,若不是盛家老太太拦着,给她讲明道理的话,可能长柏就娶了允儿了。

因为大娘子未曾对自己的姐姐设防,所以康姨母想把允儿嫁给长柏的时候,对于盛家大娘子来讲,可能是一件好事。

毕竟,这就是亲上加亲的事。

当然了,这也是康姨母更愿意的,不过有老太太在,康姨母的愿望就落空了。

即便康姨母是大娘子的亲姐姐,但涉及儿子长柏的未来,大娘子还是能分清的。

盛长梧是商贾之家,便可保允儿生活富足

在康允儿想嫁长柏的事儿落空以后,盛家老太太觉得康允儿也是个好孩子。

因此,也就促成了康允儿和盛长梧的婚事。

对于康姨母来说,盛长梧虽然说商贾之家,不是官宦人家,但也是家底殷实。

家底殷实也好,这样康允儿嫁过去以后,生活富足,也不愁吃喝,自然也是好的。

如果真的出了什么大事情,盛家也会出面的,这也算是一笔划算的买卖。

康姨母是一个利己主义者,凡事必定先考虑自己。

那么,在康允儿的婚姻中,这么算账,也是符合康姨母人设的。

另外,康姨母也是个会花钱的人,若女儿嫁给长梧,允儿也能帮补一下,这样不是很好吗

康家已是下坡路,能嫁长梧也是好的选择

康允儿能够嫁入盛家,算不得是下嫁。

那个时候的康家,已经不似从前了,早就开始了下坡路。

那么,此时康允儿能嫁到多好的人家呢?这个可说不准。

如果高嫁,没有娘家撑腰,允儿过不好,倒不如嫁给盛长梧,更为匹配。

或者说,盛长梧家也会尊重康允儿一些,毕竟康家还是有头有脸的人物。

一个经商,一个有一些权位,那么康家和盛家联姻,也是匹配的。

但是康允儿不知好歹,为康姨母求情的时候,差点就被盛长梧休妻呢!

由此可见,康家确实不是名门望族了,盛家越来越好。

康姨母亦是聪明人,能看清局势,当然能同意康允儿嫁给盛长梧了。

由赵丽颖,冯绍峰,朱一龙等人主要的《知否》值得细看。

《知否》盛长梧终究是商贾人家,康姨母为何愿意让允儿低嫁到盛家?

《知否》原著中,康姨母的儿女里,康允儿是婚姻比较幸福一个了。婚后跟随丈夫去京中,两口子单独生活,没有繁杂婆媳关系,丈夫也疼惜她。这是门不错的婚事!

其实康姨妈,最初是属意盛长柏做女婿的。王大娘子也同意,不过盛纮和老太太不看好。

盛老太太看到康允儿这姑娘也还不错,于是牵线说给了盛嫁大房的盛长梧。一个是商贾之家,一个是官宦人家,在宋朝那个重农轻商的时代,看似门第不登对,为啥康姨母会同意这门婚事呢?

1、康家败落,攀不上更好的人家

康家虽是官宦人家,在康姨母最初嫁入康家时,康家的门第还是蛮高的,至少比当初的盛家要好很多。要不然,康姨妈就不会抢了妹妹这桩婚事!

不过到康家到康姨父这里,就开始落败了。康姨父能力没有父辈强,在朝为官,后来品阶还不如盛纮。而且还挺能挥霍的,败光家产不说,居然还动用妻子的嫁妆。

而且这康姨父,事业不咋地吧,感情生活却特别丰富。妾氏纳了一个有一个,庶子庶女也是一大堆。他跟康姨母夫妻不睦,康姨母也是跟一众小娘打擂台,一家子风起不好。女儿找婆家,自然是不太容易找到家世好的人家。

2、盛长悟虽出身商贾之家,但有官职在身

盛家大房,经商多年,财力比较封侯,在宥阳老家,也算是大户人家。经济实力强,这一点儿,康家比不上。

而且,盛长悟,是大房的嫡次子,在京城也谋了官差,还有盛纮一家的帮扶,前途还是一片光明滴。

一个家道中落,一个财力雄厚,又开始在朝中谋职,这样的婚事,门第上面,也算是旗鼓相当了。

这样的婆家,对于康允儿来说,还是很不错的选择。而且盛长悟人也不错,婆婆也允许允儿跟丈夫去京城过二人生活。

如果不是允儿后来拎不清,非要搭救在慎刑司的康姨母,康允儿的婚姻,一直都会安稳富足的!可惜呀,人有时候就是容易拎不清,做糊涂事儿,把美好的婚姻作得乱七八糟。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