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王朝》菜市口观斩,雍正是真的粗心张廷玉的存在了吗?张廷玉当时是什么感受?
“去,把张中堂的椅子搬到后边去”,雍正又悄悄地观察了张中堂脸上的神情,然后走到张中堂的身边,拍了拍他的肩膀说道:
皇上:是朕粗心了,原不该叫你来的,坐,坐到那边去,朕陪着你!
这就是在菜市口观斩现场,雍正对张廷玉说的话,他为什么要说这番话,那就是被斩的人当中有一个人是张廷玉的亲弟弟张廷路。
雍正下令让人搬凳子
雍正让张廷玉亲临现场观斩弟弟,难道是真如他自己所说的粗心吗?在此之前他不知道张廷路是张廷玉的弟弟吗?
答案当然是知道,让张廷玉亲临现场观斩,其目的就是为了捞取政治资本和名声,同时也是再一次的检验张廷玉的忠诚度。
张廷路是张廷玉的亲兄弟,是开恩科考的主考官,可张廷路这个主考官却是老八举荐的,老八是朝中的捣乱份子,
张廷路犯罪
是雍正政治上的天敌,朝中局势越乱,对他的皇帝梦就越有利。他举荐张廷路有两个明显的目的,第一个是以此拉拢张廷玉,
第二个是利用这一次机会举荐离间张廷玉与雍正的关系。张廷路犯下了科场舞弊案,雍正是铁定了心要杀他的,因为不杀不足以正国法纲纪,不足以巩固皇权稳定朝局。
只是这个杀,要杀得服人心,还要张廷玉主动站出来支持自己,并通过这件事一次又一次地对他进行检验,
老八个折保张廷路
雍正要杀,老八当然会反着来,他联络了众多官员上折子保张廷路,如果张廷路被保下了,张廷玉就得欠他一个人情,
此时张廷玉成为了热锅上的蚂蚁,一不小心就有可能步入万劫不复之地。雍正需要张廷玉亲自上杀张廷路的折子,
让他用大义灭亲的主动去成全自己的威严,并且也展现了其忠心,这份忠心和威严都是雍正在此时迫切需要的。
张廷玉陷入窘境
张廷玉也因此陷入了窘境,上折子杀亲弟,那是大义灭亲,属不孝,不上折子,违背了雍正的意愿,又成了不忠。
这事件无论他怎么选择,只有A和B两种答案,一个是不忠,一个是不孝,这件事也实在是让他心乱如麻,
直到孙嘉诚的出现,对其进行劝谏,他才下了决心,递上了斩杀亲弟弟的折子。雍正收到这个折子,如释重负,
孙嘉诚深夜去劝谏张廷玉
这个折子可以证明很多的东西,其一张廷玉是可以信任的股肱之臣;其二张廷玉没与老八勾结,朝局可控;其三连张廷玉都上大义灭亲的折子了,
证明所犯之事确实该杀,他不会落下杀臣子的口实;其四等张廷玉的折子也是给了他面子,以此收买人心;
其五向老八一党秀自己的肌肉,张廷玉这类重臣不是你想拉就能拉的,他是和我统一战线的人。雍正收到张廷玉的折子之后,
张廷玉被逼
就在朝中下了杀张廷路和诺敏的圣旨,并命令朝中四品以上官员不准请假,必须要到菜市口观斩,张廷玉也没有给出例外,
亲自到场,那可是要亲眼看着刽子手将自己亲弟弟的头颅斩下,这是多么的残忍。雍正在现场发现张中堂如坐针毡,面露痛苦的神情,
他上前安慰到,说是自己粗心了,一句粗心就想将自己洗白,此时他哪里是粗心,他只不过是需要张中堂来站这个台,
张中堂往上一站,他的口碑就无损,威严就可立,同时也将张廷玉牢牢地拉入了自己的政治集团。
所以雍正让四品以上官员到菜市口观斩,并强调不许请假,必须到场,他明明是故意为之,别有用心,之后看到张廷玉难过不已,
才对他说了一句推脱之词,说是自己粗心了,这句粗心不过是他自己在给自己找台阶下。
雍正并非初心而是故意
那么当时在场观斩的张廷玉又是什么感受呢?亲眼目睹自己的亲弟弟人头落地,这种痛苦感受似乎找不到形容词来形容,其实这是老八在给张廷玉挖坑,从他举荐张廷路的那一刻起,张中堂就被逼陷入了泥潭,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
他选择以大义灭亲,做到了先有君父的责任和义务。但是作为兄长,他眼睁睁地看着亲情从他的面前流逝,
张廷路即将被斩
想抓住,却无能为力,无可奈何,自己也必将陷入无情无义之境地。此刻他的心情是悔恨自己没有好好地提醒弟弟,
让他蹚了这浑水;也恨自己作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宰相,面对自己的弟弟被斩,他不但不能为其说一句话,还必须在一旁大喊支持的话,
因为他只要站在弟弟的角度说一句话,就有可能陷入无穷无尽的政治漩涡中去。他这个上书房首府大臣,被逼得大义灭亲,做的是何其悲哀,何其痛苦。
张中堂面露痛神色
他悔,他也恨自己,但也一定会痛恨雍正吧!弟弟犯罪,被判斩,无可厚非,可他为了达到自己的政治目的,
不惜利用他去观斩树威,拉拢人心,这种无情无义之举,在当时张中堂的心中恐怕是一种深深的痛恨!他虽然在面子上与雍正保持了一致,内心只怕想死的心都有。
写在最后雍正假仁假义,让张中堂现场观斩,说是自己粗心了。其实隐藏在这背后的一切皆是利用,他想要达到的目的全部登岸,
雍正假仁假义
张廷玉现场观斩,不仅震慑了八爷党和隆科多,还获取了在京中下级清流官员的支持,同时也向大家展示了自己的团队,巩固了和张廷玉的同盟关系。
逼张廷玉完成站队,对其进行了捆绑,日后的张廷玉便不能背弃雍正,只能一条道走到黑。结果从此,老八确实也没有再拉拢张廷玉,
张廷玉也有自知之明,既难两全,也就只能保全一边,从此他忠心辅佐雍正,成为了雍正后方强大的力量支撑。
雍正达到自己的目的
只能说帝王心术,为了达到某些政治目的,实在太过残忍,张廷玉表示我复议这个观点!所有一切皆有所图,手段不计,只看结果,难免也会让人心寒呀!
我是彩虹之南R,感谢您的阅读!
《雍正王朝》菜市口观斩,雍正是真的粗心张廷玉的存在了吗?张廷玉当时是什么感受?
不是雍正帝粗心,是他要试探一下张廷玉知道多少事,张廷玉当时只感到了恐惧,从此之后一心辅助雍正帝了,因为他知道自己不是雍正帝的对手!
要解释清楚这件事,就得解释清楚整个科场舞弊案,究竟谁才是幕后凶手?
一、
这场剧情表面上看是这样的:
即位后的雍正帝发现,朝中人才挺多,但是真正为己所用的几乎没有,所以决定临时加开一场恩科考试,以便吸收人才。
但在此期间,雍正帝的试题却泄露了,试题泄露之后,就接连发生了几件怪事:
第一件怪事是雍正帝跟老十三胤祥的谈话,其中老十三胤祥针对目前没有人才可用的问题讲了这么一句话:
“可见国士难遇、人才难得啊!如果在这个时候,要是邬先生在的话……”
结果雍正帝就斜眼瞪了老十三胤祥一眼,吓得老十三赶紧为自己辩解,希望皇上着手发现一批人才。
雍正帝为什么在老十三胤祥的面前表现的很反感邬思道,老十三胤祥又为何偏偏提起了邬思道呢?
再有,雍正帝都已经任命了恩科主考张廷璐,副主考李绂了,这摆明了是要科举取士了,老十三胤祥干嘛还多此一举,劝他:
“皇上似乎应该着手发现培养一批才俊之士,人才才是治国之本呐!”
再就是伯伦不归酒楼出现了一个神秘道士,算出了科举一甲前三名,究竟这个道士是真有本事,还是另有隐情,他怎么就成功算出了前三名?
除了这两个疑点外,还有更大的一个疑点,那就是李绂在伯伦不归酒楼跟卖试题人的一段对话!
二、
雍正帝的试题密封得严严实实的,还是他亲自用钥匙打开盒子,拿出密封的试卷,并亲手交到了张廷璐和李绂手上。
可是镜头一转,李绂就跑到了伯伦不归酒楼上买试题去了,也就是说李绂刚拿到考卷,就跑进了伯伦不归酒楼,关键是跟卖题人的对话也充满疑点:
李绂在二楼喝酒,卖题人直接就上了楼,两只眼睛就没离开李绂的身影,一看就是奔着他来的,来了二话不说直接就问:
“想买功名吗?”
而李绂更淡定,好歹得看一下是谁在说话吧,可惜他连眼皮子都没抬,也没正眼看一下来人,直接问:
“什么价?”
卖题人也不废话直接一句:
“一百两一位!”
然后诡异的回答出现了,李绂匪夷所思的说了一句:
“我怎么听说是七十两呢?”
卖题人说那是三个人同时买的价,于是李绂直接喊价七十两,多一两也不买,随后卖题人就真卖了。
这时候,另一件诡异的事情发生了,李绂从袖子里掏出了七十两银子,很大的一包,直接就付钱买了考题。
那么第三个疑问就来了,李绂是清流,一年的俸禄银子才多少,怎么就正好带了七十两银子巨款来这里了?而且卖题人好像跟他商量好似的,直接就奔他而来了,连价格李绂都一清二楚,他究竟还知道什么?
既然他知道这里卖试题,为什么不提前布好差役抓住卖题人呢,干嘛还费劲巴拉去求三王爷呢,他葫芦里究竟卖的啥药?
三、
下面由我杨角风来给大家解开谜题,全网也只有我明察秋毫,查出了问题的真相:
首先,要从雍正帝和老十三胤祥的那段对话入手,查出整件事情的动机!
整场对话的前提就是山西诺敏案,雍正帝苦恼的是满朝这么多大臣,怎么就没有一个人给自己提个醒呢?
这时候老十三胤祥提到了邬思道,他提邬思道,其实有两个目的:
其一,邬思道是军师,雍正帝即位之前,一直是他给出谋划策,且算无失策,这时候的雍正帝身边确实缺这样的人才,希望皇上能找一个这样的人才来。
这是明面上的话,而暗地里的话则是,雍正帝你虽然即位为皇帝了,要行光明正大之事。但是现在的朝政,不允许你明着来,不然算计你的大臣们太多了,需要玩点阴招。
而邬思道之前策划的计谋,大都是阴招,这也是雍正帝即位后要抛弃他的原因所在,也是雍正帝反感老十三胤祥提邬思道的根本点。
更重要的是邬思道当年可是因“考官受贿导致录取不公”才上的《士子揭世文》,现在雍正帝反感他,就是在犹豫要不要自己也作弊?
而老十三胤祥的第二条建议,明明皇上已经开恩科了,但是还建议皇上去发现一批才俊之士,其实就是让雍正帝暗中把有利于自己的学子,提前布置到位。
正因如此,才有了伯伦不归酒楼,雍正帝和老十三胤祥派出的神秘道士,这个道士可不仅仅出现过一次哦。后来老十三胤祥府上,五皇子弘昼嘴中,乔引娣提到的道士仙丹,都有这个神秘道士的身影。
四、
这说明,这个神秘道士就是雍正帝派出来的,王文昭、尹继善、刘墨林三人就是他提前内定的人才:
王文昭是贵州人,汉族,尹继善是满洲镶黄旗,满族,刘墨林是顺天府的人,汉族。
两个汉族一个满族,搭配挺合适,除了王文昭外,其余两个都是雍正帝绝对控制的区域。而云贵,正好是老八胤禩等人不愿意插手的地区,正好被雍正帝揽到手。但作为江南地区往年的科举大省,也就是老八胤禩控制的区域,竟然一个都没有,这是不是很奇怪?
没啥好奇怪的,这就是雍正帝跟老十三胤祥玩的那个阴招,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科举能取到自己的人。
但是,雍正帝在把考卷给张廷璐和李绂时,又说了这么一句话:
“康熙四十二年以后,科场考题屡屡泄露,真是不可思议啊!”
也就是说,近二十年来,科举考试试题每次都在泄露,雍正帝怎么能保证自己的这次就不泄露呢?
难道他能想到的保密方法,当年睿智的康熙帝会想不到?
所以,试题已经泄露的事实,雍正帝早就知道了,甚至我(杨角风)一度怀疑,雍正帝是故意留了破绽,故意让弘时钻了空子,把试题泄露了出去。
所以,雍正帝才不让李德全接试卷,非要亲手把试卷交到张廷璐和李绂手中,还特意强调这个试卷是:
“是朕亲自书写,亲自密封!”
五、
之前我们也讲过的,诺敏案和科场舞弊案,这本就是一个案子,且全都是雍正帝策划的:
目的就是为了拿掉这两个人,原因就是要剥夺隆科多和老八胤禩的任免权,毕竟这俩人就是他们俩推举的。
好,继续回答疑问,再讲李绂去买试题的事,究竟是咋回事?
雍正帝或者是自己,或者是通过老十三胤祥,总之把试题透露给了王文昭、尹继善、刘墨林三人。当然,这三个人也不是他们随便选的,必然也是考察了一番的,能力也肯定是超众的。
但试题已经泄露,也就是说,现在考试成了开卷考试了,但阅卷还是闭卷在阅啊,雍正帝如何保证这三个人的试卷能拔得头筹呢?
没错,他再次利用了李绂!
在把试卷交给李绂之前,雍正帝就评价李绂,说他官做得清,百姓爱戴,说他是清苑名士,自然会秉公无私。
于是,雍正帝或者是老十三胤祥,派人,而且派的这个人并没有让李绂起疑,告知了他伯伦不归酒楼卖试题的事。
于是,李绂带着半信半疑的心情去了酒楼,这时候雍正帝或老十三胤祥派出的卖题人就到了。记住,这个卖题人可不是张廷璐或者是弘时派的,如果是这俩人派的,无论如何也得教他怎么避开便衣吧?哪有直接迎上去的,更何况,面前的人还是恩科副考官?
这才是,李绂为什么知道三个人合买试题只需要七十两一份,就是因为王文昭、尹继善、刘墨林三个人刚“买了”啊!
六、
而且,李绂得知考题对上之后,去找的三王爷胤祉,这恐怕也是雍正帝的主意。目的也是为了让这个清流派领袖跟老八胤禩的人对立起来,以防两派合作。
但是三王爷是何等聪明之人,得知此事之后,自然不会往枪口上撞,于是把李绂引到了李卫那里,于是科场舞弊案就此破获。
后来雍正帝执意要杀李绂,恐怕也有这层意思在里面,最终逼得三王爷胤祉不得不出马求情。连御前免跪的特权都不要了,恐怕也是为这次科场舞弊案的不配合买单。
而张廷玉为什么迟迟不上弹劾张廷璐的折子,恐怕并非仅仅因为他知道幕后主使是弘时那么简单,更有可能,他推断出了这本来就是雍正帝的一场阴谋。而案件尚未找出幕后主谋下,雍正帝就急于结案,原因绝不是仅仅保弘时那么简单,更是为了防止自己的计谋泄露。
同时,雍正帝为了避免心虚,刻意勒令张廷玉前来监斩,等于是明着逼张廷玉表态了。
显然,这一步险棋,雍正帝下对了!
所以,科场舞弊案,真正的幕后主使是雍正帝,并不是那个傻啦吧唧被拉出来顶罪的弘时。
这也解释了,刘墨林都逛妓院了,明明违反了顺治帝就定下的规矩,雍正帝还这么保。明明王文昭都超了时间,雍正帝还亲自掌灯给他照明,说到底,自己好不容易选出来这么三个人选,不能轻易废了啊。
而张廷玉,明知道自己的弟弟张廷璐是冤枉的,可惜无能为力,也只能把委屈往肚子里咽了。
所以,连雍正帝都这么玩了,你我要是进了剧中,你觉得能活几集?
《雍正王朝》菜市口观斩,雍正是真的粗心张廷玉的存在了吗?张廷玉当时是什么感受?
首先我们要揭露一个秘密,科场舞弊这件事,张廷玉一开始就被八爷集团套路了。
第22集,雍正即位,头几件事之一就是开恩科。
上书房几个大臣和雍正一起商议主考官人选,在场的分别是隆科多,张廷玉两个中堂,八爷,十三爷两个王爷。而八爷推荐张廷玉的弟弟张廷璐——
按理说自己亲人被举贤,应该高兴,至少也应该是个马屁精样子,比如在旁边趋炎附势的隆科多——
然而,张廷玉是这个表情——
没有学过戏剧的观众可能不会去解读一个表情的内涵,但是就算是普通人,也应该看得出来,这表情绝对不是酸爽的意思,而是——惊讶,谨慎,甚至带有一点点焦虑。
此时张相爷内心的台词是:
1. 黄鼠狼给鸡拜年,你们几个小样葫芦里卖的什么药?
2. 我这个不省心的弟娃儿什么时候和黄鼠狼混到一起了,药丸!
3. 我现在该怎么应变?
果然,张廷玉看到大家都同意自己弟弟出任主考,自己反对已经不可能,于是马上做出了应变措施——
推荐了清流领袖李紱出任副主考。
张廷玉这个时候推荐李紱作为副主考,其实想的就是找个靠谱点的人监督提醒着自己的弟弟,怕他翻车,而后来李紱确实也提醒了张廷璐,无奈张廷璐实在是太笨,反应不过来,做了替罪羊。
张廷璐本人并不是八爷党,他的哥哥张廷玉贵为中堂,本人举贤要避亲,不能提携弟弟,而八爷这么提携一下,张廷璐必然感恩戴德。
提携对方手下这套路是八爷经常用的——追缴户部欠款,雍正失利被罚,八爷就赶紧举荐年羹尧,年羹尧后来感谢得屁颠屁颠的。也就是一句话,就把对方阵营瓦解,把人拉拢了。
在刚刚举荐张廷璐这件事上,八爷可能也没想那么多,就是搞搞关系。但是弘时利用科考卖题赚钱,那么被牵连的必然就是主考官张廷璐,就算查出来是弘时犯案,雍正也不可能杀弘时,也只能找替罪羊张廷璐背锅。
所以就这样,八爷表面上是在巴结张廷玉,拉拢张廷璐,实际上最后既成事实是挖了一个巨大的坑,等着张廷玉灭一门亲人血脉,断一条骨肉胳膊。
当然如果遇到雍正杀弘时那就更有好戏看了——你皇帝自己的孩子都教育不好,自己都无情无义,还有什么脸统治天下人?这个时候八爷只要出来帮雍正擦屁股,就算是抓着了他的把柄,有了要挟的条件。
内心如此毒辣,表面如此温柔,道理还如此高大——举贤不避亲。
事发以后,先说张廷玉的感受。
肯定是千万匹草泥马奔腾而过啊——
我老张家几代清明,千辛万苦,如履薄冰,小心翼翼,就坏到你几爷子手上了。
作为几代为相的桐城望族,名节比什么都重要,因为贪腐,死在了科举这种大事上,而且更何况是人都知道张廷璐只夹带了几个学生,并没有贪腐,做的是替罪羊。
这属于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
对于张廷玉更大的麻烦就是陷入了矛盾——忠孝不能两全。
杀弟弟,那么就是不孝。不杀,就是不忠。
这时候人们会觉得张廷玉肯定是重亲情,陷入了矛盾,舍不得杀自己弟弟。但是要知道政治人物是不会用感情来衡量利益,左右自己的选择的——他不是不忍心杀,而是不能亲自表态。
如果他自己说出来杀,那么有人会说他不孝,他说不杀,那么舆论就评价他不忠,总之不能两全。
所以这时候孙家诚出来了,
25集,张廷玉说,我也想大义灭亲,无奈心乱如麻。
于是孙家诚——
等的就是这个代笔——反正不是我写的,我没表态。以后别bb我!
孙家诚这折子一写,张廷玉立马就给雍正交差了,这样他就两全了。
再来说监斩,雍正和张廷玉是互相需要。
雍正拉张廷玉去,就是要昭告天下——你们张相爷是秉公执法,大义灭亲的一等一的忠臣,他就代表我,我就代表他!当然同时也有两个目的,第一个,结盟——张兄以后你除了我,跟不了别人了。第二个,支持——人家杀弟弟都愿意支持我,其他人还有比这个更大的理由吗?
反过来,张廷玉被雍正拉去,自然就是让雍正欠他一个巨大的人情——为了你,我弟弟也死了,我也成了不孝冷血之人,你可要对我好呀。
然后果然雍正就表白了——
还顺道牵了个手——
人头落地鲜血飞溅之间,基情四射,就这样完成了一次政治结盟,从此张廷玉扶摇青云,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以上都是根据电视剧剧情和表演的分析,其实真实历史上张廷璐属于为娱乐背锅了。从清初大学士张英开始,老张家的后代个打个都是猛人,这个张廷璐也是历任康雍乾三朝,乾隆九年(1745年),顺利退休,第二年病逝。谥文端,赠太子太傅。
坚持优质原创,感谢各位大佬支持!
《雍正王朝》菜市口观斩,雍正是真的粗心张廷玉的存在了吗?张廷玉当时是什么感受?
张廷玉的弟弟张廷璐因为在恩科考试的时候利用主考的身份帮弘时搞夹带,被李绂发现举报,雍正大怒。
这时候,作为张廷璐的兄长张廷玉,因为是上书房首席大臣,他的态度就尤为重要了。这不仅仅是一个夹带的问题,同时还是一个政治问题,老八集团意图通过保张廷璐来陷雍正于不义之境地,而朝中以孙嘉诚为代表的清流集团则想以此为契机大张风气纲纪。
按照常理,张廷玉只需回避就可。但是雍正却有自己的打算,在群臣都以不同的声音要求处置张廷璐的时候,他要等待张廷玉的态度,以此来考验张廷玉的忠心。对于张廷玉来说,这无疑是残酷的。如果上表大义灭亲,自己将陷入无情无义之境地,如果上表力保,则陷入无君无父之境地,无论他怎么决策,都难以两全。孙嘉诚此时则帮张廷玉写了一份奏折上呈了雍正,这是孙嘉诚的聪明之处,因为他知道,这份奏折,张廷玉虽贵为宰相,也难书写。
但是孙嘉诚摸清了张廷玉的秉性,就因为古往今来的一句话:先有君父,然后才有自我和兄弟。
跟皇帝君父永远站在一起,这才是张廷玉屹立三朝不倒的根本所在。这一次,概莫能外。
雍正的反腐手段很厉害,很特别,就是现今,也为人所称道,这一招,就是号令百官到菜市口观斩。血淋淋的现实,让那些坐在官位上的大小官员从心理上受到震慑,从而缩回伸向腐败的双手。
张廷璐被押往菜市口了,就要砍头了。可是雍正还要叫上这位大义灭亲的兄长张廷玉,他真的是粗心,忘记了张廷玉是张廷璐的亲哥哥了吗?从等待张廷玉奏折一个晚上就说明雍正根本就没有忘,而且记得比谁都真切。可是他为什么非要将张廷玉带过来呢?
因为雍正要树立皇帝天子的权威。因为诺敏和张廷璐案子,雍正登基之初的两件事情都办砸了,这正好给那些发对雍正的人以借口,比如老八集团,隆科多等大做文章,来陷雍正于无能不义之境地。
迫于政局还不够稳固,雍正还需要时日来树立他的绝对权威,而这是需要有人来配合的。恰逢张廷玉的弟弟张廷璐犯了法,对于雍正来说,这也是一个绝好的机会,既可以考验张廷玉的态度,也可以为自己树立起威信。如果张廷玉此时不配合他的举动,那么雍正也会收拾张廷玉,这也就是雍正为什么要等待张廷玉的奏折的原因。而到菜市口观斩,少了张廷玉这个主要配合对象,也就少了那种浩浩皇威的气氛。
所以,不是雍正粗心,根本就是别有用心,故意的。
作为臣子,张廷玉做到了先有君父的责任和义务。但是作为兄长,他失去了亲情,必将陷入无情无义之境地。所以,可想而知,他的内心是痛苦万分的。我想,张廷玉当时的内心是这样的:
一是悔恨。悔恨当初看见他与弘时在一起的时候没有多关心多提醒张廷璐,不要再科举的事情上栽跟头,要树立正气。因为无论是谁舞弊,他张廷璐这个主考都逃脱不了责任。
二是自恨。张廷玉作为上书房首席大臣,万人之上,一人之下,却要大义灭亲,而束手无策,莫说是拯救张廷璐,就是为自己亲亲的兄长说一句话,都会陷入无穷无尽的政治漩涡中去。他张廷玉这个宰相,当得何其悲哀,何其痛苦。
三是痛恨。如果说他面子上必须与雍正保持一致,那么内心只怕对雍正这种无情无义之举动也是深深痛恨的。就算是张廷璐犯法了,他可以回避,但是却非要拉上他为皇帝树威,被皇帝利用,内心只怕想死的心的都有。
只是张廷玉能混迹于三代王朝,早就练就了一身泰山崩于前而我自岿然不动的不露声色的本领,就算是痛恨万分,也要保存忠君之思想。既难两全,也就只能保全一边,毕竟,未来的日子还要过。《雍正王朝》菜市口观斩,雍正是真的粗心张廷玉的存在了吗?张廷玉当时是什么感受?
电视剧《雍正王朝》中,张廷玉能够获得康雍两代帝王的信任与器重,从张廷玉的行为表现来看,可以说是一种必然。一来,他谨小慎微,懂得帝王心思,往往可以做到未卜先知;二来,他勤奋严谨,任劳任怨,并且有着卓越的办事能力,堪称“劳模”般的存在;三来,就是他懂得放弃和牺牲,全心全意的为帝王与朝廷效忠。
特别是在剧中“百官举荐新太子”以及后来的“科场舞弊案”的剧情桥段里,充分展现了张廷玉的识大体、顾大局。前者他宁可背上被“迎合圣意、阿谀奉承”的骂名,也要支持康熙,进而保举胤礽复立皇太子之位;后者则是为了雍正能够整肃纲纪,严明官风,不惜大义灭亲,亲手将自己的弟弟张廷璐“送”上了断头台。
当然,面对对于张廷玉的“大义灭亲”,雍正也是非常的领情,也很感动,在即将处决张廷璐的时候,雍正拉着张廷玉的手说因为他的“粗心”才让张廷玉亲眼见证者自己亲人的离去。然而,不管是对于雍正,还是张廷玉本人来说,行刑现场张廷玉都是必须要去的,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让张廷玉这份“付出”所产生的价值,既充分同时更加彻底的发挥出来,而这也是他们君臣之间的一种“默契”所在。
诺敏和张廷璐的接连“落马”,将雍正推向了风口浪尖。《雍正王朝》中的雍正,在刚刚登基的时候,便在用人上接连犯下了两个大的错误。
其一,雍正任命隆科多举荐的诺敏为山西巡抚。
雍正安排诺敏出任山西巡抚,就是让其重点负责追缴山西挤压数十年的藩库亏空。而诺敏也不负众望,仅用半年的时间,就将所有的亏空全部还清,雍正在欢喜之余,也将其誉为“天下第一巡抚”。
然而,这份“功勋”的背后却是诺敏的沽名钓誉,所谓的追缴回来的库银,都是他向山西的富商和大户们借来的,他不贪财,贪的确实“名”。只不过当前的雍正也是急功近利,急于求成,太想看到好的结果了,所以他才在没有深入调查和验证的情况下,对诺敏施以褒奖。最终当事情最终败露的时候,雍正自己也被狠狠“打脸”。
其二,就是雍正在八阿哥胤禩的举荐下,任命了张廷璐担任正主考的职务。
其实,对于这次科举,雍正是给予厚望的。他迫切的希望通过这次考试,为国家的官僚体系注入优秀的新鲜血液,同时更是在培养拥护自己、支持自己的官员队伍,使得他的新政能够更好的推进,然而结果却令雍正大失所望。
考题提前被泄露,张廷璐为怕牵连自己选择知情不报,若不是李绂在李卫的帮助下勘破“科场舞弊案件”,那么结果将变得一发不可收拾。
尽管后来经过彻查,发现张廷璐与考题泄露并无关联,他只是私自夹带了几名“关系户”进入考场,但是如此恶劣的事件已然发生,身为主考的张廷璐只能承担这次“科场舞弊案件”的全部责任。
而此时的朝堂上,群臣都在保奏二人,可是雍正还是非常坚决的要处死这二人。
首先,雍正非常清楚,朝臣们异口同声的上疏力保诺敏和张廷璐,背后一定有八阿哥胤禩等人的暗示和串联,其目的就是为了让雍正颜面尽失,下不来台,所以雍正必然不会让八阿哥胤禩等人的阴谋得逞。
其次,雍正刚登基不久,此时面临着的是内忧外患的政治局面,他也需要在朝臣中迅速的建立自己的威信,维系朝堂的安定,才能应对当下的危机,因此“杀人立威”就此成为了必然。
再次,诺敏背后牵扯到隆科多,张廷璐背后又牵扯到八阿哥胤禩,还有张廷玉,如果不加以处置,无疑是在朝堂上树立了“保护伞”和“护身符”,那么必然是皇权威信的降低以及几位朝中骨干重臣的提升,这也是雍正所不希望看到的。
所以,对于诺敏和张廷璐,不管他们过去又多少功,甚至说他们有着诸多不会被判处死刑的理由,但是当前对于雍正的来说,他们二人的结局只有一个,那么就是议罪问斩,并且是在所有朝臣的面前,被公开处决,这样才能起到敲山震虎、杀鸡儆猴的作用。
对于雍正而言,他最顾及的并不是朝堂上的意见,反而是张廷玉的感受。实际上,雍正对于张廷玉有着非常特殊的感情所在。
早在康熙尚未去世的时候,张廷玉就对雍正有着不同于对待其他皇子的态度与看法,毕竟他是康熙最为信任的朝臣,并且时刻陪伴在康熙左右,必然也是非常清楚康熙的想法,进而对于康熙想要立雍正为接班人,他也是最先了解到的人。
更为关键的是,张廷玉全程参与了康熙临终前,为了确保雍正顺利登基所做的一系列安排,包括恩威并施拿下隆科多,在康熙去世后,他又积极稳定畅春园局面,控制住了众位皇子,对于雍正登上皇位立下了大功。
与此同时,张廷玉还是康熙留给雍正的股肱之臣,在雍正登基后,又是张廷玉等人的努力,才保证了皇权的顺利交接。
于是,雍正对于张廷玉,除了信任与器重外,还有的便是感恩与感激了。
所以,当张廷玉的弟弟张廷璐因为“科场舞弊案”被雍正拿下的时候,以雍正的性格以及他“铁石心肠冷面王”的形象,并不会过多在乎朝臣的议论,他所在乎的还是张廷玉的感受和想法。
而雍正迟迟不肯就张廷璐以及诺敏的罪行做出最终的裁决,实际上也是在等待张廷玉的答复。
对于雍正的心思,张廷玉不可能不知道,此时的他陷入了巨大的焦虑与为难之中,毕竟这是要在“血肉亲情”与“人臣之道”间做出的选择。
张廷璐的死已经是不可逆转的了,不管是谁阻拦,都难以保全张廷璐的性命,因为在这个时候的张廷璐,他议罪问斩的政治意义已经远远超过了他的罪名所在。
而张廷玉如果真的“大义灭亲”,他可以获得雍正更多的信任,可以换取更多而政治利益,但是失去的便是自己的至亲,自己的弟弟张廷璐成为了他在仕途上更进一步的“投名状”,尽管利益非常的诱人,但是代价也是非常之大,显然以张廷玉的为人,他并不忍心这样做。
只不过,孙嘉诚的出现,让张廷玉明白了自己的这份“使命”所在。
一方面,正如前文中所说的,雍正需要用张廷璐与诺敏的人头来整肃朝纲,同时树立自己的皇权威信,进而对八爷党的潜在势力进行打压,既然为人臣子,就应该放下“骨肉亲情”,恪守“君臣之道”。
另一方面,孙嘉诚是朝中御史大夫的代表,同时也是读书人的重要代表,张廷玉用“大义灭亲”换取雍正的信赖,在张廷玉看来或许会为文人士大夫所不齿,进而让自己的名声扫地。但是孙嘉诚的主动劝谏反而让张廷玉放下了心来,在事关国体与朝纲的大义面前,御史大夫们既能达成这样的一致意见,也反映的是读书人阶层的主流观点,进而让张廷玉在一定程度上解除了后顾之忧,至少不会落得一个“骂名”所在。
最终,张廷玉接受了孙嘉诚的建议,主动上疏雍正,“大义灭亲”,参奏自己的弟弟张廷璐。
雍正并不是粗心忘记了张廷玉,而是张廷玉必须要出现在刑场。就在刽子手即将对诺敏和张廷璐行刑的时候,雍正主动找到了张廷玉,并对他说:
“是朕粗心了,原不应该叫你来的,你就坐在这儿吧。”这是雍正的“假仁假义”么?并不是,这实际上就是雍正与张廷玉之间的一种君臣默契,因为他们两个都非常清楚,隆科多和胤禩可以请假不来,但是张廷玉必须要出现在现场。
首先,这是做给隆科多和八阿哥胤禩看的。
诺敏是隆科多保举的,而张廷璐起初是八阿哥胤禩保举的,可以说正是他们的保举才“害了”这两个人,因为他们是把不合适人的放在了不合适的位置上,最终才导致了他们两人的悲剧结局,同时也给朝廷以及整个国家造成了巨大的损失,这无疑是非常的可惜,并且是非常的可悲。
然而,对于他们而言,失去的是仅仅皇帝的信任,承担的也只是荐人不当的罪责,可是当前这一时期,他们作为上书房的骨干、雍正皇帝的重臣,隆科多有扶保之功,胤禩又有康熙皇帝临终遗言护体,雍正并不能把他们怎么样,甚至连降职、罚俸等等这样的处罚行为都不能有。
可对于张廷玉,他什么都没有做,就要为此承担失去亲人的痛苦,这无疑就是通过张廷玉,狠狠的对隆科多、八阿哥胤禩等人进行一番羞辱,让他们感觉到的惭愧之外,更是让其对此后的行为有所警觉和收敛。
其次,雍正这也是做给所有朝臣看的。
既然是张廷玉“大义灭亲”,上疏弹劾自己的弟弟张廷璐,那就要做的彻底一点,也要表现的更加决绝与无情一点,进而成为朝堂之上恪守君臣之道的典范。
当前的朝堂上,政治势力的划分可谓是错综复杂,大臣们各自有各自的心思,各自有各自的想法,但是往往却只顾自己,不顾朝廷的利益安危。于是雍正希望用这样的方式,既是在警醒朝臣,同时也是在宣扬一种“一心为公”的价值观念,这对于雍正来说是非常必要的。
况且,如果张廷玉不到场,很有可能引得朝臣们的猜测,是张廷玉“沽名钓誉”,用自己弟弟的性命换取乌纱帽,进而没有脸来面对自己弟弟的死,或者张廷玉是为雍正逼迫上疏弹劾张廷璐,而非真心所为。雍正并不希望朝堂之上有着如此的议论之声,更不希望张廷玉的一番苦心为人所误解,所以张廷玉只能再次受着委屈,把这部戏彻底的演完。
再次,雍正这也是做给张廷玉看的,同时也是做给雍正自己的看的。
张廷玉对于雍正的忠诚,雍正非常的清楚,而雍正对于张廷玉本人的信任态度,张廷玉也是非常的明白,君臣二人之间有着这样的一种默契,其他的话自不用多说。
而此时雍正的一句“粗心”,无疑是给张廷玉的巨大宽慰,也是在告诉张廷玉,对于张廷玉所做的一切,他都铭记于心。这就是要让张廷玉对此放心,并且也要让张廷玉明白雍正自己心中的一种无奈。换句话说,他非常清楚张廷玉所做出的的“牺牲”以及“付出”,而他也会用其他的方式进行补偿。
更为重要的是,这里的“粗心”,并不是让张廷玉来到刑场观刑,而是从一开始,就不应该让张廷璐担任主考的差事,进而将张廷玉卷入其中,忍受着精神上和心灵上的双重打击,其实这才雍正对张廷玉真正的歉意所在。
至于张廷玉,也明白了雍正的想法和心思,更加了解的是雍正的无奈与苦衷,而他也并没有因为此而有过任何的抱怨,依然保持了对雍正的忠诚,极力辅佐雍正。特别是在此后“八爷党逼宫”的剧情中,张廷玉一番慷慨激昂的陈词,极大的帮助并支持了雍正,在一定程度上扭转了对于雍正的不利局面,又一次的成为了雍正的功臣。
纵观整部《雍正王朝》,张廷玉也正是用这样一次次的一心为公,忠于君王的表现,成为恪守君臣之道的典范,进而为人所铭记。而历史上的张廷玉的所作所为也同样是有过之而不无不及,也正是因为如此,他才能获得“配享太庙”的殊荣,不管他在此前此后的表现如何,至少他在雍正皇帝看来,是完全配得上这份荣耀的。
《雍正王朝》菜市口观斩,雍正是真的粗心张廷玉的存在了吗?张廷玉当时是什么感受?
一个是楼上观斩的哥哥,一个是刑场上即将被问斩的弟弟,血浓于水的亲情,必然痛彻心扉,心如刀绞。问斩张廷璐,雍正可是为了张廷玉等了很久,可以说就是一种变相逼迫的大义灭亲,问斩当天雍正怎么又会不知道张廷玉而突然疏忽,即雍正当朝唾骂百官,呵斥众官是气在头上,但是稍稍一冷静他也能想到,为何单单要在刑场上说这样的话,说白了就是“场面话”。我们从当时情况来看
一,隆科多和八阿哥胤禩没有来,雍正似乎早有预料。张廷璐是八阿哥胤禩举荐的,诺敏是隆科多举荐的,而且后来八阿哥保诺敏和张廷璐没有成功,两人自然心虚也存有芥蒂。雍正在听到两人称病之后,一阵哼斥早有预料,既然他能想到老八和隆科多,自然也能够想到张廷玉。
二,雍雍正让张廷玉去观斩的可能性有两种,一种就是对张廷玉的临场安慰和敲打。张廷玉在这件事上犹豫不决很久,才给出雍正结论,雍正担心的可能就是这样,一位两朝元老的反水。另一方面雍正就是要当场表达对张廷玉的歉意,虽然可能歉意是无力的,但雍正起码要让张廷玉知道,雍正希望他张廷玉永远站在一边。
三,雍正也有自己的难言之隐,新朝刚刚成立,就发生了这么多事情。自己重用的官员一个个打了自己的脸,胤禩全力要保下这两个人,也是为了让这两个耻辱永远的留在朝堂上,想让天下的人明白,雍正亲近的人就可以“肆意妄为”。显然张廷玉就是雍正亲近的人,这样的关键时候,雍正一点把柄也不想漏给别人。所以他只能把苦给了张廷玉,这样的事情后来也有发生,比如在整顿旗务的事情上,他当着众位军机大臣的面呵斥了张廷玉,事后又单独的把张廷玉留下来道歉并商量对策。
所以张廷玉被派去菜市口观斩,使雍正有意为之也是不得已而为之。
张廷玉观斩心痛我们从他未上书之前和孙嘉诚的对话可以窥得一二,他说
自己何曾不想上书,但是无奈下笔,不能成文。
从张廷玉这样痛心疾首的言辞来看,张廷玉和弟弟的情感自在不言中,现场观斩可能对他来说就是一种精神的摧残。
一,他是心痛的,多少次对床夜雨,多少次子嗣环膝,多少次血肉亲情,欢聚离合闪过目前。长兄如父,多少次尊尊教诲或许萦绕耳畔,而今却要面临天人两隔,兄与弟永别矣的悲剧。多少血泪流淌心间,一个只能握拳低手默默不语,一人只能低跪刑场,抬头望望那内心挣扎的哥哥,同样的沉默。
二,他是后悔的。张廷玉和佛祖时候单单差了那么一句话,一伸手。那天夜里他明明看到弟弟和三皇子弘时支支吾吾,遮遮掩掩,自己却只是简单叮咛,为什么不多做追问,为什么不,或许张廷玉是后悔的。
三,张廷玉也是无奈的。父亲是一代大儒,门生遍布,临终的教诲依然时刻涌上心头,
要“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要“为先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要做一个忠臣”,“要照顾好弟弟”等等。
可是忠孝节义难能两全,骨肉亲情难能相聚。他有着大忠,有着敬仰,唯独救不了自己的弟弟。他终究是个人,他只能苦苦挣扎又无奈,天下谁又能争得过皇帝呢?
文/红雨说历史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