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中是王夫人把林黛玉和薛宝钗元宵节的礼物调换了吗?
我认为不可能调换礼物,王夫人虽然是“金玉良缘”忠实的捍卫者,但是也不需要用如此卑劣的手段去攻击“木石前盟”。
这件事还得从端午节元春的赐礼说起, 在原著中,元春元宵节的赏礼对于众姐妹是一视同仁的,黛玉和宝钗也并没有分别。
只是到了第二年端午节的时候,元春对宝钗和黛玉的赏礼却有了分别之心。一个是姑姑家的女儿,一个是姨妈家的女儿。
木石前盟
两个同是表妹,怎能厚此薄彼。宝玉是贾府中的混世魔王,是元春的亲弟弟,他的赏礼自然是与别个不同的,然而元春的赏礼却把宝钗直接提到了和宝玉一样的层次。
他们俩个的礼物是一样的,黛玉的则和三春一样。在宝钗、宝玉、黛玉这段三角恋中,作为姐姐的元春直接把黛玉踢出了局。
因为从元春在赏礼上的区别对待,又把宝钗和宝玉的列为一样,这就有了要配成一对的想法,也表明了她对宝钗和黛玉的态度。
金玉良缘
那这是元春的真实想法吗?还是王夫人把礼物调换了?
一、抛开爱情,宝钗确实更适合做贾府的宝二奶奶大家读《红楼梦》,怎是会为两位女主掐架,有的说喜欢宝钗,讨厌黛玉,有的又说喜欢黛玉的真诚,厌恶宝钗的做作和虚伪。
其实要我说,她们两个各有优点,各有缺点。但是在封建礼教的教条下,宝钗显然是占了便宜的。因为宝钗是一个按照标准封建礼制路线去走的女性。
宝钗是做宝二奶奶的不二人选
她的所有行为和举动,都符合封建礼制的胃口,所以在众人眼中,宝姑娘才是那个惹人喜欢的好姑娘。
黛玉呢?她就是扎在封建礼教中的一根刺,个个恨不得要拔除她。她更在意的是精神上的充实,并不想迎合封建礼教下的那一套虚伪。
黛主与宝玉精神同频
所以这两个女子,一个与世俗脱轨,一个身在其中。在这个诺大的贾府中,仅有一人可与黛玉在精神上同频,那就是宝玉。
剩下的都是被封建思想所裹挟的人,宝钗也是这其中的一个。所以在贾府的这些长辈眼中,除了早期的贾母之外,大部分人都站队了“金玉良缘”!
元春作为宝玉的姐姐,对于弟媳妇,肯定也是择优录取,这是用她的眼光所做出的选择,宝钗能干、漂亮、将来能替贾府管家,最重要的一点当然是绵延子嗣,兴旺贾府。
宝钗端庄大气
黛玉呢?能做什么?她倒是不是不能做,管家的才能她也不输宝钗,但她不屑于做管家之事,可以说志不在此。
但在绵延子嗣上,她确实要差宝钗一节,黛玉一年三百六十日,是日日药不离身,她的身体确实是一个问题,这是整个贾府最看重的问题,她可能没法实现。
还有一个黛玉在贾府其实是孤苦伶仃,寄人篱下的。自己的父亲和母亲相继先后离世,林家往日的辉煌随着父母的离世已经暗了下来。
黛玉孤苦伶仃
所以从这些现实的角度出发,元春赏礼支持宝钗和宝玉的婚姻,也是她内心真实的态度。礼物压根就不需要王夫人调换,抛开爱情,宝钗确实是做宝二奶奶的合适人选。
二、王夫人没有调换礼物的资格元春虽然是王夫人的女儿,但她更是皇帝的妃子,她所说的每一句话,所做的每一件事,都有千万双眼睛盯着。
再者她赏给娘家的任何一件礼物,在宫中都会有清单登记。她说赏给谁什么,那可是懿旨,代表的是皇家的权威。
元春代表皇家的权威
王夫人若私下调换了宝钗和黛玉的礼物,第一个她这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一不小心元春就有可能翻船倾覆。
再者王夫人没调换礼物的资格,调换礼物就是违抗贵妃的懿旨,在古代的礼法中,这项罪名若追究起来,可大可小,若是被有心之人利用,那就可以给王夫人治一个以下犯上的罪。
所以王夫人即使想调换那也是不能调换的,尽管她为了“金玉良缘”与婆婆在暗中展开了一场战斗,但是她也不至于为了一个儿媳妇就陷女儿于险境。
王夫人不会调换礼物
她更犯不着冒这样的险,自己的女儿,她有什么想法,私下提前跟元春商量着来就可以了,违抗贵妃懿旨去干调换的蠢事,以王夫人的心机显然她并没有这么愚蠢。
三、母女俩唱双簧和贾母打太极元春端午节赏礼,站队“金玉良缘”,实则是母亲早就找她商量好了的。王夫人与贾母为了宝玉的婚事,俩人已经打了很久的太极了。
在贾府中,贾母虽然已经退居了幕后,但是她的威严却还在整个贾府蔓延,王夫人从来就不敢正面公开的与贾母开战。
贾母清虚观打醮
只能在暗地里与之较劲,也可以说她根本就干不过贾母,宝玉的婚事贾母有着80%的决定权。而王夫人联合元春向贾母打太极,就是想拿到掌控儿子婚事的更多筹码。
对于贾母来说,难度系数确实提升了不少,元春发出的指令代表的不仅仅是她个人,而是皇家的意见,任凭贾母有通天的本事,也不敢背逆皇家吧!
但贾母是何许人也?她是史候家的千金小姐,是贾府中人人敬重的老祖宗。俗话说:“姜还是老的辣”,王夫人联合女儿给贾母出了一道难题。
贾府领军人物贾母
贾母在清虚观打平安醮时,三下五除二就把这道题给破了,在清虚观张道士见到宝玉,跟贾母说这哥儿年纪也到了该说亲事的时候了。
接下来便要给宝玉做媒,说有一个聪明智慧的好姑娘,根基家当与宝玉也都配得过。请贾母示下,同不同意去做媒。
贾母解题目的关键时刻到了,我们且来看她是怎么解的:
贾母道:“上回有和尚说了,这孩子命里不该早娶,等再大一大儿再定。”
贾母的这句话是当着众人的面说的,贾母的厉害之处在哪里呢?王夫人母女二人在背后谋划着宝玉娶宝钗的事,把贵妃的尊号都搬了出来。
张道士给宝玉做媒
并想将此事提上日程,元春的赏礼已经发出了明显的信号。但是贾母立刻就把这种信号给掐断了,她说宝玉现在给算过了,命里不该早娶。
这个“命里不该早娶”可牛逼了,谁敢去违背天命啊,这事就算是皇帝也不敢干吧,王夫人借皇权压人,贾母借老天做主,这才是真正的高手。
所以王夫人礼物是没有调换,只不过要女儿配合她唱双簧,打了一场太极。赏礼怎么赐母女二人早就商量好的。其目的就是为了对抗贾母。
贾母借张道士的话打回太极
写在最后再一次声明,王人不会调换礼物,一个是她不能,另一个是她不敢,还有一个是不需要她去做调换。她和女儿故意安排这样的一场赏礼,不过是想要达到自己的目的。
当然她最终如愿地达到了,宝玉在新婚之夜确实是掀了宝钗的盖头,不过从此,她永远失去了最宝贝的儿子。
宝玉在新婚当晚,才知道新娘并不是他日思夜想的林妹妹,贾府所有的人都骗了他,很讽刺的是,王夫人一手安排了新娘调包计,骗宝玉娶了宝钗。
可是强扭的瓜不甜啊!宝玉在新婚不久之后,便永远地离开了家,看破红尘,遁入空门了,他选择常伴青灯古佛,为黛玉超渡!
王夫人则后悔不已,为什么在当初不纳黛玉进门,她所有的谋划不过是化做了一场空,一场梦。王夫人如梦初醒,原来四大皆空,所追求的这一切不过是虚妄罢了!
如果再重来一次,她一定不会再阻止宝玉和黛玉的婚事了,可怜一对壁人,硬硬生生地被长辈将他们连在一起的两颗心,用封建礼教的这把刀给分离了,那是一种痛彻心扉的感受吧!
我是彩虹之南R,感谢您的阅读!
《红楼梦》中是王夫人把林黛玉和薛宝钗元宵节的礼物调换了吗?
很高兴参与这个问题的讨论:《红楼梦》中是王夫人把林黛玉和薛宝钗的元宵节(应该是端午节)的礼物调换了吗?
我认为这件事情绝不可能发生,王夫人不会去做篡改皇贵妃懿旨的傻事。
元春元宵省亲以后到了端午节,又赏赐了贾府亲属许多东西,黛玉与迎青,探青,惜春一样。唯独宝玉与宝钗比她们多了两件:凤尾罗两端,芙蓉簟一领。这两个物件都是床上用品,不得不说元妃的良苦用心,在暗示着什么。
对宝玉的婚姻,王夫人是金玉良缘的坚定支持者,看好的未来儿媳妇是宝钗而非黛玉。而宝黛的关系又牵扯到老祖宗贾母,王夫人就不得不另避蹊境了。
王夫人就是利用了端午节元妃赏賜这个机会,让元妃肯定了宝玉,宝钗的婚姻关系。但绝不会用调换皇家赐品这样的简单办法,应该是趁每月的入宫朝见的机会,向元妃传递了她对宝钗的婚姻意向。元妃必竟还是自己的女儿,女儿对亲娘的诉求,不会无动于衷的。元妃才会采用对宝王,宝钗赏赐与众不同的作法,以表示对王夫人的支持。
所以王夫人根本不可能采用调换皇妃赐品的露骨做法,来达到目的。
《红楼梦》中是王夫人把林黛玉和薛宝钗元宵节的礼物调换了吗?
贾元春端午节赐节礼,薛宝钗的礼物和贾宝玉的一样,林黛玉的礼物和三春的一样,任何人都不可能调换,王夫人也不行。
端午节赐节礼代表了贾元春的立场。对于弟弟贾宝玉的姻缘,她毫无疑问支持母亲王夫人,站队金玉良姻,而反对祖母贾母支持的宝黛姻缘。
具体有这么几件事能说明。
一,贾宝玉参加完冯紫英的宴会睡到第二天起来,袭人告诉她贾元春赐下了端午节的礼物。
贾宝玉听说自己和宝钗一样,与黛玉不同,便质疑“别是送错了吧”。这是它童言无忌的天真之言。
袭人就告诉他“昨儿拿出来,都是一份一份的写着签子,怎么就错了!你的是在老太太屋里的,我去拿了来了。老太太说了,明儿叫你一个五更天进去谢恩呢。”
贾元春赐节礼,要有皇家的规矩。每人都有一个签子,写明是给谁的,什么礼物,避免错了。这是不能造假的。
二,太监来赐节礼,顺便通知元春要打醮清虚观,让爷们儿去跪香拜佛。
这种事必然是在贾家人到齐时,当众宣布。
贾家以贾母为尊,平时众人都在贾母房中伺候。礼物、命令必然也都是找到贾母房中才是。
贾母看过了再按人分配。王夫人不可能做调包之事。她也没能力更换鹅黄签子,让人写出来笔迹相同的字样。再说也没必要。
三,贾元春是王夫人的女儿,从省亲当晚的表现看,元春心胸狭隘,目光短浅。不见贾环透露出她卷入父亲妻妾之争,没道理的站队母亲王夫人。
所以,贾元春支持薛宝钗,反对林黛玉是必然的。她借端午节赐节礼表达立场,在随后的打醮清虚观,张道士提亲也是佐证。
贾家也只有贾元春才能命令张道士做提亲之事。张道士口中的十五岁的小姐,分明就是薛宝钗。这都是明显的信号。
四,贾元春省亲当晚,修改蓼汀花溆为花溆,修改红香绿玉为怡红快绿,喜欢唱《钗钏记》的小戏子龄官,而不是唱正旦、小旦的芳官和菂官,都证明元春对薛宝钗的支持,不喜欢林黛玉。不多赘述。
以上观点根据《红楼梦》80回前故事线索整理、推论。
文|君笺雅侃红楼 插图|清代画家孙温《绘全本红楼梦》
《红楼梦》中是王夫人把林黛玉和薛宝钗元宵节的礼物调换了吗?
《红楼梦》中所谓元霄节礼物,是元妃托人送出宫,委托贾母送于诸姐妹及宝玉的礼物,而且每人一份均有姓名标记,基本不需王夫人动手,王夫人如何调换?,至于贾宝玉和薛宝钗礼物相同,只有元春心中清楚其喻意是什么?是“金玉良缘”还是“木石前盟”,就是一般观众,心中大体也猜“金玉良缘”的多。从姐弟情深理解,姐姐关心弟弟婚事,也在情理之中,姐姐是否理解弟弟心中怎么想的,另当别说。因此说王夫人把林黛玉和薛宝钗元霄节的礼物调换了,不仅无据可查,做为一个大家闺秀出身的王夫人,也不可能这么做?。
《红楼梦》中是王夫人把林黛玉和薛宝钗元宵节的礼物调换了吗?
大家好我是小白,我认为《红楼梦》里王夫人是不会把元春给林黛玉和薛宝钗端午节的礼物调换的;而要分析元春对待宝玉的婚姻态度,从元春本人身上也是能分析出来的。
下面,让我通过四个方面向大家说说我的分析:
内容简要:
第一:元春的性格是什么?第二:元春对宝玉这个弟弟怎么样?第三:元春在宝黛二人中会如何选择?第四:王夫人为何不会把宝黛二人地礼物调换?【一】元春的性格是什么?
在分析元春性格之前,还是有必要先了解一下元春这个人:
《红楼梦》第二回冷子兴说荣国府时,有这样一段话:
这政老爷的夫人王氏,头胎生的公子名唤贾珠……
第二胎生了一位小姐,生在大年初一 ……
可见,贾元春是贾政和王夫人的第二个孩子; 元春多少岁进宫的书中并没有提到,但从《红楼梦》第五回中,元春的判词我们能看出来,元春死的时候应该是二十岁:
二十年来辨是非,榴花开处照宫闱。
三春怎及初春景,虎兔相逢大梦归。
在《红楼梦》里,元春唯一一次出场的一回就是《红楼梦》第十八回的元春省亲,所以,分析元春的性格,也只能从这一回里元春的言行举止中找:
元春在省亲时,主要有哪些言行举止呢?我简单的归纳这几点:
(1)元春省亲见到亲人时的表现:
★初见贾母、王夫人时元春的哭泣:
贾妃垂泪,彼此上前厮见,一手挽贾母,一手挽王夫人,三个人满心皆有许多话,俱说不出,只是呜只是呜咽对泣而已……
贾妃方忍悲强笑,安慰贾母、王夫人道:“当日既送我到那不得见人的去处,好容易今日回家娘儿们一会……
★元春见到父亲时的言行:
元妃又向其父说道:“田舍之家,虽齑盐布帛,得遂天伦之乐。今虽富贵,骨肉分离,终无意趣。
★见到弟弟宝玉时的哭泣:
“比先长了好些。”一话未终,泪如雨下。
★即将离去时元春的哭泣:
众人谢恩已毕,执事太监启道:“时已丑正三刻,请驾回銮。”贾妃不由的满眼又滚下泪来……
此时回来的元春,早已不是当初在贾府做小姐的那个元春了,如今她被皇上恩宠,封为贤德妃,其代表的是皇族的人,所以,她的这些表现是不合时宜的。这一点元春自己肯定也是明白的,只是她见了亲人,想到这几年独自在深宫之中,受到的委屈,和对她们的思念,所以她终究没有控制住。
从这里,我们能看出来,元春是一个真性情的人,不善于伪装,心情自然流出,明知这种行为不符合规矩,但她还是做了。(2)元春省亲时游大观园的所作所为:
★更改院内的名字:
彼时舟临内岸,去舟上舆,便见琳宫绰约,桂殿巍峨。石牌坊上“天仙宝境”四大字,贾妃命换了“省亲别墅”四字。
★评价大观园:
一桩桩点缀新奇。贾妃极加奖赞,又劝:“以后不可太奢了,此皆过分……
从这两处我们能看出来,同亲人相见之后得元春,似乎又回到自己的身份上了,看到贾府为她修建的省亲别院的不妥之处,更是直接改了。其用心无非就是想低调行事,或许在宫里的这几年,她看到了太多人因为行事高调而终究没有落到一个好下场,所以她在提醒自己的亲人,不要因为我有了今天你们
就开始骄傲奢靡起来。
她的这些行为,即是做给亲人看的,是一个忠告,也是一种出自本能的保护;同时,她的这些行为,也是做给宫里人看的,毕竟他们这些公公丫鬟,随时有可能会向皇上汇报她在家的这些事。
★给园内取总名及让众姐妹作诗:
元妃乃命笔砚伺候,亲拂罗笺,择其喜者赐名。
题其园之总名曰“大观园”;正殿匾额云“顾恩思义”,两旁对联云:
天地启宏慈,赤子苍生同感戴
古今垂旷典,九州万国被恩荣……
又命旧有匾联不可摘去。于是先题一绝句云:
衔山抱水建来精,多少工夫筑始成。
天上人间诸景备,芳园应锡大观名。
写毕,向诸姊妹笑道:“我素乏捷才,且不长于吟咏,姊妹辈素所深知。今夜聊以塞责,不负斯景而已。异日少暇,必补撰《大观园记》并《省亲颂》等文,以记今日之事。妹等亦各题一匾一诗,随意发挥,不可为我微才所缚。
从这里我们能看出来,元春是一个有才华的女子;同事也是一个爱才华的女子;她让众姐妹作诗,其用意不难看出:
☆看看众姐妹的诗词能力
☆看看弟弟宝玉的诗词能力
☆如文中所说,回去写《大观园颂》
因此,同过元春省亲时的表现,我们能看出来,元春是一个骨子里真性情但因为自己的身份又不得不变得稳重的性格的人;同时,她也是一个有才华喜欢风雅的人。【二】元春对宝玉这个弟弟的态度:
《红楼梦》第十八回元春省亲时,有这样一段话,我们来看看:
只缘当日这贾妃未入宫时,自幼亦系贾母教养;后来添了宝玉,贾妃乃长姊,宝玉为幼弟,贾妃念母年将迈始得此弟,是以独爱怜之,且同侍贾母,刻不相离。
那宝玉未入学之先,三四岁时,已得贾妃口传教授了几本书,识了数千字在腹中,虽为姊弟,有如母子。
自入宫后,时时带信出来与父兄说:“千万好生扶养!不严不能成器,过严恐生不虞,且致祖母之忧。”
由此可见,元春对自己的弟弟宝玉,无论是小时候的亲身教导,还是进宫后的千叮万嘱,都是关心和疼爱的,这里面,自然也有宝玉这个男儿身份的原因,贾政这一支,以后肯定是宝玉当家的。
同时我们也能看出来,元春和宝玉,从小都是在贾母身边长大的,所以从一定程度上,元春是非常尊敬和喜爱自己的奶奶的,毕竟小孩子都是这样,谁带的多就同谁亲。
我之所以要分析元春的性格和元春的这些行为,目的只有一个,就是更好的解释她在宝黛二人之间到底如何选择?下面,我也正是来谈这个问题。
【三】元春从宝黛二人中如何选择?
我认为元春对宝黛二人的选择,主要通过了两个方面。
(1)通过大观园作诗看待宝黛二人的才华:
元春身处宫中,是很少有机会出来的,所以她对宝黛二人,是不了解的,这次大观园让众姐妹做诗,也是一种认识她们的机会,文中也有元春的评价:
贾妃看毕,称赏一番。又笑道:“终是薛、林二妹之作与众不同,非愚姊妹所及。
在这里我们只能看出来元春在众姐妹中对宝黛二人诗的认可;但是后来,宝钗提示宝玉作了一首诗;黛玉替宝玉做了一首诗,却能分出伯仲来。元春直接指出了宝玉四首诗中“有凤来仪”是最好的一首,就是最好的证明,她更喜欢黛玉的诗。
元春之所以不当着众人对宝黛二人的诗分出个高低,是因为她知道,这两个人都是客人,无论说谁的好,都会让另一个人不高兴,所以她不能说,而借着宝玉的诗,说出来,她们二人心里虽然明白,但也不至于在众人面前太尴尬,毕竟,贾母王夫人他们并不知道黛玉代写的事。
(2)通过母亲王夫人:
元春省亲之后,唯一能接触到的人只有王夫人,大约一个月有两次,所以,元春对宝黛二人的认识,主要是通过母亲的言语。
那么王夫人这个支持“金玉良缘”的人,是不是同元春一说,元春就立马支持了呢?我觉得不是。
元春也会同贾母一样,考虑到宝钗的黄商身份,毕竟,她们二姐的身份,元春无需请教母亲,她也是知道的。但是她也知道,从婚姻的角度上看,仅仅考虑一个人的身份是不可取的。
元春年纪轻轻进入皇宫,自然是没有享受过爱情的,王夫人同贾政这样的家族婚姻,同样也不能理解爱情;所以,对于宝玉和林黛玉之间的爱情这一原因,不会在她们的讨论之中,她们讨论的更多的是,宝黛二人的能力,以及这二人对宝玉的前途的影响。
不难看出,王夫人在这一点上,无需添油加醋,宝钗也是有优势的,毕竟宝钗在平时的举动中更稳重;又多次提醒宝玉,好好学习,追求仕途。
元春的性格我们分析过了,她是骨子里真性情而又被迫不得不变得稳重的人,所以她更能深有体会,无论是皇宫还是大家族中,宝钗比黛玉更适合做女主人,尽管自己从心里更喜欢黛玉,但是在现实面前,她也不得不承认宝钗是更好的选择这样一个的事实。
【四】王夫人为何不会把宝黛二人地礼物调换?
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很容易看出来,王夫人根本没有必要自己去换她们两个人的礼物,一来元春自己有了选择;二来元春作为贵妃,她的礼物也是不能乱动的。
总结:
元春,作为宝玉的亲弟弟,其性格同宝玉有相似的地方,那就是真性情;但在为宝玉的婚姻之间做出选择时,虽然她从心里喜欢林黛玉,但作为一个在宫中经历过内斗的元春而言,她深刻的明白着,真性情的人的缺点,尤其是未来要担当的是贾府的女主人,因此,她最终只能认同宝钗!也因此,王夫人是没有必要去换宝黛二人端午节的礼物的。
《红楼梦》中是王夫人把林黛玉和薛宝钗元宵节的礼物调换了吗?
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王夫人。但是无论怎样,基本上有一点共识:薛宝钗是王夫人最中意的儿媳人选,温柔大度,处事圆滑有方。
在《红楼梦》第十八回,从元宵节五鼓起,元春游了大观园,叙了骨肉情,让宝玉和众姊妹依匾题诗,听了戏,最后当众赏赐了众人,王夫人根本没有机会调换钗黛二人的礼物。
少时,大监跪启:“赐物俱齐,请验等例。”贾妃从头看了,俱甚妥协,即命照此遵行。太监听了,下来一一发放。
由此可见,礼物在宫中就已经打点好了,只等分发到个人。
再看关于黛钗二人的赏赐,跟宝玉完全相同。
宝钗黛玉诸姊妹等每人新书一部,宝砚一方,新样格式金银锞二对。宝玉亦同此。
可以这么说,元妃对众姊妹的赏赐是一视同仁的,但当时脂批有一句话:此中忽夹上宝玉,可思。这句话应该是别有深意的,它暗示了宝黛钗三人的感情纠葛。
前面题诗试才情时,元妃看完诗作这么评价:终是薛林二妹之作与众不同,非愚姊妹可同列者。看来,姣花软玉般的薛林二人的才情,此时已经引起元妃的注意了。
自小长姐如母,元春对宝玉的眷念之情非同一般。弟弟的婚姻大事,她也开始留意了。
不到四个月的时间之后,在第二十八回,元妃打发夏太监传谕旨,让贾家初一到初三派人到请虚观打平安醮,顺便也把端午的节礼赏了。
端午节的节礼,曹公借袭人之口告诉了宝玉。等小丫头把节礼拿出来让宝玉过目时,宝玉看了就问别人的赏赐是什么,当时袭人说:你的同宝姑娘的一样。林姑娘同二姑娘、三姑娘、四姑娘只单有扇子和数珠儿,别人都没了。
很明显,宝玉同姑娘的赏赐相同,一切开始指向金玉良缘。故事发展到这里,存在两种猜测。
第一种可能是,元春和王夫人母女默许金玉良缘,暗定宝钗为未来的宝二奶奶,因此宝玉和宝钗的赏赐一样,让宝黛钗三人的关系发生了微妙变化。前面题诗时宝钗对元妃极为奉承,写道:睿藻仙才盈彩笔,自惭何敢再为辞。她的生性圆滑,可见一斑。黛玉写道:何幸邀恩宠,宫车过往频。她毫不客气,讽刺了贾府得到的皇家恩宠,无异于眼中插棒槌,丝毫不隐藏锋芒。性情不合群,又兼身体娇弱,在元妃这里,作为未来的宝二奶奶人选,已经被排除在外了。
也有第二种可能,爱屋及乌,元春尊重弟弟的选择,更倾向于黛玉,所以让黛玉和宝玉的赏赐一样。夏太监赐了节礼,王夫人很不满意,暗中动了手脚,把钗黛二人的节礼互换了,对此宝玉曾经表示过怀疑:别是传错了罢?袭人为了掩盖真相,替王夫人圆场:昨儿拿出来,都是一份一份的写着签子,怎么就错了!你的是在老太太屋里的,我去拿了来了。这个说法漏洞百出,宝玉既没亲眼看到签子,又没亲眼看到袭人去拿节礼,王夫人的确值得怀疑。
综上所述,元宵节的赏赐放在当面,王夫人没有插手的机会;端午节的节礼是夏太监来赐的,王夫人未必不调换钗黛的礼物,让金玉良缘逐步成真。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