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江破辽归来,参禅五台山,智真长老给宋江写下四句偈语,什么意思?

在《水浒传》第九十回中,鲁智深想回五台山来参禅投礼本师智真长老,宋江闻讯便也厚着脸皮跟了过来,他此番来五台山的目的也是想从智真长老这里求得点化问个前程。

智真长老是故宋时一个当世的活佛,知得过去未来之事。而此时的宋江也正步入了迷途,他接受招安,归降朝廷,从梁山的角度来看,这确实是一条不错的出路。

也把梁山这一群冠以贼寇之名的草寇拉到了一条光明正大的路上来,并且将来的前途无可估量,由草寇之身摇身一变,便成为了朝延中的官员。

宋江有招安之心

这也能圆了宋江一心想精忠报国的夙愿,不仅能当官发财,还能将贼寇之身洗白,留得一世清名。所以宋江一直力主招安,做为梁山的首领,被朝廷招安成为了他为之奋斗的理想和目标。

只是他不知道的是,此时的大宋朝廷已经是奸臣当道,朝廷中的高俅、蔡京之流已经是朝廷之中的毒瘤。只要有此二人挡路,梁山好汉在朝廷当中根本就无立身之地。

最终梁山虽被招安成功,但实际上也是当了朝廷攻打方腊的一颗棋子,108名好汉在攻打方腊战队时,宋江带领的梁山兄弟虽然打了最终的胜仗,

宋江为朝廷效力

但结局却惨不忍睹,108名好汉仅剩下二十七人,其他战士死伤无数。打了胜仗后剩下的这些人虽都被皇帝封赏,可宋江最终的结局都还不如轰轰烈烈战死在沙场上的那些兄弟,

他的结局是憋屈地被高俅用毒酒毒死,难道这就是他被招安之后所要面临的结局吗?可事实的确如此。

这就是宋江的最终人生结局。那么从他的这种结局中我们再来看他当时在五台山求着智真长老赐给他的四句偈语是什么意思呢?

鲁智深回五台山看望智真长老

当风雁影翻,东阙不团圆。只眼功劳足,双林福寿全。

智真长老本来就不想点化他,或许他也看到了在宋江身上那种对权力极度渴望的偏执,并不是几句话就可以将其从深渊中拉上来的。

只是宋江一再恳求,智真长老不好再辞绝,才取纸笔,给他写下了这四句偈语。这四句偈语从宋江的结局来看,

他显然是没有参透的,不知道是能参透,不想去做,还是根本就没有参悟其中的道理。我们就不得而知了,这只有宋江自己心里清楚。

智真长老为宋江赐下十六字真言

那这十六字真言到底是什么意思呢?

1、当风雁影翻,东阙不团圆

这两句偈语是智真长老在向宋江发出危险预警,他把梁山好汉比喻成了一群飞雁,并且在宋江从五台山上下来之后,便来到了双林渡。

燕青在双林渡学射弓箭,把一群大雁射得是高低乱飞,并且还射中了数十只。宋江见此情景,对燕青从仁、义、礼、智、信出发,进行了一番教育。

并在此将雁比作梁山兄弟,宋江训燕青的原话是这样的:

燕青射雁

此禽五常足备之物,岂忍害之!天上一群鸿雁,相呼而过,正如我等兄弟一般。你却射了那数只,比俺兄弟中失了几个,众人内心如何?兄弟今后不可害礼义之禽。

其实在智真长老的前两句偈语中的雁指的就是此时梁山成员的状态,正处于当风起舞的飞雁一般,眼前虽破辽给朝廷立下了功劳。

宋江替天行道

可接下来就会翻篇,燕青射雁也意味着梁山的兄弟最终分崩离析,伤得伤死得死。投靠朝廷最终是无法团圆的。“东阙”在这里就是指代的朝廷。

智真长老可以说是明确的用前面两句偈语为宋江点明问题,并且在接下来的两句又提出了解决主案。

2、只眼功劳足,双林福寿全

只眼功劳足,就是肯定了宋江团队目前的功劳已经达到了一个顶峰,但是在此时要懂得收手,懂得知足,不能再贪婪权力。

宋江的理想被招安

这也是在告诉宋江,要懂得功成身退,方可保自己一世安稳。退怎么退,又在哪里退,智真长老在双林福寿全这一句偈语中又给出了答案。

宋江在破辽后上五台山求智真长老指点迷津,然而在他下山之后就经过了双林渡,这就是智真长老为宋江找到的隐退地点。

宋江做官

双林福寿全,在这句偈语中智真长老没有点出“禄”,平常我们都说是“福寿禄”,为什么智真长老在这里要把“禄”字落了呢?

这也是在告诉宋江,在破辽之后,就不要再追求功名利禄了,在双林渡一带隐居下来,就可保福寿双全。

很遗憾的是宋江最终没有领悟这其中的道理,或许是领悟了他放不下心中的执念和欲望。

宋江喝毒酒

写在最后

今天以《水浒传》的开篇词,作为文章的结尾:“试看书林隐处,几多俊逸儒流。虚名薄利不关愁,裁冰及剪雪,谈笑看吴钩。

评议前王并后帝,分真伪,占据中州,七雄绕绕乱春秋。兴亡如脆柳,身世类虚舟。见成名无数,图名无数,更有那逃名无数。霎时新月下长川,江湖桑田变古路。

讶求鱼缘木,拟穷猿择木,恐伤弓远之曲木。不如且覆掌中杯,再听取新声曲度。”

或许智真长老对宋江的四句偈语,也可从这篇开篇词中找到答案。只怪宋江这斯太笨、又或许太过贪婪,才导致误了梁山也误了自己呀!

我是彩虹之南R,感谢您的阅读!

宋江破辽归来,参禅五台山,智真长老给宋江写下四句偈语,什么意思?

远离朝廷本潇洒,名利塞心把命搭。

一百豪雄魂归西,招安垒起尸骨塔。

看过《水浒传》的人皆知在第九十回“五台山宋江参禅 双林镇燕青遇故”中,宋江大破辽军后带领兄弟们上到五台山,鲁智深的师傅智真长老赐给他四句偈语:“当风雁影翩,东阙不团圆。只眼功劳足,双林福寿全。”

宋江为何要到五台山参禅求赐语?宋江参禅和燕青遇故为何会被写在一回中?智者长老对宋江的赐语到底有着怎样的暗示与点拔?宋江悟透了吗?遵照大师的禅语做了吗?最终结局如何?

在未解答这些问题之前,我首先想到了清朝曹雪芹笔下的一首《好了歌》:世人都晓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 古今将相在何方? 荒冢一堆草 没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金银忘不了; 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 有道理吗?不仅仅是有道理,几乎就是真理!

言归正题。中国的文字是很精妙的,之所以说“博大精深”是不无道理的。大师的第一句赐语“当风雁影翩”有双重涵义。一是指鸿雁在风中翩舞,一是指在风中攲落。而用在此处宋江该如何去解其真意?其实他是事先有预感、能够悟到真义的。因为在燕青秋林渡射雁一回中,宋江得知燕青在初学弓箭中居然一连射落了十几只鸿雁。在宋江眼里,成群的鸿雁就是代表五常的吉祥物,也如梁山的兄弟姐妹。而这十几只哀雁哀被击落又出现在他征辽参禅之前意味着什么?在这种情形下求禅,能体现出宋江心里对未来他和众将命运的不确定性和忐忑。因而“当风”的风在这句禅语中应当是西风而该不是和风了。“西风烈,长空雁叫...”这也说明燕青射雁是文中早已留下的伏笔,更是后来梁山好汉悲惨命运的预兆。

“东阙不团圆”已经指明了:你若去归顺朝庭不会得到圆满的结局了,更不会让大家有团聚的一天了。“阙”指华丽的殿前建筑。“东阙”指皇帝所处。

“只眼功劳足”这是大师对宋江的劝解之词。所谓“见好就收。”只需要把目光定格于所建立的丰功伟业前就足够了,言外之意是说:切莫为了这些名利而奋不顾身、赴汤蹈火再继续向前了,否则的话你会很惨烈的。宋江悟到了吗?肯定也悟到了。只是人性中寻求功名利禄富贵虚荣的弱点还是吞噬和打败了他。最终以“造福儿孙”为旗号,把众将带领到朝廷早已设置好的深渊中,葬送了梁山英雄。

“双林福寿全”其实这是智真大师给宋江指点的最好出路。因为在乱世之中保全自己的最好方式就是归隐。在双林镇中有位隐士许贯忠。此人曾对浪子燕青道出当世之弊:“奸邪当道,妒贤嫉能,如鬼如蜮的往往峨冠博带。而忠良正直的,尽被牢笼陷害”这使燕青最终受益隐归双林保全了自己,还有传说李师师的神秘失踪就是同他一起隐归去的。此时如果宋江征辽后就此打住,听从了大师的指点,也是来得及的。但是他没有。在明知前路凶险中继续向前走,直至在和方腊的战争中惨归。应该说宋江的内心是很复杂的:前进难保众兄弟性命,更别说奢求得到未来的功名富贵。后退又怕朝廷和世人评价他是真正的永远的贼寇,不能为国家效力,为朝廷所用。所以在万般无奈的挣扎中,他选择了荣誉,选择了名利,不管是真功名还是假功名,最后还是弃隐暗而向公明,带领兄弟姐妹们“为国殉身”了。

宋江破辽归来,参禅五台山,智真长老给宋江写下四句偈语,什么意思?

在宋江征辽回朝的期间,路过了五台山,拜会了鲁智深的师父--智真长老。书中又介绍,这智真长老,原来是故宋时一个当世的活佛,知得过去未来之事。我们都清楚,智真长老送给了鲁智深四句偈语:逢夏而擒,遇腊而执。听潮而圆,见信而寂。而这四句偈语也是鲁智深,在征方腊期间的作为与最终归宿。

但很多人不清楚,智真长老也曾送了四句偈语给了宋江。其时,宋江征辽归来,对其前程却很忧虑,故向智真长老请求点化。智真长老便答偈曰:六根束缚多年,四大牵缠已久。堪嗟石火光中,翻了几个筋斗。咦!阎浮世界诸众生,泥沙堆里频哮吼。

该段偈语比较晦涩,宋江不能省悟。故再向智真长老请求点化,书中写道:智真长老命取纸笔,写出四句偈语:当风雁影翩,东阙不团圆。只眼功劳足,双林福寿全。写毕,递与宋江道:“此是将军一生之事,可以秘藏,久而必应。”宋江看了,不晓其意,又对长老道:“弟子愚蒙,不悟法语,乞吾师明白开解,以释懮疑。”智真长老道:“此乃禅机隐语,汝宜自参,不可明说。”

可惜,这事关宋江前途命运的禅机隐语,宋江始终不解。宋江后又拿出该禅语,给卢俊义、公孙胜等人参悟,亦皆不晓其意。其时,这两段偈语的意思,就是劝宋江不要执迷於功名,而迷途知返,辞官归隐,才能福寿双全。

书中有两回跟此偈语密切相关,一即此90回:“五台山宋江参禅,双林镇燕青遇故”。另一即100回:“燕青秋林渡射雁,宋江东京城献俘”。《水浒传》的早期版本是没有征田虎与王庆的章节的。所以,这第90回的内容原本是与第100回是紧连着的,且故事都跟燕青相关。

双林镇燕青遇故,即是燕青遇到了其故交,许贯忠。书中介绍此人应过武举,燕青对其极为仰慕,其武艺想来应该不错,但却是位隐士。燕青劝许贯忠道:“兄长恁般才略,同小弟到京师觑方便,讨个出身。”许贯忠叹口气说道:“今奸邪当道,妒贤嫉能,如鬼如蜮的,都是峨冠博带;忠良正直的,尽被牢笼陷害。小弟的念头久灰。兄长到功成名就之日,也宜寻个退步。自古道:‘雕鸟尽,良弓藏。’”燕青点头嗟叹。燕青在征方腊后,没有回京,并劝卢俊义与其一同归隐,其实就是受了许贯忠的很大影响。

而在燕青秋林渡射雁一回中,燕青初学弓箭,见空中一群大雁飞过,偶然射之,不想箭箭皆中,一连射落了十数只鸿雁。宋江得知燕青射雁之后,见雁声哀鸣,极为伤感,并说雁有五常(仁义礼智信),并将雁群比作梁山兄弟,这也是为了梁山108将的最终命运作了注脚。可惜,宋江等人在此与偈语相关的两处地点(雁、林),都无人能参透智真长老的偈语,以致才有了最终的悲剧。

宋江破辽归来,参禅五台山,智真长老给宋江写下四句偈语,什么意思?

当风雁影翩,东阙不团圆。只眼功劳足,双林福寿全。

此即智真长老写给宋江的四句偈语。

“五台山宋江参禅 双林镇燕青遇故”一回中,宋江大破辽军,然后随鲁智深到五台山参拜智真长老。这智真长老,在书中是一个当世的活佛,知得过去未来之事,连鲁智深上应天星、杀人放火之尘缘,他亦知晓,后来还了了数语断定了鲁智深的一生。当宋江表明来意,问道“某等众弟兄此去前程如何,万望吾师明彰点化”,智真长老当即取出纸笔,写下这四句偈语。

那么,这四句偈语。到底是什么玄机呢?活佛之语,高深莫测,天机不泄。个人粗浅认为,大致意思如下:

当风雁影翩:梁山衰败之兆;

该句,对应“燕青秋林渡射雁”一回的故事。

在宋江回东京献俘的行军路上,忽见空中数行鸿雁,不依次序,高低乱飞,都有惊鸣之意。原来是浪子燕青学弓箭,向空中大雁射去,竟然箭箭命中,一会儿射下十数只鸿雁。宋江传唤燕青,只见他弯弓插箭飞马而来,背后捎带射死的鸿雁数只。

宋江心中不悦,对燕青批评教育,说鸿雁兼具“仁义礼智信”五种美德,怎能忍心射杀?又说天上这一群鸿相呼而过,“正如我等弟兄一般。你却射了那数只,比俺兄弟中失了几个,众人心内如何?”

如果说,花荣梁山射雁,预示着梁山走向兴旺及至鼎盛,那么,燕青秋林渡射雁,则是梁山走向衰败的征兆。

东阙不团圆:梁山凄惨之果;

“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岳元帅的“朝天阙”,是指回京献捷,向皇帝进献所获的俘虏及战利品。所以,偈语中的“东阙",即为回东京朝见天子奏凯献捷之意。

平定方腊后,宋江回东京献捷,此时的梁山兄弟们,十损七八。都有哪些没能一块回来呢?

1.阵亡:秦明、董平、张清、徐宁等正将14人,扈三娘、王英、韩韬、彭玘、孙二娘、施恩、曹正等偏将45人;

2.病故:林冲、杨志、杨雄等正将5人,朱贵、白胜、时迁等偏将5人;

3.坐化:鲁智深

4.出家:武松、公孙胜

5.归隐:燕青、李俊、童威、童猛

真正“东阙”的,只有27人,确实是“不团圆”!

只眼功劳足:规劝宋江知足;

宋江招安,口口声声是为了兄弟们的前途,实则是打着“替天行道、忠君报国”的大旗,追逐着自己封妻荫子、光宗耀祖的梦想。为了这个卑微的梦想,宋江以兄弟们的信任和厮杀为资本,大破辽军,迫使辽国狼主派遣丞相亲往东京朝见天子,告醉投降。应该说,宋江赚足了功劳,应该知足而退了。功劳太大只会震惊朝野,那些嫉贤妒能的奸佞小人,能不眼红?能让你安安稳稳的扶摇直上?

但是,宋江明显是毫不满足,觊觎着平步青云,所以一再被朝廷呼来使去,前去攻打与自己角色相同的王庆、田虎、方腊等人。

双林福寿全:规劝宋江隐退;

此处的“双林”,当为双林镇的隐士许贯忠,也是规劝宋江及时归隐。

这许贯忠,是燕青的故交,兵法、武艺、谋略样样精通,琴棋书画无所不晓;;深晓天下地理,遍游名山大川,卢俊义、燕青都称他“活地图”,实在是不出世的一等一的高人。燕青曾经在宋江面前提及此人。

后来在双林镇,燕青邂逅许贯忠,引荐给宋江。宋江一见大喜,便邀请出山,说道“敢邀同往请教”,但许贯忠直接推辞,婉言谢绝道“因老母年过七旬,不敢远离。”这与公孙胜下山探母的理由何其类似。

之后许贯忠将燕青邀请到自己隐居的世外桃源,并告诉燕青“每每见奸党专权,蒙蔽朝廷,因此无志进取”,当燕青邀请他同去东京讨个出身时,许贯忠说道:“今奸邪当道,妒贤嫉能,如鬼如蜮的,都是峨冠博带;忠良正直的,尽被牢笼陷害。兄长到功成名就之日,也宜寻个退步。自古道:“飞鸟尽,良弓藏。”燕青忽然顿悟,后来果然辞别卢俊义后归隐!

许贯忠,养母终老,自己也落个福寿双全;公孙胜、燕青,均是完美结局。反观宋江,深陷其中当局者迷,至死还在想着落个“青史垂名”,把最忠心的小弟也带走了。卢俊义更是执迷不悟,燕青苦苦相劝,他还在考虑着“当朝肯定不会负我”等等,所以虽然死的悲哀,但不值得可怜。

智真长老的四句偈语点化,甚至罗贯中亲自化名“许贯忠”到书中指点迷津,可惜宋江还是执迷不悟。如果宋江在五台山参禅之后,立即解甲归田、遣散众位弟兄,想必兄弟们个个都能落得“福寿全”,不至于凄凄惨惨。

可惜没有如果,宋江从来没有归隐的心思,所以,梁山注定了悲剧收场。

宋江破辽归来,参禅五台山,智真长老给宋江写下四句偈语,什么意思?

“当风雁影翩,东阙不团圆。只眼功劳足,双林福寿全。”这就是智真长老给宋江的那四句偈语。

这四句偈语是什么意思呢?宋江悟出来了吗?

前两句偈语,可以说是智真长老给宋江的危险预警:

别看你们众好汉现在的状态像当风起舞的飞雁一样(破辽立功),但未来回到朝廷时(好汉们)不能团圆。智真长老把梁山好汉们比喻成飞雁,“东阕”字面意思是宫殿东门前的望楼,古代通常用其指代朝廷。

后两句偈语,是智真长老针对梁山众好汉即将面临的危险给出的解决方案:

“双林”是你们的功劳顶峰,就此罢手可以保证福寿双全,否则就会应了前两句偈语中的危险灾难。

智真长老写下这四句偈语给宋江,宋江看了后,并不知道是什么意思,就请长老明示其意。而后,智真长老告诉宋江,偈语是禅机隐语,需要自行参悟,不可明说。

随后,智真长老就将鲁智深唤过来,告诉他正果将临,也给四句偈语:

逢夏而擒,遇腊而执。听潮而圆,见信而寂。

后面的结果我们都知道了,鲁智深参悟了智真长老给他的偈语,在生擒夏侯成、活捉方腊后,鲁智深拒绝了宋江给他建议的“好前程”,杭州六和寺听潮坐化。

而宋江呢?他征方腊后被朝廷封官,后遭蔡京、童贯、高俅陷害,被毒死。

那么问题来了,宋江真的就没有悟出智真长老的偈语吗?

我看未必。

话说宋江得到智真长老的偈语后下了五台山,又将偈语说给卢俊义、公孙胜等人。众人听后,也参不出其中的禅机。

而后有这么一段描写:

宋江等在路行了数日,到一个去处,地名双林镇。当有镇上居民,及近村几个农夫,都走拢来观看。宋江等众兄弟,雁行般排着,一对对并辔而行

此情此景,加上地名,正应了智真长老的偈语。但是,此时的宋江并没有悟到。

后来,在“燕青双林渡射雁 宋江东京城献俘”那一回,宋江就被应景点化了:路过双林渡,见一群大雁飞过,高低失序、惊鸣乱飞,又听见前军纷纷喝彩,宋江一问,才知道燕青学射,箭不空发,大雁纷纷落地。宋江就把燕青叫来,说雁是一种义禽,并把梁山一百零八个兄弟比作雁,把燕青说教一番。此时,宋江已经能把梁山一百零八好汉比作大雁了,他岂能不知道智真长老四句偈语的前两句的意思?因此,足以证明宋江已经参悟了智真长老的偈语。

如果说在之前的双林镇是施耐庵向读者暗示智真长老的偈语,那么,在这双林渡就是施大爷安排燕青向宋江明示了。很明显,宋江也接收到了这个明示。

然而,面对揭晓的偈语,宋江却选择了忽视。因为宋江太贪恋那个体制中的虚幻位置了。所以,面对偈语提示的危险,他仍然愚顽偏执,不愿就地解散队伍,仍在为自己找理由,期望永远维持和领导一个庞大的团体,用这个换取在体制中更高的地位并维持这个地位。

结语

为什么宋江悟出了智真长老的偈语,却选择忽视它呢?

要我说,这就是因为智真长老的偈语中提示的是梁山好汉们不能团圆,而没有指明他宋江最终会被奸臣害死。

是啊,以宋江的立场看,为朝廷征战四方,建功立业怎么可能没有死伤呢?梁山好汉们能够不损失一人破辽归来本就是奇迹,宋江知道这样的奇迹不可能会一直上演。

宋江作为主帅,不会亲自冲锋陷阵,死伤的几率很小。在宋江看来,为了建功立业,死伤几个兄弟是在所难免的。

不仅如此,宋江主张“忠义”二字,而最大的忠义,就是对皇帝,对朝廷的忠义。这一点从后来宋江知道自己饮了毒酒后跟李逵的对话就知道了:

“兄弟,你休怪我!前日朝廷差天使,赐药酒与我服了,死在旦夕。我为人一世,只主张‘忠义’二字,不肯半点欺心。今日朝廷赐死无辜,宁可朝廷负我,我忠心不负朝廷。我死之后,恐怕你造反,坏了我梁山泊替天行道忠义之名。因此,请将你来,相见一面。昨日酒中,已与了你慢药服了,回至润州必死。你死之后,可来此处楚州南门外,有个蓼儿洼,风景尽与梁山泊无异,和你阴魂相聚。我死之后,尸首定葬于此处,我已看定了也!”

你看,宋江为了“忠义”连自己最好的兄弟李逵的命都要,他又怎么会因为几个兄弟的性命,放弃为朝廷效忠呢?

为朝廷效忠,建功立业,意味着什么?说白了,这些背后都是功名利禄的诱惑。真正让宋江选择忽视智真长老偈语的,是他那颗功利之心。

END

本文为“达文有话说”原创作品,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文所用图片,除特别说明外均来自互联网,如有侵权烦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

宋江破辽归来,参禅五台山,智真长老给宋江写下四句偈语,什么意思?

这个智真长老是假冒伪劣产品,根本就不是《水浒传》中鲁智深的师兄,五台山的高僧。因此,这个冒充智真长老的江湖骗子写给宋江的偈子,根本就是鬼画桃符,毫无意义。

那么,为何说这个和尚是个江湖骗子,他写的偈子毫无意义呢?

破大辽是荒诞神剧,“智真”是江湖骗子

《水浒传》“引首”是总括全书的总纲,不仅为全书立意,也预告了全书的终局。在“引首”的结尾处,施耐庵这样写道:“三十六员天罡,下临凡世,七十二座地煞,降在人间。哄动宋国乾坤,闹遍赵家社稷”。

后面,还“有诗为证”,这首诗有这样两句:“水浒寨中屯节侠,梁山泊内聚英雄”。

施耐庵明确告诉读者,《水浒传》写的是造反故事,三十天罡七十二地煞齐聚水浒寨、梁山泊就是故事的大结局。以明刻本容与堂本《水浒传》来说,第七十一回“忠义堂石碣受天文,梁山泊英雄排座次”就是最后一回书,绝没有所谓的投降招安,然后破大辽、征方腊的故事。

容与堂本是百回本书,在七十一回梁山大聚义之后,立即跟上了续书。这个版本是明万历三十年(1602年)所刊,距离《水浒传》最早的嘉靖五年(1526年)版本,已经过去七十六年。在这漫长的岁月里,不知有多少人为之续书,又不知有多少人篡改了原著。

以嘉靖年间的评论来看,都是抨击《水浒传》诲淫诲盗的言论,并没有涉及招安等内容。比如,田汝成在《西湖游览志馀》中骂道:“钱塘罗贯中本者,南宋时人,编撰小说数十种,而《水浒传》叙宋江等事,奸盗脱骗机械甚详。然变诈百端,坏人心术,其子孙三代皆哑,天道好还之报如此。”

即便是讹误百出的《百川书志》所说的“钱塘施耐庵的本,罗贯中编次”,也从旁证明,施耐庵的原著有续书。

《水浒传》的版本虽然复杂,历代评论也奇葩百出、矛盾重重,但好在施耐庵已经在书中明确了全书的结构,随你怎么篡改以及辩驳,梁山大聚义之后都是续书。

而且,《水浒传》所隐藏的历史真实是明朝的靖难之役,与征辽神剧毫无关系。施耐庵以历史为背景移植或者虚构故事,都忠于历史真实。北宋历史上,哪有如此破大辽的神话?

《水浒传》在“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梁山两次攻打曾头市的故事中,暗藏了北宋灭亡的真实历史。重和元年启动的“宋金海上之盟”,是宋徽宗为了收复燕云十六州而与金国夹攻辽国的盟约。宣和四年时,童贯带领宋国兵马攻打被金国打得十分狼狈的辽国,却在幽州被两度反杀,狼狈逃窜。这两次战斗,老种经略相公种师道、“招安巨寇杨志”都参加了。

北宋被残辽追杀,根本无能夺取幽州,宋徽宗便重金请金国攻城。金国二王子斡离不迅速夺取幽州,劫掠半年,然后把一座空城高价卖给北宋。金国因此看出北宋无能,发动了灭宋之战,北宋因此被金国所灭,靖康之耻爆发。

续书为了反转《水浒传》中反皇帝的主题,写了这样一个神剧,为亡国之君宋徽宗涂脂抹粉。恐怕,这段故事出自大内文人之手笔,得皇帝授意也未可知。

写破大辽故事的作者,绝对堪称脸皮极厚的神汉。因而,这段故事中的“智真长老”就是一个极具欺骗性的江湖骗子。

真假智真判若两人,江湖术士原形毕露

《水浒传》中的智真长老是有历史原型的,以下,我以历史真实为据,稍微解读一番这位真正的高僧。

《宋史·太祖本纪》中说,赵匡胤年轻的时候四处游历,没有得到发迹的机遇,便寄居于襄阳僧寺。寺里一个老和尚深通先天神数,他给赵匡胤相面之后,说了这样一番话:“吾厚赆汝,北往则有遇矣”。赵匡胤得到老僧丰厚的资助,按照老僧的指引来到了北方,遇到了后来的后周太祖郭威。从此,赵匡胤开启了人生成功之旅,建立了大宋王朝。

书中的赵员外,其实是赵宋官家的象征,他建议鲁达去五台山出家,说:“我祖上曾舍钱在寺里,是本寺的施主檀越”。这一笔也出自历史真实,赵匡胤得了天下,一改柴世宗灭佛政策,大兴佛教,形成了儒道佛三教并立的格局。赵匡胤就是北宋时期寺僧最大的檀越。

《水浒传》中,智真长老给鲁智深一道四句偈子:“遇林而起,遇山而富。遇州而迁,遇江而止。”鲁智深后来的故事,全部是按照这四句偈子展开的。

佛门高僧预见未来的偈子只能有一道,难道还会写第二个?

《明史·姚广孝传》中说,道衍和尚年少时,追随道士席应真学习阴阳术。智真长老这个人物,有一半出自席应真。虽然《明史》是清朝所编,但史料绝对出自明朝,施耐庵时代,道衍和尚的事迹已经流传。

智真长老在剃度鲁达之前,告诉五台山僧众:此人上应天星,命中驳杂,但日后正果非凡,“汝等皆不及他”。这番话就是“花和尚”的来历,驳杂,就是“花”的意思。鲁智深原本是道家天孤星,又入了佛门,岂不是亦佛亦道、命中驳杂?

道衍和尚学习道术,与袁珙等道士交厚,并以道家之术推动了靖难之役,岂不也是“命中驳杂”的花和尚?道衍字独暗,号独庵,因为帮助燕王篡位,作《道余录》诋毁儒教而为天下所不容,也是货真价实的“天孤星”。而且,道衍和尚字独暗,号独庵老人,自己也把自己叫做“天孤星”。

鲁智深“遇林而起”,说的也是道衍和尚。林,指的是林冲,林冲在《水浒传》中暗喻燕王朱棣。林冲的徒弟是“操刀鬼曹正”,这个好汉的绰号姓名中有“曹操”,鲁智深、武松、曹正,这三个二龙山好汉组合起来,就是黑衣宰相姚广孝。

道衍在狗年(鲁智深吃狗肉,武松被黄狗狂吠)孝慈高皇后的葬礼中,以一顶白帽为投名状,暗示燕王可以做皇帝。从此,道衍追随燕王,成就了佛道两家正果。这则典故,也隐藏在林冲的故事中,那就是为了入伙而被迫去取投名状。为难林冲的是“白衣秀士王伦”,这五个字中,同样隐藏着一个“皇”字。

这就是《水浒传》中的得道高僧智真长老,而“破大辽”中的智真,有这样的本事吗?《水浒传》隐藏着深刻的寓意,寄托着施耐庵反皇帝的人文理想,续书神剧根本无法企及。读懂《水浒传》,便能一眼识破假智真,这个江湖术士给宋江的四句偈语,也就十分地荒诞了。

江湖术士的预言根本没有应验,假智真其实十分猥琐

《水浒传》中,智真、智清、智深是是同辈师兄弟,而续书中却是这样写的:宋江与鲁智深破大辽之后途经五台山,便前往参禅。到了寺里,见到了“智真”。这个江湖术士一见鲁智深,便开口骂道:“徒弟一去数年,杀人放火不易。”

智真、智深都是“智”字辈,是师兄弟,怎么就变成徒弟了?这个假智真竟然连辈分都搞不清,算什么高僧?

鲁智深当年离开五台山,智真以四句偈子预言他将成就佛道两家正果,这个“智真”怎么矢口否认,以如此猥琐的语气讥讽自己的师弟呢?毫无疑问,这就是个江湖术士假扮的智真长老。

宋江见假智真如此谩骂鲁智深,脸上也挂不住,回怼道:“智深兄弟虽是杀人放火,忠心不害良善,今引宋江等众兄弟来参大师。”宋江的意思是鲁智深虽然杀人放火,但对朝廷是忠诚的,所杀的都不是良善之辈。而且,也是十分敬重你这个江湖术士的,引着我们来参禅。

假智真实在是个阿谀之徒,既受用宋江的话,又不敢得罪宋江,连忙改口道:“久闻将军替天行道,忠义根心。吾弟子智深跟着将军,岂有差错!”江湖术士还在把智深叫弟子,他竟然连自己的辈分都不知道,其骗术也太低劣了。

《水浒传》中的智真长老何等刚直,对待赵宋官家不卑不亢,既感念霹雳大仙对佛门的回报,又责成赵员外重修文殊院。原著中,智真长老知道鲁达上应道家星煞,力排众议剃度与他,并非是看赵员外薄面。鲁智深大闹五台山,破坏佛门,智真长老立即派人下书,并交代信使守在赵员外身边,赵员外不承认错误不准回山。迫于智真长老的压力,赵员外尽管“好生不然”,却不得不把鲁智深毁坏的半山亭、打坏的金刚照价赔偿,恢复原状。

续书中的这个江湖术士则一副奴才像,哪里是五台山得道高僧?因而,他给宋江写的四句偈语完全不知所云,以施耐庵原著解读,根本无法应验。这个江湖术士写给宋江的四句偈子是:“当风雁影翩,东阙不团圆。只眼功劳足,双林福寿全。”

古代小说往往以谶语制造悬念,为后文伏线,吸引读者继续往下读。但是,对照假智真这四句偈子,几乎是不知所云。如果一定要牵强附会的解读,其意大致是:

当风雁影翩,东阙不团圆。宋江活捉王庆之后,燕青在秋林渡射雁,暗示了梁山兄弟的结局。这两句勉强能够有后文情节照应,还算说得过去。但是,剿田虎灭王庆铁定是续书,百回本中根本就没有这两个故事,是余象斗、袁无涯根据简本《水浒传志传评林》胡乱编造的。

以容与堂本来看,宋江五台山参禅这回书的回目是“五台山宋江参禅,双林渡燕青射雁”。参入田虎、王庆故事后,续书也被篡改了。因此,也能证明“破大辽”、征方腊以及梁山好汉的结局必定也是续书,这个智真也必定是个假冒伪劣的江湖术士,绝不是施耐庵笔下的五台山得道高僧。

只眼功劳足,双林福寿全。只眼,是围棋术语,即一个眼,这种格局是死棋,当然也预示了宋江不能活下去。既然不能活下去,为何又“双林福寿全”呢?双林,在《西游记》中有解释,意为佛门。那就是说,这个假智真是在劝宋江出家。宋江出家之后,才能做到“福寿全”。

续书作者根本就没有读懂原著,宋江是道家的天魁星,怎么能如鲁智深那样剃度出家呢?按照原著设计,鲁智深是兼具佛道两家正果的道家天孤星,这样的身份便是“花和尚”。宋江若是出家,岂不也变成了“花和尚”?

武松在蓝本故事中就是个“优婆塞”,“优婆塞”就是从小带发修行的行者。《水浒传》中,以神秘头陀暗写了武松蓝本中的身份,然后将这两个人物合二为一,就是个“酒色财气,便要杀人”的天伤星。

上文讲到,鲁智深、武松、曹正三人共同隐喻了黑衣宰相姚广孝,因为武松是个虎面行者,而姚广孝则是“形如病虎”。武松在景阳冈打的是白额吊睛虎,姚广孝则长着一对三角眼。这些符码都在武松的故事中演绎,亦佛亦道的武松也就是道衍和尚的另一个分身。

续书要求宋江出家,又是哪门子寓意呢?驴唇不对马嘴,而且,宋江根本就没有出家,江湖术士的“预言”落空。

宋江在《水浒传》中具有多重身份,其背后隐藏的是宋太宗、宋真宗、宋徽宗、燕王朱棣等等皇帝。当然,这些皇帝都得死,但一定不会如江湖术士所说的那样,做了和尚就不会死,就一定会“福寿全”了。

相关的题外话:鲁智深的结局究竟如何

原著中,智真长老“预言”了鲁智深的正果是“汝等皆不及他”,五台山所有僧众的正果都不及花和尚。花和尚占据二龙山,聚义宝珠寺,便是这样的正果。道衍和尚推动靖难之役,身居宰相之位,上朝时在“二龙山”,退食时在寺庙之中。“二龙山”,其实说的是明朝的两个都城,是花和尚上朝之处。这样的隐喻写照,施耐庵简直就是神来之笔。

鲁智深的正果,原著早就设定,续书却画蛇添足,让一个江湖术士把天孤星咒死了。五台山的僧众都是会死的,坐化,是僧人去世的专用词,犹如道士的“羽化”。鲁智深无缘无故地死了,完全属于闭气自尽,这算什么正果?

续书如此妄设花和尚的结局,恐怕是故意曲解智真长老给鲁智深偈子中说的“遇江而止”。故而,江湖术士在五台山又捏造了四句话:“逢夏而擒,遇腊而执。听潮而圆,见信而寂。”

这则偈子的水平当真只够得上江湖术士的水准,说假智真就是个江湖术士,一点都不冤枉他。最后两句中把“圆寂”分开做隐语,是续书作者智力所限的牵强胡诌。圆寂,是诸德圆满、诸恶寂灭之意,鲁智深杀人放火,却忽然“圆寂”,其诸德圆满了吗?

“德无不备称圆,障无不尽称寂”,听潮能称“圆”,见信能称“寂”?以续书的说法,鲁智深应当是是毫无征兆地闭气自尽了。而且,“听潮”、“见信”也是瞎说。潮信来时固然可以“听”,但能“见”吗?书中所写的是八月十五之夜,鲁智深只是听到了潮信,误以为战鼓擂响,根本就没有“见”。

续书作者伪造了一个江湖术士,前言不搭后语地让鲁智深死于非命,这算什么“汝等皆不及他”的正果?花和尚坐化浙江,不过是歪曲了原著的“遇江而止”。

上文解读了鲁智深“遇林而起”,此处,再简要解读一番智真长老送给鲁智深四句偈子的后面三句。

遇山而富:鲁智深占据二龙山,聚义宝珠寺,做了皇家寺院的住持,拥有佛门七宝,岂不是“遇山而富”?

遇州而迁:靖难之役之后,姚广孝负责迁都事宜,永乐十八年,大明皇都前往北京。这就是“遇州而迁”。

遇江而止:这句话说的不是姚广孝的结局,也不是鲁智深的结局,而是大明王朝的结局,也是“水浒”的终极寓意。朱元璋认为明朝是火德王运,所以,《明实录·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中说,朱洪武出生之时,红光满天,邻居以为他们家起火了。“水浒”、“水泊”都是火的克星,寓意明朝将亡于“水”。

梁山大聚义时,西北乾方出现了一只大金盘,这只大金盘就是霹雳大仙。霹雳大仙是赵匡胤,更是朱洪武,这层寓意在《水浒传》中十分明确,此处,只说两点。第一,写赵匡胤出世的文字,同样出自《明实录·太祖实录》,所以,“太祖武德皇帝”是赵匡胤、朱元璋谥号的合成提炼。

第二,张天师虚靖先生发明了道家最高法术“雷法”,他就是霹雳大仙。虚靖先生是一个牧童,这是朱元璋少年时代做过放牛娃的真实写照。

故而,《水浒传》中点化赵匡胤的《咏日》诗:“须臾降下大金盘,赶散残星与明月”,既是北宋被金国所灭的谶语,更是明朝亡于后金,“清”取代火德王运的大预言——施耐庵真是太神奇了。

鲁智深“遇江而止”,其寓意如此深刻,江湖术士的谎言就显得十分幼稚与荒诞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