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黛玉为什么能二两月钱活成富豪,随手赏人不眨眼?
在《红楼梦》中,林黛玉在贾府是处在主非主客非客的尴尬位置,你说她是主人吧,她不姓贾,你说她是客人吧,她又是贾母心中与宝玉同级别的心肝宝贝,位置的重要性又超过了本家的三位小姐。
这种身份的尴尬处境还得从她母亲的早逝说起,若不是母亲早早离逝,就算是贾府是那温柔富贵乡,黛玉也不会稀罕住进来吧,毕竟这种寄人篱下生活的滋味并不是那么好受,这只是她迫于无奈之下的选择。
林黛玉进贾府
来到贾府的林黛玉和众位小姐一样,每个月领着二两的月钱,开启了她的另一种生活。此时的贾府虽然内囊已尽上来了,但豪门贵府的生活也是尚且能维持的。大家族有大家族的规矩,小姐公子们每个月不用做事,也能领一份基本工资。这一份基本工资不算太多,但也不算太少。
而我们的林黛玉小姐姐还靠着这一份工资赏出了一份慷慨与豪气。怡红院的丫头佳惠来给她送茶叶,她随手就抓了一把钱赏给佳惠;薛宝钗安排老婆子给黛玉送来一包补身体的燕窝,结果她给了几百赏钱给这个老婆子去打酒喝。这种给下人赏钱随手抓一把的手法,简直就是富豪的作派吗!那么林黛玉是怎么靠这二两银子活成富豪的呢?有钱不紧,而且还出手这么阔绰?
林黛玉是隐形的富豪
一、林黛玉是带资进场,自己本身就是富豪林黛玉的母亲是贾敏,是贾母捧在手中的掌上明珠,在众多的兄弟姐妹中,贾母最疼爱的女儿就数贾敏。贾敏可以说是出生在豪门贵府,像出生在这样家族的女儿在夫婿的选择上当然是门当户对,她虽然没有与四大家族联姻,但贾母为她选的林如海那绝对是不输于四大家族的。
林如海的祖上也是书宦之家,到林如海这一代虽然已沾不到祖上之光了,但人家凭着自身过硬的实力考中了前科探花,并迁为兰台寺大夫,后为扬州巡盐御史。巡盐御史官职虽然不大,但是这个职位皇帝只会安排自己信得过的人去干,因为它有实权又油水足。
林黛玉出手大方
所以林如海若不是生病早逝,他的前途可是无量啊!有才、多金、而且一表人才,这样看来贾母择婿的眼光是不是很毒辣呢!林如海就是不靠祖上的余荫自己也可以发光发热。再加上贾敏的出身,出嫁时一份丰厚的嫁妆肯定是少不了的。
贾敏和林如海的家产加起来,足以可以给女儿林黛玉建造一座王国,林黛玉来到贾府,她本就是带资进场,靠贾府的二两月银当然成不了富豪,这点钱只是她每个月的零花钱而已,显然不能支撑她阔绰的去打赏下人。
林如海夫妇给女儿留下巨额财产
二、除了基本工资外还有赏钱在贾府吃住日常生活开销这肯定都是统一安排的,林黛玉每月的二两月钱如果她不做零花钱用的话,也是可以存起来的,并不需要用于生活开支,但是要靠这点钱成为富豪距离还是很遥远,那么贾母她有没有可能因为对外孙女的宠爱而额外的再补贴一份给她呢?
以贾母的智商和情商,我觉得她疼爱归疼爱,必然是不能偏心的,更不能因此坏了规矩,以免生出议论,落人口舌。但是给她一些赏赐倒是完全有可能的,因为赏赐是来得名正言顺,在大家族中长辈给晚辈或是下人的打赏这似乎成为了一种不成文的规定,特别是在节假日,晚辈们表现得好,又能让长辈们开心时就会额外的赠予一些钱物。
贾母不会因为黛玉坏了规矩,但是她会想尽办法地去资助黛玉,因为在这贾府中除了她一人真心疼爱黛玉之外,其他的人不欺负她就算好的了。所以贾母平时一定会利用各种赏赐的机会公开的填补黛玉,这种疼爱也实属用心良苦了!
贾母资助黛玉
三、阔绰的赏赐下人是贾府一条不成文的规矩其实在贾府阔绰的打赏下人并不只林黛玉一人,秋纹代宝玉送给贾母几枝桂花,贾母就豪气的打赏了银子,王夫人一开心还赏过她两套衣服;刘姥姥进贾府王夫人更是豪掷一百两银子,其他衣物药丹食品更是无数,当然刘姥姥在这里并不是下人,但是我们也可以看到贾府的主子对赏赐出手是十分慷慨的。
有钱的当然好说,可没钱的需不需要打肿脸充胖子呢?在豪门贵族的生活可以说是相当的复杂。就拿邢岫烟讲,她是邢夫人的侄女,入住贾府后每个月也可以领二两的月银,可是她的月银被邢夫人控制了,也就没有多余的钱来打赏下人,结果就遭到了下人的冷落。
在没有办法的情况下,她只能当掉自己的一件外衣,用换来的钱来打赏下人,所以在贾府打赏下人的钱财多少会影到自己在府中的声誉。然而黛玉是何等聪明的人呢,她明白自己和贾府的主人还有着本质的不同。
她是寄人篱下,和下人维护好关系是至关重要的,能避免许多不必用的麻烦,相对而言自己在府中的日子也能过得舒适安逸些。再说贾府本就有一条这样不成文的规矩,入府随俗自己那步步留心的步子才能走得更顺遂吧!
黛玉寄人篱下
林黛玉为什么能二两月钱活成富豪,随手赏人不眨眼?首先我们的林妹妹本来就是隐形的富豪,她虽一个孤女,但是父亲和母亲曾给她打下了江山,有了父母亲的财产做奠基,再加上外婆额外的填补,称乎她为女富豪也不为过呀!
如果没有父亲母亲和外婆的资助,单靠贾府的那二两月银,就凭你再怎么会过日子,会理财,也是达不到富豪的气场的。所以她随手赏人这么阔绰,第一个是因为她真的有钱,那有钱我需不需要这么大方的去赏赐下人呢?
有的人有钱但她不一定会这么大方呀,对不?但是林黛玉就有这么大方,是不是她想这么大方呢?当然不是,谁的钱都不是大风刮来的,而是在这贾府中她必须这么做,虽没有人逼她,却是大势所趋,钱她有,舍点钱而已,就可以收获到许多用钱无法买到的东西,这就是我们林妹妹的处世智慧了,和下人打好关系,对自己是百利而无一害啊!能用钱解决的事不都不是事吗!你认为呢?
我是彩虹之南R,感谢您的阅读!
林黛玉为什么能二两月钱活成富豪,随手赏人不眨眼?
林黛玉为什么每月二两月钱,能活成富豪,随手打赏不眨眼? 一、从林林黛玉的穿戴,可以知道林妹妹有多贵气第49回,大观园下雪后,女孩们都要穿外衣,“黛玉换上掐金挖云红香羊皮小靴,罩了一件大红羽纱面白狐狸里的鹤氅,束一条青金闪绿双环四合如意绦,头上罩了雪帽。”林黛玉的服饰是如此高级、如此昂贵、如此时髦!
林黛玉的裘衣就经济价值来说,一点儿也不比贾母送给贾宝玉的金碧辉煌俄罗斯国进口的裘衣雀金呢便宜。 所谓鹤氅,是类似斗蓬的无袖外衣。
林黛玉披的大红羽纱面白狐狸里的鹤氅,外表是羽纱面,其实就是羽缎,这种纺织品是进口的。清代大诗人王士祯在《皇华纪闻》中记载:“西洋有羽缎、羽纱,以鸟羽毛织成,每一匹价至六、七十金,着雨不湿。”。林黛玉裘衣的外表用的就是这种康熙初年刚刚进口、用百鸟鹬毛织成、可以防雨雪的高档进口衣料。
裘衣里是白狐狸,所谓白狐狸,不是整个狐狸皮,狐狸腋窝处皮毛叫“狐白”或“狐腋”,最轻软。《史记》写到孟尝君有件白狐狸裘衣,当时就价值千金。到了清代,再加上进口的羽缎外表,林姑娘这件大红羽纱面白狐狸里鹤氅的价值,我们只能想象了。
林姑娘腰里系的带子,是用青色闪绿色的丝线和金钱编织成的,绦带垂下的地方有四个如意结,用两个玉环连接在一起。
林姑娘的帽子和鞋子同样高档,头上戴着雪帽,这种雪帽又叫观音兜,当然也是皮的。
脚上穿的是红色的高腰羊皮靴,那时候叫做胡履。
林姑娘穿戴的是如此高档俏丽,贾母是照搬她对女儿贾敏的模式富养外孙女的。
二、林黛玉的为何活成“富豪”的模样?林黛玉在贾府,除了享受贾府三春的一切待遇的同时,另外贾母还有政策性的倾斜。怡红院的侍女佳惠就曾经说过,有一次宝玉派她去给林黛玉送茶叶,正赶上贾母派人给林姑娘送钱,用于打赏丫头们。林姑娘顺手就抓了两把给她。
贾母额外给黛玉的钱,一是贾母本身梯几钱,二是林黛玉本身很丰厚的家资。
林黛玉的出身很高贵,可以说一点儿都不比贾宝玉差,还要远远的高于薛宝钗。
林家祖上是封过列侯的,而她的父亲,是两榜进士出身,还是三鼎甲之一。中国古代读书人最高的荣誉就是三鼎甲:状元、榜眼、探花。而林如海又是巡盐御史,巡盐御史当时是最阔的官。 林如海又没有儿子,林家没有男性继承人。所以如果说薛家那么富贵,他的主要财产是属于薛蟠的,薛宝钗只会得到一些陪嫁。而林黛玉继承的是整个林家的全部家产。
从林如海为宝贝女儿请的家庭教师也可以看出,林家的经济实力。林黛玉的一对一家庭教师是中过进士的贾雨村。而贾贾家私塾只是一个本家,也只是“饱儒”贾代儒。
当然曹雪芹没有明着把林黛玉写成一个富二代,那样一来,林黛玉的很多行为就没法解释了。但曹雪芹给我们提供的资料足以说明林黛玉的富贵。
林如海不是突然病故的,从接黛玉到他去世几个月的时间,足够他从容安排林黛玉以后的生活,并为女儿准备一份丰厚的嫁妆。林家的家资,包括贾敏的陪嫁,在林如海去世前后,应该陆续搬来贾府寄存在贾母处。
林黛玉不差钱,林黛玉性格敏感,是从缺少母爱造成的。
三、为什么林姑娘随手打赏不眨眼?在红楼梦中,多次有主子打赏下人的描写。比如,秋雯代贾宝玉给贾母送花,贾母赏给她几百钱,给王夫人送花,王夫人赏她两件衣服。邢岫烟住进迎春处,要经常打赏婆子丫头,因为邢夫人让她把一两银子的份例送给父母,邢岫烟只剩一两银子不够打赏,不得已当了自己的棉衣。
聪慧的林黛玉知道,在贾府应该低调、不招摇,这点和薛宝钗正好相反,但该做的必须做到位。 林黛玉给坠儿两把钱,一是坠儿赶上了贾母为潇湘馆的丫头们放赏,赶上了好彩头,二是感谢坠儿为她送东西。林黛玉给宝钗派来的婆子赏钱,也是感谢老妈子雨天送东西的辛苦。
黛玉给别屋里丫头和婆子打赏,既是感谢她们的辛苦,也说明黛玉会为人。这些该花的钱不能省。林黛玉为什么能二两月钱活成富豪,随手赏人不眨眼?
林黛玉本来就是富豪,二两银子月例对她来说可以忽略不计。很多读者认为黛玉穷,这是一个极大的误解。林黛玉不仅不穷,她可能还是《红楼梦》中众姐妹里个人资产财富最丰厚的一位。而书中林黛玉打上下人出手大方,是代表了她的成长和妥协,她不得不开始经营人际关系,跟她是不是富豪没什么关系。
林黛玉就是个“小富姐”:她独自继承了林家的遗产和母亲贾敏的嫁妆林家嫡支只剩下黛玉一个人,她父母双亡,又没有兄弟。她作为独生嫡女,不但继承了林家四代勋贵列侯和林如海五六年巡盐御史所累积的财富,还有她母亲贾敏的巨额嫁妆。
反观贾府其他的姐妹们,如探春、迎春、惜春等,虽然都是贾府的小姐,但家族资源并不属于她们个人,每个月只有2两银子零花钱;就算是薛宝钗,她的资源也都来自薛家,就算她将来能分走一半的家产当嫁妆,那也是以后的事儿,而且宝钗真的很省,钱都花在刀刃上。
林黛玉的出身是非常好的,既清贵又高贵,她父亲是探花郎林如海,做过兰台寺大夫,巡盐御史。一般的巡盐御史是一年一任,但是林黛玉的父亲连续做了五六年,可见是皇帝心腹亲信,非常看重信任的大臣。
巡盐御史的性质属于京官长期出差,任职地区在江南富庶之地,负责的是关系古代国家命运的盐政,手里掌握着盐业的经营许可凭证——“盐引”。说白了主要工作就是下来明里暗里帮着皇帝收钱的人,并且还有“查纠百司官邪、天子耳目风纪之职责”,具有直达天听的特殊职权。
所以,就算林如海他不贪皇帝的钱,私下里这些盐商和地方官对他日常的孝敬肯定是少不了的。《红楼梦》中林如海安排贾雨村复职明显就很熟练官场套路,所以就算为了生存,他也肯定不是什么一清二白的官。
林家本来就是四代列侯,贵族历史比贾府还要久远,就算不贪不揽,仅是田产地租和铺面庄子的收入,几辈子积累下来也不是个小数目。而且通过皇帝加恩,让林黛玉的爷爷多袭了一代爵位来看,林家还是很得圣恩的,所以并不是门庭冷落的小门户贵族。
很多人认为古代女子没有继承权,这是大错特错的,古代自秦代至明清,多个朝代女子都是有财产继承权的,只不过大部分是转化为嫁妆的形式在出嫁的时候就带走了。
林黛玉是个未婚孤女总有人提到“吃绝户”的问题,这在林黛玉继承遗产的时候基本不可能存在的。
首先她父亲之死被称为“捐馆”,这是官员极大的死后哀荣,那么作为官宦之后,林黛玉的遗产继承一定是受到律法保护的。
林如海去世的时候,黛玉外祖家贾府的势力还是可以的,所以林家的堂族是没那个胆子来争家产的,贾母派贾琏陪黛玉回南方处理林如海的后事,就是帮助黛玉出头打理遗产继承的事情。
贾琏本身也是有五品同知的官职在身上的,平时也是负责贾府的外联外交工作,所以和官府打交道,他实在太内行了,这个工作也非他莫属。
所以林家的大部分遗产(除祖产、祭田、家塾义学等)和贾敏的嫁妆应该都由黛玉独自继承,由贾琏护送回贾府,寄存在贾母的小金库里,要说有几百万可能夸张了,但是几十万之富总是有的。
林黛玉既然知道自己这些家产的存在,当然也是有权支配的,只不过因为她未成年,所以不能全部自己保存而已。
但是这不代表她手里一点也没有,比如价值很高的玻璃绣球灯、白狐鹤氅还有“书架上磊着满满的书”,以及文玩字画等等,这说明只要是林家的财物,只要黛玉愿意,她都是可以自由支配的。所以,就算她手里有个几百银子当零花又有什么奇怪的。
贾母最知道贾府的贾府的下人“一个富贵心,两只体面眼”,哪一个不是需要打点的,邢岫烟为了打点下人把棉袄都当了。
贾母那么疼爱黛玉,怎么舍得让黛玉受这些腌臜闲气,所以除了平时的2两月例银子,肯定还会给黛玉私下里补贴不少零花钱,就是让她来打点下人使用的。
贾母给她安排了十分优越的物质生活,黛玉很少有花钱的机会林黛玉在贾府的待遇明显高于贾府三春的,贾母为她的衣食住行和请医问药,都是安排极好的资源,比着“活凤凰”贾宝玉实际上也差不多。
林黛玉一来到贾府,因为她自己漂亮聪明又懂事,加上对贾敏的移情作用,贾母对黛玉非常的好,生活待遇基本比照宝玉的标准。
自在荣府以来,贾母万般怜爱,寝食起居,一如宝玉,迎春、探春、惜春三个亲孙女倒且靠后。
黛玉一开始是跟着贾母住,后来优先选择了大观园数一数二的潇湘馆,大丫鬟是贾母身边派过来的紫鹃;吃饭前期一直也是跟着贾母吃;看病请的主要是六品官职的王太医,药房里多得是价值不菲的人参、肉桂,日常吃的成药是人参养荣丸;后面薛宝钗送了一次燕窝之后,贾母立刻派人每天一两燕窝送来给黛玉……
这个燕窝粥就是很多读者误会黛玉很穷的一个细节,认为黛玉连燕窝粥都吃不起,还要薛宝钗送给她。
事实并不是这样的,首先燕窝粥是宝钗自己提出来让黛玉吃的,而且在提燕窝粥之前,宝钗还说了这样一句话:
宝钗道:“这里走的几个太医虽都还好,只是你吃他们的药总不见效,不如再请一个高明的人来瞧一瞧,治好了岂不好?每年间闹一春一夏,又不老又不小,成什么?不是个常法。
宝钗提到了黛玉的病在贾府总这样会造成一些麻烦,黛玉本来就是个多心的,她不可能再去主动要燕窝,主要有两个原因:
其一,黛玉不愿意多事:黛玉聪慧,冷眼看透了荣国府里的勾心斗角,捧高踩低,谁得宠并不是好事,反而会被顶在风口浪尖上,造人议论,被人诅咒陷害,比如凤姐和宝玉遭魔魇一事。
其二,黛玉对自己的病情不太在意。她自幼体弱,又父母双亡,两次经历离丧,看透了生亦何欢,死亦何惧。她在《葬花词》里写到“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她甚至早已经认为女儿家洁净离世也是一件好事。
所以黛玉常常十顿饭只吃五顿,吃药也不怎么按时,还经常熬夜读书、写诗,睡觉每天只能睡三四个小时就算多的,她对宝钗说:“死生有命,富贵在天’,也不是人力可强的”。
也就是说燕窝粥这个件事就是宝钗和黛玉交好的一个由头,林黛玉本人根本就不想吃,而不是吃不起。
就算黛玉手里有万两黄金,她也不可能自己派人出去买燕窝来炖了吃,因为她不能明着打荣国府的脸,丢贾母和王夫人的体面。让外人看看这是咋回事,荣国府是穷酸刻薄到了何等程度,连寄养的表小姐都养活不起了?黛玉是何等谨慎聪明的姑娘,这种事她不会做的。
宝钗送来的燕窝黛玉也不稀罕,她稀罕的是宝钗待她的一份关爱之情,她原话是这样说的:“东西事小,难得你多情如此。
宝玉发现燕窝之后立刻就帮黛玉回明了贾母,贾母怎么可能让黛玉委屈着,立刻就每天派人送一两一窝过来给黛玉。
吃了吃穿住和请医问药和滋补品之外,黛玉几乎没有其它花钱的地方了。因为她是一个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千金小姐,既不能网购也不能逛街,既然所有用度都是贾母一应供给给她,那么她只能在个人爱好上花点钱了。
黛玉的个人爱好就只有读书写字、吟诗做赋。林家书香门第,林如海留给她的书籍古本,笔墨纸砚,都是贾府没有,且有钱也买不来的,这一项银子费用又省了。
黛玉平时并不是太注重个人打扮,虽然也用胭脂水粉,蔷薇硝什么的,但是基本上也都是宝玉亲手给她做的,比外面买的又好又洁净。这一项银子也省了。
书中写到黛玉花钱只有两件事:其一,第七十回黛玉办诗社,做柳絮词的时候:
一面吩咐预备了几色果点之类,一面就打发人分头去请众人。这里他二人便拟了柳絮之题,又限出几个调来,写了绾在壁上。
其二,第六十四回黛玉私下里秋祭父母:
只见雪雁领着两个老婆子,都拿着菱藕瓜果之类.宝玉忙问雪雁道:“你们姑娘从来不吃这些凉东西的,拿这些瓜果何用?不是要请那位姑娘奶奶么?"雪雁笑道:“我告诉你,可不许你对姑娘说去。”
黛玉出手大方打赏下人是在经营人际关系,代表了黛玉的成长和妥协《红楼梦》的女主角林黛玉是一个成长型的女主,她自幼就是林家的嫡出大小姐,金尊玉贵的,又被父母万般宠爱,当做公子一般教养读书。所以她清高骄傲,心性气度比一般女孩不同。
她年幼时在贾府寄居,熟悉环境之后,真性情显露无疑,真可谓是少年意气,锋芒毕露:她怼周瑞家的,怼李嬷嬷,怼宝钗,怼湘云,她看不惯的就当面说在脸上。像周瑞家的和李嬷嬷这种连王熙凤都不敢得罪的体面老奴,林黛玉都敢当面怼她们一脸。
当然大家就算有意见也都不敢惹黛玉,因为她身份特殊,是贾母心尖上的人,而且那时候林黛玉的父亲还是巡盐御史。
黛玉基本上是贾母内定给宝玉安排的未来媳妇,尽管王夫人不喜欢她,但是如果林如海能活到黛玉长大,只要林如海不嫌弃宝玉,点头同意,王夫人根本不敢抗议,贾府上下都恨不得欢呼庆祝才是。
但是,很可惜林如海早早的去世了,黛玉变成了一个寄人篱下的孤女,所以她渐渐的不再像小时候那样锋芒毕露了。
随着年岁渐长,尤其是在宝钗劝说她不要看禁书,贾母“掰谎记”两件事发生之后,黛玉越来越收敛自己的真性情,变得温和很多,不但和宝玉开始刻意避嫌,也开始懂得经营人际关系了。
书中不仅有她赏赐佳蕙的两把钱,给宝钗打发来送燕窝的婆子五百钱的情节,还有她和赵姨娘来往的情节,第五十二回赵姨娘顺道来她屋里问候喝茶:
只见赵姨娘走了进来瞧黛玉,问:“姑娘这两天好?”黛玉便知他是从探春处来,从门前过,顺路的人情。黛玉忙陪笑让坐,说:“难得姨娘想着,怪冷的,亲自走来。”又忙命倒茶
林黛玉和赵姨娘居然有交集,这其中又是牵扯到很多利益关系,但是黛玉既然身在荣国府,就不可能避免这些,就算她想省事,却必须要面对。
所以,黛玉对赵姨娘既亲和又客气,这和她大手笔打赏下人其实性质是一样的,都是黛玉成长的表现,跟她是不是富豪其实并没有很大关系。
林黛玉从锋芒到温和的转变,正是她在贾府寄人篱下、孤苦无依的一种妥协。在贾府这个“一年三百六十日,风霜刀剑严相逼”的环境中,黛玉终究是不可能独善其身,只做清高傲世的“世外仙姝寂寞林”。
南山橘暖 / 文
我是南山橘暖,爱读书,爱读红楼梦。红楼梦解读见仁见智,如有歧误,敬请雅正。
林黛玉为什么能二两月钱活成富豪,随手赏人不眨眼?
《红楼梦》第62回林黛玉说贾宝玉:
“我虽不管事,心里每常闲了,替你们一算计,出得多进得少,如今若不省俭,必致后手不接。”
说明林黛玉对于金钱有着清醒而深刻的认识,知道金钱是一个家庭能够存活下去的必要条件。但是林黛玉对于自己的钱财,却似乎毫不珍惜,不管是赏小丫头还是赏薛姨妈家里的老妈妈都出手非常大方。“随手抓两把”,一语表明林黛玉根本没有把金钱放在眼里。
表面上看起来非常矛盾。许多读者朋友们会问,林黛玉对待金钱究竟是什么态度呢?
从林黛玉对贾宝玉说的话里面我们可以看出,林黛玉懂得金钱的重要,也懂得节俭的必要,说明林黛玉很精明。
所以,曹雪芹写林黛玉拿着银子随手赏人不眨眼是有着很深的用意的。《红楼梦》原著里一共有两处描写林黛玉给下人们打赏,一次是给薛姨妈家的老妈妈替宝钗给黛玉送燕窝,一次是给替贾宝玉给黛玉送茶叶的小丫头佳蕙。林黛玉的这两次打赏出手都十分阔绰,其中隐藏的玄机不是一般的读者朋友们可以猜得到的。
01林黛玉知恩必报重赏薛姨妈家的老妈妈《红楼梦》第45回金兰契互剖金兰语,黛玉与宝钗交心之后,宝钗要给黛玉送燕窝,两人客套一番。宝钗知道黛玉说话多了会累,便提出告辞。黛玉对宝钗道:
“晚上再来和我说句话儿。”宝钗答应着便去了,不在话下。
但是,“不想日落时天就变了,淅淅沥沥下起雨来。”善解人意的黛玉知道宝姐姐不能来看她,便不再期待,于是自娱自乐写了一首《秋窗风雨夕》。
不曾想宝姐姐虽不能来,却派了一位老妈妈提着灯打着伞“送了一大包上等燕窝来,还有一包子洁梅粉片雪花洋糖”。宝姐姐下午答应送黛玉燕窝,晚上就让人给黛玉送过来了,宝姐姐的诚意让黛玉非常感动。要知道,在贾府里,她正经需要的东西可从来没有人送呀。黛玉感动之余赏了薛家老妈妈几百钱,因为她知道钱对于这些下人们真的太重要了。
林黛玉给薛家老妈妈赏钱说明林黛玉是一个懂得感恩的人。
02林黛玉一箭多雕当着贾母的面给小丫头佳惠抓了两把钱《红楼梦》第26回,小丫头佳蕙对林红玉说:
“我好造化!才刚在院子里洗东西,宝玉叫往林姑娘那里送茶叶,花大姐姐交给我送去。可巧老太太那里给林姑娘送钱来,正分给他们的丫头们呢。叫我去了,林姑娘就抓了两把给我,也不知多少。你替我收着。”
小丫头佳蕙这段话里蕴含的意思太丰富了!
一、林黛玉没有花钱的机会
书中明写,探春的小玩意儿是托贾宝玉在外面买的,小姐丫头们吃个零食、买质量好一些的胭脂水粉都是托二门上的小厮给办的。黛玉怕给别人添麻烦,从来没有指使别人给她买过东西。
迎春的小丫头莲花大喇喇的跑到厨房里说:
“司棋姐姐说了,要碗鸡蛋,炖的嫩嫩的。”
对柳家的来说实在太搞笑了,司棋是哪门子的姐姐?柳家的忙天忙地光元妃娘娘的亲弟弟贾宝玉一家的伙食都搞得她晕头转向了,她连大房里的贾琏迎春都不放在眼里,迎春的一个丫头司棋算什么姐姐!
于是柳家的和小丫头莲花唇枪舌剑一阵阵火花四溅。只听柳家的说道:
“……我劝他们,细米白饭,每日肥鸡大鸭子,将就些儿也罢了。吃腻了膈,天天又闹起事故来了。鸡蛋、豆腐,又是什么面筋、酱萝卜炸儿,敢字倒换口味。只是我又不是答应你们的,一处要一样,就是十来样。我倒别伺候头层主子,只预备你们二层主子了。”
林黛玉在贾府是头层主子吗?不是。所以对于柳家的这篇话,林黛玉早就已经料到了,所以她从来就不给别人添麻烦:与其让别人怼得说不出话来,还不如安安静静的“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呢。
二、打贾母的脸
贾宝玉挨打之后袭人去了王夫人的房里,袭人对王夫人说:
“我想着酸梅是个收敛的东西,才刚挨了打,又不许叫喊,自然急的那热毒热血未免不存在心里……”
于是王夫人让彩云拿出了两个三寸大小的玻璃小瓶,“木樨清露”与“玫瑰清露”,说是“进上的”。
因为林黛玉怕热常中暑,所以这两个清露也非常适合林黛玉吃。如果王夫人的房里有两瓶,说明贾母的房里就有八瓶甚至十瓶。但是贾母从来想不到送给林黛玉一些,送钱的时候都不舍得给林黛玉捎带些。
另一方面,贾母其实是一个非常吝啬的人。让王熙凤管家,但就是不让王熙凤花钱。每天想尽办法从王熙凤的手里往外扣钱。王熙凤是一边卖着自己的嫁妆一边往二房里赔垫着东西给二房管家。贾母实在是一个异常吝啬的有钱人。
所以林黛玉把钱分给丫头们,随手抓两把给小丫头佳蕙,就是在打贾母的脸。林黛玉也让贾母看到她不需要钱,她需要的只是外婆的爱。
然而,贾母能想到给林黛玉送些钱就已经很不错了。因为贾母的心里根本就没有爱。
三、佳惠有着很强大的人脉关系
小丫头佳慧得了林黛玉的赏钱之后,数都没有数一股脑的倒在林红玉的面前,直言让林姐姐给收着。说明佳惠与林红玉的关系很好。
林红玉是什么人?她是贾府里少有的正直善良人、二管家林之孝的女儿,受林之孝夫妇的影响,林红玉特别有心胸特别有眼光。
因为林黛玉被探春惜春称为林姐姐,而林红玉同样也被小丫头们称为林姐姐。所以,尽管书上没有明写林红玉与林黛玉的关系怎样,但是书妆以为既然她俩都是有眼界的人并且拥有同一个名字,所以她俩的关系应该很好。
事实证明,随着林黛玉在贾府住的时间越来越长,大家越来越了解她,她的朋友越来越多了。
林黛玉随手给下人打赏不眨眼,还因为林黛玉知道钱对穷人来说太宝贵了,别人缺什么林黛玉就送什么,说明林黛玉是个很善良的人。
另一方面,林黛玉知道,钱对于她来说是身外之物。林黛玉对于金钱辩证而客观的正确态度以及为人处事的大方得体,赢来了大家的尊重与认可,给她带来了宝钗、香菱、湘云、岫烟这些好朋友。
林黛玉的人生终于没有被辜负。
林黛玉为什么能二两月钱活成富豪,随手赏人不眨眼?
俗话说"一文钱难死英雄汉”,穷极了刘备卖草鞋,秦琼卖马,杨志卖刀讲不得豪气。
大观园里最穷的姑娘邢岫烟,每个月二两银子,亲姑姑邢夫人却让她拿出一半接济父母,大冬天的,还不得不当掉棉衣贴补家用。
林妹妹在贾府,按例每个月也不过二两月钱,为何能活成土豪,出手大方随手赏丫头们钱?黛玉不看重银钱,二两银子折合两千铜钱计,抓一把给佳蕙不过百十个。只是宝玉送东西的时候多了,还有那么多势利的老妈子,显然不够的。毕竟起诗社啥的,姐妹们过生日也要礼钱的。
林妹妹进贾府时,也不过带了个嬷嬷两个小丫头。想来林如海也不担心老丈母家养不起,非要捎过几张银票作生活费。她和宝钗谈起不能比我:
"自住在这里,一应大小事情,不沾他们一文半个,要走就走了。我是一无所有,吃穿用度,一草一木,皆是他们家姑娘一样,那起小人岂有不多嫌的。"即便非要送上盘缠生活费,贾琏也不会收的。毕竟林家外戚面前,宁荣二府的脸面定要撑的,不信请看大丫头袭人看望家人,排场也搞得牛哄哄的!
所以从林家里带钱的可能性太小。林父死后,黛玉只带了许多书籍和文房用具送人。贾琏从中捞了一笔,又从苏州带来黛玉的嫁妆,也许早被挪用了,否则连燕窝也吃不起了。处处小心,清高如黛玉又怎会开口讨要?!
到了贾府,老外婆疼得心肝宝贝,因此有没有可能,格外给她一份例银呢?也不可能。
贾母是个大家长,虽然怜孤女但以她做事的智慧,定不能明显偏心,以免生议论,外孙女多一份例银拿得起,高于孙女三春说不过去。唯一可能是借生日或节日等赏赐,比如元妃就曾赏了宝玉等人金银锞子。可是私下赠银,并不符合老太太风格。
平日里吃穿用度,林妹妹肯定不用花钱,老太太常惦记着,纱窗都要最好的。平日里节庆啥的,对戏子下人们,贾母也出手大方打赏。因此贾母以赢钱打赏或节日喜庆为由,公开送零花钱给林妹妹,倒很正常。要知道老太太可是人精,不会落人口舌。
反过来宝黛热恋,宝玉不是隔三差五送东西,难道不可以送钱么?宝玉可不差钱,他是一府人的宝贝。从贾母到王夫人体己不少,勿说格外的赏赐。有一节写给太医一两诊费,袭人病了,宝玉等不会用戥子,随剪了一半约二两可见一斑。怜香惜玉的他,总有办法不会让仙气飘飘的黛玉为钱犯愁的。
虽然王夫人不喜黛玉,也不会赞助,但管家精明的凤姐不一样。由于不识字,也请黛玉帮着算算帐目,(这未尝不是贾母的心思,让未来的孙媳妇先练练手)以凤姐的气度,对姑娘们一向慷慨解囊,给黛玉一点劳务费理所应当吧。
只是贾府衰败得太快,一碗粥,一两燕窝,一根参,一副药都发愁的时候,虽说"马不吃夜草不肥",明里和邢岫烟一样月银二两的黛玉,也只在下人面前,活出了豪爽不差钱的模样。
一花🌸一世界,金沙江的小闲鱼🐠元元,期待你的关注点评。林黛玉为什么能二两月钱活成富豪,随手赏人不眨眼?
林黛玉为什么能二两月钱活成富豪,随手赏人不眨眼?
题主所说的这事,应是指佳蕙得赏之事。当时,宝玉让人送茶叶给林妹妹,袭人让佳蕙送去,正碰上贾母送钱给到潇湘馆,林黛玉分钱给丫头,佳蕙赶得巧,林黛玉随手就抓了两把给她,喜得佳蕙感叹自己好造化。
林黛玉在贾府,是一个特殊的存在,说她是主子吧,她又是姓林,说她是客人吧,她又是贾母心尖上的和宝玉同等级的宝贝,说她富吧,有时候还得吃人家送的燕窝,说她穷吧,这赏钱的手笔,可真不象是一个穷人家姑娘做出来的事。看看邢岫烟,二两月钱活得连一个丫头都不如。那么,林黛玉也是二两月钱,却随手赏人不眨眼?
其实林黛玉有钱。
林家四代列侯,就算是不如当初的贾府级别高,赏赐多,但是该有的规格摆在那里,地租,庄子,商铺,肯定不少,几代积攒下来,数目非同一般。林家的生活习惯和贾家不同,想来不是那种一味享乐的,诗书传家的人家,经营上可能不会暴富,但是存钱的能力,肯定是杠杠的。再加上林如海担任盐政实职,是在钱堆里打滚的好差事,各种孝敬,各种抽成,各种灰色收入,别说贪了,就是正常过手,也不会少,所谓三年清(作清廉讲)知府,十万雪花银。林家的钱,或许达不到珍珠如土金如铁,但是,财产的份量,足够看了。
林如海就一个独女,林如海没有过继子嗣,按照清朝的律法,林如海死后,林黛玉就成了绝户女,她有权继承林家庞大的家产。不过林如海死时,林黛玉还小,主持丧事等一应相关事宜都是贾琏操办的,可以想象这里面,会有一部分留予稍近的亲族,他吞没了一部分(不吞就是傻了,全吞也蠢,吞一部分自己用),还有一部分,交由贾府——因为林家的家产里,有一部分是贾敏的嫁妆,按习俗,林黛玉出嫁,可以带着去。交由贾府的钱,一部分修了大观园,一部分贾母留下(因为林黛玉还没有成年,又是寄养在外祖母和舅舅名下,所以她的财产,不能直接自己管理,这是大家族千金必守的礼数。),以备林黛玉的日常用度和亲事,林黛玉和贾宝玉的将来,一娶一嫁,都是贾母作主,所以这些钱,贾母或拿去投资,或留在仓库,时不时地送给林黛玉。贾府诸人都知道,这样送钱肯定不止一次,却没人说什么怪话,大家都是聪明人,人家的嫁妆本都收掉了,还不得人家提前用一点?
就算这样,林家的家财,也是不在话下的,够一个姑娘随意使用。何况林黛玉各种支出,都是有供应的,她又不要钱各处去交人情买人心,林家的家财生息,贾母拿来给她用,想怎么花就怎么花,想打发多少就打发多少,随手抓。
因为红楼梦的版本众多,里面也有一些BUG,所以有的时候,我们会觉得这姑娘穷得要命,但有的时候,我们又觉得她富可敌国,一会儿穷一会儿富的,一会儿大一会小的,我们也计较不了那么多了,单就随手打赏的那富豪劲儿,嗯哼,我喜欢。(文/宛如清扬)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