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杀伯仁,伯仁因我而死”来自哪个典故,你怎么看这个典故?
今天我们来分析一下王导与伯仁这一对好基友的爱恨纠葛,“我不杀伯仁,伯仁因我而死”的典故出自:
据《晋书》记载:“导执表流涕,悲不自胜,告其诸子曰:“吾虽不杀伯仁,伯仁由我而死。幽冥之中,负此良友!”
王导出身于大名鼎鼎的琅琊王氏,从小就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并且凭借着家族的势力结交了当时的权贵司马睿,辅佐他做了东晋的开国之君。东晋建立之初,大将军王敦掌握了兵权,并驻扎在外,对皇权形成了很大的威胁。
王导与王敦是堂兄弟
司马睿也对其起了疑心,王敦带兵在外,虽手握重兵,但他初心的出发点也是为了守护一方国土安宁。而这一片赤城之心却还要遭到司马睿的猜忌,在古代帝王一旦对臣下有猜忌之心,必难逃一死,王敦对这一点也是有深刻认识的。
于是王敦一气之下直接起兵造反,反正左右都是死,还不如拼命去博得一线生机。王敦在外举兵造反,而在司马睿身边的王导却很难做人了,王导是司马睿身边的红人,而王敦又是他的堂兄。王敦带兵谋反所犯之罪是要株连九族的,他们之间的这层亲戚关系也直接影响到了司马睿和王导的关系。
为表忠心无奈之下王导只能带着家中当官的二十多人跪在皇宫殿外向司马睿请罪,希望得到皇帝的宽恕,王导在跪地请罪时,却正巧遇见了皇帝召周顗(字伯仁)进宫面圣,而周顗又是王导的好友,交情甚笃。王导见周顗迎面走来,心中甚喜,仿佛走来是他的救星。
王敦造反,王导跪求皇帝
王导对周顗说:“伯仁,以百口累卿”。意思是伯仁兄,我家这上下百来口人的性命就仰仗你了。周顗当场并没有理会王导,而是扭头就走了。可周顗来到皇帝面前,他向皇帝讲了王导的一大堆好话,并劝诫皇帝不杀王导。
周顗这人喜欢喝酒,他在宫中和皇帝喝得酩酊大醉时才从宫中出来,王导见到他又想问问情况到底如何,周顗的反映让王导更是大为意外,进门时未理睬他,出门时又未理睬,并且还附上了一句话:“今年杀诸贼奴,取金印如斗大系肘“,意思是今年要好好杀反贼,争取做个大官。
可回到家中,周顗又没有这么做,而是立刻写奏折向皇帝进言,为王导求情。但这一切王导却毫不知情。王导也因此对周顗怀恨在心,并且把这当成了一种仇恨刻在了心中,将来若有机会他是会伺机报仇的。
他的堂兄王敦很厉害,成功地攻入了都城建康,王导转危为安。王敦要清君侧,到周顗时王敦问了王导的建议说:“周顗戴若思南北之望,当登三司,无所疑也”。意是像周顗这样有声望和才能的人做个三司这样的大官是没有疑问吧,可王导听后沉默不语,一声不发。
王敦未造反前与王导一内一外相助晋帝
若抛开仇恨的话,王敦当然没有王导了解周顗,周顗有没有才能在王导心里当然一清二楚,而王导对王敦的了解自然也是知道其性格脾性。
于是王敦认为是自己高估了周顗便再次发问:“若不三司,便应仆邪”?,王导继续一言不发,王敦又在心里思忖一备,难道是此人不能为其所用?既然不能为其所用,又留其何用!于是王敦留下一句:“若不尔,正当诛尔”。
周顗在王导的三次沉默之下,被王敦杀害,你说这死得冤不冤?之后王导进入宫中,帮皇帝梳理奏折,在梳理的过程中,他发现了曾经周顗为他求情时写的奏折,这才知道周顗为了救他在背后做出过很多的努力,只是他自己不知情。
而之后又因为他的沉默,导致周顗被杀,此刻方知悔已,才说出了这句:“我不杀伯仁,伯仁却因我而死”。
周伯仁喜好喝酒
王导和周顗本是一对好友,王导在家族面临着危急的关头向周顗求助,周顗的态度却让他有一种落井下石和背叛之感,而其实际的背后周顗是竭尽全力的在想办法帮王导解困。很多人也会疑惑,周顗为什么要让王导对自己产生如此深的误会呢?
其实周顗有他心中的难言之隐,在朝局之中各种错综复杂敌对关系自然是存在的,当时周顗的敌人刘隗成为了皇帝的宠臣,他若不小心翼翼,难免就会被他人抓到把柄。
他之所以在表面上和王导疏远,在背后却暗中相助,原因就是不想把他和王导的关系曝光在大庭广众之下,否则刘隗加以利用他们之间的关系说事,反而救不了王导,还会徒增其他事端。
仁伯因王导而死
可王导却没有了解周顗的良苦用心,反而害死了他。所以有时候朋友之间难免会有一些误会,我们应该要搞清楚背后的出发点和原因是什么,不能像王导一样,以为周顗看到他倒霉了就故意踩两脚,其实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了,王导也因没有真正的了解朋友的心意,最终酿成大错,无可挽救。
其实从这个典故中我们可以知道,别人帮你是情分,不帮你是本分,并不应该介怀。更何况自己事后又转危为安,很多事情在没有了解清楚之前,也不要轻易地去下结论。
伯仁背后隐藏着一番良苦用心
周顗在背后冒着被晋帝杀头的危险为王导求了情,王导不知真相,就要记仇,从这里也可以证明王导确实乃一介小人,才会造就这千古奇冤。而相比周顗他又是多么的豪迈。周顗也实在是交友不甚呀。
“我不杀伯仁,伯仁因我而死”,从这句话中我们还可以看到王导心中的一丝悔意。这句话也成为了人们身边耳熟能详的一句谚语,因为在它的背后隐藏着一个发人深省的故事,那就是:我们不能被一些表面的现象所迷惑,而是要透过现像看本质。
我是彩虹之南R,感谢您的阅读!
“我不杀伯仁,伯仁因我而死”来自哪个典故,你怎么看这个典故?
“我不杀伯仁,伯仁因我而死”,是一句著名的千古谚语,充满懊悔与痛心。谚语彰显的智慧与情感,给后世以深刻的启迪与思考,如今我们也常会引用此典故来表情达意。
“我不杀伯仁,伯仁因我而死”出自《晋书.列传三十九》,意思是:我虽然怨恨伯仁,却没有杀死他的意思;但是因为我的怨恨使伯仁被人杀死,伯仁的死与我有间接的关系。
“我不杀伯仁,伯仁因我而死”的典故1、首先,理清“我不杀伯仁,伯仁因我而死”人物
为帮助理解,我们来看看“我不杀伯仁,伯仁因我而死“中“的“我”和“伯仁”分别指谁?两个人物关系之间出现了什么样的嫌隙?伯仁又为什么因“我”而死?
谚语中“我”,指王导,东晋时期政治家、书法家,历任晋元帝、明帝和成帝三朝,是东晋政权奠基人之一,比较牛的人物。王导出身于魏晋名门“琅邪王氏”,早年就与琅玡王司马睿即晋元帝十分友善。
东晋建立后,王导任骠骑大将军、仪同三司,封武冈侯,后晋升司空、假节、录尚书事、领中书监等职。王导之兄王敦也很牛叉,时任江州牧、荆州刺史,王氏兄弟一内一外,形成”王与马、共天下“格局。
但后来出现”王敦之乱“,王导拒绝王敦欲废元帝而立幼主的想法,题目中的典故就发生在王导时任司空、王敦领兵作乱之后。
谚语中“伯仁”,是指周顗,音Zhōu yǐ,字伯仁,两晋名士、大臣,西晋安东将军周浚之子,曾任荆州刺史、尚书左仆射。
周顗,因敢进忠言而被朝廷看重,因天性宽厚仁德被人敬重,“王敦之乱”被王导之兄王敦杀害,终年54岁。
2、其次,理解“我不杀伯仁,伯仁因我而死”典故
上面提及“我不杀伯仁,伯仁因我而死”出自《晋书.列传三十九》。这个典故起因是:
王导之兄王敦作乱,王敦自恃文韬武略、无人能敌,不服朝廷管束,对朝廷阴奉阳违,甚至抵触,在不被晋元帝重用时,更起2万精兵直扑中央南京。
晋元帝宠信刘隗向晋元帝建议,杀光南京王氏家族成员,晋元帝未答应。但王导听后仍惊恐万分,于是带领有官职王氏子弟20多口到晋元帝前哭诉,说家门不幸出此乱臣贼子。
而恰好这时,周顗进宫,王导希望周顗能替他说好话,便说:“伯仁,以百口累卿!”,意思就是说:我全家100多口,就全靠你了。结果周顗当作没听见,昂首径直进了大殿。
然而,周见到皇帝说尽了王导好话,说王导是个忠诚臣子,皇帝采纳了他的意见。周喜欢喝酒,在宫里喝到满身酒气、烂醉如泥才出来。王导仍在宫门口等着,叫周也没搭理他,周还边走还边胡言乱语:“今年杀叛军贼子,换个个斗大金印带在身上。”
周顗出宫后回到家里,又连忙写了一篇奏折,言词恳切,替王导他们求情。但王导不知道周顗两次为自己向晋元帝求情,还怀疑周伯仁可能向晋元帝说了自己的坏话,因而非常怨恨他。
王敦触有两把刷子,“王敦之乱”仅20000精兵就把朝廷大军打得溃不成军,晋元帝只得对王敦封大官许愿,王敦总揽朝政,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至此大开杀戒,对名士周伯仁也不例外。
王敦,问王导:“周顗、戴若思南北这望 ,当登三司,无所疑也”,导不答。意思是:周顗和戴若思是南北两大才子,应该做三司这样的大官,没什么可疑虑的。但王导不回答。
后王敦又问:“如果不做三司,那应该做尚书令、尚书仆射吧?“王导仍不吭声,王敦便说:“如果不配为官,那就杀了他”。王导还是沉默不语。于是王敦下令杀害了周顗。
第二天,王导直入朝廷,神气活现地在中直机关转了一圈,突然在台子上发现周伯仁给晋元帝的上书,这才知道周顗原来是外示无情,但内里在极尽全力为王导开脱,于是王导拿着周顗的上书痛哭流涕:
“吾虽不杀伯仁,伯仁由我而死。幽冥之中,负此良友。”
意思是:我虽然没有直接杀死伯仁,可伯仁却是因为我的不作为而死。幽冥之中,我对不起这个良友呀。
“我不杀伯仁,伯仁因我而死”留给我们的人生启示这个典故给了我们很深刻的启示,因为眼睛的直观判断,而间接害死了品德高尚、宽厚仁德的大才子周顗,的确让人唏嘘,也留给我们无限的思索。
1、有时候,你眼睛所见的,未必就是真相;我们不要被表面现象给蒙蔽了双眼,要透过现象去看本质。
对于一切事物,我们不能单凭自己眼睛看到的现象,就来直接断定其背后的意义,因为眼睛里看到的东西,未必都是真的。
案例中的王导,仅凭眼睛的直觉观察,就认为周顗没有帮助他,甚至还怀疑周说了自己的坏话就怨恨周顗,确实有些武断。
我认为,周顗之所以没与王导他走得过近,是为了更好地帮助他,如果两人关系甚密,被人落下口实,倒会有不公平、徇私包庇等嫌疑,这样不仅救不了王导,反而还会害了他。
从这点看,周顗无疑是智慧的。但是,显然王导没做深思熟虑,没有Get到周顗的意思,确实相当失算啊,错失这么一位良师益友,当真悔恨呀。
所以,我们不能单凭眼之所见,就给事物定性,这样也很容易出错。所谓的“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其实都是基于一定的事实为依据的。
2、表面对你好的人,不一定真正为你好,甚至有可能背后捅你一刀;而真正对你好的人,是从来不会邀功的,而是在你身后默默付出。
不管是朋友还是爱人,表面上对你很好、甜言蜜语的人可能会痛后捅你刀,比如说“一辈子一起“和”我们分开吧“的人往往是同一人。
但是那些你认为不好的、经常批评你的、给予你指正,甚至泼你冷水等的人,却往往会在你摔倒时搀扶你,默默为你付出。我们永远不要从别人嘴里来看人,要自己学会用心感受。
因为,真正对你好的人,是不会急于让你知道、向你邀功的,他们就象天上的星星,只有在你抬头时,才会看见熠熠的光芒。
正如案例中的伯仁,默默为王导求请付出,却没有为自己向王导开释。正因如此,才让我们感受到典故的悲怆,深深的周顗的宽厚仁德所动容,也为王导的误解、武断失去挚友而深感惋惜。
总结历史过去即将2000年了,“我不杀伯仁,伯仁因我而死”典故带给后世的我们以深痛的深思,希望古代悲剧不要在现代重演。
眼睛虽是心灵的窗户,但我们还是希望眼睛的穿透力更能看清事情的本质,还原出世间的真相,以免铸成大错,而悔之晚矣!
(文中图片来自网络,如侵则删)
(END)
“我不杀伯仁,伯仁因我而死”来自哪个典故,你怎么看这个典故?
“我不杀伯仁,伯仁因我而死”是一句著名的谚语,它常常被拿来形容一种并非自己亲手所为,但最后的悲惨结果却是自己间接导致的情况。和汉语中的许多其它成语、俗谚一样,这一谚语也有着它背后的故事。那么,“我不杀伯仁,伯仁因我而死”来自哪个典故,该怎么看这个典故呢?
首先,我们从最令人好奇的一点切入,看看“我”是谁,“伯仁”又是谁。其实,这一故事发生在晋朝,而间接导致伯仁被杀的“我”则是东晋著名的政治家、书法家——王导。王导出身于大名鼎鼎的“琅琊王氏”,从小便受到了非常良好的教育,也凭借家族的势力结交了当时的琅琊王司马睿,并辅佐他当了东晋的开国之君。
而被王导间接害死的,则是当时的一位名士,名叫周顗。虽然比不上王导,但周顗也出身名门,其父是安东将军周浚,他本人则“少有重名,神采秀彻”。周顗性格清高,不慕名利,很有晋朝流行的道家风骨,也曾经拒绝过朝廷的征召,不过最终,他还是被司马睿征辟,并从祭酒做到了尚书左仆射。
介绍完这二位主人公,我们再看看他们到底是创造了什么样的故事。东晋建立之初,大将军王敦掌握兵权,并且驻扎在外,对皇权造成了很大威胁。在司马睿对其防备后,他更是因此被惹怒,宣布起兵。听说自己的哥哥做出忤逆之事,王导十分惊慌,连忙前往司马睿处谢罪。
王导带领着王家有权势的人在皇宫殿外跪地请罪,正赶上周顗进殿面圣,于是,王导连忙对其恳求道:“伯仁,以百口累卿!”意即是说,我们全家上下一百余人的性命就靠你了,希望你去向陛下求情。不过,周顗没有任何回应,只是径直入了大殿,等到他出来时,已是满身酒气,王导急忙上前询问,周顗却并不理睬,而是醉如烂泥、满嘴胡言。
王导认为周顗对自己的恳求不管不顾,于是怀恨在心。后来,王敦率领大军攻入东晋首都建康,掌握了朝政大权,他询问王导:“周顗、戴若思南北之望,当登三司,无所疑也。”就是说,像周顗这样有才能有声望的人,应该毫无疑问封为三司这样的大官吧。而王导想起之前周顗的不管不顾,便一言不发。
王敦以为弟弟是在表示他们才能不足,于是便问道:“若不三司,便应令仆邪?”结果,王导还是一言不发,王敦以为弟弟是在表示,这二人不能为其所用,便留下一句“若不尔,正当诛尔”,便将周顗逮捕杀害。后来,王导在浏览以往奏折时,发现了周顗为其求情的奏章。原来,虽然周顗对其不理不睬,但在皇帝面前却极力为其辩护。
据《晋书》记载:“导执表流涕,悲不自胜,告其诸子曰:‘吾虽不杀伯仁,伯仁由我而死。幽冥之中,负此良友!’”这个典故告诉我们,有些时候别人为你做事是默默付出的,有时对你表面冷漠的人,可能在努力帮你,而对你笑容满面者,心中或许有着无数歹毒的想法,所以,切莫全凭自己的想法做事,也不要因表象而轻易做出判断。
“我不杀伯仁,伯仁因我而死”来自哪个典故,你怎么看这个典故?
(周伯仁)
伯仁,姓周名顗,字伯仁。
认识这名字,大多数人因为那句谚语:我不杀伯仁,伯仁因我而死。
这谚语到底是个什么样的典故,又能给我们什么样的启示呢?
“我不杀伯仁,伯仁因我而死”的典故这是一句谚语,出自《晋书·列传三十九》:导执表流涕,悲不自胜,告其诸子曰:“吾虽不杀伯仁,伯仁由我而死。幽冥之中,负此良友!”
这是周伯仁和王导之间的一段故事。
王导是晋朝文官,能力卓越,深得司马睿认可。他有一个堂弟,是个武将,叫王敦,此人弓马娴熟,杀伐果断,常带大军征战在外。这两人一里一外,对晋元帝司马睿帮助很大。
由于王氏兄弟太过优秀,所以,在整体朝政稳定后,司马睿开始收拾“王氏兄弟”,其具体措施就是消权。王导没事,能想得通,而王敦不干了,以诛刘隗为名,在武昌起兵,这是要“造反”了。
这太危险了,一不小心,堂弟的所为就会要了全家人的性命,无奈的王导率领全家,跪到宫门前,申明那是王敦所为,和自己无关。司马睿半信半疑。王导知道,自己一家老少,随时可能会为此殒命。于是,就拜托朋友周伯仁帮忙说情。
周伯仁没有答应就进了宫,王导很失望,他不知道的是,伯仁冒着风险,百般请求司马睿,别杀王导一家。司马睿给了伯仁面子。
回到家后,周伯仁害怕晋元帝司马睿反悔,连夜写了一个折子,内容翔实,言辞恳切,再次替王导求情,并希望能保留王导的职位。
王导一家是获救了,而不久后王敦却打了进来,刘隗跑了,王敦自封丞相,大权在握。对于周伯仁,王敦想要重用,向王导征询意见时,王导一言不发,看来,这家伙坑过自己堂哥。于是,王敦就处死了周伯仁,整个过程王导没有阻拦。
后来,在收拾宫殿档案的时候,王导发现了周伯仁给皇帝上的表,这完全震撼了王导,冤枉了如此帮自己的一个人,王导仰天低嚎:吾虽不杀伯仁,伯仁由我而死。幽冥之中,负此良友!”
从此,这句话传播了出去,直到现在。
“我不杀伯仁,伯仁因我而死”带来的启示很明显,历史故事中,是王导负了周伯仁。但,这个悲伤的故事却告诉我们两个道理:
一是,不要轻易下结论,正所谓兼听则明,偏听则暗。像老话所说,天天和你吃肉喝酒,对你喜笑颜开的人,不见得就是你的真朋友。而那些看似冷峻,看似无情的人,未必就是你的敌人。是敌是友,在关键时刻,在你受难之时,才会展现不同的风格,和做人的态度。
有时候,对你笑得越欢的人,也有可能是对你越无情的人。最好看的蘑菇就是有毒的,最好看的女人未必有颗善良的心。
二是,做了好事要留名,不要以为别人会迟早知道。有时候,你在背后做出了巨大的付出,而当事人却毫不知情。就这一点不知情,会让他在关键时刻,做出最错误的判断,最后反过来害了你。
也许,你会说,不管如何,你做的事当事人终究会知道。但,你的“不留名”会让他误会,可能会在一次升职上,给你投了反对票。或在领导和同事前,不公正评论了你,这会让你受损多多。或在背后,损伤了你的人脉。
总之,做好事不留名,好像是君子所为,但你不说,别人可能会误解了你,会把你当了小人,那样你就亏大了。
每个人的人生,要尽可能地控制好,不要再出现“我不杀伯仁,伯仁因我而死”的悲剧。
“我不杀伯仁,伯仁因我而死”来自哪个典故,你怎么看这个典故?
佰仁仁者,因我不仁而感叹,
人生过往皆缘由,典故皆因人之莫极。
我不学,皆因不达。
我不教,皆因学子而因我不作。
我不公皆因正而惑邪。
我不为民,而我官僚。
是以畜生先悔,人后悔。
明知人不为,而无力。
国不强,而民之散。
古人云,亡我者,我自力。
是以生我而立,死我而信。
生之息之,亡之存之。
以示心取与信,信取与仁,仁得与义。
方可通达。
父为子贤,子不悔。子不孝,父之过。
皆示人之仁,人不可不义,人之义。而习仁。
唯我能救,因我不救,死之!等同我杀。
因汝为救吾感叹,后悔!
命官佰仁存方言。
“我不杀伯仁,伯仁因我而死”来自哪个典故,你怎么看这个典故?
平阳狐狸,回答问题
我不杀伯仁,伯仁却因我而死!这是一个典故,一句谚语,也是一声发自内心的无限懊悔。世上从来没有后悔药,好人或许就在你身边。
典故出处——我不杀伯仁,伯仁却因我而死(东晋 周伯仁)这是发生在东晋元司马睿时期的一个历史事迹。当时晋朝重臣王敦作乱,其弟王导及其子侄都在首都。有人建议诛杀王导宗室,王家人心惶惶。
王导为了以证清白,于是率领族中子侄到皇宫门前请罪。当时周伯仁入宫,王导向周伯仁求救,周伯仁视而不见。入宫后,却向司马睿求情,赞赏王导的忠诚,晋元帝司马睿采纳了他的意见。出宫后,王导仍在宫外请罪,又与周伯人交谈,周伯仁仍然不予理会。回家后又急忙写表为王导求情,但这些事情王导并不知道。
后来王敦兵入首都,王家重新控制朝局。当时王敦对王导说「像周伯仁样的人是不是可以给个大官做做」?王导因为宫门前的事情默然不语。王敦又说「如果不用他,就干脆杀了吧」。王导还是沉默。于是王敦将周伯仁杀死。
后来,王导在查阅奏章的时候,发现了周伯仁替自己求情的奏章,言辞恳切。而此时周伯仁已然被杀,王导追悔莫及,对子侄说「我不杀伯仁,伯仁却因我而死」。
典故背景——王与马,共天下(东晋 王导)公元 280 年,晋武帝司马炎攻灭吴国,三家归晋,中国进入了短暂的西晋统一时期。 316年,西晋灭亡。北方「五胡乱华」,晋元帝司马睿在南方建立政权,史称东晋。而在这过程中,以王导为首的琅琊王氏鞠躬尽瘁,为司马睿拉拢南方士族,巩固其政权。王导与王敦一内一外,控制晋朝朝政,与司马氏共享天下,时称「王与马,共天下」。
正是在这种背景下,王家的势力,无限扩展,王敦便起了造反的念头,但王导坚持正统,不与王敦为伍。正是在这个时期才发生王导与周伯仁的故事,也才有了那句发自内心的追悔莫及的懊悔「我不杀伯仁,伯仁却因我而死」。
典故人物——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东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古代世家大族蓬勃发展,如日中天的时期。在东晋政权中如王氏,谢氏,桓氏等,先后左右东晋朝局。
这些世家大族并不仅仅依靠财富,而大多是书香门第,诗书传家,有钱有权,有才有势。所谓「王家书法谢家诗|」,从王导到王羲之,王献之,从谢安到谢灵运,谢调等都是各自领域的大家。当时东晋首都王谢二家都居住在乌衣巷,这才有了大诗人刘禹锡那首殿堂级的「乌衣巷」。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在那个年代,我们不仅应该记住王谢,还应该记住如周伯仁,戴渊等。他们在历史上或许并不亮眼,但遵循自己内心的原则和圣人的教诲,以崇高的品德和大无畏的勇气,同样在历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这些人不应该仅仅活在后人的一句谚语里!他们早已成了中国历史的一部分,中国文化的一部分,中国民族性格的一部分,他们应该以一种正确的方式被后人铭记!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