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条为什么红楼梦里的金玉良缘会是悲居收场?
在红楼梦中,每一条感情线基本上都是以悲剧收场,所以宝钗和宝玉也不例外,唯有贾芸和小红的感情是冲破封教礼制通过自由恋爱而走到终点,式许这也是在当时的局限下所期待的一点希望吧!金玉良缘为什么会是以悲剧收玚呢?我想有以下几点原因:
第一,金玉良缘本就是人为设计
金玉良缘更多的是出自薛姨妈口中,并没有事实依据,宝钗的金项圈据她的丫头莺儿说:是一个癞头和尚送的,后又从薛蟠的口中说出,你这金要拣有玉的才可正配,证明薛蟠早以从薛姨妈口中知晓此事!宝玉出生时以衔玉而生的事情薛姨妈肯定是了如指撑的,宝钗年纪本就本宝玉大为何在早又没有金玉良缘之说。
第二,宝玉是混世魔王,而宝钗是封教礼制下的乖乖女
俩人并不是情意相通,三观相合的人,宝钗有心,而宝玉无意,和宝玉心心相惜在一个精神层面上的是黛玉,宝钗在思想上和宝玉是不属于一个频道的人,所以最后即使结婚也落得个宝玉出家,宝钗守寡的结局。
第三,宝钗小心机太多
在第八回中,宝玉去看宝钗,宝钗当时在家中养病,宝玉前去探望,宝钗当时就要宝玉摘下他出生衔着的那块玉,玉的正面刻着字迹是:莫失莫忘,仙寿恒昌,背面的字迹为:一除邪祟二疗冤疾三知福祸,宝钗把宝玉玉正面的字读了两遍,从而提醒丫鬟莺儿说出她金锁上面的字是:不离不弃,芳龄永继,与宝玉的莫失莫忘,仙寿恒昌正是绝配,从这点也可以看出宝钗的心机!
从以上几点可以看出,宝钗和宝玉是两个世界的人,从这点上他们即使不分开也不会幸福,还有太过刻意为之,也会适得其反,終以悲剧收场。
第四条为什么红楼梦里的金玉良缘会是悲居收场?
《红楼梦》中,男主角贾宝玉有两大感情主线,一是与薛宝钗的“金玉良缘”,二是与林黛玉的“木石前盟”,两条线皆以悲剧收场。所谓的“金玉良缘”事关有个癞头和尚给了一个金锁叫薛宝玉戴在身上,等日后有玉的方可结为婚姻。金锁上面所嵌的吉祥语,恰又与贾宝玉通灵宝玉上面的话儿是一对。小说中对“金玉良缘”的初和终离,有几处必然性的暗示,具体如下:
1.初见林黛玉。贾宝玉与薛宝钗的名字里面都有一个“宝”字,而贾宝玉与林黛玉名字里面又都有一个“玉”字,注定贾宝玉的感情不会单纯。在林黛玉出场那回里,贾宝玉对林妹妹一见倾心,任性摔碎了自己的宝玉,而那颗宝玉正是“金玉良缘”里命定的那颗玉。悲剧已经开始埋下伏笔。
2.薛宝钗入宫选秀落选。乍一看选秀落选恰好才能跟贾宝玉在一起,但当初薛宝钗一家人来京城是带有私心的。薛宝钗入宫选秀,充其量是一个借口。因为这种带有高成分内幕性质的选拔,比拼的不单单是个人才貌,还有其背景实力才是起到关键性作用。薛家举家搬迁入都,主要目的是为了寻求一个依靠,与林黛玉来贾府的性质没有什么差异。那么就暗示了薛宝钗的下场比起林黛玉也不会好。
3.贾宝玉在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下被迫勉强娶了薛宝钗,可他的心里头自始至终只有一个林黛玉。以前贾宝玉看见薛宝钗羞笼红麝串露出一段雪白玉臂想到的是林妹妹,如今林黛玉香消玉殒,贾宝玉整日里面对着薛宝钗难免又会回忆起往日与林黛玉在一起的快乐时光,只会添加各自的愁绪。可想而知,贾宝玉对薛宝钗就更加的冷落一旁了。如果没有强行成婚,宝玉还会惦记青梅竹马之情对宝钗礼遇有加,可惜强扭的瓜不甜不说,还加速了悲剧发生。
贾宝玉、林黛玉是表兄妹,书中第三回林黛玉因母亲病故少年时代就投奔外祖母家,跟贾宝玉两小无猜。而薛宝钗是四大家族中薛家的小姐,第八回到贾家的。因为薛宝钗身上的金锁和贾宝玉的通灵宝玉引起“金玉良缘”之说:薛宝钗有金锁,对子为:“不弃不离,芳龄永继。” 贾宝玉衔玉而降,其玉正面有字曰:“通灵宝玉”付对子:“莫失莫忘,仙寿恒昌。”恰为一对。因而薛宝钗一到贾家就开始了三角恋爱之争。
紧接着第九回贾宝玉上学来辞林黛玉,林黛玉就问:“你怎么不去辞你宝姐姐来呢?” 在书中第二十回“王熙凤正言弹妒意,林黛玉俏语谑娇音”中有这么一段林黛玉嫌贾宝玉疏远自己而亲近薛宝钗,比较清楚地表明了这个问题: 宝玉听了,忙上前悄悄的说道:“你这么个明白人,难道连亲不隔疏,后不僭先也不知道?我虽糊涂,却明白这两句话,头一件,咱们是姑舅姐妹,论亲戚也比你远。
第二件,你先来咱们两个一桌吃,一床睡,从小一处长大的,他是才来的,岂有为他远你的呢?”黛玉啐到道:“我难道叫你远他?我成了什么人了呢,我为的是我的心!”宝玉道:“我也为的是我的心。你难道就知道你的心就不知道我的心不成?” 书中第二十二回、第二十六回、第二十八回、第二十九回、第三十回、第三十二回,林黛玉都为“金玉”跟贾宝玉争执。
在红楼梦第五回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听仙女演唱的《红楼梦》曲的第二首《终生误》中不仅暗示了三人之间的三角之争,而且也预示着三人的命运和恋爱悲剧结局: 都道是金玉良缘,俺只念木石前盟。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叹人间美中不足今方信,纵然齐眉举案,到底意难平。 曲中第一句说人们都认为贾宝玉和薛宝钗是金玉良缘。
这正对应第八回“贾宝玉奇缘认金锁 薛宝钗巧合认灵通”中的内容。曲中第二句说贾宝玉不认金玉良缘,只念他与林黛玉的“木石前盟”。这处伏笔在书中第一回“甄士隐梦幻识通灵,贾雨村风尘怀闺秀”中。尚未投胎凡间的贾宝玉是大荒山无际崖青埂峰下女娲炼石补天遗下的一块顽石。到警幻仙子的赤霞宫中当了神瑛侍者,看到灵河岸边三生石畔为干渴所困的林黛玉仙界化身“绛珠仙草”,而以甘露溉而救之,铸成这段“木石前盟”。
也便有人世间林黛玉以泪还报贾宝玉的“还泪”之说。曲中第三、四句用谐音法点出贾宝玉最终是与薛宝钗结合,只能思念早逝的意中人林黛玉。曲中第五、六句用典故说贾宝玉有象孟光那贤惠的妻子薛宝钗,仍感到终生遗憾。 紧接《终生误》曲的第三首《枉凝眉》曲同样预示了上述结局。 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
若说有奇缘,为何心事终虚话?一个枉自嗟呀,一个空劳牵挂。 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花。想眼中有多少泪珠儿,怎经得秋流到 冬,春流到夏。 贾宝玉不认金玉良缘,只念木石前盟有性格的取舍,好恶的抉择。然而残酷的现实使他的理想成为梦境,他的结局应与甄士隐一样在林黛玉泪尽,贾家败落……三劫之后遁入空门,回大荒山无际崖青埂峰下当顽石是也。
《红楼梦》中 “金玉良缘”指的是贾宝玉和薛宝钗,贾宝玉和林黛玉是“木石同盟”。金玉良缘古代含义《红楼梦》中所说的"金玉良缘"的象征是薛宝钗的“金锁”和贾宝玉的“通灵宝玉”。用来借指姻缘前世注定的说法。 现在的“金玉良缘”作为成语来应用。原指符合封建秩序的姻缘。后泛指美好的姻缘。 出处:都道是金玉良缘,俺只念木石前盟。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五回)典故辨析。
那癞僧、跛道对于宝钗及其“金玉良姻”情有独钟,并以此作为给贾宝玉专门量身定制的姻缘,实际上也就是象征了作者在经历了人生强热强冷的无常变幻之后,向禅宗、老庄等“出世”哲学寻求精神归宿的心理趋向。 而关于宝钗承担引导宝玉“悟道”,并推动其出家为僧的任务,那癞头和尚为宝钗开出的“冷香丸”药方,以及金锁上的八字吉谶,应该是最好的说明。
扩展资料: 第七十四回中,王善保家的说晴雯坏话,勾起王夫人说:“上次我们跟老太太进园逛去,有一个水蛇腰,削肩膀儿,眉眼又有些像你林妹妹的,正在那里骂小丫头,我心里很看不上那狂样子……我一生最嫌这样的……” 后来,根本不顾虑“就是老太太屋里的猫儿狗儿,轻易也伤不得他”的规矩,到底把晴雯——从老太太屋里拨来的人——打发出去,导致晴雯之死。 曹公的《红楼梦》未见其尾,但宝黛悲剧是注定的,而阻隔两人的“金玉良缘”实属王夫人和薛姨妈这对老姐妹联袂唱的一出好戏,她们才是“金玉良缘”真正的始作俑者。
第四条为什么红楼梦里的金玉良缘会是悲居收场?
《红楼梦》中的金玉良缘肯定是个悲剧,原因是:
一、覆巢之下岂有完卵
《红楼梦》写的就是一个贵族之家衰亡的故事,宝黛钗的爱情,婚姻关系只是这个家庭中的死水微澜,贾宝玉终是那块不能补天的石头,薛宝钗也不能把他变成金镶玉。
随着子孙的不成器,经济上发生困难,随着只靠裙带关系,子孙越来越纨绔,随着站错队,终于家误灰飞烟灭。没有了富贵荣华,在一片片白芒芒大地上,何来金玉良缘?
二、三观不合的婚姻是悲剧
贾宝玉有初步的民主思想,对仕途经济厌恶透顶,在爱情上选林弃薛就是他的最后诀择。
我们沒办法看到后面的结局,但通过脂砚斋评论可以看到,"寒冬噎酸虀,雪夜国破毡"的生活也沒使他心生寻求富贵荣华之心。
而薛宝钗是具有停机德,要求夫婿上进的,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
薛宝钗是有爱教训人的嗜好的,对于这样不求上进的宝玉进行了大段的说服教育,最终两人反目,宝玉出家。
在贾府抄家时,薛宝钗仍能甘于贫困,但却忍受不了宝玉的闪罐破摔。
金玉良缘终成笑话。
第四条为什么红楼梦里的金玉良缘会是悲居收场?
第四条为什么红楼梦里金玉良缘会是悲剧收场?。“都道是金玉良缘,俺只念木石前盟。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叹人间,美中不足今方信;纵然是齐眉举案,到底意难平”,从这首《终身误》曲中,你可听到曹雪芹先生的弦外之音,至于为什么?大概也只有曹老先生心中明白。
不过我们从曲中可以听到象征着封建婚姻的“金玉良缘”,和象征自主恋爱的“木石前盟”却被画上癞头和尚“神符”,而且还入了太虚幻境仙册。从孽海情天对联“厚地高天,堪叹古今情不尽;痴男怨女,可怜风月债难酬”不难发現,宝黛的悲剧,宝钗结合,便成了早已注定的命运。
这就充分说明,在封建宗法社会,要想违背封建秩序.礼教,背离封建家族利益,建立在志同道合自主相爱结合难上加难,因此以泪还债和金玉相配的结果就是必然。
第四条为什么红楼梦里的金玉良缘会是悲居收场?
红楼金正良缘把我遍,害妹妹塊离恨天就能很说明问题,贾府以桃带李以贾乱真的婚姻遍局是满不了人的。
第四条为什么红楼梦里的金玉良缘会是悲居收场?
《红楼梦》一书中有两条显性线索:一条是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为线索,另一条是以宝黛钗三人的爱情婚姻悲剧故事为线索。作为《红楼梦》中重要的感情线索,宝黛钗三人的感情纠葛是书中的重头戏。
在《红楼梦》中,宝玉与黛玉两人彼此相爱,即便最终黛玉去世了,宝钗嫁给了宝玉,在宝玉的心中,所爱之人依旧还是黛玉,宝钗终究还是没能取代黛玉在宝玉心中的位置。宝钗同黛玉一样,也是一个才貌双全的女子,可是为何宝钗始终没有走进宝玉的内心呢?
说到底,不是因为宝钗不优秀,而是因为宝钗与宝玉三观不合,心意不通,而黛玉与宝玉则三观相合,心意相通。宝黛钗三人的爱情故事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在爱情里,三观相合,心意相通很重要。
(一)“混世魔王”贾宝玉
贾宝玉是贾府中的“混世魔王”,为人聪明灵慧,却秉性乖张叛逆,平日里最喜欢混迹在胭脂粉堆里,与女孩子们玩笑或是读写诗词曲赋,最不喜欢读圣贤书,作八股文,对于仕途经济更是厌恶之极。贾宝玉是一个典型的封建叛逆者,在他的心中,向往平等、自由、爱和美好。这样的宝玉,显然与当时的时代,周围的环境是格格不入的。
第二回,借冷子言之口对宝玉有过这样的评价:“虽然淘气异常,但聪明乖觉,百个不及他一个,说起孩子话也奇怪......将来色鬼无疑了。”第六十六回,借小厮兴儿之口也有对宝玉的评价,在兴儿的眼里,宝玉是一个外清内浊的人,空有一副好皮囊,其实并没有什么用处,既不学文,也不习武,还不善于交际,只喜欢与女孩子们在一起厮混,一点主子的样子都没有。
在常人眼中,宝玉的言行举止是怪诞的,是让人无法理解的。虽然每日围在宝玉身边的人很多,但是这些人其实都不曾真正理解宝玉,读懂宝玉。不过,有一个人例外,此人便是与宝玉自幼相伴,青梅竹马的林黛玉。
(二)宝玉与宝钗三观不同
宝玉平日里最怕听人劝他走读书做官的“正道”,倒也不是害怕,而是厌恶。
第三十二回,湘云来到怡红院,恰逢贾雨村来了,贾政命人叫宝玉去陪客。宝玉一边穿衣一边发牢骚。湘云见状劝说宝玉应该改改性子,不要整日与姑娘们在一起厮混,就算不愿意读书考功名,也该经常与那些为官的人多交流,多应酬一些。宝玉一听,立马冷下脸来,下起了逐客令。边上的袭人接话说,之前宝钗也劝过宝玉一回,宝玉当时就冷了脸,理都不理就走了,还没说完话的宝钗当时就红了脸,尴尬得很。
宝玉平日里待这些姐姐妹妹们向来温柔可亲,从未发过脾气,可是当宝钗等人劝说他走读书做官之道时,宝玉立刻翻了脸。
说到底,还是因为宝钗与宝玉想法不同,三观不同。
(三)宝玉与黛玉三观相合
当袭人夸赞宝钗大度,并提及黛玉时,宝玉立刻说林妹妹从来没有说过这样的混账话,如果她也说过,自己早和她生分了。
黛玉与宝玉自幼在一处长大,从未劝说宝玉读圣贤书,走官场仕途,她并非是因为宝玉不喜欢而不劝说,而是在她的内心中,并不想劝说宝玉走仕途官场之道。黛玉是一个有着自己独立的世界观体系的人,她向往自由,爱和一切美好。黛玉所读的书,对人生的理解与经世济国那套理论并不挂钩,所以她并不像宝钗那般热衷官场名利。
其实,黛玉所想未必与宝玉所想完全一致,但黛玉能够理解宝玉的心思。黛玉与宝玉二人都视对方为知己,因为在当时的环境中,没有人理解他们的想法和行为,唯有彼此才是真正理解,真正懂得对方心思的人。
(四)宝玉与黛玉心意相通
所谓“心意相通”,就是不必言明也能读懂对方的意思,宝黛二人便是如此。
第三十四回,宝玉让晴雯给黛玉送去两条手帕子,晴雯不解其意,宝玉笑道:“你放心,他自然知道。”晴雯来到潇湘馆,黛玉问晴雯来做什么,晴雯说宝玉让她送来两条手帕,还说是家常旧的。黛玉听后,思忖一时,大悟过来,立刻明白了宝玉的意思。二人虽未言明,但彼此早已心意相通,宝黛两人在精神层面已达到了一致,形成了共识。
宝黛两人的爱情故事之所以被那么多人关注认可,不正是因为他们的爱情是纯粹的,是真挚的,是契合的吗?
好的爱情,一定都是三观相合,心意相通的。
(五)“金玉良缘”悲剧根源
《红楼梦》中,宝钗与宝玉最后成为了夫妻,但是两个人都没有因为成婚而改变自己的想法,宝玉和宝钗依旧三观不合,心意难通。最终,宝玉出家了,宝钗的“金玉良缘”化为泡影。
毫无疑问,宝钗与宝玉的结合是一场悲剧,而这场悲剧的根源就是因为宝玉与宝钗两个人自始至终都三观不同,心意不通。
宝钗是一个很优秀的女子,她善女红,懂诗画,不仅年轻貌美,而且学识渊博,聪慧能干,在她的身上,有很多闪光点。假若宝钗遇到的人不是宝玉,而是一个与她三观一致,心意相通的人,我想,她的婚姻生活应该会很美满。
只可惜,宝钗遇到的人是宝玉,是这个在思想上与她完全不在同一个频道上的贾宝玉。因此,宝钗的悲剧从她选择宝玉的那一刻就已经注定了。
所以说,好的爱情一定要在彼此相爱的基础上,三观相合,心意相通。两个人可以脾气秉性不同,爱好特长有别,生活习惯各异,但是,若两个人三观不合,心意不通,那么这条爱情之路必定艰难重重,难以长久。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