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小人望过年,大人望种田”对此你怎么看?
依稀记得,在小时候过年时爷爷会给2块钱压岁钱,拿着这2块钱就可以买自己爱吃的各种小零食。
妈妈会为我缝制一双新布鞋,鞋底是用一针一线纳的千层底,一双双鞋子里,装满了暖暖的母爱,有一套新衣服,还可以吃上香喷喷的砧板肉,鸡腿所有好吃的都会在过年时汇聚在一起,在物质还相对匮乏的年代,这样的年小孩怎能不盼呢!
大人望种田,在经济发展落后的年代,种田这是唯一可以解决一家人温饱问题的大事,所以大人种田那是种下了一年的收成,一年的希望。
当然现在的小孩和大人在过年和种田上又有了很大的变化,对于所要吃用的物质而言,轻而易举的就可以获得,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大人赚取的钱也相对容易,所以“小人望过年,大人望种田”的时代也已经远去了!
有人说“小人望过年,大人望种田”对此你怎么看?
“小人望过年,大人望种田”看到这句话一下就想起了自己。对这句话深有感触。
小时候的事真是一辈子忘不了。那时候我们家里的家常饭是粑粑地瓜,大白菜萝卜,平日吃不到白面馒头,混合面馒头都要留着上学拿干粮。穿的是补的衣服,有些衣服还是北京的亲戚捎来家的,放学就要去拾枝个(烧的树枝),放假了就割猪草,搂草,锄地,浇园……开心的是和小朋友疯玩。那时是真的盼着过年,急着长大。
过年了,我们家就准备了好多好吃的,平日没捞着吃的就可放开了吃,记得父亲叫我们姊妹几个吃饺子比赛,看谁吃的多。我不记得穿啥新衣服了,我只记得放鞭炮,一串小鞭,拆开了放,什么“二踢脚”“钻天猴”“摔炮”,我们这群小伙伴真的玩疯了……
现在长大了经历的多了,真的理解“大人望种田”的意思了。大人得养家糊口,盼望着田里能有个好收成。特别是在以前,基本都是靠种田为生,田里收成的好坏直接影响一家人的生活质量。长大了才知道小时候是多么幸福。
这是我的看法。谢谢!
有人说“小人望过年,大人望种田”对此你怎么看?
这句俗语至今还清晰地刻在我的脑海里。小时候盼过年那是望眼欲穿呐,主要是盼过年有新衣服穿,五六十年代尽管国家不富裕,家境也不好,家里再困难过年这套新衣服父母亲还是要做的。二是杀年猪,因平时吃盐打油的钱都紧巴巴的,哪有钱去买肉呀,就盼着一年忙到头喂的那头年猪。杀年猪,要请一个生产队的当家人吃杀猪饭,这时我们也可以好好的吃几次肉了:炒回锅、煮滑肉、炸酥肉……至今还有那种垂涎感。三是盼压岁钱,尽管不多,一角两角,最多的一次是五角,这钱可自由支配,我的压岁钱基本上是买小人书了,一本书两分钱。尽管钱不多,在我童年的记忆中却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
而大人们就不一样了,年节过完,大地回春,又得忙起来了。我记得我父母亲连过年都没闲着,初一天我们早早的吃了汤圆就约上小伙伴玩去了。可我父母亲呢,父亲在家挑粪淋麦子,母亲就给麦地除草松土……希望来年有个好收成。
有人说“小人望过年,大人望种田”对此你怎么看?
有人说“小人望过年,大人望插田”,对此你怎么看?
这句俗谂在我们老家湘中的七十年代,八十年代比较常说。因为那个时代,面朝田地背朝天,全靠田间地里找生活,一年到头就指望田地,把禾苗插下去,希望有个好收成。那时候,物质生活也很匮乏,平时没有什么好吃的,只有过年了才有好吃的,穿新衣服,所以.孩子的特别的盼望过年!
这种记忆曾经陪伴着很多人的成长。
那个时候,没有像现在这么好的条件。
农民,要想过好日子,就是指望田地。
把禾苗插进田里,就等于农民把一年收成的希望种下去了。然后,用自己辛勤劳作和汗水去浇灌,还虔诚的祈祷风调雨顺!
至今,常常想起父母亲在烈日下,在田间地头劳作的情形;
至今,常常回忆父母亲风里雨里的身影……
当一年的收成好时,父母亲黝黑的脸上漾漾着丰的喜悦!
当一年辛苦的劳作换来的是收成差强人意时,父母亲那失望的眼神……
所以说啊,那个时候田地就是父辈的希望,一家人的希望!就指望早点把禾苗,也是希望插下去!
那个时候记忆犹新的是;平时几乎没有什么好吃的。
只有到了过年了,无论是自己家里,还是亲戚朋友家里,怎么样也准备些好吃的!就是自己家做糖饼,炸薯干……都是美味!
而且,过年了还有新衣服穿,甭提多高兴了!
过年那几天,又不用干活,尽情的玩!
那时候,过年了乡下又兴唱戏,附近的人汇聚看,好不热闹!
记忆最深:那时候看戏人多,自己太小,爸爸把我架在脖子上看戏……如今,爸爸古稀之年了,真是岁月不饶人啊!
总结:现在政策好了,那种经历只是在记忆的深处了。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那种日子一去不返了!
有人说“小人望过年,大人望种田”对此你怎么看?
这个谚语是反应了一个时代的心声。在80年代以前出生的孩子,基本上都有这个感触。那个时候,物资匮乏,平常的时候,是很难吃到一顿丰盛的菜肴。也就是春节的时候,不要说菜肴,油水都会多一点。而且属于孩子时代的快乐也更会丰富多彩。
每到过年的时候,走家串户,讨要一点糖果鞭炮,孩子们开心的不得了,春节的夜晚,礼炮阵阵,鞭炮齐鸣。真的是热闹非凡,接下来的娱乐活动,电影唱戏,哪个不都是人山人海,空前绝后,曾记得当年的《少林寺》那个挤破头买票的场景,那真的是快乐绝伦啊……接下来的走亲戚,穿新衣,结识新伙伴,吃好吃的饭菜,听大人们讲故事,看大人们斗酒猜拳,哪一个春节过年,不都是热闹非凡,所以在孩子们的心里,春节过年是最美好的向往,自南方小年24日开始,孩子们便开始算计着,欢呼着,开心着,奔跑着,传递着年味的气息,年味的快乐………
再看看大人们,那个时候的农村,劳动力基本还都是闲居在家,没有什么副业,为了维护一家老小的穿衣吃饭,大人们都指望风调雨顺,栽谷插秧,五谷丰登。只有插田的秧苗下去了,全家的肚粮才有了着落了,有了希望了,大人们才开心,一个个盼望着春天来临,插秧来临。每到插秧季节,田间地头,都是大人忙碌的身影,都是大人欢快的笑声。有插秧比赛,秧状元,粮食状元等等喜闻乐见快乐的事情,让大人们津津乐道,把快乐都刻在脸上,洋溢在外面……
今天再看这条谚语,让人无比怀念年少时,那个光脚丫子的孩提时代,青春无限,快乐无限,年味无限……
有人说“小人望过年,大人望种田”对此你怎么看?
是的,的确是这个样子。
小孩子,年纪小,每到过年的时候,学校放假了,不用再受学校的约束,和小伙伴一起,自由地玩耍。吃得好,穿得新,你追我跑,开心快乐,不知道忧愁,没有烦恼。一年之中,这是最开心自由的时光,所以,过年,他们盼,他们想,他们最向往……
可是,大人就不同了。
他们知道,过年时吃得,穿得,用得,这都是田地里出的,没有田,这些从哪儿来呀?所以,他们心里始终装的是田地,脑子想的是庄稼。
为了种好田里的庄稼,大人们顶着炎热的太阳去除草。把夹袄故意在水里湿透,然后披在身上,汗珠和着夹袄里的水滴,一起滴在干燥的田土上,摔几瓣。这正是,除禾日当午,汗滴和下土。可小孩子哪知道盘中的餐,粒粒都皆着辛苦?
这滋味,也只有种田的人才能够体会,但他们又不敢松懈,唯恐草与庄稼争水争肥,天越热越去除草,这样,除去的草就不会有再生的希望,一会就被太阳热死了……
可是,人也象脱了一层皮一样,没办法?为了生活,只能和庄稼一样,坚强地抵抗着太阳的热量!
有人说,生活就是杯酒,闻着醇香,喝嘴里却干烈如火,烧得人喘不过气来。老百姓的日子又何偿不是一杯怀烈酒呢,但又不得不喝……
"小人望过年",那是因为他还小,不知道大人们的艰难,等他们长大了,也许对过年就不那么盼望了!
"大人望种田",那是因为生活所迫,庄稼人,不种田咋过呀……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