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联门口怎么分左右?

贴对联的规定似乎没有统一的,但习惯各地接近一致,首先要分清的门左右,依门同向分左右还是相向分左右,这才是关键。我们那里的做法是面对门口,门的左边其实是对门而立的右边来分的,门柜左边为上联,门框右边为下联。横批分新法和古法两种写法,古法自人右手边而写,按上述贴对联法吻合,现代写法则自左而写,但现代写横批之法本身违背对联产生的缘源的,不能以现代横批书写习惯而改变对联的本来书写张贴方法的,因而只能边为上联右为下联。一个非常重要的观念是:对联是主人想对外表达的意思,故从里向外行左手为上联,右手为下联,不能从进入方向分左右贴对联。

对联门口怎么分左右?

对联左右按照横批字序顺序分,如果横批字序是从右到左,则上联在右,下联在左;如果横批字序为从左到右,则上联在左,右联在右;

上联一般最后一个字为仄声(三声和四声声),下联最后一个字为平声(一声和二声)。

古人写对联一般横批是从右到左读,上联在右,下联在左;今天大部分为了顺应阅读习惯,横批选择了从左到右,上联也就在左,下联也就放在了右。

对联比诗词要求严格,在押韵的基础上,讲究对仗工整,所谓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严格按照平仄关系拟对联!

过春节写对联贴对联是中国人必须有的节日习俗!对联一般是表达喜庆和快乐的气氛!当然有些文人骚客也喜欢将自己的故事和心情写进去,表达自己对人生的思考!

如今人们写对联已经不是那么严谨,意思对了,大体工整即可!上下联也不严格执行平仄关系,以意思表达为主!

我一生基本上是自己写对联,也建议大家自己拟内容,表达自己的思想和独特的快乐,买来红纸和笔墨自己写对联,很有意义!

对联门口怎么分左右?

对联门口怎么分左右?我是一个只读过小学快七十岁的农村老头。经常为周边一些农家大小喜事写写对联兼职老式婚礼。至于在贴对联的方式上做了一个规范,早年根据老木匠师傅修新纯木结构的房子,认定人站立面与房子面相同,左为东,右为西。做新房半成品时,木匠师傅都是这样编的序号。房屋的左东右西自古以来就是这样认定的。至于贴对联怎么认定,我是新社会出生的,自然不知道过去是怎么贴的,读书时也未涉及此礼数,只是在实践时问了一些懂行老人,他们好象也不敢断言。那该怎么办呢?对联是竖写的,过去竖写的文章及文字依据都是从左往右读,(这里是讲的是依文面而不是依人面哟)那就上联贴左东,下联贴右西。至于横批怎么贴?就依新社会横写顺序的顺序贴。如果从左东至右西贴,新社会出生的一般人不怎么愿这么读。所以,我们周边一些比较懂行的老人都赞成我的这一观点。不知头条朋友是否赞同。

对联门口怎么分左右?

贴对联,传统的贴法和现在的贴法有所不同。原因就是在横批上,过去的横批是从右往左写的,当你面对门时,对联的上联贴在右门框上,下联贴在左门框上。现在对联的横批是从左到右写的,相应地贴对联时,上联在左边,下联在右边。当然现在已不在乎这些形式,以右边为上也行,坚持了传统,以左边为上也好,接纳了新贴法,与时俱进嘛。总之怎么贴都对,都能被理解和接受。传统的对联内容形式上要求很严格,上下联,平仄相对,也就是说上联是平声,下联应对仄声,反之亦然。上下联对应的词性一致,就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副词对副词。上下联内容和谐一致,但不能合掌。所谓合掌就是上下联两句词意有重复。“合掌”是对偶(对联)中的毛病。王藉《若耶溪》诗:“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两句同样说了声音(蝉噪、鸟鸣),反而越显出环境的幽静。虽然对仗工整,但是意思相近。后来王安石把他同谢贞《春日闲居》诗:“风定花犹落”配合起来,构成“风定花犹落,鸟鸣山更幽”的对句,这样一句写所见,一句写所闻,看到的是静中有动,听到是动中见静,不是一意,就更工了。这里讲的一意,还是内容不同,如一讲蝉噪,一讲鸟鸣,要是两句内容相同就成为合掌了。如“宣尼悲获麟,西狩涕孔丘。”这里的“宣尼"和“孔丘”都是指孔子,“悲”就是“涕”,“获麟”和“西狩”是一件事。这两句意思完全一样,是合掌。过春节贴的对联,所以叫春联。它和一般的对联也有一些不同,它要求吉祥喜庆。如春联:“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门”不仅工整也很喜庆。“竹松梅岁寒三友,桃李杏春风一家。”也很适合春节的气氛,当春联也很好。我想春节贴对联这种传统文化风俗应继承发扬下去,不仅增加了春节的喜庆,也宣传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增长了知识,陶冶了情操,是项非常有意义的传统风俗。谢谢阅读。

对联门口怎么分左右?

贴对联已经成为非常常见的活动,那对联如何区分左右呢?

按照脸背对着大门时的方向为大家来解释贴对右,正常而言,对联的最后一个字是仄声的为上联,也就是最后一个的发音是三四声的为上联,比如“九州瑞气迎春到”。

贴对联是要遵从古人观念的,过去一般以左为大,因此,贴对联选择上联贴左边,下联贴右边。

具体操作方法:

①、先分清门口的上首和下首,面对大门右手为上首,左手为下首。

②、区分对联的上下联:根据音调平仄区分,最后一个字为仄音即上联,最后一个字为平声即下联。一声二声平,三声四声仄。

③、按因果关系区分,因是上联,果是下联。凡事先有因后有果。

④、按事情大小划分,大在后、小在前。

⑤、按照时间先后顺序区分,时间靠前的即上联,时间靠后的即下联。遇到属相按照属相排序划分。

按照以上方法,知道如何区分上下联,同理,对联门口上联为左,下联为右,左上右下。

对联门口怎么分左右?

对联由于历史传承的原因,都是从右至左的,这是因为古时书写方向而来的。如果不好区分上下联,就看两个联的最后一个字,阴平(去声)就是上联,阳平(上声)就是下联。

一般来说对联要工对,即词性内容平仄要严格,不能出律。在格律诗中,或者是填词,情之所至,往往有出律的时候,包括一些名句,个别字词别无它选,但“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还是要遵循的。严格来说,对联是不可以出律的,否则即非对联。当然,句内对就更难了!至于说上下联的平仄错位对应是基本常识了。上联的最后一个字一定是阴平,下联的最后一个字一定是阳平,这是由于音律起而归平决定的,体现了从古至今人们对词律的吟诵中的表达舒缓进而音律舒适度决定的。如果相反,音律悬而未归则是很别扭的。我国的一些大词律家,包括伟人们,很多都是南方人,其方言按照普通话发音来说,平仄是不规范的,但他们在填词作律时,无一例外都是应该按照词综里词牌韵律创作。毛主席在写给陈毅元帅的信中谈道:你的诗大气磅礴,只是在仄律上稍有未和。如偏离韵律要求,则非律诗。我看你和我一样对此还没入门。剑英善七律,董老善五律,你可向他们学习。毛主席认为,格律诗束缚思想,还不易学,中国的诗歌很可能在吸收民间民歌的基础上,朝着新体诗方向发展。

现在的对联内容基本上都是通俗易懂的,反映的都是社会人际事物的正能量内容。耐人寻味的是,古人的诗词平白直述,近乎白描,可见,他们的诗是抒发情感的同时写给人看的,以致优秀的作品得以不朽。而现在的所谓新时期诗人所写的诗,晦涩难懂,犹如梦呓,竟然还有人不知所云的评论,直至把被评论的诗人抬到吓人的高度。真是无语了!这是诗歌的悲哀吗?!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