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手里有天子,刘备就说曹操篡汉,那曹操为什么要天子?
兵法云,上兵伐谋。曹操的事业里,最大的支柱就是“挟天子以令诸侯”。正是有了奉迎汉献帝的功劳,曹操才有了征讨四方不臣势力的大义名分。不管是谁,一顶叛逆的帽子扣下来,谁都承受不起。当年袁绍虽然人多势众,占据四州,可是没有听沮授的建议,奉迎汉献帝。结果当曹操以朝廷的名义下达的诏书到来的时候,也是追悔莫及。
因此,要破除曹操在政治上的优势,就只能针对他有不臣之心来攻击。所以,刘备就以曹操大权独揽,不还政汉献帝,把汉献帝当作傀儡作为依据,得出曹操名为汉相,其实汉贼的结论。对外造出曹操有篡汉之心,自己好占据匡扶汉室的大义名分。刘备非如此不能抵挡曹操征讨不臣的名义,也同时为自己汉室宗亲的身份造势。
曹操是卓越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他起兵的时候,兵微将寡,实力低微。我们看他的得力部下夏侯渊的儿子竟然是遭饥荒饿死的,就从侧面知道曹操的处境。也正是如此,曹操在发檄文组成讨伐董卓的联军后,把盟主的位置拱手交给了有“四世三公”家世的袁绍。在创业时,曹操又占据中原地带,四面受敌,举步维艰。但是,由于曹操的军事才能和他正确的政治主张,让他屡次反败为胜,化险为夷。
曹操在政治上最成功的举措就是奉迎汉献帝,以奉天子以讨不臣为号召,团结了以荀彧为首的一大批军政人才。有了大义的名分,曹操得到了当时许多心怀汉室的人们的帮助。并且,在曹操对割据势力进行政治和军事攻势的时候,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很多人主动投入曹操的阵营,还有一些势力很容易就投降了曹操。曹操掌握了朝廷的大权,掌握了封赏的大权,可以用官爵来拉拢人心。比如他封关羽为汉寿亭侯,关羽就一辈子以此为傲,只是关羽对刘备忠心耿耿,没有接受曹操的拉拢而已。
在当时,孙权和刘备虽然各自割据一方,还是以匡扶汉室为口号的。他们依然使用着汉朝的正统官爵。这样,曹操就可以从中进行挑拨。比如,当赤壁之战后,孙刘联军夺取了荆州南部地区,为了加强团结,刘备上表汉献帝推荐孙权为车骑将军,领徐州牧,孙权则推荐刘备为荆州牧。他们的这一切政治举措都要通过汉献帝,当然不能对曹操逼之过甚。到后来,孙权暗中投降曹操讨伐关羽,也是利用了这一点。
曹操是一个卓越的政治家,他既然掌握了朝廷的大权,当然要把它用得淋漓尽致才行。刘备攻击曹操有篡汉之心,可是曹操是不会让他抓住把柄的。不到时机成熟,曹操是不会走这一步的。因此,由于过于谨慎,终曹操一生,他都没有得到自己认为合适篡汉的机会。所以曹操一边做着篡汉的准备,一边把篡汉的使命交给曹丕。他说如果天命有归,自己做周文王也就是这个意思。
当时曹操想要篡汉确实困难重重。首先他是打着奉天子以讨不臣的旗号,他的手下有很多人都是冲着这个旗号为他效力的。其中就包括他最得力的谋主荀彧。当曹操想要进位魏公加九锡的时候,荀彧就明确加以反对。荀彧和曹操关系密切,还是儿女亲家,就这还不同意曹操晋位,其他人可想而知。
为了肃清内部,曹操进行了疯狂的整肃。荀彧被逼自杀,而在镇压叛乱的时候,以是否救火为名,凡是出门的一律杀死。这简直就是不问青红皂白的大屠杀。可是,曹操即便是内部肃清,也要看外部的环境许不许可。
不要说在群雄割据的时候,就算是曹操已经占据了大半个中国,而刘备和孙权发生了江陵之战的时候。当时孙权上书推举曹操继位,曹操依然是一边看,一边笑着说,孙权这是想把我放在火上烤啊。这是因为,曹操一旦篡位,他的最大的一张王牌就废了。而当时天下局势未定,曹操还想把这张牌保留一下。在孙权袭取了荆州之后,先是把关羽的首级送给曹操,想嫁祸曹操。曹操以厚葬关羽做了回应。现在又想推举曹操篡汉,也一样是想把刘备报复的矛头指向曹操。老奸巨猾的曹操怎么可能上这种当?
就这样一来二去,等到时机基本成熟的时候,曹操的身体已经不行了。所以,直到曹操病死的时候,曹操也没有等到篡汉的时机。但是,虽然曹操没有篡位,他为子孙打好了篡汉的基础。同时,他将汉献帝的作用发挥到了极致,使得他的事业得益匪浅。
等到他的儿子曹丕的时代,天下局势基本已定,孙权和刘备的敌对无可调和。而自己阵营中的反对派也被清理得差不多,所以曹丕终于走出了篡汉的那一步,建立了魏朝。
曹操手里有天子,刘备就说曹操篡汉,那曹操为什么要天子?
汉朝天下是刘家的天下!曹操携天子令诸侯,名为汉相,实为汉贼,站在刘氏天下位置刘备肯定会说曹操篡汗,曹操携天子令诸侯,在与诸侯的争斗中占据了有利的位置,能给所有反汉的诸侯扣上谋反的罪名!从而达到自己在群雄争霸中的有利谋求!其实说到底,曹操就是为了自己一己之私、挟天子令诸侯!曹操的所做所为也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曹操手里有天子,刘备就说曹操篡汉,那曹操为什么要天子?
曹操是一位乱世英雄,要天子自然有他的道理。
首先,汉献帝虽然没什么话语权了,但只要汉朝的合法性仍然在,汉献帝就仍然是各路豪杰名义上的天子。天子在手好办事,曹操手里有了汉献帝这张王牌,号令群雄的时候,就有了合法性。
其次,群雄逐鹿中原的时候,什么最重要?人才最重要。有了天子这块金字招牌,他“匡扶汉室”就有了号召力,便于他为自己招揽能人异士。只要曹操一天不称帝,他就是汉朝的臣子,手底下就有一帮忠于汉朝的人才为他卖命。
再次,手里有了天子,就可以合法地号令天下,傲视群雄,借天子之口对其他诸侯进行讨伐或奖励,可以说控制了官方舆论,占据了正义的上风。
曹操并没有在他手上废掉汉献帝,所以他谈不上簒汉。至于刘备为什么要说他篡汉,刘皇叔要自立山头,只有号称自己才是真正的匡扶汉室的正义之士,才能理直气壮地招兵买马,招揽人才,讨伐曹操这个“篡汉逆臣”。
如有不同见解,欢迎关注或评论,共同探讨,谢谢!
曹操手里有天子,刘备就说曹操篡汉,那曹操为什么要天子?
曹贼挟天子以令诸侯,和董卓一样奸邪,弑君串位!祸国殃民!还不是为了争着做帝王梦的主!那有为百姓谋利益呢?
曹操手里有天子,刘备就说曹操篡汉,那曹操为什么要天子?
人是社会行为者,受到社会各方面评价在所难免。但作为成年人来说,不应该完全被社会舆论左右自己的行为。
曹操如果只因为刘备说其篡汉,就放弃挟天子以令诸侯的策略,那还是那个叱咤风云、独傲三国的曹操了吗?如果曹操真的那样做的话,人们确实不会再骂曹操为“乱世之奸雄”了,因为他不配,他只是个蠢人罢了。
对于别人的评价,首先要清楚其中的原因。
刘备为什么要说曹操篡汉呢?
表面原因
汉朝是刘氏天下,曹操借勤王之际控制了汉献帝。名为辅佐汉帝,实为自行篡权。自刘邦白马之盟后,异性连王都不得称,天下人又怎么能容忍曹操把控朝政呢。所以作为刘氏子孙,刘备说曹操篡汉是再合适不过了。
不过有意思的是,汉朝的300年历史中,异姓也做王了,外戚也干政了,甚至到了东汉末年在外戚干政的同时又出现了宦官干政。在这样的乱世之中,还差曹操这一个吗?
怎么当初何进干政就没人出来质问呢?吕后差点篡了汉,也没看到刘家的什么人跳出来指责吕雉。
这其中的原因,无非就是"不敢"。
刘邦在世的时候,吕雉接连杀死了几个功臣,特别是跟萧何联手杀了韩信之后,吕雉的声望就水涨船高,哪还有人敢冒犯吕后的呢?
何进干政时,人们似乎已经习惯了外戚干政。当时何进集团与宦官集团实质上是形成了党争的局面。
宦官在背后会对何进进行诋毁的,但朝臣们并没有,那是因为想要在汉朝做官的话,就必须要跟何进搞好关系。
所以刘备指责曹操篡汉是有其实质原因的。
实质原因
说到底曹操与刘备的关系就是政敌关系,政敌之间的指责和谩骂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就算曹操不挟天子以令诸侯,刘备也会借别的理由去指责曹操。想要刘备不说曹操有两个办法:一是,曹操失去跟刘备争夺天下的资本;二是,曹操彻底掌控了汉朝天下,刘备彻底失去了机会。
这就跟美国大选有些类同,竞选时相互指责,彼此之间就像有杀父之仇一样,水火不容。只要竞选一过全都安静了,再也看不到彼此之间有什么联系。
曹操的实力是由小做到大的,在这个过程中刘备也在发展自己的实力,只是在当时刘备的发展远没有曹操顺利罢了。但在意识形态上二人还是算得上是平起平坐的。
因为处在同一水平线上,所以就有了竞争的可能。有了竞争就有了相互指责和辱骂,也就可想而知了,曹操不也同样辱骂刘备“大耳贼”吗?
曹操和何进同样是挟天子,之所以曹操挨骂,是因为曹操在当时的实力还不够强。如果一开始曹操就彻底控制了局势,刘备至始至终都委身在曹操帐下的话,还会指责曹操吗?
说到底,之所以会出现相互指责的局面,主要还是因为都有争夺天下的机会。当大家都没了机会后,就不会再去指责了,而是要把精力放到生存和升迁上面去了。
"挟天子以令诸侯‘’,真的就让事情变得简单了吗?事情的真相并非如此,何进、董卓甚至十常侍都前前后后挟过天子,可结果又如何呢?无非是身首异处,死于非命。所以“挟天子以令诸侯”那也要看真正的能力和实力。
如果曹操当真放弃挟天子以令诸侯的策略,曹操的势力就会消失。
为什么这么说呢?
这可不是一道数学题,曹操的实力减掉汉献帝实力。如果曹操放弃勤王策略,就说明曹操的政治眼界是具有狭隘性的,甚至还不如袁绍。
当时无论从作战纵深、军事实力曹操都远不如袁绍,即使是人才方面,曹操跟袁绍比同样是有缺陷的,只是曹操的政治远见远比袁绍要强,这才是曹操获胜的原因。如果曹操也趋于平庸了,那还拿什么跟袁绍挣呢?结果自然就会被袁绍灭掉也就是时间的问题罢了。
对此,您怎么看呢,欢迎在下方留下您的观点。
@骇浪无波澜 关注我,关注我,关注历史。
曹操手里有天子,刘备就说曹操篡汉,那曹操为什么要天子?
我是晴空莽莽,一起闲读三国。
因为曹操不姓刘,所以才要“挟天子以令诸侯”,只有这样才能占据大义,号令群雄。刘备说曹操篡汉,因为他自许皇室宗亲,拥护大汉正统,缺少了一个冠冕堂皇的大义,所以极力贬低曹操的所作所为。
说到底刘备是为了自己,如果这个大义都不存在了,刘备拿什么去跟群雄争夺天下。这一点看其他诸侯就知道了,没有一个大言不惭说曹操篡汉,因为他们的所作所为,跟自立为王差不多,谁都不想要一个大汉朝廷悬在头上。
无论是曹操还是刘备,所求的其实不过是一个名义,一个让天下百姓信服的名头。刘备虽然常说曹贼,但曹操治下的百姓都丰衣足食,生活稳定,刘备这一点就做不到了。
在我们看来最重要不是名义,而是有没有做实事。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