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福建浙江的地名有好多叫三都、四都、七都、八都、廿八都等,有懂的解释下?
都就是乡
明末清初的大思想家顾炎武的《日知录》记载这么一句话:
《萧山县志》曰:“改乡为都,改里为图,自元始。”《嘉定县志》曰:“图即里也,不曰里而曰图者,以每里册籍首列一图,故名曰图。”
这句话就可以回答提问者提出的问题了。本来的结构是县乡里,县有县长或县令,乡有三老,里有里正等等。元朝将乡改为都,将里改为图,而且《嘉定县志》还对为什么用图作了解释。
都作为一个行政单位是很早就存在了,都的本意就是城,凡城皆可称为都。
比如国君住的地方叫都城,不是都城的叫邑。因为爵位有王、公、侯、 伯、子、男六级,这六级都是有封地的,所以都有大都和小都。每一级住的地方都称为都。
首都的称呼为什么会出现也就在情理之中了,这表示这是全国的中心。
古代王朝除了有首都之外,还有东南西北等都,以便对天下进行掌控,同时也是为了防备意外情况发生。
改名称的事情是经常发生的,比如唐朝就将亭改为里,在州上面加了道等等。
地名是承载历史的一个很好的载体。
比如像我们台州有些地方明明是平原,但地名却是带屿的,这说明这里在过去曾经是海。这一片是围海造田形成的。
我对台州以都命名的似乎没有太深的印象,其他地区不知道,福建更不清楚。如果提问者有兴趣,可以去挖掘一下,那些称都的地方或许就与元朝的历史,源头比较近,影响比较大的,这种可能性也是存在的。
为什么福建浙江的地名有好多叫三都、四都、七都、八都、廿八都等,有懂的解释下?
以下为个人见解,都这个名称兴与元,成型.兴盛与明,元朝喜欢用都来命名人口聚居地,又为了方便管理,以数字来区分。到了明朝,朱元章认为活着的人有人管,死去的鬼由神来管。于是把元朝的都用在阴间行政单位,以福建为列,省级的阴间为都城隍,府级的为府城,县级的只叫城隍,县以下的都叫多少都某某境,军事基地的叫卫城隍,比如福建省的在福州市有一个完整的都城隍庙,里面壁面上详细记载着省级的,府级的城隍神,大家所熟悉的南宋抗元名将陈文龙,朱元章封其为水部尚福州府城隍神。连江县的定海是古时军事重镇,那里有卫城隍。留传下来后演变成人死后都到城隍老爷那报道,所报方式为多少都某某境,活人到寺庙庄观里求神拜佛时,也是报多少都某某境,只是有的地方人气上来,就变成多少都镇或乡,如宁德市的七都镇八都镇,闽清县的七都镇等等。
为什么福建浙江的地名有好多叫三都、四都、七都、八都、廿八都等,有懂的解释下?
确实还有“都”这个行政称谓留存至今,以福建泉州市为例有永春县的一都镇,南安市的九都镇,八都乡(后改为向阳),洪濑镇境内有五都、六都的自然村。并且在地方微信公众号里各种推送里也经常有找找自己在几都的帖子。
“都”这个行政级别是元朝统治期间设置的,对应的是现在的乡镇级别。如果在网上考证很难,一般只有到县级的论述。
思考下来,自己的推断大概有几点:
1、元朝统治时间太短,所以这个称谓设置的时间也很短,能留存下来的机会太少。
2、元朝作为外族入侵,迅速占领了大片领土,语言隔阂又需要严密监控人口众多的汉族大面积区域,采用数字化分区更容易上手。
3、作为军政一体,并且没有经营王朝的经验,将大量人口按户口数再细分有利于管理。
4、闽浙在元朝后经历的战乱和人口变迁较少,又偏安东南山岭阻断,中央行政势力辐射减弱,可以较好的保留下各种早期的风俗和习惯,也包括“都”的称谓。
5、“都”的称谓有较好的传承载体,如泉州有些地区的“都主”被赋予神格,每年都有祭祀活动,隆重程度高于春节。
以上根据道听途说以及部分本地新闻讲解知悉,欢迎指正。
感谢畅品仙给出答案,明朝都甲里制度,大家感兴趣可以自行百度了解。
感谢大家积极评论继续寻找线索,并找到图片中的论文。
摘抄如下:“都”起源于北宋保甲法,时称都保,是保的上一级单位,“十大保为一都保”即是证明。“图”在南宋时期已见端倪,可惜元代史料缺载,只在明清地方志中有记载,可以认为“图”在南宋已有萌芽,元代仅作为地方官处理本地事务的一种方式,并无朝命,亦不成制度。都图在明初成为黄册里甲制度的编制,并赓续至清代,民国时期仍有痕迹,可见影响之深远。隶属关系上,“乡领都,都领图”是基本的组织形式,元时都、里、村、坊是具有相同性质的自然村。元代似乎并无“改乡为都”的情形,只在“县领乡”这一主框架下,个别地方施行了“县领都”的政策,“乡领都”仍是通行的基层组织结构。北宋初行保甲法,都保制属于基层军事系统,而乡里制属于基层赋役系统。后来,都保制逐渐与乡里制融合,宋季南方地区乡都成为推行推排法,厘定赋役的组织。元代乡都制是基层社会中的赋役组织,然随着社的作用日渐突出,一定程度上对“都”的地位有所影响。明代“里”是里甲制度的基本单位,“都图”属里甲制度的编制,说明明代地方行政系统的精细化和对地方控制的进一步加强。
为什么福建浙江的地名有好多叫三都、四都、七都、八都、廿八都等,有懂的解释下?
不独福建浙江,广东,贵州,江西,江苏,四川等地,都有以带着“都”的地名。这种命名方式大概源于南宋,而盛于明清,下面试着从两个方面解释一下,一是为什么叫“都”和“都”的含义?二来举几个福建浙江的例子做一个说明。
地名中为什么都带个“都”字?我们看小说时,都知道里正这个词(或曰里宰),源于南宋之前的乡里制,就是在乡下设“里”,一里约80-100户,管理这个100户左右的有个基层小吏,就叫里正,这个“正”在古代有征税的意思,就是管理一个村的村长。到了南宋应该是绍兴三年左右,也就是赵构为高宗的那个年代,把以前的乡里制改为了乡都制,乡下设“都”,“都”便是里,里正在这之后叫变成了都保长(还有都副保长,保长这个词民国还借用过),都保除了征税,还有结户守望,防容隐奸等保护一里之地的意思。这个制度一直到元朝都在用(元大都,大概有大村子的意思)。
明,清,都保制仍在用,但是却在县下设“都”,这个“都”的级别提高了,相当于镇了,而在都下设甲,甲取自十天干之首,故十户为一甲,一个都下面有十甲。
由于南宋统治的地方与金以秦岭淮河为界,约为两淮,荆襄以南,还有川陕部分地方,所以,遗留下来的地名带“都”字的,也大多在这些地方,而南宋小朝偏安于临安府,所以,福建与浙江地名中,带“都”的特别多。好了,下面举几个福建,浙江的例子说明一下。
福建,浙江,几个带“都”字的地名由来?- 福建四都镇
四都镇属于福建龙岩长汀县,宋时,长汀县属汀州府,领三乡,统九里,而这个四都镇就在府城西南,当时为四都,故在清朝时,此地改为四都镇。四都镇位于四都河左侧,四都镇最为著名的红军长征入闽第一胜仗在此打响,现在还有入闽第一村楼子坝村,现有红军在四都当时的造币厂,兵工厂旧址,还有红军领导人开会的旧址等等。在镇西面是最高山归龙山,还有原汁原味的客家村落汤屋村,往南是刘亚楼将军的故居,往长汀去有卧龙山(山下是红色旅游区),汀州古城。四都镇的饭店有许多客家饮食,比如蒸猪肉汤,芋头饺子,泡猪腰等等。
四都镇旁边的汀州古城
- 福建七都镇
七都属于宁德下面的一个镇。在宋时这里属于建东乡,在元时改为安东乡,元承宋制,在此设四乡十三都,而七都镇因属于第七都,所以叫七都镇,七都镇是明刑部尚书太子少保林聪的故里,现在还有林聪故居和林聪路。在七都镇旁边的三都澳景区(韩世忠来过这里)的三都也是由此得名。在七都镇旁边有两个古镇,霍童古镇(霍童溪在镇中流过,霍童为道教真人)和洋中古镇。
七都镇个性悠悠,如那霍童溪般缓缓流长,镇上保存古朴,多有明清古建,在这其中有许多老字号小吃店,许多宁德人也会来,比如黄米粿,海蛎煎,牛肉水粉,煎包等等。
- 浙江八都镇
这里属于著名的出龙泉宝剑的龙泉市管辖,南宋时此地划分六乡三十七都,因八都所在的位置,故名为八都镇。八都镇位于桑溪之西,这里出青瓷,镇西有个青瓷小镇,镇中有一条老街,从桑溪河上跨过来,往思贤广场那边就可以到。沿着溪边有一条长约5公里的绿道,分为自行车道,徒步道,一路竹林,连绵的山峦,轻流的溪水,空气极好。八都镇有许多畲族,畲族村落有大庙,祠堂,老屋,老民居,往山上还修了竹林小径,溪水流过村庄,溪旁边就是畲族民宿,特别适合在畲族民宿住一天。
八都镇
- 浙江廿八都
当地人一般读作二八都,可能说得快,省略了中间的十字,应该是二十八都。这个地方相信许多旅游者应该比较熟悉,比我之前列的那三个知名度要高一些。廿八都属于衢州(这里是个很有味道吃得又好的地方)代管的江山市。江山在南宋时为县,县下有乡,共有四十几个“都”,而这个廿八都因其所在的位置,名字便一直延续下来,现在是一个镇,位于深山峡谷之中,唐之前为闽浙之间的唯一通道,历代为险关要隘,商旅云集成市,仓廪驿站税官等官僚系统成镇,便成了一个大地方,且四方游走客商多,开商号,建门面,定居,各地的人都有,据说,姓氏几有百家,方言也不甚统一。
青石板路上有明清古建,有庙,祠堂,老宅子,民俗博物馆,军统培训班旧址(戴笠是江山市人)等等,但是由于这里搞成了个收门票的景点(周末收,周一到周五不收),味道差了些,还是旁边的江郎山好玩一些。
贵州,湖南,福建都有三都镇,八都,江苏,安徽,福建,浙江也都有七都镇。这个“都”现在用得少,南宋元朝时,“都”小于乡,在明清时,“都”大于乡,在“都”下面还有三都一,三都二,三都三,类似于某公社几大队的意思,在民国后以乡镇村来代替,“都”这个基层行政单位就基本淡出人们的视野了,而留下来的只有一个让人猜测半天的地名。所以在中国这个悠远历史的国家旅游,会让人驻足流连的其中很大一部分,便是这个地方的美景之外,美食之外,人文之外的千百年来传承的地名,历史与典故,在品读的那一刻恍然间时空交错,似乎荡起了与古人之间的对话和交流。
毁我塑我 原创
为什么福建浙江的地名有好多叫三都、四都、七都、八都、廿八都等,有懂的解释下?
本人在福建呆过一段时间,在福建很多地方就有以都为名的乡镇,如宁德蕉城地的七都、八都、九都镇。纵观福建、浙江各地的“都”,大多是乡镇之名,很少听到有以“都”名为县名,这就可以推断“都”在历史上肯定是一个行政区划的名称,说文解字“有先君之旧宗庙曰都。”《周礼》:“距国五百里为都”。
至于福建、浙江等男方开始以“都”为乡镇名,史书留下的记载很少,一般是某个朝代设置后,后世约定俗称的使用。据有些史学家考证“都”用做乡镇名可能发端于北宋的保甲制度,明清乃至民 国时期通行于南方地区,唯独元朝的记载很少。
看到有的答友说“都”是从元朝开始的,可相关的记载很少,很多学者也是从只言片语中推敲,倒是在元朝有设置一个“图”的制度,也是一种行政区划,这个有史料详细记。至于关“都”的详细来源,从目前公开的考证来看,也不是说的不清。
“都”以下还有设“保”,这个称谓到现在还有,一般是村名,如宁德古田的三保、四保、七保村。这里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一般人无法说的“都”却在普通村民口中琅琅上口,亲耳听见很多五六年代的村民自称其村为某都某保某村。问其原因,则说保以前就有,而“都”就说不出来,都说是老辈口口相传下来的。
为什么福建浙江的地名有好多叫三都、四都、七都、八都、廿八都等,有懂的解释下?
题主这说法不准确,这个称呼应该全国各地都有。
宋朝初期开始在县境内乡村区域设乡,乡下设都,都下设保。
后宋神宗熙宁四年(1071年),推行王安石变法之一的保甲法,10家为一保,50家为一大保,500家为一都保。
元承宋制。
明朝,都保改称“都”,各都下计户编成图,设乡、里、都,都下图数不等。
清代与明代相仿,康熙元年(1662年),推行《均里令》,统一规定每都5个图,每图10个甲,每甲10家。每图设地保(保正)、庄书各一名,管理徭役赋税治安调解,为基层行政单位。
例清代乾隆五十年(1785年)浙江义乌乡、里、都划分如下:
一.崇德乡:3个里,崇德、青岩、义禽;3个都,一、二、三都。
二.缙云乡:3个里:缙云、永昌、修仁;3个都,四、五、六都。
三.龙祈乡:3个里:守顺、上甲、下甲;4个都,七、八、九、十都。
四.永宁乡:4个里:余庆、永宁、乌孝、扬化;4个都,11、12、13、14都。
五.智者乡:5个里,智者、崇义、修义、修正、敦义;4个都,15、16、17、18都。
六.同义乡:6个里,同义、永嘉、栖凤、遵教、奉国、望仙;5个都,19、20、21、22、23都。
七.双林乡:3个里,双林、太平、蜀山;3个都,24、25、26都。
八.明义乡:3个里,绣川、王村、翁铺;2个都,27、28都。
清咸丰十一年,太平天国进驻义乌,改八乡为东、南、西、北四个乡。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