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岁一般乡镇镇长,进城安排副局长保留正科待遇,该不该去?

不要,好好在乡镇工作,接书记岗位,书记似完努力晋升副县级(县委织、宣、统部长,县政府副县长,人大政协的副主任或副主),如果调任副局长,等于白浪费时间了,36岁真的很年轻。

36岁一般乡镇镇长,进城安排副局长保留正科待遇,该不该去?

记得10多年前的一次乡镇换届,我作为一名组工干部参与了10 余个乡镇班子的考察研判。根据我的工作体验,你应该选择进城保留正科待遇任副局长,否则你会后悔的。

县委对选好配强乡镇班子特别重视,毕竟影响一个地方的经济社会发展,而乡镇班子中关键又在于党委书记和乡镇长,在听取汇报时,重点要把这两位的特点分析透彻,否则就是考察不深入,必须重新深入考察后才能过关。

第一,你的能力,领导已了如指掌。记得当时我们在汇总考察情况、确定对每一名干部的综合评价时,进行了反复磋商、研判,对考察中收集到的素材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做到对所考察的干部都准确“画像”。但当县委领导集中听取汇报时,对我们考察的干部特别是乡镇党政一把手都提出了一些具体问题。那时我们才知道,县委领导特别是县委书记、县长的信息来源渠道非常广,通过平时听取各乡镇的工作汇报、下乡镇调研检查工作、各部门工作的汇报以及其他信息渠道,对各单位各乡镇主要领导的个性特点、素质能力、工作特点及成绩都了解得非常清楚。哪些乡镇的工作让他们很揪心、没起色,哪些乡镇的工作成效明显、老百姓评价好,哪些地方问题突出、群众有反映,比我们考察组了解的多。他们把收集到的这些问题提出来,只是希望考察组进一步做调查核实,不要冤枉一个好人,也不要错用一个没能力没本事的人。有的因为素质、能力的问题,领导早就有想调整的意思,但因为没有到合适的时机,为了队伍的稳定以及其他各种因素的影响,暂时没有行动而已。

第二,你的性格和能力,决定你适合干什么工作。镇长在乡镇党委班子中就是一个排名第一的副职,在这个职位上工作,非常考验一个人的水平,干得好与不好,都决定了一个干部能否做一把手的问题。有的人在做镇长时,没有担当精神,不敢直面矛盾、问题,不能大胆去处理和解决问题,仅以一个副职的身份,什么事都要书记亲自出面处理,给人留下的印象就是没魄力、没胆识,不敢担当,难以挑起重担,因而不能任用到一把手岗位上。有的虽然是一个好的助手,但是抓工作只能按照上级的要求依葫芦画瓢,没有思想、没有独到的见解,无法高瞻远瞩地去思考谋划工作,这也不能任用到一把手岗位上。有的个性过分阴柔,书生气重,缺乏统帅全局的魄力和胆识,组织上会担心他驾驭不了局面,遇上急难险重的问题根本没法处理,甚至有可能把一个单位带废了、带散了,这种人也不能任用到一把手岗位上。有的人个性过于急躁,虽然在工作岗位上解决了许多具体问题,看起来成效明显,但给人留 下的印象是过于莽撞,缺乏左右圆融的处事艺术;而作为一把手要处理来自各方面的问题和矛盾,单位内部也好、外部也好,都会遇到各种不同个性的人,需要有恰当的处事艺术和协调能力或包容、或处置、或化解到位,因而个性过于刚烈、过于莽撞的人也不适合任用到一把手岗位上。因此,人各有所长,有的是将才,有的是帅才,组织用人往往会认真研判,不是哪里有坑就往哪里填那么简单。真正选好用好一个一把手不容易,如果一个干部真的非常能干,组织上是不会轻易放过不任用的。

第三,迂回前进,有可能为进一步发展奠定扎实的基础。36岁的镇长,正是干事创业的大好年华,本可以顺理成章地任用到乡镇党委书记的位置上,也可以任用到县级部门局长的岗位上,但却没有这样去考虑,说明你还需要锻炼培养。要么是你成长的经历中缺少机关的锻炼,在处理问题上有一些欠缺;要么是你经历比较单一,还需要多岗位锻炼,接受更全面、多方位的培养;或者因为机构改革,职数的减少,让你回机关只是一个暂时的过渡。不管是什么原因,不管上级领导是出于什么考虑,在你有了乡镇工作经历后又到机关任职,必将让你的能力更全面,积累的经验更多,都会为你的下一步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当能力提升、成绩显现后,必将迎来新的更好的发展机遇。你又是正科级的副局长,必然在副局长中排名靠前,只要你干得出色,说不定局长的接班人就是你。即使不能提拔,达到一定条件和职数空缺后,直接晋升四级调研员,也很不错。如果放弃这个机会,而死守乡镇,能力、岗位经历又很单一,又无法提拔到一把手的位置上,年龄混大了之后,更不好发展,说不定过几年连回城的机会都没有了。

树挪死,人挪活。把握住每一次学习锻炼的机会,不问名不问利,当你成长了、成熟了,机遇自然会垂青于你。不要盲目相信那些什么都是关系啥的。

关注职场二姐,我们一起闲话职场那些事儿。欢迎留言讨论,有问题咨询必回!

36岁一般乡镇镇长,进城安排副局长保留正科待遇,该不该去?

作为一个在乡镇工作过11年、当过党委委员兼党政办主任的老哥,对乡镇干部的流动较为熟悉。题主作为镇长,而且那么年轻,为什么要进城屈居一个副职呢?实在想不通题主的想法和操作。我认为,题主要么是受不了乡镇的繁忙压力,要么是犯了错误,要么是得罪县里主要领导,要么就是和乡镇书记搞不好关系被书记排挤。

第一、题主或许是受不了乡镇的繁忙和压力。乡镇是最基层的政府,上级的所有政策都要落实到乡镇,都要通过乡镇成效来检验。作为镇长,担负维护一方稳定、发展一方经济的重要职责,比如春根秋收、防汛防火、征地拆违、招商引资、精准扶贫、乡村振兴、新农村建设、安全生产、环境保护,再加上现在的疫情防控工作,这些工作最然都可以让分工副镇长负责,但是出了问题,也要对镇长书记问责。这是其一。其二,很多大项工作,县里直接考核乡镇的书记镇长,假如分管副镇长责任心强、工作标准高,书记镇长省心;假如分管副镇长责任心不强、工作敷衍了事,那出了差错,肯定是书记镇长兜底。其三,乡镇书记镇长非常繁忙,每天有看不完的文件,忙不完的工作,开不完的会议,根本没有停歇的时候,根本没有属于自己的时间,24小时必须保持手机畅通,只要辖区范围内稍微出点事情,镇长书记必须第一时间到位。每天的神经必须绑得紧紧的,心里承受能力差一点的,直接会抑郁。或许也正是因此,题主才想到,进城当个正科级的副局长。

第二、题主或许是犯了错误。或许是在某一方面犯了错误,被上级纪委发函谈话、喝了咖啡;或许是问题已经被查实,被纪委内部处理,要求调离镇长岗位。此时,能够进城当个正科级的副局长,也算是个不错去处。

第三、题主或许是得罪了县里主要领导。或许是因为某些原因,比如选边站队、工作落实不力等,得罪了县里主要领导。此时,也有可能被调整到其他岗位。

第四、题主或许是和书记搞不好关系。书记和镇长关系不好,相互抬杠,搞内讧,这种现象是很常见的。有的书记很强势,只要镇长不听书记的,他就会挤兑你,让你工作无法开展,甚至想方设法把你搞走。

如果不是犯了错或者得罪了主要领导,我的建议是:①不要离开乡镇去县直当个副局长,题主36岁,属于年轻的镇长,正是干事创业的好时机,很多人40多岁才当上镇长;②乡镇虽然繁忙艰苦,但只要把工作机制理顺了,把上下关系打理好了,也不是我们想象中的那么恐怖;③镇长也是属于一方大员,只要在基层干出点成绩,在越来越重视基层经历的大形势之下,镇长的上升的机会一大把,往前晋升为镇党委书记,以后可以提拔为副县长、县委常委等,再不济,也可以在乡镇晋升一个三级调研员。

36岁一般乡镇镇长,进城安排副局长保留正科待遇,该不该去?

咋不想想怎样为人民服务呢?天天满脑子都是自己的官位,有这样想法的人官做的越大,群众就越遭殃,甚至还会把自己送进监狱。

不要把“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停留在口头上,一定要落实到自己的行动上!明白?

36岁一般乡镇镇长,进城安排副局长保留正科待遇,该不该去?

当然不该去,这是肯定的。从干部的升迁渠道上来说,乡镇场的行政一把手的仕途要比县机关单位的副职大多了,乡镇长的下一步就是乡镇党委书记,有些年富力强的还有可能被提拔为副县长。而副局长干好了最多就是个局长,一般来说都要到乡镇锻炼几年,给个乡镇副职。对于县委书记来说,乡镇要比局办部委重要很多。在选人用人上,乡镇领导班子的搭配很重要,所以你应该好好珍惜自己的仕途,在乡镇努力工作,做出成绩来,前途大大滴好!

36岁一般乡镇镇长,进城安排副局长保留正科待遇,该不该去?

组织上决定的事,不是个人可以讨价还价的,所以一旦组织上已经明确意图,最好不要再抱侥幸心理去改变,以免给领导留下不服从安排的印象,更何况实际上铁板钉钉的事情,多半你也改变不了。

乡镇长再不济,也是主要领导,堪称县里的“地方大员”,再进一步转书记或调任县局一把手都是常规操作,厉害的一步到位提拔副处都有可能,而县里的一个部门副职别说提拔副处,下一步能不能扶正担任一把手都是问题。乡镇长和县级部门副职的差距可见一般。因此,一个乡镇长调任县级部门副职保留正科级,如果不是为下一步扶正或进一步使用短期过渡,那么组织上这么安排,就相当值得玩味了。常规来说,有两种解读:

第一,靠边站,给他人腾位子。领导为了安排更合适的人选,不得不牺牲他人给自己人让路,表面上看是让他人进了城保留了待遇,下一步还有机会更进一步,像是得了便宜,实际上明眼人一看就知道是怎么回事,舒适度虽说提高了,可实权也小了,与明升暗降无异。这种安排说得更直白点是失势了,没了靠山或者说靠山不行了,在遇到新的贵人前,大概率就是保持这个现状了。

第二,有问题,可能面临调查。组织上要调查一个主要领导,常规的手段是先将其挪开,换到一个相对不重要的岗位上过渡,待证据链完整后再行查处。这样一方面可以给查处提供便利,另一方面避免在重要岗位被查,减少敏感度和震动效应。

总之,如果不是因为家庭、身体等方面问题,自己主动申请调整到县级部门副职,或者如上所述是为了过渡考虑,从乡镇长调整到部门副职无论如何来看都不是好事,有选择的话最好慎重考虑。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