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朝隋朝都是结束分裂,二世而亡后出现强大王朝是巧合还是定律?

这个问题提的好,我试试回答你。

秦、隋两个朝代正如你所说的,都是短命王朝,而且都仅仅两代而亡,前者被汉所代,后者被唐所代。我还要加上句:都有贵族和农民暴动加速了两个王朝的灭亡。

任何一个朝代的灭亡,都有其客观原因。秦朝灭亡,主要有三个主要原因:一是统一六国,并非其他诸侯国情愿的事,形式上统一了,可原来诸侯国的遗老贵族们仍有复国梦想,时刻等待着机会。二是秦国统一六国后,对诸侯国各国实施了残酷的统治,大兴土木,修长城、建阿房宫、修公路、对外持续用兵,伤及了劳苦农民,逼得陈胜、吴广们揭竿而起。三是焚书坑儒的行动,把儒士们激怒,为推翻秦国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而隋朝灭亡的主要原因:一是连续对高句丽作战、兴修大运河、残害忠良,为自己培养了掘墓人。

从二者灭亡的原因可以看出,共同点是残酷的统治,过于大兴土木,加重了人民的负担,导致人们生活无法继续。

从二者灭亡的原因可以得出这样一个规律:凡加大人民生存压力,就会给自己埋下灭亡的火种。也就是说,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

新政权,往往在建立初期,都会从上一个政权的失败中汲取教训,奋发有为,所以,两个后继者为了长期得到统治能汲取前朝教训,所以才会强大。

秦朝隋朝都是结束分裂,二世而亡后出现强大王朝是巧合还是定律?

首先用武力征服的统一,被统治者的各国政治势力是不服的,他们是想恢复自己的王国,成为万人之上的君主,所以这吋若有人号召,被武力征服的国的的政治势力出来造反,必回得到各国反政府势力的响应,为什么呢?因为他们知道单凭自己的实力单打独斗,是无法与征服者对抗的,他们也知团结就是力量,先联手灭了统治者,在凭自己的实力来争天下,这就是前人栽树,后人摘果。

前人用武力征服统一天下,造成短命王朝,造成这种现象,事实上就是各列国不满被征服者统治,所以一但他们聚集了力量,一有机会就会成立反政府武装,用武力来反政府,就会得到天下各列国政治势力的响应,尽管统治者实力强大,但由于全国各地都加入了用武力反政府的响应中,就造成了政府军成了消防队,到处灭火,让国家的消防队疲于奔命,还断的消耗政府军的实力,所以征服统一天下的王朝,很快反被自己的征服了的国家联手玩死了自己,自己也反成了别人的打工仔,完成了其它国家政治势力完成不了征服统一天下的大业。而造成这种因果报应关系的正是自己,为什么呢?原本不团结的列国,正是由于自己利用他们不团结明哲保身,才被自己各个击破征服他们,也才导致被灭国。所以各列国也才知道,什么是嘴唇亡齿寒这个道理,原本不团结的他们,将他们逼在一起团结起来了,反被他们联手灭了自己,这就是因果报应关系。

秦朝隋朝都是结束分裂,二世而亡后出现强大王朝是巧合还是定律?

很懒,简单说几句,

秦隋结束了几百年天下大乱,建立了空前强大的大一统王朝,但为什么短命?这个看似偶然,实则偶然中是必然,是社会发展规律的作用。秦隋都是制度创新,改天换地的伟大王朝。新制度必然要有一个社会适应的过程,一蹴而就不符合事物发展规律。

以秦为例,秦建立中央集权的郡县制,是破天荒的制度创新,这一制度被遵循传承了2000多年。但在秦汉(西汉前百年)前100多年间,复辟与反复辟的斗争异常激烈。秦因此而亡,汉先有异姓王被灭,后有同姓王七国之乱,直到汉武帝行“推恩令”,分封制才退出历史舞台。这个过程就是社会发展规律,这和火车刹车道理相同,急刹就会翻车,刹车得有一个渐进过程。这就是规律,社会发展也不例外。

所以秦隋亡,汉唐兴是社会发展规律,偶然中必有必然。

秦朝隋朝都是结束分裂,二世而亡后出现强大王朝是巧合还是定律?

这个问题既有偶然性也必然性,偶然性是指秦朝胡亥继位和隋朝杨广继位有很大的偶然性。必须性是秦朝、隋朝二世而亡虽然是由于暴政的原因,但实质上是国内统治基础不稳,反对力量太强。

任何政治就是利益集团的相争,统一也是一样,就是这个利益集团把那个利益集团吃掉,让那个利益集团的人为自己服务。所以说“统一”并不象有些秦吹们讲的那么高大上,都是伴随着血腥和屠杀的,因此社会上反对统一的人很多,不但有旧贵族,平民百姓也不在少数,只要统一对他没好处,他就会反对。

为什么《大秦赋》播出后会遭到那么多人吐槽,就是因为该剧编导的不符合人性观点。秦始皇统一并不是为了解救什么天下苍桑,就是为了一己私利,为了秦国的地盘更广,人口更多,摄取的财富更多。说什么救民与水火,为了老百姓不再遭受战争那都是扯蛋话。

秦国灭了六国,把六国的财富都收归己有,六国的人民肯定不服,时刻不想着推翻秦朝,因此来说不管是胡亥继位或是扶苏继位,只要一有风吹草动,六国人民必须起来反抗。隋朝也一样,杨坚是权臣篡位,北周灭了北齐,隋朝灭了南陈,北齐和南陈的人民心里必然恨隋朝,无时无刻不想推翻隋朝。恰好胡亥和杨广都是十分残暴的人,对劳动人民使劲压榨,最终激起人民起来反抗。

那么接下来的汉朝和唐朝为什么能够坐稳江山,其实并不是刘邦和李世民有多高明,实施的政策有多亲民,而是秦末隋末的战乱时间太长,死亡的人太多了,全国有一多半的人都被战乱杀死了,人们再也组织不起来反抗了。汉朝和唐朝的统治手段同样残暴,对人们的压榨同样不轻。

至所以能够变的强大一方面是统治阶级能够认识到让老百姓休养生息的重要性,给老百姓分配土地,让老百姓安居乐业,不再折腾老百姓。另一方面是经过长时间的稳定发展后,人口、经济都得到了恢复,人们认同了朝廷的合法性,对全社会上下的利益结构已经适应。

秦隋二世而亡,汉唐长寿强盛,这个没有规律性。元、明、清都走的不是这样的路,元朝也算是结束了大分裂,可它并没有二世而亡。西晋二世而亡后却没有出长寿强盛的王朝,而是留下三百年乱世。

无论任何时候活在任何地方的人,都有压迫者和被压迫者,即使再小的国家也是如此,何况大国乎!大一统只是对统治者而言可以多奴役点人民,多收点税,多挥霍点人生。而对小老百姓来说照样是一日三餐,照样纳税当差,照样受当官的盘剥,因此针对小老百姓来说,谁能让我安安稳过日子谁就是好朝廷,否则让老百姓天天饿肚子,即使吹的再高,外表打扮的再光鲜,人们也不替它卖命。

秦朝隋朝都是结束分裂,二世而亡后出现强大王朝是巧合还是定律?

朝代更替,是历史大势。当上层建筑、经济基础、生产关系不可调和之时,社会矛盾日益尖锐,加之自然灾害这个导火索,统治阶级内部腐败加剧,必然会引起百姓反抗。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当老百姓坚定要推翻统治者时,统治者的路就走到了尽头。

秦朝统一前,列国纷争,百姓苦不堪言,急切盼望统一,休养生息。而统一后的秦并没有在巩固统治后做到民心所向,继续着武力思维,加之先前六国贵族,特别是楚,正待机而行。而始皇帝的去世,给了他们机会和空间。刘邦立汉之后,充分借鉴了秦车之鉴,实行无为而治,天下大稳大治,人心所向。加之周边强敌环侍,西汉统治者始终暗中积攒力量,才有了武帝的雄才大略得以施展。

隋文帝时期是历史二的阶段。粮满仓、钱断绳,不谓不富,也给了百姓休养生息的机会。炀帝登位时依然如此。但炀帝在连续发动战争上耗尽了国力,加之他政治失策,河南山东大旱无收,百姓食不裹腹,农民起义此起彼伏,导致了隋的瓦解。

相比于始皇帝,杨坚的路线没错,但炀帝黩武,终成短命王朝。两相比较,隋朝!进步巨大。真正体现关键的却是老百姓,正所谓″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谁真正代表老百姓的利益、权益,他们才能拥护你。所以,朝代更替没有偶然巧合,而在于统治者是否清明爱民。人民创造了历史!

秦朝隋朝都是结束分裂,二世而亡后出现强大王朝是巧合还是定律?

秦隋栽树,汉唐乘凉,看似偶然,实则必然!

秦隋两朝在统一前,百年战乱不断老百姓是深受其害,渴望有统一。秦隋统一后,未能给百姓休养生息,而是急于巩固大统一成果,秦修长城,隋修大运河,耗费民力。秦隋都派兵开疆拓土,秦击匈奴,隋攻高丽,百姓负担过重。继而爆发农民起义,秦隋灭亡!

秦朝统一天下,统一度量衡,由分封制变成郡县制,隋朝开科举取仕,一举摧毁士族垄断当官的制度。这些都是破天荒国体的巨大变革,既得利益者受损极大,都招来了守旧反动势力的疯狂反扑。

万历长城对秦国来说,耗尽国力,天怒人怨,但对汉朝来说,坐享其成,挡住了匈奴铁蹄!京杭大运河对隋朝来说,耗尽民力,天怒人怨,但对唐朝来说,一劳永逸,发展了全国的经济。

汉朝承秦制,并成“秦汉”,唐承隋制,并成“隋唐”。秦隋开拓创新背黑锅,汉唐沿用旧制,坐享其成。可谓秦隋种了树,汉唐摘了桃。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