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在的反导拦截技术处于什么水平?

我相信中国这方面的技术应该不会差,这涉及到保密,你在这里得不到答案的。

中国现在的反导拦截技术处于什么水平?

反导主要分为初始段拦截、中段拦截、末端拦截这三种方式,其中初始段拦截只有美国部署在别人家门口的萨德和爱国者3系统才具备这种能力,其他国家即便有武器,也不可能有这么多海外基地,所以只能发展另外两种。此外美国宙斯盾系统的标准3导弹进行了多年的中段拦截试验,目前已经投入了现役。而中国在进入2011年以后也完成了4次陆基中段反导拦截试验,目前该系统很可能已经投入了战备值班。在末端反导方面,俄罗斯的S400综合实力位居世界第一,更强大的S500也即将服役,而中国的红旗9和美国的爱国者3明显还要略逊一筹。所以总得来看,美国反导综合实力最强,中俄则各有优势,可以并列第二。

我国研制反导系统的起步并不晚,早在上世纪60年代就已经开始实施640工程,这个计划囊括了当时世界上几乎所有的先进反导技术,包括远程预警雷达、反导大炮、反导导弹、激光拦截等等。计划实施后的二十多年里,分别诞生了反击1号到3号导弹,也研制出了探测距离达到3000公里的7010远程相控阵雷达系统,以及探测距离2000公里的110单脉冲跟踪雷达系统,并在北京等一些核心区域建立起了初步的弹道导弹拦截安全区。这一系列的进展让我国跃居为当时反导领域的种子级选手,不过由于工业基础较为薄弱,这些成就与冷战中无所不用其极的美苏相比,仍然有相当大的差距。

以苏联为例,由于面对美国在弹道导弹和核弹头数量质量双重优势下带来的重重压力,苏联早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就开始研制反弹道导弹系统,并且在1970年建立起了世界上第一款A35反导系统。这款系统是典型的傻大黑粗,由于拦截精度太低,直接使用的就是TNT当量数万吨的核弹头,利用核爆炸的冲击波击毁来袭核弹头。苏联在A35基础上后续又升级出了A135反导系统,这一系统使用了精度更高的雷达,因此核弹头当量降低到了1万吨,并且最大拦截距离延伸到350公里的外太空,拦截弹爆炸后对本土的影响也大幅减少。

▲A135反导系统

不过A135从本质上来看,这还是属于远程的末端拦截系统,随着S400防空系统的服役和S500系统的日趋成熟,A135的功能已经被基本代替,所以必须进行更新。俄罗斯目前正在密集测试最新的A235中段反导系统,这款系统已经换装了常规弹头,并且具备拦截1500公里高,800公里远的洲际弹道导弹能力,属于典型的中段拦截系统,不过这款系统目前还没有投入现役。

▲S500防空系统

美国从冷战初期开始就一直谋求建立覆盖全球的反导拦截系统,目前美国在欧洲和东亚地区已经部署了多套爱国者3和萨德系统,能够在初始段就对中俄导弹进行有效侦查和拦截。得益于庞大的区域防空驱逐舰数量,美国的阿利伯克级还能够在海上使用标准3导弹进行中段拦截。而部署在美国本土的各种远程警戒雷达和GMD陆基中段拦截系统从1999年开始测试,现在已经完全成熟,并且具备了较高的拦截成功率,在反导领域,美国无疑走在了世界的前列。

▲萨德系统

得益于近些年的高速发展,我国在反导领域也突飞猛进,大有后来居上的趋势。由于没有美国分布全球的海外军事基地的优势,我国把反导重点集中在了末端和中段反导。目前红旗9远程反导系统已经大批量生产并投入服役,其性能基本上赶上了俄罗斯的S400,但是与S500有一定差距。而在中段反导方面,我们从2010年开始,先后进行了4次中段反导拦截试验,目前这套系统很可能已经进入了战备值班,由于采用了直接碰撞的动能拦截器,其技术含量明显超过了俄罗斯使用破片式杀伤拦截弹的A235系统。

除了地面反导之外,天基的卫星侦察也必不可少,通过红外侦察卫星可以在导弹点火发射之时就准确判断出发射地点和时间,并且根据其发动机和尾焰热量可以绘制出完整的弹道轨迹,从而为后续的X波段雷达跟踪锁定提供基本的参照,从而预留出至少20分钟的拦截时间。美国从2011年开始部署新一代的SBIRS天基红外系统,目前已经部署了4颗先进的GEO地球静止轨道卫星,具备了完整的全球侦察能力。苏联解体前夕曾经建成了拥有9颗眼睛系列红外侦查卫星的庞大预警系统,但是俄罗斯财力不足以维持,目前只剩下2颗在轨。我国在2016年曾经曝光了尖兵和前哨两大系列军用红外预警卫星,根据时间推测,其规模和技术应该已经足以媲美美国,在天基预警反导上,俄罗斯暂时处于下风。

中国现在的反导拦截技术处于什么水平?

2021年2月4号,我国多个地方上空出现了非同寻常的奇观天象,以至于很多人开始联想到外星人和UFO(不明飞行物),就在大家都很疑惑的时刻,官方正式宣布:2月4日,中国在境内进行了一次陆基中段反导拦截技术试验,试验达到了预期目的。虽然仅有短短几十个字的通报,但是背后的意义却非常重大。

反导拦截弹

世界反导国家一览

我国反导技术保守一点说世界第三,别看只是世界第三,现在世界上掌握反导拦截技术的国家也只有4个,分别是美俄中印四个国家,其中印度是最后一个掌握反导拦截技术的国家,不过这四个国家可以分为两个梯队,美俄中三个国家位于第一梯队,印度位于第二梯队,如果不如意外,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全球也只有这4个国家掌握反导拦截技术。

俄罗斯反导拦截弹发射画面

为何说印度位于第二梯队,因为首先印度目前没有洲际弹道导弹,印度只有射程5000公里的远程弹道导弹,和8000公里的洲际弹道导弹定义还相差3000公里,这就意味着印度目前只能进行远程弹道导弹的试验,而无法进行洲际弹道导弹拦截试验,其它美俄中三个国家,都拥有洲际导弹,可以进行洲际导弹拦截试验。

印度“烈火”导弹

反导拦截技术要求高

目前洲际弹道导弹是核武器绝佳的投送平台,具有飞行速度快、射程远、突防能力强和抗干扰能力强等众多特点,所以世界核大国都投入资金研制洲际导弹,不过由于洲际导弹的技术要求高,现在全世界只有5个国家掌握了洲际导弹技术,分别是美俄中法朝,英国的“三叉戟”潜射导弹直接进口美国,英国并没有掌握洲际导弹的技术。

“三叉戟”导弹

由于洲际导弹的以上特点,也让如何对付洲际导弹成为了研究热点,目前对付洲际弹道导弹最好的方式就是“导弹打导弹”,发射专门的拦截导弹去拦截洲际导弹,可是理论上来说容易,但是实际实施起来非常困难,洲际导弹的飞行速度很快是难以拦截的重点,如同用子弹去拦截子弹,难度可想而知。

中段反导拦截成为主流

不过虽然难度高,但是也存在拦截的可能性,比如洲际导弹的飞行中段,速度相对来说较慢,弹道也比较固定,方便拦截系统计算出洲际导弹的下一步的轨迹,一旦飞行轨迹被计算出来,就可以发射反导拦截弹进行拦截,采用爆炸形成弹幕或者直接物理撞击方式拦截。

陆基中段反导图示

目前主流拦截方式就是中段反导拦截,这是目前比较容易实现的方式。飞行前段虽然速度慢,但是都位于发射方境内,地理位置上无法进行拦截。飞行末端就更不用说了,速度最快,并且末端还会进行机动变轨,还有分导式弹头,拦截的难度太大,目前的技术无法实现拦截,所以几个反导大国都选择了中段进行反导。此外如果激光武器技术发展后,末端拦截成为可能,在光速面前,任何武器速度都可以忽略不计。

中国现在的反导拦截技术处于什么水平?

谢邀,这种问题咱们只能从大面上略微的说说。简单说就是领先水平。

说实在的,我们对反弹道导弹技术的构想还是在世界上属于比较早的。1964年2月,毛主席会见一批科学家时说:“有矛必有盾,搞少数人有饭吃,专门研究这个问题,五年不行,十年;十年不行,十五年。总是要搞出来的。”其实说的就是防御弹道导弹的技术。

我们得看时间点,我国的第一枚原子弹成功引爆是在1964年10月,而我们的第一枚弹道导弹(DF-1)则是在1964年11月才试射成功。

所以说我们的反导构想其实是很早很早之前就已经开始了。

这个构想在1960年代就推动了一个项目叫做640工程。而整个项目的推进的最大动力其实还是来自于毛主席。他老人家曾经说过“原子弹、导弹,无论如何也不会比别人搞得多。同时,我们又是防御战略方针,因此除搞进攻性武器外,还要搞些防御武器”这句话也直接的奠定了我们至今的战略武器的发展方向。

其实在640工程中是有大量黑科技存在的。也因为640工程的实施,我们的核技术、空间技术、防御技术等等诸多方面都有了长足的进步。

例如,很多人在感慨美国可以将核弹缩小到炮弹尺寸上发射。

其实对于我们来说,这件事并不是一个值得羡慕的事情,在640工程中我们也实现了这项技术。只不过和进攻型战术武器不同,我们的是将核弹装入了大口径高炮上,利用高空核爆炸去拦截来袭的导弹。

说出来有些恐怖,最终设计实验的先锋大炮,口径达到了420毫米、炮长26米、炮重155吨,发射次口径的160公斤重的火箭增程弹。有效射程可以达到1600公里(注意不是1600米)。本身这已经是中程导弹的射程了。

在之前先锋大炮的项目中(640-2工程)实验的140mm口径高炮已经可以将16公斤的弹头打到74公里的高空。

在这个640工程中其实激光反导、天波雷达预警、再入式导弹弹头物理现象研究,陆基反弹道导弹的研究其实早就全部展开了。

不过由于国际形势的变化在1980年代这个项目停止下马了。于是我们的反导研究就迎来了停滞的20年。

直至2007年1月,我们的开拓者一号运载火箭发射击毁了在865公里高度运行的风云1号C卫星。这是世界上第二个成功的击毁卫星的实验。

之前在1985年美国使用F-15携带ASM-135 ASAT导弹击毁了一枚P78-1太阳风探测卫星。而这枚卫星的轨道高度则只有600公里。

可以说我们是世界上第二个有反卫星能力的国家。反卫星和反导有什么区别呢?没有!

本质上都是可以摧毁高空高速飞行的物体。

之后我们也做了几次中段反导弹实验。最终推出了红旗-19大气层内外反导导弹。

基本上红旗19可以拦截射程在3000公里以内的来袭导弹。

这个成绩可以说是在国际上领先的。

其实和反导系统一样,很多的目前我们认为的黑科技武器,在我们这边在几十年前就已经开始部署研究了,有的项目虽然下马(例如640工程),但是依旧给我们留下了大量的技术积累。再拾起来任何一个项目我们都不是从零开始的,这也是先辈们所给我们留下的巨大财富。

中国现在的反导拦截技术处于什么水平?

世界第二!因为世界第一是美国,技术差距太大一时半会儿也无法缩短,毕竟中程有萨德、近程有标枪、地面还有爱国者。

可是除了第一第二之外,目前还不存在第三。要知道拥有防空导弹可不等于就拥有了反导能力。因为所谓的防空导弹主要防御的还是战斗机、轰炸机这类飞行器,可类似于导弹这种高超音速武器,那可不是普通防空导弹就能够拦截的。

其实反导拦截技术主要难点在于雷达层面,像是俄罗斯S300、S400这类防空导弹,虽然导弹本身能够满足反导拦截的性能指标,但是S300、S400这类防空导弹所搭配的雷达,对于反导拦截却还是比较有限。

当然可能有人回收俄制S400防空导弹性能远优于美制爱国者防空导弹,既然爱国者防空导弹能够反倒,为什么就说S400防空导弹不行?其实这类防空导弹已经算是末端拦截了,在这种千钧一发的拦截时刻,只能说理论上拦截可行,但目前为止无论是俄制还是美制都没有拦截先进弹道导弹的实例。

所以说目前中国的反导拦截技术属于世界第二水平,因为与世界第一水平差距太大,一时半会儿追不上,而第三连出现都没出现。

中国现在的反导拦截技术处于什么水平?

反导作战被称为茫茫太空中“子弹打子弹”,其技术难点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应对多目标难。当有多个来袭导弹进入一个反导系统防御范围内,将很难应对这种饱和式或多波次连续打击;二是识别真假弹头难。当假弹头的物理特征和运动轨迹与真弹头相似时,反导系统很难将二者区别开来;三是系统配合难。反导系统的预警、识别、指挥、拦截等多个子系统,只有在时间上分秒不差、在任务上环环相扣,才能成功反导,其配合难度可想而知;四是应对多种突防措施难。随着进攻性导弹突防能力的提高,特别是速燃火箭技术、机动变轨技术的不断发展,反导系统侦察和预测来袭弹头轨迹的难度越来越大,实施拦截的难度也随之增大。

正因如此,目前世界上只有少数国家掌握反导技术。由于中段拦截的技术难度更大,只有大推力陆基导弹才有能力实施中段拦截。所以,陆基中段反导系统成为大国构建自身反导体系的最重要一环,是拥有真正意义上反导能力的标志。目前,只有美国、俄罗斯、中国掌握中段反导技术。

美国反导系统世界领先

为确保自身绝对安全,美国把导弹防御作为军事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美国已经建成了世界上最全面的弹道导弹防御系统,并具备一定的防御能力。

冷战时期,为了应对苏联的导弹威胁,保护美国本土人口密集地区以及核力量的安全,美国开始研制反导系统。20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国先后研制部署有“奈基-宙斯”“奈基-X”“哨兵”“卫兵”等反导系统。由于费用高、系统生存能力差、拦截数量有限,这些系统很快就被拆除。1983年,为了使苏联的核武器“成为无效的武器”,美国提出战略防御计划,即“星球大战”计划。苏联解体后,美国于1993年将“星球大战”计划改为弹道导弹防御系统。该系统包括用于保护美国本土的“国家导弹防御系统”和用于保护美国海外驻军及相关盟国的“战区导弹防御系统”两个部分。

2001年,美国又将“国家导弹防御系统”和 “战区导弹防御系统”合二为一,统称“导弹防御系统”。2004年,美国正式在阿拉斯加州格里利堡部署地基拦截导弹。2010年,美国决定在欧洲分阶段扩大部署反导系统。两年后,又提出分阶段建立亚太反导系统的构想。2013年,美国再次调整导弹防御计划,决定在阿拉斯加新增14个地基导弹拦截装置,以应对未来远程导弹威胁。

美国反导系统采取陆海空基多系统全程拦截方式。主要包括以下六大系统:

一是用于拦截洲际导弹的“陆基中段防御”系统(GMD)。该系统研制于1997年,主要对来袭导弹实施高层中段拦截,重点是保护美国本土免遭战略弹道导弹的袭击。2004年,布什政府宣布该系统具备初始作战能力。但系统没有经过充分能力验证,实际效能受到质疑。为此,美国正在采取系统部署与先进技术均衡发展、进行更多综合试验等举措提高系统的可靠性。

二是用于拦截中远程弹道导弹的“宙斯盾”反导系统。主要对飞行中段下降阶段的来袭导弹实施拦截,重点是保护战区内美军免遭敌军战役战术弹道导弹的打击。其拦截导弹主要有“标准-2”“标准-3”“标准-6”等系列导弹。

三是用于拦截射程3500公里以内弹道导弹的“萨德”系统(THAAD)。“萨德”系统又称为“战区高空区域防御”系统、“末端高空防御系统”。该系统可实施大气高层和大气层外低层拦截,填补了“标准”导弹和“爱国者-3”的拦截空白。系统于2000年开始研制,具备扩展成防御中远程弹道导弹和洲际弹道导弹的潜力。与系统配套的AN/TPY-2雷达除部署在美国本土、关岛,还前置部署在日本、以色列、土耳其、卡塔尔、韩国等国。

四是用于拦截中、近程弹道导弹的“爱国者”(PAC)系统。该系统主要在大气层内实施末端点防御。其中,“爱国者-2”使用高爆弹头,“爱国者-3”选用了小型的“命中杀伤”弹头,其重量比“爱国者-2”轻70%,但作战能力更强。1990年海湾战争中,美军成功运用“爱国者-2”导弹拦截了伊拉克“飞毛腿”导弹,开创了以导反导的实战先例。“爱国者”导弹从此一举成名,引起了世界各国的高度关注。

五是用于击落处于助推段导弹的机载激光武器(ABL)。该激光武器可防御从近程到洲际不同射程的弹道导弹,并且能够实施助推段拦截。系统安装在“波音747—400F”飞机上,采用氧碘化学激光器,射程为300~580公里,可进行30次持续5秒的激光发射。

六是用于拦截战术导弹“扩展的中程防空系统”(MEADS)。这种中低空防空系统具有对弹道导弹、巡航导弹的大范围面防御和点防御能力。

通常情况下,一种反导系统只能拦截一定射程、一定飞行高度的弹道导弹。要确保拦截来袭导弹,最直接的办法就是实施“多层多段”拦截。为此,美军先后研发了多种不同功能的反导系统。这些分散和独立的反导系统各自为战,整个反导体系的综合作战效能并不高。美军正着力将这些系统集成为功能相互弥补的一体化反导体系,将指挥机构、作战分队、陆海空天传感器和拦截平台通过信息网络连接起来,充分发挥各分系统的功能,更加有效监测、追踪和识别各种来袭弹道导弹,更加有效地实施分层拦截。

因此,未来美军反导系统建设将从重点进行关键装备研制阶段转入到重点进行系统集成的新阶段,将会加大传感器、火力控制系统和拦截武器系统综合集成的力度,着力提升预警速度、发展基于远程信息系统的拦截能力,最大限度地利用各种反导系统资源,推动美国一体化反导体系具备更强的实战化能力。

为尽快建立全球一体化反导系统,美军特别强调反导系统结构的开放性。在欧洲,美军不断加强与英国、法国、德国、罗马尼亚、波兰、捷克等国在反导体系建设上的合作;在亚太地区,除继续与日本、韩国、澳大利亚加强合作,还积极寻求与印度合作开发反导预警系统。这些国家在与美国合作的过程中,将会接受美国的反导技术标准、融入美国的全球军事体系,从而与美国在政治上建立更紧密的关系。所以,反导问题已经超越了军事层面,成为美国全球政治博弈的手段与工具。

俄罗斯反导系统规模有限

俄罗斯在发展反导系统的过程中,始终着眼自己的国情,走自己的发展道路。目前,俄罗斯已经拥有战略与战术相结合的反导系统,正致力于发展空天一体防御系统。

俄罗斯(苏联)根据其大陆型国家的特点,反导系统建设始终以首都为中心。苏联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就开始研究弹道导弹防御问题。1957年,苏联将“格里丰”地空导弹改装成反导系统,并于1962年进行部署。为拥有战略反导能力,1964年11月,苏联在莫斯科周围建成A-35战略反导系统。随着洲际弹道导弹的大规模发展及多弹头的出现,1975年,苏联决定研制“阿穆尔”A-135反导系统。该系统直到1995年才在莫斯科投入使用。

为进一步提升反导能力,近年来,俄罗斯重新启用和恢复了苏联遗留下来的导弹预警系统,适度恢复了A-135的拦截能力。还分别于1999年、2007年开始研制S-400、S-500防空反导系统。目前,正加快S-400的部署力度和S-500的研制步伐,并着手发展核常兼备的A-235战略反导系统。

俄罗斯的反导系统主要由A-135战略反导系统及S系列战术反导系统共3个主要型号构成。

一是A-135战略反导系统。该系统是目前世界上唯一一种实战部署、以核爆方式实施拦截的反导系统,其53T6、51T6拦截弹采用地下井发射,可分别实施大气层内外双层拦截。系统最大射程600公里,拦截目标概率高达95%,还可遂行打击低轨道卫星等任务。其“顿河”-2H和“多瑙河”-3Y多功能相控阵雷达具有多个制导通道和多目标跟踪能力,可同时追踪100个弹道导弹目标并引导36枚拦截弹同时拦截目标。由于核爆的附带破坏大,特别是会对己方城市和居民造成损害。因此,拦截导弹从未装载过核弹头。

二是S-400“凯旋”防空反导系统。该系统于2004年列装,最大拦截距离250公里,拦截高度60公里。主要用于对中近程弹道导弹实施末端拦截,且具有多目标拦截能力。按照计划,俄军将于2020年前在沿海和边境地区部署28个S-400导弹团,以扩大防御范围。

三是S-500新一代防空反导系统。该系统于2015年6月试射成功,是一款类似美国“萨德”的反导系统,兼具备防空能力,用以替代S-400。其拦截距离超过500公里,可同时拦截多个中远程来袭导弹及高超声速飞行器。值得一提的是,该系统的分米波有源相控阵雷达对弹道导弹目标探测距离达2000公里。

根据发展规划,未来俄罗斯反导系统将朝着空天防御系统逐步融合、防空反导防天“三位一体”方向发展。

反导武器是以防空武器平台为基础发展起来的,反导与防空在技术原理上具有相似性,利用防空系统的基本设备可以大大节省反导系统的研制经费。所以,俄罗斯新一代防空导弹在研制的同时,都赋予了反导能力,其S-400、S-500就是典型的防空反导一体化作战系统。

俄罗斯正在发展的第三代战略反导系统A-235,主要用于替代第二代的A-135。系统具有融合性强、机动性能好、反应速度快等特点。拦截导弹由A-135的二层增加为三层,以提高拦截概率。其外层仍采用核拦截方式,内两层则采用常规碎片杀伤战斗部拦截方式。核拦截弹拦截时不必分辨真假弹头、不必过多考虑精度问题,可拦截多弹头导弹,射程达1500公里,其中层拦截导弹射程1000公里,近层拦截导弹射程350公里。

为提高空天防御能力,俄罗斯不仅计划装备一定数量的海基S-400、S-500反导系统,还计划整合S-400、S-500与A-135系统,并将A-235系统的77N6拦截弹配备到S-500中,以增强反导系统的通用性,建立起统一的防空反导空天防御体系。最终将形成“高低搭配”“核常搭配”的空天防御一体化格局。

中国发展反导系统意义重大

中国的反导计划起步于上世纪60年代。1963年,毛泽东在听取战略武器问题汇报时指示:“我们……还要搞些防御武器。”1964年,毛泽东接见钱学森时专门谈到反导问题:“5年不行,10年;10年不行,15年。总要搞出来的。”为此,我国于1967年正式启动了反导拦截弹攻关项目。尽管该项目最后无果而终,却取得了超高速导弹和相控阵雷达技术的突破。20世纪80年代,我国在导弹预警探测、拦截技术等方面又进行了一些探索和技术储备。正是有了这些技术基础,才有了2010年、2013年两次反导试验的成功,使中国成为继美国、俄罗斯之后世界上第三个掌握陆基中段反导技术的国家,也是当今世界除美国之外唯一掌握动能拦截技术的国家。

当前,我国反导技术研究与应用尚处于试验、起步阶段,还不能与美国的反导技术水平和发展程度相提并论。即使未来建立了自己的反导系统,由于我们一直奉行积极防御的军事战略,未来我国的反导系统也将部署于国内,用于担负本土防御任务。不会将反导阵地建在他国领土、别人的家门口。

但中国发展反导防御系统,却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一是可充分展示中国反导技术的成果和保护国家安全的自信心。反导武器是一种信息高度密集的精确制导武器,中国着手组建自己的反导系统,将缩短与美国、俄罗斯等军事强国在反导领域的差距,标志着我国在信息处理、侦察预警、弹头识别、机动拦截、精确制导和反应速度等技术上都达到了新的水平。不仅进一步展示了我国导弹防御能力和军事现代化的新成就,展示了中国坚定发展和构建反导体系的决心,而且向世界表明中国具有保卫国家安全的信心、能力和手段。

二是可进一步完善我国武器装备体系。如果说,中国当年的原子弹属于进攻的“矛”,那么,试验并构建反导系统,则属于防御的“盾”。所以,有人将我国的反导试验与当年原子弹爆炸相提并论。一旦我们有了自己的反导系统,就可以与各种进攻性导弹结合起来,形成攻防兼备的完整武器装备体系。

三是可更好保护自身安全,应对各种威胁。目前,中国作为世界上陆地和海洋邻国数量最多的国家,存在许多陆上边界和海洋权益纠纷。同时,周边热点地区的核问题和弹道导弹问题层出不穷,使中国面临着复杂的核威胁和多样化导弹威胁。构建自己的反导体系,能够有效提升中国对弹道导弹、特别是远程洲际弹道导弹的拦截能力,提升我军保卫本土的能力,实现“御敌于国门之外”。

四是有利于更好实行防御性威慑,维护地区战略平衡。近年来,美国加快了围绕中国构建亚太反导同盟的步伐。特别是“萨德”系统入韩,虽然名为应对朝鲜导弹威胁,却在行围堵中国之实。在这种咄咄逼人的形势下,中国构筑自己的反导之“盾”,能够增强防御性威慑效能,使他国在挑战中国核心利益之前,必须考虑可能出现的后果。不仅能增大中国在世界上的话语权,提高我国的大国地位,还可以让“矛”和“盾”的战略天平重新摆向平衡,有利于保持地区战略稳定,维护世界和平。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