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动车后过十多分钟怠速才正常怎么回事?

车辆在冷启过程时,都会出现怠速转速超高的一个阶段,这只不过是为了保证发动机在低温环境下、怠速稳定而已,只不过持续的时间往往会因为环境的温度而有所不同,比如零上二、三十度时,这个超高怠速过程通常只维持最多几十秒,而在东北、冬季时,环境温度零下二、三十度的环境下进行冷启,高怠速阶段持续十几分钟太正常了!

不过我们真的没必要等到怠速彻底回落之后再起步,那样只会造成更多的燃油损耗!冷启高怠速并不代表此时的机械状态不好、也并非加快水温的上升,只是单纯的为了让怠速可以稳定的保持下去;汽车那么大的水箱,依靠那一千对转的怠速来加热,太不理智、这只是我们有些朋友的认知,而主机厂的工程师不会做这么不明智的事情;至于润滑问题,完全没有必要去担心,早不是过去飞溅润滑的时代了,现如今主要采取的是压力润滑,通过电子机油泵可以在几秒钟完成建压,冷启磨损、不磨损可不是看水温高低,而是看机油压力!

冷启怠速一般分为两个阶段

预热三元的第一阶段:这一阶段主要的作用就是预热三元,目的在于提高排放,要知道三元催化器的工作温度要在三百度以上,所以面对严苛的排放法规,各大主机厂不得不弄出这一快速暖三元的阶段;这一阶段通常会持续个几十秒左右,这个阶段转速一般会维持在1500转左右,而持续几十秒后,转速下跌至1300转左右,从而进入第二阶段;这一阶段可以直接进行跳过,比如从p挡切换至n挡,这个阶段直接跳过,而部分主机厂设置在极低温条件下、会直接跳过这一阶段!维持怠速稳定第二阶段:第二阶段的高怠速只是为了保证怠速可以继续下去,转速不设置成这么高就不行、遇到意外会很容易熄火,所以这一阶段通常会从1300转开始,随着温度上升而逐渐下降;把转速设置这么高,并不是为了加速水温上升,所以请朋友们千万不要认为高怠速是在对热车进行暗示,实际上它的根本作用就不是热车,在低温环境下冷启、只有设置成这个高转速,才能提高容错率,避免因为一些意外因素导致怠速不稳、甚至熄火;这个过程持续时间与环境温度挂钩,环境温度高、转速降的就快,环境温度低、降的就慢!

低温冷启,发动机的加浓策略

既然您在题目中提到,您冷启高怠速阶段可以持续十几分钟,那么我们有理由相信这是在低温环境下冷启机器的结果;低温对燃油造成的影响最为直接,它会直接影响到燃油的雾化程度;比如在温暖环境下,燃油雾化程度可以做到百分之百,而在超低温环境下,燃油雾化程度可能降低至10%、甚至会更低,所以为了应对这种问题,系统就只能采取加浓喷射的方式来保证足够的燃油完成雾化!这部分很容易理解,比如正常温度怠速时,每循环发动机只喷射10毫克燃油(比如),这些燃油百分百雾化,而当环境温度超低时,雾化率可能降至10%,这个时候、如果还想获得之前雾化出的燃油,就必须加浓喷射、也就是多喷一些,因为雾化率下降到了10%,所以就需要喷射一百毫克的燃油,要知道一百毫克燃油的10%,与十毫克燃油的百分之百,是完全一样的结果,这就是冷启需要加浓的原因,而加浓持续过程、同样与环境温度有关!

燃油的加浓喷射策略,非常容易导致混合气过浓、过稀的问题!

为了应对雾化率低的困境,我们理所当然会采取燃油加浓策略,但真正的难点在于无法精确掌控每台发动机的雾化率;主机厂的车子要卖到天南地北、甚至全世界,比如丰田的车子几乎卖到全世界各个角落,所面对的环境存在差异、路况存在差异、燃油品质存在差异,所以面对这种状况,采用同一种加浓策略,是没办法做到以不变应万变的!比如面对同样的低温环境、采取同样的十倍加浓,却很容易因为燃油品质不同,导致不同的结果!轻质汽油:轻质汽油雾化程度高,在低温环境下的雾化程度可能不是10%,而是20%、30%左右,这样一来我们还采取十倍加浓(只是举例子),所获得的雾化后混合气就太多了,直接导致的结果就是混合气过浓,而此时应对策略就是利用拉高转速、换取更多空气来稀释过浓混合气,如果不能在短时间内获得足够的新鲜空气,那么结果可能是熄火!重质汽油:重质汽油雾化程度低,在低温环境下雾化程度可能不是10%,而是5%、8%左右吧(甚至更低),这样一来如果我们依然采取十倍加浓策略,所获得的雾化后混合气就太少了,直接导致的结果就是混合气过稀,而此时的转速必然迅速下跌,一般转速下跌到五百转之后,就会不稳、剧烈抖动!而应对策略就是提高加浓倍数,而且还要抢在怠速跌至五百转以内之前,完成加浓动作,所以这需要一个充足的时间!

为了保证面对各种品质燃油时,都能保持怠速稳定,索性把怠速调的高高!

上文提到了不同品质燃油,雾化程度是完全不同的,所以低温冷启时、同样的加浓喷射策略是容易出问题的,而主机厂却没有办法为每一辆车提供具体的策略(那就成私人订制了,根本做不到),所以想用同一套策略、适应不同品质的燃油,唯一的办法就是拉高怠速,为在出现意外时,提供充足的弥补时间!混合气过稀:低温、冷启时,假如采取上文提到的十倍加浓策略,因为燃油太重质了,雾化程度太低,所以混合气过稀,转速就会极具下跌,所以需要增大加浓倍数!万幸,我们此时的怠速是1300转,等它因为混合气过稀跌落至五百转以下时,需要的时间更长,所以还没等它跌下来,咱们加浓过程已经完毕,从而避免了一次怠速不稳;如果怠速是六、七百转,那么混合气一稀,瞬间跌落至五百转之内,系统都来不及反应、来不及加浓调整,发动机就已经成功熄火!

混合气过浓:低温、冷启时,我们也同样利用上文中的十倍加浓策略,因为某地区燃油非常轻质,低温下雾化水平很高,这十倍加浓喷射下去,瞬间混合气体浓度过大,所以此时我们必须拉高转速来获得更大进气量、来稀释混合气!万幸,我们此时的怠速是1300转,只需要上升两百转(比喻),达到1500转时,我们成功抑制住了浓度、避免了因为混合气体过浓而熄火;如果冷启怠速是六百转,面对混合气体过浓问题时,我们很可能刚把转速拉到八百转的时候,已经因为来不及稀释混合气、导致发动机熄火了,因为从600转、爬到1500转所需时间太长,来不及应对!上述就是低温、冷启发动机时,为什么怠速会那么高的原因;实际上这就是主机厂的无奈之举、不是办法的办法,暖机策略其实最不好处置,因为绕不开各地去油品不同的现状,为了用同种策略、来应对不同品质燃油,想获得相对稳定的怠速,就必须拉高怠速转速,只有高怠速、才能提高容错率(开头提到过),所以低温冷启时、发动机的怠速都挺高;如果全世界、全区域,燃油品质都一致,也就不需要这种高怠速的方式了,因为汽油雾化稳定,所以就可以针对性的避免混合气过稀、过浓,怠速设置成6、7百都可以,这样就更容易证明现在真无需热车了!总而言之,低温、冷启持续高怠速,只是为了在低温环境下保持怠速稳定,这个高转速过程和加热水箱没半毛钱关系,所以不要认为高怠速是为了加速加热水箱而刻意为之,实际上只是给了车友们一种错觉,让人觉得这么高的转速、肯定是加热水箱啊,嘎嘎;既然这个高转速过程不是为了给水箱加热,那么我们还有必要等怠速彻底正常后再起步么?当然没有必要了!还是那句话低温状态下、是否会导致磨损不看水温、油温,而是看机油压力,现如今的电子油泵秒建压,当您通电车辆、带好安全带后,机油压力就已经足够了,所以起步完全没问题,此时的机油无比黏、给零部件裹的足够厚(越黏、油膜越厚、保护性越强),所以最不可能磨损的就是这个时候;而如果低温起步无力?也不必担心,只是燃油雾化差、燃烧跟不上所导致,和磨损扯不上关系!

启动车后过十多分钟怠速才正常怎么回事?

一般冷车启动后怠速只要不超过2000转应该都没问题,冷启动怠速高这是发动机工程师故意设定的,一般日系车最高,听起来像出事儿了一样,往往会让车主担心是不是发动机有什么故障。至于怠速恢复正常的时间取决于环境温度,环境温度越低高怠速持续时间越长。

冷启动怠速高称为快速暖机,主要有这两方面原因:

1、快速提高水温、油温,减少磨损、改善气缸内燃烧状况。

因为低温时润滑油流动性略差,润滑效果不如高温状态,所以要快速提高机油温度。同时低温下汽油雾化不好,蒸发量低,气缸内燃烧状况略差,所以需要快速使发动机温度上升到一定程度,这样燃油雾化好,气缸内燃烧状况也更好。

2、快速加热三元催化器

三元催化器其实就是在高温状态下让尾气里的一氧化碳、碳氢化合物和氮氧化物进行氧化反应,生成无害气体,想要达到最佳净化效果就必须有一定温度。所以冷启动后ECU会推迟点火使尾气升温,再配合高转速,使高温尾气迅速经过三元催化器并将其加热。

所以说一般情况下冷启动怠速高并不属于故障。

启动车后过十多分钟怠速才正常怎么回事?

汽车冷启动时高怠速这个情况每个品牌都有,只不过每个品牌对高怠速的设定都不一样,有30秒就回落到正常的,也有1-3分钟回落到正常的,没有什么统一的标准。不过你的车高怠速10多分钟确实有点长了。如果从买车就这样的话应该没有什么问题,要是以前没有这个问题,是最近才出现的就需要考虑检查一下了,看看是不是节气门太脏或者是其他问题引起的。其实你完全不需要等怠速回落再上路行驶,你只要怠速1分钟左右就可以了,怠速时间太长反倒是会增加发动机磨损的。

启动车后过十多分钟怠速才正常怎么回事?

如果在严寒的冬季是正常现象,①发动机刚启动温度低不利于混合气雾化。②气缸与活塞尚未膨胀密封性差。③机油在低温下粘度较大增加了运动阻力。

启动车后过十多分钟怠速才正常怎么回事?

不知你说的怠速不稳定是指什么?如果是指怠速过高,回落慢,那么多半是水温上升太慢造成,水温上升慢多半是节温阀故障的原因,所以,更换个节温阀就行了。

启动车后过十多分钟怠速才正常怎么回事?

启动怠速高,时间长有很多原因!

个人感觉比较多发的原因是因为节气门长时间没有清洁油泥,引起怠速马达无法正常工作!

可以去找个修理厂清理节气门,费用不是很高大概一百块左右!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