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刹车时是四个车轮一起刹车吗,为什么?

汽车在进行刹车时,四个车轮是同时进行制动的,这里不存在先、后差异,而存在的只是前后制动力的分配差异;如果制动存在先后顺序,容易导致制动力不够、制动距离被拉长,所以脚刹必然是四轮同时制动、但存在制动力分配不同,至于手刹车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只锁后轮,无论是什么驱动形式,大多数乘用车的手刹车只作用于后轮。。。

很多朋友可能觉得乘用车的制动管路存在到前轮距离短、到后轮距离长的现象,所以误以为在刹车的时候前轮、后轮的制动要出现先后顺序,但实际上这种观点是错误的!就拿目前的乘用车来说,几乎全部采用的是液压制动,所以无论制动管路采用的是什么样的布局、长度差异有多大,但制动液是在制动管路中填充满的,而液体又具有不可压缩性(使用久了、内部存在气泡的不算),所以无论前后制动管路长短差异有多大,只要踩下制动踏板就会对前后制动管路同时建压,所以前后制动器是同时发力的,只存在分配力的不同。。。只有采用气压制动的车辆,才有可能因为前后制动管路长短差异,导致前后制动器发力时间不一致,但这并非是主观设计,而是一种被动的现象,因为气体与液体是不同的,气体容易被压缩,所以管路更长容易出现迟滞,也就是说制动力出现可能会晚半拍,但这种气刹一般只会应用于大型商用车,而乘用车一般是不会采用这种制动类型;所以液压制动系统从原理上就很好的避免了前、后轮制动发力存在先后顺序的问题,如果刹车时只刹前轮或后轮,那么制动力是根本不够用的,而且也会对车身稳定造成影响,结合自行车思考一下,单独刹前后轮与同时前后刹,哪个制动效果更好?答案是显而易见的。。。

前、后轮制动力分配差异

在上文中、鄙人已经阐述了前后制动是同步进行的,只是存在制动力大小的分配问题;无论是开车、骑车、跑步,当我们突然进行制动的时候,惯性都会迁移,具体反应到车上就是惯性前移、前桥负荷增加,车头的负荷因为惯性的原因而增加,那么就必须分配更大的制动力进行对抗;所以制动力随着制动的进行而逐渐改变前后轮制动力的分配,刹车一瞬前后制动力一致;随着惯性前移动,前轮制动力增加而后轮制动力减少;当惯性前移最大幅度时,后轮制动力可能为零(可能),而此时几乎已经完成了一次制动过程。。。前、后轮制动力分配只与惯性前移程度有直接关系,而与车子的驱动形式没有任何直接的关系;简单点说无论车子是前驱、后驱、四驱的驱动形式,制动力分配理念都是一样的,都是根据制动时前后惯性移动幅度来进行具体制动力分配的,所以请不要有后驱车主刹后轮、前驱车主刹前轮的惯性思维,这种思维逻辑是没有依据的;因为车辆刹车惯性、重心都必然会前移,必然会导致前桥负荷急剧增加,这就是最近本的物理规律。。。

前、后制动力分配原则

在谈这个问题时,我们先将ABS等一系列安全辅助系统摒弃掉(防止干扰),咱们只说最纯粹的制动系统;早期在没有ABS系统时,我们该如何设计制动系统?该如何去分配前后制动力?实际上对制动力采取不同比例的分配只是为了遵循前后轮同时制动、同时抱死的设计目的(要么都不抱死、要么都抱死),而要实现这个设计目的,就必须实现前后制动力的不同比例分配,而遵循的则是如下原则。。。不允许前轮先抱死:如果对前轮的制动力分配过大,那么必然导致前轮率先抱死,而前轮率先抱死则车辆失去转向,此时若后轮仍有足够的动能则会推着车子向前走,如果是直道还好些、若是弯道则容易出危险。。。

不允许后轮先抱死:如果前后轮制动力分配完全一致,那么必然会导致后轮先抱死,上文已经提到,当车辆急刹车时、惯性前移,整车负荷大幅度向前桥压去、而此时后桥负荷大幅度降低,此时后轮与地面附着力降低,所以只要施加很小的制动力,就容易抱死后轮,所以前后轮制动力不能相同,必须是前大、后小,后轮被抱死的后果就是容易甩尾,比如前驱车拽手刹(锁死后轮)容易甩尾。。。而前、后轮同时抱死,就是最理想状态了,前后轮同时抱死时、整车进入拖滑状态,可以有效防止后轮的侧滑,对轮胎与地面的附着力利用度也很高;所以前后轮制动器的制动力的分配比例将直接影响到前、后轮制动器的抱死顺序,而为了达成前、后轮同时抱死的目的,就必须按照前大、后小的制动力进行分配,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最理想的制动效果。。。总而言之汽车的四个车轮是同时制动的,液压制动系统建压是同步的,所以不存在先后的问题,不过这只的是脚刹车;而手刹车则是只针对后轮进行锁定,同样不管什么驱动形式,前驱、四驱、后驱,手刹车都只锁定后轮(极少数锁前轮的不具备广泛意义),之所以要四轮同时制动的原因就是,必须同时保证制动力足够、前轮不能先抱死、后轮不能先抱死,要同时做到这三点,只靠前轮制动、先后制动都是做不到的;所以如果刹车,车子的四个车轮永远是同时发力,只不过前、后轮制动力大小存在差异。。。

汽车刹车时是四个车轮一起刹车吗,为什么?

普通家用车有四个轮子,当你踩下刹车踏板后四个车轮同时进行刹车,只不过前后轮制动力不同。同一车轴上的两个轮子制动力相同,但是前轴制动力大于后轴。

其实关于刹车我觉得应该了解这些内容:

1、刹车踏板同时控制前后轮,前轮制动力大于后轮。制动系统液压回路上装有感载比例阀,通过感应车辆前后重量分配来实时调节前后制动力大小。

2、家用车基本上都是液压制动系统,刹车踏板踩下去后控制的是制动总泵,而车轮上的制动器里是制动分泵,总泵与分泵之间用管道连接,管道里充满了刹车油,通过刹车油传递制动力。所以刹车管道里不允许有空气,因为空气可以被压缩,踩刹车时刹车油的压力都用来压缩空气了,无法把刹车力传给车轮制动器。因此换刹车油后一定要注意排空气。

3、刹车管要保护好,如果刹车管断裂会导致相应回路失去制动力。不过好在如今汽车都用的是双回路刹车系统,也就是总泵有两条管道,分别控制对角线位置的两个车轮,比如一路控制左前轮和右后轮,另一路控制右前轮和左后轮。如果其中一条管道破损仍然有两个轮子有刹车力。但是两个管道都破裂的话刹车就彻底失灵。

4、刹车有助力系统,可以让刹车踏板更轻。助力来自真空助力器,真空来自发动机,如果发动机熄火真空消失刹车踏板会越踩越重。但是刹车踏板变重不代表刹车失灵,因为变重只是失去助力,刹车系统硬件结构本身还是正常的,只要用尽全力去踩还是能有点制动力的,大小取决于你的力量。这就像方向助力一样,即使助力消失方向盘还能用,只是更重。

5、碟刹系统刹车片与刹车盘之间是没有空隙的,刹车片几乎是浮动在刹车盘表面的,这样能够保证刹车踏板响应速度,如果刹车片与刹车盘之间有间隙哪怕是1毫米都会导致刹车踏板旷量增加,也就是踩下很多踏板后还没有刹车力。

6、手刹是控制后轮的,主要作用是停车后限制车辆移动。电子手刹也是控制后轮,只不过把手拉手刹换成电动机拉手刹而已。

7、ABS是防止刹车时车轮抱死的,因为车轮抱死后车轮滑动方向会不确定,任何外力的作用都有可能使车轮向任意方向滑行从而造成车辆失控。而且转向轮抱死后车轮失去转向功能。所以现在国家要求家用车必须有ABS。不过ABS在砂石路面制动效果反而更差,所以行驶在砂石路面应该减速慢行,轻踩刹车。

8、大家奉为神的ESP系统其实也是靠四个车轮的制动来实现的,通过对单独车轮进行制动来给车身提供一个扭转力矩来纠正转向不足或者转向过度。因此ESP虽然听起来很强大,但是车轮的抓地力才是根本,因此不要觉得ESP是万能的,安全驾驶才是王道。

9、长时间连续制动会导致制动性能下降,但并不是完全刹不住,而且应对普通减速也没问题,只是急刹车的制动距离会显著增加,所以平时下长坡尽量避免一直踩着刹车,学会用发动机制动限制车速。

汽车刹车时是四个车轮一起刹车吗,为什么?

车辆在刹车的时候当然是四个车轮一起制动了,不然怎么提供足够的制动力呢?虽然是四个车轮一起制动,但制动力的分配比例是不同的,正常情况下都是前轮提供70%的制动力,后轮提供30%的制动力。因为车辆在减速的时候重心会向前转移,这样前轮就会得到更多的下压力,让前轮刹车力度更大有利于车辆制动。如果只有两个车轮有制动力的话,车辆在制动的时候就会出现侧滑失控的情况,所以四轮制动必须都要有的。

汽车刹车时是四个车轮一起刹车吗,为什么?

从理论上讲,汽车刹车时四个轮子刹车是不一致的。离刹车总泵越远刹车越快。这就好比流水一样,水流向低洼处,先必须低洼处装满后才把流经的地方装满。同理,刹车油先把最远处填满后才填其它车轮。由于时间极短(0.01一0.03秒)之间,所以我们肉眼是看不出来的。但如果在检测线或看刹车印痕还是有区别的。

原来不带ABS的鼓式刹车,为了使刹车均衡,不跑偏,不侧滑,特别是大车,后轮刹车面积较大,而刹车片大多采用前后长短不一的模式。主要考虑刹车片及蹄铁的重量(一个刹车助势,一个刹车减势),往往右后轮最先刹车,依次最后才是左前轮。

而现在都是采用双腔管路刹车,并带有ABS系统。如下图

一般情况下,前刹车管是管前刹车,后刹车管是管后刹车。因此刹车理论上右前轮刹车最快。

双腔制动是同一总泵把前后分两段控,理论上是万一有一个地方漏油而没有刹车,但另一腔仍有刹车。

当ABS系统的应用时,刹车会通过ABS控制器来控制各车轮压力,调整压力后保证各车轮压力均衡。:并保证车轮(30km/h以上速度)不抱死。

刹车系统看似简单,其实很复杂,以本人这个水平根据只懂得九牛一毛。所以更深的道理讲不出来。只能告诉你,刹车时间是有先后的,只是时间太短,我们看不出来罢了。

汽车刹车时是四个车轮一起刹车吗,为什么?

刹车时当然是四个刹车卡钳一起给车轮施加制动力,否则的话会造成只动力不足,但是前后刹车的制动力不一样,因为车辆向前行驶时,惯性和重心都在车头,并且如果车身不是50:50配重的话,通常车头的重量都要比车尾更大,所以前后制动力是不同的,车头需要更大的制动力,才能让车辆达到安全制动的效果。我们经常能看到,很多车型两个前轮的刹车卡钳和刹车盘都要比后轮大,因为两个前轮需要更大的制动力。那么问题来了,四个车轮的刹车力度会完全一致吗?答案是否定的!四个车轮的制动力不会完全一致,因为车辆在拐弯重心转移时,或者车内坐满人的情况下,车辆的前后左右重量分配不均匀。想让车辆达到平稳而及时的制动效果,每一个刹车卡钳对于每个车轮的制动力肯定不一样。这个时候就需要一个机构来帮忙,这个配置叫做EBD,英文全称:Electronic Brakeforce Distribution(电子制动力分配系统)。这个功能的权限在ESP(车身稳定系统)之下,当驾驶员踩下刹车踏板的一刹那,它会在ABS(刹车防抱死系统)之前开始工作。尤其是在紧急制动时,EBD会根据车轮行驶轨迹、车轮与地面的附着力、地面状态、以及车身重量,来快速判断出前后轮胎的滑动率。并且快速、准确、合理的将不同制动力分配给四个车轮,以此来保证车辆刹车时的平稳性,提高行车安全。岩哥的观点:现在的车型基本都配备了ABS和EBD功能,刹车时,制动力分配很关键,尤其是在紧急制动时,合理有效的将制动力分配给不同车轮,可以提高车辆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我是岩哥,如果您有关于汽车方面的任何问题,欢迎随时向我提问,记得关注和点赞!

汽车刹车时是四个车轮一起刹车吗,为什么?

汽车刹车时是四个车轮一起刹车吗?为什么?一般来说,车辆在踩下制动踏板制动时,会产生三种不同的情况,即前轮先抱死拖滑、后轮先抱死拖滑和前、后轮同时抱死拖滑三种。这三种状态下的制动只是存在着制动力分配的不同,并不是存在谁先制动而已,是四车轮同时具刹车的能力,和大家一起讨论和解析一下,且看以下几点。

前轮先抱死

在以前没有ABS刹车辅助防抱死系统的车辆,如果是出现前轮制动时先抱死的现象,轮胎与地面制动时的痕迹是呈现出明显的压痕,因为制动时的车辆前倾,重心发生了向前转多,制动时的轮胎与地面摩擦痕迹(印迹)就是明显的压痕,而后轮则是拖痕。所以我们在调整刹车时,都会用这种方法来进行调试刹车,如果是前轮没有刹车压痕,而是拖痕的话,说明前轮的刹车力度不够需重新调整。车轮先抱死的好处在于车辆刹车时,能够保证车辆的稳定性,但是会失去转向轮的转向性,而车辆的附着利用率较好。

后车轮先抱死

如果是后轮先抱死,最大的缺点就是车辆在刹车时,会出现刹车时的车辆侧滑甩尾现象,对于车辆的稳定性是极差的,存在的安全隐患较大。车辆的附着利用率较低,前轮先抱死的附着利用率高。前、后制动力分配比例是决定前后轮的抱死顺序,从而影响到了车辆制动时的方向稳性和附着条件的利率。

ABS防抱死系统的配备

现在的车辆都标配了ABS防抱死系统,比例分配阀或载荷制动力调节装置等,可根据制动强度、各车轮的附着力和载荷等因素,适时调整制动力分配,大大的提高了车辆制动时安全刹车距离和车辆的方向有效性,以及车辆制动时的稳定性。由于车辆在制动时会重心会前移,前轮的刹车片或是刹车盘较后轮摩损大,这是我们应该多注意检查的安全重点。

总之,车辆在行驶过程中的制动,只是存在各个车轮的制动力强弱,并非是有制动的前后问题,四轮同时制动是最理想的状态。它能保证车辆制动时的安全刹车有效距离和车辆的稳定安全性。

欢迎关注:“这天那地车驰骋”每天和大家一起用不同的视觉解析汽车问答与技能,谢谢!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