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常上下班都是7公里路程,听说短途伤发动机,我这种情况对发动机影响大吗?

平常上下班都是7公里路程,听说短途伤发动机,我这种情况对发动机影响大吗?

短途行车并不会对发动机造成什么伤害,车子本身就是个消耗品,无论您多么精心的去伺候它,它该坏的时候同样会坏;车子只要能跑就比停着强、能快跑就比慢跑强,稍微暴力一些对待它还能有些好处,过于温柔的驾驶方式对车子才有伤害;短距离行车基本上不会对发动机造成伤害,但如果用车环境是处于北方的冬季,车子还是直喷车,那么每天短距离行车应该尽可能的将水温提升到80度以上,跑上个几分钟,这样做可以防止燃油稀释现象,这是直喷发动机不可避免的问题;鄙人想所谓的短途伤发动机就应该是这个吧?

什么是燃油稀释?

燃油稀释简单点说就是车子的汽油不幸的进入到了曲轴箱之中,导致机油被汽油稀释,这就是燃油稀释;写到这可能有的朋友会认为鄙人是在说本田?实际上在北方冬季行驶的直喷发动机都会面临这个问题,这是个比较常见的问题,没必要去惊慌,有办法去解决;

造成燃油稀释的原因是什么?

在北方的冬季气温极低,在每天早上启车的时候,很容易因为低温导致燃油雾化程度相对要差一些,所以一些没彻底雾化保持液体状态的汽油就会顺着活塞与缸壁之间流入曲轴箱,导致机油稀释(别担心机油稀释程度是由相对应的指标来判断,并不是稀释了的机油就不能用了,及时排除即可)!

为什么燃油稀释多出现于直喷发动机?

燃油稀释的问题其实在直喷发动机、电喷发动机(歧管喷射)上都会出现,但电喷发动机出现燃油稀释的概率要更低一些,因为电喷发动机的燃油喷在进气歧管内,有充足的空间、时间与空气进行混合,之后混合气体才会进入气缸被压缩燃烧,低温环境下混合气体未燃静的概率很低所以几乎没有这个问题;而直喷发动机则不然,燃油直接喷在气缸内,再与空气进行混合,在低温环境下雾化程度很差,尤其是在机体温度很低、再给上几脚油的情况下,喷油嘴很容易将燃油喷在气缸壁上,燃油遇冷迅速液化,之后顺着气缸壁、活塞间的缝隙流入曲轴箱;在东北地区的冬季,燃油稀释问题几乎伴随着所有直喷车,只不过绝大多数品牌可以正常排出(某品牌没能正常排出,导致了机油乳化问题)!

如何解决燃油稀释问题,将混入曲轴箱内的汽油排出?

想把混入机油中的汽油排出很容易,众所周知乙醇汽油的沸点只有78度,所以我们只要将水温提升到80度以上,跑个3、5分钟就能让混在机油内的汽油重新沸腾成气态,然后被曲轴箱通风系统重新回排到燃烧室再次燃烧;没必要过分担心,汽油与机油短暂接触并不会造成乳化问题,无论啥反应都得需要时间吧?只要及时排出即可!燃油稀释就是直喷发动机在北方冬季短距离行车时最容易出现的问题,由于行程短(如您只有7公里的行程),在还没将水温提到80度以上的时候就到了目的地,使得混入机油内的汽油无法及时排出,周而复始的这一过程就会导致曲轴箱内混入的汽油越积越多,时间若是久了,也就难免会出现机油乳化的问题;所以水温很重要,水温够高是保证汽油从曲轴箱排出的必要方式,如果您是直喷车、在冬季出行的时候尽量将水温升到80度后开上一会,如果因为7公里的路程太短来不及升温,那么也请每隔几天来一次长距离的行驶,让水温升到80度后跑上一会,可以很好的防止直喷发动机的燃油稀释问题!

平常上下班都是7公里路程,听说短途伤发动机,我这种情况对发动机影响大吗?

看了很多答案,感觉大家对车还是不熟悉啊!各位车主回家翻翻车子的使用手册,不论是哪一时代的车,都会把短途行驶列为困难的使用工况,跟堵车、高灰尘地区并列,建议缩短保养间隔。原因就是短途行驶对机油的耐久性伤害较大,主要就是温度的激烈变化。短途行驶,机油快速升温,但还没到工作温度,一熄火,温度就下来,这对机油有不良影响,很多车子如果自带保养提醒功能,都把冷启动次数列为关键参数,冷启动次数越多,保养周期就越短。

车厂非常清楚这件事情,尤其日系混动,发动机运转时间只有正常车的一半,更难升温,就开始使用0w20这种超稀机油,一方面升温快,二方面冷启动时保护的能力也比较强,还有降低油耗的功能,也大幅减低短途行驶的损害。但温度始终是绕不过去的坎,本田的机油增生,就是低温下发动机热不起来,导致汽油混合,所以短途行驶刚好又在东北冬季使用,那就雪上加霜了!

德国车发动机,都是设计在高油温状态运行,如果短途行驶,油温上不来,烧机油的可能性就越大,当然随着新世代涡轮发动机的面世,应该也能改善,但温度对发动机来说就是避不开的问题……

回到题主的问题,7公里到底算不算,首先要先看环境温度,如果都在20度以上,以现在新型发动机来说,问题不大,如果是日系可以用0w20机油的车就更加不是问题,我自己在上海上班的路程就是7公里左右,车已经开了5万,一样1万保养一次,也没见什么问题,但如果温度都在0度以下,又开的是德国车,哪还是要注意一下发动机有没有开始明显烧机油,或者缩短保养周期,另外原地热车实在没什么用,我的车自带油温表,在原地热5分钟都比不上开个2分钟的油温,启动以后赶快开起来才是正确的用车方式。

平常上下班都是7公里路程,听说短途伤发动机,我这种情况对发动机影响大吗?

我觉得对车主心理的影响比对车的影响更大。换句话说就是“你不用想太多,该怎么开就怎么开”。

短途行驶对车辆有什么影响?

确切地说人们普遍认为的对车有影响的因素主要发生在冷启动到发动机达到正常工作温度之间这段时间,因为水温低发动机并没有进入最佳运行状态,比如喷油会加浓,油耗高,换挡生涩,噪音大,这些都会让人们觉得对发动机不好。

再就是电瓶可能会充电不足,比如行驶5分钟可以把启动消耗的电量补充上,但是你每次只开3分钟,那么长时间下来电瓶电量可能越来越低。

事实上我们并不用担心

我们一直以来都被舆论所左右,已经失去了独立思考的能力。今天就来仔细思考一下,举个例子:早上张三和李四同时开同样的车走同样的路,张三跑了100公里,而李四只跑了10公里,李四的车真的损害更大吗?并没有。因为他俩在跑前10公里时发动机的运行状况是一模一样的,都是低温,只是李四跑完10公里就停车了,而张三则又多跑了90公里。从这点来看李四的车还少了90公里的磨损。到底谁磨损更大呢?这一点我们想说明的问题就是冷车启动后不管跑多远,发动机都要经过从低温到正常工作这个过程。只是短途行驶时这段时间占总行驶时间的比例更大,所以短途行驶危害论就比形成。

再说电瓶的问题,虽然每次都短途行驶,可能会造成电瓶长时间无法充满,但是现实中我们几乎不可能天天都只跑那么短距离,比如我每天都只开3分钟,电瓶电量越来越少,就在电瓶快不行的那天我刚好有事多跑了点路,而这段时间刚好把电瓶充满,一切问题都不复存在了。

作为工具来说汽车并不是为了某种特定工况而设计的,只要车况完好,保养到位,没有故障,你只管用就行了。

平常上下班都是7公里路程,听说短途伤发动机,我这种情况对发动机影响大吗?

我上下班路程更短,来回只有2公里。当初买车是为了给我对象上班用,结果她学完驾照表示不愿意开,加上技术也不行,拖拖拉拉的也没练,然后就彻底的放下了,现在基本就不会了。无奈,只得我开吧,可是上班地方离家里又特别近,每次车还没热就到地方了,但是老不开吧,也不行,车开不坏能放坏,索性我每天早上开出来,晚上再开回去。

经常跑短途我们这叫拱地头子,特别是冬天,经常遇到不升挡的情况,开始我以为车有问题,后来才知道原来是车不热的原因,后来我就有意识的原地多热一会儿车。

3年我才跑了1w多,跑的少油耗却很高,发动机长时间达不到工作温度,汽油燃烧不充分,缸内积炭肯定多,时间长了肯定影响发动机做功,动力就下降,车跑起来不顺畅,有挫车的感觉,燃烧不充分,尾气排放可能就不达标,年检还是个问题。我现在换机油都是按时间来换,有时间还是多跑一下高速,高转速拉一拉。

不过,汽车不会向你想象的那么娇贵,该咋开还是咋开吧

平常上下班都是7公里路程,听说短途伤发动机,我这种情况对发动机影响大吗?

7公里路程也不算短了,您不必要太过担心。

可以明确的是经常短程驾驶会对汽车造成伤害,比如因燃烧不良造成气缸内积碳,使进气量减少和压缩比变小、发动机噪音增大;还可能造成火花塞电极脏污,引起起动困难等问题。

但何为短程并没有明确的定义(针对不同发动机会有不同),我们一般认为短程是4公里内,甚至是两三公里以内,这段区间下,车还没热起来就得到站停车了,有造成积碳和发动机磨损的风险(低温启动瞬间,机油粘度越高,流动性越差,容易造成润滑面干磨)。

当然了,这还与使用的机油有关。使用低粘度的机油,特别是低温流动性好的机油对经常短程驾驶的汽车来说是有利的。

有些朋友坚持认为粘度高些好,像您这种以短程上下班为主的情况,选择低粘度的机油反而更合适。

除此外,短程驾驶带来的危害还与环境温度和路况有关系,比如在温度较低的北方和暖和的南方,自然对发动机冷启动的影响也会不一样,南方的朋友可以稍微放心些。

至于路况也是一样的道理,城市道路拥堵,7公里的路段说不定还要频繁的走走停停,但郊区道路就不一样了,速度可以很快提起来,虽然路程不长,但好在跑起来顺畅,因此对发动机的影响也会相应小一些。

除此外,短程驾驶带来的危害还会与发动机特性有关,高转速发动机相比低转速发动机受影响会更大些(高转速发动机是指最大功率和峰值扭矩在发动机相对高转速下才能实现的发动机)。

总之,大家不要短途伤发动机问题一刀切,要综合发动机特点、汽车使用的环境和路况、机油的特点等综合考量。而且相应的解决办法也不是没有(比如使用恰当的机油),题主可以针对以上介绍的,再有针对性的评估。

平常上下班都是7公里路程,听说短途伤发动机,我这种情况对发动机影响大吗?

单程≥五公里均不属于「短途通勤」-发动机伤不了

内容概述:

  1. 热车时间
  2. 启动电耗
  3. 充电时间

所谓的「频繁短途驾驶·损伤发动机」的说法是否可信?对于普通汽车用户而言是难以找到正确答案的,因为对于车辆机械结果与电路系统往往不够了解;于是则以宁可信其有的心态,而不敢于短途代步通勤。

实际这种说法荒谬绝伦,理论上汽车行驶里程越低则磨损越低,想要让汽车的使用寿命达到最长的标准,最佳方式则是偶尔挪挪车就好,为什么这么说呢?

热车概念

判断题:短途驾驶无法让发动机快速达到“热”的状态,车辆长期在“热车阶段”驾驶会因润滑不足,而导致机体磨损的加大。是不是经常看到这种说法,是对还是错呢?

标准答案为「×」!燃油汽车的内燃式热机需要充足的润滑才能减少磨损,所以才需要润滑油(机油),同时需要油泵为机油加压并送到各个角落;机油泵的动力来自发动机的曲轴带动运转,利用电机启动内燃机的过程即可达到每分钟600转上下,冷启动时的转速升高会有1200转左右的标准,油泵是有充足动力并且可以在3~5秒内建立油压,也就是形成有效润滑的。

重点:机油的最佳润滑标准需要理想的运行温度,比如0W-30;这种机油在零下三十五度内都可以在启动瞬间形成有效润滑,因为W之前的数字加上﹣35得出的数据为机油的凝固点,只要凝固点仍旧比环境温度更低,那么启动润滑问题就是不用担心的了。

至于「30」则为高温粘度标准,指机体达到100℃左右后,机油才能达到最佳的流动性;但是这并不代表没有达到该标准之前就没有有效润滑,事实反而是润滑效果更好,只是会影响性能。因为距离最佳运行的温度越低机油流动性其实是越差的,那么在活塞缸壁以及气门结构等位置堆积的机油会更多,碾压形成的油膜也就会越厚,润滑还有任何需要顾虑的问题吗?

  • 真正的问题:热机速度与「积碳&油耗」!

汽车从启动到开始正常驾驶,防冻冷却液的温度超过90℃才算热车结束;这一过程往往需要十分钟左右,冬季稍长一些。所以短途通勤的真正标准应当是城市道路通勤——两公里左右,驾驶时间很难达到10分钟,超过这一标准就不算短途驾驶了。

在防冻冷却液升温的阶段中,ECU行车电脑会主动加大喷油量,因为低温溶液会吸收本应该转化为动力的部分热能,导致车辆的性能下降;想要让动力合格就得主动拉高转速并加大喷油量,然而电控系统加大的程度有些多了,造成的结果是「空气燃料比」失调,什么概念?

「热车·空燃比失调」指喷油量大于14.7:1的标准,一般认定为每燃烧1kg的汽油需要14.7公斤的空气;喷油量超过“1”的比例,结果则是没有充足的空气中的氧气进行可燃物的氧化反应,说白了就是燃油整体无法充分燃烧;这种反应状态的产物是游离碳颗粒以及过量的碳氢化合物等物质,其中颗粒物就是积碳形成的基础了,同时油耗也会高一些。

但是汽车本就是代步工具,积碳又是可以清除的;所以即使是短途代步也没有什么大不了,记住一点:买车不是为了学习如何养车和修车,而且为了提升出行品质。

电瓶问题

判断题:频繁短途代步驾驶,是否会让汽车电瓶亏电?

  • 不会

答案很难选吗?很显然这是不会损伤电瓶的,因为普通家用代步汽车使用的内燃机排量都不大,通过起动电机带动运转的过程电耗并不是特别夸张,标准只是500库伦左右。

按照启动需要2秒钟,共计消耗1000库伦的电流;家用汽车的电瓶往往是12V-55Ah左右的标准,其概念是「以55库伦每秒的标准·可持续放电一小时」。那么这是不是说容量全部标准是3600×55=198000万,启动一次放电1000库伦占比仅为5‰左右呢?很显然这是没有什么影响的,不过启动后多久可以恢复电量呢?

汽车装备的发电机是与内燃机集成的,功率标准总会在1kw以上;也就是以额定功率运转可以做到每小时发电一度,标准等于每秒≥83.33库伦为电瓶充电。那么即使电瓶启动汽车时会消耗2000库伦的电流,10秒钟就能补充833.3,半分钟就可以补充2499.9的标准。

当然发电机不会在中低转速行驶中,通过调节器以额定最高功率发电;然而即使以一般的标准发电,补充一次启动的电量又能要几分钟呢?可以说A/B点通勤的最低标准,哪怕是站在A点能看到B点,只要开过去也基本能恢复了。而驾驶过程中完整充满电瓶也不过是十几分钟而已,能正常启动的电瓶容量总会在30%以上,恢复电瓶容量很难吗?

总结:短途同期是绝大多数家用汽车的正常使用标准,如果真的会伤车结果会怎样呢?所以这种说法是没有任何参考价值的,无非是对热机的真正概念与润滑系统的不了解,对于电路系统也是比较外行的。

汽车就是个代步工具,因为打着火没有明显的异响,动力感受正常且油耗没有异常波动,放心大胆的开就是了。

编辑:天和Auto-汽车科学岛

天和MCN授权发布

欢迎转发留言讨论,保留版权保护权利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