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师胜杰拜师侯宝林会有很多人反对?

师胜杰出生于相声世家,父亲师世元,母亲高秀琴都是相声演员。跟诸多相声名家一样,师世元并不打算让儿子进入这行,毕竟吃张口饭受苦受累不说,还处处被人看不起。

可跟大部分名家之后一样,师胜杰从小就对相声有浓厚的兴趣,并且有着过人的天赋,仅凭观摩记忆,就背下了整段《捉放曹》。并且得到了父亲母亲的高度认可,7岁那年就正式登台表演,从此走上了相声之路。

而在师胜杰8岁时,正式拜师朱相臣。在师父跟父亲的双重教导下,师胜杰的基本功得到很大提升,在哈尔滨也有了一定名气。

1976年,师胜杰和姜昆合作表演了《林海红英》,得到上级的高度重视。姜昆也因此被马季调入了中广说唱团,但师胜杰因为历史遗留原因,留在了北大荒。

1984年6月25日,在“全国相声评比”研讨会上,侯宝林针对师胜杰进行了大量点评,而且全都是五星好评。当时有记者问侯宝林,是不是想收师胜杰为徒,侯大师的回答也比较肉头“不知道胜杰愿意不愿意”。

之后田维贤把这事情告诉了师胜杰,师胜杰刚开始认为侯宝林只是跟记者客套,可经不住身边人的各种语言鼓励。于是师胜杰敲开了侯大师的房门,叫了一声师父。

侯宝林当时激动万分,说我30年没收徒了,你以后就是我的关门弟子。

这事情定下来之后,省里连夜安排青岛印制侯宝林收徒师胜杰的请柬,发给了媒体记者以及同行们。7月8日哪天,青岛友谊宾馆宴会厅人满为患,同行记者加起来有200多人,黑龙江省文化厅领导专程祝贺,包括马三立在内的相声名家也悉数到场见证,师胜杰完成了拜师仪式,自此成了侯先生的关门弟子。

这是师胜杰先生在很多节目中反复提及的拜师过程,但中间也说到了当时遇到的困难。

首先当时师胜杰才31岁,作为文字辈的艺人,师胜杰太过于年轻,甚至比很多明字辈的艺人都小几岁。所以在相声界猛的冒出这么一个大辈,容易引来同行的不满。

另外师胜杰本来是朱相臣的徒弟,对于相声界来说,跳门是很忌讳的操作。即使朱相臣已经去世十多年,但师胜杰依然跟他有师徒关系。侯宝林要挖死人的墙脚,势必会被不少同行阻拦。

所以为了让这次拜师仪式顺利进行,侯宝林找来了不少大人物助阵,尤其是马三立专门从天津赶到青岛,让仪式有了最权威的保障。

等到马三立先生到了之后,所有的问题迎刃而解!

但以上这些官方叙述,存在着诸多矛盾之处,就连侯宝林自己的说辞,也是各种打自己脸,咱们一条一条的盘:

师胜杰的年龄根本也不存在任何问题,他是相声世家出身,只要进入相声行业,辈分就是定死了的。即使人小辈大也没人可以挑毛病,而且师胜杰也并不算什么人小辈大,属于文字辈的中间段。

再者师胜杰既然被认定为跳门,那么他就已经是门里人,而且已经有了辈分。朱相臣就是宝字辈,师胜杰改拜侯宝林辈分是平调的。如果拿年龄来作为阻拦拜师的借口,那么跳门就不应该成立,因为没有辈分的人才可能因为拜师成为大辈,有辈分的前提下再谈年龄小就是废话。

而侯宝林说的“30年没收徒了,你以后就是我的关门弟子”,这话已经被侯錱给推翻。

在侯錱出版的几套侯宝林传记中,明确记载了侯宝林的收徒历程:

1950年,收徒:贾振良、黄铁良。

1956年发现曲艺新苗马季,并与1957年收马季、杨紫阳为徒。

1961年,收徒于世猷、郝爱民。

1962年,收徒李文欣。

1963年,收徒胡必达。

1966年,收徒殷培田。

1973年,收徒丁广泉。

1978年,收徒贾继光。

1981年,收徒韩宁。

1982年,收美籍华人吴兆南为徒。

1984年,收康达夫、李如刚、师胜杰为徒。

1986年,收开封市相声演员金艺为徒。

且不论这三十年不收徒弟是怎么算出来的,光是1984年收师胜杰为关门弟子这事儿,金艺就第一个跳出来表示不同意。

首先金艺曾任开封市曲协副主席,根据《汴梁晚报》的报道,金艺拜师侯宝林的时间是1986年。而且在侯錱主编的侯宝林传记《侯宝林和他的儿女们》中,《侯氏门徒话恩师》章节下收录了金艺的《我是侯宝林的关门弟子》。

当然了,侯家兄妹对于侯宝林的徒弟名单一直没有统一过,侯耀文侯耀华肯定是力挺师胜杰是关门弟子,但对于包括于世猷郝爱民以及金艺等人予以否定。

所以侯宝林到底有哪些徒弟,谁才是真正的关门弟子,时至今日也是一个薛定谔的状态。

实际上侯宝林收师胜杰被同行反对,跟人小辈大,跳门等一毛钱关系都没有。

师胜杰这种拜门弟子,实际上是“侯门势力扩充”的操作,真正要反对的应该是不想侯宝林派系做大的人,而不是抱着辈分门户不撒嘴的老封建瓤子。

师胜杰当年差点被调入全总文工团,进入北京相声圈子。但侯宝林用一句“我希望多年以后,东北还有我侯宝林的徒弟”,直接让师胜杰永远留在了东北。

侯宝林给出的理由是“北京相声圈人才太多,都扎在一起不利于相声发展”。这话怎么听都像是在表达“全总文工团不是我老侯家的势力范围,你进去了我可就白收你了,还是保持现状比较好。”

假如师胜杰能调入铁路文工团,保证侯宝林不会说出“我希望东北还有我侯宝林徒弟”这句话。

而师胜杰也明白侯大师的心思,一直跟二哥三哥保持甜如蜜的关系,到死都是老侯家的人。

为什么师胜杰拜师侯宝林会有很多人反对?

相声大师侯宝林先生当年要收师胜杰为徒,确实有不少人反对。反对的理由主要有两个:一是师胜杰有师父,再拜侯宝林属于跳门,不合规矩;二是师胜杰年龄太小。侯宝林当时67岁,师胜杰才31岁。下面咱们就详细说说。

师胜杰简介

师胜杰(1953—2018年),出生于天津,生活在哈尔滨。中国相声第七代传人,为“文”字辈。师胜杰于1984年拜相声大师侯宝林先生为师,是侯宝林的关门弟子。

师胜杰的父亲师世元和母亲都是相声演员,上世纪40年代的时候在天津还挺有名的。1959年,为了支援东北的曲艺事业,师世元夫妇举家北上,在哈尔滨安家落户。

师胜杰在家排行老二,上面还有一个哥哥。师胜杰属于门里出身,天天又在剧场泡着,耳濡目染就学了不少小段子。

师胜杰登台表演纯属偶然。有一次师世元夫妇表演结束,正在吃宵夜偶然听到7岁的师胜杰在那里自言自语学了一段相声《捉放曹》。

听着师胜杰像模像样的小段,师世元悲喜交加,眼泪立刻下来了:喜的是孩子是吃这碗饭的,悲的是相声在旧社会属于下九流。

第二天晚上师世元就把师胜杰带上了舞台,父子俩给大家合说了一段《捉放曹》。当时师胜杰才7岁,引起了极大的轰动。

不久之后,师胜杰拜张寿臣的徒弟朱相臣为师,吃住在朱家,开始正式学习相声。

在非常年代,师胜杰的父亲自杀,哥哥也被打成反革命抓进监狱。1969年,16岁的师胜杰被下放到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劳动改造。

一直到1976年,兵团组织了曲艺学习班,师胜杰和姜昆搭档合作了一段《林海红英》。这段相声脱颖而出,先代表兵团在黑龙江获奖,后来又代表黑龙到北京参加全国曲艺调演,又获了奖。

当时中央广播艺术团说唱团团长马季,要把师胜杰、姜昆调到团里专业说相声,结果师胜杰因为政审不合格,又回到了东北。姜昆则留在了马季身边,后来还成了马季的徒弟。

一直到1977年,父亲和哥哥都平反了,师胜杰才正式成为一名专业相声演员。1981年师胜杰凭借相声《郝市长》获1981年全国曲艺优秀节目调演一等奖。侯宝林听了这段相声之后,回到家里对儿子侯耀华、侯耀文说:“这孩子不容易!全段相声没一个包袱,能说下来太不容易了。”

侯宝林师胜杰结缘

师胜杰和侯宝林先生真正结缘是在青岛。1984年夏天,师胜杰和搭档带着相声作品《肝胆相照》,参加了在青岛举行的全国相声新作品比赛,并获得了一等奖。

侯宝林先生就是这次大赛的艺术顾问。在第二天的研讨会上,侯宝林就以师胜杰为例、以《肝胆相照》为例,详细解剖了作品、表演,全部都是赞美之词。

当时有个记者叫田维贤,他就问道:“侯先生,你怎么喜欢师胜杰,是不是想收他为徒啊?”

侯宝林笑了,幽默地说:“我是有这个意思,就是不知道人家胜杰愿意不愿意啊。”

研讨会结束之后,田维贤就把这个好消息告诉了师胜杰,师胜杰做梦也没敢能拜侯宝林为师,他因为田维贤是逗他呢。

听田维贤再三保证是真的,师胜杰就直接走到了侯宝林的门口,敲门。

侯宝林正在写字,他看到师胜杰就问:“有事?”

师胜杰非常紧张,就问:“您还没睡?”

侯宝林笑了:“我还没吃饭呢,这才刚11点。”

师胜杰汗都下来了,他脑子里一片空白,根本不知道说什么好。他扑通一下就跪下了,喊道:“师父!”

侯宝林把师胜杰拉了起来:“你都听说了?”

师胜杰实话实说:“我听田维贤说了。”

侯宝林也有点激动:“我有三十多年没收徒了,收了你,就做我的关门弟子吧。我收你不是咱们师徒俩的事,是相声界的大事。有你们这些年轻人,相声就会传下去,就会有希望。”

收徒

听说侯宝林要收师胜杰为徒,按说以侯宝林在相声界的威望,应该是没有什么问题的,可反对的人也确实不少。

原因很简单:

一是师胜杰7岁就拜朱相臣为师,虽然师父已经去世,但毕竟是有师父的。有师父再拜别人为师,在相声界这叫“跳门”,虽然算不上大逆不道,但毕竟好说不好听。

二是师胜杰太年轻。侯宝林当时67岁,师胜杰才31岁。许多“明”字辈的相声演员都比师胜杰年龄还大,像师胜杰最早的搭档姜昆比师胜杰还大3岁呢。你说不少相声演员都一把年纪了,突然凭空再多一年轻的师叔也不好吧?

侯宝林大师当然也想到了这一点,他一方面派高英培去询问相声界各位同仁的意见,另一方面派人到天津去请相声泰斗马三立先生。

双管齐下,效果明显。以侯宝林大师在相声界的地位,相声同仁还是不会公开反对的,再说了,反对也没有用。正像师胜杰后来说的那样:“马三立先生一到,所有的问题都迎刃而解。”

黑龙江曲艺团出面在青岛举办了隆重的拜师仪式。以马三立先生为首的相声名家几乎是悉数到场,侯宝林先生的夫人也赶到现场,各大媒体的记者也都见证了这场空前隆重的拜师会。

拜师仪式也是新事新办,没有跪拜,没有引保代。师胜杰向师父、师娘鞠躬、献花。侯宝林把自己的一些专著、音像资料,还有书法题字都交给了师胜杰。

随后,侯宝林又把自己戴了多年的钻戒摘下来,套在师胜杰的手上。由此可见,侯宝林对师胜杰的喜爱。

侯宝林最后说:“师胜杰是我的关门弟子,我今后不再收徒了。我收师胜杰为徒,是相声界的一件大事。我相信有师胜杰这样的年轻人继承我们的相声艺术,相声艺术的发展不会等到2000年。”

感谢各位朋友的阅读,欢迎留言讨论,批评指正,谢谢。

为什么师胜杰拜师侯宝林会有很多人反对?

师胜杰1984年拜师相声大师侯宝林,并由官方出面,举行了盛大的拜师仪式,这件事其实进展并不顺利,不少人一开始还是持反对意见的,最后马三立亲自出面到场,不少相声名家也纷纷到场,这才平息了反对意见,而众人反对的原因则是侯宝林这样收徒压根就不合规矩,而侯大师也完全是靠自己影响促成了这件事。

师胜杰其人

师胜杰生于1953年,其父亲是著名相声艺人师世元,师世元是相声宝字辈艺人,生于1920年,师世元解放前曾拜师熙醒生学习相声,凭借自己努力,解放后,师世元已经成为天津名气不小的相声演员,而1956年,为支援东北建设,师世元一家前往东北定居,师世元加入哈尔滨曲艺团,并任相声队队长。

师胜杰出生在这样一个相声家庭中,自幼就耳濡目染,学习了不少相声表演技巧,而七岁时,师胜杰就曾登台表演,而且表演的有模有样,八岁时,师胜杰拜师著名宝字辈相声艺人朱相臣,正式有了相声师承。

师胜杰和姜昆

1968年,师世元由于表演作品涉及敏感问题而被批斗,同年自杀身亡,师胜杰一家被定为“反革命”,师胜杰本人也被下放改造,而师胜杰对相声的热爱不减,仍旧追求相声,并逐渐崭露头角,在1976年,全国曲艺调演,师胜杰和姜昆组成搭档,登上北京的舞台,而在这时,相声大师侯宝林注意到了这位年轻后辈,并逐渐萌发爱才之意,想要将其收为徒弟。

师胜杰拜师侯宝林为什么有人反对?

侯宝林是解放后的相声大师,其收徒自然是相声界的大事,而关于收徒师胜杰的事,侯宝林先生也有顾虑,因为师胜杰有师承,自己如果坚持收师胜杰,就属于跳门,这在相声界是很不耻的,不仅不符合规矩,也会使师胜杰不被同行认可,而自己如果坚持这样做,估计也会惹来不少非议。

苏文茂和朱相臣

相声拜师向来讲究规矩,尤其是跳门这件事,向来是不耻之事,如果师父同意,这事情还说得过去,但是如果师父不同意,这事即便办成了,也无法在相声界立足,而师胜杰的恩师朱相臣已经故去多年,其自然无法同意这件事,所以侯宝林想要收徒师胜杰,就难上加难,尤其是同行之间肯定会是一片反对之声。

侯宝林做工作最终收徒师胜杰

虽然困难不少,但是侯宝林实在是爱才心切,当时师胜杰的不少相声作品简直让侯大师眼前一亮,于是侯宝林开始做工作,其最早找到了同在北京的相声名家高英培,向高英培吐露心迹,这事让高英培也很为难,毕竟这事不合规矩,不过在侯宝林的请求下,高英培还是做起了说客,向相声同行们提前解释这件事,并征得了多数人的认可。

侯宝林收徒师胜杰

1984年,全国相声新作演出评比在青岛举行,师胜杰表演的相声《肝胆相照》荣获一等奖,而当时的侯宝林正是大赛评委,侯宝林找到了师胜杰,表达了收徒的意愿,师胜杰立马表示同意,随后,在青岛举行了师胜杰拜师侯宝林的仪式,相声泰斗马三立亲自到场,不少名家也纷纷出席,算是认可了这件事,在拜师仪式上,侯宝林大师宣布师胜杰是自己的关门弟子,并将自己戴了多年的戒指送给了年轻的师胜杰,而这也成为当时相声界的一段佳话。

为什么师胜杰拜师侯宝林会有很多人反对?

闹闹哄哄的凑个热闹而已!

以侯大师当时的地位和在相声圈的话语权,谁反对好使?

我更相信侯大师是为了相声门的发展而收下了这个可能与会与自己并驾齐驱的大弟子马季分庭抗礼的相声新锐。

要说一点的是师胜杰老师是侯门唯一一个既继承了侯大师传统的新相声又代表了东北相声风格的杰出艺人。师胜杰既有与师兄马季一枝新老技艺结合的扎实功底,中规中矩的一面,也有东北相声泼辣朴实,贴近地气的独特气质。这从他的弟子们的表演风格中可以看出。

不管谁反对,师胜杰老师的悼词上都清清楚楚的写明:侯宝林先生的关门弟子

为什么师胜杰拜师侯宝林会有很多人反对?

相声都那德性,怕在辈分上超过自己呗!不破除拜师门,论辈分这套陈俗旧礼,相声没个发展!还得大力搞好曲艺学校才行。

为什么师胜杰拜师侯宝林会有很多人反对?

“跳门”也就是有师父,另外改拜他人,这在相声界中是不允许的,除非原来的师父同意,比如郭德纲本来拜师杨志刚,后来跳门拜师侯耀文,就招来一片非议和骂声,要不是侯耀文强势压着,这事都不一定能成,但同样是跳门,师胜杰的跳门不仅没人反对,而且还都支持,这其中的原因除了侯大师的声誉外,更多的可能还是拜师的目的。

师胜杰拜师侯宝林大师

相声界的拜师和跳门

相声作为一种曲艺形式,已经有上百年的传承历史,在这相声的传承和发展中,拜师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最初的相声曲艺主要依靠口口相传,拜师有利于相声的发展、散叶,也促进了相声队伍的壮大。

相声在发展中也形成了不少的规矩,比如海清不能登台。海清也就是没有拜师,没有师承的相声演员,这些海清哪怕你能耐再大,没师父照样不能登台。比如一个海清正在表演,来一相声演员,上台掀了桌子,问你谁徒弟?答不上来就得下台。所以拜师不仅可以学本事,更是以前相声演员安身立命的重要保障。

相声演员撂地

相声拜师就等于有了师门,而跳门就等于另投他门,就好比江湖门派,背叛师门,改投他派,这在相声界是很不耻的,也是不被允许的,除非师父同意,当然这种现象极少,所以说相声界不允许跳门,如果有人跳门,必然遭到同行的不耻,甚至是排挤。比如郭德纲本来拜师杨志刚,后来又拜师侯耀文,就让很多同行排挤、阻挠,就在这种现象的一个缩影。

师胜杰跳门拜师

师胜杰生于1953年,天津人,其父亲是著名相声演员师世元,也是相声名家,在建国后,师世元一家为了支援东北建设,居家北上哈尔滨,并出任哈尔滨民间艺术团相声队队长,师胜杰出生在这样的相声家庭中,从小耳濡目染,可以说极具相声天赋。

师胜杰在7岁的时候,就已经拜师相声名家朱相臣,朱相臣是相声大师张寿臣的徒弟,其与苏文茂搭档表演诸多的相声作品,是相声名家,但朱相臣70年代就已经过世,对于师胜杰的指导也有限,但毕竟其是师胜杰根正苗红的师父。

朱相臣(右)和苏文茂

1984年,师胜杰带着相声《肝胆相照》参加全国相声新作演出评比,并获得一等奖,而当时的侯宝林大师正好是大赛的评委,其对师胜杰颇为喜爱,表示要将师胜杰收为关门弟子,并邀请了马三立大师等相声大腕前来见证。

师胜杰是有师父的,如果拜师侯宝林大师,就等于相声界不允许的“跳门”,而且朱相臣已经故去多年,自然也不会允许,但是在侯宝林大师收徒师胜杰的时候,相声界几乎云集现场,纷纷祝贺,可见相声同行不仅没有阻挠,而且还都是持赞成态度,而这之后,师胜杰的身份也从朱相臣的徒弟变成了侯宝林大师的关门弟子。

师胜杰跳门被认可的原因

师胜杰跳门被认可的原因之一便是其拜师的是侯宝林大师,侯宝林大师在建国后牵头组织相声改进小组,并多次进中南海给毛主席等领导人表演相声,是建国后相声界最重要的人物,侯宝林大师在相声界举足轻重,其收徒自然是没人反对,所以这场拜师会可以说是几乎相声界的名家悉数到场,用师胜杰先生的话说:不敢说绝后,最起码空前。

师胜杰和侯宝林大师

其实师胜杰跳门的另外一个重要原因是其目的,其跳门不是为了换取好的机会,而是为了相声界的发展。侯宝林大师也在讲话中说道,京剧界的名家也都不是一个师父教出来的,并在收徒的时候宣布:

师胜杰是我的关门弟子,我今后不再收徒了。我收师胜杰为徒,不是我们两人之间的事,这是相声界的一件大事。我相信有师胜杰这样的年轻人继承我们的相声艺术,相声艺术的发展不会等到2000年。

可见,师胜杰拜师对于相声界的发展也是一件大事,而之后师胜杰先生也确实没有辜负侯宝林大师的厚望,其在东北地区培养发展相声,对于相声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传承和发扬作用。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