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相声水平分析,侯、马、常三家各自有什么特色?
相声三大家族——侯马常,各自代表人物:侯宝林、马三立、常宝堃。
相声界对这三人的风格有一句评语:
马三立的说,侯宝林的唱,常宝堃的逗。马三立的说功在相声史上堪称巅峰一级的存在,马氏相声讲究死纲死口,但这不是说马三立永远不改一句词。马三立的死纲死口是建立在把点开活的前提下,针对不同的场地环境,观众的情绪随时调整状态,包袱内容和语速等细节都极其讲究。相声界“无人不宗马”的说法,指的就是模仿马三立这种顶级的说功,而大部分年轻演员的表演技法中,多多少少都能找到马三立的痕迹。
常宝堃的逗同样是顶级的存在,小蘑菇天生衣服哑嗓,无法在学唱上得到突破,所以他走了跟师父张寿臣一样的路子,将“逗”这项基本功发挥到极致。跟马三立铺平垫稳的叙述式表演不同,小蘑菇的段子笑点非常密集,甚至一些不是包袱的地方,小蘑菇也能制造出笑料来。
侯宝林则是相声界公认的第一柳活,在“唱”这个领域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为了防止某些被洗脑的教徒抬杠,不懂装懂的说“侯宝林那是学,相声唱只有太平歌词”这种外行话,所以提前解释一下。相声的“唱”并没有一个行业共识,所谓的太平歌词也只是本宫唱的一种,所谓唯一唱的说法只是一部分演员认可,而唱包括本宫唱和学唱是更多数的声音,其中侯宝林就在《相声溯源》一书中强调了这个观点,并且侯大师还说过学唱是唱的精髓。
至于那些鼓吹死了机的清香值25块钱,不会评戏味儿太平歌词就拿不到整份的血棒槌,他们既不懂相声,也不懂相声的唱。
明确这个前提之后,就可以对侯大师的唱进行评价了。侯大师因为有京剧底子,所以在学唱方面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他的学唱在京剧名家之中也是有口皆碑,而且侯大师对于相声的学唱有一个经典“三句”理论,也就是第一句必须学得像,不但要有韵味,而是还得高度还原,那样才能把观众吸引住。第二句可以不那么还原,但也不能太垮,因为这是起到过度作用的一句,有承上启下的桥梁作用。第三句就不能像了,而且要故意唱出包袱,毕竟观众来听的是相声,而不是听京剧的。
除了基本功方面各有所长之外,侯马常三大家族的相声风格也有很鲜明的差异。
笼统的总结一下,就是侯宝林的相声更接近北京派,马三立是最典型的津门相声,而常家相声两者兼备。
侯宝林虽然成名于天津,但他的相声风格成型于北京,使活的方式也跟北京名家一样。北京相声名家擅长“演”,在塑造角色时会配合丰富的表情跟肢体动作,舞台表演更加立体。另外侯宝林、北京二赵、祥瑞组合以及早年大火的高德明都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善于塑造酸文假醋、不懂装懂的角色,北京相声名家大多善于拿捏“平哏”类节目,也就是评讲历史或者人物,通过幽默的语言,以及故意“示错”制造反差效果,将一些知识点传递给观众。
而马三立的津门相声,多是塑造市井小人物,通过嬉笑怒骂展示民俗风情。跟北京派通过大量表情与肢体动作塑造角色不同,马三立等津门艺人主要用“说”来立人物,通过生动的语言叙述,以及细致的描述,让观众自动脑补出角色形象,并且沉浸其中。
跟侯宝林的“雅致”不同,马三立更偏向“通俗”,其段子内容不追求知识传递和教育意义,但也不盲目追求肤浅“笑果”,而是用婉婉道来的方式,让观众体会到会心一笑的轻幽默。
相对马侯两位大师的鲜明风格,常氏相声则比较不拘一格。常连安擅长单口,其水平跟单口大王刘宝瑞不相上下。常宝堃擅长子母哏与数来宝等传统节目,而三蘑菇常宝霆嗓音清脆,在学唱戏曲和大鼓等领域有口皆碑,四蘑菇常宝华与常贵田常年在部队演出,擅长叙事型与讽刺类段子。
总的来说,老常家相声并不拘泥于某种特定风格,都是根据个人特点自由发挥。
以上~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