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有哪些相声演员?你最喜欢哪位?

天津素有“北方曲艺之乡”的美称,天津的相声成名已久,自然从天津出来的相声演员也是不计其数,不论是一代宗师马三立还是新一代相声名家高英培,马志明,亦或天津籍新生代相声演员郭德纲等等,你比较喜欢的天津相声演员是哪一位,又是为什么喜欢呢?

相声起源地是北京,但龙兴之地却是天津。

从第一代张三禄,到相声八德时期,相声演员都是在皇城根下混饭吃。偶尔有朱绍文、恩绪、李德钖、张杰尧这种可以去给贵族唱堂会的,那也是极端特例。相声打根上还是下九流的玩意儿,相声艺人的社会地位也比戏子还要低。

相声走出北京,到了天津扎根并且复兴,这得感谢两个人,一个叫魏昆治,一个叫善耆,一个是相声艺人,一个是皇室亲王。

肃亲王善耆对相声可谓是恨之入骨,原因就是他有一次微服去逛庙会,看到一个撂地说臭活的相声艺人,结果内心一阵冲动就走过去围观驻足。好死不死的来了个熟人,热情的上去打招呼,还找补了一句“您还爱看这个?”善耆觉得这是在讽刺自己三俗,于是回去后怀恨在心,等他当了京师步兵统领兼城管总司令,负责街区治安和环境管理,于是某天找了个机会,当街驱赶正在表演相声的魏昆治,魏昆治也没眼力劲儿,当面怼了王爷一句,这下子捅了娄子,善耆把魏昆治绑着一顿削,游街三天,还正式在北京城禁止说相声。

这是相声演员第一次被轰出北京城,开始流亡全国各地,结果在天津扎了根,李德钖等人比在北京混得还好。因为这里市民文化非常繁荣,相声这种欣赏门槛低,而且又风趣幽默的语言艺术,非常符合天津市民的审美,于是相声在天津扎根,并且最终把这里打造成了全国首席哏都。

善耆也算是歪打正着,本着迫害的初衷,却为相声行业打下了龙兴的基业。

后来相声三大家族,侯家马家常家,都是北京人,但在去了天津才抱得大名的。

马三立被称为天津相声界的灵魂人物,但他是地道的北京人。常连安就是北京人,儿子常宝堃在张家口得艺名“小蘑菇”,之后跟小龄童赵佩茹搭档,称为天津五档相声之首。侯大师小时候被舅舅带到北京,据他猜测自己可能是天津人,但这也只是可能,侯大师直到去世也不知道自己的生父生母是谁。

到了解放后,北京相声改进小组领衔全国,成为相声净化的一面旗帜,于是北京系崛起,成为相声界的主流。很多天津学艺的相声名家,都得在北京才有机会成名,毕竟这里集中了最优质的媒体资源,宣传力度是覆盖全国的。

而那些坚守本土的天津相声名家,只能专精于“打相”,在技艺方面越磨越精,在相声爱好者圈子里被无限拔高。可在娱乐至上的浪潮下,这种拒绝商业化裹挟的坚持,就显得有些曲高和寡了。

但对于一个喜欢相声艺术本身,而不是无脑追星的爱好者来说,在互联网营销号胡乱吹捧的陈词滥调中,能够看到在那个狭小的相声窝子中,仍然有一群不太有名,但技艺高超的名家在舞台上展示正宗艺术,除了过去那些经典的视频音频之外,他们大部分还活跃在小剧场,继续发光发热,而且用他们的方式传承着最正宗的津门相声艺术。

他们在商业至上的市场恶潮下,没有去迎合下三路审美主流,也没有去卖腐耍贱卖萌脱衣扒裤调侃搭档家人卖弄洗脑生意口,那就是爱好者最幸福的事情。

要从张寿臣、马三立、常宝堃、赵佩茹、常宝霆、尹笑声、田利禾、刘文步、苏文茂、王佩元、佟守本、高英培、李伯祥、马志明、谢天顺、赵伟洲、刘俊杰等一大群名家中挑出一个最爱的来,实在是太难为人了,所以借用徐锦江老师的一句名言。

天津有哪些相声演员?你最喜欢哪位?

“为什么北京能出来马季,姜昆?北京是政治和文化的中心,演员精气神儿不一样。天津相声太守旧,不大气,天津演员面对的观众是小市民,表演内容也是小人物。”这是某位相声名家评价北京和天津相声的区别。

虽然说的多少有些道理,但作为真懂相声的听众都知道,只有天津的相声才最亲切,最地道。北京相声不管你是教育型的还是讽刺型的,哈哈一笑,就过去了。但天津的相声,才是生活中的一部分。

马季的相声不错,但以他的相声功底和天津的相声演员相比,未必能占到便宜。而姜主席的能力,在一众天津相声演员面前,就只有“呵呵”的份了。

曾经和姜主席一起入选全国十大笑星的高英培先生,虽然在1979年就从天津调到北京的全总文工团,但他和范振钰先生合作的经典作品,都是典型的天津相声。因此,高范二人一直了被认为是天津的相声演员。

“二儿他妈妈,你快把大木盆拿来耶!“就凭这一句纯正的天津话,高范二人就得到了天津观众的认可。接下来,他们的《教训》和《不正之风》两段带有浓重天津色彩的讽刺作品,也都成了难以超越的经典。

苏文茂先生是文哏大师,他的台风儒雅,功底深厚。那种不懂装懂,不会装会的小人物,让苏先生塑造得极为真实、生动。而且,苏先生自带的那种穷酸和假正经,也是别人模仿不来的。

文哏作品包袱没有那么密集,但重在表演。苏先生那种拿着不是当理说的表演,本身就是吸引观众的笑点。可惜苏先生走后,再无文哏演员。那些自称得到苏先生真传的人,其实连皮毛都没有学到。

以“帅”字为特点的相声演员原本就不多,魏文亮先生就是其中最有代表性的。魏先生四岁就撂地表演,赢得了“小怪物”的艺名。虽然是老艺人,但魏先生的新段子,表演起来,却更为火爆。

他和孟祥光先生合作的《要条件》和《二重唱》,充分展示了自己说学逗唱无一不精的特点。魏先生在舞台上那种俏皮,搞怪的劲头,同样是一般人真学不来。

相声舞台上,以“卖”为特点的演员就更少了。这里不得不提到李伯祥先生。天津人喜欢称其为“白话蛋”,“李快嘴”。有老李在,那现场气氛想不火爆都不行。

老李先生到外地演出,周围街道转上一圈,回头就能编个贯口,上台就能使出来。这就是相声演员实打实的功力。老李先生是速度型贯口的代表,而且贯口中还能加入现挂,这样的能耐,还没见过第二位。

老李先生和少马爷马志明有交情,那是你死我活的关系。少马爷家学渊源,很多传统的段子,经过少马爷的加工,整理,使其艺术水平更符合了“经典”的地位。而少马爷创作的新段子,同样也带着浓厚的传统风格。

少马爷曾经两次参加相声大赛,但比赛采用的是电视相声的标准。传统的东西,人家根本看不上。那段名落孙山的《纠纷》,现在已经成了经典作品,你还记得当年得一等奖的,是一段叫做《笑星传奇》的相声吗?

当然,在相声大赛中,一鸣惊人的天津演员也不少。杨议和杨进明,以及和杨少华组合参加了两次相声大赛,两次夺得一等奖。那一等奖的奖杯,就像自己家的一样,想拿就去拿。

杨议是聪明人,懂得迎合大赛的要求而自我变通。但杨议的基本功同样扎实,因为天津观众眼里不揉沙子。他们知道谁是好角儿,谁是棒槌。杨议的聪明还体现在及时掉头,相声不挣钱,他就拍电视剧。他的《杨光》系列,至少火遍了环渤海地区,要不然也不可能连拍10部。

杨光的父亲杨少华老先生,和赵伟洲先生的搭档,是百年不孕不育的绝配。这种很不符合主旋律要求的相声演员,只能在天津才有出头之日。二位先生一个是蔫坏撒狗血,一个狗里狗气,他们在台上一站,本身就是个包袱。

两个占“怪”字的演员搭配,在相声界是空前的,估计也是绝后的。可惜的是,最终二位还是各奔东西,选择了散伙。他们合作的,与众不同的《八扇屏》也成了绝唱。

田立禾先生就是相声界的虚竹,相声界的顶尖人物把平生所学传给了一个后辈,而田立禾自己一副弱不禁风的样子,怎么看也不像是个相声名家。

但天津卫的观众们知道,老爷子是有本事的人。田先生的段子最好是看,老爷子表演起来的眼神,动作,劲头,火候,就是那么维妙维肖。老先生有学问,自己能创作。像蜡笔小新,龟仙人之类的包袱,都是老先生拿手的。

裘英俊和于丹,一个是电视台的主持人,一个是大学讲师。两个学院派的相声演员,却都是传统相声的口风。没办法,生在天津,长在天津,传统相声基本都是从胎教就开始学的。

这二位的传统相声极为瓷实,不输于任何一位老先生。另外,创作也是他们的强项之一,他们的作品也带有更多的流行元素。难怪郭德纲曾经力邀他们入伙。如果这二位哪一天成了专业相声演员,那样好作品就会更多了。

郭德纲在北京成名的,却是从小在天津学艺。郭德纲聪明好学,得到了天津相声的精髓。但他只是天津各个名家的“集小成者”,主要是天津的相声演员实力太过强大。真正做到集大成,实在太过艰难了。但即使如此,郭德纲就已经能够独步武林。

郭德纲的相声以小人物的视角,说小人物的故事,用自嘲的手法,描述小人物的心酸,就这是典型的天津相声。而郭德纲把天津相声说过黄河,说过长江,甚至说到国外,这才是真正地抢救相声。

最后再说马三立先生,因为他是所有人都认可的泰山北斗。很多专业演员都感到,马老的相声只能听,而不能学。就是说,你的内功心法没练成,降龙十八掌就是练了也白练。

马老的单口经典《祖传秘方》和《八十一层楼》,分别是8分钟和11分钟的时长。在这两段相声中,都是只有一个包袱。而观众就是坐在那里,听马老唠叨而没有一点厌烦。

他们知道,马老肯定会在后面放一个炸雷,包袱皮越厚,炸雷越响。观众就是凭借这样的信心,坚持下来。而能把观众们死死摁在座位上的,全国只有马老一人。

天津的相声演员,有本事但却不善于宣传自己。有人说,天津相声演员撑起了中国相声的半边天。这句话极不妥当。如果真是这样的话,那么把天津相声这半边天撤掉,请看一下,相声界还能剩下些什么?

天津有哪些相声演员?你最喜欢哪位?

相声是华北一带的曲艺形式,天津作为华北重镇,一直就是艺人辈出的相声窝子。要说天津有哪些相声演员,一时半会还真的数不全,像大家熟悉的冯巩、牛群、刘伟、郭德纲、曹云金、佟有为、赵津生等,上一辈的苏文茂、刘文亨、高英培、魏文亮、李伯祥等,再上一辈的赵佩茹、郭荣起 、田立禾、尹笑声、阎笑儒等都是天津人。比较有趣的是,经常被当成天津人的马三立,甚至张寿臣,其实都不算土生土长的天津人,他们都出生在北京,后来才定居天津,相反侯宝林是出生在天津的,却长在北京。

天津的相声演员里我个人最喜欢的是少马爷马志明。作为马三立的儿子,马志明是生在天津长在天津发展在天津的,至今依然留在家乡。出身相声世家的他,既拥有极高的天赋,又得到了马三立真传和一众名家指点,功力自然不俗。

相声四门功课“说学逗唱”,只要听过少马爷相声的观众都能感受到他的样样俱佳、全面发展。

先说“说”。马志明嘴皮子利索,底气足,吐字清楚,气息均匀,每段活使出来都让人听得快而不赶、一气呵成又有轻有重。《报菜名》是一段传统贯口活,考验演员“说”的基本功,马志明的《报菜名》不仅口齿流离,最大的不同是大部分菜名都只报到“煎汆活鲤鱼、板鸭、筒子鸡”,他的报菜名则接着往下报“烩长脐肚、烩南荠、盐水肘花儿……”一直到“红肉锅子、白肉锅子、什锦锅子、一品锅子、菊花锅子、杂烩锅子”。再比如,相声界有句话叫“文怕《文章会》,武怕《大保镖》”,这两段都是贯口活,而且难度极高,而马志明最出名的就是《大保镖》,不仅嘴上功夫厉害,学过戏的他还在身段上加入了很多有难度的武术动作,直到70岁时依然练得动。

再说“学”。唱戏、唱歌对于相声演员而言都叫学。上面说了马志明真真正正学过戏,所以唱戏不算什么。所唱白派京韵大鼓《黛玉焚稿》也是极有味道。唱歌也能长得开嘴,早年的《夜来麻将声》,后来的《看不惯》都有流行歌曲的元素。在这一点上,马志明超过了马三立,限于自身条件,马三立很少开口学唱,更多地发挥自己说的特长。

“逗”,马志明继承了马氏相声的特色,善于描绘人物,他的原创相声《纠纷》所塑造的丁文元、王德成已成当代相声的经典,包袱埋在故事里,不是靠屎尿屁、挤兑人逗乐,而是通过讽刺和戏剧效果引人发笑。

“唱”,相声里的唱是太平歌词。马志明在《歪唱太平歌词》里唱了好几段,网上还有一段八分钟的《秦琼观阵》,是如今舞台上很少有人唱的了。

相声演员通常有“帅卖怪坏”四类风格,马志明应当算“帅”的那一挂,无论年轻时还是如今,永远利利索索地站在台上,举手投足十分潇洒。

不过马志明有一个毛病,就是比较自傲,所以过往跟很多个搭档都“裂穴”了,最后找了一个老实平庸的黄族民。但从另一个角度看,换了这么多搭档,相同的段子却使得没有太大差别,除了马氏相声都有点偏于“一头沉”,也在于他的个人能力的过硬。

天津有哪些相声演员?你最喜欢哪位?

当然是贱到深处自然萌、五环之歌创始人、追着车子喊燕子、父亲去世含泪表演、舞台上给大家带来无穷无尽的欢笑的岳云鹏...

的那个小黑胖子、京剧越剧随便唱、蒸羊羔、蒸熊掌、蒸鹿尾儿、烧花鸭、烧雏鸡、烧子鹅、炉猪、炉鸭、酱鸡、腊肉、松花、小肚儿、晾肉、香肠儿张口就来的...

师傅郭德纲~

天津有哪些相声演员?你最喜欢哪位?

喜欢

1、赵伟州

2、杨议

3、马志明……

天津有哪些相声演员?你最喜欢哪位?

马老的相声和功底不说了,天津相声泰斗。

只说一件事,大概94年。我妈厂效益好,厂庆请马老来演出。走在厂里,马老见到每一个人都作揖道辛苦,包括保洁人员和临时工。一路从休息室基本就是作着揖到舞台。而且不是说一抱拳就完,抱拳躬身。当时马老已经八十有余。

真正的德艺双馨,我最敬佩的相声艺人,没有之一。

郭的相声水平我认可,但是这辈子也到不了马老的水平。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