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什么关于相声的「冷知识」?
最大的冷知识:相声演员真正按老理儿做了摆知仪式的,不到三分之一。
相声演员必须摆知,这其实是近些年被媒体炒作出来的一个伪概念,更离谱的是很多大肆吹捧摆知仪式神圣化,是传统文化精髓的营销号,连到底什么是摆知都不知道。
摆知其实是江湖行当的规矩,不是相声行业的专属,其实评书门跟梨园行比相声更看重摆知仪式,而且对于海青腿儿的压迫也更甚。相声这种本来就撂地而且超级没有地位的行当,摆知不摆知反而没那么重要。
相声摆知仪式完整版:给师父师娘(没有就算了)以及祖师爷东方朔磕头,有“引”(引荐师)、“保”(担保师)、“代”(代教师)。郭德纲说代笔师是其他江湖行当的规矩,相声界代师就是代为授业的师父。另外还要请“平”、“彩”、“鼓”、“挂”各门来一位师父见证(因为一些相声段子是从上述几门儿里边移植的),签拜师贴留海底,就算入门了。
如果要完全按照老理儿,上面这只是拜师宴的流程,在徒弟出师的时候,还有一场正式的“摆知宴”,不但要通知更多同行见证,而且师父会在这场宴会后,将压箱底的绝技教给徒弟,更重要的就是把江湖盘道的规矩传给你,徒弟这才能正式入行。
现在那些所谓的摆知宴,都是些七零八落的半成品,说白了跟表演差不多。而且就这种半吊子的摆知仪式,也是八十年代以后慢慢兴起的,到了后来郭德纲跟杨志刚师徒之争以后,为了否定杨志刚的师父身份,郭德纲才把摆知炒成现在的样子。
如果按照传统的老理儿去较真,现在相声界大部分名家都是没门户的海青,包括郭德纲自己都没有完成摆知仪式,也是个地地道道的海青。
张杰尧当年就给高闻元的椅子磕了个头,后来老高爷还是在同行劝说下,认了这个徒弟,但张杰尧跟同行决裂以后,又被各种角度刨,甚至被降成了宝字辈,所以他的门户也是个问号。
杨少华跟郭荣启就只是口盟,任何仪式都没有,而且这个口盟郭荣启还没有公开承认,跟杨志刚当年说“是也不是”一个性质。
侯宝林拜大面包朱阔泉,只是请他吃了一碗炸酱面,本来请了汤金诚绪得贵来见证,结果两位都没来。后来侯宝林给朱阔泉磕了头完事,醒木扇子都是侯宝林自己准备的,你一碗炸酱面也不值全套啊,所以这个意义上侯大师也没摆知。
建国后侯宝林这一支都是没摆知的,马季拜入侯宝林门下是组织安排,签的拜师贴也是为了社会主义艺术发展壮大,马季拜侯宝林为师,师徒相互学习共同发展,见证人是刘宝瑞郭启儒郭全宝,等于是引保代。
姜昆冯巩们拜马季更没有摆知仪式,只是摆了一场谢师宴,反而是侯宝林非常喜欢姜昆,经常到处说这是我徒孙。更有意思的是,当年四大名师中主要给马季传授的是刘宝瑞,侯大师只教了马季一段《卖布头》,还给了他几个段子文本,反正各种藏私。反而对姜昆这个徒孙,侯大师晚年在病榻上也主动给他说活,姜昆却害怕老爷子身体撑不住,各种拦着师爷。
说白了,摆知仪式不过是被炒作起来的一种伪传统,大肆吹捧它的人,目的也不是复兴传统,而是为了给自己立人设,顺便利用一些封建糟粕剥削和打压徒弟罢了。
师父跟徒弟之间重要的是相互尊重和传道受业,而不是人身束缚与道德追杀,商业炒作出来的仪式只是利益工具,资本包装的相声也只是娱乐玩物,不是传统文化的真相。
有什么关于相声的「冷知识」?
想到哪说到哪儿,写到哪是哪儿。
1、少马爷最有名的两段新相声,一段儿是《纠纷》;一段儿是《夜来麻将声》。这两段儿都被认为是怹和谢天顺先生的代表作之一。
其实《夜来麻将声》,给少马爷捧活的不是谢爷,是于世猷先生。
2、传统相声《卖估衣》和《卖布头》是两个段子,以前也有合起来使的。
其实不应该。因为《卖估衣》是柳子活,而《卖布头》是趟子活。
3、清门代表人物钟子良先生,当年被德国人诬陷偷了他们的一块表,一顿好打。
回家钟先生就编了个段子出气,这段相声叫做《卖五器》。
4、马三立老人的弟子没有一位是马氏相声的风格。
真正继承马三爷的,还是怹的儿子。不过宗马境界最高的,却是赵心敏先生。
5、高英培先生眼睛高度近视,近似于看不见。
白全福先生晚年耳朵失聪,近似于听不见。
6、相声本来没有“上台鞠躬”这一句。
魏龙豪先生长年在广播里耍单,怕观众们看不见,所以才有了这句台词。
7、相声门的正儿八经的字辈是“德寿立仁义”,应该念做“有德寿,立仁义”。
后面据说还有“师志恒,善其厚”,不知真伪。
至于“德寿宝文明”,只是约定俗成的。并不能算正儿八斤的字辈。
8、相声演员不能有口头禅(这里指的不是脏话)。
可是有这么一位,一上台总有一句“接下来由我来给大家表演……”
您猜猜是谁?
—————————————————————
先到这儿,想起来再添。
以上……
有什么关于相声的「冷知识」?
马三立的《三字经》,提到的人名,沈君、郝树旺、王元堂、刘文斌,王富贵,这几位长得都跟白全福似的,大圆秃脑袋。
马三立的《卖挂票》,“宝森身体不好,净闹病”,是真的。
还有,马三立说“你不尊重老前辈”,赵佩茹说“你是谁的老前辈”,我可不敢说是真的,但我听着没几分假。
有什么关于相声的「冷知识」?
郭德纲说得对,这玩意儿过去就是下九流,是一门儿手艺,跟拉车修脚剃头是一回事儿。天桥儿上撂地表演,平地抠饼,对面拿贼,是靠着真本事逗人笑挣钱的,养活一家子。过去能红的那必须是真有本事的。
解放了,一大批啥也不会的混进相声界。就像老郭说的,一大批所谓的相声表演艺术家在三十岁之前从事的别的行业。他觉得自己挺能说,喝点酒特别没人样,会普通话,实在说不利索可以称自己是南派笑星,打个领带就上晚会了。德云社火爆顺带也让真有本事的说相声的火了起来。
所以不要太拿相声当回事,什么这个师承那个大辈儿,你就是辈分再大啥也不会那你也是棒槌。观众不要胡捧乱捧,毕竟不是谁都能把握地住,有的被捧杀了就很可惜了。
有什么关于相声的「冷知识」?
当年宝琨大爺 笑暇大爺都提过 宝文鸣 现在都说宝文明 掰着手指头数吧 一个明都没有 另一个鸣呢 九哥陈鸣志 大秘之子苏鸣杰 作家王鸣禄 跳了海河的李鸣歧 田立禾的搭子任鸣岐 总算能找到几位
其实 德寿没问题 后边应该是立仁义三个字 可能解放后宝字的太多了 后边文字也不少 就顺延下来了……其实 宝字门长没有宝字 文字门长也没有文字 还都姓赵 另外 赵佩茹是旗人 当初改汉姓改的是这个肇 但是都不认识怎么念 水牌子也不好写 干脆 按同音选了赵
有什么关于相声的「冷知识」?
相声在开口行里是最差的一个行当。比不上评书,更比不上戏曲,成行也最晚。发展成现在这个样子,只能说传统曲艺的没落。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