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北京相声大会是郭德纲,张文顺,李菁三人创立,但到最后成了郭德纲一人的产业?
德云社也不能算是郭德纲一个人的产业,应该说是郭德纲家族和王惠家族共同的产业,也就是俗称的夫妻店。
很多人知道德云社本名叫北京相声大会,但其实最早的名字不是这个,而是“文记德云曲艺研习社”。老一点的观众都知道这个名字,因为当时德云社没有正式工商注册,也没有完成企业化组织形式,所以就以创始人的功劳大小来命名,而张文顺就是第一比重的创始人。
文记就是张文顺的文,而德是张德燕的德,也是张文顺家族里面的排字,后来被张老爷子拿来收徒弟了,云是张文顺的书斋听云轩,云鹤九霄龙腾四海也是张文顺书房里面的一幅字。
说白了,郭德纲最开始就是一个特别有能力的合伙人,但主要的财务和人脉都是张文顺在承担。实际上郭德纲自己的各种忆往昔或者营销文里面,他刚开始进北京的时候落魄的不行,根本不可能有经济能力去挑起一个班社。
但后来郭德纲凭着自己的能力,成为了相声大会的台柱子,并且形成了自己的粉丝群,德云社的利益产业链也越来越完善,参与者也越来越多。而张文顺又因为身体原因退居二线,于谦取代张文顺成为了郭德纲的黄金搭档,而且观众认可度更胜于张文顺,于是张文顺这个本来的大股东,也变成了联合创始人,“文记”也被摘掉,而且“德”也变成了郭德纲的“德”,不再是张文顺家谱里面的“德”了。
至于李菁,他其实是最早的主要演员之一,早期的相声大会东一榔头西一棒槌,没有固定的演出阵容,郭德纲张文顺李菁就是比较固定的演员。但李菁本身跟早年的郭德纲差不多,没有经济能力去出资,只能出力气和技能。因为李菁是大学生,所以他也兼任人事和财务这一块,到后来王惠家族进入,李菁才让出这部分权限的。
到2006年德云社工商注册,股东变成了王惠跟王俣钦,基本上就完成定性,这就是郭德纲夫妇的家族企业,其他人都只是员工。
为了证明自己也是大公无私,所以郭德纲自己的名字也没有出现在德云社工商注册的高管名单上,并且立了一个“郭德纲也是普通员工,领老板王惠工资”的人设,别说这一套很多新入坑的粉丝特别相信,就像郭德纲王惠两口子各过各的,财产一分钱都不混着用一样。
但在张文顺还在世的时候,郭德纲在做节目讲述德云社历史的时候,还是会说“张文顺打下了德云社半壁江山”。很多粉丝觉得这是老郭在谦虚,对张老爷子客气。其实这应该是德云社最真实的历史评价,张文顺是德云社的基石,没有张文顺打下的地基,就没有郭德纲才华施展的平台。而郭德纲凭着自己的天赋,以及相声史上首屈一指的营销能力,闯下了德云社后来的繁荣,那么他理应享受这些成果,前提是不能忘记张文顺所铺垫的一切。因为即使是把郭德纲吹成天神下凡,相声祖师爷的早期纲丝,也坚持认为郭德纲对张文顺的底限,也是要善待他的家人,也就是张德燕宁云祥一家人。
当然郭德纲这一点还是做到的,张德燕夫妇之前也在德云社做过管理,宁云祥也被郭德纲力捧过,但因为自己确实不是说相声的材料,所以早早的退出舞台。
至于现在郭德纲对张德燕母子如何,按照德云社一直以来的惯例,只要他们没有出来声讨德云社,那么肯定是处得比较和谐的,外人也不必妄加猜测。
至于郭德纲小舅子王俣钦,出了一本破书说德云社只有两个创始人,就是郭德纲和王惠。像这种等着瓜熟蒂落过来吃现成的人,放什么P都可以无视,他不过就是个工具人罢了,除了极端的脑残粉,也没人那他的话当回事。
千不该万不该,郭德纲自己不应该在张文顺去世后,刻意在节目上把“文记”两个字去掉,一副历史已经由自己书写的宇宙大宗师样。
的确无脑饭圈现在是德云社主流消费群,他们也相信德云社就是郭德纲夫妇单枪匹马打下来的,其他几百号人都是吃闲饭的垃圾。但最早那批看着德云社走过来的粉丝还没死绝,现在也还不到魔改历史的阶段呢~
以上~~~~~~~~~~~~~~~~~~~~
为什么北京相声大会是郭德纲,张文顺,李菁三人创立,但到最后成了郭德纲一人的产业?
郭德纲、张文顺、李菁是德云社的三大创始人,这是人所共知的常识,但是德云社成立之初并不是股份制企业,成立一个说相声的团体也是郭德纲的主意,所有资金来源也都出自郭德纲,从这一点来看,张文顺和李菁只是德云社的元老,而不是股东。
郭德纲第三次来北京发展之时,就发誓要在北京干出个样来,于是他找到了前辈张文顺,以寻求他的帮助,又找来年仅17 岁的李菁一块儿搭伙演出。他们三个在1995年结成了同盟,从此搭伙过日子,然后开始在广德楼等茶馆演出。直到1998年,邢文昭、徐德亮等相声演员的加入,他们三个人变成了十几个人,于是他们给这个团体命名为北京相声大会!
德云社从1995年成立,到2005年火遍大江南北,用了整整10年,这十年间,德云社一直是在干赔本买卖,入不敷出是常事。因为没有人认同、支持他们,剧场曾经经历过只有一名观众的尴尬经历,看不到希望的人走了,但是郭德纲始终在咬牙坚持,他相信德云社终归会有出头之日!
最难的时候,郭德纲的妻子王惠把自己的首饰、轿车全变卖了,然后把钱拿来给演员们发工资;郭德纲曾经在一个玻璃橱窗内表演48小时的真人秀,就是为了挣钱补贴德云社。也就是说,在德云社出名之前的十年,德云社所有的演出事务、场地租赁费用、演员们的工资全都是郭德纲一个人在张罗。年龄稍长一点的张文顺,看到郭德纲的困境,有时候会拿出钱帮助郭德纲,后来德云社火了之后,郭德纲不止一次的提出要给张文顺股份,但是都被老爷子拒绝了。至于李菁,德云社刚刚成立时,他还是个刚刚走出校门的学生,一无人脉,二无经济来源,他就是想帮忙也帮不上啊!
万事万物都可以通过现象看本质,李菁离开德云社的这些年,以及他在德云社的那些年,可曾提过关于股份的只言片语?因为他自己心里清楚,他充其量也就是德云社最有资历的元老,而不是股东!
至于题主所说的为什么德云社最后成了郭德纲一个人的产业,就太好理解了,因为德云社从始至终都是郭德纲一个人的产业,困难时没有人伸出援助之手,发达时别人也就没有资格插手!
再说了,德云社99%的股份都在王惠女士的名下,确切的说,德云社应该是王惠女士一人的产业!
为什么北京相声大会是郭德纲,张文顺,李菁三人创立,但到最后成了郭德纲一人的产业?
但愿提问者不是怀揣恶意、挑拨是非。
一场干柴烈火的热恋和闪婚,又有谁会去顾及几年后离婚时财产如何分割,或做个婚前财产公证呢。
和《中国合伙人》有些类似,初创时纯粹是激情和梦想在驱使,未来的路怎么走、结局会如何,谁心里都没谱。但可以肯定的一点是,合伙事业最终成与败,都很难善终。
不过,德云社(北京相声大会)一开始就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合伙制企业,只是三个酷爱相声的男人——一个憨厚老实的老头、一个怀揣梦想但四处碰壁的无业青年和一个在校生——因为共同的爱好走到一起搭帮说相声。
他们三人的关系,如同现在在地铁口、商业广场或小酒吧里驻唱的几名无名歌手,有梦但很远,也许一觉醒来就各奔东西。
张文顺年轻时为了爱情不惜丢掉旱涝保收的铁饭碗——北京曲艺团相声学员,轰动京城相声界,八十年代经商赚了些钱。
和郭德纲结识时,张文顺已经是年近六十的老头了,已经没什么创业的欲望,有的只是对相声的执着和当年被体制内“开除”的不甘。
2008年徐德亮退出德云社时,张文顺已经病危卧榻在床,只得委托另一个徒弟发表了一份声明,其中有这么一段话:我和郭德纲先生创立德云社时,并未想要拿这个团体发财,只是希望看到相声的重新繁荣......。
只能感慨,老头确实无私,更没有“股份”的念想。一个在商海打拼过的人,自然很清楚创始和权益,只不过和郭德纲一起出发时,并没有怀揣这个目的。
李菁在1996年时还是个在读高中生,因为从小喜欢上快板书,15岁时师从梁厚民正式学习。两年后,也就是1997年,考入北京工业大学经管学院工商管理专业。
2001年毕业后居于对曲艺的热爱,李菁放弃本专业而去报考了部队文工团,一等就是两年。这期间,李菁边等录用通知,边到德云社去演出、打发时间。
时间到了2003年,通知没等到,死心的李菁才决定全职加入德云社。而郭德纲在2004年拜师侯耀文,2005年就出名了,最艰难的岁月恰恰在1996年至2003年这段时期。
很多人都看过郭德纲早年只身到安徽电视台,为了当一个综艺节目的配角主持、赚点钱补贴德云社支出,不得不接受一个吃住玻璃屋48小时生存的考验,这一年就是2003年。
再往前,2001年德云社入不敷出,郭德纲妻子王惠卖掉从天津开来的夏利车和身上首饰,用于支付演出各种“挑费”。张文顺也时常从家里拿钱补贴德云社开支。
曾经有那么一段时间,德云社演出只有郭德纲、张文顺和李菁三个演员,轮番上阵。对德云社初创时期的立足,李菁确实有功,要说是德云社创始人,是给李菁“贴金”了,用“元老”一词似乎恰当些。至于股份,与他无关。
再聊下那时的郭德纲。经历两次“北漂”后,当初那股怀才不遇和高昂斗志,基本被磨得只剩无限的落寞和惆怅了。
1995年再进北京,几番折腾还是穷困潦倒,一次偶然瞎逛到一个小茶馆,才有幸结识几位有共同志向的老少爷们。
彼时的北京,相声趋于没落,民间相声小剧场极少。而作为相声“龙兴之地”的天津,小剧场算得上“繁荣”。在进入体制内无望的情形下,小剧场相声给郭德纲带来了一线希望。
德云社创办时提出“让相声回归小剧场”的主旨,确实是郭德纲内心真实的想法,但也是对外宣传的响亮口号,甚至有一定“画饼充饥”的成分。这和多数小企业成立之初挂出的横幅一样,目标很远大,但谁也不知道能走多远。
郭德纲需要生存,不求显达,但也不能像前两次一样灰溜溜回到天津,只好硬着头皮在小剧场相声这条路走下去,也实在没别的出路了。那时,但凡有一个可以进入体制内的机会,他都不会放过。
坚持下去成了唯一的选择,别的郭德纲也干不来——文凭摆在那呢。很多无可奈何的坚持,其实最终都成就了自己的未来,而且德云社从一开始,也就是以郭德纲为主线在一笔一划描绘着蓝图。
如果张文顺还活着,当仁不让的德云社二当家——只是老头未必有这个兴趣,也是毫无疑问的创始人之一,更是郭德纲一生遇到为数不多的贵人之一。这也就很好理解,为什么德云社总店后台供着四位遗像,其中之一就是张文顺。
为什么北京相声大会是郭德纲,张文顺,李菁三人创立,但到最后成了郭德纲一人的产业?
德云社的资金都是郭德纲一个人解决的,而后来张文顺去世,李菁又离开了德云社,自然就成了郭德纲一个人的产业。
成立德云社是郭德纲的主意,也是他一个人在出钱运作德云社的前身北京相声大会成立于1995年,由郭德纲、李菁、张文顺三人创立,在广德楼等茶社演出。
1995年,郭德纲第3次北漂,发誓一定要在北京混出个人样来,便想着成立北京相声大会。所有的资金都是他一个人在想办法出,那时候李菁才17岁,还是一个学生。
1996年,相声演员邢文昭、徐德亮等人陆续加入德云社,后面有了十几个人的规模,2003年更名德云社,沿用至今。
郭德纲在当初创立德云社,是为了说相声的梦想。尽管那时候说相声赚不到钱,经常吃了上顿没下顿,但他一直在想办法解决资金问题,四处兼职,维持德云社的运转。
从一开始,德云社就是郭德纲一个人的产业,因为他出钱又出力,而李菁和张文顺只是帮忙,是元老。
何况德云社并不是股份制,一开始李菁和张文顺并没有股份。
张文顺去世,李菁离开德云社,只剩郭德纲一个人管理张文顺于2009年2月16日因病去世,李菁于2010年8月6日与何云伟宣布退出德云社。
德云社1995年成立,到2005年郭德纲火了以后,才有了保障,过去的这10多年时间非常不容易。
郭德纲火了没多久,张文顺去世,李菁也退出了德云社。李菁之所以退出德云社,并不是待遇方面的问题,而是与郭德纲的理念不同,道不同,不相为谋。
便留下了郭德纲一个人管理德云社,一直到现在,都是郭德纲在打理,尽管有栾云平等人帮忙,但重大决策还得通过郭德纲。
郭德纲把股份都给了王惠,是出于对王惠的报答,因为在德云社最困难,郭德纲最穷时,王惠并没有计较,愿意跟郭德纲在一起,并且卖车卖首饰,支持他的事业。
而王惠也一直在帮助郭德纲打理事业,她的所得都是应该的。
王惠与郭德纲都是一家的,所以,德云社既是王惠,也是郭德纲的。
德云社现如今的发展,管理只有郭德纲一个人能胜任德云社早期的一些员工成分都比较复杂,哪里来的人都有,但随着曹云金、何云伟等人的离开,以及德云社的正规化,唯一的管理人也就只有郭德纲能胜任了。
德云社现在基本上都是郭德纲的徒弟,郭德纲的好友及亲信,可以说,德云社现在全部都是郭德纲的人。这些人对郭德纲忠心耿耿,愿意跟着他奋斗一辈子。
德云社就是一个和谐的大家庭,不仅有快乐还有温暖,彼此之间,不是亲人,胜似亲人。
在郭德纲与王惠的悉心打理下,德云社发展越来越好了。德云社还在一直培养新人,为相声界输送人才,形成了良性循环。
这以后德云社也就是郭德纲一个人的产业。如果有一天他老了,不能上台了,那么可能就会交给郭麒麟来管理,但还是会按照郭德纲的思路走下去。
表面上王惠是董事长,实际上在德云社的人心目当中,郭德纲才是真正的董事长。
为什么北京相声大会是郭德纲,张文顺,李菁三人创立,但到最后成了郭德纲一人的产业?
北京德云社是郭德纲独自创立,张文顺和李菁只是创立初期的合作者,算得上是德云社元老!
1995年,郭德纲创立北京相声大会,也就是德云社的前身。直到1998年郭德纲才与张文顺、李菁相识,并邀请加入德云社。也就是说,德云社并非三人共同创立,而是张文顺和李菁加入德云社比较早。严格来说,张文顺和李菁二人并非创立者,只能说二人是功臣元老!人们习惯说德云社是郭德纲、张文顺和李菁三人创立。一方面是因为2003年北京相声大会更名为德云社。这个时候的德云社绝对骨干只有郭德纲、张文顺和李菁,从这方面看也可以称之为创立者。
另一方面是因为张文顺和李菁对于德云社发展真的起到了很大作用。从1995年一直到2003年,郭德纲苦苦支撑北京相声大会。如果没有李菁和张文顺的支持,也不可能有后来德云社的成功。
北京德云社实际控股人是王惠,严格来说郭德纲都只是一个员工,张文顺和李菁当然也没有股份!
2002年左右,北京相声大会面临着巨大的困难,经济上难以为继。这个时候,还没有与郭德纲结婚的王惠变卖首饰,甚至是父亲给自己作为生日礼物的夏利车也卖了,换钱支持郭德纲的事业。也正是因为这些钱,北京相声大会更名德云社,王惠作为法人。而后德云社有了很大气色,开始逐渐火起来。
直到现在德云社的股份王惠还是占据99%,是绝对的控股人和管理者。当然现在张文顺先生去世,李菁早已离开德云社单干。人们提起德云社想到的就是郭德纲。而且郭德纲与王惠又是夫妻,自然认为德云社就是郭德纲的产业。其实德云社应该说是王惠的产业,这里面还是有区别的。
德云社到底是谁的产业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德云社能够依法纳税,并且为观众呈现更多优秀的相声。
德云社红火之后,郭德纲也曾主动找到张文顺先生,想要给他一些股份,可是张文顺并没有接受。在张先生看来,德云社还是在郭德纲自己的手里更有利于发展。
现在的德云社依然是相声界一家独大,郭德纲以及弟子们为观众带来无数的笑声。如今提到相声就必然想起德云社,提起德云社必然想到郭德纲。其实,德云社是谁的产业,或者说德云社赚多少钱并不重要。只要他们能够依法纳税,就足够。更重要的是,他们能够不断的给观众带来更多好看的相声。
我是雨天论娱乐,欢迎点赞关注!
为什么北京相声大会是郭德纲,张文顺,李菁三人创立,但到最后成了郭德纲一人的产业?
谢邀 得寸不尺 点到为止:李菁和张文顺的名字都没有德字,只有郭德纲有德字,说明只有郭德纲和德云社一脉相承。张文顺帮助过郭德纲,郭德纲视张老爷子为良师益友,所以老爷子的遗像至今挂在德云社的后台,供人瞻仰,以示对张文顺先生为德云社做出贡献的认可。李菁是很早就加入了德云社,但是因二零一零年的“八月风波”,与何伟一起离开了。德云社是从一个相声作坊干起的,从一开始的无人问津,到现在的一票难求,是郭德纲的忍辱负重,砥砺前行,才把德云社打造成了现在的文化产业。这是不争的事实,所以不管是已经去世的张文顺老先生,还是离开德云社的李菁,都不可能也不应该对德云社的股份有觊觎。郭德纲是个懂得感恩的人,从他对张文顺老先生一家子的照顾就说明一切,如果李菁不退出德云社,郭德纲必然像对待张文顺一样对待李菁的,可惜李菁没那个福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