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荣射雁为什么选第三只?在三国关兴射雁也选第三只,这是为何?

水浒三国里射箭的高手很多,他们在显示箭法时都选射大雁,古代射箭高手都选大雁是什么原因?而且还选第三只雁射?这又是什么原因?

花荣射箭的片段是酱紫:

远远的有一行雁来,花荣未敢夸口,这枝箭要射雁行内第三只雁的头上。射不中时,众头领休笑。”

话音刚落,一声弓响,一声哀鸣,一片喝彩。

中矢的大雁从空中直直坠落,划过梁山旷野上方的千里黄云。众人赶上前去,仔细一瞧,花荣果然射中了第三大雁的头颅。

花先锋射第三只大雁,主要是想装一下X,证明自己想射嘛玩意儿就射嘛玩意儿。因为刚加入时候,晁盖看花荣细皮嫩肉的小白脸德行,有点瞧不上他,觉得他更适合去新宿当牛郎。

花荣为了不被面试刷下去,所以就秀了一手,从此被梁山好汉取了一个网名“小李广”。

花荣脸上笑眯眯心里MMP,你才李广你全家都投降。

《三国演义》关兴射雁则是酱紫:

关兴挽弓在手曰:“射中红心何足为奇?”正言间,忽值头上一行雁过。兴指曰:“吾射这飞雁第三只。”一箭射去,那只雁应弦而落。

关兴射雁的目的,是跟张苞较劲,想争攻打东吴的座次。刘备看见他们两都这么虎,于是把先锋官的位置给了吴班。

当然这都是演义小说虚构的情节,大雁飞行高度少说也有一千米,高射炮打起来都费力,何况用人力射出去的弓箭。

估计花荣跟关兴都是在弓箭后面绑了火箭,点燃后咻一声,跟二踢脚一样朝着第三只大雁飞出去,大雁正突然菊花一阵发寒,感到今天要倒霉。低头一瞅,艾玛一个闪着火花的玩意儿朝自己飞过来,吓得赶紧给前面的大雁汇报。

它用翅膀拍前面一只大雁的屁股,结果第二只大雁刚好长了痔疮,被拍得生疼,于是掉头抽了第三只大雁一顿,把它从天上打了下来。

掉下来的时候,脑袋正好被箭扎着,让花荣关兴捡了便宜。

当然古人编撰这些段子,也有他们的寓意。

首先头雁是领队,如果把它射下来,整队大雁就散了,就像没有导航的汽车一样,最后只能汽油耗尽搁浅。

所以出于对动物的保护,武将炫技都是找第二或者第三去射,那样显得特别有仁慈之心,薛仁贵就是这么操作的。另外头雁也是首领,你这出手就对老大下手,容易让领导怀疑你的居心,今天你能射头雁,明天你就能射我咯,拖出去杀了吧~

花荣之所以不射第二只,原因就是当时宋江排在晁盖后面,花荣一眼就看出宋江才是真老板,所以故意选第三只射,意思就是除了老大老二,其他人我都不放在眼里。宋江也对花荣的小心思秒懂,并且对他个人能力十分满意,后期对花荣的座次安排,也仅次于梁山老人林冲。

关兴就更单纯一点了,头雁代表刘备,第二只是他老爸关羽,第三只是张飞。他跟张苞较劲,肯定就是冲着老三下手了。

花荣射雁为什么选第三只?在三国关兴射雁也选第三只,这是为何?

因为英雄所见略同。不过,我指的是施耐庵和罗贯中,据考证,施耐庵也许是罗贯中的师傅。当然,这两个射雁的情节,都是小说家杜撰的。虽然花荣身在北宋,关兴活在三国,不过,《水浒传》和《三国演义》都是明代的小说,其情节略有雷同,实在是有情可原。 当然,这两位英雄好汉,不约而同地射了第三只大雁,是有缘由的。其实,这个情节安排,与我国的历史文化传承有关。

(空中飞翔的大雁)

可以肯定,射大雁是小说家杜撰的情节

能够弯弓射大雕,或者弯弓射大雁,都表明一个事实,这位英雄是如假包换的神箭手。

花荣的诨名叫小李广,可见,他的射术非同一般。因为,汉代名将李广,就是凭着箭不虚发,才令匈奴闻风丧胆的。同样,关兴是武圣关老爷之子,自然,也应该具备百步穿杨的准头了。

按照鸟类科学的研究结果,大雁的飞行高度一般在2000米,最低也不低于1000米吧。所以,用弓箭射飞行中的大雁,还指哪射哪,是不可能的。反而是,在大雕于低空抢食的时候,有可能被弓箭射中。

(汉代名将李广,是中国历史上的最有名的神箭手)

根据《北史·长孙晟传》记载,虎将长孙晟曾经一箭双雕,这个成语就是这么来的。原文如下:

尝有二雕飞而争肉,因以箭两只与晟,请射取之。晟驰往,遇雕相攫,遂一发双贯焉。

可见,射低空觅食的大雕,显然比射飞行中的大雁容易一些。所以说,花荣与关兴射大雁的赫赫战绩,是编出来的。那么,为什么要这么编呢?还要射第三只大雁?待我慢慢道来。

在历史上,有没有真正用弓箭射下大雁的人呢?

真实存在过的神箭手,历朝历代都有。不过,还真没有用弓箭射下过大雁的记载。李广之后,出现了一箭双雕的长孙晟;长孙晟之后,就要算是唐代三箭定天山的薛仁贵,最为有名了。

薛仁贵,名礼,字仁贵。唐河东道绛州龙门县修村(今山西河津市修村)人。他东征西讨,立下赫赫战功。特别是,他的神奇的箭术,几乎达到了出神入化的水准。

(薛仁贵箭术精湛,战功卓著)

正因为如此,从宋元以来,神箭手薛仁贵为蓝本的故事,就大量涌现了。比如,在元代,即有戏剧家张国宾撰写的《薛仁贵衣锦还乡》杂剧。到了清代,如莲居士又撰写了章回小说《薛仁贵征东》。

久而久之,在民间戏曲舞台上,陆续推出了许多有关薛仁贵的戏。因为他的箭术高超,所以,除了三箭定天山之外,在射箭的情节上又有了新的进展,他也开始射大雁了。

比如,京剧《汾河湾》(又名《打雁进窑》),就是最有名的一出。可是,在《汾河湾》中,薛仁贵的箭术,却惹出了大麻烦。

(京剧《汾河湾》的老剧照)

不射头雁射二雁,是薛仁贵的未曾谋面的儿子薛丁山,秉持的基本原则。这一点很好理解,因为头雁一旦出事,雁群就群雁无主,乱套啦。另外,放过头雁,瞄准二雁,也较为稳妥一些,对吧?

这个薛丁山因家贫(父亲出外征战多年)而每日用弓箭打雁养亲。阔别家乡10几年之后,薛仁贵富贵还乡,行至汾河湾,正好遇到薛丁山在打雁。按照东北二人转的唱词是:

只见他让过头雁射二雁,一箭射在那雁的咽喉间。

不料此时,突然窜出一只猛虎,薛仁贵急发袖箭,竟然误伤了还未相认的儿子薛丁山。剧情就这样离奇地展开了。

待见到阔别已久的妻子柳迎春,薛仁贵才醒悟过来,自己刚才犯下了弥天大错。夫妻二人悲伤不已,哭着奔向了汾河湾。

你看,不射头雁射二雁,演出的是一场悲剧。所以,花荣和关兴,怎么可能射头、二雁呢?老话说,事不过三,射第三只大雁最合适不过。

其实,《汾河湾》是根据《桑园会》的情节改编的,《桑园会》的情节,则来自汉代刘向的《列女传》。原文如下:

鲁秋洁妇者,鲁秋胡子之妻也。既纳之五日,去而宦于陈,五年乃归。未至其家,见路旁有美妇人,方采桑,而悦之。......

从以上情节演变的轨迹看,可以肯定地说,中华文化是一脉相承的。

花荣与关兴,是如何射下第三只大雁的呢?

先说三国时期的关兴。在《三国演义》中,是这样写的:

兴挽弓在手曰:射中红心,何足为奇。正言间,忽值头上一行雁过,兴指之曰:吾射这飞雁第三只。言讫,那只雁应弦而落。文武官僚,齐声喝彩。

再看看北宋时期的花荣吧。在《水浒传》中,花荣射雁的情节是这样的:

远远的有一行雁来,花荣未敢夸口,小弟这枝箭,要射雁行内第三只雁的头上。射不中时,众头领休笑。......当下花荣一箭,果然正中雁行内第三只,直坠落山坡下。急叫军士取来看时,那枝箭正穿在雁头上。

(小李广花荣,令众头领见识了他的箭术)

小结

真厉害!怎么那么准呢?要我说,《三国演义》与《水浒传》,在此处的描写,怎么那么相似呢?也许是因为,两位小说作者,英雄所见略同。不过,我们不应该太奇怪。因为,他们都是明代的人,还可能存在师生之谊。另外,在那时的说书场上,大概,市井小民观众的欣赏口味,就是如此吧。

总而言之,中国古典小说中的许多桥段,有程式化的倾向。 所以说,英姿勃发的花荣和关兴,不可能像悲剧人物薛丁山以及父亲薛仁贵一样,不射头雁射二雁,他们只能射那第三只大雁。

花荣射雁为什么选第三只?在三国关兴射雁也选第三只,这是为何?

水浒传》里的花荣和《三国演义》里的关兴,射雁时为何都选择雁阵中的第三只?

这是个很有意思的问题。也很容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我的观点是:

一、《水浒传》和《三国演义》是有牵连的两部古典名著。与射雁也就有了相濡以沫的关联。

这两部名著都诞生于元末明初,作者分别为施耐庵和罗贯中。据相关学者研究,罗贯中是施耐庵的学生,施先生创作了《水浒传》之后,罗先生曾进行过修订加工。也就是说,目前我们读到的《水浒传》,里面是有罗先生笔迹的。

既然有这个过节,我们就完全可以推论,《三国演义》里关兴的射雁,有可能是罗贯中借鉴了《水浒传》里花荣射箭的情节。当然二者也可能都是罗先生的改编。总之二者都有可能。因为这样的历史迷团,作为今天的我们,已经无法准确考证了。

二、花荣和关兴不约而同地射落雁阵中的第三只,可以有两种解释。

第一种解释:头雁是领头的,代表着领导者和领路人。于是若射头雁就蕴涵了两层含意。

其一,表面涵义:

射落了头雁,会搅乱雁阵的方向感和队伍的完整性,使队伍成为一盘散沙,变相地等于做了一件坏事,让人于心不忍。

其二,深层涵义:

头雁是一把手,你把头雁射落,现实中的一把手能高兴么?弄不好会戴上居心叵测用心不良的帽子。

第二只雁是二把手,是接班人,射落第二只雁等于是斩断了一把手的臂膀。自然也不妥当。

但如果射落最末尾的一只,又有些专挑软柿子捏欺负人的意味,会让人产生拍马屁势力眼儿的误解。所以就只好选择射第三只雁。

第二种解释:头雁和尾雁相对容易捕捉,而射第三只雁才是最难的。

雁阵不是固定的物体,而是在飞行的动态中。在这个流动的雁阵中,头雁和尾雁显然是最容易捕捉的目标。花荣和关兴既然要显示自己射箭的功夫,也就不可能选择容易射中的目标。

同样道理,如果选择雁阵中间的目标,难度自然就大了许多。所以他们都不约而同地选择了第三只雁作为显示神箭功夫的目标。

三、之所以射雁而不是其它飞鸟,是因为只有大雁才排成整齐的队列飞行。

在古代射箭功夫表演中,有射野鸡的,有射狼虫虎豹的,但那都是单独的物体,目标相对容易捕捉。而《三国演义》中吕布的辕门射戟虽然也很精彩,但那毕竟是固定目标,也就更加容易捕捉了。

而在天空中飞行的大雁,既是流动的目标,又是多个目标选择其一,这个难度就比单独目标和固定目标要大得多。也就更能显示出神箭的功夫。

所以,《水浒传》中的花荣和《三国演义》中的关兴,为了显示自己的箭术不同凡响,便不约而同的选择了射雁,而且是飞行雁阵中的第三只。

花荣射雁为什么选第三只?在三国关兴射雁也选第三只,这是为何?

大雁迁徙过程非常辛苦,飞在最前面的雁就是头雁。要在前面领飞,空气阻力最大,比其他的雁累多了。而且雁是仁义的鸟,让老弱病幼雁飞在队伍中间,省力又安全,所以人们都不忍心射头雁。我忘了是什么戏有句唱词也是:让过头雁射二雁,也是这个道理。另外,佛教中有戒食“五荤三厌”的说法,这三厌,据说就是指牛、狗、雁。这里的厌不是讨厌,而是不忍的意思。

花荣射雁为什么选第三只?在三国关兴射雁也选第三只,这是为何?

谢邀。箭法高手即兴表演技能,往往选择射雁,关兴如此,花荣亦然。那,为什么他们会不约而同地选择射下排雁中的第三雁呢?有认为,射第三雁,有撞彩成份,即如三雁不中,仍然有可能把二雁或四雁射下。其实,果真如此,那就是箭手信心不足的表现,这对于象关兴或花荣这样的英雄人物,是不耻于这样的。那么,这又有什么讲究吗?肯定有的:第一雁是头雁,它是带领雁群奔赴目的地的领导,英雄惜英雄,头雁是万万不能射的;二雁是副头雁,一旦头雁疲惫或不侧,二雁就会顶上头雁,这也是不能射的。因此,箭法高手,选择射下三雁,既显英雄气质,又显个人素质!

花荣射雁为什么选第三只?在三国关兴射雁也选第三只,这是为何?

你说,这一个好好的展示自己箭法的机会,活生生弄出了这么一副江湖的习气。你说这施耐庵如果不是徐克导演前世,我真还有点儿不信!

这个大雁,它的迁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图中大雁的领头雁!是最吃力的一个。首先他得辨明方向,知道该往哪里飞,第二,它在前面飞行的时候是没有任何风的!也就是说,后面的大爷那稳定的前面有领头的大雁翅膀,扇起的风带动着然后往前飞,但是最前面那个大雁,他肯定是要靠自己。才能够飞的起来!所以领头的大雁通常来讲它是最费力的一个位置!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去看大雁群,他摆出来的阵型要么是人字形的,要么是斜的!

也不知道是不是古人出于这个原因,我想可能是大家看着领头雁有点类似于领导的位置。可能是因为这个原因,所以大家对于领头的大雁十分佩服!因此,无论是在中国传统文化之中,还是在戏曲,小说等等之类的里面,领头的大雁这是不能射的!你如果真的干了这个事情,那肯定会被其它人指着脊梁骨在那里说说,你这人怎么不尊重领导,或者是如此卖力的一个大哥,你把它给射下来了,对于整个大燕群来讲,是不是太过于不仁义了?

所以这第一只领头雁,这是不能射的!那为什么不射第二只大雁?

这个可能性可就多了!首先第一条理由,那就是,害怕误伤领头大雁!

虽然演义小说里面大家知道这些神箭手射箭必中这样一个。设定,但是很多人为了满足这个情况,为了能够满足那种紧张的氛围,(今日头条漩涡鸣人YY首发于悟空问答)这个射箭之前肯定是要营造一种紧张的气氛的。在这种情况下,你总不希望作者一个手滑诶,写的你本来要射第二只大雁的,射到第一只大雁去了!说好的要尊重领导呢,说好的要放过领头大雁呢,结果你把领头的大雁给射下来了,那这怎么办?

这演绎小说,说出来,这看书的人就会觉得这人怎么这么不忠不义呀!因此,为了杜绝这个可能性,同时呢,也为了能够留一个后手。一般来讲是第三只大雁,最稳妥也最保险!

第二个可能性呢,就是这第二只大雁可能会成为领头的大雁!其实自然界也确实存在这个情况,领头的大雁如果感觉太过于劳累的话,他会退下来,而这第二只大雁自然而然也就成为领头的大雁!那么在整个团队里面,老大如果一不小心走了,那很有可能就是老二过来接替你,比如说当时的水波梁山就是这么一种情况!

那在这种情况之下设第三只大雁,这是为了杜绝可能会伤到未来的领导,虽然这第三只大雁也有可能成为领头的大雁,但是这是要等到第一只和第二只大雁同时不行的情况之下才会轮到第三只打印!这种情况的可能性还是偏小的,所以,还是选择第三只大雁比较保险一点!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