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晗《上海堡垒》已经崩了,下一个流量明星的电影也会重蹈覆辙吗?

不可能!不可能!不可能!

《上海堡垒》扑街,只不过宣告了一种类型电影的终结,那就是大成本大制作大IP大流量,但却打算跳出流量明星影响之外,去找路人掏钱包的电影终结了。

流量电影不会终结,因为流量电影就是只能针对流量明星粉丝圈子的产品,你不能跳出这个圈子YY其他人也都是韭菜。当你把镰刀伸到不是韭菜的路人脖子上,别人就会给你呼一个大嘴巴,然后到处嚷嚷:

诶,这孙子疯了,要出圈了诶!!流量明星拯救不了一部烂片,同理,流量明星也毁不了一部好电影!天下苦流量久矣,但没必要视流量如虎,谈之色变。

流量明星时至今日,仍然是资本捞快钱的最快捷径,前提是计算精确,并且在可控范围内锁定目标用户,一举收割即可。

蔡徐坤的新专辑听过没?十个英文单词循环三分钟,配上一段尴尬至极的MV,一举收割三千万营业额。说实话作为一个略懂视频后期成本的人,这首单曲的所有制作成本和平面设计视频后期等,就算开假发票也不会超过一百万,但回报率是百分之三千以上。这就是流量的真实能力,但超出这个范围,即使韭菜再傻叉,你也无力回天。比如《上海堡垒》居然夸张的投入三亿成本,预计要从韭菜地里面捞回十亿以上的利润,这就叫想疯了心。除非能把舒淇换成蔡徐坤,其他配角分别是吴亦凡、张艺兴、TFBOYS、乔碧萝等,才可能得偿所愿。

流量明星既然是数据运算出来的成品,那么在进行市场投资的时候,精密运算就必不可少。千万不能像滕华涛一样,一厢情愿的认为自己有那么多知名影视剧的导演底子,加上科幻题材的市场号召力,以及舒淇一张大嘴吃四方的霸气,以及鹿晗作为顶流的盛世美颜,那么这片子保底十亿一不小心就票房纪录,心里还有点小激动呢?

别这么傻了,流量明星的使用说明书,自己去跟管虎,跟吴京学学。《老炮儿》里面,吴亦凡和李易峰都是配角,但被宣传成男二男三,其实戏份还不如张涵予的假肌肉多,但就能硬生生给电影票房打鸡血,让那些粉圈的傻狍子一群接一群买票进场,而且各种安利“凡凡演技爆表”、“峰峰必须影帝”。吴京拍《战狼2》最先预设的配角就是吴亦凡,但凡凡觉得战争片会伤到自己的盛世美颜,所以被鱼塘塘主张翰抢滩登陆,收割一波人气,知道张翰的人自己去搜一下他以前的影视剧表现,演技渣成什么样就不说了,除了表情包有几个人知道他。

说白了,流量明星的价值就是在电影本身质量过硬的情况下,给电影增加额外的票房补贴,让那帮追星粉进场捧爱豆。如果要让流量明星当主咖承担票房,那么必须压缩预算到流量明星粉丝的承载范围以内,千万不要奢望五亿以上,截止今天,即使流量横行的最巅峰,流量明星主演的电影也没有票房过五亿的。而上海堡垒这种投入三亿预计十亿回本的,直接上吊就可以了,别自欺欺人。

所以说流量不会死,只是要靠流量恰烂钱的资本一定要牢记这个教训,数据造就的流量,那么数据就应该是流量电影的先行成本,必须提前算清楚。

鹿晗《上海堡垒》已经崩了,下一个流量明星的电影也会重蹈覆辙吗?

鹿晗算是吃尽流量的红利,最终被流量反噬的典型了。

电影与流量的合作,不是因为鹿晗开始,当然也不会因为鹿晗结束。不过这次通过上海堡垒事件,会让很多电影人看到流量的真实购买力并不如想象的强大,也会看到大众对流量心里的排斥和抵制,以后对合作流量的选择会更理智和谨慎,不会再那么趋之若鹜争抢流量了,这是好事。

说句良心话,上海堡垒被批大烂片,不是鹿晗一个人的锅,一个豆瓣评分三分出头的片子,那是全方位的烂,鹿晗只不过因为流量的身份成了风口浪尖大众情绪的宣泄口。一部好的电影,需要具备很多因素,也需要得到观众的共鸣,以急功近利圈钱为目的迎合粉丝经济的产品,必然一败涂地。

演员只是电影的一个环节,流量既不是电影的救命稻草也不是致命毒药,用流量也有好电影,不用流量也有大烂片,流量时代还未完结,流量自带的高热度高讨论度的优势也还在,流量中也不乏实力人气兼备的演员,而电影业也远远没到谈流量色变的时候,流量用得好还是能给电影锦上添花的。

鹿晗《上海堡垒》已经崩了,下一个流量明星的电影也会重蹈覆辙吗?

豆瓣3.3分,至今没破1.2亿大关,电影《上海堡垒》彻底黄了。导演滕华涛道歉、编剧江南道歉,官方微博“发疯”之后也道歉了,现在,吃瓜群众静候主演鹿晗道歉,却等来了一句不咸不淡的“感谢所有的鼓励和批评”。

面对《流浪星球》的硬科幻开山之作地位,《上海堡垒》选择了另辟蹊径的“科幻+爱情”题材,用科幻的外壳套着末世爱情的故事,试图用末世衬托这段充满悲伤与残酷的的“姐弟恋”,进而引发观众的感情共鸣。

本质上,《上海堡垒》就是一部“爱情片”,在创作思路层面上是没问题的。选择江南的大IP小说、请拍过《失恋33天》的滕华涛导演,选择鹿晗+舒淇的CP组合,都是这种创作思路下“有理有据”的选择。

我之所以说“正确”,因为这部《上海堡垒》本质上就是一部带着大IP属性的“粉丝向电影”,资本和影视公司能给鹿晗1亿元(一说1.2亿)的片酬,说白了,就是向鹿晗“买流量”。

这种套路前几年就已经“很成熟”了,三年前那部公认的烂片《盗墓笔记》,就因为鹿晗主演的“流量加成”,最终拿到了10亿票房。

《上海堡垒》的惨败,间接验证了“买流量”的办法已经不像以前那样,只要出个镜、露个脸就能把票房赚回来了。明知道钱都用在片酬宣发上了,影片质量很堪忧,却揣着明白装糊涂,拿营销“骚操作”当成最后的救命稻草,《上海堡垒》掩耳盗铃的样子,真恶心。

本质上,《上海堡垒》就是一个“出口”,承载了这么多年来被资本、影视公司和流浪明星忽悠买票看烂片的观众,一次酣畅淋漓的集中式感情宣泄。清算《上海堡垒》的责任,鹿晗首当其冲。正因为这是一部为他“量身定做”的电影,正因为他拿了最高的片酬,这个锅才最应该由他来背。

流量本身就是一把双刃剑,如果用好了,就能活跃和刺激市场需求,让观众凭着明星的口碑掏钱买票;如果用不好,就成了像《上海堡垒》这样引发“全民狂欢”。

国内流量明星主演的电影中,口碑最好的要数李易峰主演的《动物世界》,拿下了5亿票房,豆瓣7.2分的评价不低了。这从另一个侧面证明了,只要能兼顾明星效应与故事逻辑,流量明星一样能拍出有话题、很精彩的商业电影。

《上海堡垒》是鹿晗个人的失败,但他并不能代表所有的流量明星。前有李易峰的《动物世界》,后面还有很多或青春偶像、或奇幻动作的影片等着观众来看,观众也愿意给其他的流量明星和电影机会。

鹿晗《上海堡垒》已经崩了,下一个流量明星的电影也会重蹈覆辙吗?

流量明星,流量明星电影,是华语电影商业化过程中一个误区,但在过去的数年里它一度是符合市场规律,并且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资本疯狂的涌入电影行业,在带给电影行业发展的同时,也极大的提高了行业的激烈竞争。但最后,流量明星电影也终将因为“竞争力”不足而会被淘汰!

鹿晗,并不是唯一一个流量明星,但他拍的电影却是最具有典型意义的流量电影。

对绝大多数商业电影来说,追逐票房、谋取利益是根本需求,而流量电影的诞生也曾经有广泛的群众基础。那时的中国观众厌倦了满屏都是好莱坞,内心渴望着华语影片绽放,那时候中国观众更多的将电影当做一种消遣的方式!

于是乎,选择花钱去看一部电影,主要看主演(或者导演)成为了风潮,这其实是无可厚非的,你看好莱坞,你看香港,具有票房号召力的巨星们都是香饽饽,因为他们的电影能卖钱!但为什么流量明星电影却会越来越差,最后甚至会导致全民声讨呢?

答案其实很简单,是因为这些电影的制作模式本就是图一时之利,而不是谋长久之计,一旦观众发现这个事实,都会有上当受骗的感觉。观众可以将对明星的热爱转化为一次掏钱买票的作品,但对电影要求再低的观众,也希望看到一部除了赏心悦目,还能有情感上共鸣,并且值得分享给身边朋友的好作品。

一次次恶性循环,一次次的不满,终于流量明星电影到了万劫不复的地步!下一部流量明星主演的电影会不会扑街,骑手不敢妄言,因为粉丝的力量是不可估量的,但流量电影时代毫无疑问是终结了。

中国电影正在迎来真正意义上的黄金时期,我们能选择的好电影实在太多了,既然如此,又何必纠结于“流量电影”呢!

虽然说存在即合理,但是有些事情注定是会被遗忘的!

鹿晗《上海堡垒》已经崩了,下一个流量明星的电影也会重蹈覆辙吗?

就说一句归国四子的电影能看嘛?

鹿晗《上海堡垒》已经崩了,下一个流量明星的电影也会重蹈覆辙吗?

一定会的。实话讲这部电影如果片方不请鹿娘娘很多人还是会去看一看的,一看演员表直接就不去了。流量体现在微博上,不代表它演戏也行,直接导致上海堡垒崩了。

个人感觉这些所谓的流量明星都是票房毒药,用他们肯定下部电影也是同样的遭遇。现在的好观众需要审美,而不是胡乱塞给他们一种所谓的变态的帅就够了,那样只会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