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公司大领导的用人态度是“你不愿意干就别干,有的是人干”作为员工该怎么做?
没办法,谁叫人家是领导呢?有能够放这种狠话的话语权,而且还能把狠话执行到位,所谓“每一个字都能在地上砸个坑”就是这种人。
但这种性格强势的人对企业管理不见得是坏事,具体需要看企业规模。如果是一家大中型企业,而且已经有稳定的盈利和运营模式,那么中下层管理岗有这股狠劲,对于工作效率和具体执行是有一定积极作用的,毕竟基层员工确实能力参差不齐,能干就干,不能干就滚蛋,可以最短时间筛选出与企业发展方向匹配的员工。因为中下层管理人员的权限本来也有限,他们的意志和决策基本不会影响公司大方向,所以在员工筛选方面狠一点,也是执行力强的表现。但如果大型企业高层管理岗也这副德行,那就有点情商低了,而且多半不能很好的管理企业。大型企业高层管理岗基本都是负责公司战略层面的事物,而且接触的也都是中高层领导(我是没听过大公司ceo会亲自去开除一个销售人员),这种层面是不能轻易去否定一个人的工作,因为高层面最终结果的呈现,需要的周期远比基层员工做完一件活儿长,所以这些领导如果每天在办公室一看报表就嘶喊“能干就干,不能干有的是人干”,那多半时喝大了或是在拍什么企业文化宣传片。
但如果是在小公司或者创业微企,这种所谓的高管就没什么谱儿了。因为说了归齐,本来手下就这么十几号人,这破公司能不能赚钱还是未知数,所以就发狠撒筏子当找乐了。因为现在创业门槛太低了,什么阿猫阿狗都能去工商注个册,注册个一百万的公司都不用实缴资本金,直接个人财产关联就行了。我去年找工作见了几十家这种没溜儿的垃圾公司,弄得都快对求职绝望了。
比如办公室装修材料都没撤走,产品都没有,就敢觍着脸说产品全国第一。
还有更牛气的,我问一下工资,对方直接暴怒:你没有资格和我谈工资,没有给公司创造价值的人,不配进入我们的团队。我去你这空荡荡的办公室还得空一阵。
另外去年十月我还去过一家娱乐公司做新媒体,这公司除了我和平面设计,全都是高管岗。公司十二个人,六个总监,三个总经理,一个总裁。我这部门总监上一份工作是保健品销售,和公司hr认识,就一起伪造简历进来做艺术总监。总经理上一份工作是酒吧陪酒的,颜值和身材好所以被总裁看上进来做高管。公司17年7月成立,至今没有开始业务,一直处于开会幻想赚钱的状态。高管就是那种天天嚷嚷“能干就干,不能干有人干”,所以这种人你觉得需要分析它的内核吗?肛门和嘴换一个位置也能用,没什么好得瑟的。遇到这种情况,员工最理性的方法就是用自己的技能给丫的添点堵,然后华丽走人。
如果公司大领导的用人态度是“你不愿意干就别干,有的是人干”作为员工该怎么做?
你好,不邀自来。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性格和脾气,也有自己的做事方法,所以每个领导自然也是不同的,所以出现你提到的这种领导自然也是正常现象,当然这种领导没有很强的能力时,肯定是吃不开的。
每个领导手下和他配合最长久的那个员工,一般是2种人,一是和他一样的人,所以就能够接受这种管理方式,另一种就是能够理解这个领导,所以领导做出的决定也好,发表的言论也好,都能找到合理的方式去包容理解。
从员工的角度出发,肯定是希望被尊重的;从领导的角度出发,肯定是希望自己被尊重,首先第一位的尊重就是自己发出去的命令有人执行,如果没有人执行命令的时候,就意味着自己不被尊重,对于领导而言不听话不执行的员工,再聪明,再厉害,对领导都是没有价值的。
每个人都有选择自己公司的权利,也有自己选择自己领导的权利,企业也有这样的选择:选适合自己的员工,选适合自己的下属,当然企业的选择权比员工权重更高,所以不要抱希望在别人身上,要在自己身上,觉得干的不开心,可以换份工作,要是觉得换份工作比较难,那就忍忍吧,也许哪天他良心发现改变了,也许哪天他辞职不干了,也许哪天更高领导发现调整了。
建议你和你的领导找个恰当的时间,一起谈谈。注意你的措辞及说话的语气,柔软的语气,坚定的措辞,多多沟通一下,假如你想在这个公司继续待下去,也不想继续受气,你可以尝试沟通去解决问题。以暴制暴的方法我其实不建议,他横你比他还横,看起来很解气,但是容易把路走死,请三思。
我毕业那年,我母亲跟我说,你的工资=工作内容+受气。
如果公司大领导的用人态度是“你不愿意干就别干,有的是人干”作为员工该怎么做?
如果公司大领导对你说:“你不愿意干就别干,有的是人干”,作为员工,听了心里肯定不舒服。
不过,作为一个成熟的成年人,你应该有这样的觉知——领导这么说是有原因的。原因有二:
1、你的工作能力一般,别人很容易就能够把你取代。如果你是公司不可或缺的精英,领导一定不会说以上的话。
2、你对工作缺乏足够的热情,你还不是可有可无,敲打一下还可以用。如果领导真的认为你无可救药,会直接告诉你走人。
所以,作为想好好工作的员工,不要意气用事、一言不合就想拍拍屁股走人。领导这样说,其实是还想给你机会,想看看你以后的表现。
那么,作为员工要好好反省自己,看看自己到底哪里做得不好。员工都想要加薪,老板都想要人才。这是互相矛盾又高度统一的心理。
“人人都爱绩优股”,好的人才就是企业的绩优股。对于绩优股一样的人才,老板们就是多付薪水也是高兴的。
怎样才是“绩优股”一样的人才呢?总体来说不外乎以下5点——
1、对自己有高标准,能够持续进步;
2、敢于创新,乐于实践;
3、能做到100%完美,就不做99%;
4、愿意于同事共同协作;
5、处处最先考虑公司利益。
你可以对照一下,自己能够占上几条,如果你现在还算不上绩优股也别着急,只要调整好心态,再加上一点“小心计”,一定可以心想事成。
这里说到“小心计”,也就是得到老板青睐你的方法,有以下几点可以努力:
1、不自卑,出身不能代表未来
伊尔.布拉格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位获普利策奖的黑人记者,从小家境贫寒,父亲带他去参观梵.高故居,看着那张小木床和裂了口的皮鞋,他不解地问父亲:
“梵.高不是百万富翁吗?”
“不! 梵.高是位连妻子都没娶上的穷人。”
第二年,父亲带幼小的布拉格参观安徒生故居,布拉格不解地问父亲:“安徒生不是生活在皇宫吗?”
父亲回答:“安徒生是鞋匠的儿子,他就生活在这栋阁楼里。”
20年后,成名后的布拉格回忆童年时说:
“那时我们家很穷,父亲靠卖苦为生。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一直认为像我们这样,地位卑微的黑人,是不可能有什么出息的。
好在父亲让我认识了梵.高和安徒生,这两个人告诉我,上帝没有看轻穷人。”
上帝从不区分出生的高低,所以,即使你的出生和过去的经历,没有任何值得骄傲的地方,也可以成就未来的辉煌。
2、“三心二意”的提升法则(1).学习心 汲取知识,让自己不可或缺
学习心,是现代职场人必备的基本素质。如果没有“学习心”,哪怕履历表再精彩,在公司里也很难有发展的前途。
被动的等公司来培训自己,那是不得已的下策。优秀的职业人应该主动出击,让学习成为一种习惯。
终身学习是信息时代的要求,有些人步入工作岗位,放松了对学业的追求,结果使得职业发展出现“短路”。
在职场上,保持“充电”状态特别重要,在精力允许的情况下,多掌握一些技能,不仅能够增强竞争能力,同时也会使自身的职业素质不断提高。
(2)好奇心 多问多看,无意中充实自己
上小学的时候,你肯定也听到过老师因为某个同学爱提问,而称赞他聪明。这一点到了职场上也同样适用。
一个充满好奇心,什么都想学的员工,如果你是老板,你会不喜欢吗?
(3)耐心 越挫越勇的职业精英
这一点各行各业都需要,对于销售人员尤为重要。
很多从事销售行业并有所作为的人,都将这么一句话奉为真理: 销售是从被拒绝开始的!
还有另外一条: 客户提出的问题越多,合作的可能性就越大。
对于拜访过的客户,特别是有可能合作的客户,必须要有足够的耐心。
(4)自我意识 办公室不需要没有原则的人
职场不是你展示个性的舞台,但这并不是要你完全放弃自我。重要的是你一定要明白:
你的主观思想究竟有哪些是不能退让的! 比如“诚信”、“负责”等。
这些不能放弃的东西,实际上就是你做人的原则。
一个没有原则的人,刚接触起来可能会让人觉得很好相处,但等老板认清你的本质,恐怕就不需要这样的“好相处”了。
(5)客户意识 以客户的利益为最终利益
没有客户,公司就无法生存。一个没有客户意识的员工,怎么能为客户服务好?恐怕没有哪个老板愿意请人把自己的公司送上绝路。
3、你的热忱决定你的成就热忱,就是一个人保持高度的热情,就是把全身的每一个细胞都调动起来,完成他内心渴望去完成的工作。
正是出于这种热忱,雨果在写作《巴黎圣母院》的时候,才把自己的外衣都收入柜中,一直到作品完成以后才拿出来。
他这么做的目的,就是为了能够全身关注的投入工作。
一位非常成功的业务经理说,热忱是优秀的推销员最重要的物质。握手时,要让对方感觉到,你真的很高兴的和他见面。
虚情假意是骗不来人的,过分的热心,刻意的迎合别人是没有人会相信的。
培养、展现和分享热忱,是天真做人的完美表现。你在这个世界上,付出的热诚越多,就越能得到你想得到的东西。
一个聪明的员工,之所以能够获得命运更多的青睐,能够在机遇来临之时牢牢的掌握命运,那是因为他们较之常人,为此进行了更为漫长和充分分的准备。
所以不要因为老板说,“你不愿意干就别干,有的是人干”而心中不快。
多多反省自己,不断提高自己,在各个时期,都要警醒自己不断的寻找和创造机会。当你成为不越挫越勇的职场精英,老板一定会高薪重用你的。你说是不是这个道理?
有书君语:对此问题你有什么不同的见解呢?欢迎在下方留言评论,别忘给有书君点个赞哦~关注有书君,私信回复句子,有书君送你一句特别的话!
如果公司大领导的用人态度是“你不愿意干就别干,有的是人干”作为员工该怎么做?
这位所谓“大领导”虽然说的是大实话,但反映其“领导水平不高”,要么是脾气大情商低,要么就是故意用激将法赶员工走。如果在大会上这样讲话,人才观不正确。如果对个别员工这样讲话,可能对这位员工不满意。从两个方面,都要反思一下。
高明的领导都是激发员工潜能,而不是打击员工自信和积极性。想一想,同样是5000元工资,你激发员工使出120分的潜能,总比打击员工拿出60%的能力应付你强吧。这么说话的领导,领导艺术堪忧。如果只是对某一位员工这样说话,这位员工也反思自己了。这个情况要一分为二地看待。
当然了,在一些小型私企,许多老板长不大,就是因为他们有这种心态:我给你发工资,你就要拼命工作,创造价值,如果你不好好干,立马就淘汰你。他们的管理哲学简单粗暴,就是以物换物,最简单的交易法则,你创造多少价值你配发多少工资。这种老板把工资当作“损失”,发工资就像“割肉”。所以,这种小企业小老板,格局太小,干不成大事业。
高明的老板,把工资当作投资,把员工当作成长动力,成就员工的同时成就企业,成就自己的事业,但凡成功的企业家都是这样人才观。企业文化中的核心子文化,就是人才文化。如果大领导有这样的人才文化,这种企业长不大。你把员工看作来吃你的喝你的,你养着员工,员工也是有血有肉的,你总这样对待他们,实际上是把员工当作垫脚石和过河桥,有脾气的员工当场可能辞职,有本事的员工过河也拆你的桥。你骂员工的时候,员工也骂你活该。
但是,遇到这种境界不高、尽说大实话的领导怎么办?作为员工角度,提高自己的本事才是王道。有能力有业绩有贡献的员工,上司都是哄着你干活的。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现在的职场与以前不一样的是,流动性越来越强,有本事的人往往通过跳槽来提职加薪。高明的老板都是哄着牛人干活,哪敢这样说话啊?反思一下,如果上司敢这样对你说话,抛开上司境界不高的因素,你也想一想自己的问题,当你随时可以被替代的时候,你立足的东西可能只有态度了,难道你还不好好干活?
如果公司大领导的用人态度是“你不愿意干就别干,有的是人干”作为员工该怎么做?
从我多年工作经历来看,大多数的大领导,包括老板、总经理等,是不会说出这样低情商的话来的。说出这种话的有可能是企业中层管理人员,例如,部门负责人或者是部门副职。
先前工作的企业,员工离职,人力资源部都要向老板汇报离职原因,哪怕是基层岗位服务员,也要向老板汇报离职原因。老板需要了解员工为何离职,是公司福利待遇问题还是管理问题,便于及时改进。
如果说“你不愿意干就别干,有的是人干”,这句话是大领导(老板或总经理)的真实想法,那么,这家企业的文化是“带病”的,是不健康的。员工凝聚力也不会很好,员工的心是“散”的,员工不会与企业一道风雨同舟。企业更不会拿出更多精力、财力在员工身上,培养员工成长。
如果说这样话的是部门负责人或者部门副职,员工可以逐级向上反映,让公司来处理。一个规范化的、企业文化健康的企业,不会就此问题置之不理,一定会及时解决,给员工一个回复的。
另外,还有一种情况是领导“恨铁不成钢”,员工工作失责,领导发火说的气话,但不是领导的真实想法。这种情况属于例外,不必纠结。
通过以上分析,你应该对你公司目前的状况有个判断。
结论善待员工,企业才会赢得员工的心。人心换人心,企业对员工付出真诚,员工是能够感受得到的。就像海底捞火锅、许昌胖东来超市,他们对待客人的这种超出人们预期的服务,是企业善待员工换来的。员工将这种感激投放到工作中,客户得到了好的服务、最佳的体验,才会购买你的产品,这是不是双赢呢。
@晴贵妃 与您分享职场故事
如果公司大领导的用人态度是“你不愿意干就别干,有的是人干”作为员工该怎么做?
职场上遇到任何问题,都应该先从自身找原因,因为你控制不了别人,尤其是领导,只能改变自己。公司离职率高,领导察觉了问题自己会反省,而你要思考的是:
1. 自己的工作态度是否有问题?对工作是否有热情?能否按质按量按进度完成领导交代的任务?工作出了问题,愿意承担而不是推卸责任?是否经常犯同一个错误?对领导的态度是不卑不亢,谦虚尊重还是桀骜不驯,敷衍应付?
如果做人做事方面自己存在问题,就先改进自己的不足。如果你觉得上述方面都做得不错,那么思考第2个问题。
2. 你的工作是否值得让你继续忍受一位态度差的领导?你在这家公司能收获什么?收入高,学得到东西,公司品牌能让你增值还是稳定?离职会不会造成更大的损失?如果这份工作带给你的收益超过了你对它的不满,你就不要再抱怨了,因为你是权衡利弊之后决定与一个态度差的领导呆在一起。
如果在这家公司收获不大了,也工作了不少于三年,那么可以骑驴找马寻找新的工作机会。
3. 提升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与专业能力在任何一家公司,领导对于加薪晋升都起着重要作用,应该尽量研究领导,提升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和他友好相处,让他为你的职业发展助一臂之力。
领导都需要有人为他干活,解决难题。提升专业能力,让自己成为难以替代的下属,也会促使领导改变自己不佳的态度。
我是【职业咨询顾问陈凯】,如果觉得我的回答不错,欢迎点赞、评论或点击右上角【关注】,让我们一起用智慧成就快乐工作!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