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魏忠贤没死,崇祯会落得煤山上吊吗?

大明到了崇祯手上,真的是回天无力,所以才会有“宦官救国”这种错觉出现。

经常有人说,宋朝是文人最美好的时代,大宋三百余年不杀士。所以袁腾飞高晓松都想回宋朝去,觉得在那里自己一定人五人六不可一世。

可惜,就这二位的水平,在宋朝能不能混个师爷都成问题,更大可能被绑上梁山当杂兵吧。宋朝文人地位高,门槛也高啊,满大街跑文人还了得,真以为科举也扩招啊。

其实会耍嘴皮子的人,再加上能弄点人际关系,最适合的应该是明朝。特别是晚明,一帮子实事干不了,天天骂街的清流混迹朝堂,把整个朝政弄得乌烟瘴气。关键这帮子人还不一条心,挖空心思玩什么党争,信程朱理学的,骂陆王心学没羞没臊,陆王心学骂程朱理学臭不要脸。反正你做什么,我就反对什么,皇帝要做一点点事情,一堆清流就出来吵坑,左边不行不合祖制,右边不行不合礼数,上边不行不合逻辑,下边不行不合阴阳。最后逼得皇帝只能躲着不上朝当宅男,或者做一个安静的匠人,但匠人决定要恶心一下这帮天天骂街的矫情鬼,所以关门放忠贤。

文人们猝不及防,还有这种操作,来个更没羞没臊而且不能交流的下限货色。这丫生理不健全下手稳准狠,给他讲礼学,他说我要钱,给他讲道德,他说我要钱,给他讲梦想,他说弄死你们去换钱。

于是奇迹发生了,郭德纲《夸住宅》里面的膳人大世界形成了,文人犯起贱来可以突破任何次元壁,一大群清流华丽转型,跟着魏爸爸升职加薪买车买房不是梦,想想都有点小激动。

但这种所谓的稳定不是解题方法,只是另一种鸵鸟逻辑罢了。有一个强势话语权存在,杂音小了,办事效率得到提升,但那个决策层水平真的很低啊,国内经济一路走低,社会各处矛盾激化。辽东更是在李成梁家族嗝屁以后彻底玩完,之后臭棋不断,包括万人吹捧的孙承宗,居然用蒋委员长剿灭红军的方法,用堡垒推进术,大明那点财政够你玩一年半载就得垮,再说努尔哈赤皇太极都会长征啊,换个根据地就行了,反正游猎民族,哪里都行。

而且努尔哈赤可从没想过取大明而代之,皇太极都只想混个藩王足矣,全是大明内部腐化送的助攻。而这种腐化,魏公公功不可没,他最大功劳就是让天启耳根清净,安心当匠人,但大明内部局势越来越糟,到热血少年崇祯的时候,基本上都是烂牌了,再加上他还一个臭棋篓子技术还不如他哥,和文官集团互怼,最后才会自挂东南枝。就算把崇祯十七年换成天启忠贤组合,大明也就再多续命个十年八年不能再多了,癌症晚期什么药都没用,大明的肿瘤就是低效的制度和皇帝权力过度下放导致的,文官报团玩党争,只要你不和我一派,那就灭你,袁崇焕就最典型的文官办事手法,毛文龙你和我不一条心,又不在我管束范围里,就算咱们目标一致,我也容不得你。

魏忠贤充其量算是中药,可以稍微缓一缓,但治不好病根,崇祯最后还是得自挂东南枝,但最后魏公公会和王承恩一起陪着他挂罢了。

如果魏忠贤没死,崇祯会落得煤山上吊吗?

客观的分析,魏忠贤不是崇祯皇帝上不上吊的必要条件!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分析魏忠贤这个人在明朝所起的作用,以及失去魏忠贤会对整个明朝的影响来分析:

1不可否认魏忠贤深知明朝的弊端,所以才将收税的对象变为江南的商人和地主,这也是他当政时明朝并没有爆发大规模农民起义的原因,要知道那时候就是小冰河时期了!有魏忠贤在,最起码明朝的财政不会崩溃,明朝就有能力来对付关外的满清,安抚国内的流民,明朝的统治就会延续。

2魏忠贤死死地压制着东林党。东林党并不都是为国为民的正人君子,很多都是道貌岸然之辈!他们正是代表的江南大地主和大商人的利益,他们才是国家最大的蛀虫!明亡于东林党都不为过!

3魏忠贤活着,袁崇焕就不会为了区区饷银,目光短浅的矫诏杀了毛文龙,从而解决了满清的后顾之忧。又使得多疑的崇祯产生了隔阂,落得个最后被凌迟处死的命运。军饷的充足才能保持北方九边的稳定,钱袋子足也能有效的抑制军阀的滋生,这也是魏忠贤活着对军队的影响!

当然崇祯皇帝煤山上吊,最大的原因还在自己本身,多疑的性格,优柔寡断的脾气使他不能清醒的看待问题,在乱世最忌讳这样的君主,不破不立,缺乏果断的措施,偏听偏信又不懂变通,不知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的浅显道理,煤山上吊,魏忠贤可不背锅!

如果魏忠贤没死,崇祯会落得煤山上吊吗?

干干脆脆的死和窝窝囊囊的活着,往往在当世人做出选择后,被做出很多相反的假设,比如说崇祯皇帝杀魏忠贤领衔的“阉党”一事,大概就是这样的逻辑。(欢迎关注我的头条号:历史三日谈)


不杀魏忠贤,属于温水煮青蛙,最后也是死;杀了魏忠贤则可以说是猝死,总之崇祯皇帝作为新王,陷入了两难的境地!

魏忠贤的“阉党”一派,做到后来尾大不掉的地步,可以说是“木匠皇帝”朱由校给崇祯皇帝挖的一个坑,到崇祯皇帝的时候,魏忠贤的“阉党”一派,不但得势,而且所向披靡。

皇帝需要的是听话的狗,不是处处给自己添堵下绊子的奴才,尤其是崇祯皇帝登基后就发现魏忠贤的阉党实力已经严重威胁到自己的统治,甚至说皇帝的生命安全,都得看魏忠贤阉党脸色了。


因此,除掉魏忠贤是必要的,但是话说回来,对魏忠贤一杀了之并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当时的崇祯皇帝也不过是在解决“燃眉之急”罢了,但是这“燃眉之急”的存在,并不是一无是处,魏忠贤在压抑皇权的同时,对于对手――东林党的压制更严厉严密。

也就是说在崇祯时期党派林立的情况已经十分严重了,这些小团体小团伙各有各的利益,各有各的关切,唯一就是没用对国家对皇帝的关怀,各自打着自己的小算盘,争的不可开交。

魏忠贤阉党得势,损公肥私;东林党得势,同样是损公肥私。当魏忠贤被杀,东林党迅速造势,营造出一种杀的好、大快人心、颇合民意的氛围,但不过是为了让崇祯为己所用的伎俩而已。

等到东林党人得势,发现治理国家远不止自己脑子里想的那般简单,问题的关键在于他们并没有处理时艰的能力,结果就是东林党人在欢呼雀跃中把明朝引向了陌路。

因此,魏忠贤被杀明朝得亡,不杀,还得亡!

如果魏忠贤没死,崇祯会落得煤山上吊吗?

一个国家的希望居然是在一个太监身上,这是悲剧还是喜剧呢?

魏忠贤专权,贪赃枉法,早已经是天怒人怨了,崇祯杀他是必须的也是应该的,他不死明朝完蛋得更快!

然后是崇祯自身治国能力的问题,杀将贬官,朝令夕改,生性多疑,意志不坚定,还刚愎自用,说得直白一点,崇祯是一个无能的皇帝!

对内管理无方,对外御敌无术,明不亡还真没天理!

封李闯为西北王又怎样?暂时安定下来让他去打张内患就解决了,就可以专心对付满清!

只是在明朝皇帝眼里,这个国家是他老朱的!家天下的思想作崇,容不得李闯,又能怪谁呢?

所以明亡于自身,怪不得别人!

如果魏忠贤没死,崇祯会落得煤山上吊吗?

为什么现在总是有人喜欢把魏忠贤搞得像救世主一样,而崇祯就是大明灭亡的罪魁祸首呢?

魏忠贤不是死的太早了,而是死的太晚了。明朝的衰败不是在崇祯的手里,从嘉靖,万历就已经开始了。

但是真正让女真人崛起的就是在朱由校的手里,也就是宠信魏忠贤的这个木匠皇帝手里。农民起义就不说了,当时大明国内早就已经是民怨沸腾了,起义是早晚的事,魏忠贤不死,这些农民起义只会更多,更早。

一开始女真人并没有后来的那么强大,也就是在外东北闹一闹,大明根本也就没有把他们放在眼里。到了朱由校的手里,当时还有熊廷弼镇守辽东,女真人根本掀不起多大的浪来。但是在阉党的怂恿之下,熊廷弼被撤了,而且阉党把持朝政也放弃了熊廷弼的政策,后来女真人就占领了沈阳,辽阳等等。女真人就开始真正的在东北这一个地方扎下来了。辽东的局势也是一发不可收拾了。

还有当时朱由校每天就只知道做木匠,根本不管理朝政,一切的政务都交给魏忠贤,导致政策不通。内阁也是名存实亡了。其实我们可以看到大明出了那么多的奇葩皇帝,但是还是能够延续两百多年,最大的功臣就是这个内阁制度的存在。内阁制度说简单点就是由一些文臣做成,提出政策,然后交给皇帝审批,还要有太监批红,这个才算是整个过程。所以在大明两百多年,太监一直都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太监和文臣之间互相制约,所以一直也没有多大的事,但是到了朱由校的手里,一味地宠信魏忠贤,导致内阁失去了原来的意义,所有的事都是阉党说了算。全国各地都在忙着给魏忠贤建生祠,而且魏忠贤为了一己之私,也是到处搜刮民脂民膏。各种税收都在增加,当时大明年年受灾,老百姓自己都没有饭吃了。能不造反吗?

整个大明都被阉党搞得乌烟瘴气的,魏忠贤对于大明的灭亡是推了一把,而不是救了一把。魏忠贤的死可以说是从上到下都是想看到的,他又有什么理由不死呢?

如果魏忠贤没死,崇祯会落得煤山上吊吗?

君是君臣是臣,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