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历史学系42岁女教授去世,人生事业和生命到底哪个更重要?
复旦大学历史师教授,博士生导师司佳去世,年仅42岁,确实令人悲痛,这个年龄正是大展才华的时候,却不幸去世。
这种现象不是第1次发生,还有33岁就去世的于娟,海归博士,复旦大学优秀教师。
另外一人也是42岁,复旦大学党委研究部工作部副部长,博士生导师江素华教授,也是42岁去世。
这些优秀的人才,正是才华横溢的时候,事业如日中天,英年早逝,就如一朵鲜花,在应该盛开的年龄就永远的凋谢了,留下了永远的遗憾。
生命和事业哪个最重要,在生活中,许多人却没有思考这个问题,往往选择的是第2个,其实也没有选择,为了自己的前途和事业,日复一日的拼搏,就像一台高速运转的机器,没有半点休息,长期高负荷的工作造成身体赤字,疾病缠身,最终离世留下人生遗憾。
人生的意义到底是什么?在没有到最后时刻,有的人是不会思考这个问题的,也没有时间思考,他们没日没夜的工作,加班加点熬夜,根本没有想到自己的承受能力,长期的超负荷工作,动摇了自己身体健康的基石,这种拼搏这种成果是拿命换取的,实在是太残酷也是太悲伤的事情。
人生最大的悲痛就是晚年丧子,中年丧妻,幼年丧母,有些东西只有我们失去的时候才感到珍贵,生命和事业相比,生命才是第1位的。能活下去,即使活得平凡,也是快乐的,透支自己的身体换来事业的成功,也是不可能长久的,人毕竟是肉长的,不是铁骨钢筋,应该对自己好一点,尊重生命,爱惜他,保护他,人一生的生命只有一次,应该好好的珍惜,事业可以慢点发展,能活着就是最大的赢家。
是事业和生命相比,一定要尊重生命,该休息就休息,该放松就放松,不要把自己弄得太紧张,放弃休息时间,甚至加班加点,长时间熬夜,最终透支的是自己的生命,也会提前告别人生,这才是人生最大的失败,所以要追求事业,也要在自己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千万不要以透支生命为代价换取事业的成功,那样会留下人生最大的遗憾,也是不值得提倡和追求的。@蓝色的忧伤 感谢你阅读评论,点赞转发关注
复旦历史学系42岁女教授去世,人生事业和生命到底哪个更重要?
10月12日,复旦大学历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司佳逝世。司佳1978年6月生于上海。2006年获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哲学博士。曾师从周振鹤。2016年11月起任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无独有偶。更令人痛心的是,这样的噩耗近来一直在发生。2017年12月31日20时,复旦大学党委研究生工作部副部长、材料科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江素华教授,因病医治无效,不幸辞世,年仅42岁。时间再往回,英年早逝的还有于娟。于娟出生于1978年,海归,博士,复旦大学优秀青年教师,一个两岁孩子的母亲,乳腺癌晚期患者。 2011年4月19日凌晨三时许,于娟辞世,年仅33岁。从上面的事例中我们可以看出,3名已逝女教师均任教于复旦大学,拥有多少人梦寐以求的海归博士学历,正当事业如日中天,才华横溢之时,这些鲜活的生命,在最应该盛开的年纪却永远地凋谢了,留下了一个个残缺的家。我们永远不知道明天和意外哪个先来。那么,人生事业和生命到底哪个更重要呢?这个看似没有价值的选择题,日常生活和工作中,许多人往往做错,有意或无意中选择了前者,日复一日地在错误的轨迹上运转。最终造成健康赤字,疾病缠身,过早离世,留下诸多人生憾事。人生的意义或价值是什么?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柳乡人认为,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活着才是王道,健康才是财富。一个人不管理想多么远大,目标多么雄伟,没有了健康,没有了身体,没有了生命,一切都无从谈起,全部归零。生命高于一切!每一个人都有一个成功的梦。为此,十多年寒窗苦读,留洋求学,换来了梦寐以求的“博士”学历,找到了自己心仪合适的工作。但许多人为了打好事业的基础,常常没日没夜的加班加点,于娟曾经这样后悔:“回想10年来,基本没有12点之前睡过,考研是堂而皇之的理由,厉害的时候通宵熬夜”。健康和生命是事业的前提和基石。每个人都懂这个道理。但很遗憾的是,很多网友,一边叹息着这些年轻的早逝的生命,却一边又在重复着跟她们过去同样的生活,他们的生物钟总是没有作息规律,他们的双脚总是迈不出狭小的房间,他们的胃总是时大时小,眼睛总是充满了血丝......世事本无常,一切皆尘埃。人生最痛苦的事有三种:晚年丧子,中年丧妻,幼年丧母。以上三名曾经的才女,却以早谢的人生,给自己的父母、丈夫、子女留下了不尽的悔恨和追思。这样的悲剧和不幸对于生者,是多么大的不幸和悲哀啊!努力和拼搏给我们带来了什么?如果你把每一天都当作生命中最后一天去生活的话,那么有一天你会发现你是正确的。苹果公司CEO乔布斯只上了一个学期的大学,但这并不妨碍他把时间和精力用在自己最想做的事情上面:21岁与人合作创办苹果公司,三十多年来一直是IT界的风云人物,这是一个常人在改变着自己不平凡的生活。很多东西,只有当我们快要失去的时候才倍感珍贵。生命如此,感情如此,亲情也如此。在生死临界点降临的时候,你会发现,任何的加班加点,给自己太多的身心压力,买房买车的所谓需求,这些都是过眼烟云。如果有时间,和相爱的人在一起,才是真正的温暖和幸福。漫漫人生路,欲速则不达。降低目标,减缓压力,才能享受生活,这才是生命的本真。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生命是有限的,事业是没有穷尽的。顺其自然,量力而行,轻装前进,才是对待生命的本来态度。一览众山小,是王者风范;沿途看风景,是生活的智者。敬畏生命,从健康生活开始。好好的活着就是事业,你信吗?好好的活着就是成功,你信吗?好好的活着就是幸福,你信吗?好好的活着就是孝顺,你信吗?好好的活着就是称职,你信吗?答应我,我的朋友,以及看到这个回答的每一个读者,为了父母、家人和孩子,请一定要保重身体,健康地活着。人生事业和生命到底哪个更重要?谁能告诉我?柳乡人欢迎大家留评讨论,共同探讨生命的意义和本质。
复旦历史学系42岁女教授去世,人生事业和生命到底哪个更重要?
毋庸置疑,生命更重要。
刚才看了大家的回答和评论,思绪万千。当今时代,好多疾病尤其重大疾病“盯上”了年轻人、中年人,不得不引起大家的注意、警惕和反思。
复大历史系教授司佳女士,在今年10月11号于上海长海医院去世,才42岁,令人痛心和惋惜。有人说,她是复大的第二个于娟,都是40出头去世,又都那么富有才华。这两个例子说明,生命是多么脆弱又是多么重要啊,在脆弱的生命面前,人生事业就如昙花一现。
她们那么年轻漂亮,又都腹有诗书,为什么会生命早逝?虽然文章没有介绍司佳女士因为何病而故,但是她的奋斗历程告诉我们她曾经的付出的巨大努力和艰辛。
现在的年轻人,拼命努力奋斗,有时候不顾身体多次向你发出“求救信号”。长期熬夜、作息饮食不规律、不注意运动,不重视睡眠,经常焦虑失眠,不加强营养,导致身体亚健康状态明显,日积月累成疾。例如感觉自己疲惫、头晕脑胀时不觉得是身体需要休息休整,而是“逼迫”、强迫自己继续业务学习和钻研。多年寒窗苦读,夜以继日,身体经常透支,从亚健康到疾病,压垮了身体健康的最后一根稻草。
到医院你就会明白,健康和生命对于一个人有多么重要。我曾亲眼看着一个很有才华、很漂亮的年轻女人在我面前逝去,她才生育孩子不久,34岁,肝癌晚期。她就是在谈生意的时候拼命喝酒,还没有来得及享受生活,就和热爱的生活无奈说声再见。
在生命面前,事业要“适可而止”、善于让步。当一个人出现某种轻微不适的时候,切不可掉以轻心,自己忍着、扛着、不去就医,就会给健康埋下极大的隐患。只有生命力旺盛了,事业才会一起蓬勃向上,两者相辅相成,互相尊重,互为联动。
我觉得司佳的早逝,给我们每个人都敲响了尊重生命、热爱健康的警钟。我们追寻梦想没有错,让自己在事业中体现出来极致的尽美也是可敬可佩的,但是都要以健康的身体、旺盛的生命力来支撑。所以,在追寻事业的时候,要先珍惜生命这朵脆美的鲜花,多关爱它,每年或视身体状况做一次全面体检,及时诊治早发的疾病,同时及时纠正生活中导致亚健康状态的某些方式和习惯,你才会让生命和事业这朵“并蒂莲”永久盛开。
无论什么时候,生命都是最重要的!没有了生命,谈何事业,一切都是纸上谈兵。
图一来自《新民晚报》,深表感谢。
复旦历史学系42岁女教授去世,人生事业和生命到底哪个更重要?
人生在世不容易,四面八方有压力。
事业成功固重要,更须注重保身体。
万物生命最珍贵,英年早逝太可惜。
十年寒窗吃尽苦,留洋求学又负芨。
博导教授成骨干,学富五车才华溢。
正是繁花盛开时,心力交瘁酿悲剧。
劝君莫要拼消耗,生命永远放第一。
身体健康是本钱,张驰有序讲劳逸。
活着才能干事业,健康才能有活力。
但愿悲剧不重演,精英早夭下无例。
复旦历史学系42岁女教授去世,人生事业和生命到底哪个更重要?
2020年10月12日,一则消息成为了网络热点,复旦大学历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司佳逝世。
据复旦大学官网介绍,司佳教授1978年6月生于上海;2006年获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哲学博士;2016年11月起任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近现代史、中西文化交流史方向。
司佳教授的研究兴趣还包括上海近代城市社会,出版史、文化史及阅读史。
她多次给本科生及研究生开设中国近现代史方向学位专业、选修课程,以及全英语课程教学,尤其注重在授课内容中强调中英文原始资料的解读与运用。
近乎完美的人生,就这样早早的画上了句号……
事业与生命哪个更重要?
这似乎是一个很简单的问题,却又是个很难回答的问题。
因为人的生命有很多不可控的因素,但是事业却可以通过后天的努力取得一定程度上的成功。
也就是说,人都会不同程度的向往事业成功,并为之努力!这也是正确的价值观与人生观。但是这个前提是有一个健康的身体!
其实问题就出在很多人为了事业上的成功而牺牲了太多的健康,很多人过着996的生活,透支着自己的青春与身体。
其实让一个人崩溃,只需要一张体检单……这张单子就会让你的一生的成就都清零。
但是这也绝对不是你消沉下去的理由,人还是要有所追求的!因此王医生的想法是:在身体扛得住的前提下还是要追求事业,追求梦想。
愿大家远离疾病,愿世界和平。
复旦历史学系42岁女教授去世,人生事业和生命到底哪个更重要?
她是一位优雅端庄,充满魅力的老师。有着深厚的学问,别具风格的见解,让学生印象深刻。这样一位才貌双全的老师已经逝世,这不仅让人深思,十年前,复旦大学女博士于娟因患乳腺癌去世。十年后,又一名复旦历史系42岁女教授司佳去世。生命与事业之间,哪者更为重要?
一、才貌双全的女教授
她长得眉清眼秀,聪慧的眼睛总是流盼生辉。举手投足间尽显端庄与优雅。
出生:1978年6月生于上海
求学经历:1996年7月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
1996年9月就读复旦大学文科基地班。
1999年6月本科毕业,就读于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2001年6月获得历史学硕士学位。
2001年赴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留学。2006年8月获博士学位。
2006至07年任宾夕法尼亚讲师,兼助理教授。
2007年8月担任复旦大学历史系副教授。2016年11月晋升教授、博士生导师。
学术方向:主攻中国近现代史、中西文化交流史。研究兴趣包括上海近代城市社会出版史,文化史及阅读史。
获得荣誉:2001年获得全额奖学金;曾被美国评为汉尼基金青年学者;2008年获上海市晨光学者基金;2014年获得“上海市高校外国留学生英语授课示范性课程”。
她的一生熠熠生辉,事业上顺利成功,她在历史学系工作13年,一直身处科学教研的第一线。可是在人生的中年时期,正是创业的好时光,她的生命却画上了句号。
二、因工作忽视身体健康虽然到目前为止官方没有公布司佳教授生了什么病。但显然她是因病去世的,因此生命与事业是否有直接关系呢?我们不得而知。
无独有偶,我们想起了十年前上海复旦大学另一位女博士于娟。于娟去世时才32岁,在临终前她留下了《此生未完成》一书。她用自己的文字及亲身经历告诉我们:健康是王道,活着是王道。
她在文中总结了自己的几大坏习惯:
瞎吃八吃:她吃的东西从不讲究,天上飞的,地下有跑的,水里游的,大部分都吃过。
暴饮暴食:总是大口大口喝酒,大口大口吃肉,特别贪吃,一天可以吃掉七个螃蟹。
嗜荤如命:每餐无肉不欢,喜欢吃海鲜,经常海吃海捞。
熬夜晚睡:作为一个博士,她喜欢写文字,常常在深夜才能静下来写作。十年来没有12点前睡过的。为了学习,考各种证书,考研等等,经常熬夜到凌晨。
忙于各种考试:她参加各类大考小考,各类资格考试准备的时间都少于两个星期。考试前读得没日没夜,甚至通宵不眠,最高纪录一天看21个小时的书。
生活作息没有节制,任性吃喝,没注意作息时间,使得年纪轻轻的她在32岁时就因患乳腺癌而逝世。留下了两岁的儿子,她悔恨不已,假如人生能够从头来,她一定重新改过,工作休息相结合。
于娟说:
“在生死临界点的时候,你会发现,任何的加班(长期熬夜等于慢性自杀),给自己太多的压力,买房买车的需求,这些都是浮云。如果有时间,好好陪陪你的孩子,把买车的钱给父母亲买双鞋子,不要拼命去换什么大房子,和相爱的人在一起,蜗居也温暖。”
她的经历是否也是司佳教授的经历呢?也许在生活习惯上不一定相同,但是要在事业上取得那么高的工作成就,没有付出,是不可能有收获的,因此,司佳教授在事业方面的投入必定不少。
三、生命的意义生命的意义是什么?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答案,但是毛主席说: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没有身体,再好的事业,都是镜中花水中月。
大多数人的选择:对于大部分民众来说,肯定都选择了生命比工作重要。
但是人往往就是这样,当生命的红灯没有亮起的时候,没有谁会意识到生命有多么可贵。许多人都是身体出现了问题,才来悔不当初,才意识到健康有多么可贵。当人健康的时候,许多人都会肆意地工作生活。
海伦·凯勒说:有时我想,要是人们把活着的每一天都看作是生命的最后一天该有多好啊!这就更能显出生命的价值。
少数人的选择:生活中也有一部分人选择工作比生命更重要。
马丁·路德·金说:生命的意义是在于活得充实,而不是在于活得长久。
这类人是工作狂,他们觉得与其行尸走肉般的活着,不如轰轰烈烈干一番事业,他们觉得生命的质量不在于长度,而在于生命的宽度。这样的人往往有崇高的理想,他们会为理想而粉身碎骨,这是生活中极少数的人会这样选择。
我认为生命比事业重要。吕凯特说:生命不可能有两次,但是许多人连一次也不善于度过。
为此我们应当这样保护好自己的生命:
- 1、合理作息:早睡早起,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 2、注意营养搭配:多吃蔬菜水果,少吃垃圾食品,少吃荤肉。特别不随意吃珍稀动物。
- 3、保持好心情:不追名,不逐利,不娇不躁,不随意生气。
- 4、经常锻炼:至少保持每周两次的锻炼,多到户外呼吸新鲜的空气,走入大自然中,放松身心。
- 5、少吃外卖:现在许多年轻人很喜欢吃外卖,这可是身体健康的一大杀手,外卖的东西多是高盐、高油、过辣,时常有卫生问题,或者有许多的添加剂,一定要尽量少吃。
- 6、重视小病:有病就要及时就医,重视小病,别不以为然。有句话说:小病不断,大病不患。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