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有人说:“很多老人生病住院了才懂,人到老年,老伴指望不上”?

人老了谁也指望不上,老伴也指望不上,我说一个我们村里发生的故事。

刘大爷和妻子结婚已经50年了,两人都70多岁了,他们也是一辈子吵吵闹闹走过来的,三个儿女长大了,都飞了,不在身边。

刘老伯夫妻退休以后也没有闲着,妻子的一家企业当会计,丈夫在一个部门当顾问,除了退休工资,每个月还有额外的收入。

两位老人并不自私,赚的钱自己并没有留,全部给了儿子、女儿,哪个孩子困难他们就帮哪个孩子。

为孩子买房,帮孩子娶媳妇,孩子的生活越来越好了,他们也不用这么操心了,连最小的孙子也上小学了,这个时候,刘大爷身体不太好了,有高血压、心脏病,老年痴呆症状。

经常出去找不到就回家的路,他妻子稍微好一点,一般两人应该同时出去,同时散步,同时回来。

经常发生刘大爷自己出去找不到回家的路或者是钥匙丢的现象,全靠刘奶奶一路照顾,随时注意刘大爷的情况,害怕他走丢。

有一天,刘奶奶没注意正在睡午觉,中午大热的太阳,刘大爷自己偷偷的出门了,那天太热,他出去散步,上公园找人下棋。

也许去的太早,公园一个人都没有,坐了一会儿没意思,他就想回去了,谁知道,走错了方向,出公园变成进公园,走进了公园深处,还有一个小门,出去是另一个街道,他也搞不清楚,一直往前走,往前走。

刘奶奶睡醒之后,发现老伴不在房里,去了哪里呢?他讲一定是公务员,于是急急忙忙的跑到公园去找老伴,可是一个人影都没有,那天特别热,公园很少人去。

刘奶奶慌了,到处打听,见一个人,问一个人,有人说见过,有人说没见过,有人说往东走,有人说往西走,也说不清楚,到底哪个才是正确方向。

此时,刘奶奶急忙给她的儿女打电话,说他们家老爷子丢了,不知道去哪里了,已经是下午六点多了,下班的人开始多了,街道上车也开始多了。

儿女们急急忙忙往回赶,远的在别的城市,近的人,也离父母家十几公里。后来发动所有亲戚朋友一起去找,从下午6点找到晚上12点,没有发现人,那时候开始下大雨,他们也早已报警,警察也开着巡逻车到处找。

天亮的时候找到了,是警察发现的,把他送回家里,老人已经神志不清,浑身是泥,然后送去医院抢救,终因回天无力去,老人去世了。

一家人悲痛欲绝,后悔莫及,身边有人能看住刘大爷就好了,每个人都怪刘奶奶,刘奶奶也特别冤枉,也特别委屈。

人们判断老人可能是走了好远,又气又急,又被大雨淋了,摔倒了,引发心肌梗塞,不幸去世。

人老了,老伴靠不住,即使天天朝夕相处,平时好好的,如果遇到情况也是无能为力的。

所以人老了最好和孩子生活在一起,至少也孩子能随时了解老人的情况,最快的速度当做老人。

如果老夫妻俩都在,身体好,可以互相照顾,如果身体不好,另一方是无法照顾的,年老体弱,自己都管不了自己,怎么可能管老伴呢?

老年人身体最重要,健康是关键,长期患病,对子女也是一个沉重的负担,久病床前无孝子就是这个道理。

老年人应该提前为自己准备养老的规划,第一要健康,第二要有养老钱,首选孩子为自己养老,去养老院养老也是一个好办法。

自己为自己养老,身体好,年龄不大是不错的,两位老人互相照顾,互相陪伴。如果身体不好或者老人年纪很大,又患有多种老年性疾病,那就绝对不能让两个老人单独在一起。

@风夜火烛子女应该在身边贴身照顾,实在没办法就去养老院,问题是自己要有钱,钱多可以进更高档的养老院,享受更好的服务,养老无忧。老年人陪伴是最重要的,人老了身体不好了,头脑也糊涂了,如果再没有人陪伴,是非常危险的,如果发生不测,没有任何人知道,也没有人任何人了解。老人只有在病的时候,才知道老伴虽然可以陪伴自己,但是,遇到问题却帮不到自己的大忙。将来老人养老也是社会化服务,有许许多多的人从事养老服务,为老人分忧解难,提供优质的服务,老人人未来还是很幸福的。

@风夜火烛为你答疑解惑

如何看待有人说:“很多老人生病住院了才懂,人到老年,老伴指望不上”?

在回答这个问题前,我想先讲一个真实的故事。

前不久,有一则新闻,讲述了一对八十多岁的老人,老伴瘫痪在床,老头想给老伴挪个地方,但他没力气抱动老伴,就支使孙子帮忙,万没想到,却被孙子拒绝了。万分伤心和悲愤的爷爷,一气之下,把老太太一把火烧死了,又在床上把自己点着,后被人救下。

看完这故事,我久久难言,愤怒与无奈如梗在喉。

人都有老的一天,遭晚辈嫌弃的滋味如此真实和如此绝望!但这一天谁又敢说一定与自己无关呢?这将是许多人躲不掉的晚景凄凉的真实一幕!

当然,谁都期望儿女孝顺,但久病床前无孝子却真实存在。老伴老伴老来是伴,但当有一方身体跨掉,另一方也许真的无能为力,双方会陷于困境之中。

所以,人要早做两个准备:

一、身体准备。从现在起,就好好照顾老伴,别让他(她)得上重病,早做检查早治疗,莫把小病拖成大病。

二、金钱准备。这点很重要!万一老伴身体不允许,到时还可以请人照顾,没有钱也许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

结语:"老到哪也去不了,坐着摇椅慢慢摇",这是诗意的一幕。但生活往往没这么浪漫,必须要早早想好"真有那么一天该怎么办"这人生最后的课题。人无远虑,必有远忧,趁现在身体好,请早做准备,为了给自己留下最后的尊严!

如何看待有人说:“很多老人生病住院了才懂,人到老年,老伴指望不上”?

村里的一位老人,60岁了还想结婚,但是遭到了儿子和女儿的拒绝。当老人离开人世的时候,一对儿女才哭着喊,后悔不让父亲结婚。最后兄妹相互指责,老死不相往来。

这位老人在中年的时候丧偶,他原先在企业单位上班,因为已经步入中年,而且又忙于工作,所以没有时间再择偶,退休之后回到老家来养老。

当时他退休的时候,儿女都已经成家立业。儿子在城里开餐饮店,女儿在城里开美容院,儿女们每人每月都寄五千元生活费回来给他。

外加他自己有养老金,所以在经济方面他是不发愁的,同时子女事业有成,而且又孝顺,按道理来说,他应该能过上一个幸福的晚年。

但是子女们为了方便工作,所以都在城里居住。留他一个人在农村老家,所以他每天都过得非常孤单。虽然有钱,但是日子过得并不幸福。

后来他每天坐在自家门口,跟挨着自己家的邻居聊天。久而久之两人有了感情,有了想在一起的想法,但是子女们都已经长大了,所以他们想征求子女的意见。

于是,他趁着自己63岁生日的那天,儿女们都回来给他祝寿的时候,他把想结婚的想法告诉了儿女,但是他的女儿都不同意他结婚。

当时他儿子说:爸爸,你今年已经60多岁了,如果你再结婚,那村里人可能会笑话我们家,为了顾及我们家的颜面,我希望你还是打消这个念头吧。

儿子说完那番话之后,他的女儿说:虽然我妈妈已经离开人世多年,但是你至少得对她忠诚吧?既然已经坚守这么多年了,为什么在晚年的时候要放弃?

他听见女儿的回答之后点了点头,表示答应他们,不再结婚。他的女儿看到他好像有点不高兴,于是就安慰他,说要给他买一部好手机,让他方便跟他们视频通话。

在他生日过后的第二天,他的儿子给他买了一部手机并且教他使用,同时为了方便自己能随时看到父亲,他还在家里安装了监控录像。

后来有一天,他在院子里做运动,突然心脏病发作,于是他慌忙的往家里的楼梯口方向走,想上楼去拿药吃,但是他仅迈出去几步路就倒下了。

到了第二天,他儿子观看家里的监控录像才发现父亲躺在院子里,而且地上因为下雨的原因还是湿的,他的儿子觉得情况不妙才从城里赶回来。

当他儿子回到他身边的时候,他的身体已经僵硬了,之后儿子才打电话给妹妹回来一起为老父亲处理后事,妹妹回来的第一时间要求观看父亲倒下的那一幕。

经过观看监控录像得知,老人在倒下的时候并没有直接死亡,而是一直在挣扎,试图从口袋里掏出手机来打电话,但是因为病情发作,所以他没有力气从口袋里把手机掏出来。

看了监控录像之后,老人的女儿就开始放声大哭,嘴里还念叨:若是当初同意父亲结婚,至少能有一个人陪伴在他身边,当他需要的时候至少相互之间有个照应,也不至于会这样。

这个时候她哥哥对她说:都怪你,当初都是因为你不同意爸爸结婚,还说让爸爸对妈妈忠诚,现在导致这样的结果才知道后悔,已经晚了。

妹妹回答:当初不是你先建议爸爸,让他顾及我们家的颜面不要再结婚的吗?现在怎么反倒怪我了。兄妹两人争执了很久,来帮忙处理老人后事的亲戚看不下去,所以才阻止了他们的争论。

处理完老人的后事之后,他们就回城里了,平时很少回来,只有每年的清明节的时候,他们才会回来扫墓,因为村里人对他们兄妹俩的议论太多了,导致他们不敢回来。

最常见的议论是议论他们只顾着挣钱,不懂得孝顺自己的父亲,竟然让老父亲病死在院子里,而且尸体被雨淋了一天之后才发现。

如今这件事情已经过去6年了,我听他们家的亲戚说,他们兄妹,为了老父亲的死而相互埋怨,所以如今已经不往来了。

通过了解他们老父亲的死,我认为“人到老年指望不上老伴”这个观点是不完全正确的。我认为,人到老年,有老伴在至少会有以下三个好处。

第一个好处,是可以解闷。因为我们年轻人都忙于工作,挣钱养家糊口。而我们都知道老人行动不是很方便,有的老人生活不能自理,也有的老人走路都觉得累。

无奈之下他们只能孤单地呆在家里,他们想去玩,去娱乐,也只能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因为他们行动不便。若是有一个老伴在身边,他们至少能跟老伴聊天解闷。

第二个好处,是关键时刻能救命。如果老人病情发作或者不慎滑倒等意外情况,有老伴在身边,至少老伴可以通过叫喊或者打电话给子女们回来求援,及时发现情况及时送去医院治疗。

就像文中所述的那位老人,倘若他有老伴在身边,老伴可以上楼替他拿药或者提醒他按时吃药。哪怕他已经无药可救,但是有老伴在,至少能在他发生意外的第一时间通知他的子女,不至于在他死之后还在院子里淋了一夜的雨。

第三个好处,减轻子女负担,同时能起到提醒子女的作用。因为家里如果有两位老人,他们就可以相互照应,不用我们子女时时刻刻陪伴在他们身边,这样一来我们就能安心去工作了。

同时当老人生病住院的时候,有老伴在身边照顾肯定比子女照顾要好很多,因为老伴相处的时间长,所以知道应该怎么照顾对方,才会让对方满意。

即使老伴因为年迈,身体不便的原因,无法亲自去照顾病倒的老伴,但是至少可以提醒子女或者教子女,应该怎么照顾生病的老人。而且有老伴在,还能起到监督子女的作用,防止子女不出资给病倒的老人治病。

最后我想说:作为子女,尽量不要去阻止老人想做的事情,当他们提出来的想法让自己感到不合理的时候,自己应该先换位思考,若是自己身处他们的处境,自己又会有何感想。

同时,老年人有没有老伴在身边,关系到他们的晚年幸福。我们年轻人,需要工作挣钱养家,老人一个人在家里是会感到孤单的,我们换位思考一下,若是让自己天天呆在家里,自己是否会孤单?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每天都没有机会跟外界接触,也没有人陪伴说话,这种情况谁都会感到孤单。所以出于替老年人的晚年幸福考虑,作为子女,应该尊重他们的选择。

百善孝为先,孝顺二字,我认为都体现在这个“顺”字上了,既然要做孝顺的孩子,那就应该顺着老人们的想法,我是这样认为的。

如何看待有人说:“很多老人生病住院了才懂,人到老年,老伴指望不上”?

这句话是无比正确的。身边一位朋友的妈妈,她正在经历生病住院,老伴指望不上的这种情况。

朋友的妈妈身体特别不舒服,在医生建议住院治疗后,却和医生恳求说自己没有办法住院治疗,能否门诊开药治疗。

因为朋友的父亲小脑萎缩,经常记不住事情,如果家中没有人照顾他的话,自己留在家中生活完全不能自理。可能刚刚出去厨房,转了一圈之后就忘了自己要在厨房做什么事情,甚至下楼了之后会发生找不到回家的路这种情况。

所以一旦他住院了以后,老伴将会没有人照顾。所以想要住院还要找到能够接替自己照顾老伴儿的人。可孩子工作很忙,老人也不想拖累他们工作。

有一部分老人住院得不到老伴的照顾是因为老伴的年纪也大了,担不住事儿。都说“老伴老伴到老才是伴”,可是当你和老伴一起都变成老年人的时候,你们都是需要被照顾的。还记就在不久前,我的一位朋友母亲查出来患有癌症,但是家中却没有人和他的父亲说,因为他的父亲心脏和血压都不好,担心和他说了之后,父亲而受不住打击也生病。所以全家人选择将病情隐瞒不告诉老俩口。

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夫妻二人,可以同甘,却不能共苦。一位远方的亲戚,因为血栓后遗症导致现在走路和说话都不利索。虽然没有瘫痪在床,却和正常人不太一样,有的时候吃饭还会发生吞咽困难的情况。有的时候甚至会“喷”的满桌子都是嘴里的食物,而让同桌的人没有办法进餐。

他的老伴儿因为看不到生活的希望,不堪长期照顾他,而选择了离婚。但这种情况是比较少见的,毕竟在一起生活了几十年,最后因为生病而抛弃另一半的很少。但如今这位伯伯自己一个人生活,每天虽然很孤单。万幸自己的女儿很孝顺,每天下班之后她会给父亲做好了饭之后再回到自己的家中。她老公还给老伯的房间里安了监控,如果出现了问题,夫妻二人会立刻的回家去照顾父亲。可她自己也是和公公婆婆住,所以想要让自己的父亲和自己一起住,是有困难的。

基于上述的几种情况,很多老人,到了老才发现可能自己生病了,老伴指望不上的情况经常发生。

如何看待有人说:“很多老人生病住院了才懂,人到老年,老伴指望不上”?

我爸爸和妈妈他们是六十年代结的婚,妈妈嫁给爸爸的时候才21岁,虽然她和爸爸是同岁,但妈妈的体态娇小、柔弱单薄,爸爸的身材魁梧是个干活的好手。

那时候在生产队里干活时,是按你干活的力气和快慢评工分的,爸爸干活既快又有力气是生产队里最棒的劳力,一天是10分。

妇女最高的工分是9分,妈妈干活既慢又没有力气,干一天只有6.5分,是生产队里最低的工分。

妈妈和爸爸结婚三四年时还没有生育小孩,爷爷奶奶就开始嫌弃妈妈了,有时候奶奶就指桑骂槐的说:“喂只老母鸡还下个鸡蛋呢,有的鸡连蛋都不会下,干活也不中,真是一头没一头。”

爸爸是爷爷奶奶的独生子,他们早就想抱上孙子了,见妈妈几年都没有怀孕,有时就当着妈妈的面怂恿爸爸,可爸爸说:“老母鸡不下蛋,是没到下蛋的时候,总不能抱着鸡屁股硬挤吧。”

任凭他们怎样说,妈妈就是一句话也不说,仍然是不紧不慢的干着活。

爸爸并没有因为爷爷奶奶的烧底火给妈妈生气,从不嫌弃妈妈没有生小孩,和她慢吞吞的干活速度,依然跟当时娶我妈妈一样对她那样的好。

而妈妈对我爸爸也是很好,大集体农忙的时候她知道我爸干的活重,饿得快,每天早上在煮稀饭把米烧开的时候,就捞一点米装在沙罐里,然后放在锅底里面炖成沙罐干饭给爸爸一个人吃。

秋天割稻子的季节,下午干活休息的空档,别的女人都在田埂上休息说笑,妈妈就回去下点面条或做两锅煎饼给爸爸打煎,说爸爸大长一晚上担稻挑子太累了。爸爸每次都舍不得吃完,要给留一点给爷爷吃。

爸妈结婚第五年的时候我大姐出生了,爷爷奶奶虽然想要个孙子,但我妈这个“母鸡”终于下“蛋”了,对他们来说还是值得高兴的。

在姐姐3岁的时候,爷爷奶奶盼望的孙子我,也来到了人世。

妈妈在生姐姐和我的时候,尿布和衣服全都是爸爸洗的,尽管爷爷说大老爷们洗尿布和衣服会被人笑话的,但爸爸就是不听他的,一点也不在乎。

妈妈的身体本来就娇小单薄,生了姐姐和我时,被我们再一打奶,身体就更单薄虚弱了,屋里屋外的家务活都是爸爸一个人做,妈妈除了在生产队里上班干个直活外,屋里的家务活都是爸爸一个人干的。

又过了10来多年,爷爷奶奶也都先后去世了,家里就只有我和姐姐爸妈我们四个人了。

这时,已经实行了分田到户的政策,爸爸也更能干了,他看别人在请人和泥摔砖坯子烧砖头,爸爸就一个人挖土垃和泥巴,一个人摔砖坯子,用土窑烧制砖头盖瓦房。

1982年我家是我们村子里第二家盖起青砖红瓦房的农户。

房子盖好几年后我也结婚成家了,又过了几年村子里有人盖平房了。我爸爸就决定自己烧捆窑砖头,于是,他就请了一台砖机在我的一个大地埂上,制造砖坯子。这次砖坯子虽然是机器做的,但烧捆窑用的土坯都是爸爸一个人手工和泥脱出来的,这一切爸爸从来不让妈妈插手干活。

那一年,我爸一捆窑烧了250多个红砖垛子,盖起了村子里第三家二层楼房。

为了多挣钱爸爸还在我们这里的一个农场里包了30多亩土地,全部种上了花生。那时没有旋耕机和花生播种机,都是用牛和人工种植,人工薅花生的。

我和老婆那时候已经出去打工了,薅花生的季节里爸爸就在地里成天不回家,让妈妈把饭送到地里去吃。夜晚就掂着马灯照着薅花生,累了就地睡一会,醒了继续薅,腰弯疼了就跪在地里薅。

妈妈心疼的说他:别那么不要命的干活小心把身体给累垮了。

爸爸说自己的身体结实没事的。

2003年爸爸终因积劳成疾病倒了,那一年他才64、5岁。在农村非常奇怪:身体棒的人10几年甚至20几年不曾生过病的人,一旦生了病后很多人就是重病。

爸爸就是这样的人,那一病,病魔再也没有让他离开病床了。

经医生检查的结果是肝癌晚期,在爸爸住院期间,都是妈妈一个人在医院里照顾他。

我和老婆都在外地打工,两个孩子都在上中学。我说回来照顾爸爸,妈妈说你们趁年轻在外面挣点钱,你爸由我一个人照顾就行了。

在医院的住院期间,同病房的有两个老人病友,看我妈妈成天在病房里伺候我爸爸都羡慕死了。

有一次,一个病友问我妈妈:“你对老伴咋那么好啊弟妹,成天在病房里伺候他。”

妈妈说:“我们年轻的时候,他对我非常好,我干活慢,孩子生得晚他从不嫌弃我,不给我气受,他是为了我们这个家没日没夜的干才累垮的,不对他好点亏良心啊。”

其中有一老病友苦笑着:“唉,像你说的我这算是报应呐,我生病住院的时候,老婆说我年轻的时候把她打得太狠了,在我跟前没有享到福,受的都是罪,现在她该报仇了,我住院几个月了,总共还没有来过三趟。”

这时,爸爸有气无力的说:“兄弟啊,两口子过日子,男人要体谅老婆啊,不要听别人的话呀,我老婆干活慢,孩子生的晚,要是嫁给别的男人可能会挨打受气的,但我一次气也没有给他受过。”

爸爸转过脸来又对妈妈说:“明天把我送回去吧,我不住院了,我这个病是绝症,会落个人财两空的,如果把钱花光了,欠些外债把你和孩子都给坑了。”

妈妈劝他安心养病,爸爸住了半年医院后一直闹着要出院回家。

有一次,一个医生对妈妈说,爸爸的病已经到了晚期了,回去给他做了好的吃也可以,病情已经到了这个地步谁也无能为力了。

不久,爸爸就离开了人世。

写在最后

解答:很多老人生病住进了医院才懂得:人到老年,老伴就指望不上的原因

俗话说:老来伴,老来伴,意思是说:人在老了的时候才知道老伴的重要性,可为什么会出现人老的时候,老伴却指望不上的问题呢,乡农认为主要有以下3点原因:

夫妻年轻的时候婚姻感情的基础不牢固,也就是说一方欺负另一方,使她的生活过得比较苦,使夫妻感情变得冷漠。当然,生活苦主要是指精神生活方面的痛苦,使她伤透了心,无论是报复还是什么原因,那时候留下的阴影就会阻挡她到医院去伺候你、陪伴你。

家庭经济条件不好,拿不出钱来给你看病,当你躺在医院的病床上时,就会显得对你的冷漠~怎么不去借钱给你看病。

老伴的身体本身就是体弱多病,需要人伺候,只不过是个没有躺在病床上的人。他没有那个能力在你躺在病床上时,鞍前马后的伺候你,这种现象你可能会理解为,是老伴不关心你的一种行为,但这也是有情可原的。

现实生活中也有老伴在你病重住院的时候,形影不离的伺候你、陪护你,直到你生命的最后一分钟。比如,像妈妈陪护爸爸那样,这是因为年轻的时候爸爸疼爱妈妈、善待妈妈,使妈妈感受到这个丈夫是值得她去疼爱的,所以,在他生病住院时才会对他不离不弃。

因此,夫妻之间无论是男人还是女人,在年轻时都要播下彼此真爱的种子,发芽后要精心的经营呵护,到你晚年的时候才能结出甜蜜的果实。

如何看待有人说:“很多老人生病住院了才懂,人到老年,老伴指望不上”?

很多老人生病住院才发现:人到老年,老伴儿指不上,这个老伴儿指不上是有一些情况是真的不上。

第一种老伴儿岁数太大。过去娶媳妇讲究,女大三,抱金砖,自己老了生病住院,那老伴更老,已经有些老年糊涂。所以是挂号、住院、找大夫,问医问药的情况是真的指不上年老的老伴。

第二种是半路夫妻。不管娶没有娶证,想指望人家都很难,我们这有黄昏恋结婚的,都提前签好婚前协议:房产是各归各家,老两口的工资归老两口花,生病住院是自己家孩子管自己家老人。所以也指望不上人家老伴。

第三种是追求自我,追求真爱,抛弃原配家人的,这种人是最自私,最脸皮厚的人。自己年富力强就抛弃父母、家人,带着小三或小四的,跑到外地像两口子一样,过日子。老了,生病了,不能挣钱养家了,就被小三或小四的抛弃,厚着脸皮跑回家,叫嚣着要告儿女不孝,让他们伺候养老。想指望老伴照顾他,那是门都没有。

我有一个远房姨夫,也是个喜欢追求自我的人,每天半晚吃完饭,放下碗筷就跑去广场跳舞,一跳就是十来年,有一个固定舞伴,两人也是舞场两口子,每逢节假日定期送礼物,去外地出差,可以不给家人买东西,必须给舞伴买礼物。为了舞伴跟我姨闹离婚,打的头破血流,要不是两个人儿子大了,联手把姨夫镇压住了。或和这舞伴要是早几年认识,这婚绝对离了。

在姨夫和舞伴认识十来年的时候,姨夫因为肠息肉住院,做手术,全都是我姨和她的孩子们伺候姨夫。住院期间,姨夫的舞伴拎了几个苹果,假模假式的去看望了他,姨夫看着拎着几个小国光苹果,打扮妖艳的舞伴,再看看天天伺候自己,头发花白的老妻,消了追求自我的心思,回归了家庭。后来出院跟亲戚说:自己真混,真不是东西。也真没想到,自己躺下住院,原先跟自己要好的,都躲的得远远的,嫌弃自己。却是自己厌弃的老妻、孩子,不离不弃,毫无怨言的伺候自己。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