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北静王水溶是个怎样的人物,写他的目的是什么?
北静王谐音“北京王”,其名“水溶”暗示了这个人物的身份来历。在《红楼梦》中,“水溶”与“秦可卿淫丧天香楼”是同一个寓意,也是贾宝玉变成“天下第一淫人”的根源。
这是怎么回事?书中为何要写这样一个“北京王”?北静王为何对贾宝玉寄予如此厚望呢?
北静王是“北静郡王”,隐写大明两家藩王秦可卿“淫丧天香楼”,七七四十九日后,宁国府大出殡。这天,很多王侯前来路祭,其中,就有东西南北四家王府。这四家王府中,只有东平王府疑似亲王,其他三家都是郡王,北静王其实是“北静郡王”。
但是,三家郡王中“惟北静王功高,及今子孙犹袭王爵”。这一笔高度写实,影射的是《红楼梦》背景下的南明两个藩王,也就是桂林靖江王朱亨嘉、桂王朱由榔。因此,香菱“自从两地生孤木”、林黛玉“玉带林中挂”、贾探春“自从分两地”,等等判词中,都隐藏了“桂”字,天香楼也出自“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
桂林靖江王不是亲王,是“兴隆街大爷”,也就是朱元璋大哥朱兴隆的嫡派子孙。虽然这家藩王不是朱元璋的皇子,但却享受了亲王的规制,只是俸禄减半。桂林靖江王是大明世袭时间最长的藩王,北静王之“静”与“靖”谐音,其中便隐藏了靖江王之“靖”。所以,书中水溶是“北静郡王”,桂林靖江王的待遇确实要比亲王低一点。而且,桂林府原本叫做静江府,是朱元璋封了侄子朱守谦之后才改名的,“北静郡王”说的就是这家藩王。
既然是桂林靖江王,为何又写成了“北静郡王”呢?方向不对呀。书中先写的是“北静郡王”,却悄悄偷换名号,去掉一个“郡”字,“北静王”就就变成亲王了。这家亲王就是万历之孙,与大明在北京的最后一个皇帝朱由检同字辈的桂王朱由榔。
所以,“水溶”一人两角,既“扮演”了桂林靖江王朱亨嘉,又影射了桂王朱由榔。这两个“王”都是在南明时期,也就是崇祯自缢之后才正式登上历史舞台的。所以,“北静郡王”、“北静王”便同时出现在了秦可卿殡葬的路祭队伍之中。
那么,秦可卿之死又意味着什么呢?“北静郡王”、“北静王”为何会出现在这样一个时间节点上呢?
“水溶”就是“淫”,揭秘“秦可卿淫丧天香楼”我曾经写过几篇有关“秦可卿淫丧天香楼”的文章,这段故事其实并没有如脂砚斋所说,因为用了“史笔”而命芹溪删去。史上其实并无“芹溪”其人,芹溪是“清兮”、“清洗”的谐音,脂砚斋暗示,如果直写“秦可卿淫丧天香楼”,“清”就会删去。如此“删去”,就不止是书,而是人头了。
因此,作者(或是脂砚斋)就把“秦可卿淫丧天香楼”的故事悄悄隐藏在“贾天祥正照风月鉴”之中。贾天祥就是“假天香”,他就是因为“见凤姐”而起了“淫心”,然后“正照风月鉴”而“淫丧”。“天香”是明朝的象征,这个象征隐喻下文结合北静王送给贾宝玉的“鹡鸰香念珠”再来解读。
贾天祥淫丧天香楼,映射了秦可卿之死,是“秦可卿淫丧天香楼”的正文。而秦可卿死于何时,书中有意模糊时间节点,写得不明不白的。其实,作者早就暗示了秦可卿死于春分节之前。张太医曾经说过:“总是过了春分,就可望全愈了”。这句话反过来理解,就是秦可卿活不过春分,否则,书中就不会写秦可卿之死了。
而且,作者写的不是“痊愈”而是“全愈”,秦可卿不是病死的,而是“画梁春尽落香尘”,是自缢身亡。
这一笔才是真正的“春秋笔法”,暗写的就是崇祯之死。崇祯十七年正月丁未,李自成攻陷北京城,崇祯在煤山自缢。这一天换算成公历就是1644年3月19日,这一年的春分是3月20日,秦可卿“画梁春尽落香尘”就是在春分节的前一天。
崇祯自缢后,清兵入关,“水溶”便正式登场亮相。“水溶”其实就是“淫”,《说文解字》:“淫,一曰‘久雨必淫’”,是“淫浸”之意,在《红楼梦》中,就是大明王朝被清朝所湮灭,“明月天香”沉在了水中——这就是“水溶”,哪里是什么清朝人?
北宋晏殊《寓意》诗中有这样两句:“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水溶”其名就出自这里。诗中的“梨花院”、“柳絮(词)”等等,都出现在《红楼梦》,都被借喻为明朝的符码。
所以,“北静郡王”、“北静王”水溶只在路祭中正面出场,意味着大明即将被“水国”淫浸,南明“分瓜”的历史大幕将在《红楼梦》中徐徐展开。
凡鸟偏从末世来,雏凤清于老凤声水溶出现在书中,正是王熙凤“协理宁国府”期间。这段故事,隐藏的是南明时期朱家藩王的“分瓜”史。所谓“分瓜”,就是妙玉在栊翠庵请薛宝钗品茶用的“(瓜分)爮斝”,这件古怪茶具的第一个字应当是作者为了隐写真故事,特别造的一个字,以古代从右往左的阅读模式,应当读作“分瓜”。
在栊翠庵品茶之前,刘姥姥说了一句酒令“花儿结了个大倭瓜”,倭瓜就是南瓜,朱家藩王们分的就是这只“瓜”。《红楼梦》以秦可卿之死为大关节,后面的故事就是在“水溶”的时代,朱家藩王们的家史了。
“水溶”首先是北静郡王,影射的靖江王朱亨嘉。朱亨嘉是荣穆王朱履祜之子,“荣穆王”这三个字曾经出现在林黛玉的视野之中,是她初入荣国府时在荣禧堂看到的:“荣禧堂”、“穆莳”、“东安郡王”就是荣穆王。
朱亨嘉于隆武元年(顺治二年,1645年)自称监国,做了大明的代理皇帝。1646年,隆武帝以暴病做掩护,绝密缢杀了篡夺大明正统的朱亨嘉。书中秦可卿、林黛玉、贾元春、贾探春等人的两种死法,其实都是朱亨嘉之死的“史笔”。
朱亨嘉死后,其部下追谥其为“平帝”。王熙凤“协理宁国府”,身边又有平儿,这段故事隐写的就是朱亨嘉之死。“北静郡王”出现在这段故事中,他就是“靖郡王”、“静郡王”。所以,王熙凤也是“荡悠悠”的结局,“水溶”恐怕也得死于缢杀和药石。
朱亨嘉死后,隆武帝没有撤掉靖郡王封号,以朱亨嘉堂弟朱亨歅袭爵。所以,“水溶”便在贾政面前夸贾宝玉:“雏凤清于老凤声,未可量也”。
这句话不是客套话,是寄希望于未来的靖江王重振雄风,抗清复明。然而,朱亨歅在三年之后,也就是秦可卿说的“三春去后诸芳尽”之时,被大明降将孔有德缢杀。朱亨歅虽然只做了不到四年的靖江王,但其抗清复明的决心却值得称道。仅从这一点讲,朱亨歅确实比朱亨嘉值得朱家人怀念。
但是,无论朱亨嘉还是朱亨歅,他们都是“末世”的凡鸟。凡鸟,其实就是一个“凤”字。朱亨嘉、朱亨歅兄弟年龄相差并不大,水溶也是“未及弱冠”,但他是“已故”的靖江王,当然称得上“老凤”了。贾政之“政”其实就是“文正”,也就是朱兴隆之子、朱洪武之侄、靖江王二世祖朱文正。朱文正因罪遭到了叔叔的处罚,而他的儿子朱守谦却做了藩王,岂不就是“雏凤清于老凤声”?
靖江王家经历了这样一段“鲜花着锦”、“烈火烹油”的历史,最终还真的落得个“白茫茫一片真干净”的悲剧结局:靖江王城被孔有德烧成一片灰烬。所以,无论是老凤还是雏凤都是“可以量”的,“北静郡王”的愿望落空。
“天香”为水所溶,“贾宝玉”记录家史上文提到了“天香”,《红楼梦》中的“天香”出自《明实录·太祖高皇帝实录》,是朱元璋出世前的一段“仙缘”,“仙缘”伏黛玉之死。林黛玉是绛珠仙草,“绛珠”二字十分明确,就是“朱红”的意思。“朱”原本就是红色,明朝的国运是“火”,岂不就是秦可卿说的“赫赫扬扬”?“赫”,就是“一对红”。
“绛珠仙草”其实是做香料的泽兰,开紫色花,林黛玉是“仙葩”,自然就是“天香”了。而薛宝钗的冷香丸,更是与朱洪武的“仙缘”有关。这段“仙缘”中说,朱重八的母亲曾经梦见一个神仙给了她一粒白色香丸,吃下之后“口有余香”,于是生下了朱洪武。白色就是冷色,也就是“冷香丸”。
除了林黛玉、薛宝钗二人之“天香”外,《红楼梦》中全部是“天香”的世界,“香”无所不在。就连北静王赠送给贾宝玉的饰物都是“鹡鸰香念珠”。那么,这串念珠指的是什么意思呢?
《诗.小雅.常棣》:"脊令在原,兄弟急难",这就与上面所讲到的“分瓜”历史有关了。南明时期,其实就是朱家同室操戈、“煮豆燃豆萁”的末世悲剧。而“香念珠”暗指的就是大明之祖朱洪武。“天香”是朱洪武出世的“仙缘”,而洪武大帝与佛门很有渊源。这串念珠交到贾宝玉手上,岂不是把反清复明的希望嫁给了贾宝玉?
然而,“北静王”最终还是因为“水国”而“水溶”,天香消散于薛宝琴所讲的“真真国”之中。
这也是一段与“桂”有关的历史,说的是大明最后一个皇帝避难于缅甸,又被“两地孤木”吴三桂以弓弦勒死于篦子坡金蝉寺的悲剧历史。
大明最后一个皇帝是桂王朱由榔,也就是永历皇帝。被吴三桂擒获后,严厉斥责其无耻变节,并说自己是北京人,要死在北京——这就是“北京王”。吴三桂最终没有满足朱由榔的愿望,永历皇帝便“荡悠悠,把芳魂消耗。望家乡,路远山高。故向爹娘梦里相寻告”。
“水溶”就是天香溶于水,薛宝琴所讲的“真真国”就是“水国”。真真国有一个会写汉诗的女子,这其中便隐藏了“女真”。“昨夜朱楼梦,今宵水国吟”,天香入水,哪里还能是“天香云外飘”?
脂砚斋在“林如海捐馆扬州城,贾宝玉路谒北静王”这回书的总评中,有这样一句批注:“路谒北静王,是宝玉正文”,这段故事写的是贾宝玉,或者说,贾宝玉就是“北静王”的后人,居住在“荣穆王”府,贾宝玉就是一个“王世子”。这个王世子最终逃过一劫,将长期生活在“水溶”的朝代,然后,以《红楼梦》讲述了“石头记”的故事。
石头,其实就是朱洪武敕建的桂林靖江王城。这座王城以藩王的规制,按照金陵石头城中的大明皇城样式,以石头所筑。王城之中有一座石头峰,名叫独·秀峰,也就是书中的“青埂峰”。朱亨嘉之子朱若极在隆武帝攻陷这座小石头城时,被一个太监救出,随后在全州湘江边上的湘山寺出家,他就是清代四僧之一,大画家石涛。书中的“石兄”,应当就是靖江王朱亨嘉的儿子石涛。
所以,“北静王”把鹡鸰香念珠送给贾宝玉,夸他“雏凤清于老凤声”,犹如青埂峰下写满故事的石头那样,希望石兄把这段南明兄弟大火并的故事也写记录下来。所以,《红楼梦》的作者不断与“石兄”交流,恐怕是征求当事人的意见,哪里该写,哪里不该写吧。
这就是《红楼梦》中的北静王,作者写这个人物的目的,就是以秦可卿之死为关键节点,引出书中所隐藏的朱家南明时期的“分瓜”历史,暗藏明朝灭亡,清朝兴起。
《红楼梦》北静王水溶是个怎样的人物,写他的目的是什么?
《红楼梦》中的北静王是一位英气逼人的少年王爷
北静王“年未弱冠”。这句话的意思是,北静王还没到行冠礼的年龄,还未成年。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称弱冠。北静王不满二十岁,就已经是王爷了。
北静王水溶头上戴着净白簪缨银翅王帽,穿着江牙海水五爪龙白蟒袍,系着碧玉红鞓带;面如美玉,目似明星,真好秀丽人物。
北静王"生得才貌双全,风流潇洒”,年少有为,身居高位。
京城里有四位与贾府关系很好的王爷。东平王、南安郡王、西宁郡王和北静郡王。“原来这四王,当日惟北静王功高,及今子孙尤袭王爵”。北静王是世袭的王爷,祖先更出色。如今到了水溶这代,依然是扛鼎之臣。
北静王是一位谦逊,平易近人的王爷北静王不仅“形容秀美”,而且“性情谦和”。
他亲自设灵棚路祭秦可卿,祭奠结束,令贾府的大殡先行。
老太妃薨逝,在送灵时,北静王住西院,贾府住东院。古代人认为东院尊贵,北静王没有住东院,说明他很谦逊。
北静王对贾府人非常平易近人。贾政等人都夸赞北静王是一位贤王。
北静王没有高高在上,以世交称呼贾政为“老世翁”,称宝玉为“世兄”。他谦逊有礼,并不妄自尊大,“不为官俗国体所缚"。
贾宝玉最讨厌官府中人,唯一喜欢北静王。因为北静王没有居高临下的气势,也没有盛气凌人的傲慢。他有情有义,有人情味。
北静王见他宝玉语言清朗,谈吐有致,笑着向贾政夸奖宝玉:“令郎真乃龙驹凤雏!非小王在世翁前唐突,将来‘雏凤清于老凤声’,未可谅也!”
夸儿子比夸老人,更让人高兴。贾政满意,宝玉能得到北静王盛赞自然也很骄傲,自己终于在老子面前有了面子!
北静王还把皇上亲赐的鹡鸰念珠一串赠与宝玉。宝玉和北静王的友谊从此诞生。
北静王是一位礼贤下士,门下宾客云集的王爷北静王有点类似于战国四公子。齐国的孟尝君田文、魏国的信陵君魏无忌、赵国的平原君赵胜、楚国的春申君黄歇养了一大批各种类型的人才,这些人被成为门客或者食客。据史书记载,“四公子”门下的食客都超过三千人。
秦昭襄王称赞孟尝君善于结交各种人才,说:“孟君门下,如通物之市,无物不有。”平原君门下也人才济济,“文武备具”,他曾自夸:一旦有事,“士不外索,取于食客门下足矣”。
北静王礼贤下士、结交社会各种知名人才,奇人异士。北静王说:“小王虽不才,却多蒙海内众名士,凡至都者,未有不垂青目的,是以寒邸高人颇聚。”看来北静王把宝玉当成了自己的培养对象,很看重贾宝玉。
北静王经常与这些高人相聚,座谈。他还邀请宝玉来参加他们的聚会。“若令郎在家难以用功,不妨常到寒邸。令郎常去谈谈会会,则学问可以日进矣。”
宝玉喜欢和北静王及其门客交往,说明这些人的思想不僵化,不保守,与贾宝玉的思想相通,意见相投。北静王是一个不为官俗国体所束缚的开明王爷。
北静王的前世是甘露《红楼梦》的故事从绛珠仙草被甘露浇灌成为绛珠仙子开始,从绛珠仙子下凡,要用一生的眼泪报答神瑛侍者而展开。为了绛珠仙子顺利报恩,“因此一事,就勾出多少风流冤家都要下凡,造历幻缘”,陪他们完成夙愿。
甘露下凡成为北静王。北静王的名字叫水溶。
贾宝玉的前世是神瑛侍者,他用甘露浇灌了绛珠仙草。
甘露,就是甜水。即今生的水溶。
今生,贾宝玉两次要把北静王的东西转送给林黛玉。
无论前世还是今生,北静王都通过宝玉与林黛玉有了联系。
我是润杨,欢迎关注@润杨的红楼笔记
《红楼梦》北静王水溶是个怎样的人物,写他的目的是什么?
贾府与北静王水溶等王爷的密切交往,是最后抄家的根源!
王熙凤发放高利贷、贾琏逼死尤三姐、贾赦杀了石呆子,都不是抄家的真正原因。无论是谁来断案,无论他多么铁面无私,也只是“杀人偿命,欠债还钱!”,判不出抄家的罪名。
贾府的衰落,根源在四王八公、四大家族相互勾结,触犯了统治者的大忌!
一、北静王水溶身份北静王,姓水,一看就是汉族王。这位水溶少爷是袭祖上功勋爵位而成为北静王。
历史上,清代汉族王不多,而且都是南方的汉族人,一共只有七位,其中一位有是追封的哀荣。当然水家北静王是虚构的,历史上没有,但汉族王的的确确存在。
自康熙削藩之后,汉族王不仅仅是地位一落千丈,而且朝廷严密注意他们的一举一动。
如果按《红楼梦》的惯用谐音手法,再结合历史,从字面理解,北静王应该是北靖王,平定北方的王,应该射影平西亲王吴三桂。
作者自然不是说北静王水溶与吴三桂有什么瓜葛,而是暗示这种王爷亲近不得,应该敬而远之,否则引火烧身,自取灭亡。
二,北静王水溶的错误北静王水溶露面的场合是秦可卿的葬礼, 这是一个可以被大观园之外的人忽略的葬礼,而北静王水溶则高调登场。
北静王等王爷在这种场合高调露面,让一场普普通通的葬礼彻底变味了。主要原因有四点:
1、违反祖制。秦可卿本是一个最低辈分的重孙媳妇,王爷的到来,搞得像王公大臣的葬礼。也就是微型版本的僭越,难免会引起朝廷的猜忌。
2、违反法制。王公大臣没有朝廷旨意,一般不能私自出席别人家的私事与宴请。例如,第六十三回贾敬之死,有明确旨意:“朝中由王公以下准其祭吊”。说明王公大臣参加贾敬的葬礼,是合理合法,而北静王等人出席秦可卿的葬礼,则是违法行为。
违反制度,就形同于造反。
3、涉嫌笼络人心。北静王极力夸赞贾宝玉:“令郎真乃龙驹凤雏,非小王在世翁前唐突,将来"雏凤清于老凤声",未可量也。”搞得一个涉世不深的贾宝玉对他崇拜得五体投地。
难道北静王真的是喜欢贾宝玉?肯定不是,是他希望拉拢贾家一族(就像今天的人,送给同事的孩子红包礼物,不是喜欢那个孩子,而是为了巴结讨好同事)。
王爷私底下收买人心,往往凶多吉少!
4、藐视皇帝北静王将自己手腕上一串念珠摘卸下来,送给贾宝玉,说:“此系圣上所赐蕶苓香念珠一串”。皇帝赏赐,岂能转送他人!
即使是一个普通朋友送给你的东西,也不能随意转赠于人,何况是皇帝的赏赐之物,这一条就足够引发龙颜震怒。
尽管北静王,是打着“世交之谊”的旗号,不以王位自居,与贾府来往,但自己的解释苍白无力。自己的一言一行,得让奸险小人无话可说、需让皇帝相信放心才是真理。
《红楼梦》中北静王水溶笔墨不多,当然,王爷的事,在当时属于时代的敏感话题,曹雪芹也不敢多写。
贾府把小辈秦可卿的葬礼,变成了“风光盛大的外交舞台”,让达官显贵前来凭吊一个年纪轻轻、地位无足轻重的重孙媳妇。
事实证明,贾府进行的这次葬礼交际,收获颇丰。秦可卿葬礼后不久,贾元春被晋升为贤德妃。不用说,这不是秦可卿显灵,而是四王八公四大家族齐心协力暗中勾结的结果。
葬礼的盛大风光,掩盖的是政治、权益博弈的暗流涌动。
(四王八公、四大家族没事找借口聚集一起,任何一个人当皇帝都会胆战心惊。)
故而,北静王水溶拉拢贾府,贾府也巴结北静王水溶,是导致大观园垮塌抄家的真正根源,贾府与北静王明目张胆的交往,是百足之虫在上演最后的狂欢!
《红楼梦》北静王水溶是个怎样的人物,写他的目的是什么?
北静王水溶出场被称“贤王”,无疑是假的。他不但不贤还是逆臣贼子。贾家被抄家,他才是罪魁祸首。
秦可卿的出殡当天,北静王出场是不合法的。
曹雪芹在后文借贾敬死后,皇帝亲自下旨“王公以下准其祭吊”,补充了北静王不得圣旨违法出席的事实。
那么,北静王没有圣旨允许,却悍然出席贾家重孙媳妇的葬礼,目的是什么呢?
就是昭告世人,他与贾家关系不一般,造成既定事实给皇帝看。
贾家与北静王同属四王八公之列,别看表面没有实权,实则数十年的朝中、军中耕耘,背后底蕴影响深不可测。
如果贾家与北静王结党,对于才刚登基不久,太上皇还坐镇东宫的皇帝来说,就是巨大威胁。
而北静王借召见贾宝玉的表现,更让人细思极恐。
他前后做了三件事。
一,将御赐的鹡鸰香念珠送给贾宝玉。
二,宣扬自己被海内名士青睐和追随。
三,邀请贾宝玉过府聚谈。
皇帝御赐之物,被北京随便戴在手上又随便容人,是对皇帝不敬。
深受海内名士青睐,常聚在府中,是养士意图不轨。
邀请贾宝玉常去加入聚谈,实际是邀请贾家共襄盛举。
北静王的意思已经在明确不过。他有做大做强的野心,希望贾家能够一起谋大事。
他如今已经是王爷了,再大要干什么?不言而喻了。
其实,他这番做作一出来,无论如何对贾家都是不利的。皇帝势必高度警惕,暂时对付不了北静王,还能不拿贾家开刀?真当皇帝是傻么?
所以,随后晋升贾元春,省亲大观园掏空贾家财富,派贾政去海南岛做学政,太监来贾家打抽丰……都是皇帝对贾家步步紧逼。最终,抄了贾家。
可以说贾家完全是被北静王给害了。
王熙凤讲述的“聋·子放炮仗”笑话,就是暗示龙子要做惊天之事失败的故事。说的就是贾家日后跟着北静王做了糊涂事,惨遭灭亡。
看了以上,还会觉得北静王是好人么?
以上观点根据《红楼梦》80回前故事线索整理、推论。
文|君笺雅侃红楼 插图|清代画家孙温《绘全本红楼梦》
《红楼梦》北静王水溶是个怎样的人物,写他的目的是什么?
小说《红楼梦》中的北静王是一个很重要的角色,他的出现直接关系到贾府的嫡女元春皇妃之死,贾府被抄家败落。这也是作者写北静王这个人物的关键所在。
北静王,全称北静郡王。小说《红楼梦》第十四回介绍北静郡王:“......第四座是北静郡王的。原来这四王,当日惟北静王功高,及今子孙犹袭王爵.现今北静王水溶年未弱冠,生得形容秀美,情性谦和......”可见,此时的北静郡王在朝廷中的地位非同一般,在地方割据势力中是老大,其他郡王都在北静郡王掌控之中。
北静郡王在小说《红楼梦》中出现过两次。一次是在第14至15回;一次是在第15至16回。在程伟元、高鹗的程高本第105回,提到过北静郡王说贾府被炒,关心贾政和宝玉的描述。北静郡王说:“我在朝内听见王爷奉旨查抄贾宅,我甚放心,谅这里不致荼毒。不料老赵这么混帐。但不知现在政老及宝玉在那里,里面不知闹到怎么样了。”
贾府元春皇妃之死和被抄家事件,都发生在秦可卿葬礼之后。为什么不发生在之前?而要发生在之后呢?不得不引起读者的质疑。
秦可卿葬礼前后,正是皇朝新老交替,新旧两派斗争十分激烈、尖锐的时间段。当时的太上皇没经皇帝批准,自私下旨,皇帝宾妃可以每年回家省亲,但是,必须有一个宽阔的庭院,接待规格要高。
贾府接到这一圣旨后,耗资巨大,倾尽全力,在贾府地盘上建了一座大观园。建成后,由贾政前往朝廷,找到了太上皇做了汇报,然后又在太上皇指点下,奏本皇帝,请求贾府元春贵妃省亲。皇帝对贾政先斩后奏,站在太上皇一边,心中十分不满,但是,毕竟太上皇是自己的父亲,明知这是内部斗争,但也不能表现得太露骨地反对。皇帝经过再三思考,恩准了贾政。
贾政领到圣旨,喜不自胜,回家准备迎接元春皇妃省亲。可以说,元春皇妃回家省亲奢侈豪华,在社会上反响很大。这事必然会传到皇帝耳朵里。
元春皇妃省亲之事不久,贾府又闹出了规模宏大的秦可卿葬礼。这次秦可卿葬礼,朝廷高官和地方割据势力的“四王八公”没经皇帝恩准,全部出席了。
地方割据势力在北静郡王带领下,在秦可卿葬礼上表现突出。他们在路旁特设路祭,搭建高大的彩棚,并设席摆筵,和音奏乐,以哀悼吊唁。
北静郡王又展开一系列接见活动,其中最重要的是接见贾宝玉。他赞扬贾宝玉,赠给贾宝玉一串鹡鸰念珠,这可是皇帝亲赐给北静郡王的,可见北静郡王这一举动多么地不在乎、蔑视新上任的皇帝了,竟然把皇帝亲赐予他的一串鹡鸰念珠不当回事转送给别人。这不仅仅是礼节问题,而是一个很重要的政事问题了。
北静郡王与贾府是什么关系使得他对此事如此热衷呢?在小说《红楼梦》中,我们得知北静郡王与贾府是世交。小说《红楼梦》第14回:“近闻宁国公冢孙媳告殂,因想当日彼此祖父相与之情,同难同荣,未以异姓相视,因此不以王位自居,上日也曾探丧上祭,如今又设路祭,命麾下的各官在此伺候。”这段描述,已经讲得十分清楚了。
秦可卿葬礼,北静郡王之所以如此热衷,很显然目的不纯。仅仅是世交,平时为什么不怎么走动呢?为什么要选择这个时间点,朝廷新旧势力对决激烈的时候到贾府参加秦可卿葬礼呢?秦可卿只不过是贾府的孙媳妇,很普通的一个女人。
这是北静郡王借机来笼络贾府站队的。而贾府上下没政事头脑,反而接受了如此规格的葬礼。这事新上任的皇帝怎能不知道?知道了会怎么想?对贾府又会怎么看?
秦可卿的葬礼规格,已经违背了朝廷有关这方面人员出席的规格了。秦可卿根本就不是朝廷什么官员,不应该享受如此高规格的礼遇的,“四王八公”都出席了,肯定这里面隐藏着有不可告人的目的。皇帝知道了这一切,怎么可能熟视无睹呢?这就是为什么皇帝要除掉元春皇妃,查抄贾府的根本原因了。
以上事实再次说明,北静郡王参加贾府秦可卿葬礼,是有不可告人的目的。这个目的就是想笼络贾府与他一同反对新皇帝,结果,适得其反,贾府被抄家,从此败落。
贾府的地盘和宁国府、荣国府所有的不动产,都是皇帝赐予的。贾府只有世袭的使用权,没有所有权。皇帝说什么时候收回就可以什么时候收回的。
北静郡王虽然年龄不大,但是政事野心还是很强烈的。他为了达到自己的政事目的,他不会在意别人以后会怎样的,虽然在程高本105回北静郡王担心贾府,关心贾政和宝玉,那只不过给别人看看而已,木已成舟,他也无可奈何了。
《红楼梦》北静王水溶是个怎样的人物,写他的目的是什么?
曹雪芹在《红楼梦》里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堪称高贵的范儿,我甚至认为这是中国文学里的唯一。
这王公贵族的高贵范儿就是北静王。
脂砚派认为他的名字叫水溶,考据家说他是以雍正或者乾隆时某位王爷为原型的,并且和曹家确实有私交。对于这些我没有兴趣去考证和争论,最重要的是这北静王确实是一个高贵的范儿。
曹雪芹写北静王的文字也不多,主要是在第十四和十五回里有几处正面描写,把"贾宝玉路谒北静王"郑重地写入回目,然后就是隐隐约约地有过出现。但从这些少量的文字,我们仍可以看出在通部小说中,北静王是曹雪芹笔下唯一极其称颂珍爱的权贵人物,也是作者笔下“浊臭逼人”的男性世界中惟一白璧无瑕、备受称颂的男儿。曹雪芹在《红楼梦》里,写实地把那些达官贵人和混账男人都写得丑恶不堪,骂得狗血淋头,甚至变着法儿把皇帝都骂了,唯独对这位北静王赞美有加,我看作为一个文学家艺术表达,曹雪芹决不是出于家族受其庇护的私心,而是心存高贵的理想和呼唤。
曹雪芹首先明确交代了这位王者的高贵身份。那是秦可卿死后出殡,东平王、南安郡王、西宁郡王和北静郡王设路祭。作者特别突出北静王,说:“原来这四王,当日惟北静王功高,及今子孙尤袭王爵”。这就是说,这北静王不仅血统高贵,而且是江山社稷鼎臣的后裔,那可是货真价实的王者和贵族。
然后曹雪芹浓墨重彩地描写了这位北静王的仪表风采和精神气质,说他“年未弱冠,形容秀美,性情谦和”,“头上戴着洁白簪缨银翅王帽,穿着江牙海水五爪坐龙白蟒袍,系着碧玉红鞓带,面如美玉,目似明星,真好秀丽人物”, "生得才貌双全,风流潇洒”,那才真叫个高雅!
最重要的是,曹雪芹特别强调了从这位北静王身上体现出的高贵品质,说“那宝玉素日就曾听得父兄亲友人等说闲话时,赞水溶是个贤王”。这个“贤”字也就是贵族精神的表现,特别是他虽然血统高贵地位尊严,却仍然能以情义为重。北静王"因想当日彼此祖父相与之情,同难同荣,未以异姓相视,因此不以王位自居",他不仅主动积极参与秦可卿的路祭发丧,见了贾府的老少爷们,"仍以世交称呼接待,并不妄自尊大,不为官俗国体所缚"。这就是说,一个真正的王者贵族,即便自己继承有高贵的血统和权位,但在处事待人中也并不是居高临下气势凌人的,而要讲点仁义,有点人情味。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不搞“唯血统论”,不官僚。
北静王的贵族精神还表现在他待人谦和。他上日也曾探丧上祭,秦可卿出丧,北静王又特设路祭,在路旁高搭彩棚,设席张筵,和音奏乐,哀悼吊唁。他命麾下的各官在此伺候,自己五更入朝,公事一毕,便换了素服,坐大轿鸣锣张伞而来,至棚前落轿。其间,北静王又专请贾宝玉相见。他夸奖宝玉果然如“宝”如“玉”,并把皇上亲赐之鹡鸰念珠一串赠与宝玉。他对贾宝玉施以厚爱,贾宝玉素厌官僚权贵,但平日闻得北静王风流潇洒,不为官俗国体所缚,每思相会,所以相见之下,彼此都有惺惺相惜之意。这种惺惺相惜也绝不仅仅因为彼此的俊美,还在于心性的爱怜。
尤为难得的是,这位北静王还能礼贤下士、结交社会名流,并且认为只有经常与这些高人相聚,谈会谈会,“则学问可以日进矣”。这说明他简直是一位思想解放的开明达人。应该看到,在中国封建社会,除了春秋战国时代有过王公君子养士之外,后来是绝对不准许王公结交社会名流知识精英的。北静王能这样“不为官俗国体所缚”,应该说不是写实,而只能是作者曹雪芹自己“不为官俗国体所缚”、对王者之风和贵族精神的理想寄托而已。
当然,高鹗续书在第105、106两回写到北静王也确实对贾家有过“蕃郡余祯”,说是锦衣府堂官赵全到荣国府来抄家,北静王看他“混帐”,特别请旨到荣国府,将抄家的事情交给与贾家相好的西平王办理;接着又和西平王一起进内复奏,为贾家说情,“主上甚是悯恤,并念及贵妃溘逝未久,不忍加罪,着加恩贾政仍在工部员外上行走。所封家产,惟将贾赦的入官,余俱给还”。这无论是出于曹雪芹的遗稿还是高鹗的猜模,也说明这位王者在政治上也是很讲伦理的。他并非无原则地为贾家说情,只是制止堂官赵全的“混帐”,要西平王秉公办理,只严惩有罪的贾赦,而不加罪于贾政。
我认为曹雪芹笔下的这位王者贵族范儿,也应该视为《红楼梦》里重要人物形象,他的典型意义绝不低于宝玉和黛玉。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