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中的“玉在林中挂”究竟是什么意思?
“玉带林中挂”,是林黛玉一生的判词,不仅仅只是她生命终结的伏笔。假如说这句判词说的只是林黛玉之死,那么,元妃点戏“伏黛玉之死”又做何解呢?书中暗示的林黛玉可能死于药石,又是什么意思呢?
所以,“玉带林中挂”并不只是林黛玉在林子里自缢,而是这个人物一生的写照,甚至是整部《红楼梦》故事的高度概括。
庚辰本中,写的是“林代玉”
我认为,庚辰本应当早于甲戌等诸本,其中一条理由,就是林黛玉是“林代玉”。目前,我所能见到的影印本,只有庚辰本是这个写法。那么,这个“孤本”是不是过录者抄错了呢?这个可能性几乎为零,庚辰本除了通篇都是“林代玉”,贾宝玉给林代玉取小名“频频”时,写的也是“西方有石,其名曰代”。代,是替代的代,字面上的意思理解,就是以林代玉。
薛宝钗曾经在贾家元宵节猜灯谜时,出过一则谜底为“更香”的谜语,更,在文本中也是替代之意。宝、玉合一,薛宝钗元宵灯谜也从旁印证了“林代玉”。
因此,作者的原笔原意就应当是“林代玉”。如此,就与“玉带林中挂”十分契合了,解读出来,应当是“挂中林代玉”。当然,如果读作“挂中林黛玉”也说得通,但却没有前面的倒读句意思更直接了当。为什么?
林黛玉初入荣国府时,在荣禧堂看见的摆设,证明这座国公府实际上写的是一家明代藩王府。这座藩王府,就是桂林靖江王府。书中写道,林代玉看见了这样一些摆设,这些的寓意大致是这样的:
万几宸翰之宝:这是“荣禧堂”牌额的落款,证明这块匾是皇帝手书,这座王府也是皇帝敕造。
紫檀雕螭案:紫就是就是林黛玉自己,她是绛珠仙草,这种仙草在书中就是“兰”。兰是泽兰,不是兰科的兰,这种兰是一种香草,开紫色的花。这就证明,荣国府是朱家人的王府,林黛玉就是这座王府的主人之一。螭,是没长角的龙,实际上就是“蟒”。林黛玉后来在王夫人那里见到的金钱蟒,就是“螭”。这是明代藩王的规制,荣国府就是明代的藩王府。
青绿古铜鼎、金蜼彝:这两个摆件其实是一个意思,说的还是明朝。蜼,是一种长尾猴,明朝就是猴年建立猴年灭亡的,276年历史,算来也是够长的了。申肖猴,属金,所以是古铜鼎、金蜼彝。
同乡世教弟勋袭东安郡王穆莳拜手书:其中的穆莳,就是木石前盟的“木石”。这行“座上珠玑昭日月,堂前黼黻焕烟霞”对联的落款,与人“荣禧堂”组成了靖江王府,其中隐含的是倒数第三代靖江王朱履祜。朱履祜的谥号是“荣穆王”。
“玉带林中挂”,加上“林代玉”,其中就有“桂林”二字。桂林靖江王是朱元璋所封,是朱洪武大哥朱兴隆的后代。所以,第三十二回书中,就出现了“兴隆街的大哥”。
桂林靖江王城是朱元璋亲自下诏敕造,仿南京皇城以石头筑成的小石头城。所以,书中所说的“金陵”恐怕就是这座小金陵石头城。
所以,“林代玉”就是以林代玉,把“玉”挂在了桂林靖江王府,有“束之高阁”之意。这其中,便隐藏着一段靖江王府取代明朝皇统的历史。“挂”、“桂”都有“圭”,朱元璋的“璋”就是半圭,一种祭祀玉质礼器。所以,“挂中林黛玉”其实应当是“桂中林黛玉”,也就是书中的“月中桂子”。
“木石前盟”究竟是怎么回事
薛宝钗与贾宝玉是“金玉良姻”,贾宝玉却偏偏不认,他只知道“木石前盟”。上面讲到,明朝是“金”,朱元璋就是“玉”,而贾宝玉是“假玉”,他根本就配不了“金”。但是,因为是洪武亲封的藩王,即便不是朱明皇统,桂林靖江王也享受了亲王的待遇,只是俸禄减半而已。这就等于是朱洪武让这家藩王享受了“玉”的待遇,所以,贾宝玉是衔着通灵宝玉降世的,要说般配,只是这块原本就不是贾宝玉的“玉”,才能配得上薛宝钗的“金”。
林黛玉是绛珠仙草,贾宝玉是神瑛侍者,他不是“神瑛”,只是一个侍奉神瑛的“假宝玉”。瑛,只是很像玉的美石,这块美石才与林黛玉是“木石前盟”,贾宝玉只是这个“前盟”的见证者。
薛宝钗、林黛玉都与贾宝玉没有任何缘分,“假宝玉”配不上这两个人。所以,《枉凝眉》中说:“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花”,贾宝玉一个都得不到。
金玉良姻、木石前盟都与贾宝玉无关,那么,贾宝玉又是什么呢?这个形象只是书中的一个总代码,或者说是一个总意象,象征桂林靖江王,以及南明时期末世的虚幻景象。故此,书中便设置了一个“真宝玉”,甄宝玉才是“金玉良姻”、“木石前盟”的应谶之人,贾宝玉则是幻境中的甄宝玉。
假如我们仔细阅读解析金陵十二钗,就会发现,每一支金钗都有贾宝玉的影子,是一个串联全书的角色。薛宝钗、林黛玉不是“宝黛合一”、“钗黛合一”,而是“宝玉合一”。只有“宝玉合一”,金玉良姻、木石前盟才能存在。
无论是金玉良姻,还是木石前盟,说的都是南明时期朱家的事。南明时期,各家藩王纷纷称帝(监国),仅历史承认的皇帝就有弘光(福王朱由崧)、隆武(唐王朱聿键)、永历(桂王朱由榔)三位,这几位由藩王而皇帝的皇室正统,其实都写在了书中,王夫人那里的三条金钱蟒,就有这三家南明皇帝的影子。这些由藩王而皇帝的人,才是真正的金玉良姻,他们都是洪武的后代。
桂林靖江王则是因为祖上与朱洪武是一母同胞,才结下了木石前盟,而在荣穆王之后,却发生了木石前盟要取代金玉良姻的大事,这件大事就是荣国府的贾宝玉“俺只念木石前盟”。
这样讲有点绕,那就换个说法:金玉良姻指的是朱元璋这家,木石前盟则是说的桂林靖江王。朱元璋这家人做皇帝,才是天然的“姻缘”。靖江王这一系只是旁支,因为朱兴隆、朱元璋的兄弟关系,这才有了靖江王。
所以,庚辰本中写的是“贾雨村夤缘复旧职,林代玉抛父进京都”。夤缘,其实就是姻缘,靖江王后来以洪武纪年称帝,以“林”代“玉”,把自己说成了朱洪武之后,岂不就是“抛父”吗?这件事,后文还要详细讲到。
林黛玉的结局究竟如何
1645年,也就是清顺治二年,荣穆王朱履祜之子朱亨嘉在桂林王城自称监国,做了南明的代理皇帝。朱亨嘉不仅称帝,还以洪武278年为他的“开国”年号,如永乐大帝取消建文帝年号那样,把自己说成了大明正统。也就是说,朱亨嘉是继承的洪武大统。但是,他却没有追谥先祖,那么,朱兴隆又是谁的祖先呢?这不就是“抛父进京都”吗?
其实,朱亨嘉这么干,是为了给自家正名,他们也应当有皇位继承权,朱洪武以后的皇帝都是非法的,是抢占了靖江王这一系的皇统。朱亨嘉的做法有道理吗?恐怕还真有几分道理,他针对的就是朱洪武的“木石前盟”。
洪武十一年夏四月立皇陵碑,也就是《朱氏世德碑》,洪武亲自撰写了碑文,讲述了朱家的世德。碑文中,有这样几句:“孟兄先逝,合家守丧。……孟嫂携幼,东归故乡”。其中的“孟兄”、“孟嫂”就是靖江王系的先祖,重八一母同胞的大哥朱兴隆和他的“皇妃”,也就是《红楼梦》中提到的“兴隆街的大哥”。
古人极其讲究嫡庶之分,嫡亲大哥称为“伯”,行文时叫做“长兄”,长兄的正室则叫做“长嫂”,长兄为父,长嫂为母。庶出的大哥则称为“孟兄”,其正室就是“孟嫂”。
把大哥朱兴隆降格为“庶出”,其实就等于剥夺了大哥的皇室正统资格,这一系就永远无法觊觎皇帝之位了。这样做,本来也无可厚非,但到了朱亨嘉这里,大明已亡,便以这样的名义自称监国,要讨回公道,还祖上以嫡长子之名。
朱亨嘉虽然有点无理取闹,但根子还在祖上这里。自己做了皇帝,便追谥祖上三代为皇帝,其父朱世珍被追谥为“仁祖”。大明皇位已经传了几代人,即便从仁祖这里算起,嫡长子就应当是大哥朱兴隆。所以,朱亨嘉也是有资格做皇帝的。
长兄降为孟兄,《红楼梦》中对庶出的轻蔑甚至痛恨,其历史背景就来自这里。贾宝玉嫉恨仕途经济,也是因为此,孟兄之“孟”便是孟子之“孟”,朱熹注四书,朱元璋便是这家的“四叔”,后来的永乐皇帝也是“四叔”。后面还要讲到的“孔”,则是灭了靖江王,把靖江王府烧成“白茫茫一片真干净”的孔有德。
朱亨嘉以“林”代“玉”,毁掉了木石前盟,朱聿键便派兵攻陷了小石头城,活捉了朱亨嘉。随之,朱聿键命锦衣卫将其秘密缢杀,外界只知这位靖江王得暴病而亡。
这就是林黛玉的两种死法,“玉带林中挂”从她见到“荣穆王”开始,直到以这样的结局告终。
元妃省亲时点了四出戏,第四出是《离魂》。庚辰本中批注道:“《牡丹亭》中伏黛玉死。所点之戏剧伏四事,乃通部书之大过节、大关键。”
何尝又不是大过节、大关节呢?林黛玉“玉带林中挂”,就已经暗示了荣国府和她本人的大过节、大关节了。《离魂》是汤显祖《牡丹亭》中的一折,其中有“颦有为颦,笑有为笑。不颦不笑,哀哉年少”。
原来,贾宝玉给林黛玉起小名,典故不是“西方有石名黛”,而是一见林妹妹就咒她死,这还算什么“木石前盟”呢?
剧中的杜丽娘是连宵风雨重,多娇多病愁中,仙少效,药无功,因而病死。死前交代侍女春香:“葬我之后,盛着紫檀匣儿,藏在太湖石底。”后来,杜丽娘却又还魂了。所以,《牡丹亭》又叫做《还魂梦》。
那么,林黛玉的结局是不是死而复生呢?
“玉带林中挂”与林黛玉的结局
《离魂》中,杜丽娘有这样一句唱词:“做不的病婵娟桂窟里长生”,“桂中林代玉”应当是确凿无疑了。而且,“冷月葬花魂”也是杜丽娘这句唱词的诗意化境。那么,林黛玉是不是如杜丽娘那样,装在紫檀匣子里(紫檀雕螭案、紫檀堡),沉于湖底了呢?
林黛玉不是这样的死法,以“离魂”伏黛玉之死,是说她“还魂”。假如“玉带林中挂”也是林黛玉的一种死法,但这样死过一次后,便又“还魂”了。
朱亨嘉被缢杀后,朱聿键根据洪武祖制,继续保留靖江王藩府,以朱亨嘉的堂弟朱亨歅袭爵,再续“木石前盟”。故此,林黛玉初进荣国府时,看到贾赦、邢夫人住在黑油大门里。邢夫人就是“行夫人”,这一系已经做了“大行皇帝”了。
“桂中林代玉”此时就变成了“桂中林黛玉”,代变成黛,不仅掩盖了原著真相,还有恢复靖江王原本的藩王地位,这家藩王不能以“林”代“玉”的寓意。
三春之后,也就是朱亨歅做了不到四年靖江王的时候,明朝叛将孔有德攻陷了桂林王城,把朱亨歅缢杀在民房之中。不久,朱聿键派大将李定国攻打桂林,孔有德走投无路拔剑自刎,一把火烧毁了靖江王城。
这就是秦可卿托梦时所说的“鲜花着锦,烈火烹油”,“三春去后诸芳尽”、“树倒猢狲散”。以这个节点算账,才能满足:“树倒猢狲散”之语,今犹在耳,屈指三十五年矣。哀哉伤哉,宁不痛杀!这条批语的所有条件。而且,又符合王熙凤《聪明误》曲中所说的“白茫茫一片真干净”。
林黛玉“死”了两次,事情还没有结束。隆武二年(1646年),南明又拥立了新皇帝,这就是桂王朱由榔。朱由榔之所以能得到比较公认的推举,是因为当时都认为万历皇帝的后代才是大明正统,朱由榔就是万历皇帝的孙子。所以,林黛玉在荣禧堂见到这块牌匾是“万几宸翰之宝”,其中就隐藏了万历的“万”字。
从朱翊钧做皇帝开始算起(1573年),到朱由榔终局(1662年),正是秦可卿所说的:“如今我们家赫赫扬扬,已将百载”。
永历十六年(1662年)六月,朱由榔一家二十五口被弓弦勒死于篦子坡。
到此,贾元春、贾探春、林黛玉、王熙凤、秦可卿、以及香菱等等红楼金钗全部照应了判词、曲的伏线,这些“桂中林代玉”都是死于“玉带林中挂”。这些桂子最终都是“月中落”,也就是林黛玉、史湘云凹晶馆联诗中写到的“冷月葬花魂”,明月即将西沉,她们还都是“循月而终”。
《红楼梦》中的“玉在林中挂”究竟是什么意思?
(我是君笺雅,欢迎关注君笺雅侃红楼)
“玉带林中挂”显然不是林黛玉上吊死了的影射。
原文是这样:宝玉再去取“正册”看,只见头一页上便画着四株枯木,木上悬着一围玉带;又有一堆雪,雪下一股金簪。也有四句言词,道: 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这一句判词肯定是薛林二人的毋庸讳言。结尾脂砚斋甲侧批:寓意深远,皆非生其地之意。这一句批语有人认为不是生的时候的状态,那是死的时候状态么?我认为既不是生也不是死,而是最后人生面临的情境。
首先,林黛玉不可能是上吊死。上吊而死,死状极惨,而且死的时候特别的丑陋。试问林黛玉这样的女子,曹雪芹会安排林黛玉这样惨死么?而且秦可卿我们都知道上吊死。金陵十二钗两个人上吊死也不象话。林黛玉下界做什么?还泪。那绛珠仙子道:“他是甘露之惠,我并无此水可还。他既下世为人,我也去下世为人,但把我一生所有的眼泪还他,也偿还得过他了。”
用一生的眼泪偿还,表明林黛玉一定是泪尽而死,但上吊等于自杀夭亡。眼泪没有流尽,算什么用一生的眼泪还她?
第二十二回批语: 〖庚双:问的却极是,但未必心应。若能如此,将来泪尽夭亡已化乌有,世间亦无此一部《红楼梦》矣。〗这都表明林黛玉是自然死亡,不是自杀。还有林黛玉对贾宝玉说:“撂在水里不好。你看这里的水干净,只一流出去,有人家的地方脏的臭的混倒,仍旧把花糟蹋了。那畸角上我有一个花冢,如今把它扫了,装在这绢袋里,拿土埋了,日久不过随土化了,岂不干净。”
林黛玉的生死观也表明她不可能让自己死的如此不堪。林黛玉和薛宝钗也说:我这病是好不了了。又说今日眼泪渐少(四十五回)可见林黛玉生命消耗的特别快速,根本不用自杀,只需要一个大刺激就挺不住了。
那么,“玉带林中挂”什么意思?只见头一页上便画着四株枯木,木上悬着一围玉带。这是林黛玉判词画。四株枯木点出林黛玉的姓,加上玉带,给出了林黛玉的名字。而枯木也表明林黛玉的状态,已经油尽灯枯。这都不是问题。主要是玉带和林中挂。
玉带不用说。是古代封建贵族阶级和士丈夫身份的象征,而能够束玉带者,皆非凡品。有人认为玉带指贾宝玉,我却认为不是,玉带代表了一股势力,玉带林中挂表示林黛玉被一股势力觊觎。而且别忘了玉带是围在木上的,而不是挂在树枝上。我们看明朝的服饰或者戏曲服饰,那些官员的腰带都是虚虚的挂在腰间,而不是紧紧的束起来。这才是挂的真意。画中有四棵枯木(是不是四面楚歌呢),不可能每一棵上面都挂一条玉带,也没说树枝上挂着玉带。只说悬着“木上悬着一围玉带”一围已经点出了玉带的状态,是围着枯木悬在那里。而不是挂在树枝上。所以不是上吊的状态。就不要再说林黛玉上吊而死了。这样的想法表明根本没了解玉带的存在状态。
最后,林黛玉之死!我认为四棵枯木,一围玉带,挂(玉带束腰的形态),表示林黛玉受到了一个势力的觊觎,无法化解,备受打击而亡。而这个势力是不是北静王呢?
第十五回,北静王第一次出场,贾宝玉眼中的北静王:
北静王水溶头上戴着洁白簪缨银翅王帽,穿着江牙海水五爪坐龙白蟒袍,系着碧玉红革廷带,面如美玉,目似明星,真好秀丽人物。系着碧玉红革廷带(革廷实在打不出来),这是第一次出现的玉带,虽然用的是系字,但随后北静王看贾宝玉:围着攒珠银带,这里贾宝玉的腰带银带,用的是围,可见系和围一样。而和画中:木上悬着一围玉带,就对应上了。玉带林中挂,不是挂在树上,而是悬围在木的主干上。
贾宝玉没资格围玉带。围玉带的是北静王。所以我认为对林黛玉觊觎的一定是个王爷。很多人认为是忠顺王,我觉得不是。恰恰应该是北静王。北静王求林黛玉未尝不是仰慕,发自真心,于情于理贾家都不会拒绝。但对于林黛玉却是晴天霹雳。对宝黛爱情更是毁灭性打击。
贾宝玉祭奠金钏儿时说了北静王死了一房小妾,林黛玉还主动羞他,加上鹡鸰串,蓑衣,包括贾母生日北静王妃赐下的礼物。林黛玉虽看不上贾宝玉以外的臭男人。但架不住别的男人求她。各种指向都表示林黛玉和北静王有关系。而林黛玉一定也因为北静王的求亲,贾家答应了,林黛玉“枯木”被“围”,无法化解,原本就油尽灯枯,忧愤之下,泪尽而亡,并无不可。贾母在这事上也没有反驳的动力。毕竟外孙女要是嫁给王爷,后半生也有强大依靠,没什么不同意的。宝黛爱情对于成人不过小孩子过家家而已。
而且北静王求亲绝不是恶意——虽然对于贾宝玉和林黛玉来说不啻毁灭——贾家断然不会拒绝。这也解释了贾宝玉后面毫无留恋的离家而去,与此大有关系。实在是对家族彻底失望,哀莫大于心死。
就这样吧。说多了就跑题了。欢迎大家交流。这篇写的很累。一定有不同意见。都理解,只是希望不要口出恶言。纯属抛砖引玉而已。
君笺雅侃红楼,多歧为贵。你的关注将是我写作的最大动力,动动手指,关注一下。非常感谢 !
《红楼梦》中的“玉在林中挂”究竟是什么意思?
回答这个问题以前,我要先声明一下:问题问错啦!不是“玉在林中挂”,而是“玉带林中挂”!因为“玉带林”反过来正好是“林带(黛)玉”啊!
“玉带林中挂”来自《红楼梦》里金陵十二钗正册中黛玉和宝钗的判词:“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两句诗的前半句都是讲的黛玉,后半句都是在说宝钗。说实话,为什么她们两个人的判词会在一首词里,倒是挺让人费解,因为后面的元春探春等等,基本上都是一人一首判词。
“玉带林中挂”能读出写的是林黛玉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这句话究竟判了林黛玉怎样的结局?众所周知,《红楼梦》的前八十回是曹雪芹本人写的,后面的则是高鹗的代笔,所以黛玉被安排病死在床上,只是主流大众的看法,实际上还是有很多红学家们不买账。比如还有人认为,贾宝玉最后没和宝钗好,而是和史湘云结为夫妻,因为史湘云有金麒麟(所以也是金玉良缘),宝钗最后冻死在大雪之中……
扯远了。按照字面解读,黛玉最后是被挂在树上死或者上吊自杀可能性比较大。但是很多人认为,曹雪芹大师肯定不会那么草率地安排一个黛玉的离世,毕竟前世是一棵绛珠仙草啊~
在这里,除了高鹗安排的结局外,我个人比较认可刘心武老师的猜想。刘心武老师认为,林黛玉的结局应该是沉湖而亡。而且这样的沉湖如同一场神隐,之后没有人发现她的尸体,更没有发现她的踪迹,一切都是静悄悄地进行的。
在沉湖后,曹雪芹会安排出这样一个细节:在湖边的树林中,大观园里的人发现了林黛玉腰上的玉带。于是人们恍然,找不到的林妹妹投湖了。
腰上的玉带就像林黛玉的原型,正如通灵宝玉是贾宝玉的原型一样。那个曾经“从天而降”的林妹妹,终是得到了轻盈的灵魂,卸掉了那沉重的肉体凡胎,将其挂在林中,如同她对这凡世最后珍重的告别,毕竟——该还的泪都已经还了。
《红楼梦》中的“玉在林中挂”究竟是什么意思?
“ 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
这首判词中,“玉带林中挂”前三个字倒过来念,正是“林黛玉”。
作者这句判词想要给我们表达出什么意思?如果只是字面的解释的话就是:封建官僚时代人们腰间的一条腰带被人给挂在枯树上。
可是为什么好好的腰带,会被人给遗弃而沦落到挂在枯树上?还有就是很多人会猜测,难道这是在告诉我们林黛玉会在树上吊死吗?
显然曹雪芹没我们想象的八卦,这里想表达更多的是黛玉才情被忽视,命运悲惨的写照。黛玉从小聪明伶俐,学识渊博,满腹才情,是一个不可多得的才女,在第三十七回中,在探春的提议下,众人结了诗社,诗社第一次作诗活动就是《咏白海棠》,诗社也因此得名海棠诗社。
林黛玉一句“偷来梨蕊三分白,借来梅花一缕魂。”极致的比喻和巧妙的构思得到众口赞叹不已。
第三十八回,大观园众人共赴螃蟹宴,宴会过后,湘云宝钗等人共作菊花诗,林黛玉凭借《咏菊》《问菊》《菊梦》夺得前三名,她出众的才华也在菊花诗上夺魁。
有才情的人注定也是痴情种子,人生也是不一样的。
黛玉人生从一开始就好像是注定着悲惨,黛玉幼年母亲病逝,因为母亲的病逝,她哀伤过度,再加上她从小就怯弱多病,因此引发旧疾,导致了她多日不能去上学。
贾母念及外孙女年幼,没有人照顾和教育她,于是派船来把她接到贾府去生活。
刚进贾府时,众人见黛玉年纪虽小,但言谈举止不俗,身体面庞弱不经风,但不缺乏自然的优美姿态,便知道她有不足之症,于是才问她为什么不早些治疗,这才知道她从小时候会吃饭时就开始吃药,一直没有治愈。用了很多名医药方都没有用。
还有,在她三岁时,来了一个癞头和尚想要化她出家,可是因为他父母疼爱她,并没有答应。
于是那和尚说了:
“既然舍不得她,只怕她的病一生也好不了,若想她好,除非从今往后总不许见哭声,除父母外,但凡外姓亲友一概不见,方可平安过完一生。”这足以说明林黛玉进入贾府才是她悲惨命运的开端,她原本就不能见到外姓亲友,但是她还不得不与外姓亲友生活在一起,所以她的一生注定并不能平安度过。
林黛玉第一次和宝玉相见时,就感觉两人似曾相识,宝玉还说:“这个妹妹好像在哪见过”。
这好像命中注定他们俩会有一段不一样的情缘,相识只是开始,到后面的相爱才是他们想要的。
可惜,结果并不是他们所想那般美好,都说“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这说的一点也没错,她虽然知道宝玉爱她,她也爱宝玉,任何人都觉得有情人终成眷属,可在他们所处的封建社会并不是这样,讲的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还有门当户对。
这些都是林黛玉所欠缺的,她幼年失去母亲,现在寄人篱下,内心本来就敏感脆弱的她对于这些,更多的是感觉悲伤难禁,所以无论遇到何种伤心事,她都讷讷不言,只会以泪洗面。
她深知贾母是最疼爱她的,对宝玉的爱也是真挚的,但她对宝玉的婚姻大事没有自主权,他们的爱情终将注定没有结果。
林黛玉不仅有才,还非常痴情,她心里爱着宝玉但不能表现出来,宝玉对别人好,宝玉爱她,宝玉受夸奖,宝玉受责骂的时候她都在默默的哭泣,所以在每个人印象中她都是一个柔弱而且每日以泪洗面的人。
她这种性格并不讨喜,以至于她即使有再好的才华也会被人忽视,她的痴情最后也没有得到好的结果,才会有最后她焚稿断情之事。
在她生日之时,宝玉大婚,这些使得一个痴情人儿在16岁时,似乎人生已经走到了尽头。
“玉带林中挂”,这句词似乎在诠释着黛玉的一生,玉带在当时的年代,配带在不同的人身上可以彰显它不同的价值,可最后结果也是被人遗忘,以至于沦落到挂在枯树上。黛玉人生何尝不是如此,在贾家兴盛时她是贾母的外孙女,是深受贾母疼爱的心肝宝贝,但贾家衰败,贾母逝去后,她因此不再接受到往时的善意,最后泪尽而亡。
《红楼梦》中的“玉在林中挂”究竟是什么意思?
《红楼梦》第五回,宝玉梦游太虚幻境时看到众钗的判词,其中宝钗黛玉同列一首判词: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
停机德和咏絮才分别指宝钗和黛玉,而后两句都被读者理解为两位女主人公的结局。认为黛玉最后自缢身亡而宝钗冻死雪中。
那么林黛玉有可能吊死吗?我想肯定不会,首先黛玉前世为绛珠仙子,因对神瑛侍者有不尽缠绵之意,意欲下凡将一世的眼泪还给他。所以黛玉是泪尽而亡。其次黛玉素来喜洁,她曾说过质本洁来还洁去,连那落下的花瓣她都怕脏了,又怎么可能选择自缢这种令自己面目全非的死法?而且自缢从来被视为最凶煞的行为,如此不符合黛玉一个仙子的行为。
关于玉带林中挂还有读者理解为黛玉与北静王的某些瓜葛,甚至有人推测黛玉可能嫁给北静王。带我们如果仔细一想便会发现,黛玉除了与宝玉这个外姓亲友有过接触,书中并未有热任何地方提及黛玉与其他男子的交集,连贾琏这个护送其往返苏州的表哥,作者都没有描写其途中对黛玉的关心和照顾。只因为黛玉此生仅为宝玉而来,其他男子对于她都是“臭男人”,如此,北静王的鹡鸰念珠被其掷掉就可以理解了。
至于玉带林中挂的意思,我想是作者不过用谐音的方式告诉我们这手诗是林黛玉判词罢了,玉带林即林黛玉是也。毕竟若说黛玉的谶语,从黛玉所作的诗词中随处可见,又何必在此多此一举。
《红楼梦》中的“玉在林中挂”究竟是什么意思?
林黛玉是曹雪芹老先生笔下除了身体不好,其他方面都堪称完美的女性。前世为绛珠仙草的林黛玉,哭都是在给神瑛侍者转世的贾宝玉还债。
与完美无瑕的林黛玉相比,极大可能是上吊而亡的秦可卿,与公公贾珍是有扒灰嫌弃的,曹雪芹让“生的袅娜纤巧,行事又温柔和平”的秦可卿死像如此不堪,符合几百年来人们的基本价值观。
对于“闲静时如娇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看着就“面善”的林黛玉,曹公是无论如何也下不了狠手,让她这么丑陋的死掉的。
每个人心里,都有自己八十回后《红楼梦》的故事,我认为“玉带林中挂”,应该是宝玉糊里糊涂的与宝钗完婚,黛玉葬花焚稿,想以死铭志。
就在此刻,北静王奉旨查抄贾府,宝玉忽然清醒。宝玉将自己与林妹妹的过往,一一告诉了北静王,北静王听后大为感动。秘密安排宝黛离开贾府。
宝玉带着重病的林妹妹离开贾府,来到一个树林之后,黛玉实在是坚持不住了,以泪洗面一辈子的黛玉,在宝玉怀上含笑离开了人世。
个人观点,与网友们分享一下。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