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戎马一生,能力卓越;可是朱元璋为什么没有选择他继承皇位,而是选择了朱标呢?

朱元璋不立能力很强的老四朱棣为太子,而是选择了长子朱标为皇位继承人,其中的原因不是朱洪武传统观念很重,必定得立嫡长子。更不是朱棣身份不明,朱元璋搞坨不清而舍弃了战功卓著,伟岸有雄风的燕王,而是审时度势,另有更深、更长远的考虑。

朱元璋选择接班人的做法,后来又为朱棣所采用,永乐大帝选择了多病而又肥胖的朱高炽做了皇帝,根本就没有考虑与自己一样能征惯战,屡立战功,而且,多次扭转战局,两次救了自己的次子朱高煦。

父子两代择储君的想法不谋而合,有“立嫡长子”的礼律观念,更有为天下选择一个好君主的良好愿望。那么,朱元璋不立朱棣为太子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呢?

明成祖朱棣

朱元璋不再需要马上天子

朱洪武马上得天下,若论战功,他所有的儿子都不及他。假如以此来选拔接班人,犹如师父一辈子都认为徒弟不如自己,徒弟若想取代师父,就只有等师父慢慢老去。因而,能打仗未必就能做一个太平天子,治理太平之世。

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朱元璋在应天府称吴王,立九岁的朱标为王世子。这么早就选择接班人,说明朱元璋志得意满,已经为治理天下做好了准备。朱棣比朱标小五岁,四岁的孩子哪里看得出“天资”来呢?从这一点讲,朱标似乎是凭借年龄优势而“捷足先登”了。

洪武元年,大明刚刚定鼎,朱洪武便于这年正月,立朱标为皇太子。此时,朱标才十三岁。

朱洪武之所以这么早地确立了皇储,除了朱标是马皇后所生的嫡长子这个十分重要的原因外,还有一个决定性因素,那就是他要着力打造一个以仁孝治天下的人君。所以,立朱标为吴王世子后,便请当时大儒宋濂做他的老师,学习经世之术。朱元璋不希望再出一个强悍的马上天子,武力只能打败敌人,而不能臣服天下。

《明史·兴宗孝康皇帝传》有一段这样的记载,充分证明了朱元璋选择皇太子的标准。吴王元年,朱元璋命十三岁的朱标前往濠州祭祀先祖陵墓,并下了一道诏谕:

商高宗旧劳于外,周成王早闻《无逸》之训,皆知小民疾苦,故在位勤俭,为守成令主。儿生长富贵,习于晏安。今出旁近郡县,游览山川,经历田野,其因道途险易以知鞍马勤劳,观闾阎生业以知衣食艰难,察民情好恶以知风俗美恶,即祖宗所居,访求父老,问吾起兵渡江时事,识之于心,以知吾创业不易。

可见,朱洪武选择的是守成之主,不需要马上夺天下的创业之君。老子平定天下,儿子当守住父辈的基业,好好治理。朱元璋选择宋濂做朱标的授业恩师,自己也不断地言传身教,让他体察民情,知百姓之艰辛,尊崇先祖,以孝治天下。

在培养朱标时,朱元璋可谓用心良苦,自己杀伐决断,冷酷无情,先把恶人做了,却又这样训导未来的皇帝:“古用此为扑刑,以其能去风,虽伤不杀人。古人用心仁厚如此,儿念之。”

在朱元璋的精心打造下,朱标确实做得非常好,他友爱兄弟,体恤下情,尊师敬长,在兄弟诸王中威望极高。假如朱标不死,恐怕就没有后来的靖难之役,大明王朝的盛世也会提前来到。因而,朱允炆做皇帝后,追谥父亲为“孝康皇帝”,《明史》认为,朱棣不该废除朱标的皇帝谥号,也称之为“兴宗孝康皇帝”,朱标当得起这个尊号。

对皇太子的培养如此,燕王等兄弟也是这样的教育标准,诸王之中,有很多被“下放”到凤阳接受“再教育”。朱元璋选择朱标为储君,其实最重要的原因,是他不再需要马上天子。假如再选择一个好武斗勇的皇帝,穷兵黩武,天下如何休养生息?

而且,打仗必定壮大武将实力,“功高震主”而形成藩镇,也是对皇权的一种巨大威胁。朱元璋杀功臣,建立皇子藩镇制,都是出于这样的忧虑。

朱元璋不希望外戚干政

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朱标奉皇命视察陕西归来后,感风寒而去世。朱元璋悲痛万分,当年九月便立朱标之子朱允炆为皇太孙,再次选定了接班人。

朱允炆生于洪武十年(1377年),为储君时也只有十五岁,朱元璋也如训导朱标那样悉心调教这位皇太孙。朱允炆很多地方都酷似朱标,《明史》中说朱允炆:“颍慧好学, 性至孝。年十四,待懿文太子疾,昼夜不暂离。”

朱元璋见皇孙如此仁孝,嫉妒中又感到十分欣慰,摸着他的背说:“而诚纯孝,顾不念我乎”。随之,便立朱允炆为储君。

朱标不赞同用酷刑,朱允炆也是如此,《明史·恭闵帝本纪》中记载,朱允炆做了皇帝后,“遍考礼经,参之历朝刑法,改定洪武《律》畸重者七十三条,天下莫不颂德焉”。

朱允炆以诚、纯、孝、仁而被选为储君,再度证明朱元璋的选择接班人的标准,不是死守“嫡长子”的成规,而是为大明皇统的延续,以及天下百姓的康宁。因为,朱允炆就不是朱标的嫡长子。

朱标总共有五个儿子,长子朱雄英、第三子朱允熥、第四子朱允熞、第五子朱允熙是正妃常氏所生,第二子朱允炆则是侧妃吕氏所出。长子朱雄英早夭,假如朱元璋必须立嫡长子,那么,也是朱允熥为皇太孙。作为朱标的儿子,其秉性应当与朱允炆差不多,也只比朱允炆小一岁。但是,最关键的是,朱允熥兄弟是常遇春的外甥。

朱标的正室常氏,父亲是常遇春,母亲是大将蓝玉的姐姐。如此强悍的外戚,恐怕令朱元璋坐立不安。他是以仁孝宽厚的标准来选择储君的,武力方面所依仗的是皇子藩王,尤其以秦王、晋王、燕王等“九大塞王”镇守边境。而这些藩王又分别与开国大将组合,形成了强大的外围武装力量,一旦外戚过于强大,即便是有“清君侧”的祖制,也无法抵御类似于常遇春、蓝玉家族的势力。

因此,朱元璋连续制造两起大案,借胡惟庸、蓝玉事件,屠杀功臣武将,为朱允炆的仁孝治天下扫平障碍。

燕王朱棣与朱允熥的情况相似,其正室王妃是大明开国第一功臣徐达之女。徐达驱逐北元时,就与燕王有过联手,随之就暂驻在燕王藩地北平。徐达率军“令出不二”,在军队中有极高的威望和号召力,这一点,朱元璋不能不顾忌。所以,徐达之死,朱元璋留下了历史疑案。

明史记载,洪武十七年(1384年)时,“太阴犯上将,帝心恶之”。此时,徐达在北平患背疽,经过治疗已有好转,朱元璋立即命徐达之子徐辉祖带着诏书将徐达召回。不久,徐达就死于背疽复发。野史传说,称朱元璋赏赐给徐达一只蒸鹅(鸭),徐达含泪吃下,然后辞世。

这件事历来有争论,否定朱元璋涉嫌诛杀徐达者认为,鹅(鸭)并不会引起背疽复发,食物相克之说不合乎药理医理,根本就不会导致徐达死亡。但是,《水浒传》的作者却在书中暗示,不是鹅鸭有食物相克之功效,而是鹅鸭中藏有砒霜之类的毒药。

《水浒传》的作者应当是经历了这段历史,而且,后来的《明史》也在综合考量明代史料的基础上,佐证了《水浒传》的质疑。“太阴犯上将”这五个字,其实暗示了徐达之死与朱元璋有关。太阴,指的是月亮,是“明”朝的象征。也就是说,大明皇帝对徐达感到“心恶”,因而要去“犯上将”。

从朱棣到朱允熥,这二人没能被朱元璋选定为储君,外戚势力的强大也是一个重要原因。他们与朱标不一样,之于朱棣而言,朱标仁厚,朱棣很有点朱洪武的杀伐之气,不符合朱元璋心目中的太平天子的标准。之于朱允熥而言,则太过年轻,难以弹压强势的外戚,因而,选择了没有外戚背景的朱允炆。

之所以认为朱元璋特别看中“嫡长子”,恐怕是朱元璋在朱标、常氏世子妃死后,把吕氏立为世子妃,如此,朱允炆就成了“嫡长子”了。朱元璋这样做,恰恰证明他并不特别遵守旧制礼律,只是敷衍礼律旧制,做给别人看的,这一招也是为了堵住燕王等诸王子的嘴。

朱棣体验了朱元璋的择储烦恼

建文元年(1399年),朱允炆忌惮外藩势力,采取强力措施削藩。早有夺位之心的燕王在北平起兵,“奉天靖难”。

这场朱家内部的大火并,打了整整四年,在历次战斗中,燕王次子朱高煦勇猛异常,战斗力非常强悍。朱高煦多次在朱棣濒临危境之时,拼死力战扭转战局。《明史·诸王》记载:

白沟河之战,成祖几为瞿能所及,高煦帅精骑数千,直前决战,斩能父子于阵。及成祖东昌之败,张玉战死,成祖只身走,适高煦引师至,击退南军。

建文四年,徐达之战徐辉祖在浦子口击败燕军,危急之时,朱高煦率领番兵杀到。朱棣一见儿子又出现在最关键的时候,十分高兴,“吾力疲矣,儿当鼓勇再战”。“(成祖)仗钺抚煦背曰:‘勉之!世子多疾’(明史纪事本末)。”

朱棣的意思是说,你哥哥身体不好,你努力吧。显然,朱棣以此激励朱高煦,心中恐怕并不愿意把皇位传给这个老二。《明史·朱高煦传》一开头就这样写道:“性凶悍。洪武时,召诸王子学于京师。高煦不肯学,言动轻佻,为太祖所恶。”因而,朱元璋亲自封朱高煦的哥哥朱高炽为燕王世子。

朱棣坐了皇位,便开始商议立储。淇国公丘福、驸马王宁这两人平素与高煦关系很好,“时时称高煦功高”。朱棣也因为朱高煦“类己(与自己相似)”,也产生了立废朱高炽的想法,朱高煦“几夺嫡”,差一点就做了太子。

但是,朱棣非常清楚朱高煦的为人,徐达之子徐辉祖,也就是朱高煦的舅舅也时常说他就是个无赖。于是,朱棣按照朱元璋的选择,立长子朱高炽为接班人,这就是后来的明仁宗。

朱棣的选择没有错,朱高煦生性暴烈,为非作歹,永乐帝在位时就居功自傲,拒绝就藩。还时常以李世民自喻,号天策上将,简直胆大包天。侄子朱瞻基继位后,朱高煦试图效仿父亲发起夺位之战,被宣德皇帝一举击败,最终被烧死在大铜缸之中。

从明朝初期的父子两代皇帝来看,开国之君还是十分明智的,他们选择继承人虽然有维护自家皇统的强烈的主观意愿,更有从天下大局考量的客观愿望,深知得人心者得天下的道理。朱元璋不选择“类己”善战且杀伐决断的朱棣,是一种明智的作为,问题出在朱标过早地离世。

朱棣同样是效仿了太祖的择储做法,选择了崇尚儒学,褒奖忠孝,不爱女色的朱高炽。好在朱高炽有机会做皇帝,避免了朱高煦“夺嫡”的风险。后来的历史证明,朱高炽虽然在位时间很短,却以古代圣王为榜样,坚持简朴、仁爱和诚挚的理想,赢得了极好的历史声誉。

所以,朱元璋不选择朱棣,犹如朱棣不选择朱高煦,这些在历史上做出贡献的帝王们,还是有心怀天下的仁者之心的。

朱棣戎马一生,能力卓越;可是朱元璋为什么没有选择他继承皇位,而是选择了朱标呢?

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

中国古代,王位继承严格按照嫡长子继承制,这是古代宗法制度的核心。“立嫡以长不以贤”,嫡亲儿子且年龄长者,不管他是否贤能。“立子以贵不以长”:也就是说嫡妻无子,立庶妻中地位最尊的贵妾之子。

这种制度的好处在于避免争夺皇位而发生祸乱,保证了皇权的平稳过度,维护了皇权的威严。

然而,这种制度过于呆板机械化。比如嫡长子是弱智白痴的皇帝,晋慧帝是位十足的白痴皇帝,当大臣们禀告百姓饥饿没有饭吃,他反问大臣他们为什么不吃肉粥呢?

因此,古代皇帝立太子都是特别谨慎。朱元璋立朱标为太子而不是朱棣,原因也是基于此。

首先,遵循礼法。朱元璋以杀伐果断著称,但他以儒家典教治国,他坚持嫡长子继承制原则。

朱元璋共有二十六个儿子,长子朱标,次子秦王朱慡,三子晋王朱棡,燕王朱棣等等。嫡长子朱标是名正言顺的皇位继承人,即使朱标死了,前面还有两个在排队等候,因此也轮不到朱棣。

其次,朱元璋非常喜欢长子朱标,对他精心培养。朱元璋在吴称王时,就立朱标为世子,到了明朝开国,朱元璋成为皇帝,立朱标为皇太子。

朱元璋非常注重对太子的教育。选择最好的老师如宋濂等人,不仅教儒家经典,还教授帝王之道,礼乐之教,往古成败之迹,民间稼穑之事。朱元璋还用自己的经历训导太子,要他明白创业的艰辛。

朱标二十多岁时,开始帮朱元璋处理国家政事。朱元璋有意培养他治国的能力,以确保天下永远姓朱。

朱元璋是骑在马上打天下,雄才大略,残暴狠毒。与父亲性格完全相反,朱标生性善良,敦厚懦弱,仁爱宽宏。因此,朱标深受大臣们和百姓的拥戴,他将来一定是位明君。

朱元璋认为打天下要狠毒,守天下则需仁慈。朱棣的性格非常像朱元璋,他英勇善战,生性歹毒。他更适合征战沙场,平定内乱,协助太子守天下。

朱棣在朱元璋晚年才开始崭露头角。洪武二十三年,出征漠北,智取元将乃儿不花,归降明朝。朱元璋大喜“肃清沙漠者,燕王也。”后来多次北阀成功,燕王名声大振。

朱标的去世,朱元璋深受打击,立朱标长子朱允炆为皇太孙。朱允炆的性格像朱标,慈孝仁厚。皇孙世嫡,也是合乎法正。朱元璋在世时,皇位也算是平稳过度了。

朱元璋没有立燕王朱棣为太子,他不想让玄武门之变重演。然而,立孙不立子,为燕王朱棣将来造反埋下祸根。后来朱棣发动靖难之变,夺取了皇位。

朱棣戎马一生,能力卓越;可是朱元璋为什么没有选择他继承皇位,而是选择了朱标呢?

因为朱元璋也是人,也有个人喜好。选择朱标做太子,表面上是为了确立“嫡长子继承制”,以稳定封建统治秩序,但实际上却反映了朱元璋个人的偏爱,到底还是更喜欢朱标啊!即使朱标英年早逝,也未能改变朱元璋的这一决定,可谓其他儿子几乎都成了摆设,唯独成全了朱标一大家子。

也因此,导致了后来的叔侄内斗,酿成“靖难之役”的发生。在朱元璋活着的时候,朱棣不敢造次,以防引来不测。但当朱元璋死后,一切都不同了,朱棣的记恨心也被重新激发了。眼看着,建文帝不知所谓,贸然削藩,得罪了许多的皇室弟子。而远在北平的朱棣,却是觉得机会来了,于是立马审时度势、果断出击,轻而易举的拿到了皇位,并告慰了他父亲朱元璋的在天之灵,证明他朱棣才是朱元璋“最靓的仔”,其他的通通靠边站。从此,朱棣为了让他父亲朱元璋安心,遂进行了文治武功的一系列作为,开创了“永乐盛世”的治世局面,奠定了大明三百年的江山社稷。到这里,完全可以看出朱棣确实是有能力的,值得托付以子承父业。可惜!朱元璋却不是这么想的,也难怪朱棣那么拼了。

不过,这种局面是不是朱元璋的有意为之,恐怕不得而知了。或许只有天知、地知、他自己知道了,至于朱棣知不知?那就更是一个迷了,他们父子之间的事,旁人想必难以理解。而以后人视角看来,朱元璋很大可能是不会开这种玩笑的,毕竟他朱家不知多少世修来的福气,才打下了这偌大的江山社稷,纯粹是开不起啊!另一方面,秦朝、隋朝都是二世而亡,不可不引以为戒啊!所以,朱元璋大开杀戒,屠戮了不知多少的功臣,就是为了他朱家的江山永固。其心狠手辣可见一斑,无愧于后世“暴君”称谓,足以警醒后人了。

总之,朱元璋选择继承人,是以他朱家的江山永固为原则,顺带掺杂有个人的感情在里面,可谓相当复杂。换言之,正是由于朱棣和朱标在朱元璋心中的份量、宠爱程度不一样,遂继承家业就没有朱棣的什么事了。后来朱标早死,朱元璋对他的爱就转嫁到了孙子身上,也没有朱棣什么事。你说,朱棣该不该哭?大叫一声太偏心了!当然,这是后话了。

朱棣戎马一生,能力卓越;可是朱元璋为什么没有选择他继承皇位,而是选择了朱标呢?

明成祖朱棣英明神武,在北部边疆守卫,战功显赫,朱元璋也对他赞赏有加,说他很像自己,有心想把帝位传给朱棣,但最终还是传位给了皇太孙。那朱元璋为什么会这样做呢?

据说其原因也是很复杂的。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宽猛相济,才是治世之道。汉朝初期的大臣陆贾就曾给汉高祖刘邦建议,在马上可得天下,但不能在马上治天下。元末经过多年的战争,天下疲惫,民不聊生,明朝建立后,正需好好休养生息,确实再经不得更多的战争了。朱元璋时期,已经历了八次远征蒙古,社会经济的恢复确实需要持续的和平发展,不能再有更多的穷兵黩武,接继者也不需要再是马上皇帝了。再者,在明太祖一朝,经过胡惟庸案和蓝玉案,绝大部分功臣名将被朱元璋诛戮殚尽,骄兵悍将也清理得差不多了,继任的皇帝确实也不能再像他朱元璋一样残忍,以雷霆手段处理朝臣,需要以宽容治国理政了。朱元璋的太子朱标,深受儒家思想影响,宽厚仁慈,正合太祖及朝臣们所愿。后来朱标早死,皇太孙朱允炆心地慈善,天资聪颖,像极了太子朱标,很得太祖和朝臣们的心。在国内和朝中这种大气候下,传位朱棣是不可能的。二是立嫡不立庶,立长不立幼。从周朝开始,就形成了一个不成文的规定,那就是立嫡不立庶,立长不立幼。明太祖在皇明祖训中立下规矩:凡是皇位继承,必须遵守“嫡子优先,无嫡立长”的原则。太子朱标在朱元璋的众皇子中是嫡长子,既是嫡子又是长子,可谓根正苗红。怎奈朱标英年早逝,当了二十五年的太子,没能撑过其父,早早撒手人寰。按说该朱标长子接继,无奈长子也早死,长子之母更是早朱标而死,朱元璋就将朱标的偏房吕氏扶正,生皇太孙朱允炆。既然吕氏成了太子妃,朱允炆也就成了嫡子,是最合理的继承人。再加朱允炆从小聪明好学,侍父母至孝,很得朱元璋和众朝臣的心意,让朱允炆成为皇位继承人,也就再合适不过了。三是据《明史》记载,朱棣是马皇后第四子。在《明史》中记载,朱元璋的元配妻子马皇后生有四子,依次是太子、秦王、晋王、燕王,燕王朱棣排老四。据说太子朱标死后,朱元璋有意立朱棣为太子,马上就有朝臣出来抗言,按立长不立幼的原则,前边还有秦王、晋王,怎么能轮到燕王呢?朱元璋一时也哑口无言,再加皇太孙的优秀表现,立皇太孙合情合理,又顺众朝臣之心,何乐而不为呢?四是朱棣究竟是不是马皇后所生,很有疑问。历史是由胜利者所写的,据说朱棣篡权后,很有篡改其身世的嫌疑。有很多现象表明,朱棣很可能不是马皇后所生,极有可能是元顺帝的某个妃子所生。朱元璋曾八次远征蒙古,把元顺帝抛下的漂亮妃子都纳为己用。据考证,朱棣极有可能是元顺帝的硕妃所生。试想想,一个敌国妃子所生之子,朱元璋能轻以将帝位传给他吗?朱棣篡位后,为了掩盖自己身世的真实性,为了表明自己的根正苗红,自然要大改特改皇朝中的皇帝起居注等史籍了。虽然大改,但总还是有些蛛丝马迹被遗泄于世,让后世人们嗅到了朱棣作贼心虚的把柄。

正是可能吧,有这些些原因的存在,朱元璋没把帝位传给极像自己的儿子朱棣。但是,他左防右防,为保自己的子孙平安做皇帝,他几乎杀尽了功臣名将,铲除了一切他认为有可能危及后世子孙皇位稳定的危险因素。可令他万万没想到的是,他最亲近最信任的藩王儿子们,却成了皇位的最大威胁;而他生前所做的种种举措,让朝中几无统兵能将,却恰恰成就了以后燕王的篡位。人算不如天算啊,也许修德正道做好本分才是最好的顺天应人吧。

朱棣戎马一生,能力卓越;可是朱元璋为什么没有选择他继承皇位,而是选择了朱标呢?

朱棣戎马一生,能力卓越,与朱元璋一起出生入死打天下,立下了汗马功劳,深得朱元璋的喜爱和赏识,朱元璋把最重要的面对蒙古强敌的国门北京交给朱棣镇守,按朱元璋的话说,“此子最象我”,有勇有谋。朱元璋也有意拿下太子朱标换上朱棣为太子,因为在朱元璋看来,朱标太仁慈,但遭到群臣的强烈反对才作罢。

因为明朝皇位的继承有规定,“立谪不立长,立长不立贤”,也就是子由母贵,由皇后生的儿子为谪生,嫔妃生的儿子叫庶出,“立谪不立长”,就是立皇后的儿子为太子,既使庶出的儿子是长子也不立,都是皇后的谪生儿子立长子,“立长不立贤”,如果没有谪生儿子就立庶出的,立时只能立长子而不立有才华的。这项规定的出发点是好的,防止亲兄弟们为了未来的皇位骨肉相残,争个你死我活,两败俱伤,甚至几败俱伤。

朱标是马皇后所生,马皇后是朱元璋的结发妻子,陪朱元璋打下江山,她是郭子兴的义女,朱元璋就是在郭子兴的部队里,因为作战勇敢,又有谋略,得到郭子兴的认可和重用,并且娶上了马皇后,在以后的岁月中,朱元璋马皇后夫妇伉俪情深,共同度过销烟弥漫,危机四伏的战斗生活。有一次,朱元璋被郭子兴的亲儿子谄害入狱,马皇后把刚出锅的烧饼藏在怀里给他送饭,以致于把胸部都烫伤。还有一次,朱元璋所部被打散受伤,马皇后还背着他逃跑。

朱元璋爱屋及乌,可以说也特别庞爱朱标。朱元璋称吴王时,就把朱标立为世子,派宋濂为太子的老师,在南京称帝后,册封朱标为皇太子,在朱标身上倾注了一个做父皇的全部心血,多方培养,对他寄托了很大的希望。朱标十几岁时朱元璋就让他利用回乡省亲的机会,体察民情,体会老百姓生活的不易。让东宫与朝庭共用一套领导班子,让朱标批阅奏章,使朱标得到很好的磨炼与煅练。并且,朱元璋为使太子顺利继位接管天下,铲除了他认为的所有障碍,包括对功臣大开杀戒。遗憾的是朱标未等到继位的那一天,就患病离去。

朱棣戎马一生,能力卓越;可是朱元璋为什么没有选择他继承皇位,而是选择了朱标呢?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雄才大略精力旺盛,他不是贪图享乐的唐朝开国皇帝李渊,李渊需要自己的儿子为自己打天下,而亲自出马打天下的朱元璋不需要,朱元璋给自己接班人的定位就是守成之君,因此忠孝仁爱、温文儒雅的长子朱标是朱元璋钦定的最合适的接班人。

朱标出生于公元1355年,是朱元璋与马皇后的嫡长子,朱标出生时,朱元璋正在率军攻打南京,长子朱标的出世,给浴血奋战的朱元璋带来了莫大的欣喜。得报后,朱元璋兴奋地在当地的一座山上刻石曰:“到此山者,不患无嗣。”兴奋之余,也对朱标抱以极大的希望。

公元1360年,朱元璋便让宋濂等名儒作为5岁朱标的老师授其经学,让朱标接受正规儒家教育,这一年,作为朱元璋的第四子的朱棣刚刚出生,朱元璋甚至对朱棣这个儿子都来不及看上一眼,便又到前线指挥作战,可见朱棣在朱元璋心目中的地位远远不如朱标。

公元1364年,朱元璋自称吴王,立9岁的朱标为世子。1367年,朱元璋令12岁的朱标赴临濠祭拜祖墓,临行前朱元璋语重心长教导朱标说:“古代像商高宗、周成王,都知道小民的疾苦,所以在位勤俭,成为守成的好君主。你生长富贵,习于安乐。外出,沿途浏览,可以知道鞍马勤劳,要好好观察百姓的生业以知衣食艰难,到老家后,要认真访求父老,以知我创业的不易。”

由此可见,朱元璋给长子朱标的定位就是擅长文治的守成之君,而不是戎马一生的马上皇帝,因此擅长文治的朱标比擅长武功的朱棣更合适做朱元璋的接班人。

何况朱标是朱元璋与马皇后的嫡长子,是当仁不让的储君人选,而比朱标小五岁的朱棣只是第四子,在朱棣前面,除了老大朱标,还有老二朱樉,老三朱棡,而且都是马皇后生的嫡子,怎么也轮不到老四朱棣做朱元璋的接班人,何况朱棣虽然自称是马皇后生的嫡子,但朱棣的生母究竟是谁一直众说纷纭,没有定论。

公元1368年,朱元璋称帝建立明朝,作为长子的世子朱标理所当然被朱元璋立为皇太子。朱元璋对朱标极其爱护,命詹同考历代东宫官制,并选拔功勋道德老成者兼领东宫,辅导皇太子朱标。其中左丞相李善长兼太子少师,右丞相徐达兼太子少傅,中书平章录军国重事常遇春兼太子少保等,可见朱元璋给皇太子朱标配备了最强的功臣阵容,一点也不担心朱标抢班夺权。

公元1380年,20岁的燕王朱棣就藩北平。公元1390年,30岁的朱棣率领明军出征漠北,收降北元大将乃儿不花,捷报传到京师,朱元璋高兴地说:“肃清沙漠者,燕王也!”

从此以后,朱元璋屡次命令燕王朱棣统帅明军出征漠北,又令他节制沿边军马,燕王朱棣威名大振,但朱元璋给朱棣的定位就是守卫边关的藩王,从来没有考虑让朱棣取代朱标成为储君。

尽管如此,燕王朱棣也不是没有觊觎储君地位的野心,朱元璋立长子朱标为皇太子,随着时间的发展,引起诸王,特别是老二秦王朱樉、老三晋王朱棡、老四燕王朱棣的不满。皇太子与诸王之间早已开始了明争暗斗。

史载老三晋王朱棡到朱元璋处告老四燕王朱棣“劳师冒险”,又日夜搜求朱棣的“国中细故”,“专欲倾陷燕王”,燕王朱棣每入朝,皇太子朱标“数以语见侵”等等,可见老大朱标、老三晋王朱棡与老四燕王朱棣之间已经到了剑拔弩张的地步。

公元1392年,37岁的老大皇太子朱标英年早逝,老二秦王朱樉、老三晋王朱棡、老四燕王无不窥伺皇位,但朱元璋接受了学士刘三吾的建议,立朱标的儿子朱允炆为皇太孙,以杜绝诸王对皇位的觊觎。

公元1395年,39岁的老二秦王朱樉病死,公元1398年,40岁的老三晋王朱棡也病死。老四燕王朱棣的两个强有力的对手消失了,38岁的燕王朱棣成为诸王中最年长者。这时朱棣的羽翼已经丰满,这也为朱元璋去世以后,朱棣发动靖难之役反叛建文帝朱允炆夺取皇位埋下了巨大的隐患。

综上所述,朱棣尽管能力卓越戎马一生,但因为雄才大略的马上皇帝朱元璋给自己的接班人定位是文治的守成之君,因此朱元璋一直没有考虑让擅长武略的朱棣作为接班人,但让朱元璋没有想到的是,最终擅长文治的守成之君皇孙建文帝朱允炆还不是擅长武功的燕王朱棣的对手,因为弱肉强食才是人世间的真相。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