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传中,石秀为何执着要杨雄杀杨雄的妻子和丫鬟?

杨雄的妻子名叫潘巧云,丫鬟叫迎儿,主仆二人都因为一个名叫裴如海的和尚,被杨雄惨杀于蓟州翠屏山。杨雄之所以对自己的妻子、丫鬟痛下杀手,除了裴如海外,其结义兄弟石秀的唆使和怂恿也是重要原因。

假如没有石秀“多管闲事”,潘巧云、迎儿不一定会死。从另外一个层面来看杨雄杀妻,可以说是石秀“借刀”杀人。杨雄杀妻,实则石秀杀嫂。

那么,石秀为何十分执着地要借杨雄之手,杀掉潘巧云与迎儿呢?

杨雄杀妻,早就隐伏在鲁提辖拳打镇关西的故事中

《水浒传》第三回书“九纹龙夜走华阴县,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中写道,鲁达在渭州城遇到了九纹龙史进和他的师父打虎将李忠,便盛情邀请师徒二人去吃酒。“三个人转弯抹角,来到州桥之下一个潘家有名的酒店”,这就是书中写到的第一家大酒楼,潘家酒楼。

在潘家酒楼中,鲁达遇见了遭遇“虚钱实契”、“强媒硬保”欺骗的金翠莲。然后,鲁提辖因“镇关西”而在状元桥下的肉铺,三拳打死了郑屠。

这段故事中,就暗藏了石秀“执着要杨雄杀杨雄的妻子和丫鬟”的大伏笔:潘家酒楼、金翠莲,其中暗写了潘金莲,以及死在翠屏山的潘巧云。为何武松、石秀杀嫂的故事,都预伏在鲁达拳打镇关西的情节之中呢?

却说鲁达听了金翠莲的哭诉,第二天便来到状元桥找郑屠的麻烦。郑屠被鲁提辖消遣,剁了十斤净精肉、十斤净肥肉便与鲁达打了起来。鲁达将郑屠踢翻在大街上,踏上一只脚,举起拳头骂道:“洒家始投老种经略相公,做到关西五路廉访使,也不枉了叫做镇关西。你是个卖肉的操刀屠户,狗一般的人,也叫做镇关西!”

鲁达原本就是“镇关西”,因为金翠莲的挑唆,不满郑屠也叫这个绰号,便怒火中烧,打死了郑屠户。

这段故事,其实有蓝本出处,元杂剧中有一出《赵匡胤打董达》,说的是赵匡胤在关西护桥打死了恶霸董达,夺了他的坐骑金麒麟。这出杂剧几乎都被施耐庵移植到了《水浒传》中,鲁达的名字也是从董达而来,护桥改做状元桥,金麒麟改做“玉麒麟”,是大名府天王李成的坐骑,以及梁山好汉卢俊义。

所以,“鲁提辖拳打镇关西”隐藏的是北宋历史,这段历史导致了北宋迅速灭亡,也是《水浒传》中,石秀执着地怂恿杨雄杀妻、杀仆的重要原因。

武松以猪首祭兄,潘巧云家也是杀猪的

渭州城恐怕没有潘家酒楼,也没有状元桥,这两处地方其实都在东京汴梁。《东京梦华录》中说,皇宫禁苑宣德门东南有“潘楼街”,潘楼街上有“潘楼酒店”,就在“州桥”附近。状元桥,则与历史上唯一的皇子状元有关。宋徽宗的第三子赵楷参加科举考试,重和元年(1118年)时中了状元。

这几处地标,以及上面讲到的《赵匡胤打董达》的故事,一并隐喻了“宋金海上之盟”。重和元年时,辽国宋人通过童贯马植献“平辽策”,宋徽宗遂遣呼延庆、马政以买马为名,从登州上船,取海道来到金国,相约夹攻辽国,平分土地,北宋乘机收回燕云十六州。宣和四年(1122年)至靖康二年(1127年),金二王子完颜宗望灭辽,然后灭宋,把“宋金海上之盟”变成了“虚钱实契”,将赵宋“赶打”出汴京,偏安于江南。

鲁达骂郑屠是“狗一般的人”,其实隐藏的是宋金海上之盟的推动者和执行者童贯,“狗”则说的是狗年出生的赵佶,也就是宋徽宗。这段历史,还隐藏在曾头市的故事中,梁山与曾头市之战,是一个辽国宋人段景住盗马而引发的,打的就是金国人。

那么,这段历史又与杨雄杀妻有什么关联呢?

郑屠是杀猪的,潘巧云家也是杀猪的,而赵匡胤、赵光义兄弟都生于猪年,北宋两代开国之君都属猪。《水浒传》中的杀猪卖猪肉,意味着宋徽宗出卖祖宗基业。

潘巧云生于七巧节,这是借用南唐后主李煜影射宋徽宗。宋神宗曾经在秘阁看见李后主的画像,赵佶出生后,神宗发现他与李煜很有几分相似,心中不快。所以,潘巧云隐伏在鲁达打死郑屠的故事之中,便有同样的隐喻。石秀先杀裴如海,后杀潘巧云,是“杀番”的意思。

武松杀嫂前,以“猪首”祭兄,杀潘金莲,也是“杀番”。因而,我认为《水浒传》中隐伏着梁山好汉抗金“替天行道,保境安民”的故事。

潘巧云与裴如海私通,石秀劝杨雄杀她,并非多管闲事。而为何又递刀给杨雄,劝哥哥不要饶了迎儿,要斩草除根。“斩草除根”才是石秀杀迎儿的原因,“迎”有投降之意,宋金海上之盟岂不就是向金国投降吗?斩掉“草”,“藩”就去掉了草字头,先前杀裴如海,等于是去掉了“水”,就剩下一个“番”字了。而杀“迎儿”的另一层寓意与武松杀嫂一样,又是“削藩”的寓意。

两段杀嫂故事,隐藏的都是“削藩”

假如说石秀执着地要杨雄杀妻杀仆是隐藏北宋的事,施耐庵就没有必要费那么大的心思了,直接写岂不是更畅快?其实,“猪”的谐音隐藏着更深的深意,翠屏山的故事与阳谷县的故事其实是一个隐喻。这也是潘金莲、潘巧云预伏在鲁提辖故事之中的原因所在。

杨雄、石秀大闹翠屏山之后,便与时迁一同投奔梁山泊,“行到郓州地面”时,便引发了三打祝家庄的故事。郓州,其实就是东平府,宣和元年时,宋徽宗升郓州为州府。而武松杀嫂的故事,就发生在东平府阳谷县。

我在别的文章中,已经详细地解读过“三打祝家庄”其实就是“三打朱家庄”,是靖难之役的最后一战。这段精彩纷呈的故事中,隐伏了燕王朱棣进南京,建文帝遇难的秘史。“施耐庵”应当是这段历史的亲历者,把讳莫如深的建文帝去向深藏在《水浒传》之中。

石秀在三打祝家庄中,得到了钟离老人的帮助。祝家庄全部姓祝(朱),所以,这位钟离老人就是《明实录·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中的“濠之钟离东乡人”。

石秀绰号是拼命三郎,这个三郎与宋江一样,都是隐喻皇帝的符码。赵光义、赵恒父子在家中都排行第三,朱允炆与赵佶一样,是以第三顺位继承人的身份做了皇帝。而朱棣则是明朝的第三任皇帝,尽管他削夺了朱允炆的帝号、年号,历史上都不承认他是大明第二代君主。

这层寓意,隐藏在《水浒传》“引首”之中:“(太祖)自庚申年间,受禅开基即位,在位一十七年,天下太平,自此定矣。传位与御弟太宗即位。太宗皇帝在位二十二年,传位与太子即位,这朝皇帝乃是上界赤脚大仙”。

这段话中,隐藏了真正的“强媒硬保”、“虚钱实契”,指的是杜太后的“金匮之盟”。施耐庵隐去宋真宗,意思是没有金匮之盟,就没有这朝皇帝。假如宋太宗遵守母亲的盟约,赵恒同样做不了大宋君主。违背母亲盟约,岂不就是“孝义黑三郎”?同时,又以遗漏宋真宗的写法,暗藏了明太祖“孙立”。

三郎们的皇位,岂不都是“拼命”得来的?所以,石秀必定要借杨雄之手,杀掉潘巧云以及迎儿了。

杨雄杀妻杀仆,也是石秀杀嫂,与武松杀潘金莲一样,是导致靖难之役的一个直接诱因,那就是建文帝削藩。潘金莲因王婆而丧命,潘巧云的前夫是王押司,都是“藩王”,这几个人物都亡于书中,这两段杀嫂故事,写的都是“削藩”。

上文讲到,州桥、状元桥、潘家酒楼等等地名其实都是写的北宋京城。而武松故事中的景阳冈、阳谷县、紫石街、狮子桥,则是写的南京城,以及靖难之役最后一战中,做内应迎接朱棣进城的李景隆和谷王朱橞,“三打祝家庄”中就有很多“李应”。

如此,石秀执着要杨雄杀杨雄的妻子和丫鬟的谜团也可以解开了。另外多说一句,杨雄、石秀在翠屏山杀潘巧云、迎儿,引出了鼓上蚤时迁,这个人物的出现,便暗藏了朱棣迁都。

水浒传中,石秀为何执着要杨雄杀杨雄的妻子和丫鬟?

病关索杨雄的妻子潘巧云并非原配,而是王押司的遗孀,因人生得十分漂亮,且有风韵,改嫁于杨雄,按理说应该安份守己,本份生活,怎奈了那杨雄老成持重,对待爱情木纳冷淡,性生活也十分枯萎,这对于虎狼年华的潘巧云来说无不是一大遗憾。在长期的冷落下,潘巧云终于耐不住寂寞,与那和尚裴如海勾搭成奸。

事情败露后,杨雄也十分恼怒,愤愤的哈斥潘巧云,潘巧云很是后悔,说岀了杨雄不闻不问,让自己守活寡的事实,并且表示痛改前非再也不敢出轨了,杨雄也认为,只要她痛改前非,家丑不可外扬,斩且放过她,湊合过日子,这是原著表达方式,而影视剧则改为为追自由,死不悔改的情节。

那么石秀为什么要一直执着杨雄杀掉妻子呢,这无怨无仇的,且潘巧云也爱慕石秀,曾暗送秋波示爱,石秀假装不知,按道理,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即使石秀不好色,但对其也不可能反感到那里,且是好朋友之妻,即使有过错,也不应该主张去杀人害命,但他却一直挑唆杨雄杀掉她,岂不心数有点太坏了。

其实石秀是有目的,他潜入杨雄身边,目的就是邀他上梁山,怎奈看到杨雄是一根筋死心眼后,他认为杨雄生性耿直,威逼利诱是不可能动摇他的,于是他得找杨雄的软胁,置他于死地后而后生,左看右看,无从下手,于是想到了宋江杀惜的一转,于是故伎重施的导演了一场挑拔离间、火上浇油的坏注意,激怒杨雄杀人吃官司,最后说明了来意,一起上了梁山,成功的实施了其奸计,得逞了阴谋。

这就是若要成其事,先熟身边人,在身边人内因中做文章,毕然事半功倍,想那石秀用粱山好处和前程去诱说杨雄,那么优秀耿直的人,他费尽囗舌,用尽九牛二虎之力是达不到效果的,必要逼他到绝地而后生,那就要断了他的前程,毁了他的家庭,才能让他彻底死心,而无后顾之忧,这就不由的打起了潘巧云的主意,让她和丫環成为一个牺牲品,从而达到目的,这就是石秀执意要杨雄杀妻的主要原因。

水浒传中,石秀为何执着要杨雄杀杨雄的妻子和丫鬟?

“拼命三郎”石秀,在《水浒传》中的戏份不算多,但绝对是一个阴狠的人,这在他怂恿杨雄残杀潘巧云及其丫鬟的时候,表现的淋漓尽致。潘巧云也许该死,但使用如此残酷的手段,确实不该,毕竟潘巧云和杀夫的潘金莲性质并不同。

石秀为何这么做?其实就是因为那来自底层的嫉妒心态。

这拼命三郎确实爱打抱不平,但因为做生意亏本,便流落到了蓟州,靠打柴为生,妥妥的社会底层。

也正是因为石秀的打抱不平,才结识了刽子手杨雄,于是才引出后面的故事。

不说别的,你看石秀第一次见潘巧云的眼睛所看之处就知道了:

石秀看时,但见:黑鬒鬒鬓儿,细弯弯眉儿,光溜溜眼儿,香喷喷口儿,直隆隆鼻儿,红乳乳腮儿,粉莹莹脸儿,轻袅袅身儿,玉纤纤手儿,一捻捻腰儿,软脓脓肚儿,翘尖尖脚儿,花簇簇鞋儿,肉奶奶胸儿,白生生腿儿。更有一件窄湫湫、紧搊搊、红鲜鲜、黑稠稠,正不知是甚么东西。

对比与之前的武松见潘金莲,石秀的眼神儿可下作的多,而石秀似乎有点什么想法,他曾经回忆道:

“我几番见那婆娘常常的只顾对我说些风话。”

之后在肉铺又自己琢磨:

“人无千日好,花无百日红。”哥哥自出外去当官,不管家事,必然嫂嫂见我做了这些衣裳,一定背后有说话。又见我两日不回,必有人搬口弄舌,想是疑心,不做买卖。我休等他言语出来,我自先辞了回乡去休。自古道:“那得长远心的人?”

其实原著中并没有描写潘巧云对石秀怎么样,反倒是石秀自己“自作多情”,他知道奸情后,十分愤怒,这才引得潘巧云发咬一口。这直接让石秀杀了和尚裴如海。

而除了石秀的报复之外,潘巧云的惨死还和杨雄的性格有关。

杨雄是个什么样的人?窝囊废一个!

你看作为一个刽子手,却被两个军汉控制住,按实力杨雄肯定没问题,可就是因为胆小怕事而不敢动弹,这才认识了石秀。

当杨雄怀疑老婆后,还是借着酒劲大骂潘巧云的,之后虽然嘴上说得狠,但自己并没有主意,这时 石秀“帮忙”!

石秀道:“哥哥,只依着兄弟的言语,教你做个好男子。”杨雄道:“贤弟,你怎地教我做个好男子?”石秀道:“此间东门外有一座翠屏山,好生僻静。

此时的杨雄已经醒悟,而石秀并没有让杨雄在家对质,却是选了翠屏山。什么用意?就是杀之而后快!杨雄此时打了退堂鼓:

“兄弟何必说得!你身上清洁,我已知了,都是那妇人谎说。”

此时的杨雄并不想杀人,但石秀的意思已决:

“不然!我也要哥哥知道他往来真实的事。”

这是生生的提醒杨雄:你的绿帽子戴定了,丢人不?

这才让杨雄下定决心。在现实生活中也证明,一旦一个窝囊废被逼急了,可能就要做出非常出格的事儿了。潘氏之惨状这里就不描写了。

其实潘巧云的恶比不上阎婆惜、潘金莲和贾氏,后面这三人可是图财害命的主儿,而解决潘巧云其实很简单——一纸休书。所以,石秀的心态非常不正常,他看到潘巧云的美貌,难免心痒痒,但却没有得到美女的青睐,于是开始了自己的报复。

当然,现在也有不少读者怀疑石秀“喜欢”杨雄,所以对潘巧云有了“嫉妒”之心。结果是,杨雄好好的公务员不能当了,只能和石秀上梁山了。而《水浒传》中这些残杀之人几乎都没有什么好下场。石秀被庞万春射死,而杨雄在征方腊后病死杭州,殊途同归。

水浒传中,石秀为何执着要杨雄杀杨雄的妻子和丫鬟?

逼着杨雄上梁山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