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里袭人最后为什么要离开宝玉?
“枉自温柔和顺,空云似桂如兰。堪叹优伶有福,谁知公子无缘。”从九天薄命司袭人的判词来推断,八十回书之后,袭人与贾宝玉没有缘分,疑似嫁给了蒋玉函。书中也有这样的细节暗示,花袭人离开了贾宝玉。
袭人是贾母专门给贾宝玉指派的丫鬟,早晚要做姨娘的。贾宝玉游太虚幻境,还与袭人偷试云雨情。种种描述,都说的是贾宝玉跟袭人的“缘分”,为何判词却说“谁知公子无缘”呢?既然贾宝玉、袭人有缘有分,为何脂砚斋要在批注中暗示袭人嫁给了优伶蒋玉函呢?
袭人离去的隐秘都藏在麝月之中庚辰本第二十回中,有这样一则夹批:“闲上(原本是个“上”字)一段儿女口舌,却写麝月一人。袭人出嫁之后,宝玉、宝钗身边还有一人,虽不及袭人周到,亦可免微嫌小弊等患,方不负宝钗之为人也。故袭人出嫁后云‘好歹留着麝月’一语,宝玉便依从此话”。
这段批语透露了贾宝玉最终娶的是薛宝钗,身边只留下了麝月一人。麝月虽然不及袭人,但却能让贾宝玉、薛宝钗能够相对和谐,在解决“微嫌小弊”这方面替代了袭人的作用。所以,作者说“可见袭人虽去实未去也”。
作者这样揭秘后文故事,到底是什么意思呢?要参透袭人为何离开贾宝玉之谜,那就得从麝月说起。
麝月,即麝香之月,或可以《红楼梦》之语境,简为“香月”。《说文解字》注解:“麞,麞如小麋。脐有香。字亦作麝。”《西山经》说:“ 翠山,其阴多旌牛麞麞。”麞,“似獐而小,有香 ”。以此解读,麝月,就是“香月”。那么,“香月”又是什么意思呢?这就又要对看秦可卿的故事了。
第十二回、十三回书中,以“贾天祥正照风月鉴”、“秦可卿死封龙禁尉”两回书写了秦可卿亦真亦假之死。作者在甲戌本中批注道:“隐去天香楼一节,是不忍下笔也”,以靖本批注可知,第十三回书的回目应当是:“秦可卿淫丧天香楼,王熙凤协理宁国府”。但因为“不忍下笔”而“隐去”了天香楼之事。
注意,作者说的是“隐去”,而不是“删去天香楼一节”。这是因为,第十二回“王熙凤毒设相思局,贾天祥正照风月鉴”其实就是隐写的“淫丧天香楼”。靖藏本说,第十三回少了四五页,其实,第十二回才是删节得最厉害的。庚辰本中第十二回才六页半,第十三回却有八页。
贾天祥因为“见凤姐起淫心”,最终精尽而亡,实实在在地“淫丧”了。贾瑞,字天祥,岂不就是“假天香”?故而,贾瑞之死,便是秦可卿淫丧天香楼的真故事,作者并未删去,而是隐藏在上一回的故事之中了。
那么,贾天祥之死与袭人、射雁之间有何关联呢?天香,即“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月中麝香原本就是“天香”,与“贾天祥”是同一个寓意。这其中,便隐藏了袭人离开贾宝玉,便是因为麝月留下这样的“因果”关系。
那么,为何麝月才是袭人离开贾宝玉的真正原因呢?
贾宝玉为何给花袭人改名第三回书中说,贾母把自己的婢女珍珠送给了宝玉。贾宝玉因珍珠姓花,便以陆游诗句“花气袭人知昼暖”,把珍珠改名为袭人。这样的就是“花袭人”这个名字的来历和出处了。但是,甲戌本却在第五回写秦可卿卧房时,虚拟了这样一则对联:“嫩寒锁梦因春冷,芳气袭人是酒香”。
作者说,这则对联是秦太虚学士所撰。其实,秦少游根本就没有写过这样的联句,所谓“宋学士秦太虚”不过是个障眼法,其中所隐藏的是秦可卿在太虚幻境中所撰。庚辰本中,这则联句是“芳气笼人”,甲戌本改为“芳气袭人”。我认为,这才是袭人名字的真正出处。
甲戌本中,芳气袭人之“袭”字原本写作“殺”,作者(或者批书人、过录者)以重墨涂改为“襲”字,字尾却留下了“殺”字的笔画。
这处涂改,表明作者欲罢不能,“精华欲掩料应难”,忍不住要透露真相了。故而,程乙本把袭人的原名“珍珠”改为“蕊珠”,为作者再次掩盖“史笔”。这是因为,袭人就是“龙衣人”。这个“龙衣人”说的是朱元璋之父,也就是“珍珠”。朱元璋的父亲名叫朱世珍,去掉“世”字,颠倒“朱珍”,岂不就是“珍珠”?
《明实录·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中说,朱元璋出生之前,她的母亲陈氏梦见自己在屋南麦场遇到一个黄冠神仙,这个神仙送给她一粒白色药丸让她吃下。梦醒之后,陈氏把这个梦说给丈夫听,口中尚有香气——这就是《红楼梦》中的“天香”。朱世珍被追谥为仁宗,就是授予朱元璋“龙衣”之人。
薛宝钗得癞头和尚仙配冷香丸,不就是黄冠道人那粒白色香丸吗?故而,作者暗示,薛宝钗的身边有一个麝月。麝,就是麞,这层寓意实在是隐藏得太深了,作者当真“用史笔也”。贾天祥名瑞,朱元璋字国瑞,“天香楼”是何寓意,也就不言自明了。
月,在《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中都是明朝的符码。比如,《水浒传》中以“异香经宿不散”、“打麦场”等符号,同样暗藏了朱洪武,隐写了明朝的故事。《西游记》则以邵雍的《清夜吟》划分一百回为二十卷,还是在写明朝那些事。
麝月,当然就是天香之月,配在贾宝玉身边,意味着贾宝玉的一大隐喻身份就是朱家之人。但是,贾宝玉姓“假”,虽然与月之天香有缘,但却与“龙衣人”无缘,贾家不是正脉之“天香”。如此,贾宝玉能留下麝月,却不能留住“龙衣人”。
故而,麝月能留下,袭人必定得嫁蒋玉函。
问题是,麝月隐藏着“天香”,袭人又是授予“龙衣”之人,为何一去一留呢?贾宝玉既然也是具有朱家身份的人,为何又与“龙衣人”没有缘分?麝月又是袭人劝贾宝玉留下的,袭人这样做,又有什么深意呢?
袭人与蒋玉函的缘分何在蒋玉函曾经与贾宝玉交换信物,把“茜香国女国王所贡之物”,也就是一条汗巾子赠送给了贾宝玉。这条汗巾子其实就是上文所说到的“天香”。茜,是红色,茜香就是朱元璋出世时的神仙香气。故而,作者写的是“女国王所贡之物”。
贾宝玉则送给琪官一块玉玦扇坠,还解下自己的松花汗巾做了交换。这一处情节,同样隐伏了袭人为何离开贾宝玉,嫁给蒋玉函的真实故事。贾宝玉因为这条汗巾被贾政痛打,贾府也因此险遭厄运。这是因为,贾宝玉根本就不配拥有这条茜香汗巾,应该归袭人所有。故而,书中以这条汗巾隐伏了袭人与琪官的遇合。
蒋玉函,其实还是说的朱元璋,或者说的是大明王朝的皇室正统。玉,即朱元璋“璋”字的字边,既是朱元璋的符码,又是明朝皇室正统的象征,可以理解为皇帝宝玺。函,则是保藏“玉”的匣子。这样的解读,已经为大多数读者所接受,而“蒋”是何意,琪官为何姓“蒋”,恐怕就没有人注意了。
“蒋”说的是南京,南京古称蒋州。《水浒传》“醉打蒋门神”,打的是南京城的门将,是靖难之役燕王朱棣攻克南京城时的寓意。《红楼梦》中的“蒋”,同样说的是蒋州,朱元璋不就是在南京建立的王朝吗?
龙衣人与蒋州之主结合,他们才是真正的有缘有分。袭人最终嫁给了蒋玉函,却为何与贾宝玉有一段云雨之缘呢?这是因为,贾宝玉与袭人是“偷试”。“偷试”是怎么回事,且看下文解读。
荣国府写的是桂林靖江王城蒋玉函的汗巾是北静王赠予的,北静王,其实是“北京”王,意味着此时的明朝已经迁都。贾宝玉路谒北静王,获赠圣上亲赐鹡鸰香念珠。此处,又出现了“香”字,念珠,又称佛珠,朱元璋不是做过和尚吗?《诗·小雅·常棣》有"脊令在原,兄弟急难"之句,这串隐喻朱洪武的念珠隐藏着一段兄弟之情。
朱元璋总共兄弟四人,“上其季也”。朱洪武做皇帝时,他的三个哥哥都去世了,而且,只有大哥朱兴隆留下一个儿子,名叫朱文正。虽然朱文正在洪武朝做了很多恶事,遭到了叔父的惩罚,但朱元璋念及兄弟之情,在分封皇子时,也将朱文正之子朱守谦封为靖江王,建藩桂林。
洪武五年(1372年),朱元璋诏令改静江府为桂林府,筑靖江王城,朱守谦之藩。这座桂林靖江王府仿照南京皇城,缩小规制,以石头筑成。城中有“独秀峰”,无稽崖石头记恐怕就诞生于此。
九天薄命司册页判词中,有很多人隐含着“桂”字,比如香菱、林黛玉、袭人,以及专在长安做桂花局的桂花夏家夏金桂。“天香楼”这个名字的出处,也与“桂子”有关。林黛玉的名字加上判词,实实在在地有“桂林”二字。因而,书中最典型的描述桂林靖江王府的场景,是以林黛玉的视角展示的。
就在贾宝玉给珍珠改名的这回书中,林黛玉来到了荣禧堂,见到了与明代藩王府邸规制完全相同的布置摆设,尤其是“座上珠玑昭日月,堂前黼黻焕烟霞”这副对联的落款:同乡世教弟勋袭东安郡王穆莳拜手书,更是直接点明了荣国府就是靖江王府。
荣禧堂、穆莳、东安郡王,组合起来就是“荣穆王”。荣穆王是靖江王朱履祜的谥号,朱履祜的儿子朱亨嘉在明朝灭亡后,在桂林南面称帝,自号监国,做了南明的代理皇帝。
朱亨嘉称帝十分奇葩,取消了洪武之后所有年号,以洪武278年为纪年。如此,他所继承的就是老祖朱世珍的正统,明仁宗——明太祖,这就到了朱亨嘉。朱亨嘉取代了自朱洪武以下的大明正统,试图做“龙衣人”。与《水浒传》一样,《红楼梦》中的性描写,其实象征的是血统,贾宝玉与袭人偷试云雨情,便是朱亨嘉妄称正统。
靖江王称帝篡正统之位,是明目张胆的造反,大明皇室后人朱聿键派兵攻陷了桂林石头城,活捉了朱亨嘉。隆武帝朱聿键将朱亨嘉押到福建连江,秘密缢杀于密室,对外宣称其得暴病而亡。《红楼梦》中,秦可卿、林黛玉、贾元春等人都是两种死法,吊死以及病死,这样的“史笔”实在是太惊人了。
朱亨嘉死后,拥戴他的部将为他上谥号曰“弘道高明肇运圣武神功纯仁至孝平皇帝”,也称平帝。王熙凤协理宁国府,其实就是这段历史的隐写,她身边的平儿,恐怕就暗喻了平帝。《红楼梦曲·聪明累》中说:“好一似,荡悠悠三更梦”,看来,王熙凤也是被缢杀的。
荣国府原本就不是朱家皇室正统,他们只能做“红楼梦”而不能与“龙衣人”结成良缘。老老实实地做“月中桂子”,享受天香的隆恩,恐怕就不会落得如此悲惨的结局了。故而,麝月留在贾宝玉身边,是袭人之“隆恩”。
事实上,朱亨嘉死后,朱聿键仍然保留了靖江王爵位,朱亨嘉的堂弟朱亨歅继续袭爵,成为末代靖江王——麝月果真留在了荣国府,袭人“虽去实未去也”。而花袭人果然也是有始有终,靖江王与大明王朝同始终。
最后,说两点并非题外的话:其一,朱聿键攻陷桂林王城时,一个太监将朱亨嘉三岁的儿子隐藏了起了,这个小孩后来“舍”给寺庙,他就是“石兄”——清代四僧之一,大画家石涛。
其二,明朝降将孔有德率清兵攻破靖江王城,末代靖江王朱亨歅被缢杀。孔有德则被南明大将李定国所败,自焚于靖江王府,这座历时280年的石头城最终也落得个“白茫茫一片真干净”的悲剧结局。
《红楼梦》里袭人最后为什么要离开宝玉?
《红楼梦》中,贾宝玉和袭人最终没能在一起,林黛玉死后,贾宝玉去当了和尚,而袭人则嫁了人。很多人为此感到不解和遗憾,认为袭人和宝玉不应该分开,这对袭人不公平,事情的真像是什么呢?袭人最终又为什么离开宝玉呢?就这个问题,我下面就来谈谈我对袭人离开宝玉的看法。
一、袭人和宝玉没有爱情,离开是最好的选择
袭人和贾宝玉之间没有爱情,只有主仆之情、男女之情,袭人爱的不是宝玉,而且宝玉身为贾府富贵公子的身份。贾宝玉没有了富贵公子的身份后,可想而知,袭人也会离开贾宝玉了。
宝玉和袭人的关系在外人看来是主仆关系,但他们决不仅仅是主仆关系。他们之间有一种特别微妙的说不出来的关系。但不论怎么说,他们不可能有爱情,有的大多是主仆之情。
由于家境贫寒,袭人打小被父母卖进贾府,一开始给宝玉的祖母做丫鬟,后来,看她做事稳重,会照顾人,就让她到宝玉身边做贴身丫鬟。
宝玉也喜欢这个丫鬟,袭人不仅是丫鬟,还是保姆,她把宝玉照顾的舒舒服服。宝玉一刻也离不开袭人,没她在身边,就什么也做不了。
但仅仅主仆关系也就算了,其实,他们的关系可不一般。贾母让袭人给宝玉做丫鬟,可不是一般的丫鬟,应该是让她来给宝玉做性启蒙的丫鬟,准确的说有可能以后就是侍妾。
后来,他们发生了关系,在第六回《贾宝玉初试云雨情,刘姥姥一进荣国府》中,宝玉醒来后因梦遗被丫环袭人发现,二人发生了关系,二人的关系更与别人不同。从此,袭人在心里也一直把自己看成是宝玉的侍妾。所以:“袭人素知贾母已将自己与了宝玉的,今便如此,亦不不为越礼。”就是说她和宝玉印主仆之礼也不大讲了。
但这只是一袭人的一厢情愿,慢慢的发现,虽然自己和宝玉有了肌肤之亲,但宝玉真正喜欢的不是自己,自己也只是一个丫鬟而已。
袭人内心很痛苦,但她也明白,自己的身份是不可能与宝玉走在一起的。她对宝玉是真心的,她也一直关心他,劝宝玉要好好读书,积极上进,考取功名。
但贾宝玉真正喜欢的是林黛玉,他曾对林黛玉说:“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
看着得不真爱,自己又痛心,加上这时贾府情况不好,于是在宝玉宝钗结婚后,选择了离开,嫁给了蒋玉菡。
二、是袭人身体有病不得已离开
按常理说,在贾府有难吋陷入危机的时候,袭人不该离开,因为袭人对贾家,对贾宝玉的忠诚,是不会有谁怀疑的,她离开贾宝玉也是有难言之隐的。
那就是袭人知道自己的病已经加重,贾府里是必须要离开的。袭人到底有什么病呢?
说起来她的病还是因宝玉而起,一次袭人生病。那是一个雨天,外面下着大雨,由于宝玉和黛玉之间发生了矛盾,宝玉生气了,冒着雨回到怡红院,看大门未开,宝玉敲了几次,也没见人来开。这时袭人听见了赶忙去开门,贾宝玉气不打一处来,就对着来人胸口狠狠踹了一脚。这一脚踹的,晚上袭人就感觉胸痛的厉害,还咳出了血。
这之后,袭人就落下了病根,经常咳嗽,为此,她就不跟宝玉同房了,怕咳嗽打扰他睡觉。但每次都会咳出血来,袭人就感觉这不是啥好事,这事她一直没敢告诉别人,就一个人硬挺着。再没有
袭人知道,贾府是不留有病丫鬟的,虽然有这么多人看好她,但咳血这病估计也不能隐瞒下去,而且,她还要在宝玉身边,总会被发现的。就算宝玉不说什么,如果王夫人一旦知道,为了宝玉健康也不会容她呆在宝玉身边。所以,当王夫人给她说了一门亲事后,她就没有拒绝,就答应嫁给了戏子蒋玉菡。
其实,王夫人是很喜欢袭人的,最后她把袭人嫁出去,也是正是她发现了袭人经常有吐血的现象。王夫人知道经常吐血的人命都不是很长,这要是死在府里,死在宝玉身边,会很晦气,于是就赶紧把袭人嫁出去,要说给她找的还是一个差不多的家庭,这对袭人也算是有了一个好的归宿。
三、形势所迫,为减轻贾府负担
当时,贾府已陷入了危机,已出现衰败迹象,经济上开始入不敷出。记得在八十回,林之孝已经向贾琏建议裁员:“人口太重了”。又过了一段时间,贾家就穷了,穷到多一个人就多一张嘴吃饭的程度。
就算宝玉身边也只有:“好歹留着麝月”,看来,两个丫鬟不能都留下,要裁一人。这也说明贾府危机开始,养不起这么多人了。
裁人首先是从丫鬟开始的,多一个人都要吃饭,领月钱。如果把丫头们打发走,经济上的困难就可能有所减轻。
但让丫鬟们也不是说走就走,肯定会有人舍不得走,离开贾府能到哪里呢?现在贾府虽然穷了,但管口饭吃当时还是没问题的,但如果回家,可就只能喝西北风了,找新的工作哪有那么容易,因此,贾府的丫鬟们肯定是不愿意马上离开。
袭人如果带头的离开,就会开个好头,等于给丫头们带了个头,就算贾府裁起人来也容易多了,连宝玉身边的袭人都走了,其他的丫鬟也就会不说什么了。
综上所述,这三个主要原因导致袭人不得不敢后离了贾府,离开了宝玉,从结果来看,这应该是一个明智的选择。假如她不离开,宝钗也未必能容得下她。所以在袭人嫁出去后,有了能力,在宝玉落难时又安有能力来资助宝玉,这可能是袭人离开贾府时的不曾想到的。
图片来自网络
《红楼梦》里袭人最后为什么要离开宝玉?
袭人最后离开宝玉,是袭人万不得已自愿的。无论怎么分析,我们都要以袭人的性格来作分析。书中第五回就说袭人:
这袭人亦有些痴处:伏侍贾母时,心中眼中只有一个贾母,如今服侍宝玉,心中眼中又只有一个宝玉.这样的袭人是不可能因为自己而另投他处的。袭人早都已经委身于贾宝玉,并被王夫人晋升为准姨娘。这已经生是宝玉的人,死是宝玉的鬼。按照作者对袭人的描写,心中眼中只有一个宝玉,袭人是绝对不可能自己离开贾宝玉的。那她离开贾宝玉另嫁蒋玉菡,要么是被逼迫,要么就是自己情愿。
先说被逼迫。贾府被抄家,获罪的应该只是男丁和王熙凤等主要女眷。而且宁国府应该比荣国府更严重。惜春在抄检大观园后对嫂子尤氏说你们可别带累了我,就暗示了宁国府有一天获罪,惜春因为长时间生活在荣国府,而侥幸逃过一劫,才可以从容出家。不然不可能不受到波及。那么谁会逼迫袭人一个大丫头外嫁?说实话不太现实,树倒猢狲散,丫头即使不被遣散,也没人原因逼迫他们。至于说贾府求财,那也需要主人该放出来的都放出来才可以。贾宝玉本身没参与任何的不法行为,放出来也是他先放出来,他出来了袭人怎么可能再嫁?自然死心塌地跟着宝玉,照顾他。
那么最后只剩下自愿出嫁。贾家出事被抄家之后,作为家里的男人贾宝玉被抓了进去。家已经大多散了,也没钱搭救。不忠心的奴才跑的跑,散的散,能留下的也不过袭人麝月这样的衷心丫头。但营救宝玉是需要钱的,哪里来钱?只有自卖!谁愿意为宝玉卖了自己?只有袭人!只有那个“心中眼中又只有一个宝玉”的袭人。为了救宝玉,只有她才愿意倾尽全力。
至于为什么是蒋玉菡买了袭人?第一种可能是不知道。蒋玉菡风雨飘摇半生,想安稳过日子,又不肯将就,自然想娶一位好的太太,但他下九流的身份又有谁愿意嫁给他?这时候自然有媒婆(那时候的媒婆也兼职牙婆)联系到袭人,袭人标价,蒋玉菡同意,成亲后知道袭人原来是宝玉的人--婚前自然不会告诉蒋玉菡,不然卖不上价格了!这也说明了以宝玉和蒋玉菡的关系,为啥蒋玉菡没有还回袭人。生米煮成熟饭,没办法而已。“堪羡优伶有福”也表明蒋玉菡和袭人最后还挺琴瑟和鸣的,这只有在双方都互相接纳的情况下才能发生。
第二种可能是贾府落难,袭人自卖救宝玉,被蒋玉菡知道后出钱搭救,袭人为了报答蒋玉菡,顺水推舟委身蒋玉菡。但这个与袭人性格不符合,只要有一线机会和宝玉在一起,她不太可能放弃。只能是彻底不可能了,才最终放弃。所以个人更倾向第一种推断。
无论怎样,袭人最终离开了贾宝玉。至于其他什么阴谋论之类的波及不到袭人的丫头身份,时间点也不对。主要蒋玉菡和宝玉的感情也不至于背后下黑手使坏。当然,可惜作者没写清楚,作为推论,我们尽量往好的方向去理解,不玷污袭人和蒋玉菡的人格最重要!只有这样,袭人也才可能有资格要求贾府,好歹留下麝月。最后送上袭人的判词:
枉自温柔和顺,空云似桂如兰。堪羡优伶有福,谁知公子无缘。袭人其实是个好姑娘。
我是君笺雅,多歧为贵,看我眼中的红楼梦和你们有何不同。欢迎关注我的头条号!
《红楼梦》里袭人最后为什么要离开宝玉?
袭人早已在贾府看穿世态凉言,宝玉就是个长不大的孩子,随有同情心但连自己主也做不了,所以袭人有自知之名,不高攀不奢侈回报作回自己是最好的归宿。
《红楼梦》里袭人最后为什么要离开宝玉?
袭人原是贾母房里的大丫头,因贾母溺爱宝玉,担心其身边没有尽心竭力侍奉之人,见袭人心地纯良、恪尽职任,便将其与了宝玉。
袭人跟了宝玉后,不仅将本职工作完成得出色,其为人敦厚贤淑更令人敬服,更在宝玉第一次梦遗后与其试过云雨情,可谓是身心都付与了宝玉,而宝玉也是博爱至情之人,断没有辜负袭人的理,可根据前八十回的线索,我们知道,袭人最终离开宝玉,而嫁给了蒋玉菡。
关于袭人,书中曾道袭人有一个痴处:
伏侍贾母时,心中眼中只有一个贾母,如今服侍宝玉,心中眼中又只有一个宝玉。袭人自小被家人送来贾府做活,家庭温暖大抵难以感受,所以缺乏关爱的袭人会容易将感情托付他人身上,而且会跟坚定,对于袭人,她在贾府的时间比在自己家都要久,她与宝玉相处的时间比跟家人相处得还要久,所以贾家对于她,似乎更为重要,尤其在与宝玉有了云雨情后,袭人已将贾府视为自己的家了,所以袭人母亲兄长要赎回她时,她如此说到:
如今幸而卖到这个地方,吃穿和主子一样,也不朝打暮骂。况且如今爹虽没了,你们却又整理得家成业就,复了元气。若果然还艰难,把我赎出来再多掏澄几个钱也还罢了,其实又不难了。这会子又赎我作什么?权当我死了,再不必起赎我的念头!很斩钉截铁的表示,我以后就是贾府的人了。可是最后为何又离开贾府呢?在第二十回,宝玉为麝月萞头时与晴雯发生了小口角,关于麝月的善解人意,
庚辰双行夹批:闲闲一段儿女口舌,却写麝月一人。袭人出嫁之后,宝玉、宝钗身边还有一人,虽不及袭人周到,亦可免微嫌小弊等患,方不负宝钗之为人也。故袭人出嫁后云“好歹留着麝月”一语,宝玉便依从此话。从袭人离开前说的话来看,她是不舍的也是不忍的,但又不得不离开的,而宝玉更依她的话留下了麝月。那么,袭人为何不得不离开?根据前文提示,我们知道宝玉此时已娶了宝钗,那么此时贾府能做主且有可能做主让袭人离开贾府的只有王夫人、宝钗和宝玉,我们逐个分析。
首先是王夫人:袭人是王夫人一手扶持起来的丫头,宝玉被打后袭人在王夫人面前推心置腹说了一车子“灯儿才知道”的话,王夫人惊心之余亦被袭人的苦心感动,遂后来暗里提拔她为姨娘,破例赏给她菜品,袭人在丫头中是无比的显耀。王夫人如此看中袭人,有没有可能将其送出贾府呢?有的。
其一,袭人被宝玉踢中胸口后便有了咯血的病症,因为害怕被人知晓,袭人自此以后便开始有意无意远离宝玉,只怕被人发现。而古代的小妾仅做生育所用,劝谏丈夫的那是正室的义务,袭人因咯血没有了生育能力,王夫人自然不会留她。
其二,贾家为自保先裁减人口。山雨欲来风满楼,贾家被查抄前一定闻到不好的风声,为了自保第一项就是精简人口。那袭人为何会被列入在内?只因为之前王夫人已悄悄把袭人的份利停了,用自己的二两银子去补给袭人,也就是袭人已经不算贾母房里拿工资的丫头了,而且王夫人自己养的丫头,袭人因此失去了“编制”身份,这么个临时工,要裁员必须先从她开始啊。
其次宝钗,宝钗为人温柔敦厚,世故圆滑。在此之前宝钗对袭人深为赏识,甚至在与袭人谈话时还不由自主的做在袭人炕上,以宝钗为人不亲不疏来看,宝钗此举是对袭人表现极高的接受的。那她有可能送走袭人吗?也有可能。
宝钗与袭人并肩作战多年,虽袭人为其立下汗马功劳,但宝钗亦看出袭人对宝玉的重要性,袭人的劝谏宝玉起码会听,但宝钗呢?在第二十一回时,回前脂批:
今只从二婢说起,后则直指其主。然今日之袭人、之宝玉,亦他日之袭人、他日之宝玉也。……何今日之玉犹可箴,他日之玉已不可箴耶?意思是说,现在的袭人就像以后的宝钗,可是为何宝玉是同一个宝玉,可现在劝谏了还听得进去,为何日后的宝玉却听不进宝钗的劝谏了呢?如此情况下,宝钗必然嫉妒袭人,袭人对与宝钗从战友转变到威胁她的敌人,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宝钗将会送走这个能让宝玉唯命是从的人。
最后是宝玉,宝玉对于袭人,是极为依赖的关系,两人发生过亲密接触后,宝玉一度视袭人为黛玉之后最重要的女子,第七十八回,宝玉见晴雯已死,大观园诸芳流散,甚感悲凉,心中想到:
不如还是找黛玉去相伴一日,回来还是和袭人厮混,只这两三个人,只怕还是同死同归的。这时的宝玉认为,袭人和黛玉是可以相伴一生的人。那么宝玉后来有可能转变态度,将袭人送出贾府吗?自然是可能的。
晴雯几个丫头被赶出大观园时,王夫人曾将几个人说过的话,做过的事一五一十数落了出来,恰是亲身经历一般,王夫人称怡红院里有她的“心耳神意”。众人散去后,宝玉便已经怀疑袭人是这个“心耳神意”了,它对着袭人道:
“这也罢了。咱们私自顽话怎么也知道了?又没外人走风的,这可奇怪。”这是试探袭人,带有质疑。袭人解释是宝玉平日里没有忌讳,祸从口出,宝玉又问:
“怎么人人的不是太太都知道,单不挑出你和麝月秋纹来?”此问好像有怀疑袭人麝月及秋纹的意思,袭人解释,是我们几个补补笨笨的,长得不好看着稳重,宝玉便冷笑:
“你是头一个出了名的至善至贤之人,他两个又是你找教育的,焉得还有孟浪该罚之处!意思很明确了,麝月和秋纹是你带出来的,你要整的人肯定不是他们,只会铲除异己。
所以,袭人在宝玉心里已被打入冷宫,更有后来的《芙蓉女儿诔》中,宝玉在诔中表达了对袭人的愤怒:
箝诐奴之口,讨岂从宽;剖悍妇之心,忿犹未释!意思钳住长舌妇的嘴巴,我的诛伐怎肯宽容;剖开毒妇的心,还不能消除我的愤恨。谁是长舌妇?自然是宝玉怀疑过的袭人。更有一层,《芙蓉女儿诔》虽明面上是祭晴雯,实则祭黛玉之文,而我们知道袭人曾在王夫人面前进过谗言,言语中黛玉与宝玉有不轨之事,请求王夫人“防患于未然”,将宝玉迁出园子。袭人如此中伤黛玉,如后来被宝玉得知,将如何处置?我想送出贾府已是仁慈了。
综上,鄙人觉得宝玉送走袭人的可能性更大。
故而,即便袭人看着似桂如兰,但也仅仅是“空云”,实际上此人城府太深,思虑太过,一味想争荣夸耀反而害了自己。在后来,袭人嫁与蒋玉菡后睡破席、“无钱去买桂花油”想来都是因果循环报应不爽吧!
《红楼梦》里袭人最后为什么要离开宝玉?
宝玉撵了袭人,不会是袭人主动离开宝玉。前几回已经有贾宝玉怀疑袭人的事,晴雯的死更让宝玉和袭人有了隔膜。这是外一层原因。
根本原因还是宝玉和袭人的志趣不投,袭人是薛宝钗之副,她与宝钗是一类人,后文宝玉悬崖撒手,弃钗而去,都是如此。宝玉撵走花袭人不过是离开薛宝钗的一个提前预演罢了。
二宝、宝花是主人公唯一明面上的肉体关系,却又都不是真正的精神慰藉。宝黛、宝晴是精神上的恋爱,却又都是“质本洁来还洁去”,不容俗世玷污。
作者创作人物形象有意赞美神性的爱,而去讽刺“经济学问”式的爱。所以宝玉撵袭人是必然,就像他撵茜雪是一样的,看似毫无征兆,实则由来已久。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