蜈蚣岭和瓦罐寺,武松与鲁智深都遇坏人欺负妇女,结局为何不同?

瓦罐寺被崔道成、丘小乙掳来的妇女投进而死,蜈蚣岭被飞天蜈蚣王道人霸占的妇女却得武松所救。这两个妇女的结局不同,故事背后的寓意当然也就大有区别了。那么,鲁智深、武松遇到坏人欺负妇女所导致的不同结局,其中究竟有何寓意呢?

瓦罐寺隐藏着革佛历史

鲁智深大闹五台山,智真长老修书一封,让他去投奔东京大相国寺的智清长老。花和尚便告别五台山文殊菩萨道场,前往汴京城。走了 半个多月,鲁智深来到桃花村,遇见了桃花山的李忠、周通。离开桃花山,大约只走了五六十里路,鲁智深便来到了瓦罐寺。

书中写得非常仔细,“鲁智深火烧瓦罐寺”是在大闹五台山半个多月之后。那么,施耐庵为何要把这几个故事的时间交代得如此清楚呢?

这个疑问还得去前面的故事中找答案,“鲁智深大闹五台山”这段故事中,就暗藏了一个十分精准的时间节点:宣和元年(1119年)二月。

再往前看,宋仁宗派殿前太尉洪信去龙虎山诏请张天师,是嘉祐三年三月,也就是公元1058年的阴历三月。从嘉祐三年误走妖魔,到鲁智深大闹五台山,算头算尾是六十二年,正是鲁智深禅杖的重量。

鲁智深的禅杖重六十二斤,其实是一个时间标识。

《宋史·徽宗本纪》记载:宣和元年春正月,诏:“佛改号大觉金仙,余为仙人、大士。僧为德士,易服饰,称姓氏。寺为宫,院为观”。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革佛诏”,宋徽宗以道教教化佛教,并佛教入道教。瓦罐寺因革佛而破败,道人成了寺院的恶霸,掳掠妇女,欺压僧众。

生铁佛名叫做崔道成,显然就是被异化了的佛教徒,是一个“称姓氏”的德士。崔道成这个名字,应当出自北魏宰相崔浩。崔浩信奉道教,诋毁佛教,客观上影响了太武帝的宗教思想,太武帝灭佛与崔浩大有关系。

因而,“鲁智深火烧瓦罐寺”这段故事,隐藏的是两段革佛历史。然而,施耐庵为何要把这所寺院取这样一个特别的名字,为何要写一个投进而亡的妇女呢?

武松为何催促蜈蚣岭妇女快走快走

武行者杀了飞天蜈蚣王道人,便催促被王道人霸占的妇女快走、快走。武松在坟庵里饱餐一顿,催促张氏妇人“快走,快走”。那妇人收拾了些盘缠下岭而去,武松立即放火烧了坟庵。

梁山两个佛门弟子分别遇到了欺负妇女的坏人,坏人也都得到了同样的下场,而被坏人霸占的妇女为何一死一逃呢?难道鲁智深不愿意救瓦罐寺中的妇女吗?

这里,先说说蜈蚣岭的事。简而言之,武松火烧蜈蚣岭隐藏的是明朝一段秘史。

却说武松在十字坡辞别张青、孙二娘,前往二龙山入伙,走了五十里路来到了蜈蚣岭。书中交代,此时正是十月天气,武松上了岭头,“见月从东边上来,照得岭上草木光辉”。这句话中,写的是明月之景。

明月之下的松树林中有一座坟庵,一个道人“搂着一个妇人,在那窗前看月戏笑”。这番描写,是不是很诡异,也很奇怪呢?

其实,施耐庵以这样怪异的笔法写这段故事,说的都是朱元璋家的事。飞天蜈蚣,其实就是在故事背景中已经故去的大明太祖。所以,王道人是住在坟庵之中的。

元至正二十一年(龙凤七年,1361年),朱元璋攻克南京,小明王韩林儿封他为吴国公。三年之后,自称吴王,并立长子朱标为王世子。飞天蜈蚣,其实就是已经升天的吴国公(吴王)及其世子。故而,武松先杀了一个小道童祭刀。

《水浒传》“引首”暗写了朱洪武“孙立”,全书所隐藏的真故事,就是因为“孙立”而导致的靖难之役。这场朱家内部大火并以燕王得胜而告终,燕王是朱家木字辈的人,故而,书中的“林”就暗指了朱棣。

朱棣夺位成功之后,命寡嫂吕氏带着儿子朱允熙看守朱标坟庵。永乐二年(1404年),朱标陵寝莫名其妙地被一场大火焚烧,朱允熙被烧死,吕氏则逃过一劫(一说也死于大火)。

梁山好汉在《水浒传》中不断放火,鲁智深原本是佛门弟子却也火烧瓦罐寺,武松也没有放过张氏坟庵,同样一把火烧毁。这其中的寓意除了蜈蚣岭坟庵之火,暗喻了朱标陵墓之火而外,更重要的是因为《明实录·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中有这样一段记载:

母太后陈氏,生四子,上其季也。方在娠时,太后常梦一黄冠,自西北来,至舍南麦场,取白药一丸臵太后掌中,有光起,视之渐长,黄冠曰:此美物可食,太后吞之觉,以告仁祖,口尚有香气。明日,上生,红光满室。自后,夜数有光,邻里遥见,惊以为火,皆奔救,至则无有,人咸异之。

《水浒传》“引首”中有这样一段话:“这朝圣人出世,红光满天,异香经宿不散”。这段话其实主要出自朱元璋诞生的神话。后来的《明史》都不好意思抄袭《宋史》,没有把这个荒诞的故事写进正史之中。

因此,《水浒传》实写的是明朝的秘闻,武松在蜈蚣岭救下被坏人霸占的妇女,隐藏着历史真实。同样,鲁智深的故事也是明写北宋革佛史,暗中也隐伏着明朝的事。

瓦罐寺为何叫做“瓦罐寺”

书中写道,鲁智深来到一座古寺前,见到了一块“朱红牌额”,上面有“四个金字”。施耐庵特别细写这个细节,是在照应龙虎山伏魔之殿的大门。

镇锁妖魔的伏魔之殿无处不是“朱红”,“檐前一面朱红漆金字牌额,左书四个金字”。大门上是“八九代张天师”贴着的“重重迭迭使着朱印”的封皮。如此,“朱重八”赫然在目。

朱元璋做了皇帝后,为“顺天应命”,便以“金木水火土”给皇室确定了辈分,施耐庵认为,朱元璋是“金字辈”的。朱重八是家中老四,故而,朱红牌额上总是写着“四个金字”。原本,“佛魔之殿”叫佛魔殿便可,“瓦罐之寺”本来写的就是“瓦罐寺”,硬要写成“四个金字”,没有寓意又是为何?

“瓦罐寺”这个寺院名也是十分特别的,其中恐怕也是有所隐喻的。传说,朱元璋曾经得一老妇人馈赠,以瓦罐汤解了饥饿之苦。这种情形,与瓦罐寺老和尚熬粥又是何等相仿。

虽然现在很难查到朱元璋是否吃过瓦罐汤,但从《水浒传》的描述看,做过和尚的朱元璋恐怕还真有这样的经历。否则,就不会有“瓦罐寺”了。那么,那个被崔道成、丘小乙掳掠来的投井而亡的妇人,是不是熬瓦罐汤的老婆婆呢?一定不是。

《后汉书·游侠传·陈遵》引述杨子云《酒箴》:“子犹瓶矣。观瓶之居,居井之眉,处高临深,动常近危。酒醪不入口,臧水满怀,不得左右,牵于纆徽。一旦叀碍,为瓽所轠”,这是“瓦罐不离井上破”的出典之处,“瓦罐寺”中的妇人投井而亡,其实就是这句古彦的形象描述。这个细节,施耐庵隐藏了明朝灭亡的大预言。

《水浒传》中,施耐庵预言明朝将如北宋那样为金国所灭。所谓“水浒”,说的就是明朝的火德运遭遇水泊,水遇火而灭。

从上文引用的《明史·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有关朱洪武出世的记载,《水浒传》中的火,说的就是明朝的国运。

《水浒传》中的女性并非实写的女人,而是以女人象征了皇权。皇权落井,意味着朱明火德熄灭。这个隐喻,在《水浒传》大结局时以一只大金盘化作火块,钻进梁山正南地下做了最终的照应。

这只大金盘出自赵匡胤的《咏日》诗:“须臾捧出大金盘,赶散残星与明月”,明月被金盘赶散,那就是明朝为金国(后金)所灭。

鲁智深、武松分别遇到坏人欺负妇女,这两个妇女结局虽然不同,但却都与明朝有关。武松所遇见的妇女,是靖难之役中的一段历史,而鲁智深火烧瓦罐寺故事中的妇女,则是明朝终极大预言。

蜈蚣岭和瓦罐寺,武松与鲁智深都遇坏人欺负妇女,结局为何不同?

武松路过蜈蚣岭时,在一座坟庵里见到有位道人抱着一名妇人戏笑,二话不说拔刀就把道人杀了,解救出这位被强掳至此的妇女;

鲁智深路过瓦罐寺时,在一座破旧的寺庙里也遇到两个坏人控制了一名妇女,双方当即展开激战。鲁智深初战不利,暂时离开后与史进一起再次进入瓦罐寺,两人联手战胜了坏人,然而此时妇女却已经跳井自尽。

武松与鲁智深所遇的情景相似,两人处理方式却完全不同,结局也自然不一样。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我认为主要与两人的性格有关,下面先给大家简单介绍一下这两个事件的经过。

武松蜈蚣岭除恶

话说武松血溅鸳鸯楼后,连夜投东小路一直走到五更天,身体疲倦,身上的棒疮又发作,疼痛难忍!前方树林有座小古庙,武松进入庙里解下包裹当枕头,翻身正准备入睡,却被两把挠钩给死死搭住,接着进来四人将他捆绑起来。

武松以为自己要凉凉了,没想到四人把他送到大哥那里时却发现,他们的大哥竟是菜园子张青!而武松所在的地方则是张青和孙二娘开的分店。

张青夫妇再次与武松相遇,留他住了几天后发现官府追捕的力度越来越大,为了安全起见,张青建议武松到二龙山投奔鲁智深。经过一番乔装打扮,武松化妆成行者的模样上路了。

途经蜈蚣岭时,武松听到前方林子里传来一阵阵笑声,心想这荒山野岭会有什么人在此发笑?走过林子看去,只见山边有一座坟庵,大约有十几间草屋在那里,其中一间屋开着两扇小窗,里面有一道人正搂着一名妇人在窗前看月戏笑。

武松气得火冒三丈:“山间林下如此美景,这出家人却在此做如此勾当!”想到这里,武松提起手中的戒刀大步向前,准备要拿眼前这个“花道士”试刀。

来到庵门前,武松拿起一块石头用力砸门,开门的是个道童,见到武松也不害怕,反而大声喝道:“你是什么人!三更半夜来高门打户,你这是要干什么!”

武松把眼睛睁得像铜锣,指着道童大声喝道:“我就先拿你这鸟道童来祭刀!”

说完手起刀落,只听得铮地一声响,道童的头就落在地上,庵里那位道士见状大叫道:“谁这么大胆,敢杀我的道童!”接着从里面取了两把宝剑出来,与武松对面而站。

武松抡起手中戒刀,与道士打在一起,两人你来我往战了十几个回合,最后武松找了对方一个破绽,挥着戒刀往道士脖子上砍去,尸首倒地!

杀完道士,武松叫里面的妇人出来问话,并从中得知她是附近岭下张太公家的女儿,因为家人受道士蒙骗,家中的亲人都被害了性命。妇人被道士强骗到坟庵居住,刚才开门被武松砍死的道童也是道士强掳而来的。

武松知道真相后,留在庵里吃了些酒肉,然后嘱咐妇人收拾好金银细软离开,自己则在庵里放了一把火,把全部东西都烧了个精光。

鲁智深火烧瓦罐寺

话说鲁智深三拳打死郑屠夫后被官府通缉,只能藏身于五台山做了一名和尚。可是这位“花和尚”不守清规戒律,两次喝醉酒把寺里闹得鸡犬不宁,无奈之下方丈只能写一封介绍信,把他打发到东京大相国寺去。

从五台山前往大相国寺的路上,鲁智深摆平了小霸王周通要强娶刘太公女儿的事,接着随李忠一起前往桃花山住了几天。李忠与周通想接鲁智深入伙,但他却觉得自己刚做了和尚就落草为寇有点不合适,于是拒绝了。

李忠和周通见留不住鲁智深,就提出要把第二天抢来的财物送给他作为路上的盘缠。可是鲁智深觉得这二人太小气,明明山寨就有金银,却不舍得相赠,非要重新去抢别人的来送我。想到这里,鲁智深打翻了山寨的两名随从,随手拿了几件金银酒器后急匆匆地离开了桃花山。

鲁智深离开桃花山走了好几个山坡就来到了瓦罐寺,此时已是又累又饿,走进寺内连续喊了几声都无人应答。智深觉得好奇,一直寻到了寺庙的厨房,发现里面坐着几个面黄肌瘦的老和尚。

鲁智深顿时无名火起,对几个老和尚喝斥道:“你们太无礼了!我在外面一直叫唤,却没有一个人回应我!”

老和尚无奈地摇摇头,缓缓地道出原由:这个瓦罐寺原来也有不少和尚,但是后来被一个云游的和尚和一个道人霸占了,很多年轻和尚受不了恶人欺凌都选择了离开,这几个年老的和尚实在没有去处,只能留在寺内忍饥挨饿。

据老和尚透露,恶和尚叫崔道成,恶道人叫邱小乙,他们虽然看上去是出家人,但实际却和绿林强盗一般胡作非为。鲁智深听得将信将疑,因为他向老和尚讨要食物时,对方却骗他说没有,结果锅里又藏有粟米粥!因此鲁智深对这几个老和尚不是很信任。

就在此时,恶道邱小乙从外面走过,鲁智深悄悄跟着他走进方丈后墙,并在那里见到了恶和尚崔道成,还有一名年轻的妇人。

对方发现鲁智深也吃了一惊,但马上客客气气地邀请他坐下吃酒。在这里,鲁智深听到了关于瓦罐寺的另一个说法:瓦罐寺原来繁荣,和尚也多,后来由于那几个老和尚吃酒撒泼,还偷钱养女人,方丈也拿他们没办法,最终寺庙就败落了。

邱小乙与霍道成也是刚来到这个寺,正准备要整理山门,重新修盖殿宇。至于这位妇人,原是寺中檀越的女儿,如今家道中落,丈夫又患了重病,今天正好来寺里借米。

鲁智深听完觉得老和尚欺骗了自己,于是又回去和那几个和尚对质!这样一来二去终于弄清了真相,并与那两个一僧一道打了起来。无奈腹中饥饿,鲁智深在第一场战斗中败下阵来,狼狈而逃,连包袱都留在寺内来不及拿走。

离开瓦罐寺不远鲁智深遇到了史进,并从史进那里吃了几个干肉烧饼。吃饱后,鲁智深与史进一起回到瓦罐寺,再次与那两个恶人展开战斗,成功将恶人杀死。

鲁智深战胜恶人后回厨房拿包袱,却发现那几名老和尚都已上吊身亡,再到方丈后墙去看,原来坐在这里的妇人也已投井而死!这些人是因为看到鲁智深第一次打输离开后,害怕崔道成与邱小乙报复,最终选择了自尽。

鲁智深与史进离开瓦罐寺时,从火炉里取出两个火把,将整个寺都给烧了!

鲁智深与武松遇到的事非常相似,结局为何不同?

武松处理蜈蚣岭事件的结局其实也不算完美,毕竟道童是无辜的,但比起鲁智深处理瓦罐寺事件又好了很多。

这两件事结局不同,主要是两人的性格决定的。武松做事比较谨慎,鲁智深过于鲁莽;武松做事非常果断,鲁智深有时候过于多疑。

武松谨慎的性格在很多情节都有体现,比如为兄报仇那一段,他先是到官府告状,发现这条路走不通的时候,开始自己取证,然后再约相关人等聚在一起实施报仇,整个过程做的相当周密!再说果断,武松做决定往往就在一瞬间,比如血溅鸳鸯楼,杀完了张都监与蒋门神后再杀府中家眷,特别是杀玉兰的时候,武松没有半点犹豫。他的这种性格,也就决定了为什么要在蜈蚣岭杀那位开门的道童。

鲁智深性格鲁莽是毋庸置疑的,因为小鸟叫声吵到自己,就把整个柳树给拔了;五台山两次醉酒闯祸,差点就把寺庙给拆开。他的这种性格也是想到就做,但不会考虑后果。而且鲁智深的疑心较大,他在桃花山的时候就怀疑李忠与周通小气,在瓦罐寺时也是纠结于老和尚与两个恶人之间,竟然不能区分谁在说谎。

在蜈蚣岭和瓦罐寺事件上,武松相信自己的直觉判断,果断出手解救被强掳的妇人;鲁智深缺乏判断能力,做事又没有经过深思熟虑,贸然实施营救,最终虽然取得胜利,但妇人却已投井自尽。

大家觉得,如果那天去瓦罐寺的不是鲁智深而是武松,他会怎么做呢?欢迎在下方评论留言。

蜈蚣岭和瓦罐寺,武松与鲁智深都遇坏人欺负妇女,结局为何不同?

这不但与两个人的性格,行事风格以及当时的心境不同有关,而且也与江湖经验的多少有关,武松是个老江湖,鲁智深相对他而言行走江湖就是个“雏”。所以,即便两人在武力值大致相同的情况下去做同一件事,结局也会不一样。

先简单描述一下武鲁二人这两件事的始末缘由:

武松“血溅鸳鸯楼”后逃出孟州城来到十字坡,为了逃避官府的缉拿,孙二娘把其装扮成头陀模样,然后武松开始亡命天涯。夜间路过蜈蚣岭时,看到一道人在茅屋中与一年轻妇人调笑,将其杀死。飞天蜈蚣王道人与小道童,救出了岭下张太公的女儿,并让其带走了王道人积攒的一二百两金银,最后一把火烧了那个庵子,整个过程干净利索。

鲁智深大闹五台山后,主持让其去东京大相国寺师弟处挂单。途中路过瓦罐寺进去讨吃的,看到两个败类崔道成和邱小乙和一妇道人家调笑,鲁智深先是被崔邱二人的语言欺骗,后来遇到史进,两人再次回到寺中杀了崔邱二人,烧了瓦罐寺。但原来寺中的那些老和尚全部上吊自尽,和崔,邱二人一起调笑的妇人又投井了,让人感到惋惜。

一、性格上,武松看上去狂放不羁,好像应该是个莽撞人,其实不然,他心思非常缜密。

大部分时间里,他做任何事都是经过慎重考量且周密计划的。

他为兄报仇杀西门庆和潘金莲时,提前搞到了这对奸夫淫妇毒害武大郎的包括人证物证以及口供在内的罪证,这为其最后得到从轻发落起到了很大作用。

在孟州醉打蒋门神时,他拿捏的火候也恰到好处,既打得蒋门神鼻青脸肿,颜面扫地,替施恩夺回了快活林,又不致于闹出人命,事情扩大化,给施恩增加更大的麻烦。

相比之下,鲁智深的性格就要显得虎一些。

他三拳打死镇关西的时候,还是小种经略相公府上的提辖官,只是在酒馆喝酒听了金翠莲的一面之辞后,就怒气冲冲的找郑屠算账去了,至于事情的真相到底如何,他根本没有耐心,也没有手段去做调查研究。在咣咣咣三下打死郑屠后,又匆匆忙忙跑路,没有目的,没有计划,就是盲目的跑一天算一天。

还有,三山聚义打青州都上梁山后,宋江派他和武松去少华山请史进朱武等人入伙。去了得知史进已被华州的贺太守抓进大牢,武松建议报告宋江从长计议,而鲁智深一意孤行,非要一个人进城解救史大郎,很快也被贺太守使诈擒获。最终还是靠梁山大军才把两人解救出来。

这也说明了鲁智深脑子里真的没有那么多弯弯绕。

二、在行事风格上,武松喜欢快刀斩乱麻,鲁智深有时则显得有些磨叽。

武松为武大报仇时,在把事情调查清楚并掌握确凿证据后,立刻就是一个字“干”,在众目睽睽之大庭广众之下杀了潘金莲和西门庆。

再看鲁智深的表现,他在野猪林解救林冲时,对董超薛霸却只是连唬带吓,而饶了他俩的性命,这才给了陆谦富安火烧草料场,再次陷害林冲的机会,如果不是那场大雪,林冲可能就会葬身火海了。如果鲁智深当时二话不说先嘁里喀嚓把董薛二人杀了,林冲就不会再有那么大风险了。

这里面,固然有林冲的拼命阻止他的因素,但也和其没有当机立断啰里啰嗦有关。

三、两人当时不同的心境。

武松当时刚被张都监摆了一道,虽然大仇得报,但也清楚,封妻荫子的愿望从此已经成为泡影,满腔的热血化作愤懑,正想找人出气呢!所以遇到飞天蜈蚣后,话不多说,立刻拿他祭了刀。这也是为什么他后面会在孔家庄像耍酒疯一样打孔亮的原因,就是心里太不爽了。

鲁智深不一样,他本来就是个达观开朗的人,甚至有点儿没心没肺。去的目的地东京又是大城市,也没有行程上的压力,一路上风景如画,看得心旷神怡,总之可以说他此时的心情挺爽的,所以他还非常有耐心的判断那些老和尚与崔邱二人之间的话语的真假,同时这也导致他错失了干掉崔邱二人的良机。

最后说一点江湖经验的不同给二人做事带来的不同结果。

武松看到道人与妇女喝酒调笑,立刻就断定这家伙是个佛门败类,该杀,最后事实证明也确实没错,只不过那个小道童死的比较冤。

可当时鲁智深行走江湖的时间很短,没有这种经验,还在对崔邱二人与老和尚们的话语进行甄别。其实很明显,老和尚们个个面黄肌瘦,一锅米饭都要抢着吃。而崔邱二人有酒有肉,还有妇人陪伴,哪个不守规矩不言自明。但鲁智深江湖经验欠缺啊,不能在第一时间做出判断。

这也是武松在十字坡可以调戏孙二娘,最后将其制服,而鲁智深却差点儿被做成人肉包子的原因。

他可是连那首顺口溜都没听过啊——大树十字坡,客人谁敢那里过?肥的切做馒头馅,瘦的却把去填河!

蜈蚣岭和瓦罐寺,武松与鲁智深都遇坏人欺负妇女,结局为何不同?

武松。

以一己之力,曾经有过力战十八人的练家子真功夫,和谁交手,必让对方非死即伤,名声在外。

鲁智深,难敌二人四拳。

蜈蚣岭和瓦罐寺,武松与鲁智深都遇坏人欺负妇女,结局为何不同?

感谢邀请,我思畅谈。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蜈蚣岭,武松杀了恶道,成功解救了张太公的女儿;而瓦罐寺,鲁智深在战胜邱小乙和生铁佛崔道成后,被坏人欺负的妇女却投井自尽了。这是什么原因呢?我想应该是以下两个方面。

一、性格和出身。

“洒家始投老种经略相公,做到关西五路廉访使,也不枉叫了镇关西,你是个卖肉的操刀屠户,狗一样的人,也叫做镇关西!”这句话中,我们不难看到,鲁达出身军官,霸气耿直;细读书中,作为提辖的他,在渭州城中横着走路,吃饭不花钱,喝酒免单,啥事都能摆平,巴结的人排成队,好打抱不平;但他虽然霸道,内心却善良,有一颗明辨是非的心,绝不是恶人。

“平生不修善果,只爱杀人放火。忽地顿开金枷,这里扯断玉锁。咦!钱塘江上潮信来,今日方知我是我。”此颂子,完美的概括了鲁达的一生。从鲁达到智深,杀人放火实则惩恶扬善,作为后来的出家人,看似清规戒律一条也未遵守,但这也是一种修行,圆寂时的话,更可以说明这一切都是上天安排好的。

《水浒》里最喜欢的两个人,鲁达、武松,除此外,更无他人。

武松的出身与鲁达完全不一样,他出身草根,甚至是一个爱惹事的社会人,但绝对是一个有情有义、恩怨分明、敢作敢当的汉子,“兄贫弱而弟不弃,嫂有色而叔守礼,恶相侵而勇不惧,路不平而拔刀起!”但武松又绝对是个狠人,报仇要么对潘金莲开膛破肚,要么血溅鸳鸯楼满门抄斩;是个快意恩仇的纯粹的江湖好汉。

从上可知,自小摔打磨练的武松行走江湖,辨人识物的本领应该是高于鲁达的,要不鲁达在瓦罐寺怎么还纠结老和尚和崔道成的话谁真谁假呢?

二、命运的安排。

《水浒》里,梁山泊上的108条好汉,对应36天罡星和72地煞星,书中言,“天地之意,物理数定,谁敢违拗!”若说这是封建迷信,但似乎真实的又冥冥中自有天定。如果鲁智深吃饱了饭,一次就战胜了丘小乙呢?如果武松来到了瓦罐寺呢?如果郑屠没有强占金翠莲呢?这一切的一切没有如果……

一家之言,权做笑谈。

蜈蚣岭和瓦罐寺,武松与鲁智深都遇坏人欺负妇女,结局为何不同?

蜈蚣岭和瓦罐寺,武松与鲁智深都遇坏人欺负妇女,结局为何不同? 这个很简单,这两人此处结局要是一样的话,那施耐庵就和金庸等作家一样,成了自己抄自己的,后作抄前作。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