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里贾惜春为何出家为尼?
“勘破三春景不长,缁衣顿改昔年妆。可怜绣户侯门女,独卧青灯古佛旁。”这是太虚幻境九天薄命司贾惜春的判词,不管《红楼梦》写完没有,贾惜春出家为尼这是肯定的。而且,判词也非常清楚地交代了贾惜春的出家原因,就是“勘破三春景不长”。
那么,贾惜春到底“勘破”的是哪三春呢?“勘破三春”就一定得出家为尼吗?
原应叹息,真的是这么回事吗金陵十二钗中,贾府四大千金全部入围,分别是贾元春、贾迎春、贾探春、贾惜春。脂砚斋在甲戌本中侧批这四位贾府小姐时,便用“原应叹息”四字,概述了她们的隐喻。也就是说,她们姊妹的故事令人叹息。
脂砚斋这样批注,显然有轻描淡写之故意,《红楼梦》所隐藏的故事,远远不止“叹息”这么轻松。第五回书中所预示的“万艳同杯”、“千红一窟”,读者都不能一叹了之,何况贾惜春这样的亲历者呢?
我认为,甲戌本远在庚辰本之后,庚辰本前十一回是没有批注的,“原应叹息”是后来才有的,作者为了更好地掩藏故事背后的真相,这以这四个字标注了贾家四大千金。
贾家四位千金,有三位是荣国府的,贾惜春来自宁国府,是贾珍的妹妹。“三春”最直接的隐喻,就是贾元春、贾迎春、贾探春,宁国府的贾惜春看破了荣国府三姐妹的悲剧结局,也就看破了宁国府即将面临的悲惨命运,因而出家为尼。
荣国府先败,贾惜春出家以庚辰本来看,宁国府实写的是江宁织造府。因为,第三回书的回目是这样写的:“贾雨村寅缘复旧职,林代玉抛父进京都”。其中的“寅”,恐怕就暗喻了曹寅。庚辰本之后,这回书的回目被改了两次,脂砚斋(或是作者本人)甲戌重评时,改为“金陵城起复贾雨村,荣国府收养林黛玉”。程乙本再改一次,变成了“托内兄如海荐西宾,接外孙贾母惜孤女”,一次又一次地掩盖真相。
至于江宁织造府隐藏的是什么样的真相,本文暂不讨论。此处要说的是另外一个宁国府,也就是宁王朱权的后代,以及南明隆武帝朱聿键的临时都城福建建宁。
巧合的是,宁王朱权与江宁织造曹寅虽然不同时空,但却都是戏剧大家,这就是《红楼梦》中不断演戏,以戏剧伏藏故事和人物结局的原因所在。
贾惜春出家的原因,与后面所讲的两个宁国府的关系更大。说白了,宁国府的贾惜春隐喻了清代四僧之一,大画家八大山人。八大山人本名朱统托,就是宁王朱权的后人,这一支世居南昌。崇祯皇帝自缢之后(秦可卿之死),清兵南下,制造了南昌屠城惨案。朱统托目睹国恨家仇,愤然出家为僧。因而,他的画作中有一枚奇特的印章“三月一十九”,就是在怀念这一天殉国的崇祯皇帝。
贾惜春是《红楼梦》的画家,隐喻的就是八大山人。而在荣国府中,也有一位名列清代四僧的大画家,他就是靖江王朱亨嘉之子朱若极,也就是石涛。
按说,朱统托比朱若极大十八岁,进入寺庙的时间也要早一些。但是,宁国府是朱洪武所传正脉,南明皇帝是正统,建宁之亡又要在荣国府之后了。故而,宁国府见证了荣国府之败,贾惜春出家为尼。
荣国府有“三春”,贾惜春勘破的就是贾元春、贾迎春、贾探春的悲剧命运,心灰意冷而剃掉青丝,青灯伴古佛。
说了半天,荣国府到底在哪里,为何先于宁国府败亡了呢?
荣国府就是靖江王府上文讲到了宁国府,主线故事是宁王朱权后人的悲剧命运。同样,荣国府也有“寅缘”,与顺治四皇子和硕荣亲王有极深的渊源。贾府中所藏的神秘人物,其实就是这位牵动荣宁二府命运的来自“红楼”的皇子。
但是,即便是荣国府隐藏了皇子,也不至于遭到毁灭性的打击。书中也说了:“漫言不肖皆荣出,造衅开端实在宁”,荣国府确实出了“不肖”,但带给荣国府悲剧的却是宁国府。
既然宁国府的主线故事是朱权的后人悲剧结局,也就是明亡之后的悲惨遭遇。那么,荣国府的故事肯定就隐藏着明朝的事。那么,荣国府在明朝又是哪家府邸呢?
简而言之,《红楼梦》中的荣国府就是桂林靖江王府。书中不断以月象暗喻,作者主写的是明朝,“吊明之王”是没有错的。但是,月象只是一个大环境,作者真正要写的是“月中桂子”。故而,天香楼、夏金桂、宝蟾等人物就直接点明了这样的主题。林黛玉、香菱等人的判词,也隐藏着“桂”字。
我在其他文章中讲过,林黛玉在荣禧堂所见的一切,就暗藏着“荣穆王”。比如,以“雕螭”锁定荣国府就是亲王级别的藩王府。荣禧堂之“荣”、穆莳之“穆”、南安郡王之“王”完整地呈现了“荣穆王”。
荣穆王是靖江王朱履祜的谥号,朱履祜是朱若极,也就是石涛的爷爷。毫无疑问,荣国府主要出自桂林靖江王府,贾惜春又同时有石涛的影子。
那么,荣国府又是如何败亡的呢?
“三春”究竟是个什么“景”金陵十二钗的判词和《红楼梦曲》几乎都非常一致地指向了桂林靖江王府,比如,香菱的判词“自从两地生枯木”,林黛玉“玉带林中挂”,都隐藏着一个“桂”字。而林黛玉、香菱都是死在了他乡异地,恐怕都是上吊而亡。贾元春也是在遥远的他乡“虎兔相逢大梦归”,“荡悠悠,把芳魂消耗”,也是被缢杀的。
元妃省亲之所以安排在晚上,是因为贾元春已经死去,是她的“芳魂”回故乡哀告父母至亲。贾元春是元宵节回荣国府省亲,写的就是“明”月。然而,这段故事的时间却是非常地令人颇费猜测。元妃回宫的时间讲得很清楚,是己丑正三刻,回到宫中恐怕就到了庚寅时了。
回宫的时间交代得十分详细,那么,元妃是什么时候到的荣国府呢?书中说是“戍初才起身”。以“己丑”往前推,戌时就应当是丙戌时。但是,奇怪的是,前面又写了这样一句:“至十五日五鼓,自贾母等有爵者,俱各按品服大妆”。五鼓,就是五更,天快亮了,也就是接近卯时了。
这样奇怪的写法,其实隐藏的就是“虎兔相逢大梦归”。寅时到卯时,游魂必须归魂。所以,贾母他们迎接的是大梦已归的贾元春。而书中明写、暗写的两个时间节点,又是南明时期的两个非常重要的历史节点,是靖江王两次“大梦归”。这一节故事,作者用的是倒叙法。
关于“元妃省亲”的事,我将专门撰文讲解,此处不再多做分析。
元春魂断“两地”,贾迎春误嫁中山狼,贾探春“从今分两地”,都落得同样的下场。这就是贾惜春在抄检大观园时所说的:或打、或杀、或卖。
“三春”是这样的结局,贾惜春“勘破三春”,出家为尼就不足为奇了。
小结:贾惜春出家或是“石头记”的开局《红楼梦》中的人物一人多面,多人一面,隐藏着非常深的真故事。要讲清楚贾惜春出家为尼的真相,最后还得补充一点史料。
上面所说的荣国府就是靖江王府,我确信是无疑的。靖江王是朱元璋大哥朱兴隆的后代,王城是朱元璋下诏,以南京皇城为模式缩小规制筑成的。王城所用的材料是石头,城中有独秀峰,石头城、石兄皆出于此,“石头记”应当是这个小石头城发生的故事。
靖江荣穆王之子朱亨嘉,也就是石涛的父亲于1645年在桂林面南称帝(监国)。1645年,也就是元妃省亲之丙戌时(年),朱亨嘉被隆武帝(宁国府)缢杀于福建连江。朱聿键秘密将朱亨嘉吊死,对外严格保密,宣称是得病而亡。
高鹗补写了元妃之死,说她忽然得病而亡,实际上是实写了原著作者贾元春的结局。秦可卿、林黛玉,乃至于王熙凤、香菱都应当是这样的归宿,吊死是真,病死是假。
“冷月葬花魂”,明月落下,桂子魂归。贾惜春“勘破三春”,早就看破贾家之败,便早早地打算做姑子了。
贾惜春是画家,本是宁国府小姐却住在荣国府,出家为尼也就同时暗示了宁王之后八大山人,荣穆王之后石涛。因为这样的设计,作者早就给贾惜春这个人物预定了“独卧青灯古佛旁”的大结局。而贾惜春的结局,恐怕又是《石头记》的开局吧。
《红楼梦》里贾惜春为何出家为尼?
惜春出家,是因为自己身世的原因,惜春虽然是贾珍的胞妹,可惜春却不是贾敬的女儿,而是贾赦和贾珍的母亲所生,正因为惜春这样难以见光的出身,让惜春从小饱受了众人的非议和歧视,造成了惜春冷漠的性格,所以惜春从小就有了遁入空门逃离贾府的决心。
下面和大家一起分析探讨这个问题。
贾家有四位千金小姐,老大元春和老三探春是贾政的女儿,元春是王夫人所生,探春是赵姨娘所生,迎春是贾赦的女儿,其母亲是贾赦的一个小妾。贾惜春是贾家的四小姐,书中第二回冷子兴是这样介绍惜春的:
原文:便是贾府中,现有的三个也不错。政老爹的长女,名元春,现因贤孝才德,选入宫作女史去了。二小姐乃赦老爹之妾所出,名迎春;三小姐乃政老爹之庶出,名探春;四小姐乃宁府珍爷之胞妹,名唤惜春。
介绍惜春是贾珍的胞妹,却没有介绍惜春是贾敬的女儿,这一点非常奇怪,仔细阅读过红楼梦的朋友们,一定会发现这里出现的问题,惜春年纪比黛玉还要小,贾珍的儿子贾蓉比林黛玉大十一岁,也就是说明贾珍的儿子贾蓉,比贾惜春大十二三岁以上,这是在红楼梦当中,有据可查的,我们再看下书中第 二 回 贾夫人仙逝扬州城 冷子兴演说荣国府的一些原文:
原文:今只有嫡妻贾氏生得一女,乳名黛玉,年方五岁。夫妻无子,故爱女如珍;且又见他聪明清秀,便也欲使他读书识几个字……。
只剩了次子贾敬袭了官,如今一味好道,只爱烧丹炼汞,馀者一概不在心上。幸而早年留下一子,名唤贾珍,因他父亲一心想做神仙,把官倒让他袭了。他父亲又不肯回原籍来,只在都中城外和道士们胡羼。这位珍爷倒生了一个儿子,今年才十六岁,名叫贾蓉。如今敬老爹一概不管,这珍爷那里肯读书,只一味高乐不了,把宁国府竟翻了过来,也没有敢来管他的人……。
这两段原文说明了当时情况,贾蓉十六岁时,林黛玉才五岁,而惜春比林黛玉还小上几岁,说明贾惜春的父亲贾敬,是在孙子贾蓉和秦可卿成婚后,生下了女儿贾惜春,这个问题就出在了贾敬身上
贾敬早年留下一子后,就很少回原籍,贾惜春可能就不是贾敬的女儿,所以红楼梦原文中介绍惜春时才会说,惜春是贾珍的胞妹。说明贾珍和惜春是一奶同胞,但不一定是一个父亲的,这也是惜春母亲是因为高龄生育后而亡故。看下红楼梦第五十三回 宁国府除夕祭宗祠 荣国府元宵开夜宴原文:
至十五日之夕,贾母便在大花厅上命摆几席酒,定一班小戏,满挂各『色』佳灯,带领荣宁二府各子侄孙男孙媳等家宴。贾敬素不茹酒,也不去请他。于后十七日祀祖已完,他便仍出城去修养;便这几日在家内,亦是净室默处,一概无听无闻。不在话下。
这段文字说明了贾敬一心求大道,每年只是过年祭祖时才回贾府住上几天,而且贾敬还是一人独居,不近酒色,足以证明了贾惜春不是贾敬和妻子所生,焦大醉酒后大骂爬灰的爬灰,养小叔子的养小叔子,这养小叔子的就是贾敬的妻子,小叔子就是贾赦,所以惜春是贾赦的女儿。贾敬服用丹药升天后,惜春自然不会参加贾敬的葬礼,这也是红楼梦未解之谜之一,因为惜春和贾敬没有任何关系,当然不会参加贾敬的葬礼。
正因为贾惜春是贾赦的女儿,所以贾母才把惜春接到了大观园里,书中原文:
如今且说林黛玉自在荣府以来,贾母万般怜爱,寝食起居,一如宝玉,迎春、探春、惜春三个亲孙女倒且靠后。
这一段把惜春说成了贾母的亲孙女,证明了惜春是贾赦的女儿。
而惜春和宁国府贾珍贾蓉没有任何往来,正是惜春这样的出身,造成了在贾府中孤立尴尬的地位,贾惜春是知道自己身世秘密的,不仅无父无母,而且作为私生女产生极度自卑,甚至内心充满耻辱,让惜春对贾府的任何人都充满了冷漠,特别对宁府更是厌恶至极,所以才赶走了丫环入画,对尤氏说:
不但不要入画,如今我也大了,连我也不便往你们那边去了。况且近日我每每风闻得有人背地里议论什么多少不堪的闲话,我若再去,连我也编上了。
“古人曾也说的,不作狠心人,难得自了汉。我清清白白的一个人,为什么教你们带累坏了我。”
什么不堪的闲话指的就是焦大醉酒后所骂的爬灰的爬灰,养小叔子的养小叔子。
表明了惜春彻底和宁府所有人划清界限的决心。
正是惜春的身世,让惜春从小在贾府里尝尽了冷嘲热讽,听惯了闲言碎语,遭受了很多人的白眼,也让惜春切身感受到了贾府的荒淫无道,所以惜春自小对贾府的人非常冷漠无情。总之惜春从小就有了遁入空门的念头,只有出家才能和贾府脱离一切关系,只有出家才能洗刷掉贾府给她一生带来的耻辱,只有出家为尼才能够掌控自己这具清白的身子,这就是惜春出家原因。《红楼梦》里贾惜春为何出家为尼?
《红楼梦》中人物贾惜春,贾府四姐妹最小。是贾敬之女,贾珍的同胞妹妹,从小没了母亲,父亲贾敬,出家,修道问禅,炼丹修仙。唯一长兄贾珍也不关心她,嫂子也不待见她。贾惜春是四姐中最聪明灵利的个,因缺少母爱,性格孤单,她很少对外界接融,是一盆很少被阳光晒到的玉兰花。没有人给她温暖,她不能向别人那样春意盎然,献春意。她冷冷的观察周边环境,对心灵产生了强烈刺激,却将三春看破,桃花柳缘如何?贾惜春作了一道,佛前长命灯的,迷,前身色相总无成,不听菱歌听佛经。莫此一生沉里海,性中自有大光明。所以惜春的出家和妙玉不同,妙玉是因为家中境况,隐觅出家。而且惜春是自愿的,她向尤氏说,放我出家,干干净净一辈子。看破红尘,遁入佛门青灯无悔,数珠念佛。愿和青灯古佛做伴遁世者,残酷的现实,使她过早的在心中结起了严霜,然而她却憔破了红尘,看破了封建社会,封建族权,乱烘烘,你方唱罢我登场。功名,金钱,爱情,全是徒劳,枉费心机。对身边的一切,充满了冷飕飕的寒意,一盆冷水浇到心上成了冰,对心灵产生了沉痛的刺激。北风呼啸,大地悲鸣。荒冢累累,衰草连天。可怜大户候门女,独卧青灯古佛傍的悲剧下场。
《红楼梦》里贾惜春为何出家为尼?
惜春出家,当是必然之事。
惜春虽是四春之中年龄最小的那个,其经历却是最复杂的那个。她幼年丧母,父亲又早早修道问禅,不理世事,对她提也不提,唯一的兄长也不曾看望过她,更不要说送件礼物。至于嫂子,也就一个面子情而已。她被养在贾母身边,没有至亲之人,孤独之余,更是冷眼旁观。对荣国府里姐妹之间的拈酸吃醋,明争暗斗大房二房之间的争权夺利,勾心斗角,对宁国府的种种腌臜事便更加明了,既不欲参与其中,那便远离而去。
惜春言语不多,心冷嘴冷,心思却正玲珑,贾元春风华绝代,开始倍受皇帝宠爱,却因种种原因香消玉殒。在政治斗争,宫庭斗争中成了牺牲品,贾迎春的命运更是凄惨,被父亲嫁了一个忘恩负义的中山狼,不消一年便魂归仙境了,贾探春远嫁,抛家离国,前途难测,这三个姐姐的归宿都让她感到女子命运多舛,不可控制。再加上荣宁二府的女子们无论出身高贵还是身份低贱,无论精明能干,还是懦弱无能,无一能逃脱厄运,于是她对现实完全失去了信心,产生了悲观厌世思想.她"勘秀卜三春景不长",最后抛弃了"绣户侯门"削发为尼.
惜春心性淡漠,冷眼旁观身旁世事人物,抄检大观园时她的丫头入画因私传东西受到遣责,这时惜春的表态不但不为入画辩解讨情,反而催促或打,或杀,或卖,快带了她去。她说“古人说得好,‘善恶生死,父子不能有所勖助’……我只知道保得住我就够了,不管你们”。又说“不作狠心人,难得自了汉。”我清清白白一个人,为什么给你们教坏了我!”。这些虽然说明了“心冷口冷心狠意狠的人”,却也说明她在那个世界渴望独善其身的愿望。又与佛家有缘,常与佛门弟子来往,悟性又高,她出家本是理所当然之事。
《红楼梦》里贾惜春为何出家为尼?
红楼梦里,惜春出家跟其余诸钗一样,她们的结局,曹公早在判词中透露,惜春的是“可怜绣户侯门女,独卧青灯古佛旁”,也就是说,惜春最后的结局是出家为尼,这一点确定无疑。
关于惜春出家的暗示,原文中也有不止一处提及,比如周瑞家的送宫花一回,看到惜春正在跟水月庵的小姑子智能儿顽笑,惜春曾说出一句谶语:“我这里正和智能儿说,我明儿也剃了头同他作姑子去呢,可巧又送了花儿来,若剃了头,可把这花儿戴在那里呢?”
贾府过元宵节时,惜春作了一首灯谜:前身色相总无成,不听菱歌听佛经。莫道此生沉黑海,性中自有大光明。谜底是佛前海灯。庚辰本脂批说:此惜春为尼之谶也。公府千金至缁衣乞食,宁不悲夫!
这些暗示,都指明了惜春最后的结局,即出家为尼。那么问题来了,惜春为什么要出家呢?原因大致有这样几个。
第一,出于自愿。从上面举的例子可以看出,惜春出家的念头,是从很小的时候就种下的。她跟水月庵的小尼姑智能玩的好,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她们志趣相投,两个人聊得来。
年深日久,她们彼此自然会聊到很多东西,比如惜春跟智能说生于富贵之家的无奈和孤独,而智能儿则会跟惜春说出家为尼的清苦和寂寞,但这也许正是惜春想要的生活,因为生于贾府的她,不仅孤独,还不自由,而做尼姑,至少人身是自由的。
还有一个原因,则是惜春很小的时候,母亲就去世,父亲又跑去炼丹,哥嫂也不管她,她自幼又被贾母抱过来一起养着,小时候的惜春,是孤独的,没有玩伴,这也成为她后来养成孤僻性格的重要原因。
自幼就孤独的惜春,自然不怕孤独,甚至喜欢上了清静而无人打扰的孤独,就像水月庵的智能儿一样,每日青灯古佛,慢卷经书,她应该是向往过这种孤独但相对自由的生活的,尤其在贾府走下坡路以后。
第二,被逼无奈。除了心甘情愿这样的内在因素,惜春出家,应该是受到了外力的挤压和逼迫的,最明显的例子,即是由抄检大观园一回所引发的风暴。
惜春毕竟是宁国府的小姐,跟荣国府还隔着一层,而抄检大观园却深深地震撼或者说震慑到了惜春,她有恐惧,也有愤怒,因此在她的丫鬟入画私自传递物件事发后,惜春先是“吓的不知当有什么事”接着就是说什么也要他哥嫂把入画领走,并因此跟嫂子尤氏大吵一架。
惜春的话很值得细思,惜春冷笑道:“……我一个姑娘家,只有躲是非的,我反去寻是非,成个什么人了!”尤氏说她糊涂,她说:“状元榜眼难道就没有糊涂的不成。可知他们也有不能了悟的。”尤氏说她“这会子又作大和尚了,又讲起了悟来了。”惜春反击说“我不了悟,我也舍不得入画了。”尤氏说她“可知你是个心冷口冷心狠意狠的人。”惜春忽然说出这样一句“古人曾也说的,‘不作狠心人,难得自了汉’。我清清白白的一个人,为什么教你们带累坏了我!”
嫂子和小姑子之间的一番对话,已经可以看得出,此时的惜春,早已有了出家的念头,她的这个念头是从小种下的,但在抄检大观园时,她才强烈地意识到,不出家,也许永远都无法摆脱这样的生活。她生于豪门,从小就见多了肮脏、算计和各种人心的冷酷无情,早有出世之心。
更关键的是,此时的贾府已经摇摇欲坠,对于年幼的惜春来说,除了出家,她没有别的路可走。因此,她是在自愿之时,又被残酷的现实给逼迫了一次,逼迫她不得不早作出家的打算。
第三,看破红尘。这一点抄检大观花园时,惜春已经说了,“不作狠心人,难得自了汉”,此时的她,已经开始了悟了,也就是逐渐看淡看破放下了,而这种看破红尘的道行,跟她自幼的成长环境密切相关。
如果说惜春小时候只是懵懂地想要出家做姑子,或者说只是偶尔的玩笑,是一种潜意识的偶然流露,但随着贾府一日日败落下去,就像秦可卿说的“三春去后诸芳尽,各自须寻各自门。”也许这时候正是惜春看破遁入空门之时。
她生于末世,亲眼看到贾府是如何败落的,看到身边的家人是如何反目成仇,互相算计的,亲身经历告诉她,什么亲情,什么父兄,都靠不住,人世间的一切到头来都是一场虚幻,充满了肮脏,卑鄙和阴谋,尤其经历了元春死亡、迎春死亡、探春远嫁之后,惜春终于彻悟,这就是判词里说的“勘破三春景不长,缁衣顿改昔年妆”。
总之,惜春的出家,是多方面因素合力的结果,既有小时候心里埋下的种子,又有家族败落对她的打击、震撼和逼迫,也有贾府败落之时的顿悟,因而出家为尼,从此甘愿做一个到处化缘乞讨的尼姑,也不再生于豪门,做人身不自由的末世小姐。
作者:夕四少,欢迎关注我的头条号:少读红楼,为你讲述不一样的红楼故事。
《红楼梦》里贾惜春为何出家为尼?
《红楼梦》里的贾惜春,是贾府这个钟鸣鼎食、诗礼簪缨家族的四姑娘。
在这种豪门贵族中出生的姑娘,一出生就肩负着家族的责任,她们都是家族的棋子,无论是对人生、还是婚姻,都毫无自由选择的权利。
在正常的状态下,一位姑娘以世家小姐的身份,去出家为尼,根本毫无可能!
贾惜春这个姑娘是一个活得通透,又极为自私的人。
因为她活得通透,所以能看清楚家族悲剧的未来;
因为她自私,所以她能抛弃整个家族,为自己留得一份清静……
一.都说难得糊涂,惜春只能无奈地清醒
宁国府的贾惜春,有着无比高贵的出身:
四小姐乃宁府珍爷之胞妹,名唤惜春。
她是贾敬的女儿,而贾敬则有着一等将军的爵位,和清贵的进士出身!
她是贾珍的胞妹,说明她是真正嫡出的大小姐。
金陵十二钗中,贾惜春才是岀身最高的那个姑娘。
贾惜春这样的身份,使得她不会像林黛玉一样,经常感觉自己孤苦无依;也不会像史湘云一样,觉得自己不受家人疼爱;更不会像贾探春一样,自卑自己庶岀的身份。
曾经的贾惜春,就是一个活泼可爱的小女孩。年幼的她丝毫没有尊卑的概念,她可以和卑微的小尼姑智能儿一起玩耍,也可以开玩笑要剪了头发和智能一起做姑子去……
《红楼梦》中总是让人感慨一语成谶,多年之后,贾惜春也是这样一个结局。
年幼的贾惜春活泼可爱还会画画,她在大观园中就是一个开心果一般的存在。
连贾母都曾当着刘姥姥的面,夸奖她会画画,要她画一张大观园中的行乐图。
直到那个时候贾惜春,还是一个可爱明媚的少女。
有的时候,人会突然间长大。就比如生活在这花柳繁华世界的贾惜春。
世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更没有无缘无故的恨。贾惜春后来的孤介,更多的来自于她原生家庭的丑闻。
宁国府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
你们东府里,除了那两个石狮子干净罢了。
这样的言论,一定会传入贾惜春的耳中。
宁国府的贾敬自己就为老不尊,丝毫不尽族长和家长的责任,自己跑出去和道士们混在一起,却把整个宁国府丢下不管。
而惜春的哥哥贾珍呢?
贾珍这位公子哥,更是一个毫无底线之人。秦可卿莫名其妙的死亡,还有那排场巨大的葬礼,都透露出诡异。
公公扒灰儿媳妇,这种豪门公府的秘闻,一定会被添油加醋,传得满城皆知。
贾惜春知道的还不止这些,贾珍与贾蓉这对无耻父子,可以一同去调戏尤氏的妹妹尤二姐、尤三姐。
这种毫无底线的放荡,会让贾惜春以自己的出身为耻。
人可以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但无奈地是,出身无法选择。
如果有至亲保护,惜春也想像黛玉一样纯净;
如果有家人保护,惜春也想像湘云一样娇憨,
但是不可能。
惜春的哥哥嫂子,没有一个人会把她放在心上。所以惜春只能突然就长大,看尽世间的污浊,然后无奈地清醒。
佛家中的怨憎会,惜春真的深受其苦。
惜春道:“古人曾也说的,‘不作狠心人,难得自了汉’。我清清白白的一个人,为什么教你们带累坏了我!”
①其实惜春是宁国府中少见的清醒之人,她看得清家族的荒淫无度,最后只能落得悲剧的结局。
②但惜春又没有探春的那种家族责任感,她自私地选择了自保,在她的人生中,只管自己不管别人。
那时的贾惜春,已经独立地开始了人生的规划……
二.姐姐的悲剧,令她无比恐惧人生
惜春是大观园中年纪比较小的姑娘,她会亲眼看着,自己的姐姐们一个一个步入婚姻中的悲剧。
大姐贾元春自不必说,虽然表面上轰轰烈烈,但实际上混后宫的日子有多艰难,长大后的贾惜春自然能体会得到;
二姐贾迎春,被她亲生父亲用来抵债,堂堂的公侯小姐,就值五千两银子!
之后呢?贾迎春被中山狼糟蹋、虐待,在丈夫的毒打中,贾迎春不到一年就香消玉殒。
那时的贾惜春就会开始怀疑亲情,贾迎春可是有父亲有兄长的!
可他们就能眼睁睁地看着自家的女儿、妹妹受虐待而不出头,那时的贾惜春一定会想到自己,如果被毒打的那个人是她,只怕贾珍和尤氏也会置之不理;
三姐贾探春,最后会被和亲,从此一帆风顺一路三千。
那时的贾惜春,更会看清所谓至亲的嘴脸,只要用女儿的婚事,能换来贾府的富贵,那些人,根本不会在乎贾探春会哭损残年;
表姐林黛玉,贾惜春会亲眼看着这个姑娘,用尽自己的一片痴情,流干了最后一滴相思泪,然后呢?
换不来黛玉想要的感情,最后不过是黄土垄中送白骨。
再然后呢?
金玉良缘还会成婚,黛玉的生命,也不过就是换来宝玉的意难平!
贾惜春会在心里问自己,这一切,值么?
姐姐们的前车之鉴,就在贾惜春的眼前,那时的贾惜春必然开始担心自己的人生。
贾元春是在荣国府最高光的时候,进宫的,她没有好结局。
贾迎春和贾探春,是荣国府的女儿,荣国府毕竟没有那么多的肮脏与龌龊,她们都嫁得如此不堪,而她自己呢?
任何豪门贵族在娶妻之前,都会将对方的家庭背景打听的一清二楚。
像宁国府那样肮脏不堪的家庭,家族中走出的女儿,天然地就会带着耻辱的烙印。
门风清正的家庭根本不会娶!
那时的贾惜春没有亲爹娘的疼爱,她的婚事、她的未来都掌握在贾珍的手中。
贾珍会真的疼爱贾惜春,为他选择一个门当户对的男子吗?
他当然不会!
贾惜春只会成为他挽救家族的棋子,或是他想要达到某些目的的敲门砖。
贾惜春一生的平安与幸福,贾珍无论如何不会放在心上。
谁说小小的年纪,心里就不会饱经沧桑,贾惜春就会是那种年纪轻轻,但心如死灰之人。
生老病死,她实实在在的见过;
怨憎会,她实实在在的领略过;
爱别离、求不得,在她的哥哥、姐姐身上都曾经经历过。
再加之贾惜春是个聪明之人,她能看清家族衰败的未来根本无法挽救,那时她能怎么办?
善恶生死,父子不能有所勖助。这是贾惜春在宁国府这种环境,为求自保做出的必然选择。
这是一种自私,可也必须看清楚在这份自私之中,透着惜春的无奈。
将那三春看破,桃红柳绿待如何?
把这韶华打灭,觅那清淡天和。
惜春从来就是一个孤独的人,但这份孤独,也给了她,其他世家小姐没有的力量。
她有着独立的勇气,去觅一份清淡天和。
说什么,天上夭桃盛,云中杏蕊多。
到头来,谁把秋捱过?
惜春早就预见到,贾府轰轰烈烈的日子会过去,水满则溢、月满则亏,这份规律无法避免。
惜春只能逃离她的家庭,因为无论如何,正常运转的宁国府,不会允许家中的姑娘出家为尼;
惜春必然是逃离了她的家庭,不然等到贾府被抄家之日,所有人都会被被羁押、看管,那时这些豪门小姐,都会被作践的如同下流人物;
惜春一定会逃离她的家庭,因为作者安排迎春、黛玉早逝,安排探春远嫁,就是期望她们不要受到作贱,在作者的眼中,残酷的人生远比死亡更可怕。
可怜绣户侯门女,独卧青灯古佛旁。《红楼梦》的作者,还是给了他这位小妹妹一份人生的宁静。
这一份清静,是作者对惜春这个角色最大的珍惜。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