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美髯公朱仝和大刀关胜谁才是水浒中的真关公?
《水浒传》中没有真关公,只是借用了关公的符号,尤其是那把青龙偃月刀。梁山好汉中,宋江、关胜、朱仝三个人像关公,但却没有一个人完全像,要把他们三人的相貌重叠起来,才是一个被矮化了的关云长。
那么,施耐庵为何把关公劈成三瓣,以宋江、关胜、朱仝来矮化关公呢?
《水浒传》中的关公为何是“关王”鲁智深大闹五台山之前,来到了山下的一处市井,在“父子客店”的间壁铁匠铺定制戒刀和禅杖。待诏问花和尚,禅杖要多重的。鲁智深说,要一百斤重,待诏说重了,怕师父使不动:“便是关王刀,也只有八十一斤。”
鲁智深听待诏提关公,心中十分焦躁,反怼道:“我便不及关王?他也是个人。”待诏见提不得关王,改口说常人只是四五十斤重的兵器就合适了。鲁智深退了一步,说:那就打一条八十一斤重的吧。待诏说,肥了不好看也不好用,“依着小人,好生打一条六十二斤的水磨禅杖与师父。”
于是,鲁智深就按照待诏所说的斤两,打造了一条六十二斤重的水磨禅杖——沙门法器第一次被写成了杀人的兵器。
那么,这段故事中,为何把关羽写成了“关王”呢?原来,这里隐藏着一段北宋的“革佛”历史。
“父子客店”说的是宋徽宗、宋钦宗父子,所以皇帝的间壁是“待诏”。过去,民间把剃头匠叫做“待招”,是提手旁的“招”。剃头匠挑着一头热的剃头担子走街串巷,听到有人招呼便停下来给人剃头。后来,“待招”又演绎成手艺人的称呼。
施耐庵则故意把“待招”写成“待诏”,犹如棋待诏、诗待诏一样,都是皇帝身边的人,也可以理解为给皇帝传递诏书之人。所以,这家铁匠铺就在“父子客店”的隔壁,父子客店下达了“革佛诏”。
至于后来的小说、评书、杂剧,乃至李劼人等也把手艺人写成“待诏”,那时讹误了施耐庵的原意而误写了。
这一番禅杖重量的讨价还价,却以待诏说的六十二斤这个什么都挨不着的数字敲定,其实说的是从宋仁宗嘉祐三年(1058年)误走妖魔算起,经历六十二个年头,就是宋徽宗宣和元年(1119年)。这一年,宋徽宗下革佛诏革佛,于是,鲁智深大闹佛门。
关羽死后,便逐渐消失在历史的记忆之中,到了北宋时期,宋徽宗忽然追赠之。道君皇帝在崇宁元年(1102年)至宣和五年(1123年)期间,先后封关羽为忠惠公、崇宁真君、武安王、义勇武安王。其中,武安王是大观二年(1107年)所封。鲁智深大闹五台山故事的背景是宣和元年,所以,待诏说关羽是“关王”,符合历史真实,也是有历史出处的。
后文故事中,有一节鲁智深吃狗肉,以狗腿大闹五台山的情节。狗,隐藏的是属狗的宋徽宗。鲁达大骂郑屠是“狗一般的人”,骂的其实是童贯。
《水浒传》是一部反皇帝的小说,骂了宋徽宗,又以宋徽宗而矮化关公,于是,关王刀由《三国志通俗演义》中的八十二斤减为八十一斤。九九八十一,意味着北宋、南宋各九代君主走向终极。
如此,梁山上的关公能是真关公吗?
宋江、关胜、朱仝象征梁山忠勇义关公是忠勇义的化身,但在《水浒传》中却是以宋徽宗矮化了关羽,所以,以《忠义水浒传》命名这部小说,背离了原著精神,简直毫无道理。
《水浒传》中,最先出场的“关公”是美髯公朱仝。书中这样描述朱仝的形象:身长八尺四五;有一部虎须髯,长一尺五寸,面如重枣,目若朗星,似关云长模样,满县人都称他做“美髯公”。
朱仝虽然貌似关公,却根本就不像关公,最关键的“丹凤眼,卧蚕眉”都没有。所谓眉目传神,朱仝从形似到神似都不是关公,最多是大模样仿佛像关公而已。
朱仝不是“丹凤眼,卧蚕眉”,接下来的宋江却弥补了这个不足,宋江就是“眼如丹凤,眉似卧蚕”。遗憾的是,宋江身高不够,而且,也没有美髯,而且,宋江面黑。但是,宋江足以凭借“丹凤眼,卧蚕眉”,具备了关公的形质。
最后出场的,则是大刀关胜,他是关云长的嫡派子孙,自然遗存着祖上强大的基因。书中这样描述关胜:堂堂八尺五六身躯,细细三柳髭须,两眉入鬓,凤眼朝天,面如重枣,唇若涂朱。
面如重枣、凤眼朝天、唇若涂朱,这些都对,但关胜却不是“卧蚕眉”,更不是“美髯公”。
在此,我们不妨看看《三国志通俗演义》中,关羽到底长什么样。罗贯中在关羽出场时,这样描述道:身长九尺三寸,髯长一尺八寸,面如重枣,唇若抹朱;丹凤眼,卧蚕眉,相貌堂堂,威风凛凛。
假如把宋江、关胜、朱仝三个人的长相拼接起来,那就是八分像关羽了。但是,无论是关胜还是朱仝,他们的身高却远远矮于关公,这岂不就是矮化了的关羽?说到身高,就更别提宋江了,若是以宋江作为梁山关羽的化身,关公的形象那就彻底毁掉了。
关羽髯长一尺八寸,梁山三个关羽中,髯最长者是朱仝,但也只有一尺五寸。关公“美髯公”的形象,也在书中大打折扣。
从文本故事中解读,梁山以忠义为聚义宗旨,那么,宋江以忠字当头,就象征了关公的忠。朱仝不断舍身取义,放走晁盖、宋江、雷横,就象征了关公的义。关胜则上应天勇星,排名五虎将第一,自然是象征了关公的勇。
文本故事中,宋江、关胜、朱仝当得起忠勇义之名,虽然被矮化。矮化的不是文本故事中的梁山好汉,而是讥讽宋徽宗。关王是宋徽宗所封,梁山好汉是专门“哄动宋国乾坤,闹遍赵家社稷”的天罡地煞,肯定是“我便不如关王?他也是个人”。
梁山关公的密码都隐藏在青龙偃月刀之中回头再说说鲁智深与待诏论关王,则又说的是明朝的晋王朱棡。《奉天靖难记》中说,朱棡听闻朱元璋不满太子朱标,便生出做皇帝的梦想,秘制了很多逾制的仪仗乘舆,暗藏在五台山文殊院。因事机不密,朱棡放火烧毁了这些为做太子乃至皇帝而准备的仪仗乘舆。
《明史》中说,朱棡“修目美髯,顾盼有威”,他就是隐藏在《水浒传》中的另一个“美髯公”。朱棡生于元至正十八年(1358年),农历戊戌年,朱棡也是属狗的。所以,鲁智深大闹五台山的故事,是在宋徽宗革佛诏的历史中深层次地隐藏着明朝的历史。这是《水浒传》的核心层次故事,整部书隐写的就是明朝皇位争夺的一段秘史,也就是靖难之役。
朱棡是明代九大塞王之一,书中的“九纹龙”、“九尾龟”、“九天玄女”、“蔡九知府”隐写的都是九大塞王,当然也包括了晋王朱棡。九大塞王中的燕王与朱棡最不和,但却是燕王夺得了天下。
而且,施耐庵以北宋的灭亡史,暗藏大明王朝的国祚,预言大明王朝如北宋那样,灭亡于“大金盘”,也就是金国。大金盘,是梁山大聚义时出现的,出自赵匡胤的《咏日》诗:须臾降下大金盘,赶散残星与明月。金国出现,残星与明月都被赶散,明月,隐喻的就是明朝。
关胜的青龙偃月刀,其实是“青龙”、“偃月”。《三国志通俗演义》开篇,写了一条大青蛇窜入温德殿,盘踞于龙椅之上。蛇有龙象,但却不是真龙,青蛇便是一条假青龙——这是罗贯中笔下的“青龙偃月刀”。
施耐庵继承罗贯中这一暗喻法,更强化了“偃月”寓意。《水浒传》中的“青龙”,则说的是建文帝。“洪太尉误走妖魔”这回书中,有洪太尉在龙虎山上遇到了一条雪花大蛇,建文帝生于1377年12月5日,也就是农历丁巳年大雪节前夕,丁巳年是蛇年,雪花大蛇就是建文帝。青与白是一对对立关系,也有青得发白之义。故而,青龙偃月刀之“青龙”在《水浒传》中说的就是建文帝。
偃,就是倒下、停止、停息之意,月亮落下,岂不就是“赶散残星与明月”?这层寓意,讲的是朱洪武立孙子做皇帝,是为了永久延续大明火德国运。但是,所谓的“天道”不是帝王的天道,太阳升起,明月就要落下——是为“偃月”。
关胜排名梁山五虎将之首,而五虎将并非照搬《三国志通俗演义》的蜀汉五虎将,而是暗喻朱洪武为延续大明国祚而给子孙确定的辈分,也就是“金木水火土”五行。梁山五虎将,其实隐藏着靖难之役,以及明初终极的密码。
这就是施耐庵将关公一分为三,隐藏在《水浒传》中的真实用意,梁山并没有真关公。
请问,美髯公朱仝和大刀关胜谁才是水浒中的真关公?
梁山上,关胜是关羽子孙,“生得规模与上云长相似,使一口青龙偃月刀”,“堂堂八尺五六身躯,细细三柳髭须两眉入鬓,凤眼朝天;面如重枣,唇若涂朱”;而朱仝“身长八尺四五,有一虎须髯,长一尺五寸;面如重枣,目若朗星,似关云长模样”。
从书中的描述看,两人在相貌上均是与关羽模样相似,一般的长须,面若重枣,但是关胜加上丹凤眼的特征和青龙偃月刀的武器,应该在相貌上比朱仝更接近关羽。
再从其勇来说,关胜曾双战同为五虎的林冲、秦明而不怯,十合战败索超。虽然关胜与林冲、秦明交手并未分出输赢,便被宋江叫停;与索超交手,索超带有箭伤。但是我们想一下,如果不是这样,那么关胜就是梁山武艺第一人,到时候将把卢俊义放在哪?就凭这两个战例,关胜的实力就已经隐然处于五虎之上了。
而且关胜在梁山是五虎将之首,很明显梁山“五虎将”参照的就是蜀汉的五虎将。在蜀汉,关羽也是五虎将之首。而且《水浒传》中也有“张飞”的人物设定,他就是林冲。提到林冲,我们往往想到的是逼上梁山,忍辱负重,苦大仇深,怎么也与暴躁如雷的张飞联系不起来。但是书中描写林冲,“豹头环眼,燕颔虎须”,手拿丈八蛇矛。这样的形象放到《三国演义》,活脱脱一个张飞。
既有五虎将组合,又有“小张飞”林冲搭配,在外人看来关胜应该就是先祖关羽的化身了。
但有一点关胜没有学到先祖关羽,就是“义”,其实关羽之所以被神化,也是因为“义”。既有君臣之义,也有兄弟之义。这一点在朱仝身上表现的更突出一些,不说梁山上晁盖、宋江等要人,人人承他的救命之情,单说他宁可自己入狱,也要私访雷横,让其带着老母远逃,就这样的境界,在标榜“义”字的梁山上,除了朱仝没有一人能够做到。
那么,大家认为两人谁才是关羽的化身呢?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