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传》中,杨志送礼高俅为什么被砸?

水浒传中,杨志砸锅卖铁打造的两只极品和田白玉瓶子给高俅送礼,为什么被摔碎了呢,求人办事这么难嘛?

《水浒传》中,杨志并没有给高俅送礼,因而,也就没有啥被高俅砸了。题主所提到的这个桥段,应当是电视剧水浒传中的一个情节。

电视剧这么改编名著,有点让人不太好理解,原著中没有这段故事。那么,电视剧中的杨志给高俅送的是什么礼,原著中又是怎么写的,施耐庵写杨志没给高俅送礼又是什么意思呢?

电视剧证实:高俅大节不亏

翟乃社扮演的青面兽杨志与林冲恶斗朴刀,没经过王伦叫停,便与林冲一同坐船上了梁山。杨志谢绝王伦的入伙邀请,回到了东京。为了重新做官,变卖了家产,准备去枢密院、殿帅府打通关节,便找到旧日同僚王制使商量。

王制使告诉杨志,枢密院使点钱就能办事,但高俅不差钱,那就不好办了。杨志说早就买了一对上好玉料,请工匠打造了一对玉瓶,贿赂高俅。这对玉石宝瓶目测大约有30cm高,玉质非常好,雕工也十分精良。克工之日,杨志便拿着这对玉瓶见到了高俅。

高俅几乎是以讥讽的口气诘问杨志,说这对玉器真实个好东西,杨制使花了多少钱啊?杨志据实回答说,花了五六百两银子。高俅说,杨制使不会把花石纲偷偷卖了,换了这对玉瓶吧。杨志赶紧辩解,花石纲确实是沉到黄河里了。

高俅也不深究,话头一转,说宁为玉碎,不为瓦全,杨制使是不是响听听玉碎的声音啊?说罢,高太尉便把两只玉瓶砸掉了。

砸完玉瓶,高俅大怒,喝骂杨志,十个制使押运花石纲,唯独你遇到了风浪。这等重罪就连本太尉也担待不起,何况你一个小小的制使。

电视剧中,高俅砸礼物,大概是想说,高俅原本还是很喜欢杨志礼物的,但却怀疑是杨志以花石纲换来的,不敢收。而且,花石纲是宋徽宗的御用之物,失陷花石纲的责任重大,不是五六百里银子的礼物所能摆平的。

电视剧这样改编,似乎很有点道理,高俅原本是很贪的,但也有胆小怕事的时候。然而,从剧情所演绎的故事看,我倒是觉得高俅还是很有原则的,大是大非问题上丝毫不含糊。因为,杨志的罪责早已被朝廷豁免,高俅若是收了这对在导演眼中很值钱的玉器,给杨志安排个官职,谁也不会追究。何况,上面还有枢密院顶着,杨志已经买通了枢密院,高俅不过做个顺水人情而已。

电视剧这一改,反倒印证了历史对高俅的评价:大节不亏。

但是,这般电视剧又是以续书的基调改编的,续书中的高俅与施耐庵原著的高俅又大不一样。七十回书之后的故事中,高俅是历史上根本就不存在的“四贼”之一。既然电视剧以续书的思想内容改编,又为何把这个高俅演得很有点正能量呢?

我如今还搞不懂,高俅砸杨志的玉瓶,究竟是什么意思。我觉得,如电视剧这般演绎,高俅不收杨志礼物,将他法办,做的很对。

原著中,杨志没有给高俅行贿

却说杨志得到朝廷豁免令,便雇人挑着一担财帛前往京城。途径梁山时,遇到林冲取投名状,先抢了这担财帛,杨志便与林冲打了起来。王伦因为担心林冲,便带着杜迁、宋万来到了梁山脚下,叫停了两人的厮杀。

王伦与杨志见面,听说他是殿帅府杨制使,便想起了在东京应举时的事情。王伦与杨志大概是同科吧,所以,王伦十分热情地把这个同年请到了梁山。喝酒之时,王伦忽然想起留下杨志与林冲做敌。但杨志却坚持要回东京,做回殿司制使。

写到这里,恐怕又会有读者诟病杨志了,这厮当真官迷得很。其实,杨志要做回殿司制使,正是因为他不辱没祖宗,要去边上一刀一枪搏杀,一雪国耻家仇的大伏笔。《水浒传》中的杨志,就是历史真实中的“招安巨寇杨志”,这件事,咱们下文再讲。

杨志告别了王伦等人,挑着那担财帛到了东京。书中写道:

过数日,央人来枢密院打点,理会本等的勾当,将出那担儿内金银财物,买上告下,再要补殿司府制使职役。把许多东西都使尽了,方才得申文书。

杨志经过中间人到枢密院打点,枢密院也按照杨志的请求,补了殿司制使职役。枢密院又派人引着杨志,拿着文书去殿帅府报到。这其中,根本就没有向高俅行贿,也没有请工匠打造玉器,更没有高俅怒砸玉瓶的这么回事。

但是,电视剧中有一段情节大致出自原著,这个情节就是剧中高俅砸礼物之后骂高俅的那番话。书中是这样写的:

那高俅把从前历事文书都看了,大怒道:“既是你等十个制使去运花石纲,九个回到京师交纳了,偏你这厮把花石纲失陷了。又不来首告,倒又在逃,许多时捉拿不着。今日再要勾当,虽经赦宥所犯罪名,难以委用。”把文书一笔都批倒了,将杨志赶出殿帅府来。

我觉得,原著写得非常好,高俅这样大骂杨志,句句在理,这等逃避责任之人,岂能在殿司值守?

当然,我们也可以脑补,说杨志没有给高俅行贿,高太尉便挟私打击杨志。即便如此,仅从文本上理解,谁又能说高俅的做法不对呢?

枢密院是掌管兵权的,高俅虽然掌管禁军,但只是负责操练,没有更多的人事权,林冲能做教头,是高俅聘请的,而不是出自枢密院的任命。所以,这里出来的公文,殿帅府只能遵照执行。但是,高俅却敢顶回枢密院的任命文书,不接受杨志这个不负责任的官员,这样的高太尉难道是个奸臣吗?

何况,杨志是个在逃犯,东躲西藏的,哪里得来的这担财帛?故而,电视剧改编原著,说高俅怀疑杨志是以花石纲换了一对玉器,还真有几分道理。

不过,如果我们再往下读,就会觉得原著高俅的做法,恐怕真有杨志不行贿而难为青面兽的意思了。

杨志行贿,原来不仅是为了做官

高太尉怒顶枢密院,将杨志赶出了殿帅府。吃了这一闪,杨志打落门牙肚里吞。财帛使尽,杨志落魄,在客店中叹息道:只为洒家清白姓字,不肯将父母遗体来玷污了。指望把一身本事,边庭上一鎗一刀,博个封妻荫 子,也与祖宗争口气

杨志这一叹,才道出了他行贿枢密院,要补殿司制使的真正目的。

在梁山脚下,杨志曾经自我介绍道,洒家是三代将门之后,五侯杨令公之孙。这一笔写得很含糊,杨志到底是杨令公家哪一脉的后代呢?

这个疑问其实没有多大意义,但查阅历史,杨家将中倒真有做过“殿司制使”的。杨令公的儿子杨延浦、杨延瑰、杨延贵、杨延彬同时担任过殿直。

北宋时期的殿值,大概是皇帝身边的侍从官,也经常给皇帝办差。《水浒传》中写杨志为殿司制使,与他爷爷辈所做的官,在很大程度上,职责也基本相当,押运花石纲,就是替皇帝办事。所以,杨志是为了不辱没祖宗,这才舍财行贿去求官的。

杨志的这番心事,从他在客店中的叹息中可以解读得出来,此人并不是个官迷。

我在上文中提到,《水浒传》中的杨志,就是梁山真实中的“招安巨寇”。《三朝北盟会编》等史料中,杨志曾经在种师道、种师中手下担任选锋首。选锋首就是先锋敢死队队长,梁山好汉杨志当然就是八骠骑兼先锋使了。鲁达的故事,其实是以历史真实中的杨志来写的,这个杨志就是一个在边上一刀一枪搏杀,抗击外藩的好汉。

却说杨志在客店中叹息一夜,第二天便拿出祖传宝刀,到集市上变卖。然后,就发生了杀牛二的故事。这段故事,隐藏的就是历史真实中的杨志,这个杨志也就是种师道手下的选锋首,曾经攻打过辽国幽州。

《水浒传》中的生肖都是有隐喻的,影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杨志卖刀故事中杀掉的牛二,隐喻的是两个同时出生在牛年的历史人物,分别是后周末帝柴宗训、辽国萧太后。这两人同时出生于963年,属牛,两头牛岂不就是“牛二”?

但是,杨志故事中杀的只是一头牛,也就是辽国萧太后。一为阳,二为阴,牛二就是隐写的萧太后。这个萧太后在宋太宗“雍煕北伐”之战中两败宋军,俘获了杨志的先祖杨令公。金刀令公被俘,宁死不屈,饿死于辽军之中。萧太后下令枭其首级,传首边关,鼓舞士气。辽军士气大振,全线出击,打得赵光义只身乘驴车狼狈逃命。

因而,《水浒传》中的杨志就是杨家将的后代,求官、杀牛二是他时刻不忘国耻家仇。如此杨志,便是梁山好汉“替天行道、保境安民”,与外藩作战的总线索。

杨志行贿原来隐藏的是这个意思,解开这其中的玄机,那就是高俅的不对了。因而,施耐庵笔下的高俅没有受贿,不能算是个好官。电视剧中高俅怒砸玉瓶,也不是一个清官。

《水浒传》中,杨志送礼高俅为什么被砸?

就在高俅的一张嘴,只是不想帮杨志。杨志不通官场生态,不会办事也不会讲话。我看来,他在答对中有三错,很致命!第一错,高俅问是不是送与本官,按照古时官场的上下级问答,杨志不应答是,应说太尉清廉奉公,卑职岂敢让太尉背负瑕名。缘是卑职一届武夫,才粗学浅,不通古文字画,只能淘弄些许拙劣小玩,不敢博太尉雅兴,胆请太尉体察孝敬之心。第二错,问多少钱就答多少钱,此时应该直接跪倒认错,答多少钱也难补陷落花石纲之万一,杨志死罪,知太尉有惜才之名、菩萨之心,斗胆求太尉帮忙周旋,从轻发落。提携救命之心,杨志此生难报太尉再造之恩。惟肝脑涂地,牵马坠蹬,为太尉马首是瞻!第三错,解释,毋须解释任何,朝廷命官你未能交差本身就是错!求人办事,要么陪哭、要么陪笑,打碎了牙也要咽到肚子里。你解释就是诉委屈,你委屈就是告诉别人你没错,你没错这锅让上司背?让皇上背?捅完篓子非但不能帮上司分忧,还诉委屈苦着一张脸好像给人的感觉,我尽最大力了,这事真不怪我。要是什么事都能按你认为对的道理办了,你还求人干嘛?此三错即使放到今天依然应该注意,现在依然是这种职场风气,虽然低三下四之嫌。但既然做出求人的选择,你就不能不求得自保,争取到最好的结果!

《水浒传》中,杨志送礼高俅为什么被砸?

杨志是个官迷儿,他自称是三代将门之后,五侯杨令公之孙。也就是说杨志是大名鼎鼎的杨家将的后人,但这个身份无人可以考证。杨志因脸上生有一大块青记,江湖人称青面兽。他早年曾当过武举人,官至殿司制使官。宋徽宗因盖万岁山,派杨志等十个制使去太湖边搬运“花石纲”赴京交纳。没想到杨志押运的花石纲在黄河里翻船失陷,杨志不敢回京赴命,只得流落江湖。

后来朝廷大赦天下,杨志觉得机会来了,他变卖家产积攒了一担金银珠宝雇了个挑夫到东京枢密院去上下打点希望能够官复原职。在去东京的路上杨志还跟林冲干了一仗,王伦盛情邀请他入伙梁山杨志还看不上,他执意要到东京去谋个一官半职。

到了东京,杨志找了当年很多的老熟人、老同事、老关系、老上级,请他们能够在高俅面前多美颜几句。那些老熟人们拿了杨志的钱异口同声地说:“回去听信吧!”杨志真正是感受到了求人办事难,花钱如流水的滋味。钱也花光了,官复原职的事儿依然还没有任何消息,杨志急得跟热锅上的蚂蚁,但又无能为力,只能耐着性子等着。

杨志终于等到了消息,他可以到殿帅府去面见高俅了。杨志心花怒放以为自己官复原职有指望了,高俅都亲自接见自己了,说明希望还是很大的。杨志怀着兴奋的心情去见高俅。结果却如同冷水浇头一样让杨志心里感到拔凉拔凉的。

高俅不但没有给杨志官府原职反而对杨志大加责骂然后轰了出来,高俅是这么对杨志说的:

“既是你等十个制使去运花石纲,九个回到京师交纳了,偏你这厮把花石纲失陷了!又不来首告,倒又在逃,许多时捉拿不着!今日再要勾当,虽经赦宥,所犯罪名,难以委用!”

高俅大手一挥将杨志赶出殿帅府来。杨志全部家当都用于疏通关系了,到了如今这个地步已是分文皆无。后来杨志不得已要把祖传宝刀卖掉,真是一文钱难倒英雄汉。

高俅公然将杨志赶出来并不是秉公执法而是他没捞到好处迁怒于杨志。别的官僚都拿了好处,自己堂堂的殿帅府太尉居然什么都没捞到,杨志分明就是没把自己放在眼里。杨志也是很无奈,钱已经都花出去了,已经没有多余的钱再给高俅了。他还是不了解高俅,以为高俅还能念在当初同殿称臣的关系给自己几分薄面呢?殊不知高俅也是个贪得无厌的小人。

《水浒传》中,杨志送礼高俅为什么被砸?

水浒传中杨志送礼高俅,是很经典的一个桥段,

如果高俅是贪官,丢了十几大车财宝,送俩玉瓶?你觉得有用吗?

如果高俅不贪,拿玉瓶行贿就更蠢,

其实水浒传从生辰纲被劫发端,

都是梁山的视角,

朝廷折腾生辰纲,有更深的用意,

皇帝准备北伐收回失地与辽国开战,国内水路陆路交通先要打通,不然如何运军粮军需?

生辰纲只是个由头,是抛出来用来治理运输线的,杨志不明所以,不走大路非走黄泥岗,导致朝廷白搭进去生辰纲,啥问题没解决,车匪路霸没肃清,东西也没了,这是两个玉瓶能摆平的事吗?

蔡京高俅那是奸臣但却不缺财宝,高俅做事不够光明磊落,但能深得皇帝喜欢绝不仅仅因为会踢球,

《水浒传》中,杨志送礼高俅为什么被砸?

严格来说高俅砸杨志送的玉瓶是央视版水浒传原创的剧情,原著高俅就是把杨志一笔勾了,把他赶走了,杨志也没有直接送礼到高俅那里。

这里就分原著和电视剧说一说这件事儿。

原著中的杨志大概没给高球送礼

首先说原著,杨志其实很可能礼没有送到位,在高俅这一关没有打点好。这倒不是杨志不想,是因为他的钱提前用完了。

过数日,央人来枢密院打点,理会本等的勾当,将出那担儿内金银财物,买上告下,再要补殿司府制使职役。把许多东西都使尽了,方才得申文书,引去见殿帅高太尉。来到厅前,那高俅把从前历事文书都看了,大怒道:“既是你等十个制使去运花石纲,九个回到京师交纳了,偏你这厮把花石纲失陷了。又不来首告,倒又在逃,许多时捉拿不着。今日再要勾当,虽经赦宥所犯罪名,难以委用。”把文书一笔都批倒了,将杨志赶出殿帅府来。

这段原文说的比较清楚,杨志买上告下,把许多东西都使尽了,方才得申文书,引去见殿帅高太尉。他的钱在为了得到这张文书时就已经用光了,这里大概就是施耐庵讽刺当时的官场了。

而杨志级别很可能不够,平日里想见高俅一面都不容易,直接送礼都送不到高俅面前,因此只能转手多人,中途托人拿文书就把钱花完了。

杨志

再看一个细节,高俅是看了文书之后才骂杨志“既是你等十个制使去运花石纲,九个回到京师交纳了,偏你这厮把花石纲失陷了。”他很可能此前都不知道杨志干了什么,现在知道了,既然你没送礼,那我就公事公办了。

央视版中高俅砸花瓶的原因

然后我们再说央视版的这段,这段高俅有两个原因。一是剧情直接说的,当时高俅心情很差。央视版原创了一段高衙内被鲁智深手下的那群泼皮抓住后给阉了。就发生在杨志送礼的几天前,高俅正在气头上,拿杨志发泄了,何况杨志那几百两银子的玉瓶,对于高俅来说,说真的不算什么,可以参考一下高俅手下的打工仔林冲,买宝刀的一千贯说出就出,高俅这个太尉的财产自然远远不止一千贯。

至于高俅发怒的第二个原因,是个人的推测了。高俅很可能因为花石纲的事件受到了宋徽宗的责备。

首先我们要知道高俅的太尉是怎么来得,是陪皇上踢球踢来得,皇上高兴了,他就是太尉,皇上不高兴了,他就什么都不是。而花石纲是什么东西?就是讨皇帝高兴的东西,皇帝让你殿帅府安排十个制使押运花石纲,结果十个回来九个,这个的结果是什么呢?按照高俅的说法就是“耽误御花园御花园修建日期。”

也就是说,皇帝老儿的御花园修建被耽误了,心里自然不痛快了,追根溯源是因为杨志的花石纲翻船了。那么显然花石纲一事,皇帝老儿找责任人会找谁呢?当然不会找杨志,杨志级别太低了,他哪知道杨志这个小小制使是谁。要问责,问的是杨志的上级,高俅的责任,出了问题,自然就是去找高俅。

也就是说,花石纲翻了一船,在杨志这里是他自己倒霉,而在徽宗皇帝那里,是高俅办事不利,虽然书中没有明说,但高俅很可能被徽宗皇帝责骂过,他自己心里都害怕,现在你杨志竟然还敢走他高俅的门路想官复原职,这不是做梦吗?这要是收了杨志的贿赂,哪天徽宗皇帝问一句,花石纲翻了的那个人你最后怎么处理了,高俅怎么说?我把他官复原职了?

《水浒传》中,杨志送礼高俅为什么被砸?

水浒传中,杨志送礼高俅为啥被砸?

在《水浒》中,杨志是一个非常悲催的人。

他本是三代将门之后,杨老令公之孙,曾中过武举,做到殿司制使官。后来负责运送花石纲,路过黄河时,所有的船都没事,唯独他的船沉了,这个时候的他做了一件意想不到的事,直接逃之夭夭。

他在江湖上厮混了几年,不知道从哪个渠道,攒了一担的金银宝贝,挑着回到东京,想要托关系,官复原职。

结果呢,钱花了,事却没办成。他来到高太俅的面前,事没办成,还没高俅赶了出来。你知道是为什么呢?

一、做事不负责,遇到问题只知道逃避

在梁山下,林冲在王伦的逼迫之下,要纳投名状才能入伙,正好遇到了杨志,二人打了一场,不分胜负,后来王伦出现,邀请杨志上山,杨志拒绝,讲了自己的来历和身世:

洒家是三代将门之后,五侯杨令公之孙,姓杨名志。流落在此关西。年纪小时曾应过武举,做到殿司制使官。道君因盖万岁山,差一般十个制使去太湖边搬运“花石纲“赴京交纳。不想洒家时乖运蹇,押着那花石纲来到黄河里,遭风打翻了船,失陷了花石纲,不能回京走任,逃去他处避难。如今赦了俺们罪犯。洒家今来收的一担儿钱物,待回东京去枢密院使用,再理会本身的勾当。

从这里,我们可以发现问题,杨志是去押送花石纲赴京交纳,路过黄河,遭风打翻了船,失限了花石纲,逃往他处避逃。

就凭这一点,杨志做得就很不对:他工作失误,不赶紧找领导疏通关系,该解决问题解决问题,反而逃之夭夭。他是逃了,花石纲未按时到位,这个责任谁背,肯定是他的领导,也就是高俅了。

N年之后,他攒够了银钱,再找领导,想要疏通,官复原职,你作为他的直系领导,你敢同意他官复原职吗?

万一遇到同样的事情,他又逃之夭夭,黑锅谁背?

而这一点,在杨志辗转到了高太尉的府上,高太尉的一席话,也有类似的意思:

那高俅把从前历事文书都看了,大怒道:“既是你等十个制使去运花石纲,九个回到京师交纳了,偏你这厮把花石纲失陷了!又不来首告,倒又在逃,许多时捉拿不着!今日再要勾当,虽经赦宥,所犯罪名,难以委用!”

当时高俅安排了十个人去押送花石纲,九个人都完成了任务,只有杨志丢了花石纲,又不来首告,也就是赶紧报告领导,寻求解决之道,反而逃之夭夭,官府捉拿不着。虽说这个罪名如今已经被赦,但已经不再录用。

从这个角度来看,高俅的作为,合理合情,至少在表面上是挑不出毛病的。由此可见,杨志处理问题的方式,幼稚可笑。

杨志因此吸取教训了吗,没有,离开了太尉府,他还在埋怨高俅刻薄。

杨志闷闷不已,只到客店中,思量:“王伦劝俺,也见得是,只是洒家清白姓字,不肯将父母遗礼来点污了,指望把一身本事,边庭上一枪一刀,博个封妻荫子,也与祖宗争口气;不想又吃这一闪!--高太尉你忒毒害,恁地刻薄!”

他不想自己的错处,还在埋怨高俅的刻薄,这样的员工,你敢用吗?

二、杨志不懂送礼,一担金银没送到该送的地方

从上文可以得知,杨志是带着一担金银上东京托关系,走门路的。一担金银,应该有不少的钱,在《水浒》中,梁山众好汉打方腊得胜班师回朝时,燕青看透了朝廷的嘴脸,想要脱身而去,他劝说卢俊义不动之后,也担着一担金银退隐江湖。

从这一点可以看出,一担金银的分量是不少的,如果花到实处,跑关系走门路,只要运用得当,高俅看在银子的份上,也有可能让他官复原职的。

但是在原著中,我却发现这么一段字眼:

过数日,央人来枢密院打点,理会本等的勾当,将出那担儿金银物买上告下,再要补殿司府制使职役。把许多东西都使尽了,方才得申文书,吊去见殿帅高太尉,来到厅前。

从这里可以看出,杨志跑关系,花钱如流水,比如说央人来枢密院打点,花钱,托关系,花钱,等他要补殿司府制使职位的时候,已经将自己带来的一担子金银花了个干干净净,才得到一个文书,需要高太尉签字。

也就是说,他花钱花完了,到了最后的关头,高太尉那里是空手的。

高太尉不是一个好人,只要看过水浒的人都知道,他本是街上的泼皮出身,写了一手好字,又踢了一脚好球,后来到端王府上当随从。端王登基当了皇帝之后,他也鸡犬升天,成了殿帅府的太尉。

这样一个从小吃过苦,市井里出来的非正途官员,对钱财也是十分看重的。而杨志跑关系,跑了九十九步,最后到了高俅这里,却想要不花一分钱,就要官复原职,可能吗?

要知道在宋朝自仁宗朝起,有三冗,分别是冗兵、冗员、冗费

冗兵,宋朝初年赵匡胤时,有20万禁军,到了宋仁宗时,战争减少,而军力竟扩张到100万之众;冗员,除了军力的扩张,官员的数量也在逐代地增加,北宋官员之多,可以说历史之最,这里面,就有大量的候补官员。

这些侯补的官员为了得到实缺,都是花了钱削尖脑袋往里面钻,南宋文学家洪迈曾写过一本《容斋随笔》,里面记载着一个跑官的故事,说奸相蔡京受到宋徽宗赵佶的喜欢,特许他在家办公。

一天,蔡京的弟弟蔡卞前往拜访,兄弟二人正在话家常之时,一个士兵拿着一封信,一只紫色的匣子进来,原来是福建转运判官、直龙图阁郑可简进献的新茶。蔡京很高兴,马上就在信封上写“秘撰运副”。由此可见,当时的跑官之风是多么的旺盛。

在这样的情况下,杨志跑官,到了高俅面前,却不花一分钱,怎么可能会官复原职?

三、杨志送礼被砸是央视版水浒里的情节,原著中没有

说到杨志送礼被砸,这个情节在原著中没有的,反而在央视版《水浒》中有这个情节:杨志花大钱,请一个玉匠,扣了一个玉器送给了高俅,结果正好高俅遇到儿子高衙内被鲁智深手下的几个泼皮给阉了,心情烦闷。

于是一怒之下,将杨志的玉器给砸了!砸了。

央视版这个情节处理得很好,表现出了高俅的喜怒无常,迁怒于人。按这个情节来看,杨志的玉器被砸,求官不成反被赶了出来,是无妄之灾。

但按原著来看,杨志的求官不成,除了当时大宋王朝官场的昏暗,官员们的贪婪,也跟杨志的性格有很大的关系。

杨志遇事只知逃避,花石纲翻船之后,他抛下了一切,逃亡江湖,大赦之后才担着一担金银找前任领导请求官复原职,这是不负责任;而杨志的不负责任在后文中也有体现,因为被高俅赶出来之后,身无分文,就在东京天汉州桥上卖祖传的宝刀,遇到了“没毛大虫”牛二,被对方讹诈,他一怒之下,杀了牛二,被充军流放至大名府留守司。

在这里,他时来运转,遇到了对他青睐有加的梁中书,按理说,他应该肝脑涂地,死而报之,而他呢,在丢失了生辰纲之后,推卸责任,又逃之夭夭,流落到二龙山落草,最终上了梁山。

这里面,有他保全自己,以图东山再起的苦衷,也跟他个人的性格有很大的关系。

除此之外,跑官事件,也看出杨志是一个情商极低,办事能力差的人。他自幼习武,却不通人情,跑官花钱,在关键的一个环节上,却没使银钱,所以他的跑官不成也在意料之中。

性格问题,情商问题,再加上大宋昏庸的官场,最终导致了杨志的悲剧,让他的复兴家族之梦最终破裂,也因为他的情商差,没朋友,在征讨方腊时,刚刚渡过长江,就因患病被寄留在丹徒县,一个人孤单而亡,死得比林冲还要窝囊。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