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封关羽汉寿亭侯,关羽用了一辈子,为何刘备封赏,关羽不接受?
建安五年(200年),关羽斩杀了袁绍大将颜良,解了白马之围。于是,曹操上表奏关羽为汉寿亭侯。在《三国演义》中,书中以“君候”称呼关羽,指的就是曹操“封”的这个爵位。
景耀三年(260年),后主刘禅追谥关羽为壮缪侯。此时,关羽已经罹难整整四十年。也就是说,刘备没有给关羽封爵位。刘备做皇帝是在关羽死后的第二年,即公元221年。所以,刘备给关羽封的最大的官职是前将军,给予关羽最大的职权是“假节钺”,大概是“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的最高阶待遇吧。
因而,关羽终身受用的爵位是“汉寿亭侯”。关羽本人也十分看重这个爵位,很乐意别人称他为“君候”。同时,《三国演义》中一直称关羽为“将军”,主要也是因为曹操曾封他为偏将军,不是别人恭维的称呼,“关将军”是名副其实,有官职的将军。
那么,关羽为何在乎曹操所封的爵位和官职呢?关羽是否不接受刘备的封赏呢?
关羽官职爵位是汉献帝所封公元200年,曹操在下邳擒获了关羽,便立即拜为偏将军。《三国志·关羽传》中说,“曹公壮羽为人”,很想得到关羽为己所用。但是,关羽却表示立了战功报答曹操后,一旦得到刘备消息,便要辞行。适逢官渡之战打响,刘备又投奔了袁绍。因而,曹操便命关羽斩了袁绍大将颜良,试图绝了关羽的后路。
关羽斩颜良立了大功,曹操为进一步笼络关羽,便上奏表,为关羽申请了“汉寿亭侯”这个爵位。
此时,曹操虽然把控了东汉政权,但是,他毕竟不是这个王朝的最高权力象征。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所有的诏令还得通过当时的皇帝汉献帝才具备法定效力。所以,曹操只是“表奏”关羽,也就是打报告请示皇帝,建议皇帝给关羽加官进爵。
因而,关羽的官爵名义上应当是汉献帝所封,具有合法的资格。
刘备若要给关羽封爵位,同样也是也表奏朝廷备案的。汉献帝建安年号一直延续到了公元220年,也就是关羽被孙权擒杀的这一年。所以,关羽仍然是东汉的“汉寿亭侯”,做的还是东汉王朝的官。
刘备集团一直打着汉室正统的旗号,逐渐发展成一方诸侯的。关羽死后,曹丕在同一年逼迫汉献帝禅位,东汉王朝灭亡。过了一年,刘备才接过“正统”在成都称帝。此后,刘备就取得了给臣下加官进爵的合法权利。
所以,章武元年(220年),刘备便升张飞为车骑将军,领司隶校尉,同时,进封西乡侯。张飞是没有得到汉室封爵的,但因为继承了“大统”,“西乡侯”在某种程度上讲,依然是汉室的侯爵。这一点,与关羽的情况差不多,即便是关羽活到了刘备做皇帝的时候,恐怕就可以进封“乡侯”了。
假如刘备在关羽生前给他进爵,那就涉嫌谋逆,刘备还能打着“匡扶汉室”的旗号吗?因而,关羽便只能是受用汉献帝给他的爵位了。
关羽的官爵是刘备集团“正统”的一大标识假如关羽不死,刘备依然会保留其“汉寿亭侯”的爵位,而不会改封,最多就是在官位上予以升迁。因而,刘备称帝后给张飞加爵位,但却没有给关羽上谥号,关羽的“壮缪侯”是刘禅所封。
刘备没有给关羽在爵位上加谥号,与关羽一生受用“汉寿亭侯”一样,对于蜀汉而言是一件天大的事情。不仅关羽很看重这个爵位,刘备更是要利用“汉寿亭侯”这块堪称“银字招牌”。
刘备的起家、壮大,最终建立蜀汉政权,凭的是汉室宗亲这块“金字招牌”。《三国演义》中说,刘备投奔曹操后见到了汉献帝,献帝查阅宗谱,认刘备为“皇叔”,加封左将军。这事未见正史记载,刘备所有的官职都是他的上司表奏朝廷而得。建安元年,曹操表奏刘备为宜城亭侯,刘玄德的爵位与关羽一样,都是“亭侯”。而且,都是曹操“封”的。
因而,以正史而论,刘备的爵位与关羽相当。但是,刘备从没计较这件事,反倒是十分认可关羽的“汉寿亭侯”。这其中的缘故,其实与“汉室宗亲”这块金字招牌是一样的,关羽的“汉寿亭侯”等于是得到了东汉朝廷的认可,为刘备的“正统”加了分。
曹操把控朝廷,他手下的文官武将加官进爵非常方便。刘备集团只有两人得到汉室封赏,“宜城亭侯”、“汉寿亭侯”是唯一能与“曹贼”阵营叫板的高级爵位。刘备以关羽抗衡曹操,也能打着“奉诏讨贼”的旗号,这恐怕也是以关羽守荆州,“北拒曹操”的一大原因吧。
按照一般的常理,部下与长官爵位相当是一件容易闹出矛盾的事。曹操便以这样的手段,试图分化瓦解孙权集团,先后给周瑜等人申奏过官职。而关羽不但不忌讳这点,刘备似乎也不在乎部将与自己的爵位齐平,是因为这个“汉寿亭侯”实在是太有用了。令关羽带一支兵马四处出击,便不是谋逆,而是朝廷的“汉寿亭侯”偏将军“讨贼”。
刘备入蜀似乎也是这个套路,这也是刘备带庞统入川,留关羽、诸葛亮守荆州的原因之一。汉室两大侯爵加上“汉室宗亲”,刘备师出有名,也是“奉诏讨逆”了。
建安二十四年,刘备怂恿有朝廷官爵的部下给汉献帝上表,请求加封刘备为汉中王。刘备也亲自上了一道表章,落款是“谨拜章因驿上还所假左将军、宜城亭侯印绶”。朝廷官爵在这个时候,还是发挥了其应有的作用。
所以,关羽必须很重视“汉寿亭侯”这个爵位,很受用“君候”这个称谓,因为,这是汉朝皇帝所封。罗贯中在书中没有写错。
“汉寿亭侯”与“壮缪侯”题主说,关羽不接受刘备的封赏,大概出自《三国演义》的故事。这段故事就是刘备做了汉中王之后,大封部下,把关羽列为五虎上将第一名。
《三国演义》中说,镇守荆州的关羽得知自己与老卒黄忠同列,十分不愿意。关羽不仅大怒,说道:“大丈夫终不与老卒为伍”,而且,拒不接受印绶。
前来传令授印的费诗一见关羽如此,便以“将军即汉中王,汉中王即将军也。岂与诸人等哉?”为说辞,才让关羽顿悟,接受了刘备的封赏。
其实,这段故事也未见正史记载。因为,历史上刘备根本就没有封过什么五虎将,是《三国志平话》根据《三国志·蜀书》中的“关张赵马黄传”敷衍而得的。
刘备以汉室加封的爵位,承认了关羽的“汉寿亭侯”,马超的“都亭侯”。做了皇帝后,更是大封群臣,马超进封“斄乡侯”,爵位要高于“亭侯”。而关羽则仍然是“汉寿亭侯”,刘备也没有给他加谥号。
这件事情很不正常,义气深重(正史上也是如此),南征北讨,为刘备建立蜀汉政权立下汗马功劳的关羽,加什么样的谥号似乎都不为过。但是,刘备却没有这样做,反倒是先后给张飞、马超、黄忠加了谥号。此时,恐怕关羽的这块“银字招牌”已经不重要,若是关羽还活着,刘备作为“正统”汉室皇帝,一定也是要给关羽“进封”爵位的。
刘备没有在做皇帝后给关羽更高的“身后名”,这件疑案在四十年后被刘禅解开了。公元260年,刘禅给关羽加“壮缪侯”谥号,刘后主为何在这个时候想起了关羽呢?
“景耀”这个年号是蜀汉的最后一个年号,只用了六年,蜀汉就灭亡了。因而,景耀三年已经到了“存亡之秋”,姜维征战无功,黄皓专权,蜀汉王朝国势衰微。因而,这一年刘禅想起了前辈开疆拓土的不世殊勋,借此总结历史经验,评价历史功绩以谋求蜀汉的重新兴盛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景耀三年的这次“追谥”自然也包括了演义中的“五虎将”,其中,张飞为桓侯,赵云为顺平侯,马超为威侯,黄忠为刚侯。除赵云外,其他几人的谥号基本保留刘备时的谥号。关羽的谥号十分特殊,叫做“壮缪侯”。
刘禅首先肯定了关羽之“壮”,但却认定他犯了大错误。
后主没有违背先人的意志,刘备当年在关羽死后没有给他加谥号,张飞则加了“桓侯”、马超加为“威侯”,就连关羽最看不起的老卒黄忠,也得到了“威侯”的谥号。
关羽的错误犯大了,“壮缪侯”又怎么好意思广为传播呢?所以,《三国演义》中,罗贯中便只有让关羽一生受用“汉寿亭侯”了。
曹操封关羽汉寿亭侯,关羽用了一辈子,为何刘备封赏,关羽不接受?
假如有两个职位摆在你的面前:一个是辽宁舰的舰长;一个是蒙古国的海军司令。你会如何取舍?
当然,这个比喻并不是很恰当:因为实际上两个职位之间的差距,我觉得简直比例子里的还要悬殊:
一、爵位和官职的差距
爵位是封号,一般有王、公、侯、伯、子、男等级别,一般王、公的爵位赐予宗室,正常情况下,侯爵已经是一般人能获取的极限。爵位是一种称号,虽然能领取俸禄,但一般情况与实际职权无关。但爵位除非有谋逆等大罪之外,一般都能世袭继承,至少也是终身制的;
官职是实际职责,从正一品到从九品高低不等,每个品级都有具体的官职,来对应该职务的权利职责。职务是可以变动的,故而谁也别想躺在一个舒服的职位上赖一辈子,更别说传给子孙了。况且,按照汉制,担任某些品级以上的高官,身上有爵位是一个前置条件。
由此可以看出,爵位的含金量要比官职高得多。虽然当时诸侯割据,汉献帝如同傀儡,但谁也不敢说当时不是汉家天下吧。
关羽的汉寿亭侯虽然是曹操表奏的,但其具体来源是来自于汉献帝,也就是汉家正统。这个爵位走遍天下,不管哪路诸侯你也得捏着鼻子认!蜀汉政权中有正统爵位的仅二人而已:宜城亭侯刘备、汉寿亭侯关羽,巧得很,两人都是侯爵,而且都是亭侯。
刘备封关羽前将军的时候,虽然给自己挂了个汉中王的衔,但这玩意是自封的呀,刘备在朝廷的备案是宜城亭侯。
一个亭侯给另一个亭侯封官,听着都觉得好笑。更何况,傲气如关羽,岂能轻易接受?
二、接受官职相当于明升暗降
在前期,刘备和关羽的关系像朋友,像兄弟,像合伙人,唯独不像君臣。
在赤壁之战中,刘备的本钱就是刘琦的一万部队,关羽的一万水军。也就是说,刘备的军事力量完全处于关羽的领导之下。
要把刘备集团比作一家公司的话,刘备和关羽更像和不同的分管经理,刘备只是多挂了一个法人的职务而已。关羽稳居该集团第二人的位置。
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刘备进位汉中王封赏群臣为止。赤壁之战后的一段时间内,荆州就是刘备的全部势力范围,能放心把这地方交给关羽。足可见他们彼此的信任,和关羽的地位之高。
但等到刘备进位汉中王之后,事实上的独立政权已经成型。有功的群臣需要得到封赏,刘备的领导权力需要得到强化。关羽、张飞、马超、黄忠、赵云(传说中的五虎上将)分别得到军职的封赏。
关羽,蜀汉第二人的身份,一下就拉低到了蜀汉高级将领之一的地步。这无疑是对关羽身份的一种削弱。
对此,刘备也是心知肚明,故而在前将军的官职后面,还特意加了一道“假节钺”的特权来弥补关羽受到的损失。
靠着这道特权,可以自主任命官职甚至是自主决定征伐(哎,要是没有这道特权的话,或许关羽也不至于沦落到走麦城的地步)。
“天无二日,民无二主”的规矩关羽也清楚。既然选择了这么一条路,那他与刘备的关系迟早要由兄弟转化为君臣。
但清楚归清楚,该表达的不满还是要表达:不然就该被那些新进官僚当自己失宠来欺负了。自己孤悬在外,一旦被人上眼药的话,那荆州就危险了。
所以,不论是挑黄忠还是马超的刺,都有这个方面的考虑;等到发泄完毕,关羽还不是选择了服从组织的安排?
结语:
刘备对于关羽的任命,关羽必须接受,但又不能痛痛快快地接受。这个过程中非常的考验情商:
如果执意不接受,可能导致刘备收拢川中人心的计划受到影响;如果痛快接受,那必然在川籍大臣的心里留下一个关羽软弱可欺的印象,会给荆州带来麻烦。
故而,表达完不满再接受封赏成了关羽和刘备的唯一选择。
汉寿亭侯的封号嘛,作为蜀汉集团唯二的两个正统爵位之一,含金量实在是蛮高的。刘备进位汉中王,相当于已经把一个给弄没了。
在这种情况下,关羽必须高调来炫耀自己这个爵位。要不然,蜀汉就真成了一个没有任何朝廷根基的草台班子了。
曹操封关羽汉寿亭侯,关羽用了一辈子,为何刘备封赏,关羽不接受?
这里得普及一下官和爵的知识
官品
表示官员的等级,与地位、俸禄紧密相关。
西周以天子赐命的多少形成官品,有一命至九命之差。上公九命为伯,其国家、宫室、车旗、衣服、礼仪皆以九为节。王之三公八命,伯侯七命,王之卿六命,子男五命,王之大夫四命。公、卿、大夫出封,则加一等。
爵位
表示宗室、官员或有功人员、才智之士的地位和待遇。封号,性质与爵相当。
宗室封爵,在西周时一般分为诸侯、大夫、士三级。诸侯、大夫,同时也是官称。诸侯的封地称国,大夫的封地称邑,封地的收入即其俸禄。士有禄田。战国时宗室爵多称“君”,如信陵君、平原君,但封君不限于宗室,君也不是官称。受封者只在封地收取租税以为俸禄,行政长官由君主另行选派。
汉朝宗室封爵,分王(也称诸侯王)、侯(县侯、乡侯、亭侯)两等。诸侯王先有行政权,后被收归朝廷。
三国魏至南北朝,宗室封爵大体分王、公(县公、乡公)、侯(县侯、乡侯、亭侯)、伯(亭伯)、子、男六等。
曹操封关羽汉寿亭侯,关羽用了一辈子,为何刘备封赏,关羽不接受?
一、爵比官受用
爵是可以世袭的,是一种荣誉,为什么刘备称自己是中山靖王之后,王也是爵位,有了爵位意味着,家里从此步入贵族行业。如不犯造反之类的罪,爵名一般不会回收。
而官品不世袭,随时会被替换,而且官高不过宰相。而且五品以上的官,必需是有爵位的人才能担当。6品之后,都叫散官,用现在的话讲,没有编制,临时官。
二、当时所有的人还是以汉为正统,其他都只藩镇割据,大家心里都明白,刘备的赐封哪有汉献帝惕封好用啊。
另外 ,关羽性格孤傲,在刘备封五虎上将时,听说与黄忠这个老人家为伍,不服气而已,为什么呢?张飞、赵云是自家兄弟,可以不计较,马超乃名门之后,贵族出身,与自己同封为五虎上将,也不都埋汰自己的身份,黄忠只是官,没有爵位,自己乃朝廷御赐“汉寿亭侯”,是有爵位之人,所以看不起黄忠,刘备也汉权力封人家爵位,汉中王还是自封的,曹、吴两家根本不认可。孙权还得向汉献讨封呢。
总结说到底关羽对自己的出身低微还是非常介意,汉寿亭侯虽说是曹操封的,但终究是以汉献帝的名义封赏,这种感觉是非常之爽的。
曹操封关羽汉寿亭侯,关羽用了一辈子,为何刘备封赏,关羽不接受?
事实上,关羽之所以愿意接受曹操封赏的“汉寿亭侯”名号,却不愿接受刘备的封赏,主要是因为以下三个原因!看看你都了解几个?
白马之战中,曹营众将被颜良吊打,就连猛将徐晃,在颜良手中也只能坚持二十回合,以至于其他人根本不敢再战,令众人大跌眼镜。在这种情况下,关羽奉命出战,仅仅一刀便秒杀了颜良,令世人震惊!当曹操见识到了关羽如此强悍的武力,他当即向汉献帝请功,封关羽为汉寿亭侯。而当时关羽的反应,也是欣然接受,然而当刘备封赏关羽时,关羽的表现却令人非常疑惑!
当时刘备打赢了汉中之战,自封为汉中王,刘备都已经称王了,手下自然要大肆封赏一番,于是他命人封赏关羽为五虎大将之首。然而当时关羽的反应却令人非常意外,因为他直接拒绝了刘备的封赏!
原文:云长怒曰:“翼德吾弟也;孟起世代名家;子龙久随吾兄,即吾弟也:位与吾相并,可也。黄忠何等人,敢与吾同列?大丈夫终不与老卒为伍?”遂不肯受印。
曹操封关羽为汉寿亭侯,关羽用了一辈子,然而当刘备封赏关羽时,关羽却拒不接受,这是怎么回事呢?为何关羽不愿意接受刘备的封赏呢?难不成他和刘备之间出现了嫌隙?
在不少人看来,关羽之所以接受汉寿亭侯的名号,却不接受刘备的封赏,主要是因为他忠心于汉室而非忠心于刘备!汉寿亭侯的名号,虽然是曹操向朝廷请来的,然而真正赏赐关羽这个爵位的人,乃是汉献帝,关羽之所以一直使用这个爵位的名号,就是因为他忠于汉室!然而刘备的汉中王,乃是自封的,并未得到朝廷的认证,且刘备对关羽的封赏,更加没有得到朝廷的印证,所以关羽拒不接受这个封赏。
说白了,在很多人看来,关羽忠于汉室而非忠于刘备,所以他才拒不接受刘备的封赏。然而事实上,在本文看来,上述理由只说对了一半,关羽确实忠于汉室,但关羽也忠于刘备!之所以关羽一直使用汉寿亭侯的名号而不接受刘备的封赏,主要是因为以下三个原因!
一、关羽忠于汉室而非忠于汉献帝
相比于刘备和张飞,关羽确实是最忠心于汉室之人!当年黄巾起义,刘备关羽张飞曾经和董卓有过碰面,他们还曾救过董卓的性命,结果董卓见他们没啥背景,直接翻脸不认人,这令张飞非常愤怒。要不是刘备关羽拦着,张飞极有可能暴起行凶,诛杀董卓。可问题是,当时的董卓乃是堂堂正正的朝廷命官,张飞杀董卓的行为,无异于背叛朝廷,可见张飞这人,对于汉室朝廷,根本没有多少的忠心!他之所以会和刘备关羽起兵,主要是因为他想建功立业!
刘备,在很多人看来是完全忠于汉室之人,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所以他才会一直和曹操对抗。然而事实上,刘备和张飞是同一类人,他之所以会起兵,也是因为想要建功立业!这一点,从许都狩猎便可以看出。当时许都围猎,曹操借用天子的弓箭射中猎物,获得群臣的称赞,众人都以为那是天子射中的猎物,对其大肆夸赞,而曹操对此的反应则是欣然接受,丝毫不给汉献帝面子。很明显,当时的曹操已经逾越了规矩,他并没有将汉献帝放在眼中!面对这种情况,关羽的反应是想动手诛杀曹操,维护汉室的颜面,而刘备的反应则是阻拦关羽,防止事态的扩大!
原文:曹操纵马直出,遮于天子之前以迎受之。众皆失色。玄德背后云长大怒,剔起卧蚕眉,睁开丹凤眼,提刀拍马便出,要斩曹操。玄德见了,慌忙摇手送目。
从关羽和刘备两人面对汉献帝受辱的表现来看,很明显关羽是真正的忠于汉室,而刘备则想法更多,他对于汉室的忠心,也就仅限于表面而已!
刘备关羽张飞三人中,只有关羽是真正的心系汉室,所以他非常看重汉室认证的“汉寿亭侯”,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所以即便他离开了曹操,也一直在使用这个名号。至于关羽为何不接受刘备的封赏,其实也并非是因为他不忠于刘备,毕竟当时汉献帝已经被架空了,以他为代表的汉室已经衰微了,而刘备也是汉室后裔,以他为代表的汉室愈发强盛,关羽忠于汉室,但并非忠于汉献帝本人!
二、汉寿亭侯的含金量很高
在我们现代人看来,三国时期的侯爵,含金量似乎并不大,当时的曹魏封赏了一大堆的侯爵,导致侯爵遍地走,一点含金量都没有了。所以当关羽一直以汉寿亭侯自居时,很多人都非常疑惑,为何区区一个“亭侯”,值得关羽如此看重?
事实上,侯爵含金量降低的事情,主要发生在三国后期,那个时候战争频发,立下军功的人非常多,朝廷为了激励大家,所以大肆封赏侯爵。在东汉末年以前,侯爵可是非常难得的!著名的飞将军李广,终其一生也难封侯,可见当时的侯爵含金量是多么的大,关羽如此器重其“汉寿亭侯”的爵位,也是非常合情合理的!
除了“汉寿亭侯”本身的含金量非常高外,关羽得到“汉寿亭侯”这个侯爵的过程,也非常具有含金量!
当年白马之战,曹操不仅在兵力上处于劣势,而且在大将对阵的过程中也处于劣势,名将徐晃被二十回合打趴下,猛人许褚被吓得不敢主动出战,整个曹营噤若寒蝉,根本不敢和颜良对抗,站在我们后人的角度来看,当时的曹操,败局已定,几乎再难翻身!然而关羽却以一己之力改变了整个战局,使得曹操获得了白马之战的大胜,这太令人意外了!
打遍曹营无敌手的颜良,在关羽手中,竟然一个回合都没有坚持住,甚至于关羽斩杀颜良的过程,都让众人目瞪口呆,关羽就是直愣愣的冲进颜良军阵,冲到颜良麾下,一刀斩杀颜良,万军从中取敌首级的操作,真真正正的上演了,太令人震撼了,以至于在场众人人人自危,最终被曹操打得大败!可以说,关羽斩颜良,就是一个传奇,一个令天下人都不敢相信的传奇!自此以后,关羽的名声算是彻底地响彻了天下,再也没人敢小觑关羽了!
说白了,汉寿亭侯乃是关羽在白马之战中秒杀颜良所获得的,这体现了关羽强悍的实力,是关羽实力的见证,如此具有含金量的爵位,关羽怎么可能不器重?只要一提起汉寿亭侯的名号,天下人就会想到关羽当年万军从中取敌首级的战绩,这简直令关羽欲罢不能啊!
三、关羽不满自身的地位
关羽之所以会拒绝刘备的封赏,其实就是质疑他的地位,他担心自己在刘备阵营的地位遭到削弱,所以才会以黄忠之事发难!
刘备自封汉中王后,封赏关羽为五虎大将之首,除此之外在再没有其他名号,于是关羽心理暗暗不爽,但他并没有做声,而是听费诗继续说下去,等到他听到黄忠也是五虎上将时,他终于找到了突破点,以黄忠来发难!
关羽认为,张飞和赵云都是自家兄弟,被封为五虎上将是很正常的事。马超世代公侯,当年曾把曹操打得弃袍割髯,现在被封为五虎上将也是非常正常的事,但黄忠一个老将,才投靠刘备不久便升到了和自己同一地位,这怎么能够忍受?凭什么?
事实上,关羽的这个质疑是完全禁不起推敲的!当年长沙城之战,关羽又不是没有见识过黄忠的实力,正面对阵,关羽根本没办法击败黄忠,要是再加上箭术,关羽根本就不是黄忠的对手!定军山之战,黄忠直接阵斩了曹军主帅夏侯渊,改变了汉中之战的局势,此等大功,完全配得上五虎上将的称号,关羽完全没有正当理由质疑黄忠!
说白了,关羽质疑黄忠只是表面,他之所以会以黄忠来发难,主要是对自身地位的不满!刘备虽然封赏关羽为五虎上将之首,但张飞赵云这些兄弟,马超黄忠这些半路出家的人,都和他平起平坐,这凸显不出关羽的超然地位,甚至还让人觉得关羽的地位遭到了削弱,所以关羽才会心生不满。然而当费诗说了下面这段话后,关羽便释然了,欣然接受了刘备的封赏,很明显关羽在乎的乃是他的地位,而不是黄忠为何能成为五虎大将!
原文:诗笑曰:“今汉中王虽有五虎将之封,而与将军有兄弟之义,视同一体。将军即汉中王,汉中王即将军也。岂与诸人等哉?将军受汉中王厚恩,当与同休戚、共祸福,不宜计较官号之高下。”云长大悟……即拜受印绶。
很明显,费诗的这段话,意思就是让关羽别担心自己的地位,刘备那边非常看重关羽,他俩还是兄弟,虽然明面上关羽是和张飞赵云马超黄忠等人平起平坐,但实际上关羽乃是蜀汉的二把手,他和刘备才是平起平坐的人!也正是因为费诗肯定了关羽的地位,化解了关羽的不满,所以关羽才会欣然接受刘备的封赏!
结语
总的来说,关羽之所以愿意一直使用汉寿亭侯的名号,反而不愿意接受刘备的封赏,主要是因为以下三个原因!一、关羽忠心于汉室,无论是汉献帝代表的汉室,还是刘备代表的汉室。二、汉寿亭侯的含金量非常高,值得关羽看重。三、关羽不满自身地位,当他的地位被肯定以后,他还是愿意接受刘备封赏的!
(本文主要参考《三国演义》)
曹操封关羽汉寿亭侯,关羽用了一辈子,为何刘备封赏,关羽不接受?
关羽的“汉寿亭侯”爵位是汉献帝册封的,曹操只是表奏,曹操当时是没有权限封侯的。建安五年,公元200年,关羽因官渡之战斩颜良,解白马之围,曹操便上表天子,奏封关羽为汉寿亭侯。
关羽是忠义之士,在得知刘备的下落之后,便将曹操授于他的官印悬于中堂之上,护送两位嫂子离开曹营,千里走单骑,到河北袁绍处寻找刘备去了。这“汉寿亭侯”爵位既然是汉朝皇帝封的,就是他的荣誉,所以,无论他走到那里,还是什么时候,都享用着这一殊荣。
而刘备在公元219年自称汉中王时,封关羽为前将军、假节钺,关羽当时并不愿意接受,害得授衔大使费诗费了好大力气,好说歹说才劝服了关羽接受封职。尽管如此,关羽还是习惯享用汉献帝封他的汉寿亭候的爵位,大家试想一下,一个是皇帝封的爵位,另一个是王封的职位,皇帝与王谁大,孰轻孰重应该清楚,再说,关羽本是忠臣良将,忠汉、忠君,他们桃园三结义时,一心想的都是匡扶汉室。
也许,正是关羽是一个忠汉、忠君、忠义之士,才为自己日后败走麦城,兵败被杀埋下了祸根。因为刘备看清了关羽本质,如果汉献帝不死,只要有关羽在,刘备就不敢擅自称帝,否则,就违背了他们桃园三结义匡扶汉室的初衷。这也是关羽为什么不愿意接受刘备所封,享用“汉寿亭侯”一辈子的原因。
曹操封关羽汉寿亭侯,关羽用了一辈子,为何刘备封赏,关羽不接受?
我们提起关羽,一般都知道他的爵号是汉寿亭侯。有人还为这个封号进行过考证,究竟这个封号该是汉--寿亭侯,还是汉寿--亭侯。似乎前者更能显现关羽忠于汉室的精神。不过,不管怎么说,关羽是对他这个封号是很重视的。他的周围的人一般都尊称他为“君侯”,他也欣然答应。
这个汉寿亭侯实际上是曹操封赏给关羽的,是为了酬报他斩颜良解白马之围的功劳的。当时,关羽在徐州之战后留在了曹操的阵营中。曹操很欣赏关羽的气节、才能,想把他收到麾下。他经常宴请关羽,赠送财物、美女,想笼络关羽。
可是,关羽不为所动。曹操派张辽去试探关羽的心意。关羽明确回答说,自己绝不背叛刘备,但是为了报答曹操的恩义,要立功后再离开曹操。白马之战中,关羽实现了自己的诺言,下一步就是要离开曹操了。
曹操为了留下关羽,使出了最后一招。他以关羽的战功,表奏关羽,封关羽为汉寿亭侯。曹操自以为,他挟天子以令诸侯,汉室实际上就是他的。关羽斩颜良,破袁绍的大军,就是为自己作战,自己以侯爵封赏关羽,关羽应该感恩图报,继续留在自己的阵营。
但是,他并没有从关羽的方面来考虑问题。关羽是忠于汉室的人,他和刘备是以匡扶汉室为目的。袁绍攻打汉献帝所在的许都,就是公开造反。因此,关羽和袁绍的军队作战,就是匡扶汉室的举动,与曹操个人无关。因此,这个汉寿亭侯的封爵,是汉室酬答他的,也是和曹操无关的。所以,关羽对这个爵位欣然笑纳,根本没有承曹操的情义。所以,关羽才会毫无负担的千里走单骑,离开曹营去寻找刘备。
这个汉寿亭侯的封爵是汉献帝所封,是汉室正统的封爵,所以关羽是十分诊视的。但是,在刘备进位汉中王的时候,一切都发生了变化。关羽的心境和处境全都改变了。在刘备进位汉中王后,封赏群臣。他派费诗去给关羽宣告旨意,封他为前将军,假节钺,却遭到了关羽的愤慨。
关羽借口黄忠也位列重号将军,说自己不屑和黄忠这样的老兵为伍,毅然拒绝接受刘备的封赏。关羽能够接受曹操表奏的汉寿亭侯的爵号,却不愿意接受刘备的封赏,这一切又是为什么呢?
我们看《三国志诸葛亮传》,就会发现一个小问题。那就是,在汉献帝禅位后,诸葛亮是带领蜀汉群臣劝刘备进位称帝的人。这在他的传记中大书特书。而在此之前,刘备在打下汉中后,进位汉中王的时候,虽然诸葛亮也是劝进的人员之一,可在他的传记里却没有多少显示。这是为什么呢?
这是因为刘备进位汉中王是非法的。他进位王爵,并没有汉献帝的旨意,完全是自立为王。在这件事上,从法统来说,是不合法的。汉献帝在当时还是天下的共主,而刘备又是口口声声匡扶汉室的人。他这样做是十分不光彩的。因此,在诸葛亮这些人脸上也并不光彩,不是什么值得炫耀的事。所以在他的传记里也不特别记载。
而关羽其人,熟读《春秋》,一直以忠义为信仰。他和刘备一起,以匡扶汉室的信念起兵,并为此奋斗多年。可是,这一次刘备自立为王,就撕破了刘备的面具,让关羽看清了刘备的真面目。因此,关羽借着对黄忠的不满,发泄自己对刘备的不满,对他放弃自己的理想感到失望。
汉寿亭侯是汉献帝封赏的,是正统的象征,关羽当然珍惜。而刘备自立为王,他的前将军、假节钺虽然位高权重,可是在关羽的眼里,是非法的,不值得拥有。这就是关羽推辞刘备封赏的最主要的原因。
可是,关羽和刘备已经经过了这么多年的奋斗,现在再说什么都已经晚了。曹操已经进位国公,加九锡,篡汉在即。东吴只顾自保,首鼠两施。天下之大,已经没有关羽这样想扶保汉室的忠义之人的立足之地了。
费诗也看出了关羽的心情。他在无可奈何之下,对关羽也说了那番软硬兼施的话。他先吹捧关羽,然后点明,关羽已经和刘备集团结为一体,密不可分,已经没有回头的路了。最后指明关羽,如果不接受刘备的封赏,破坏刘备集团的统一,必然会遭到后悔的事。这已经指出了关羽身处的危险境地。关羽听后,只得做了选择,接受了刘备的封赏。
但是,关羽虽然接受了刘备的封赏,他的表现,还有他的心意,都反馈到了刘备的耳中。从此刘备和关羽之间就产生了隔阂。在此后,关羽的状况每况愈下。在他出兵襄樊的时候,对关平说他做了噩梦,就是现实的反映。
到了襄樊之战,关羽虽然取得了水淹七军的战果,却得不到其他方面的任何配合。他连一兵一卒、一粒粮草的支援都没有得到。刘备方面的这种冷漠背后,也包含着一种耐人寻味的东西。终于,孤立无援的关羽最后失荆州,走麦城,被东吴擒杀,结束了他波澜壮阔的一生。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