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耐庵为什么在《水浒传》中把赵匡胤写成“霹雳大仙”?
赵匡胤是“霹雳大仙”,这是《水浒传》的终极谜题。解开这道谜题,就等于读懂了一大半《水浒传》,书中的所有密码,都将迎刃而解。
那么,施耐庵为何要把赵匡胤写成“霹雳大仙”呢?他有依据吗?这样写,又有什么深意呢?
“霹雳大仙”来历非凡实际上,道家传说中是没有“霹雳大仙”这尊大神的,但也不是施耐庵的首创。也就是说,在施耐庵写《水浒传》之前,就有人把赵匡胤说成了“霹雳大仙”。
《水浒传》绝对没有引入宋元话本,或者杂剧的梁山好汉故事,其素材或者蓝本来源主要有四个,即:《宋史》、《大宋宣和遗事》、《宋江三十六人画赞》、施耐庵的亲历。今天我们要了解的“霹雳大仙”,便是从《大宋宣和遗事》、《宋史》中“洗稿”而来的。
《大宋宣和遗事》是一部南宋时期的笔记体野史,这部野史从“唐尧、虞是劈初头第一个皇帝”说起,历数历朝历代的帝王兴亡,一直讲到五代后唐时期。并且,写到了梁山故事,北宋灭亡。
《大宋宣和遗事》讲到后唐时,便暂时停顿了下来,因为,赵匡胤即将降世了。书中写道:
当初只为五代时分,天下荒荒离乱。……后唐朝明宗夜夜焚香告天,……此上感得火德星君霹雳大仙下界降生。于西京洛阳县夹马营赵洪恩宅,生下一个孩儿。
这大概就是“霹雳大仙”的最早出处了。
施耐庵在全书开篇时,基本上忠于《大宋宣和遗事》的这段讲述,“霹雳大仙”便轰然降世于《水浒传》中。
无论《大宋宣和遗事》,还是《水浒传》,如此描绘赵匡胤降世,并非凭空想象杜撰的神话故事。后来的《宋史·太祖本纪》所记载的赵匡胤出世,便能证明宋太祖早就被神化了。《宋史》中说:后唐天成二年,生于洛阳夹马营,赤光绕室,异香经宿不散。体有金色,三日不变。
由此可见,施耐庵写《水浒传》基本忠于历史真实,这部书隐藏的就是历史。
但是,施耐庵在“洗稿”时,却删掉了“霹雳大仙”前面的一个定语“火德星君”。按说,施耐庵是站在赵匡胤立场上说话的,以“火德星君”进一步抬高宋太祖的地位,似乎更有说服力。
那么,施耐庵为何又要删掉“火德星君”这四个字呢?
其实,施耐庵删掉“火德星君”是因为他认同赵匡胤扫灭五代狼烟,还天下以太平之世。但是,《水浒传》却不十分认同赵匡胤的得国,更不认可赵匡胤之后的北宋王朝,宋太宗以下的北宋,不配“五德终始”这个“天道循环”之数。
这就是《水浒传》的终极密码。
施耐庵“评议前王并后帝”《大宋宣和遗事》历数了后唐明宗之前的历代帝王,因而,施耐庵便在《水浒传》的开篇词中,留下了这样一句话:“评议前王并后帝”。
很多学者认为,《水浒传》开篇词恐怕不是施耐庵的原作,而是后人附会的。对此,我不敢苟同。从《水浒传》第一蓝本《大宋宣和遗事》来理解,这首开篇词一定是施耐庵的原笔,只不过在版本流传中出现了增删讹误而已。
《水浒传》正文开篇之前,施耐庵还依据蓝本主题,改写了一首北宋哲学家、术数家邵雍的一首七律,称赞赵匡胤结束五代战乱,开创了“天下太平无事日”。
写到这里,施耐庵意犹未尽,自己写了一首五绝来进一步阐述《水浒传》的终极主题:朱李石刘郭,梁唐晋汉周。都来十五帝,播乱五十秋。
这首五言绝句,其实是对《大宋宣和遗事》开篇(子集)的高度概括,揭示的是“天道循环”之理,与“火德星君”含义相同,就是“五德终始说”的另类表述。
这段表述其实就隐藏着《水浒传》中的“替天行道”。赵匡胤是上界“霹雳大仙”下界,结束五代战乱,开创太平之世,解除“万民遭途炭之灾,百姓受倒悬之苦(《大宋宣和遗事》语)”。
因而,施耐庵再次借另一位得道高人陈抟老祖的话,为《水浒传》确立“正道”。陈抟老祖说,赵匡胤登基做天子,是:上合天心,下合地理,中合人和。
这就是《水浒传》“替天行道”的“道”。
“霹雳大仙”下界,说明他是秉持“天道”,“替天行道”,从而结束了五代战乱,是符合天道人心的上界大仙。
因而,把《水浒传》解读为投降招安的小说,完全是被续书《征四寇》,以及金圣叹、俞万春之类所欺瞒,让施耐庵这部充满人文精神与家国情怀的史诗级巨著蒙羞。
施耐庵以天下正道为《水浒传》开篇立意,以“天道循环”来评议此后的历代帝王——这就是《水浒传》的终极主题。
既然“霹雳大仙”下界前来“替天行道”,那么,为何梁山好汉要造反呢?难道说,梁山好汉是反对“霹雳大仙”的?《水浒传》说梁山好汉的“替天行道”,难道是与“霹雳大仙”唱反调?
施耐庵不会如此前言不搭后语,因而,讲完赵匡胤的故事,“妖魔”就开始登场了。
诡异的北宋皇位传承讲完赵匡胤的故事,施耐庵接着写道:
(太祖)自庚申年间,受禅开基即位,在位一十七年,天下太平,自此定矣。传位与御弟太宗即位。太宗皇帝在位二十二年,传位与太子即位。这朝皇帝乃是上界赤脚大仙……。
不知读者从这段话中读出什么“诡异”没有,我想,五百年以来,无人读懂这一段话。因而,《水浒传》到底要写什么,便是莫名其妙了。
这段话其实就隐藏着《水浒传》中最大的妖魔——孙立。
施耐庵说,“霹雳大仙”赵匡胤在位十七年,便传位与弟弟宋太宗。按照历史真实,宋太宗应当传位给宋真宗。但是,这里有宋真宗吗?
施耐庵所说的赵光义的“太子”,其实是“赤脚大仙”宋仁宗赵祯。因而,在《水浒传》中,赵光义是把皇位传给了“皇太孙”。
这样的奇妙笔法,施耐庵一击双鸣,写北宋的皇位传承,其实是“言乎宋,指乎明”。所以,便引出了“洪太尉误走妖魔”,朱洪武立孙子为皇帝,导致了天下大乱。大明百姓刚刚享受了洪武年间的天下太平,便又卷入靖难之役的“纷纷离乱”。
天下太平是“天道循环”的正道,“天下大乱”便是妖魔,这是《水浒传》中一对矛盾关系,因而,“霹雳大仙”便要下界“替天行道”。
施耐庵之所以没有把宋真宗列入北宋皇位传承系列,是因为另一个妖魔制造了一场惊天阴谋。这场阴谋中又隐藏着“杜迁”这个妖魔。
杜迁,说的是杜太后的“金匮之盟”。无论这个盟约有没有,宋太宗都是出尔反尔,违背盟约,没有把皇位传给四弟赵光义。然后,再把皇位传回给“霹雳大仙”这一世系。假如真的有“杜迁”,或者宋太宗伪造了“金匮之盟”,赵恒都不应当做皇帝,历史上就没有“宋真宗”。
霹雳大仙“替天行道”,宋真宗则违背天道。所以,妖魔出世,天道毁坏,上界便要继续“空降”替天行道之人。但是,梁山好汉的故事背景是在宋徽宗时期,“霹雳大仙”早已回归上界,谁又来“替天行道”呢?
毫无疑问,就是梁山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那么,梁山一百单八将与“霹雳大仙”有什么关系呢?
梁山好汉是“霹雳大仙”的战队这个话题,本回答只能稍微提一提。因为,接下来,便要以“张天师”为题目,讨论《水浒传》的下一个话题了。只有破解了“张天师”之谜,才能彻底解开梁山好汉是“霹雳大仙”战队这个疑问。
我们暂且跳过这段开篇故事,来到“高太尉大兴三路兵,呼延灼摆布连环马”回书,简要的解读梁山好汉为何是“霹雳大仙”的战队。
话说扈三娘活捉了天目将彭玘,押到了宋江面前。宋江立即为彭玘解开绑缚,劝他投降入伙。宋江对彭玘说:某等众兄弟也只待圣主宽恩,赦宥重罪,忘生报国,万死不辞。
宋江及梁山好汉绝对是反宋徽宗的,呼延灼之所以得到皇帝的钦点,并且赏赐了一匹踢雪乌骓,成为第一个代表朝廷征讨梁山的大将,是因为梁山好汉打下了高唐州。
打下高唐州,杀了高廉,看似得罪了高俅,实则是把锋芒指向了宋徽宗以及北宋王朝。
北宋时期是没有高唐州的,《水浒传》中写的是柴进做的“高唐梦”。柴进的叔叔叫做“柴皇城”,住在“禁城之地”,这难道不是写的皇帝吗?
尤其“细思极恐”的是,柴进的婶婶是“继室”。继室就是偏室,皇帝偏室生的儿子,是不能继承皇位的。
施耐庵在此一语双关,隐藏了他要评议的好几位皇帝。
柴荣是“偏室”,宋太祖是偏室,宋太宗是“偏室”,宋太宗及以下的所有北宋皇帝都是“偏室”。梁山好汉打高唐州故事的背景便很清楚的交代,打的就是宋徽宗。
呼延灼在梁山被杀得片甲不留,逃到了宋徽宗国舅那儿。于是,梁山好汉聚义打青州,杀死了慕容知府,彻底与宋徽宗对抗。
因而,宋江对彭玘说的“圣主”绝对不会是宋徽宗,而是“霹雳大仙”。
但是,在柴进的故事中,施耐庵又暗藏了赵匡胤得位不正,篡改历史的密码。书中的“殷直阁”又是一语双关,以“因天袭”隐喻了北宋王朝自夸正统,编造历史的传统。
在赵匡胤的故事中,施耐庵写了这样一句颠三倒四的话,说“如今东京柴世宗让位与赵检点登基”。这段话同样是施耐庵“改写”宋史,揭发赵匡胤为掩盖篡位而编造的历史。
《宋史·太祖本纪》中写道,柴世宗出征途中,得到一枚木简,上面写着“点检作天子”。施耐庵巧妙的颠倒了两个字,在《水浒传》中把“点检”故意写成了“赵检点”。
赵匡胤编造了“点检作天子”,赵光义则编造了“金匮之盟”的历史,他们都是“殷直阁”,北宋都是“虚钱实契”、“强媒硬保”的历史。
因而,宋江所期待的“圣主”并不是赵匡胤这一系,而是上界的“天道”。赵匡胤不过是“霹雳大仙”附体,而其本人并非“正道”,北宋王朝也非“火德星君”循环所致。
因而,宋江把“替天行道”上升为“替天行道,保境安民”。宋江拒不执行九天玄女的“替天行道,辅国安民”,也不遵从罗真人的“替天行道,保国安民”,梁山好汉不保有先天性缺陷的大宋,而是发誓“保境安民”。所以,施耐庵《水浒传》中以两次攻打曾头市的故事,为七十回书之后梁山好汉抗金保境埋下了伏笔。
这就是“霹雳大仙”的隐喻,更是《水浒传》的伟大之处。
施耐庵笔下的“圣主”,说的是“天道民心”,梁山好汉只能说是“霹雳大仙”的战队。
本回答至此暂时打住,欲知更多《水浒传》密码,且待下一个回答再讲。
施耐庵为什么在《水浒传》中把赵匡胤写成“霹雳大仙”?
明朝初年出现了说书人职业,他们一只手拿着快板,一只手拿着鼓槌打鼓,眉飞色舞地讲着民间故事,说到动情处,还不由自主地唱几声,这种形式很受当时老百姓的欢迎,就连当朝的马皇后也常化装成普通民妇从宫里出来听说书,后来就有人把故事编写成书,施耐庵的《水浒传》都是这个时期编写的,他写作的题材也大都来源于民间的说书人。
古代人相信神明,人与天上的星宿是对应的,明朝人也一样,因此在写书时人物就与天上的星宿相对应,因为神仙是无所不能的,施耐庵给水浒人物的封号也不是随意的,是与天上星宿紧密联系,文臣包拯为文曲星下凡,武将狄青为武曲星下凡,赵匡胤是皇帝,是霹雳大仙,也就是霹雳大仙下凡,目的就是使说书更精彩。
在《南游记》中,哪吒三太子手下有十六大将,霹雳大仙就是其一,它能驱动五方蛮雷,每每战斗呈胶着状态,霹雳大仙都能力挽狂澜,大仙当然是不存在的,施耐庵把宋太祖赵匡胤写成霹雳大仙转世,当然是赞美赵匡胤的英明神武,陈桥兵变,黄袍加身,紧接着统一全国,在《水浒传》中,108个梁山好汉都有自己相对应的星宿,但他们与霹雳大仙相比,那就是小仙见大仙,靠打仗是无法赢的,归顺大宋也就在天理之中,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山施耐庵的封建思想,反朝庭万万不能,归顺朝庭才是惟一道路。施耐庵知道朱元璋的身世与赵匡胤一样,赞美赵匡胤,实际上是在拍当朝皇帝朱元璋的马庇。
施耐庵为什么在《水浒传》中把赵匡胤写成“霹雳大仙”?
受“五德始终说”的影响,必须火神转世、代表上天管理人间。
五德始终说——宋为火五行知道吧?金木水火土,在战国邹衍总结出来之前,或多或少零散存在。邹衍根据这些零散的阴阳五行内容归纳出了一套自己的理论思想——五德始终说,按照金木水火土相克的原理,总结了朝代更替的内在规律。
从虞、夏、殷、周的更替规律来看,邹衍认为虞是土、夏是木克土、殷是金克木、周是火克金,下一个能推翻周朝、统一七国的必然是代表水德的国家,然后继续循环往复,这样王朝的兴替就和天意挂上钩了。
西汉的君权神授也是同样的道理,增加政权的合理性,让更多民众认可。因为上天指定皇帝来管理人间,上一个朝代被推翻就是管理混乱,所以派了新一个代言人来重新制定秩序。
“惟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
上面这句董仲舒的话就是这意思。秦朝主张自身为“水”,水属阴主杀伐,然后顺理成章统一天下,还印证了一番“五德始终说”,后来的朝代,基本是中原王朝都受影响。不过汉朝开始,把“五德始终说”的相克变成了相生。这也是为什么隋朝尚赤,以火命自居,定为火德;而唐朝取代了隋,定为土德,因为火生土。
至于宋朝,也是火德,这中间并不是简单的“唐宋元明清”这样简单的更替,唐宋中间还有五代十国。后梁的朱温也信,自居金德,把大殿的名字都叫做“金祥殿”,暗示只有他才是正统;后晋以金德自居,因为土生金,来彰显替代唐朝的合法性;后汉以水德紧跟其后;后周是木德,赵家黄袍加身,承了后周的运势,按木生火,所以为火德。
神仙的火宋朝既然是火德,那皇帝要不要符合时势也是火神转世呢?
当然要。天命不永存,上一个德衰败了,自然有下一个德兴起,皇帝作为代言人没有相应的德行属性能说得过去?小王觉得这不过是皇帝的实用主义,需要就用上,万一不合适就丢掉。
那赵匡胤是火神吗?
必须的,宋朝一本书《大宋宣和遗事》,不知道哪个无名氏写的小说,里面谈到了赵匡胤的出生。
话说后唐明宗李嗣源没事爱焚香祷告,说自己是个胡人,不能整治天下。希望上天早生圣人,抚安黎庶!火德星君霹雳大仙于是下界降生,重整人间秩序。
“当诞生时分,红光满室,紫气盈轩。赵洪恩唤生下孩儿名做匡胤。”
赵匡胤就妥妥的神仙转世,还是代表着火德的霹雳大仙。《水浒传》继承了这个观点,在明朝的《忠义水浒传》版本里,太祖武德皇帝赵匡胤出生时,
“这朝圣人出世,红光满天,异香经宿不散,乃是上界霹雳大仙下降。”
就连清代的《说岳全传》也按这个说法编排,
“名叫匡胤,乃是上界霹雳大仙下降,故此红光异香,祥云拥护。”
这样,赵匡胤就符合身份了。不过也有不是霹雳大仙的,如《飞龙全传》、《五虎征西》,就说他是赤须火龙转世,反正火就对了。
所以,《忠义水浒传》就出现了采纳原有霹雳大仙的说法,不过是“五德始终说”影响下的产物,如果不写“霹雳大仙”,那就赤须火龙顶上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