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松拒绝招安后,去了哪个寺庙出家?
按照续书《征四寇》的写法,武松肯定是赞同招安,而且“老老实实”的招安了。武松不但与梁山好汉一起招安了,而且,还“屁颠屁颠”的去打辽国、征田虎、剿王庆,灭方腊。
续书还无耻的说,武松不仅参加了征四寇全部战斗,还为朝廷损失了一条左臂。到这个时候,武松才心灰意冷,在杭州六和塔出家了。
于是,杭州便有了一个武松。
我之所以说续书是无耻的污蔑了武松,是因为武松根本就不可能反对招安,也不可能在打方腊时断了一条手臂,更不可能在六和塔出家。但是,武松确实曾经到一座寺庙中出家过。
那么,《水浒传》的武松究竟是在哪家寺庙中出家的呢?
武松为何上应“天伤星”武松不可能反对招安,武松绝不会失去一条左臂,武松铁定不会在六和塔出家,这些都不是我毫无依据的故意攻击续书《征四寇》,而是从《水浒传》文本出发,通过认真的旁证研究得出的结论。以下,便从施耐庵以武松上应“天伤星”讲起。
好汉武松这个形象,主要出自《宋江三十六人画赞》,以及《大宋宣和遗事》,所谓的民间传说、话本、戏剧中的武松,根本就不是施耐庵塑造武松的依据。武松不可能是张士诚手下大将卞元亨,更不可能是杭州的流浪艺人。杭州的武松是抄袭《水浒传》的武松,杀蔡鋆根本就是子虚乌有的话本,当不得史料依据的。
《水浒传》中的武松分为两个阶段,可以说是两个武松。江湖上的武松便是《宋江三十六人画赞》中的“酒色财气,便要杀人”的大魔头,行者武松才是施耐庵塑造的真正的“天伤星”。
何谓“天伤星”?续书《征四寇》胡乱歪曲施耐庵本意,竟然是武松“自伤”。
“天伤星”其实与“天杀星”一样,说的是伤他人,杀别人。假若武松是自己受伤,那么,李逵便是自杀?
武松一出场,就伤了一条大虫。然后,伤了潘金莲、西门庆、飞云浦四条恶棍。血洗都监府,连伤十五条人命。去往二龙山途中,又伤了飞天蜈蚣王道人。
“伤”,在《水浒传》中更多的是“杀死”、“打死”的意思。景阳冈打虎之前,看到过书上写的一条警示:
近因景阳冈大虫伤人,但有过往客商,可于巳、午、未三个时辰,结伙成队过冈,勿请自误。
阳谷县告示也说:为景阳冈上,新有一只大虫,伤害人命。老虎“伤人”,实际上指的是老虎吃了人。“三碗不过冈”酒店的伙计说:如今前面景阳冈上有只吊睛白额大虫,晚了出来伤人,坏了三二十条大汉性命。
假如“天伤星”是伤自己,武松也应当是自杀,好汉武二郎会自杀吗?
施耐庵明明写的是,谁敢招惹武松,挨着就亡。武松是天上的星煞,秉持这上界的肃杀之气,是来“替天行道”,此后专伤恶人性命的。
既然武松不会受伤,那么,他会去六和塔出家吗?武松必定是在边上一刀一枪搏出功名之后,上应天星,如二郎神般威慑邪恶。
武松确实在寺庙中出过家江湖上的武松伤了二十条人命,一条大虫的性命,恐怕是《水浒传》中非战斗伤人最多的好汉。此时,施耐庵完成了“酒色财气,便要杀人”的武松故事,便要还原其“汝优婆塞”的本尊真身了。
因而,武松前往二龙山入伙,途中遇到了宋江。大彻大悟的武松不愿意随宋江去清风山,而是执意要去二龙山。
武松此时为何不愿意追随宋江呢?施耐庵给出了三条理由。
其一,武松顿悟,要去赎罪。武松自己认为杀人太多罪孽深重,但自我救赎已经不可能,即便是遇到朝廷大赦,也是很难被宽宥的。因而,武松是去二龙山避祸,祈祷老天让他活到招安的那一天。朝廷招安,就可以赎罪了。
其二,义气深重,前程更重。武松去二龙山避祸,当然也可以去清风寨躲灾。但是,宋江此时并不打算造反,不造反哪来的招安?武松一心一意要通过招安赎罪,清风寨不能满足他的心愿。所以,武松说不能连累宋江、花荣,这是他的义气。去清风寨不保险,也没有招安这样的希望,去二龙山才能挣扎个前程。
其三,遁入佛门,洗心革面。这一点是最重要的,做了行者的武松,只有去二龙山才是他真正的避难之所。武松做了行者,自然要像鲁智深那样,先成就佛门正果,二龙山才是行者转身的最理想的去处。
武松的故事与鲁智深的故事是大体上相仿的,鲁达打死了郑屠,便只有投奔五台山落发为僧。武松自知罪孽深重,便要去找鲁智深入伙。因为,二龙山上有一座宝珠寺。
苦行僧入寺院挂搭,这难道不是武松最好的避难所吗?因而,《水浒传》中的武松早就出家了,他的出家寺院就是宝珠寺。
那么,武松的招安愿望又是如何生出来的呢?武松刚刚做了行者,难道就如此顿悟了吗?为何书中只写武松要去二龙山入伙,而回避提到宝珠寺呢?
黄狗狂吠是武松顿悟的“机缘”武松在十字坡装扮成行者,不过是掩人耳目而已,说他顿悟,其实没有一点道理。即便是参军入伍,穿上了军装,也要经过新兵训练,才能逐渐强化军人意识。武松总不能一穿上头陀的行头就意识到自己是个行者了,即可顿悟了。
凡事都有机缘,武松虽然做了行者,依然伤人,依然喝得烂醉,还是个“酒色财气,便要杀人”的恶行者。但是,醉打孔亮之后,武松的机缘来了。
这个机缘,就是一只狂吠的黄狗。
上文说到,武松的故事与鲁智深的故事很有些相仿。其实,这两大佛门弟子不但是相仿,而且是施耐庵写同一个人的分身。所以,在鲁智深、武松的故事中,都出现了十二生肖中的狗。
鲁智深吃狗肉,怀揣狗腿大闹五台山,武松则遭遇了一只狂吠的黄狗。说白了,这只“狗”隐喻的是宋徽宗。
因为宋徽宗的疯狂警示,武松便顿悟了。
《水浒传》中所有的龙都是真龙,所有姓赵的都是北宋的皇帝。因而,宋徽宗如此狂吠,武松才决意去二龙山等待朝廷招安。
武松是《水浒传》中第一个提出了招安,他是绝对不会反对招安的。续书《征四寇》中有一段“菊花之会”的故事,说的是武松反对招安。不过,“菊花之会”恐怕是时代的产物,肯定不是《水浒传》,以及《征四寇》的原版就有的,大概是1940年之后才补写的情节。
既然武松要招安,后来为何又造反了呢?
武松的归宿绝不是在寺庙三山聚义打青州,意味着武松彻底造反了。因为,青州知府是宋徽宗的国舅。
武松的造反与两个人物有关,这两个人就是鲁智深、杨志。这两人联手打下二龙山、宝珠寺,是《水浒传》中佛道两家联手造反的山头,是梁山造反的先驱和模式。武松上了二龙山,入了宝珠寺,等于是步鲁智深、杨志的后尘而造反。
鲁智深原本叫鲁达,是老种经略相公、小种经略相公的部下。施耐庵之所以让杨志与鲁智深联手打二龙山夺宝珠寺,是因为历史上的“招安巨寇杨志”就是种师道、种师中手下的先锋敢死队队长,参加过抗金之战。
施耐庵写武松聚义宝珠寺,除了入佛门这个隐喻外,还因为武松与杨志都有“一刀一枪去”去边上搏杀的共同志愿。
二龙山宝珠寺聚义的寓意,在“宋江夜夺曾头市”的故事中得到照应。这个照应故事,便是武松抗金的大伏笔。
宝珠寺是赵员外的宝珠寺,因而,武松此后的故事都将与鲁智深一道,把持皇家寺院。而且,在后来的东京保卫战时,鲁智深、武松将在汴梁大相国寺携手抗击金兵。
这就是武松入寺院的过程、寓意和意义。
武松上梁山后,在宋江的带领下,再度“还道”,经历佛门历练、修行之后,还于道家正道,“替天行道,保境安民”。而且,武松也将按照历史大线索,为救被张叔夜俘虏的副寨主,追随宋江投降招安。
这样的投降招安,绝不是续书《征四寇》那样的屈膝投降,乞求招安。梁山好汉招安后“替天行道,保境安民”,是《水浒传》“忠义”的终极表达。
完成了《水浒传》开篇故事所设定的使命,武松将与梁山好汉一道,回归紫府,在北斗七星群中上应“天伤星”。
所以,武松绝不会反对招安,绝不会自残,更不会最终入寺庙出家。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