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陵十二钗”的排列顺序,有什么让人细思极恐的细节吗?

金陵十二钗的排序非常有讲究,确实是“细思极恐”。这个排名,既不依年龄大小,也不按身份地位,更没有依照人物在书中所占的分量。这其中,就“大有可考”了。

以下,我就挑选几个人物,来“试探”一番金陵十二钗的排序奥秘。

林黛玉、薛宝钗其实就是一个人:贾宝玉

第五回书“游幻境指迷十二钗,饮仙醪曲演红楼梦”,说的是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看到了九天薄命司翻金陵十二钗册页。然后,又在警幻仙姑的带领下,欣赏了十二支“红楼梦”曲。

金陵十二钗正册中,总共有十二位女性,依次为林黛玉、薛宝钗、贾元春、贾探春、史湘云、妙玉、贾迎春、贾惜春、王熙凤、巧姐、李纨、秦可卿。

这十二钗各有一幅画,一首判词,预言了她们未来悲剧的命运。十二支“红楼梦曲”则是作为册页“预言”的补充,更为详细的交代了金陵十二钗正册女性将要经历的故事。

但是,奇怪的是,十二支“红楼梦曲”加上“红楼梦引子”、“飞鸟各投林”,总共十四首曲子。除了首尾两首曲子外,恰好是每一支曲子对应一个金陵女子。但是,细读之下便又觉得不对了。

第一曲“终身误”,应当说的是林黛玉,第二曲似乎说的是林黛玉、贾宝玉之间的爱情故事。那么,薛宝钗的曲子在哪儿呢?

为此,刘心武先生作出了解读,说“枉凝眉”说的是林黛玉、薛宝钗两个人,意味着“钗黛合一”。

我觉得刘心武先生的解读完全正确,不过,刘老师恐怕没有注意到,“终身误”其实也是说的“钗黛合一”。这首曲子中说:“都道是金玉良姻,俺只念木石前盟。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

是不是一句薛宝钗,一句林黛玉呢?而且,薛宝钗是在林黛玉之前。

所以是“钗黛合一”,顺序是不能乱的。“钗黛合一”分别是取了薛宝钗、林黛玉名字的第三个字、第二个字组合而成的。

既然可以组合成“钗黛”,为何又不能组合成“宝玉”呢?林黛玉、薛宝钗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花,难道不是假的吗?

所以,我认为,金陵十二钗的排序,第一名其实是“宝玉”。

“原应叹息”排序为何很乱

贾宝玉之后,便是贾元春。贾元春是贾家大小姐,以下便是贾迎春、贾探春、贾惜春。但是,贾探春却排在了第四位,隔了史湘云、妙玉,这才轮到二小姐迎春、四小姐贾惜春,贾家姐妹的次序出现了颠倒,而且,中间还插进了史湘云、妙玉。

原本,作者是以贾家四姐妹,隐藏“原应叹息”这层含义,但是,却被有意打乱了顺序。恐怕,这也是作者故意“甄士隐”、“贾雨村”吧。

所以,我觉得,贾家四姐妹如此排序,恐怕是书中最大的隐秘了。

既然林黛玉、薛宝钗隐喻了“贾宝玉”,那么,贾元春是不是也是被颠倒了的人物,或者,她就是个男性呢?

贾元春的身份是“皇妃”,但作者却说她是“王妃”。除了贾元春之外,书中还写了一位“王妃”,那就是贾探春。

其实,这两人也是写的同一个人,即被皇室抛弃,孤悬民间的皇室成员。这个人,同样是贾宝玉。这一点,留到最后再讲。

在贾元春的判词中,有一句因版本不同而引发争议的话,这句话说的是“二十年来辨是谁”。贾元春一直在判断贾府中隐藏的一个人,大意是这样的,刘心武先生也作出过这样的解读。

刘老师说,贾元春所判断的人是秦可卿,因为,这个人是废太子胤礽的女儿。

我觉得刘老师说得有道理,秦可卿的身份确实十分特殊,也十分特别,她肯定是来自于皇家之人。但是,以“宝玉合一”来理解,我觉得秦可卿也应当是个男性,同样意喻的是贾宝玉。

说“二十年来辨是谁”,原本就是贾宝玉也是一直在辨识自己到底是谁。

那么,接下来的贾探春之“探”字就大有可考了。既然二小姐已经“迎春”了,又何必再“探春”呢?因为贾元春的“辨是谁”,所以,便要一探究竟了。

当这个秘密被探究出来之后,当然就是“原应叹息”了。

史湘云、妙玉同样是“贾宝玉”

贾元春所探出的真相,其实就是两点。第一点是史湘云“乐中悲”中说的“襁褓中,父母叹双亡”。另外一点,则是妙玉“世难容”中写到的“好一似,无瑕白玉遭泥陷,又何须,王孙公子叹无缘”。

贾宝玉的原型,其实不是所谓的曹雪芹,而是正宗的皇室成员,有可能成为满清入关后的第二代皇帝或者第三代皇帝。而这个人的母亲早就在他出生后不久,就亡故了,父亲则有可能被死亡了。

如此,这块无暇之玉就落入泥淖,沦落风尘了。既然是沦落风尘,那就做不成王孙公子了。

妙玉的曲子中,还道明了史湘云父亲有可能是出家了。所以,贾惜春的“青灯古佛”与妙玉在书中的故事是一样的隐喻。

在妙玉的故事中,她与贾母十分熟悉。在拢翠庵喝茶时,妙玉与贾母的关系非常特别甚至有点古怪。妙玉请贾母喝茶,老太君怼道,我不喝六安茶。妙玉便毫不客气的说:知道,这是老君眉。

六安茶,是清代皇室的贡品,是皇室才能喝得到的茶。妙玉冷不丁的来这么一句,是不是什么奇怪呢?妙玉早就知道贾母的爱好,同样也是令人一头雾水,这两人到底是什么关系呢?

我觉得,原型故事中的贾母一定是知道妙玉的来历的。也就是说,贾母知道贾宝玉是谁。来自皇宫的贾母拒绝喝六安茶,妙玉难道不知吗?

史湘云的曲子中有这样两句,唱的是“终久是云散高唐,水涸湘江。这是尘寰中消长数应当,何必枉悲伤!”

“云散高唐”、“水涸湘江”虽然也有爱情的寓意,但更多的是帝王之梦,史湘云的隐喻绝对不是做了贾宝玉的妻子,然后化名“脂砚斋”,重评石头记。

她,也是“贾宝玉”的一个分身。

秦可卿压轴榜尾,点睛结穴

中间的人物就不多讲了,王熙凤不是凡鸟是“凤凰”,巧姐出生于七月初七,历史上李煜就是这一天出生的。李纨,便有纨绔之意。这几个人,都是同一个隐喻。

榜尾是秦可卿压轴,这是金陵十二钗中最神秘的一个人。她的故事不多讲,只说说和“贾宝玉”有关的故事。

书中,焦大曾经骂道“爬灰的爬灰,养小叔子的养小叔子”,这两句话,作者只在书中交代了“爬灰的爬灰”,而后面那句则没有着落。这句话令读者费尽猜疑,谁也没有找出到底是谁养了小叔子,谁又是被养的那个小叔子。

其实,焦大这句话骂出了《红楼梦》最大的隐秘,背后的潜台词说的是这个故事是从何而来,“贾宝玉”又会是谁。

关于“小叔子”的解读,我曾经写过一些文章,此处,简单的交代一句:《红楼梦》的“小叔子”,说的是多尔衮。那么,孝庄便是“养小叔子”的那个人。

这是一段大清国的绝密,反正,清朝的历史迷案甚多,也不差这一件。所以,我的解读似乎也可以作为一种观点,来探讨一番这件大清迷案与《红楼梦》到底有何关系。

孝庄与多尔衮的关系,绝大多数观点确认他们就是“养小叔子”的关系。而孝庄、多尔衮亲手扶持的顺治皇帝,却在亲政之后,与母亲、叔叔的政见几乎完全相左。同时,也对他们之间不尴不尬的关系心怀不满。于是,孝庄、多尔衮便在确立下一任皇帝时,再度联手进行干预。

顺治皇帝爱上了董鄂妃,生了四皇子。这个四皇子一出生,就被顺治宣布为“第一子”,而且,破格封为和硕荣亲王。明摆着,这就等于宣布了这个皇子就是大清未来的皇帝。

但是,一个月之后,忽然宣布这个四皇子夭折了。董鄂妃也随之死去,顺治皇帝心灰意冷,据说是出家了。而大清史料却说,顺治死于天花。

顺治皇帝到底是死了还是出家了,大概在金陵十二钗的排序中有隐写秘示。我在上文中不断的解读与佛门有关的事,大概也是对这段秘史的一种猜度吧。

那么,这段秘史又与《红楼梦》有什么关系呢?与秦可卿又有什么关联呢?

贾宝玉是顺治的后代

以秦可卿这段解读来回看本回答关于林黛玉、薛宝钗,以及“原应叹息”等人的排序,似乎是有点头绪了。那么,这样的解读到底有没有道理呢?咱们接着往下讲。

贾宝玉从秦可卿的卧室来到太虚幻境之后,警幻仙子很热情的接待了他,引他看了金陵十二钗册页,然后,继续四处游玩。一群仙子见了宝玉,便埋怨警幻仙姑,说宝玉是个“浊物”。

可不就是个“浊物”吗?陷于泥淖,沦落凡尘,说的是妙玉,其实就是宝玉。

听完了“红楼梦曲”,贾宝玉犹自“甚无趣味”。原本,这是警幻仙姑按照荣宁二公的嘱托,演绎贾宝玉身世遭遇的。但是,贾宝玉哪里知道呢?于是,警幻仙姑不得不以“滴血验亲”的方式,密告其身世。

这个细节,就是警幻仙姑命自己的妹妹秦可卿秘授贾宝玉云雨之事。

书中暗示,贾宝玉经此秘授,便得知了自己的身世,因而,看到了未来所面临的险恶。醒来之后,便与“龙衣人”遇合了。

从此,贾宝玉便在大观园中开始做“红楼梦”——《红楼梦》的故事才正式上演。红楼在哪里?当然是在紫禁城内。

回头再说顺治皇帝的四皇子,其实这个皇子并没有死。曹玺的续弦夫人,康熙皇帝的教引保母孙氏大概就在和硕荣亲王被宣布死亡之后,便出宫嫁给了曹玺。而且,孙氏也因此有了一个儿子叫做曹宣。

曹寅不是孙氏所生,他便一直质疑孙氏所带来的这个兄弟。在《楝亭诗集》及其别裁集中,多次以诗欢叙他与曹宣的兄弟情谊。此处,特抄录几句:

骨肉谁兼笔墨欢!羡君兄弟信才难。与子坠地同胚胎,与子四十犹婴孩。

原本就不是一母同胞,哪来的“与子坠地同坯胎”呢?即便是“骨肉”,也不绝不会是双胞胎吧。

曹寅的谎言,其实就是“二十年来辨是谁”。《红楼梦》的故事中,写的其实就是历史真实,贾政并非贾母的儿子,正如曹寅不是孙氏的儿子一样。同样,贾宝玉不是王夫人的儿子,他是曹宣的儿子曹頫。

曹寅死后,康熙皇帝念及曹家旧情,便指定曹寅的儿子曹颙接替江宁织造。但是,曹颙也短命,曹寅这一脉就断了。康熙可怜曹家,就让曹頫过继到曹寅这一脉,接替了江宁织造之职。

关于曹宣的事情,周汝昌等很多学者已经做了非常详细的考证,此处就不多说了。列位看官若有兴趣,不妨去搜索一下“曹宣”或者“曹頫”这个词条吧。

书中的贾宝玉,其实就是顺治四皇子的后代。曹宣死后,曹頫并不知道自己的身世。于是,作者便通过警幻仙境的故事,交代了曹頫身世被揭秘,以金陵十二钗的判词、十二支“红楼梦曲”,演绎了曹頫的身世以及后来的遭遇。因而,金陵十二钗其实说的是一个人。

曹家败落,大概与“九子夺嫡”关系不大,而是暴露了曹頫的身世,泄露了皇家的丑闻,更是威胁了皇位的正统。

作者通过金陵十二钗的排序,以及书中的故事,顺序解读了这个流落在民间的皇室成员的悲惨遭遇。

“金陵十二钗”的排列顺序,有什么让人细思极恐的细节吗?

妙玉竟然排名第六,这才个是非常细思极恐的细节。她既不是贾府的千金,和宝玉也并没有过多厚密的交情,前八十回中她甚至她都没有多少戏份。

但是就是这样一个来历不明,出场很少女孩子,居然超越了迎春、惜春、王熙凤等人,排在了史湘云之后的第六位,她凭什么呢?

其实金陵十二钗的排序标准大概有这么几条:家世出身、容貌才华、与贾府家族命运的关联度,还有一条关键的决定性因素就是——和贾宝玉的关系远近和亲密度高低。

妙玉的容貌才华自然不低于黛玉、宝钗之下,但是她的来历出身和跟宝玉、贾府的关联好像并不太充分。

细细想来,八十回之后妙玉一定是做了一件非常重要的大事,很可能是跟贾府有关,跟宝玉有关。所以尽管她结局落得“风尘肮脏违心愿”的境遇,但是作者仍然把她排在了第六位。

妙玉出身高贵,是“出家版的黛玉”,神秘来历或与王子腾有关

妙玉,贾府大观园栊翠庵的带发修行的尼姑。

妙玉不是一般的尼姑,她本是一个大家闺秀,她的出身非常高贵。这一点仅看她清高绝俗的品格和那些贵不可言的古董茶具就可以证明,或许追根溯源起来,可能不在贾府之下。

妙玉的来历十分神秘,且来看一下《红楼梦》第十八回妙玉出场的一段文字,里面就有很多未解之谜:

又有林之孝家的来回:“……外有一个带发修行的,本是苏州人氏,祖上也是读书仕宦之家。因生了这位姑娘自小多病,买了许多替身儿皆不中用,足的这位姑娘亲自入了空门,方才好了,所以带发修行,今年才十八岁,法名妙玉。如今父母俱已亡故,身边只有两个老嬷嬷,一个小丫头伏侍。文墨也极通,经文也不用学了,模样儿又极好。

看看妙玉的简历是不是非常眼熟:姑苏人士,官宦之家,自幼多病,父母双亡,模样极好,文墨极通,而且心高气傲。和林黛玉的人设重合度极高,林黛玉小时候也有癞头和尚来化她出家,但是她父母不舍得,才罢了。

“妙玉”,谐音“庙玉”,不正是“庙里的黛玉”吗?妙玉是林黛玉的分身之一,她代表了出家修行版的黛玉,是林黛玉人生的另一种可能。

接着看妙玉的来历的其它奇诡之处:

因听见长安都中有观音遗迹并贝叶遗文,去岁随了师父上来,现在西门外牟尼院住着。他师父极精演先天神数,于去冬圆寂了。妙玉本欲扶灵回乡的,他师父临寂遗言,说他‘衣食起居不宜回乡,在此静居,后来自有你的结果’。所以他竟未回乡。”

按照《红楼梦》凡例提及书中的长安,实则为“中京”,天子之邦,也就是北京。

观音遗迹指观音像、观音禅院、观音塔等供奉观音的文化遗迹,贝叶遗文是指古印度人将写在贝多树的树叶上的佛经典籍。

按照林之孝家的说法,妙玉跟她师父来京城是为了学习参观的,考察结束就应该回到姑苏原籍去,但是不巧的是妙玉的师傅去年圆寂了。

圆寂这个词不是随便的僧尼可以用的,必须大圆满之人才可以使用。可见妙玉的师父不是一般人,她“极精演先天神数”,能预知妙玉的未来,这位先知的神尼告诉妙玉,不要回姑苏,在京城等着,自会有结果。

这个结果应该就是后来妙玉进贾府,入驻栊翠庵,在贾府的庇护下,着实过了几年神仙般的日子。

但事实上真的是这么简单,这么神奇吗?可能并不是。

首先是妙玉师傅的话就很奇怪:“衣食起居不宜回乡,在此静居,后来自有你的结果”。

衣食起居为什么不宜回乡?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草窝,一个娇生惯养的姑苏姑娘,跑到大北京呆着不走,光是干燥的气候就受不了啊!

然后就是邢岫烟后来说的话:“闻得他因不合时宜,权势不容,竟投到这里来”,这话实在蹊跷,一个年少的带发修行的女尼,居然会不合时宜,权势不容?

《红楼梦》虽然无朝代可考,当肯定不是《西游记》中的灭法国,看看馒头庵的姑子们活得是多么自在就知道了。

那么妙玉之所以“不合时宜,权势不容”,应该不是因为她尼姑的身份,只能和她的家族有关。林之孝家之前说了,她出身“姑苏读书仕宦之家”,再结合她请宝黛钗品茶的时候拿出来的那些连贾府都没有的古董茶具,可以推断她出身大富大贵之家。

她的父母双亡之后,她居然为权势所不容,很可能就是因为她的家族获罪了,她的父母也不是正常亡故。

妙玉因为自幼出家,所以被佛门师父庇护,得以躲过一劫,她的父母还提前转移了财产给她,其中就有那些珍贵的古董。

妙玉的师父受妙玉父母所托,带她前往京城寻求新的庇护,也就是说,他们不是来学习考察的,很可能是逃亡避难的。

妙玉的父母和她的师父要找的新的庇护是谁呢?很可能并不是贾府,而是四大家族中的王家,也就是如日中天的王子腾。

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妙玉进贾府,是王夫人请来的。林之孝家的介绍了和林黛玉高度雷同的妙玉之后,王夫人的反应非常奇怪。

王夫人不等回完,便说:“既这样,我们何不接了他来。”林之孝家的回道:“请他,他说:‘侯门公府,必以贵势压人,我再不去的。’”王夫人道:“他既是官宦小姐,自然骄傲些,就下个帖子请他何妨。”林之孝家的答应了出去,命书启相公写请帖去请妙玉。

王夫人明明那么讨厌林黛玉,但是却对妙玉格外热情,反常必有妖。更重要的是妙玉是元春省亲大典的计划外装备,本来买了小尼姑、小道姑已经够了,贾府是有家庙的,到时候请两个有资历的姑子来客串一把主持就得了。

但是偏偏半路杀出一个十分突出的妙玉来,莫名其料的,而且“经文也不用学了”,好像栊翠庵这个地方,就是专门为妙玉准备的一样。

那么为什么王夫人对妙玉这么热情宽容?很可能是王子腾的托付了,王子腾和妙玉的父亲很可能有不小的利益关联,妙玉的父母死后,王子腾不得不照应遗孤妙玉。

但是王子腾这个人非常狡猾,只要是潜在的威胁,他一概不想沾染,前有薛蟠,后有妙玉,他都不想让这些烫手山芋影响他的大好前程。

幸亏还有个“伏地魔”姊妹王夫人,贾府又在走下坡路,还要依仗王子腾,所以王子腾不想管的麻烦都一概丢给王夫人收留,贾府也不能拒绝。

赶巧了元春封妃省亲,把妙玉藏匿在贵妃娘娘的省亲别墅里,天下还有更安全的所在吗?这谁敢动?谁敢管?或许这正是妙玉师父说的“结果”,还是一个极好的“结果”。

妙玉和宝玉的关系到底是“神交的知己”还是“怀春思凡”?

关于妙玉和宝玉之间的感情,很多人认为妙玉是动了凡心,暗恋宝玉。其实就算妙玉对宝玉有好感,这又有什么不可以呢?

妙玉她虽然表面上看上去是个出家人,但实际上并不是她本人的的意愿,就像黛玉进贾府一样,都是长辈的选择。而且她出家之后,也是带发修行,依然过着千金小姐般的生活,身边又老嬷嬷和丫鬟伺候着。

只是和大观园的姑娘不同的地方,无非是她不能装扮娇美,不能穿红着绿,不用做针线活,而是要敲木鱼,念经坐禅。

除此之外,她和宝钗、黛玉、三春等人没什么不一样,都是花样年华的女子,都喜欢饮食抚琴,调香烹茶,和知己聚会吟诗做赋。

或许正是因为妙玉的出家显得不太正式,才是她“云空未必空”的根本原因。

妙玉虽然身在佛门,但是她也只是一个十几岁的女孩子,她也是有感情的。何况“气质美如兰,才华阜比仙”,虽然清高孤傲,超凡脱俗的个性让她不屑于流俗,但她又不甘心屈从命运的摆布,如此青灯古佛一辈子。

没有人愿意自己的生命一片黯淡,一眼就看到结局。只恨覆巢之下焉有完卵,妙玉在父母双亡之后,失去了家族和师父的保护,一个人孤苦伶仃,不得不面对这样悲剧的人生。

幸运的话就在栊翠庵里躲一辈子,不幸的话,可能连这份干净的立足之地都没有了。

妙玉是个聪明的人,既然自己的生命已经注定一片苍白,为什么不在尽可能的范围内留下一点色彩呢?妙玉生命中的那一点稀有又珍贵的色彩其实不仅有宝玉,还有黛玉。

我所理解的妙玉对宝玉的感情,并不是世俗的男女之情,而是近似于黛玉和宝玉之间灵魂呼应,他们三个玉儿其实都是一样的人,“为人孤僻,不合时宜,放诞诡僻”,其实是他们共同的写照。

这一份感情,宝玉懂得,黛玉也懂得,所以黛玉从没有吃妙玉的醋。就算妙玉说她是个俗人,又要拿自己的绿玉斗给宝玉吃茶,黛玉都不放在心上,或许因为妙玉和黛玉本就是一体的,所以黛玉懂得妙玉的心事。

其实黛玉又何尝不知道自己父母双亡,无人主张,体弱多病,和宝玉虽然知心,但恐怕不能长久,但那又如何呢?她依然愿意为了宝玉燃烧尽自己所有的生命的感情,只求为宝玉在这世上多留下一份理解和慰藉也是好的。

宝玉去栊翠庵乞红梅的时候,李纨命人好好跟着,黛玉更是深知妙玉的性格,忙拦说:“不必,有了人反不得了。”果然不仅宝玉求到了红梅来。

后面宝玉又去了一次栊翠庵,大概是说了大家以红梅花作诗的事情,妙玉因此很高兴,竟给所有的姑娘们都送了一枝梅花。

这一次是非常罕见的妙玉心情大好,行为主动的描写,虽然她身份受限不能亲自出来参与诗社,但是以赠送红梅的形式,也算参与到了大观园少男少女的风雅集会中来,大约能感受到她的一份热情。还有一次是第七十六回,妙玉忍不住出门来赏月,和湘云、黛玉一起论诗,还邀请二人去了栊翠庵。

黛玉这样清高骄傲的姑娘,面对妙玉也十分的谦虚礼让:

黛玉见他今日十分高兴,便笑道:“从来没见你这样高兴。我也不敢唐突请教,这还可以见教否?若不堪时,便就烧了;若或可政,即请改正改正。”

黛玉从没见妙玉作过诗,今见他高兴如此,忙说:“果然如此,我们的虽不好,亦可以带好了。”

湘云和黛玉这两位才女面对妙玉的才华和诗作更是赞不绝口:

黛玉湘云二人皆赞赏不已,说:“可见我们天天是舍近而求远。现有这样诗仙在此,却天天去纸上谈兵。”

在这一回里,作者不断写到妙玉的笑,黛玉也一直感受到妙玉“高兴如此”,可见这样和三五知己吟诗做赋、赏月观花的生活才是妙玉真正喜欢的生活状态,可见她和黛玉本就是一样的人,这才是她的“闺阁的本来面目”。

但是很可惜,妙玉已经身在佛门,这样的欢聚高兴的机会对她来说是十分奢侈的,不管是宝玉还是黛玉,都注定只能是她生命的过客,短暂的色彩,稀有温暖。

妙玉的结局到底是被强盗玷污掳走?还是给老头子做妾?

妙玉的身份非常神秘,但是她的结局按照曲词中写的是:

到头来,依旧是风尘肮脏违心愿。好一似,无瑕白玉遭泥陷,又何须,王孙公子叹无缘。

一块美玉,落在泥垢之中,美玉自然是指妙玉,所谓“风尘肮脏”却未必真的是沦落风尘做了烟花女子。

主要就是这一句“风尘肮脏违心愿”中的“风尘肮脏”原来是写作“风尘骯髒”,意思就不太一样了。

首先“风尘”除了指古代风月场所,还可以指旅途劳累、尘世漂泊等等。

按照古汉语的词义“骯髒”的义项更加丰富很多:不仅有高亢刚直的意思;卑鄙、丑恶的意思;还有被糟蹋、被恶心的意思。

按照妙玉的人设,卑鄙丑恶这个义项可以被直接剔除,那么只剩下“高亢刚直”和“被糟蹋,被恶心”两个意思。

红学家周汝昌先生就认为,应该理解为“高亢刚直”。这样理解下来就是:妙玉虽然后来离开贾府的庇护,不得不漂泊在令她恶心的俗世中,却依然保持了高洁不屈的品性挣扎生存。这是一种理解。

但是不能忽略还有重要的“违心愿”三个字,也就是说妙玉的结局是违背了她本人心愿的,她是一个高洁孤傲的人,流落俗世,与她一贯看不在眼中的俗人同流合污,也是确实违背了妙玉本来想要“清静”“孤洁”的心愿。

但是靖本一条脂批让妙玉的结局更加扑朔迷离起来:

靖本在妙玉奉茶一回的脂批:“他日瓜洲渡口……各示劝惩……红颜……枯骨……屈从”

文字虽然残缺模糊,但是我们依稀可以看出来,妙玉的结局应该不是高鹗续书中的被强盗玷污掳走,也可能不只是沦落俗世挣扎求生那么简单。

“瓜洲渡口”在南方扬州,而妙玉本来是在京中的贾府,很可能是她在贾府抄家之后,违背了师父的遗命,启程想要返回原籍,然后在瓜洲渡口这个地方,遭遇了不测。

“红颜”是指妙玉,那么“枯骨”也就是指年老的人,按照很多前辈的解读,很可能是妙玉为了不得已的原因,委身屈从了一把年纪的权贵人物。这个人有可能是妙玉当年躲避的权势,也有可能是贾府的敌人。

不管妙玉是为了自己求生,或者是为了救知己宝玉,屈从侍奉权贵,好像都可以说的过去。如果这位“枯骨”权贵因为妙玉的俯就,而放了宝玉一条生路,那么妙玉对宝玉人生的影响就非常大了,似乎也可以很好的解释妙玉为什么排在金陵十二钗第六位了。

其实还有一种可能,妙玉不是救了宝玉的人,她是让贾府败的更彻底的人。金陵十二钗与贾府家族命运的关联,其实是双向,比如比如迎春、巧姐都是被家族坑惨的人。

按照上面的思路,如果妙玉是犯官之后,贾府收留包庇她也是一项大罪。妙玉的出身越高贵,贾府的罪名就会越大。

不要忘记被宝玉要走,送给刘姥姥那个成窑五彩小盖钟,很可能还有后续。刘姥姥是庄户人家,这么珍贵的杯子肯定不会拿来喝茶,多半是收藏起来,或者拿出去换现钱。尤其是在救赎巧姐的时候,比起卖房子卖地,当然是卖杯子更合适了。

成窑五彩小盖钟,应该和前几年轰动收藏界拍了2.8亿的成窑五彩鸡缸杯一个来历,都是非常珍贵的。因为明朝成化时期前后只有23年,“五彩”虽然不如“斗彩”罕见,但是也非常难得,据《博物要览》记述:“成窑上品,无过五彩。”

所以,妙玉的这个“成窑五彩小盖钟”在明清两朝其实也都是上等珍品,非常值钱,如果刘姥姥拿去变卖很可能会让人沿着蛛丝马迹,得到妙玉藏匿在贾府的事情。

《红楼梦》至第八十回,甄家已经抄家,贾府已经快要走到了末路,贾府子孙骄奢淫逸,罪恶累累,不管那一项罪名被揭发出来,其它罪状无一例外都会暴露。

仅是私藏罪臣之女和帮助甄家藏匿家产两项罪名就够贾府倒大霉的,更别提还有贾赦私通外官、贾琏国孝家孝娶亲、贾珍与秦可卿乱伦等等。

或许妙玉无意中做了那个压垮贾府的最后一根稻草,她的身份被人揭发出来,直到导致贾府被查抄,牵连出一系列的罪名,摧枯拉朽,“忽喇喇似大厦倾”也未可知。

贾府抄家之后,妙玉自然也没什么好结果。一个孤苦无依的美貌姑娘,在古代根本难以独自生存。

或许妙玉会因为出家人的身份被赦免,但也只能流落到水月庵那样不堪的地方容身,智通那样的人怎么可能轻易浪费妙玉这样的美貌人品,肯定要想发设法,实现利益的最大化。或者妙玉也可能被迫直接流入烟花风月之地,成了一名风尘女子。

在这一种可能里面,不管是在水月庵还是在烟花巷,以妙玉高贵的出身,出众的美貌才华和她带发修行的身份,恐怕都难逃应酬王孙公子的命运。

这样却可以对应了曲词中:“好一似,无瑕白玉遭泥陷,又何须,王孙公子叹无缘”,与妙玉高傲孤洁的品性反差似乎更加鲜明强烈,“好一似,无瑕白玉遭泥陷”“可怜金玉质,终陷淖泥中。”

南山橘暖 / 文

我是南山橘暖,爱读书,爱读红楼梦。红楼梦解读见仁见智,如有歧误,敬请雅正。

“金陵十二钗”的排列顺序,有什么让人细思极恐的细节吗?

排列顺序,因当是细思极妙才对。而且对于初读红楼梦的人来说,理清了金陵十二钗与男主角贾宝玉的的各种关系,特别方便记忆[偷笑]

首先前四位

薛林并列,牡丹芙蓉相应争辉。一个是金玉良缘一个是木石前盟,与男主贾宝玉有最亲密的关系。

后面的元春探春,是贾宝玉的嫡姐和庶妹,都是做皇妃的,身份高贵,都为贾家的荣耀做出突出贡献。

中间四位

史湘云妙玉,都与男主贾宝玉有不一样交集纠葛。一个打打闹闹两小无猜,一个却是心心相印又君子之交淡如水。史湘云有金麒麟,妙玉名字带有玉,相当于另一种金玉之说吧。

迎春惜春是贾宝玉的族妹。虽然都是千金小姐金玉质,她们的遭遇却是见证了贾家这个名门望族的兴衰荣辱。

后四位是稍有争议的

首先是王熙凤母女,王熙凤算是贾宝玉的表姐却又是贾宝玉的堂嫂,王熙凤泼辣能干又心狠手辣,聪明过头可谓功过各半。她偶然对刘姥姥的恩情,为自己女儿巧姐积下阴德留余庆,巧姐之后化险为夷摆脱灾难。

贾宝玉嫂子李纨少年丧夫青春守寡,一生有如槁灰。好歹培养孩子贾兰长大有所成就。李纨是封建的牺牲品。李纨之后的秦可卿同样也是封建的牺牲品被迫害者,李纨被压抑人性,秦可卿却是主子男权淫乱的受害者,年少早夭迫害身死。与李纨形成一个鲜明的对比。

最有意思的是贾宝玉梦中太虚仙境里的妻子名叫可卿,兼有钗黛之美!与十二钗之首薛林呼应。可谓设计精妙。

“金陵十二钗”的排列顺序,有什么让人细思极恐的细节吗?

谢邀!任何解读与猜测都离不开文本,背离了原著就是掩耳盗铃。

金陵十二钗是指六朝古都的才女。十二位是六对的对比色。凤姐与李纨应该是第一对,她们是妯娌,也是芦雪亭即景联诗的首尾,凤姐的一夜北风紧,李纨的欲知今朝乐?凤姐永远不知道李纨今朝乐的凤冠霞帔,一个聪明反被聪明误,反误了卿卿性命,一个是竹篱茅舍自甘心。她们是十二钗中辈分最长的一对。秦可卿与巧姐是压轴的一对,她们是一个辈分的对比色,秦可卿淫殇天香楼,巧姐下嫁到村庄。一去一留,去的是世难容(焦大的辱骂),留的是留余庆。元迎探惜是四季的过渡色,她们是两死两生,应该共同排在三与五。而钗黛湘妙是主旋律,犹如黛玉教香菱学诗,一三五不认,二四六分明。她们排在第二与四,她们四个人都爱宝玉,都都有金玉题表(金麒麟与金锁),木石前盟,是共同的情敌。宝玉之名不仅含有宝钗的宝,同时也含有黛玉,妙玉,玉钏,玉官,蒋玉菡,甄宝玉的玉。所以说她们亦可是琢磨的玉,都有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志向,却长在深闺中,虽有占花名,何尝知道胭脂泪?芳官唱:翠凤毛翎扎帚驻,闲踏天门扫落花…说明十二钗就是将要雕零的落花,谁扫,谁葬,泪葬,水溶都是悲凉之雾。

红楼梦是一部小说,不是历史。十二钗是一个标志物,犹如历史的典故,作者运用自如,我们可以用搭积木去把玩每一个章节,也可以加深理解自我陶醉。但是不可以超出原著作者的意愿去论资排辈,否则若曹公泉下有知,会笑我等太痴,不解梦其中味,净剩荒唐言。

“金陵十二钗”的排列顺序,有什么让人细思极恐的细节吗?

我是小蓝星,很高兴回答有关《红楼梦》的问题。

金陵十二钗,对应十二位女性角色,她们性格色彩鲜明,人物形象活灵活现,或活泼,或睿智,或乖巧,或伶俐,或高傲,或豁达或博学,或拙巧。栩栩如生,跃然纸上。这十二位女性朋友位列小说《红楼梦》的正册之中,她们依照顺序排列,依次为林黛玉、薛宝钗、贾元春、贾探春、史湘云、妙玉、贾迎春、贾惜春、王熙凤、巧姐、李纨、秦可卿。

作者曹雪芹在创造十二位人物后,又分别给她们配上一幅画和一副对应的判词,落笔之前,作者已经早早规划好了她们的人生成长轨迹和命运的归属。虽说世事难料,一些人的命运已经落入了别人的掌握之中。

图片选自网络,如有侵权,敬请删除。谢谢!

综上所述,“金陵十二钗”的排列顺序,有一些使人细思极恐的细节,在封建社会,男权至上,她们作为男性的附庸或玩物,最终的结局一般都很凄惨,让人不寒而栗。是小说作者刻意未知,还是世事本就如此安排,因果循环往复,让人可悲可叹。

图片选自网络,如有侵权,敬请删除。谢谢!

你怎么看呢?

我是小蓝星,每天在悟空问答上分享一些个人的生活情感经历,欢迎大家的关注。

欢迎大家留言讨论。

谢谢!

“金陵十二钗”的排列顺序,有什么让人细思极恐的细节吗?

“金陵十二钗”的排序,毫无章法的背后,充满奥妙。

意在“使闺阁昭传”的《红楼梦》,书中女儿多达数十人,无论身份之贵贱,年纪之大小,在作者生花笔触下,无不栩栩如生,如跃纸上。

在这些女儿中,作者将他认为最重要的十二位,列在了薄命司的正册,谓之“金陵十二钗”。而这个排序之根据,历来也为众多读者所不解。

在薄命司正册之中,林黛玉和薛宝钗共用一首判词,贾元春与贾探春紧随其后,接着却是史湘云和妙玉横插一脚,占在迎春和惜春的前头。风光无限的王熙凤和巧姐跟在迎春、惜春后面,再最后,是李纨和秦可卿。为了直观一点,我们直接列出这个排序:

林黛玉、薛宝钗(并列第一)

贾元春

贾探春

史湘云

妙玉

贾迎春

贾惜春

王熙凤

巧姐

李纨

秦可卿

这不免让人疑惑,作者在为这些女儿排序时,究竟根据的是什么?

有人说是按与贾宝玉的亲疏关系,然而作为贾宝玉的性启蒙对象,秦可卿和贾宝玉的关系,显然在李纨和巧姐之上,而作为可以共乘马车的表姐弟和叔嫂,王熙凤与贾宝玉的关系亦是惜春、迎春这些无法比肩的。

有称是按角色重要程度而排的,但算起来,书中人物除了贾宝玉、林黛玉和薛宝钗三位,占据篇幅最多者,莫过于王熙凤了,如何却排在妙玉、惜春等人之后呢?

还有称按身世根基、已婚未嫁等来区分的,可都不值一驳。

所以,这份排序,若要找出单一的根据来,大概是没有的。值得一提的是,这种表面毫无章法的排序背后,隐藏不少奥妙。

林黛玉和薛宝钗,果真并列第一?

薄命司的第一首判词,关于薛宝钗的是第一句和第四句,关于林黛玉的是第二句和第三句,为了让钗粉和黛粉打起来,作者真是费尽了心思。这种平衡本事,放在现在妥妥的公关大神。

可是,判词中分不出前后轻重的林黛玉和薛宝钗,在书中真的不分轩轾吗?作者用另外两个人的判词,露出了答案。这俩人就是晴雯和袭人。

晴为黛影,袭为钗副,这是众多红学爱好者的共识。晴雯外形性情与林黛玉如出一辙,袭人则因性格城府被薛宝钗所赏识。

所以,一定程度上,晴雯代表林黛玉。而袭人则暗指薛宝钗。

然而,在薄命司中,她们的判词却明确分出前后,晴雯在又副册的第一位,袭人则屈居第二。

所以,后来花袭人和贾宝玉放言:“她也越不过我次序去”是真打脸。也由此可见,作者心中,与晴雯相类的林黛玉,是要排在薛宝钗之上的。

晴雯判词第一个被翻出,她成了大观园第一位殒命的女儿

贾宝玉进入薄命司后,拿出的第一本册子。就是又副册,一翻开便是晴雯的判词,上面一幅画满纸乌云浊雾。

绣春囊事件后,王夫人血洗怡红院,病中的她被撵出园子,最终香消玉殒。大观园一众女儿终将风流云散,但开头的却是晴雯,不能不让人联想到当初贾宝玉第一个翻到的薄命司册子,初映眼帘的那幅画。

妙玉的乱入

如果我们留心,会发现金陵十二钗中,除了妙玉,其他人都与四大家族有血缘或者姻亲关系,贾家四春、巧姐自不必说,王熙凤、李纨和秦可卿、薛宝钗是贾府的儿媳妇,林黛玉是贾府的外孙女,外加是贾宝玉情牵意萦的对象。史湘云是四大家族之史家女儿,看来看去,就是不知道妙玉的身份。

除此之外,就前八十回来看,在这群人中,妙玉的“戏份”也实在少得可怜,可她为何能进入金陵十二钗?所以我们可以推测,佚稿中的妙玉,必然与贾府发生非常紧密的联系,或者为贾府作出非常重要的付出。而这种付出或许还会与其“陷泥淖”有关,不然,一个重度洁癖患者和自恋狂,根本没理由压倒王熙凤李纨等人,排在了金陵十二钗。

香菱与秦可卿的联系

出身一方望族的香菱,在薄命司中排在副册首位。而熟悉文本的朋友都知道,香菱“有东府蓉大奶奶的品格”,就是长得像。

这两个长得像的女儿,一个排在正册之末,一个在副册之首,也就是紧跟着的。而诡异的是,她俩竟然患上了同一种病症——经血之疾。

香菱得的是干血症,根据其判词及多出线索我们可以肯定她最终因此症而死。巧的是秦可卿也是净月延月不来,急坏了公婆。

她们的共同点还有,丈夫都是浪荡子。

当然,除此之外,还会有很多我们暂时察觉不到的奥妙,这里也就列举几个抛砖引玉,有更多看法的欢迎评论区讨论。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