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少不读水浒”,有道理吗?
这句话一点都没有道理,很多人都是在很小的时候就读《水浒传》了,又有几个人学梁山好汉卖人肉馒头,当街杀人,做黑道劫匪了?反之,未必作奸犯科之人都是些精读《水浒传》之人吧。“少不读水浒”,实在是有点矫情。
而且,“少不读水浒”这句话,也是不懂《水浒传》的外行话。若是读懂了《水浒传》,这句话大概也就不存在了。
《水浒传》是一部英雄主义的史诗施耐庵的《水浒传》到底写了些什么,五百年来无人读懂。所有解读《水浒传》的,都是把续书《征四寇》当做《水浒传》来看待,根本就没有丝毫顾及前七十回书的伏线,反倒以恶意文人的反转、攻击施耐庵的原著,颠覆了原著精神及其深刻而堪称伟大的寓意,继续歪曲这部名著。
前七十回书中,隐藏了梁山好汉在外寇入侵、国难当头之际慷慨赴义,“替天行道,保境安民”的大伏笔。梁山好汉必定要成为抗金英雄,在北宋王朝灭亡之际,同仇敌忾,战斗在抗金前线,与照夜玉狮子的原主人“金二”王子斡离不相抗争。
九天玄女庙的故事明确告诉我们,《水浒传》将写到靖康之难以后,“二龙戏水”这个历史时期。“二龙戏水”说的就是宋徽宗、宋钦宗的坐井观天,宋江被推下石桥,隐伏了宋江参与了这段历史。
梁山两次攻打曾头市,就是他们“保境安民”英雄故事的预写或者伏笔,原本是来“扰乱大宋乾坤”,让一朝皇帝寝食难安的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在国难当头时放弃了梁山主张,转而抗击金兵,保家卫国,保境安民,是抗金英雄。
书中写道,因为五代战乱,赵匡胤以“天道循环”下界,“替天行道”,结束了五代历史,迎来了天下太平。那时,“五谷丰登,万民乐业,路不拾遗,户不夜闭”,百姓受了些快乐。但是,却又乐极生悲,瘟疫盛行,妖魔当道,百姓受缧世之厄。
梁山好汉是道家紫府的星煞,在“五雷天罡正法”的引领下,如赵匡胤般降妖除魔,也是为了“天下太平”。宋江在梁山大聚义时,说了一番话,其中就讲到了梁山的主张:
众当竭力捐躯,尽忠报国,死而后已。……但愿共存忠义于心,同着功勋于国。替天行道,保境安民。
国难当头,杀敌报国,保境安民,不是英雄难道还是投降派?否则,岳飞又怎么讲?书中的杨志先在种师中手下充当先锋敢死队队长,与金国王子斡离不大战于杀熊岭。杨志因战功得到宋钦宗的激赏升官,又拨到刘韐的帐下继续抗金。这个时候,岳飞早就是刘韐手下“敢战士”的分队长了(宣和四年,1122年时岳飞应募加入刘韐的军队)。
梁山好汉抗金,是有历史记载的。如此英雄故事,竟然被续书恶意砍掉,却又被五百年来所误读。
《水浒传》中,“替天行道”经历过两个阶段,九天玄女要宋江“替天行道,辅国安民”。但是,宋江绝不辅佐宋徽宗这个亡国之君,一而再再而三的起兵攻打朝廷州府,打死宋徽宗的国舅慕容知府。
执行张天师看管妖魔,放走妖魔,引领妖魔“还道”的罗真人得知梁山“替天行道”的情况,心中甚是欢喜,嘱咐公孙胜要宋江“替天行道,保国安民”。只保国不辅君,宋江肯定不会做投降派,绝不会向宋徽宗屈膝乞降。
而当梁山聚齐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三年之后便“兵马来临”,宋江和他的弟兄们改弦更张,杀向抗金战场。
北宋末年,社会矛盾发生根本转变,抵御外寇入侵,保境安民成了主要矛盾。施耐庵站在历史和民族利益的高度,刻画了一群抗金英雄,彰显了作者超越“天道”的家国情怀。施耐庵笔下的“天道”,其实就是“上合天心,下合地理,中合人和”,这是一种超越时空的人文主义精神,是“天道人心”的形象表述。
施耐庵的作品是一部充满人文精神与家国情怀的英雄史诗,这样的《水浒传》为何少不能读呢?
施耐庵谴责了“妖魔”行为其实,梁山好汉并不是真正的妖魔,他们上应天星,是上界的神仙,怎么能是妖魔呢?但是,他们从龙虎山地窖中出世时,确实又是妖魔。因而,在江湖上干了许多妖魔的勾当,这些妖魔勾当确实有点“少儿不宜”。
然而,施耐庵所写的故事,都是在隐喻真实的历史,所隐喻的人物,才是真正的妖魔。
比如,杜迁这个人物,说的就是北宋历史上一次违背“天道循环”的一次皇位更替。因为杜太后的“金匮之盟”,改变了北宋皇位传承世系,皇权落到了赵光义这一支系。而赵光义又不履行哪怕是造假的“金匮之盟”,在赵恒(宋真宗)这代并没有把皇位传回到太祖系,而且,还涉嫌逼死了原本就应当做皇帝的赵德昭。
于是,宋真宗便“误走”了妖魔。书中以“三月初三”,以及九天玄女殿中的三杯仙酒、三枚仙枣以及天书的尺寸,对应“三月初三”,隐喻的就是宋真宗。这一天是真武大帝的诞辰,宋真宗最先在北宋时期加封真武真君,他的庙号便与此有关。
施耐庵明写宋仁宗,实喻宋真宗,而故意放走妖魔的张天师,却是来自宋徽宗时期的虚靖先生。
宋徽宗也是一个妖魔,他的继位,同样是一位皇太后所为。这一次令北宋亡国的皇位更迭,同样以“王轮”、“朝改”、断送大“宋江”山这几个梁山寨主来隐喻。因而,梁山好汉所有的“妖魔”行为,都是那些误国、亡国的皇帝们干的,梁山好汉却是奉“天道循环”之命,来“替天行道”的。说得通俗一点,梁山好汉就是要革这些妖魔皇帝的命。
《水浒传》以大量的隐喻,揭露了那些妖魔皇帝的恶劣行为,这些妖魔搞乱了世道,破坏了“天下太平”的天道,百姓受苦,盗贼蜂拥。
施耐庵写北宋的妖魔,倒还在其次,最主要的是讽喻朱元璋误走的妖魔,也就是“孙立”。这次皇位传承也是违背“天道循环”礼律,从而导致靖难之役,天下陷于战火的妖魔行为。
书中的扈三娘在父亲被杀之后,依然嫁给了王英,董平杀了程万里,却把他的女儿抢过来做老婆。这样令人不可思议的妖魔行为,隐喻的是朱棣两个岳父的被杀,也就是徐达之死(这件事另外再解读,书中有很多次隐写了徐达之死),以及张玉战死在了《水浒传》中的东昌府。
“妖魔”不是梁山好汉,而是以梁山好汉来隐写历史真实。透过文本看真相,如此,还能说少不读水浒吗?
正确解读《水浒传》更有助于少读水浒以续书说水浒,肯定是错误的,其中的“阴谋论”误导了古往今来的读者。“水浒阴谋论”认为,梁山好汉排座次是宋江搞的鬼,伪造了决定大排名的石碣。这样解读,还真可以说“少不读水浒”。
说梁山大排名充满了阴谋,梁山好汉拉帮结派,宋江打压这个,拉拢那个,搞得梁山乌烟瘴气。如此,就难免误导少读水浒者不信任他人,更不信任老板,也学着那些解读的腔调,信奉厚黑学。
梁山好汉大排名,是施耐庵最煞费苦心的杰作,他是以道教传说中的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给每个梁山好汉量身打造的坐席,是一次“天地显罡煞之精,人境合杰灵之美”大团圆。
梁山好汉一出场,施耐庵就为他们私人订制了一个绰号,并以这个绰号编织各自不同的故事。在大排名时,绰号与星号在意义以及寓意上基本对应星号,星号在哪个位置,好汉就在相应的交椅上就坐。也就是说,梁山好汉的排名总规则是人物对应绰号,绰号对应星号,星号决定排名。
比如,金毛犬段景住,对应的是地狗星,狗难道不就是犬吗。因为段景住长得像金毛犬,所以他才得了这样一个绰号,等于是这个人物一亮相,就领到了一张大排名的入场券,然后对号入座。
难道,段景住的长相是宋江化妆的?段景住的绰号是宋江起的?金毛犬的故事是宋江编的。以“阴谋论”解读《水浒传》流行了几百年,是该终结的时候了。
梁山好汉不存在争坐席,宋江更不存在搞阴谋诡计,这样解读,有什么不能读的,无论老少都可以读。否则,就真的教坏了青少年,似乎也有可能让他们极端的个人主义,与别人争夺地位,防备他人抢占了自己的座次。
林冲杀王伦,绝对不是正义的行为,林冲也不是隐忍的好汉。有人竟然说林冲是中国人的典型,民族的底线,难道咱们要让少读水浒者都学习林冲休妻卖友杀老板?试图滥杀无辜取投名状?
林冲杀王伦,也是妖魔行为,因为“杜迁”,王伦则必死,说的还是北宋因搞乱了帝系传承而招致的亡国之祸。王伦之后是晁盖,晁盖之后是宋江,北宋的亡国历史就浓缩在这四任寨主身上。
为了歪曲宋江,不惜故意忽略书中的细节,往歪了读水浒。镇关西明明就是鲁达,鲁提辖自己都说他自己“不枉了叫做镇关西”,那么多有学问的人为何偏要歪解这句话呢?
鲁达说自己曾经做过“关西五路廉访使”,这个官职确实有,是宋徽宗从“走马承受公事”改过来的。因为任职的官员仗着向皇帝奏报边事的特权,无端干预边境守将,欺压官员,鱼肉百姓,就是“镇关西”的代名词。
历史上,童贯曾任“审关西五路事宜”,是隐藏的“镇关西”。鲁达的故事与后来的曾头市故事,其实就隐藏着导致北宋迅速灭亡的“宋金海上之盟”,当然是妖魔行为了。如果我们把镇关西打死郑屠解读为英雄好汉所为,那就真的误导了青少年。
《水浒传》中有历史,如果我们负责任的正确解读,反倒更适合“少读水浒”了。既阅读了小说,培养了英雄气概、家国情怀,又学习了历史,为何“少不读水浒”呢?
《水浒传》博大精深,书中涉及了宗教、人文、历史、民俗等等诸多方面的知识。而且,其写作手法令人叹为观止。隐喻、借喻、拆字、生肖喻人、饮食暗藏历史人物,移花接木,……不一而足。读懂《水浒传》对于提高写作水平,也是大有帮助。
一篇短文,不可能讲尽《水浒传》的好处。总而言之,《水浒传》是一部涉猎极广,知识含量极其丰富的英雄主义史诗。开卷有益,任何人都可以从中得到属于自己的收获,为何“少不读水浒”呢?
有人说“少不读水浒”,有道理吗?
大家好,我是晨曦小荷,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有人说“少不读水浒”,有道理吗?
有道理,非常有道理。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先纠正一下,俗语说的是:老不看三国,少不看红楼。
为什么少不读水浒?因为少年人正是三观形成的时期,所以最好接触和树立正确的三观(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水浒》里有不少毒药,从全篇来看并不是十分适合少年人阅读。水浒里的正能量我就不阐述了,这不是本篇的要点。就着重说下水浒的不当之处吧。
一、崇尚暴力、滥杀无辜,比古惑仔还要古惑仔,这不符合现代法治建设;
二、江湖险恶、人心歹毒,里面有很多害人的桥段和着法,有教唆的意味;
三、宣传封建哥们义气、不事生产、专意破坏;
四、宣传享乐主义,比如大碗喝酒大块吃肉,没有造福社会的心胸;
五、向封建势力投降、妥协,没有坚定的信仰;
六、丑化妇女,搞大男子主义;
七、宣传封建迷信;
八、宿命论甚嚣尘上,结局悲哀,没有积极的处世态度。
还有很多,总之里面有毒的成分太多,没有人生经历的少年很容易被毒倒,不利于少年的正确的三观树立。所以我认为“少不读水浒”有道理,有那么多好书可看,非要读有毒的书吗?长大了再看不迟!有免疫力了再看不迟!
一家之言,多有偏颇,原创不易,期待大家的完阅、关注、转发、评论,谢谢!想看作者更多的文章请点击@晨曦小荷
有人说“少不读水浒”,有道理吗?
应该是老不看三国,少不看西游。
有人说“少不读水浒”,有道理吗?
有人说“少不读水浒”,有道理。
小说《水浒传》,毫无理由杀人害命的内容,不适于年少的人阅读。“少不读水浒”有道理。李逵动辄手持双斧排头砍去,乃至把四岁的孩子一斧头劈成两半;张横在渡船上请人吃“滚刀面和馄饨”,或把人一刀两断,或把人扔到江里淹死;孙二娘把歇宿客人做成人肉馒头,把胖子作黄牛肉卖,把瘦子作水牛肉卖;杨志打翻一个泼皮牛二,并不费力,但却是失手一刀杀了;宋江、花荣把青州城外数百人家烧成一片瓦砾场,死人无数… …
即便是“该出手时就出手”的鲁智深、武松也有胡乱杀人的情况。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未免下手太狠;武松杀张都监全家一十三口,那些丫鬟仆役并非人人该死。
人的思想观念,受外界客观环境影响,也受书本影响。小说《水浒传》写得精彩,有吸引力。其中人物的不正当做法,会被不谙世事的年少读者效法。
人在年少时,血气方刚,大多好勇斗狠,快意恩仇。一首《好汉歌》“该出手时就出手”,青少年几乎人人会唱。不仅仅是因为歌词和曲子好,而是因为那种作法激起了他们内心的共鸣,认可了“该出手时就出手”作法的正确性。
《水浒传》里那些血腥的东西比比皆是,年少读者不会冷静思索那些血腥作法是否应该,不会思索那是当时一定社会环境的产物。实际上即使在当时环境下,那种极端做法的正确性也有待商榷。
《水浒传》容易诱导年少读者走上杀人害命的邪路。所以“少不读水浒”有道理。
小说《水浒传》里的“要当官,杀人放火受招安”的思想,对年少的人会产生不良影响。“少不读水浒”有道理。整部《水浒传》,核心的内容是武力反抗贪官,是宋江、吴用所倡导的杀人放火,引起朝廷重视,然后接受朝廷招安,封妻荫子,光耀门楣。
反抗贪官污吏鱼肉百姓,固然不错。但凡事“义”字当头,啸聚江湖,“替天行道”,以杀人放火为手段,逼朝廷就范,以达到个人升官发财,光耀门楣的目的。明显是不正确的。甚至就是胡闹。
在宋江起义时代,官逼民反,贪官污吏的腐败和朝廷的苛政,导致无路可走的百姓高举义旗,揭竿而起,反抗黑暗统治。是无可厚非的。
但以反贪官的名目,纠集江湖人士,逼迫朝廷官员落草为寇,然后以兵强马壮为筹码,走终南捷径。明显误导年少读者,作法殊不足取。
一个黑暗统治的朝廷,贪官污吏横行不法,民不聊生。历朝历代,有改良人士制定新政的做法。有清正廉明者,清君侧为民做主的做法。有揭竿而起推翻黑暗统治政权的做法。
《水浒传》“杀人放火受诏安”的做法,形同儿戏,但很容易被年少读者接受。所以,“少不读水浒”有道理。
小说《水浒传》的“不义之财取之无碍”的吃大户和掳掠百姓、掳掠州府的作法,也是很难被年少读者正确理解的。“少不读水浒”有道理。梁山好汉掳掠州府,抢劫百姓财物,以保证“大碗喝酒大块吃肉”,是明显错误的。
“三打祝家庄”,宋江说得很清楚,打下祝家庄,够山寨吃个三年五年。
祝家庄是地方百姓的村庄,并不是官府的仓库。凭什么打下祝家庄,杀了地方百姓,还得抢了他的粮食财物?这其实就是强盗行径!
梁山好汉打下青州府,掳掠官府,其实,粮食财物也是青州百姓的。与掳掠祝家庄并无区别。
年少读者能不能懂得这个道理很难说。
晁盖等人“智取生辰纲”,抢夺的是梁中书的不义之财。反映了以晁盖为首的英雄豪杰,反抗以蔡京和梁中书为代表的贪官污吏上下勾连,鱼肉百姓的正义作法,是《水浒传》最闪光的地方,是小说《水浒传》官逼民反的理论基础。
但是,何谓不义之财,年少读者可能把宋江的掳掠百姓、掳掠州府,与晁盖等人的智取生辰纲混为一谈。
智取生辰纲只有一次,掳掠州府和百姓,则是梁山泊生存的依靠。
《水浒传》里梁山好汉的这种做法,也是会误导年少读者不劳而获的。所以,“少不读水浒”有道理。
有人说“少不读水浒”,有道理吗?
少不读水浒没道理,无非就一本书一个人的品质性格大部分是遗传下来的,不可能看完水浒就去占山为王,拉派结帮,我13岁看的水浒传到现在几十年也没和别人打过架,受了委屈也是自己找乐子解,倒也生活得很开心。
有人说“少不读水浒”,有道理吗?
“少不读水浒“,这个话我不完全赞同。
类似这句话的,还有“老不走广,少不入川”,还有“老不读三国,少不读西游”,你认为这些话都对吗?你真的认为一个人要去到哪里,要读哪些书,还有这么一个禁忌吗?
我认为人要放自在一点,包括青少年,不要给自己找来这么多的拘束。古话说得好,清者自清,浊者自浊。一个人现在怎么样,将来成不成器,在乎自己。
《水浒传》是四大名著,凡是列入这个名单的,都是有关部门审批、经过时间历练的,可以说是雅俗共赏,老少咸宜。不比那些黄赌毒,它们才是洪水猛兽。
老实说,我读四大名著,都是从很小就开始了。那个时候在乡下老家,没有书读啊,我就每天晚上到村子里的一个算命先生家里去,给他读《水浒传》,记得当时好多字都认不来。
他是个盲人,靠算命说书维持生计。我每天晚上给他念的书,他记忆力真好,第二天就能到别个村子去讲出来。我们那当时叫做评书,或打鼓说书。
这样下来我给他念了不少书,不只是三国、水浒、西游,后来说唐、说岳、封神榜、杨家将等记得都念过。
我那个时候特别喜欢三国、水浒,也喜欢里面的诗词。那宋江浔阳楼喝了酒写的诗,我都能够背诵下来。记得小学课本里有黄巢写的诗,“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是不是和这个有关。
水浒的主题是官逼民反,宋江也是出于无奈。年过三十,不但一事无成,还刺配江州,他正好喝了酒,就把自己的心迹暴露了出来。
实际上他开始并没有想到造反,心在山东身在吴,飘蓬江海谩嗟吁。他时若遂凌云志,敢笑黄巢不丈夫。这几句诗不过就是酒后狂言,发发不得志的牢骚而已,只是在黄文炳这些官迷眼里,正好成了宋江谋反的把柄。
我还喜欢水浒里面的人物,作者施耐庵对他们刻画得极好,个个栩栩如生。宋江、武松、李逵,这些都是年少时就崇拜的英雄。
水浒好看,还在于它的故事性强,小战不断,大场面也不少。三打祝家庄,二打曾头市,真是惊心动魄。
可惜最后招安了,去打方腊。起义军打起义军,这是怎么回事?战死的,朝廷害死的,散伙的,最后水泊梁山一百零八将,还剩下多少呢?这也是一个悲剧,轰轰烈烈的宋江方腊起义,就这样被统治者利用了。
说到这里,已经很啰嗦了。但我的观点是,不怎么赞成问题里所提出的“少不看水浒。水浒、包括四大名著,没有什么妨碍的,青少年都可以看,而且看得越早,记得也越牢。
古人说得好,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开卷有益。早让他们接触中华民族的优良文化,开阔他们的视野,提高他们辨别精华糟粕的能力,这是好事。如果大人们有些担心,做好引导就是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