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传中乐善好施的人多,但为何偏偏宋江被称为“及时雨”?
《水浒传》中的确有“乐善好施”之人,比如宋江、托塔天王晁盖、智真长老、赵员外、黄文炳的哥哥黄文烨,以及花和尚鲁智深、行者武松,等等。不过,书中写到这些人物时,更多的是用“仗义疏财”这个词,极少用到“乐善好施”。因而,仗义疏财者,并不一定就是乐善好施。从这样的概念来讲,《水浒传》中乐善好施的人固然很多,但却只有宋江能够以“及时雨”这个绰号驰名江湖。
而且,宋江的乐善好施只是其仗义疏财的一部分,“及时雨”的绰号并非仅凭“乐善好施”而得。仗义疏财者不一定乐善好施,乐善好施者,不一定就称得上仗义疏财。那么,与《水浒传》诸多乐善好施的好汉相比,宋江为何就能够独占“及时雨”这个绰号呢?
智真长老与赵员外到底谁是乐善好施者赵员外准备把鲁达送上五台山出家避难,征求鲁提辖意见时,赵员外说:“我祖上曾舍钱在寺里,是本寺的施主檀越。”檀越,就是施主,赵员外施舍僧寺,确实也是乐善好施之人。
为帮助金翠莲父女报答鲁达乐善好施之恩,赵员外承办了鲁达出家的一应开销,仅度牒一样,也是花了大价钱的。北宋时期修行之人想要出家为僧,必须有官府颁发的度牒,也就是《水浒传》中说的“五花度牒”。
自宋神宗以来,度牒就变成了皇帝奖励新法推行、以及对地方官员作为募集善款以及政绩奖励的一种几乎等同与硬通货的凭据。因而,民间需要出家的人,就得花大价钱去买度牒了。据记载,北宋时期,一张度牒能卖到600贯以上。而且,基本上是官府的明码标价。
从书中看,赵员外买度牒涉嫌私下交易,其价码肯定不会低于官府。
度牒价值不菲,出家所需的所有装备,也是赵员外出银子买来原材料,在寺里加工了僧鞋、僧衣、僧帽、袈裟、拜具,这些物件估计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从鲁达出家这个细节看,赵员外确实是一个仗义疏财乐善好施之人,不仅是五台山文殊院的檀越,还为一个日后得了正果的和尚如此慷慨的赠予,《水浒传》中也是数得着的一个大善人了。
赵员外如此乐善好施,为何就不配“及时雨”这个称号呢?救人危难之中,赵员外这场雨下得多及时啊。
但是,从后来的故事中可知,赵员外才是大闹五台山的幕后指使。鲁智深做了和尚,赵员外经常送酒送肉上山。只隔了几天不送,鲁智深口中便淡出鸟来,引发了第一次大闹五台山。
第二次下山,施耐庵写得更明白,就是“父子客店”间壁的“待诏”,与市稍酒店的庄家促使了鲁智深第二次大闹五台山文殊院。“待诏”是皇帝身边的人,手艺人应当叫“待招”。待诏说,禅杖六十二斤,其实隐喻的是自嘉佑三年(1058年)到鲁智深大闹五台山时,总共经历了六十二年。这一年正是宋徽宗宣和元年(1119年)。
宣和元年正月,宋徽宗下“革佛诏”革佛。所以,“待诏”间壁的“父子客店”,却是隐射赵宋两代官家的。“庄家”便是坐庄之人,这个很有点隐喻的坐庄之人让鲁智深吃了狗肉,鲁智深还拿着一只狗腿大闹五台山。这一次闹得更凶,打坏山门、毁坏金刚、亵渎选佛场,殴伤僧众。
六十二斤禅杖说的是时间,而“狗肉”、“狗腿”则抨击的是宋徽宗。生于元丰五年(1082年)的宋徽宗,就是属狗的——“革佛诏”的历史尽入书中。
第一次大闹五台山,智真长老看在赵员外的面子上忍了。花和尚再次行凶,智真长老便修书一封,要赵员外赔偿。而且,交代下书人必须等赵员外回信。赵员外接到书信,“好生不然”,但却没有办法,只得重修文殊院。
赵员外破坏佛家道场,如此乐善好施,原本是施耐庵隐藏在文本中的另类故事。因而,赵员外肯定不会享受“及时雨”的这个绰号。
其实,与赵员外恰好相反的,正是智真长老。这位五台山住持方丈不仅“破格”收录了落难中的“天孤星”,五台山偌大的产业不知养活了多少人。若讲《水浒传》中最大的乐善好施者,非智真长老莫属。
但是,从施耐庵的文本架构中来解读,智真长老也不能被称为“及时雨”。为何?
晁盖柴进乐善好施吗智真长老与赵员外是一对矛盾,施耐庵籍此反映北宋徽宗时期的宗教历史。而梁山故事,却讲的是道家“妖魔”的聚义,“及时雨”这个称号就是为梁山大聚义而专门设计的。
本节所要讲的托塔天王晁盖,也是施耐庵在《水浒传》中的一个宗教符码。托塔天王即毗沙门天王,北方多闻天王,佛教四大护法天王之一。施耐庵的这一设计,大致依据的是《宋江三十六人画赞》:铁天王晁盖:“毗沙天人,澄紫金躯。顽铁铸汝,亦出烘炉”。
《水浒传》中的晁盖,也是一个“仗义疏财”的好汉,书中写道:
祖是本县本乡富户,平生仗义疏财,专爱结识天下好汉,但有人来投奔他的,不论好歹,便留在庄上住。若要去时,又将银两赍助他起身。
晁盖仗义疏财,结识的是天下好汉,前来投奔他的,不问出身都予以收留。而且,离开时,也赠予银子。
晁盖所作所为,沧州道上的柴大官人与之十分相似。不过,柴进的仗义疏财,又比晁盖多了一个条件。施耐庵说,柴进专门收留、馈赠过往配军,周济那些犯了弥天大罪之人,以及梁山上落草的强人。柴进原本不一定是如此仗义疏财、乐善好施的,大概是因为杜千上了梁山,柴进才如此行为,有明显的谋反嫌疑。
武松在柴进家受冷落,柴进说是武松经常酗酒打人,庄内的人都不喜欢他。其实,柴进没有讲真话,假如柴大官人厚待武松,谁人敢说个“不”字。因为武松并没有犯下弥天大罪,只是失手打晕了本处机密。假如是打死这样一个机要部门的官吏,清河县肯定会下海捕文书捉拿武松。但是,因为本处机密并没有死,武松也就没有受到通缉。
宋江到柴进庄上时,郓城县是有海捕文书的。《水浒传》的海捕文书传递的速度还真不慢,范围也比较大,鲁达在渭州城(甘肃平凉)打死了人,一个月内,海捕文书、画影图形就到了雁门县。
所以,柴进并没有见到捉拿武松的海捕文书、画影图形,此人并没有犯下大罪。因而,武松便不在柴进的资助范围之内,柴大官人便慢待了一身本事的武二郎。
柴进为何只对配军与犯下弥天大罪之人仗义疏财、乐善好施呢?这个疑问绿野老道在其他文章中早就多次写到,其原因就是为自己制造舆论,以恢复其皇室正统身份。按照后周皇位的传承看,柴进本应当叫“郭进”。
赵匡胤为使自己得国合法,便恢复了柴氏本姓,柴进的皇室身份便打了打折扣。柴进因此心怀反志,也就可想而知了。
晁盖、柴进的乐善好施是有条件的,一个只对投奔他的人仗义疏财,另一个则更加出于个人目的,选择性的仗义疏财乐善好施。晁盖、柴进资助他人都不是普惠制的。这两人虽然在某种程度上也有“及时雨”的风范,但做得却很不够,也就不能得此绰号。
书中还提到的卢俊义也是个仗义疏财的好汉,但却根本就没有写到具体事实,卢员外似乎对谁都没有做到乐善好施。否则,‘’河北三绝”为何在江湖上名声并不是很大呢?
王伦也颇有点仗义疏财的意思,打发人下山,也是大锭赠送金银与绫罗绸缎。这样的老板其实也是很不错的,谁见过求职未成,公司老板还打发路费盘缠的?
不过,卢俊义也好,王伦也罢,都不能被称为乐善好施者,“及时雨”的名头也很难安在他们的头上。
宋江为何偏偏被称为“及时雨”除了上述几位仗义疏财、也比较愿意做好事施舍的人而外,书中还有一些愿意慷慨解囊,救人危难的好汉。比如鲁达资助金翠莲父女,武松把一千贯打虎的赏钱散给挨了不少板子吃了不少苦头的猎户。
黄文烨主动出自修路架桥,塑佛斋僧,扶危济困,救拔贫苦,也是一个“及时雨”似的人物。但黄文烨不是江湖中人,只是自己修善果而已,其绰号“黄佛子”,与托塔天王、智真长老一样,便解释了此人为何没有被叫做“及时雨”了。
《水浒传》中,宋江仗义疏财、乐善好施除了文本上的描述外,还有很多事迹予以证明。而且,宋江做好事是不图回报的,济人于危难之中,原本就是其仗义疏财、乐善好施的秉性。
书中说,宋江于家大孝,为人仗义疏财,与晁盖一样,平生只好结识江湖上好汉。好汉到来,宋江终日陪伴。好汉离去,也是尽力资助,端的是挥金似土。晁盖做到的,宋江全部都做到了,而且,但凡有人问宋江要钱要物,宋江都会毫不吝啬赠送。“且好做方便,每每排难解纷,只是周全人性命”。宋江经常散施棺材药饵,济人贫苦,赒人之急,扶人之困。
宋江如此仗义疏财、乐善好施,晁盖、柴进以及所有《水浒传》中的人物谁人能比?因而“山东、河北闻名,都称他做及时雨,却把他比做天上下的及时雨一般,能救万物”。
施耐庵不仅在“鉴定”中是这样的评价,故事中也有很多处写到了宋江仗义疏财、乐善好施,甚至见义勇为。
阎婆惜一家遭难,郓城县谁也没有对这家外乡人伸出援助之手。古道热肠的王婆立即想到了宋江,宋江二话没说,给阎公买了一具棺材,还给阎婆母女送了十两银子做使用钱。宋江还许下诺言,送卖馄饨的王公一副棺材,等于是打算给这个老人送终了。
小贩子唐牛儿经常找宋江要钱,宋江从来就没让他空过手。唐牛儿要钱是去赌博的,尽管没用在正道上,但也说明宋江救济他人不问身份出处,仗义疏财是真心实意的。
宋江发配江州途中,在揭阳镇观看薛永卖艺。揭阳镇人因为受恶霸穆弘、穆春兄弟指示,无一人敢给薛永银子。宋江见了大感不平,立即出手周济了病大虫五两银子。宋江此举,得罪了穆氏兄弟,穆春当即大骂宋江,并要打人。宋江也不惧怕,待要与之放对。
宋江如此仗义疏财,也乐善好施,见义勇为,当然名声远播,被称为“及时雨”也就实至名归了。而且,《水浒传》中除了宋江,还有谁做过这么多乐善好施的好事?
宋江仗义疏财乐善好施是收买人心吗因为宋江被《征四寇》黑掉,又遭金圣叹之流的恶意解读,宋江仗义疏财、乐善好施也被说成是收买人心,小恩小惠、假仁假义。其实,《水浒传》中哪一处是这样描写宋江的?假如宋江救济阎婆一家,抱打不平给薛永银子也是小恩小惠,收买人心,那就做不得善事,行不得善举了。
却说宋江资助了阎婆一家,为了报答宋江的及时救济,阎婆便央求王婆说媒,把阎婆惜送给宋江做外室。宋江反复推阻,毕竟架不住王婆那张嘴,便收了阎婆惜。从另外的一个角度看,阎婆母女无处投身,得了宋江这个靠山,孤儿寡母的也就不愁衣饭了。宋江这样做,也是一种救济他人的善举。
那么,宋江救济阎婆这样的人,图个什么呢?收买这样的人心,又意欲何为呢?当然,也可以说宋江是在为自己买名声。但是,《水浒传》中无论如何都找不出宋江为自己做宣传,或暗示他人为自己打传好名的细节描写。做了善事,自然有善名,否则,被救济之人便是忘恩负义之徒了。
同样,给唐牛儿送钱,许王公棺材,宋江又图个什么呢?
此后,宋江又因为喜爱武松、李逵,不断的慷慨赠予。宋江难道也是在收买这两个江湖好汉吗?
此时,宋江绝对没有造反之志,他自己能掐会算,知道今后在梁山聚义,便提前拉拢武松、李逵等江湖好汉?大概不是宋江能掐会算,而是金圣叹之流自负脑补吧。
宋江救济他人从不计较得失,病大虫薛永对宋江的救济十分感动,说:“愿求恩官高姓大名,使小人天下传扬。”
宋江婉拒薛永好意,答道:“教师,量这些东西,值得几多,不须致谢。”
宋江绝对不是自我标榜,薛永这等行走江湖之人,其传播能量还是不可低估的。宋江在江湖上的名声很大,大致也是得了宋江周济的好汉们传播的名声。但是,投奔宋江的人,肯定是知道宋江大名的,到处说说也是很正常的事情。晁盖、柴进等人在江湖上也广有名声,难道他们也是沽名钓誉之辈?
读书也不可双重标准,宋江的仗义疏财、乐善好施,比晁盖、柴进等人做得都好,江湖的名声更大,得“及时雨”这个绰号也是实至名归的。
那么,施耐庵为何这样写宋江呢?因为,按照《水浒传》的总体设计,嘉佑三年时,龙虎山伏魔大殿地窖中逃出来的妖魔,是要在梁山再度聚义的。
这次大聚义,宋江便是总召集人,是“把寨为头”的总头领。凭什么号召江湖好汉呢?施耐庵便从最接地气的仗义疏财、乐善好施来刻画这个人物,为召聚江湖好汉,完成《水浒传》大聚义的故事伏笔。
假如要否定宋江的仗义疏财、乐善好施,那就等于否定了《水浒传》的基本架构。
《水浒传》中的宋江从最基础的工作做起,先以“江湖义气”赢得良好的江湖名声,然后,完成梁山大聚义。所谓领导,就是要有追随者,施耐庵不如此塑造“及时雨”,如何完成《水浒传》?
梁山大聚义,是一场早就设计好的《水浒传》梁山故事大结局。梁山好汉按照“人物——绰号——星号”的对应关系,排定座次,这个座次早就由大唐洞玄国师所设定,宋江绝不可能搞阴谋。
梁山排名不存在阴谋,宋江又为何要收买人心?即便是不能彻底排除宋江仗义疏财、乐善好施也有收买人心之嫌疑,宋江仗义疏财之时,能够预料得到日后有一百单八将聚义于梁山吗?
因而,宋江是道家的“天魁星”,梁山大聚义的召集人,施耐庵总不能把宋江写成王伦吧。假如宋江是王伦,又有几人能上梁山呢?一百单八将都不上梁山,你还看《水浒传》吗?
水浒传中乐善好施的人多,但为何偏偏宋江被称为“及时雨”?
宋江那个“及时雨”,为了打入梁山装的,装得很像。最后梁山好汉都被他害死了!
水浒传中乐善好施的人多,但为何偏偏宋江被称为“及时雨”?
拿“小旋风”柴进和“及时雨”宋江举个列子进行比较,就会明白宋江的情商极高,很会来事,这位黑三郎把人心琢磨的透透的,这种人极具做老大潜质。
故事的开始,从我们的打虎英雄开始。最初武松误以为自己在老家清河县伤人致死躲在柴进的庄上一年有余,开始的时候柴大官人一如即往的发挥他仗义疏财的个性,好酒好肉的招待武松。时间久了,武松有个臭毛病,喝多了喜欢耍点酒疯,庄客招待不周,他便拳脚相加。庄客到柴进跟前诉苦,柴大官人渐渐的怠慢了武松。
“原来武松初来投奔柴进时,也一般接纳管待;次后在庄上,但吃醉了酒,性气刚,庄客有些顾管不到处,他便要下拳打他们,因此满庄里庄客,没一个道他好。众人只是嫌他,都去柴进面前,告诉他许多不是处。柴进虽然不赶他,只是相待得他慢了”。
宋江和武松初次见面正是在柴进的庄上避难。为了躲酒谎称去小解。仰面疾走,不巧撞上害疟疾正在烤火的武松。武松那火爆性格,揪着宋江要打。
多亏了柴进赶过来解围,武松才知道眼前的这个黑厮就是自己日夜期盼想要投奔的及时雨宋江,纳头便拜。
宋江见武松一表人才,心中甚喜,拉着武松一起做席。各位看官,酒席是柴进筹备的,人情可都给宋江做了。况且这个时候,武松在庄上本不受待见。宋江这一举动,对武松来说颇为受用。
夜晚宋江让武松陪着他一起安歇,彻夜长谈,看武松衣服破了,要给他做身新衣服。(做衣服的钱还是柴进出的,人情又是宋江做了。)
此后数日,宋江在柴进庄上和武松一起饮酒作陪。“却得宋江每日带挈他一处,饮酒相陪”。这饮酒的的钱仍然还是柴进出。
宋江花钱花在刀刃好,很会雪中送炭武松疟疾好了以后,相伴宋江在柴大官人庄上住了数十日,思想心切,准备回老家清河县。这个时候我们来看看宋江是怎么做的,宋江一路送行五七里地,路边摆酒送行,一直喝到天色将晚,宋江拿出10两银子给武松做路上的盘缠。看着武松一步一步消失在自己的视线中。
武松在柴进庄上足足住了一年有余,哪怕后期柴进有点怠慢。这一整年的花费估计30两银子至少有吧?但是最终却没有落得武松的好。
反观宋江,区区花了10两银子,就把打虎武松感动的稀里哗啦。宋江很会雪中送炭,把钱花在刀刃上。收复人心,水浒中恐怕没有谁能够做的比他好。
通过宋江和柴进对待武松这件事情上看,我们明白了水浒中那么多乐善好施的好汉(柴进,晁盖,李应......),偏偏为何宋江被称为“及时雨”。因为宋江他很善于把钱花在刀刃上,情商很高,洞察人心,做事往往能够事半功倍。这也是为什么最终他能做到梁山老大的原因之一。
水浒传中乐善好施的人多,但为何偏偏宋江被称为“及时雨”?
宋江,在《水浒传》中,因乐善好施被称为及时雨。
宋江,在当时的社会中是一名小官吏。
而当时的社会,一种风气就是官场风气,逢人只说三分话,微笑面对所有人。
宋江黑白两道通吃,对官场上所有的事情,他已经非常的明白,清楚如何对人。
宋江,久在官场上混迹,对什么人,他都有一套自己的方法。
而在黑道上,水泊梁山这些勇士,宋江也是尽力去帮助,为他们开托罪责。
所以,大家感激宋江的帮助,都称宋江为及时雨。
宋江,还是比较有头脑,能全面看清楚这个世界。
宋江,对钱财这些东西,看的不是非常的重。
他总会拿出这些钱,来资助一些江湖人士,周济受到迫害,而流落各地的英雄们。
宋江,掌管的一些小机密,涉及一些抓捕各地的逃犯。
所以,宋江,尽力去搭救这些江湖英雄,这就是宋江的聪明之处。
宋江结交天下英雄,就是为了日后,自己能有更大上升空间。
宋江,在水泊梁山,经过周密布局,坐上第一把金交椅。
最后,接受诏安后,去攻打辽国和讨伐方腊,也是宋江的万般无奈。
当时宋江,也是想着为兄弟能将身份洗白。
使大家能有一个正当的身份,一个好的归宿,这就是宋江当初最大的心愿。
毕竟在水泊梁山,宋江希望众多兄弟,不可能当一辈子土匪。
总有一天,水泊梁山会被官兵彻底扫平,那样水泊梁山上英雄们,将死无葬身之地。
宋江考虑全面,还不如接受招安,为国家出力,最后落的一个好名声。
水浒传中乐善好施的人多,但为何偏偏宋江被称为“及时雨”?
宋江被称为“及时雨”,不是因为其“乐善好施”,而是更高等级的“仗义疏财”,这在本质上是不一样的。
而最关键的是宋江自己的身份和其所救助的人员,二者之间不像其他人一样有明显的限制。
01宋江的身份地位,更容易让人钦佩《水浒传》里乐善好施的人其实蛮多的,稍微家境富裕一点的好汉很多都有着这样的举措,更别说像晁盖、柴进这样的人物了。
但是,他们的地位和宋江是不一样的。
晁盖是“保正”,类似村长一类的职务,在周围的人眼中属于“上位者”,并且勇武斗狠,是个粗人。
而柴进是贵族,并且还属于最顶级的那一种,家有“丹书铁券”,即使是朝廷也无权、甚至不敢去他的地盘捉拿人犯。
这些人是属于高高在上的群体,但宋江不是。
宋江是一名“押司”,刀笔小吏,连官都不是。他上面有官员管着,下面还要对百姓服务。
也就是说,宋江在当时的社会里,处于一种非常特殊的群体里,他要比普通的民众高一点,但却也不是脱离了民众,成为了朝廷的一员。
官府不将其当做自己人,只是当做工具人来使用;而民众也不把他当做自己人,但却不像对官府那么拘谨。
我们可以做一个类比。
比如说有一个地方为了解决孩子的教育问题,想要募捐一些善款,来兴建一所学校。
一个富豪捐出了巨额的财富,一个流浪者捐出了其大部分的财产,这两种情况哪一个更让人震撼。
我们不论二者对于整个事件的影响有多大,单纯地说给人的感觉,这名流浪者显然更容易让人感到尊敬。
宋江就是那个流浪者,他是真心地想要帮助他人。
所以可以看到,宋江在周边的市井百姓的口碑都非常好,几乎人人受过他的恩惠,并且其中很多人都是宋江主动去帮忙的。
宋江从来没有因此就要求过回报,但很多老实人都想着办法来报答他,有好事想着他,没有好事也妨和别人讲一讲宋江的好。
当一个人说你好的时候,别人还会有疑惑;但是当很多人都说你好的时候,别人就会动摇;不仅“三人成虎”的谣言如此,其他的好话同样要遵循这样的规律。
等到那些听说了宋江的事迹之后,又亲自接受了宋江的恩惠,那么想想看,这些慕名而来的好汉,无论是抱着相信还是怀疑的态度而来的人,他们走的时候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
宋江的江湖地位就是这样长年累月下发展起来的,一传十、十传百,一介小吏有着济世为民的举措,这才是让人可敬的“及时雨”。
02宋江不仅仅是“疏财”,更多的是“仗义”还是拿晁盖和柴进来说,这两个人接纳的都是谁呢?
晁盖就是住在村子里,因为是武人,所以结交的一般都是五湖四海的豪杰,对于百姓其实并没有如何关注。
就像其“托塔天王”的名号,不就是两个村子之间争斗的时候才产生的吗?
而柴进因为养尊处优,更是不屑于主动去结交一些底层人民,一般都是那些过路的豪侠、逃匿的人犯以及蒙冤的罪人,柴进主要是和他们结交,并且还需要结交之人有真本事才行。
但是宋江呢?五湖四海,三教九流,宋江是来者不拒,只要有求于己,都尽心尽力。
我们来看晁盖等人劫取生辰纲的事败露之后,宋江是如何做的。
宋江在上级官吏已经来拿人的时候,硬生生地找到理由拖延了他们,又亲自骑快马去晁盖庄上报信。
可能这一段读起来倒是没什么太凶险的地方,但是仔细想一下就能知道宋江简直就是在刀尖上跳舞。
晁盖等人是铁定必须逃亡了,但是宋江可是有家有业的,真的被牵扯进“生辰纲”这件事情里,和家里人早已“断绝”关系这种蹩脚理由估计也没多大效果。
可以说,宋江是赌上了自己所有的身家性命来救晁盖的,这个风险太大,人情太深。
但更为重要的是,这件事情和宋江有什么关系呢?
晁盖没有向宋江求助,而宋江也没有参与这件事情,晁盖等人也没有分出一部分财物来送给宋江,更重要的是,宋江和晁盖的关系之前也没有那么熟,甚至和公孙胜等人都不认识。
从这样的事情里就能看出,宋江的为人到底是如何仗义了。
所以,不仅仅是救济他人,更是急人所难,宋江“及时雨”的名号实至名归。
未来在黑夜隐匿,于此静待晓光。
我是待晓儿,专注于文化的科普与解读,欢迎关注与交流。
水浒传中乐善好施的人多,但为何偏偏宋江被称为“及时雨”?
《水浒传》里宋江外号“及时雨”,顾名思义就是懂得雪中送炭的义气,用乐善好施的行为帮助有困难的人而得到的外号,一个手无缚鸡之力的文人,却获得了江湖中侠义之士的追捧,这与作者想要表达的核心意思有很大的关系。
宋江自视甚高、怀才不遇,选择另外的晋身手段。宋江在浔阳楼醉酒题反诗可以看出,一个胸有沟壑的文人,没有什么关系和资源,无法获得才华卖给大宋官家,只能待在一县之地任小吏谋生,心里憋屈想要勃发之前可以想象。
看透政治的发展需要关系和资源,正好当时政局混乱,民不聊生得导致很多人选择四处跑江湖谋生,而自己没有的情况下,只能选择结交江湖任侠之士,通过雪中送炭的有意结交江湖人士,希望通过提升“名声”来获得晋身上层的机会,这其实是宋江的一种手段而已。
忽悠有勇无智人士的成本最低,符合宋江的实际情况。所谓“仗义每多屠狗辈,负心多是读书人”,宋江想要发展需要有自己的势力和资源,在没有太多资源的前提下,依靠自己读书人的内在深沉和些许谋略,选择有意识的结交“屠狗辈”侠士好汉,完全符合其想要勃发的前提条件,即可以用极少资源(少量钱财、几句好话、交心忽悠等等),获得美名的目的,何乐而不为呢!
有心机的雪中送炭,这需要心中有所沟壑才行。宋江可以被江湖人士送外号“及时雨”,这与宋江懂得雪中送炭、及时解困有很大关系,能够作出如此行径的举动,没有一双清晰独到的眼光、合理的人际交洽是不可能获得的。
宋江本身就是文人做文职工作,以参谋服务上级而获得生存,内里有思有想、有谋有略,而且为了报国理想目标可以长期运作,《水浒传》里也只有宋江有如此的本事,所以“及时雨”给宋江也是实至名归。
宋江“及时雨”的名号都是被受益的江湖好汉所吹捧起来的,这其实都是宋江自己有意而为,雪中送炭才能获得美名和传播,符合其晋身为国为民的目的前提,同时这也是《水浒传》作者想要表达的小说主线链接。
我是“@荆棘皇冠1983”,一个迷途中寻找心灵灯光的行者,通过学习让自己成为一道光,点亮自己的同时点亮他人,大家可以多交流学习,共同进步,请点赞加关注,谢谢!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