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传中,鲁智深总是搭救女人,所以才叫花和尚吗?

鲁智深的绰号为何是花和尚,是不是如题主所说的,因为搭救女人才得这个绰号的?首先,我斗胆先否决题主的问题:“花和尚”这个绰号与搭救女人没有一分钱关系。同时,也否决施耐庵所说的,因为鲁智深背上绣有花绣而得了这个绰号。

鲁智深既不“花”,又不是因为脊背上的花绣而得绰号“花和尚”,那么,为什么鲁智深叫做“花和尚”呢?难道是施耐庵乱写的?

鲁达为何不叫“花提辖”呢

《水浒传》中说,鲁智深在五台山出家,在五台山文殊院搅扰了四五个月。因为赵员外有些日子没有送酒送肉了,口中淡出鸟来,便私自下山找酒喝。

到了五台山半山亭,遇到一个挑酒的汉子,鲁智深不问三七二十一,抢过一桶酒,一饮而尽。

一口气都不换的喝了一桶酒,大概是气踹不过来了,酒也发作了,鲁智深就在亭子里坐了半日。下了亭子走不得路,又在松树根上坐了半歇(半晌)。此时,酒涌了上来,“智深把皂直裰褪膊下来,把两只袖子缠在腰里,露出脊背上花绣来”。

读到这里,所有的读者都认为,这就是“花和尚”的来历。其实,施耐庵在此处又是虚晃一枪,骗过了五百年以来的看官。

从书中细节解读,鲁智深脊背上的花绣应当是在“鲁达”时期就有的。鲁达曾经做过关西五路廉访使,是货真价实的“镇关西”。假如这个时候就刺了花绣,因为有“镇关西”这个绰号,不叫“花廉访”也可。

做了渭州城的提辖,不再是“镇关西”了,脊背上还是有花绣,为何施耐庵不叫鲁达为“花提辖”呢?

但凡梁山好汉出场,绝大多数都带着绰号,似乎只有鲁智深、武松是在做了和尚、头陀之后才得绰号的。武松绰号行者,符合文本逻辑。鲁智深做了和尚便叫做“花和尚”,因为脊背上的花绣似乎有点讲不通。至少,应当如宋江那样,小时候叫“黑三郎”,江湖上叫“及时雨”,做了梁山寨主,呼群保义,最终的绰号就是“呼保义”。

宋江的绰号因故事而变化,鲁达-鲁智深为何没有如此写呢?因为,和尚是假和尚,提辖是真提辖。

北宋时期并无提辖这个官职,是军州行政长官兼任“提举兵马,提辖兵甲”的职责。南宋绍兴年间,才有了提辖这个官名,是榷场货务都茶场掌茶、盐、香、矾等管理专卖的官员。提辖后来被引入官府,管理杂买务杂卖场掌,采办宫廷与官府所需的各种物品,出售多余用品用具。

施耐庵移花接木,把南宋的官职用在了北宋。但是,杨志、索超、孙立他们三人是假提辖,鲁达才是真提辖。因为渭州城的鲁提辖是一副武官打扮,却每天出入茶楼、酒肆,可以随便赊账,更与郑屠这等屠户混得很熟。因而,鲁达的行迹十分符合“提辖”的特征。

《水浒传》中还真的写了一个金国人的榷场曾头市,“曾长官”便是一名货真价实的提辖。

提辖是真的,和尚是假的,花,就是虚假的意思。所以,鲁智深的绰号原来如此,不是因为总是救助女人,也不是因为脊背上有花绣。

“花和尚”这个绰号是智真长老买一送一?

赵员外带着鲁达来到了五台山,要求智真长老剃度。智真长老看在赵员外的面子上,答应收录鲁达为五台山僧人。

但是,五台山其他僧众却集体反对,认为此人“形容丑恶,貌相凶顽,不可剃度他,恐久后累及山门”。智真长老为了平息大家的异议,便坐上禅椅,真魂云游到了道家紫府,查阅到了鲁达原来上应天星。所以,智真长老说:

只顾剃度他。此人上应天星,心地刚直。虽然时下凶顽,命中驳杂,久后却得清净,正果非凡,汝等皆不及他。

随之,智真长老为鲁达剃度:“灵光一点,价值千金。佛法广大,赐名智深”。从此,《水浒传》开启了鲁智深的故事,一个决然不同于鲁达鲁提辖的新形象走进了施耐庵的水浒世界。

鲁达有了法号,名叫智深,又与“花和尚”有什么关系呢?为何这一节的小标题设问,花和尚是智真长老买一送一呢?

原来,在给鲁达赐法号之前,智真长老就断言,此人就是个“花和尚”。回看智真长老说的那段话,其中有“命中驳杂”这四个字。“驳杂”不就是“花”吗?所以,在剃度之时,智真长老等于是送给了这个新收录的和尚一个法号,一个绰号。

说鲁智深“命中驳杂”,并非仅说的是鲁达-鲁智深经历曲折,故事纷繁。更重要的是以鲁智深的故事为线索,赋予其中非常驳杂的寓意。这其中的寓意从文本上来理解,就是智真长老所说的,鲁智深此后的正果是“汝等皆不及他”。

鲁智深的正果将在《水浒传》中步步验证,验证的过程便是智真长老赠送个鲁智深的四句偈子:“遇林而起,遇山而富。遇州而迁,遇江而止”。

关于这四句偈子,以及鲁智深的正果,绿野老道已经解读过多次,此处不再重复。此处,略讲一讲鲁智深的正果是什么。

按照智真长老的预言,鲁智深的正果是“汝等皆不及他”。这句话的意思是,除了智真长老外,五台山所有的和尚都没有鲁智深有出息。智真长老做的是五台山文殊院住持方丈,懂先天神数的神僧。这个形象应当出自《宋史·太祖本纪》,是一位馈赠赵匡胤,指引宋太祖他发迹的老僧。

“汝等皆不及他”证明,鲁智深的正果将达到智真长老的级别,不仅会做到大寺院的住持方丈,而且,还会与“赵员外”有更深的交集。果然,鲁智深“遇山而富”,做了“二龙”山宝珠寺的草台方丈。又以鲁智深东京大相国寺的经历来推断,花和尚将成为这所皇家寺院的住持方丈,成为智真长老这等得道神僧。

二龙,是宋徽宗、宋钦宗的隐喻,宝珠寺正对应赵员外的“七宝村”,讲的都是佛教七宝这件事。因而,宝珠寺实际上隐写的就是皇家寺院。鲁智深占据宝珠寺,是为其住持大相国寺所设的伏笔。

这便是鲁智深的正果,其经历之曲折,所隐含的寓意之复杂,是不是很“花”呢?

鲁智深为何上应天孤星

这一点十分重要,是施耐庵隐写大明秘史的一个重要符码。

先说说“花和尚”另外一重含义,这个含义隐藏在“大闹五台山”的故事中。这段故事发生在宋徽宗宣和元年正月下达“革佛诏”的第二个月,施耐庵以鲁智深大闹佛门,打坏金刚、打伤僧众的故事,抨击宋徽宗革佛。

《水浒传》中,智真从来就没有把鲁智深叫做“鲁智深”,只叫他“智深”。这是因为,入了佛门便是释家子弟,要叫“释智深”。而施耐庵把“智深”写成鲁智深,是因为“革佛诏”中有一条规定,佛为大觉金仙,僧为德士,要易服饰、称姓氏、入道学。

宋徽宗革佛的手段极其高明,是以道教渗透异化佛教,从而,从根子上毁掉佛教。佛都被降为了道家的神仙,释家还存在吗?所以,僧人便低于道士称为“德士”,要穿道袍、学习道学。“鲁智深”写的就是宋徽宗异化佛教的产物,而瓦罐寺的生铁佛,干脆就叫了一个道士的名字“崔道成”。

仅就“鲁智深”这个名字而言,比“崔道成”又要好一点,按道学的规矩称了姓氏,但却是佛门赐予的法号——这岂不也是“花”的吗?

上文讲到,鲁智深大闹五台山是宣和元年二月的事情,这是根据其禅杖重量来推算的,六十二斤表示六十二年。《水浒传》说,鲁智深被洪太尉放出来时,是1058年(嘉佑三年),六十二年后,就到了1119年,也就是宋徽宗宣和元年。书中在鲁智深第二次下山时,特别交代一句,此时正是二月天气。施耐庵如此点明时间,意图非常明显,只是没有被读出来而已。

宋徽宗生于元丰五年(1082年),是属狗的,所以,鲁智深吃了狗肉,怀揣狗腿醉打山门,毁坏金刚。又拿着狗腿亵渎僧众,污秽佛门清净之地——宋徽宗对佛教的破坏被写得如此分明,可见施耐庵对这个“狗皇帝”是何等的憎恨。因而,说《水浒传》不反皇帝,恐怕说不过去。

鲁智深在五台山一系列行为,都证明他是一个假和尚,也即是“花和尚”。施耐庵同时也是在反唇相讥,以“花和尚”来讥讽宋徽宗是一个“花道士”。这个自号“道君皇帝”的亡国之君,背离赵匡胤之道,违背北宋开国时“儒道佛”三教合一的宗教之道,是个失道亡国之君。因而,梁山好汉便要“替天行道”,反对宋徽宗。

鲁智深打死了崔道成,占据了二龙山,按照《大宋宣和遗事》的说法:“那时有僧人鲁智深反判,亦来投奔宋江”。花和尚毕竟还是造了“花道士”宋徽宗的反。

其实,花和尚除了上述这些隐喻之外,还有其“天孤星”隐写了大明王朝的一段秘史。明朝有个著名的和尚,字独暗,号独痷,难道不是“天孤星”吗?至于这个“花和尚”是谁,“天孤星”又是怎样隐喻大明秘史的,且容另外的文章来解读。

总而言之,“花和尚”这个绰号,并非鲁智深总是爱救助妇女,尽管鲁达救助过金翠莲,鲁智深救助过刘小姐,也与这个绰号无关。同时,也不仅是其脊背上有着花绣。梁山上有花绣的还有史进,燕青,为何只有鲁智深的绰号中有个“花”字呢?

因为鲁智深隐喻了很多故事、很多人物,所以“命中驳杂”,所以,“花”得不得了。

水浒传中,鲁智深总是搭救女人,所以才叫花和尚吗?

这是个风马牛不相及的两回事。

鲁智深在渭州兵马提辖的任上,搭救金翠莲父女,三拳打死镇关西,丢掉了工作被迫流落江湖。在桃花村又怒打小霸王周通,从他手中搭救了刘太公的女儿。在东京大相国寺,听说林冲娘子受到高衙内欺侮,拎着禅仗就要找其拼命,是林冲拦着才善罢甘休。所有这些,都是见义勇为拔刀相助的善举,怎么能和花和尚搭上边呢。

至于花和尚的绰号,是因为鲁智深身上剌满了文身,这在当时是一件很时尚的事情。梁山好汉有好多都有此爱好。比如浪子燕青,九纹龙史进等,都以文身而闻名遐迩。尤其是燕青,因为一身花绣,竟受到京城名媛李师师的青睐,足见文身在那时是件多么时髦又受吹捧的事。所以,鲁智深也把身上剌满了花绣,为此得了花和尚的绰号,这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也就是说,他这个花是花绣的花,而不是花心的花。

纵观鲁智深的一生,他虽然生性粗鲁,但从不做不仁不义之事。当他从二龙山上了梁山之后,与林冲见面第一句话就是:阿嫂可好?说明他还记着在东京大相寺的时候,林娘子被高衙内欺负那码事。可惜林娘子已经被高衙内迫害至死,老父亲不久也含恨离世,林冲已经成了孤家寡人。如果当初林冲听从鲁智深的劝告,及早奋起反击,何必落得个家破人亡。

我们读古典文学名著,一定要掌握其精遂,领悟其要义,否则极易被表面文字所带偏,如果那样,岂不是糟踏了名著的精华,误解了其中的博大精深!

水浒传中,鲁智深总是搭救女人,所以才叫花和尚吗?

此花非哪花。鲁智深一介武夫,路见不平,拔刀相助。是见义勇为地扬善惩恶的英雄汉。在杀了恶人后,朋友介绍他到城隍庙里避风头。

既入庙里,就得依猪八戒:不吃肉丶不饮酒丶不赌钱丶不杀人丶不淫女丶不偷物丶不熬夜丶不花心。

开始几天,鲁智深还能老实打禅丶念咒,可时间一久,人就屏不牢了。老酒瘾犯了。借口下山打磨刀器,结果坐在了豫园老饭店,狮子大开口,要了一面盆红烧肉丶一坛老白干丶半只羊吃将起来,吃到次日中午才跌跌撞撞赶回城隍庙。

从此,三天打禅,两天吃肉。庙里大小和尚唯恐避之不及。

师傅关照不给鲁智深零花钱,可鲁智深一身好力气,就同人打赌倒拔杨柳树,赢了钱足可吃老酒了。

后来城隍庙了搞了三产,表演节目就是"花和尚倒拔杨柳树"。花和尚的大名就不径而走了。

水浒传中,鲁智深总是搭救女人,所以才叫花和尚吗?

鲁智深花和尚的的得名是他出家在庙里,不守介律,径常到寺外去吃酒,不忌浑,偷吃狗肉,当和尚在寺庙要严守清规介律的,因他不守,何以寺院的小和尚背地里称他花和尚,名字由此而来,与救女人没关系

水浒传中,鲁智深总是搭救女人,所以才叫花和尚吗?

此花非彼花。宋朝时代的花除了本意鲜花,还有就是花绣和华而不实的意思。和现在花即色,色即花两回事。

像“一枝花”蔡庆,就是鲜花的意思。因为蔡庆从小就爱戴一枝花。宋民有头上簪花的习惯。“花项虎”龚旺,则是因为他脖子上有虎头刺青。宋朝管刺青叫花绣,是非常流行的,就像现在的人焗油。色狼高衙内,绰号“花花太岁”。这里的花也不是色,虽然他专一淫垢人家妻女,还调戏过林娘子。但这里的花指华而不实的意思。说的是高衙内徒有其表其实是个草包。

鲁智深之所以被叫做“花和尚”和他搭救过的几个女人无关。他是水浒传里仅次于武松的堂堂正正的好汉。他的花和尚来历有二。

一是,他脊梁上有花绣即刺青。《水浒传》十七回,他自己向青面兽杨志解释:“人家见洒家背上有刺绣,都叫俺做花和尚鲁智深。”二是,作为和尚,鲁智深不遵守佛门清规,平日里吃肉喝酒,有点名不符实。所以也和花有点关系。

宋朝管好色的和尚叫淫僧,不称花,比如潘巧云的奸夫裴如海。称色为花是现在人的称呼。不要冤枉了好人花和尚鲁智深。

水浒传中,鲁智深总是搭救女人,所以才叫花和尚吗?

花和尚,这个绰号,本人愚见!

第一,首先和女人无关!这是肯定的!

第二,花和尚这个绰号是因为鲁智深身上有纹身,另一点,也与他不守戒规,喝酒吃肉有关!

鲁智深行侠仗义,心胸开阔!真英雄也!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