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传中为什么说晁盖的死跟林冲有关?
《水浒传》中的晁盖之死,的确与林冲有关,这不是什么“阴谋论”,而是文本中写得比较清楚的“事实”。施耐庵在《水浒传》中实际上写了两次“大火并”,一次是林冲杀王伦,这是一次假火并;另一次便是晁盖之死,这是一场真火并。
所谓“火并”,就是内部相互残杀、相互吞并。林冲杀王伦,尚未入伙的晁盖做寨主,不是内部吞并,而是雀占鸠巢。晁盖涉嫌被谋杀,宋江被推为临时寨主,典型的内部大火并。而发生在梁山上的真假火并,都与林冲有关。
究竟是怎么回事,且让我们回到文本,看看当时的梁山发生了什么。
晁盖毫无作战经验 折损梁山威风话说晁盖带着林冲、呼延灼、徐宁、穆弘、刘唐、张横、阮小二、阮小五、阮小七等二十个头领,五千军马攻打曾头市。这是晁天王上梁山后第一次带兵打仗,毫无作战经验的晁寨主显得异常急躁冒进。刚到曾头市,梁山军马就遭遇了曾家第四子曾魁。曾老四一见梁山人马便出言挑衅,晁盖初次正面遇敌,不知如何应对,回头看了看。林冲似乎会意,挺抢来战曾魁。
曾魁与林冲打了二十几个回合,料敌林冲不过,便拨转马头,跑进柳林中去了。林冲也不追赶,大约是发现了其中的蹊跷。晁盖却急于要进兵,回到营寨便商议如何攻打曾头市。林冲十分冷静的建议道:“来日直去市口搦战,就看虚实如何,再作商议。”
然而,到了战场上,晁盖却把战前的谋划置诸脑后,凭自己的意气与曾头市交锋。这一仗,曾头市老大曾涂出马,推出囚笼陷车,依然扬言要活捉梁山好汉。晁盖再次被曾头市激怒,挺抢出马,直取敌将。晁天王勇猛固然可嘉,但却全然不顾战场纪律,只顾自己的情绪,亲自出马,要与曾涂单挑。
或许,晁盖能够战胜曾家老大,但梁山之上谁也没有见识过晁天王的武功,且寨主出马,风险极大。幸亏林冲等久经战阵,立即挥兵掩杀过去。一场混战,双方各折些军马,以平局收场。
这场战斗对梁山来说并不吃亏,对整个战局而言,也没有多大影响。然而,晁盖却郁郁不乐,连续三天前往曾头市挑战。曾头市此时已经采取防御策略,暗中布下口袋阵,准备打梁山的伏击。
到了第四天,忽然来了两个和尚,自称是法华寺的僧人,因为受曾家五虎的欺负,愿意为梁山军马带路,夜袭曾头市。
两个和尚的到来,正合晁天王之意,迫不及待要拿下曾头市的晁盖,不顾林冲的劝阻,率领二千五百军马前去偷袭。急躁冒进的晁天王自投罗网,遭遇埋伏后,面颊上中了一箭。梁山军马因此大败亏输。
晁盖不谙军事,不听劝阻,一意孤行,不仅使自己中了一箭,也导致梁山出兵以来的最大败仗,折损了梁山威风。
施耐庵写晁盖之死有多处伏笔,曾头市之战也是其中一处。文本故事交代,曾头市中箭,是晁盖轻敌冒进的必然结果。然而,晁盖在伏击中所中一箭,不一定是史文恭所射,而有可能来自于自家兄弟的暗箭。而且,这一箭并不致命,晁盖最终中毒身亡,林冲脱不了干系。
那么,是不是说晁天王没有军事才能,轻敌冒进折损梁山威风,从而导致了最终命丧林冲等自家兄弟之手呢?
夜袭曾头市 前后经历了三个多时辰假如不看时间,对于晁盖之死是难以得出比较清晰的结论的。施耐庵在书中不怕麻烦,细致的交代了每个细节发生的时间。且让我们来看一看晁盖夜袭曾头市的全过程,到底经历了些什么。
且说梁山军马与曾头市混战之后,梁山众头领以宋公明往日出师也遭遇不利,最终却能得胜回山来劝说晁天王。然而,晁盖却不理会这一套,每日都去挑战,显得越来越急躁。如此一来,就为晁盖轻易中计埋下了隐患。
晁盖听信了法华寺僧人的计谋,点了十个头领,带着二千五百军马跟随两个和尚前去偷袭。书中交代,梁山军马到了法华寺,晁盖问僧人何时可以去偷袭。和尚对晁盖说:“如今只是二更天气,且待三更时分,他无准备。”
二更天气,就是当夜亥时,相当于现在的21时至23时。按照法华寺僧人的建议,过了一个时辰再去袭击,曾头市的人大约都困倦了,正好打他个不防备。晁盖依了和尚,便在法华寺等候三更时分的到来。
此时,晁盖在法华寺能够听到曾头市整整齐齐打更鼓响。这就证明,晁盖到达法华寺的时候,时间已过二更时分,所听到的打更鼓点,应当才是二更时分过半。准确的讲,大约应当是现在的22时。但是,晁盖只听了半个更次的鼓点,便从法华寺出发了。也就是说,晁盖带兵前去夜袭曾头市,时间刚到三更时分,即23时。
法华寺距曾头市有多远?从能够听到打更鼓点来判断,两地的直线距离并不是很远。因而,晁盖等梁山军马只走了五里路,就遇到了埋伏。夜里行军,人衔枚马摘铃,要做到悄无声息,走的速度不会很快。宽宽推算,这五里路大约要走一个小时,也就是半个更次。此时,也就是凌晨零点左右。
遭遇埋伏后,呼延灼急令退兵,寻来时之路往营寨撤退。梁山军马才转过两个弯,便遇到一彪军马,当头乱箭射来,其中一箭正射在了晁盖的脸上。从以上的时间来推算,晁盖中箭的时间大约在三更以内,约凌晨一点之前。
晁盖中箭,从马上摔了下来,“呼延灼、燕顺两骑马死并将去,背后刘唐、白胜救得晁盖上马,杀出村中来。”从这个细节可以看出,晁天王当时再次上马,带着箭在乱军中冲杀,一直杀到了村口。然后,遇见了林冲的接应人马。
此时,梁山人马尚未摆脱曾头市的追击,两军继续混战,一直杀到天亮。
书中交代,晁盖攻打曾头市的时候,正是春暖时分。按照《水浒传》对“春暖”的描述,大约就是阴历二月间。此时天亮,大约要到早上六点过后。也就是说,晁盖从中箭,一直冲杀了五个小时,然后,才进入梁山营帐,在林冲等人的操作下,处理箭伤。
从这个过程来看,晁盖所中之箭应当无毒。
花荣射箭无疑 林冲涉嫌下毒晁天王进了大营,书中特别清楚的交代:“众头领且来看晁盖时,那枝箭正射在面颊上。”这句描述,十分清楚的交代了梁山众头领是近距离看了晁盖的中箭部位。面颊是指眼睛至下颌这么点距离,梁山好汉都看得很清楚了。
但是,书中却没有交代箭伤疮口是否呈现中毒症状。经历了五个小时的冲杀,假若是支药箭,无论如何都是要有乌肿症状的,书中没写就等于没有。施耐庵应当在此暗示,晁盖所中之箭无毒。
此时,一番“神操作”开始了。不知晁盖此次出征是否带了军医,反正是“急拔得箭出”。拔箭如此,虽然证明这一箭射得并不深,否则倒三角的箭头是急拔不出来的。同时,也证明拔箭的动作十分的不专业,也显得很野蛮。
因为野蛮操作,晁盖“血晕倒了”。这个细节说明,没有拔箭之前,晁盖是十分清醒的,并没有晕倒。箭拔出来之后,似乎也是众头领看见了箭上刻着史文恭的名字。此前所有的动作都没有交代“主语”,从文本语法来讲,大概都是在“众头领”七手八脚的操作下,将晁盖的箭拔了出来(当然会有一人主操作)。而写到敷金枪药时,施耐庵的句子中忽然就出现了“主语”——“林冲教取金枪药敷上”。
如果把这句话拆分开来,应当是两句话:林冲教取金枪药,林冲敷上金枪药。当然,也可这样解读:林冲教取金枪药,林冲教敷上金枪药。正是因为施耐庵如此下笔,即可排除林冲下毒的嫌疑,也可认为林冲在敷药时做了手脚。或者说,金枪药本身就有问题,林冲毫不知情。但是,药箭上的毒又是谁抹上去的呢?因而,林冲的嫌疑不能完全排除。
敷上金枪药之后,这时,才交代“原来是一支药箭”,晁盖因此“中了箭毒,已自言语不得。”施耐庵写书,层次分明,晁盖经过五个小时的冲杀,依然在马上不倒,拔箭之后才血晕倒了。没有敷药之前能够言语,敷药之后才交代中毒,然后,才不能言语了。
金枪药有毒,然而,到底是谁下的毒呢?这是一桩迷案,但林冲洗不脱嫌疑,施耐庵写处理晁盖箭上的全过程,只出现了一个明确的主角——豹子头林冲。
林冲是涉嫌下毒,而花荣则是射出那支箭的弓箭手,这件事情在“小李广梁山射雁”中便有明确的伏笔。
花荣射雁,是晁盖挑起的“事端”,所射之雁,正是雁行中的第三只的头。为什么是第三只雁的头?绿野老道通过王伦的“合着杜迁来这里落草”,解读出梁山总共经历了四任寨主:杜千、王伦、晁盖、宋江。因而,花荣射雁是为“曾头市晁天王中箭”伏线。
那么,施耐庵为何要如此行文,让晁盖死在了自己人手里呢?
林冲再次主导山寨易主 道家 “妖魔”完成梁山大聚义本回答导语中提到,梁山有一假一真两次大火并,导致梁山两次易主。晁盖在梁山上毒发身亡,宋江在众头领的劝说下,开始料理晁盖后事。此时,林冲“与公孙胜、吴用并众头领商议,立宋公明为梁山泊主”。
回看林冲杀王伦推晁盖为寨主时的情节,不难发现,这是两处对写,梁山寨主的两次更替,林冲都是主角。但是,当时推晁盖为寨主时,劫取生辰纲的好汉自然是积极拥护的,而杜千、宋万以及朱贵未必都十分赞同。而推宋江做寨主,梁山好汉的表现却是“诸人拱听号令”,所有人都赞同林冲的主张。
林冲的表现也十分积极,恐怕是连夜进行了串联,因而,才是“次日清晨,香花灯烛”,林冲为首,“与众等请出宋公明在聚义厅上坐定”。
这一节中有两处细节显得很奇怪,一处是“林冲为首”,另一处是公孙胜居然排到了吴用的前面。推举宋江为寨主,应当是吴用为首才对,怎么就轮到林冲出头呢?又为什么林冲先去找公孙胜呢?
《水浒传》大结构写的是梁山好汉是道家的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原本就是龙虎山下伏魔大殿地窖里逃出的北斗七星群中的“妖魔”。按照施耐庵的设计,这些“妖魔”将由天魁星宋江来召集,重新在梁山聚义。而晁盖,则是施耐庵笔下的托塔天王,佛家四大护法天王之一。书中交代,晁盖便是北斗七星斗柄上化作白光飞去的小星,早就预示了晁天王不是北斗七星群中的星煞。道家“妖魔”的聚义,当然是由“天魁星”来召集。所以,容与堂本《水浒传》在梁山完成大聚义之后,有一首赞诗,其中这样写道:
在晁盖恐托胆称王,归天及早,惟宋江肯呼群保义,把寨为头。
晁盖是托塔天王,因而“归天及早”,呼群保义者是宋江,当然得“把寨为头”。水浒传蓝本故事《大宋宣和遗事》、《宋江三十六人赞》中也是这样写的,“铁天王”晁盖原本就是毗沙门天人,在宋江上山时就已经去世。宋江按照九天玄女的天书,聚齐三十六人,举旗造反。
正是因为是道家“妖魔”的聚义,所以,林冲首先联络的人就是梁山“替天行道”的总监军公孙胜。
公孙胜的师父罗真人可谓故意放走妖魔的张天师的嫡传弟子,这位张天师是宋徽宗朝穿越过去的虚靖先生,他是道家最高法术“雷法”的创始人,“雷法”在《水浒传》中被写作“五雷天罡正法(或五雷天心正法)”。罗真人掌握了道家正宗大法,交代公孙胜“替天行道,保国安民”,更正了九天玄女的“替天行道,辅国安民”,只保国不辅君。因而,公孙胜肩负着张天师-罗真人的特殊使命。当“佛”、“道”之间权利更替时,当然得由制造“妖魔”出世的嫡派传入来监督了。
晁盖死后,佛家护法天王归位,晁天王与罗真人等大神一样,都知道了梁山原本就是上应天星的好汉聚义,是道家的事。而促成道家天魁星登上寨主之位的,正是当初把佛教护法天王保送做寨主的林冲。所以,晁盖死后,林冲才是最积极的宋江忠实拥趸。
当初推晁盖上位是因为杀了王伦,这次,也是因为晁盖之死,林冲又冲在了最前面。因而,两处对看,林冲绝对洗脱不了下毒的嫌疑。
花荣射雁之后,容与堂本《水浒传》有一首赞诗,最后两句写道:“天汉雁行惊折断,英雄雁序喜相联”。因为第三只雁被射了下来,雁行被折断,但是,经重新排列,大雁们都成为“英雄”而“喜”相联。其中的意思再明白不过,因而,宋江做了临时寨主,山寨大小头领“尽皆欢喜,拱听约束”,梁山好汉排定座次,对天盟誓后,“众皆大喜”。果然是“喜相联”了。
因为晁盖之死,宋江做寨主,梁山的大聚义加快了步伐。完成大聚义的梁山好汉依然按照晁盖所主张的“替天行道”,继续壮大山寨队伍。
晁盖攻打曾头市,作战的对象就是金国人,宋江继续攻打这个金国人在北宋境内的势力,并一举荡平这个所在——晁盖、宋江都将罗真人“替天行道,保国安民”的主张升级,梁山好汉最终在“替天行道,保境安民”主张下,完成抗击外敌的英雄般传奇——这是《水浒传》的终极主题。
尽管绿野老道自认为如此解读晁盖之死,比较符合施耐庵所隐伏的寓意,林教头脱不了干系。但是,晁盖之死却真的被施耐庵写得扑朔迷离,是一桩《水浒传》聚讼纷纭的迷案。之所以如此,是因为晁盖之死其实是“晁天王归位”,梁山进入道家“妖魔”大聚义的节奏。因而,林冲、花荣仿佛就是凶手,实则是梁山故事大转折的关键人物。
水浒传中为什么说晁盖的死跟林冲有关?
把晁盖之死说成与林冲有关,显然是没有道理的。
《水浒传》原著中并没有这方面的描述。只是后人根据各方面迹象,来推测晁盖之死的蹊跷。
当然,站在不同的角度来解读一部古典名著,是允许各抒己见,见仁见智的。但一旦作出结论性的问题,就必须具有足够的证据来论证,否则岂不成了随意肢解,乱点鸳鸯谱么。
说林冲与晁盖之死有关,无非是根据以下迹象。
一、林冲有杀害前任寨主的前科,所以就有杀害现任寨主的可能。
这显然是一种逻辑混乱的臆测。一个人做任何事情都要有相应的动机,林冲杀死王伦,一是发泄自己当初上山受到王伦百般刁难的怒火,二是要废掉王伦这个胸无大志嫉贤妒能的小人,改换晁盖坐寨主之位。林冲并非是为了个人利益而篡权。
相形之下,林冲杀害晁盖又是什么动机呢?晁盖的寨主之位是林冲推举上去的,晁盖也一直把林冲视为心腹委以重用。包括攻打曾头市,晁盖连宋江和吴用都没有带,而是点名由林冲担任先锋官。说林冲杀害晁盖,无论从理论上还是道义上,都没有任何道理可言。
二、想改换门庭推举宋江做寨主,所以才杀害晁盖。
林冲是梁山的元老,除了杜迁、宋万、朱贵以外,林冲是资格最老的人。论功劳,谁都无法和他媲美,因为是他使梁山改换寨主大振辉煌。另外,林冲不像其他人,上山前就与宋江有着这样那样的关系,而林冲上山前与宋江没有任何瓜葛,倒是和晁盖有着深厚情谊。在这样的客观环境下,林冲凭什么要杀掉晁盖推举宋江上位呢?——没有道理呀!
晁盖死后,林冲确实主张宋江继任寨主之位,这正是充分说明了林冲的高瞻远瞩。试想,在当时的梁山,宋江不正是最适合继任寨主之位的人选么?林冲的主张,代表了梁山人马的集体意愿,这怎么可以曲解成是杀害晁盖的动机呢。
三、受宋江的指使,所以才杀害了晁盖。
林冲是个正直忠厚之人,从来不滥杀无辜,这一点是公认的。晁盖的寨主之位是林冲推举上去的,如果宋江指使林冲杀害晁盖,林冲会轻易答应么?
另外,宋江与晁盖没有任何矛盾,包括攻打曾头市,本来宋江极力阻止晁盖下山,是晁盖非要带队亲自征讨,这无论如何也构不成宋江要杀害晁盖的理由。
杀主篡权是天大的事,需要有铁的证据作依托,任何臆想和推测,只能是怀疑,构不成事实。《水浒传》原著中也没有任何这方面的描写,所以凭空臆想宋江要抢班夺权,都是没有根据的。
四,依据其它文本来推断,林冲是杀害宋江的真凶。
我发现,许多朋友喜欢用其它文本来解读《水浒传》,比如用《金瓶梅》来说《水浒传》里的人和事,这本身就是张冠李戴指鹿为马的作法,是文不对题的。
须知,《水浒传》是一部虚构的文学作品,它是根据历史史实,民间传说,戏曲,话本等,经过加工提炼虚构而成。既然是虚构的,就说明它不是史实。它一经成文,就是一个独立的篇章,与其它文本已经完全脱离了关系,没有任何借鉴映衬的必要和可能。因此,其它文本的人物描写,与《水浒传》是扯不到一起的,是没有关联性的。
结论:
综上所述可以说明,林冲既没有杀害晁盖的动机,也没有杀害晁盖的依据。说晁盖的死与林冲有关,是没有任何道理的。
水浒传中为什么说晁盖的死跟林冲有关?
我认为晁盖的死和林冲没什么关系。
现在有些朋友猜测晁盖死和林冲有关系,大概是说晁盖攻打曾头市带上了林冲,而林冲武艺高强,他没有保护好晁盖!还有就是临战林冲提出了分兵!
林冲道:“哥哥休去,我等分一半人马去劫寨,哥哥在外面接应。”晁盖道:“我不自去,谁肯向前?你可留一半军马在外接应。”林冲道:“哥哥带谁入去?”晁盖道:“点十个头领,分二千五百人马入去。十个头领是:刘唐、阮小二、呼延灼、阮小五、欧鹏、阮小七、燕顺、杜迁、宋万、白胜。”
但是,林冲提出分兵是怕中计没有接应。而且,他提出分兵,是他自己去劫寨,让晁盖在外接应!
而且我们再看,从晁盖攻打曾头市开始,林冲就是一直紧紧护着晁盖的。
晁盖听了大怒,挺枪出马,直奔曾涂。众将怕晁盖有失,一发掩杀过去,两军混战。曾家军马一步步退入村里。林冲、呼延灼紧护定晁盖,东西赶杀。林冲见路途不好,急退回来收兵。
晁盖轻信和尚之言,中计前也是林冲劝谏。
晁盖便请两个和尚坐地,置酒相待。林冲谏道:“哥哥休得听信,其中莫非有诈?”
晁盖中计被史文恭用箭射倒后,林冲的分兵也起到了作用,敌住曾头市人马,接应梁山兵将出来。
晁盖众将引军夺路而走,才转得两个湾,撞出一彪军马,当头乱箭射将来。不期一箭,正中晁盖脸上,倒撞下马来。却得呼延灼、燕顺两骑马,死并将去。背后刘唐、白胜救得晁盖上马,杀出村中来。村口林冲等引军接应,刚才敌得住。两军混战,直杀到天明,各自归寨。
从上面我们可以看出,晁盖死就是时运不济,被史文恭用毒箭射中,不幸身亡。和林冲没有直接关系,和任何人都没有直接关系!(你要非阴谋论,谁也没办法!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嘛!)
事实上,我不但认为晁盖死和林冲没关系,反而我认为晁盖是信任林冲的,他想把位子传给林冲!如果非要扯,他的死其实关系最大的就是宋江!
从他遗言就可以看出来。
当日夜至三更,晁盖身体沉重,转头看着宋江,嘱付道:“贤弟保重,若那个捉得射死我的,便叫他做梁山泊主。”言罢,便瞑目而死。
看到没有,他没有直接传给宋江!
那么,那时候,谁有可能捉住史文恭?武将嘛!林冲武艺高强,那时候在梁山是数一数二的,还用明说吗?
只可惜,宋江技高一筹,引卢俊义上山,卢俊义捉住了史文恭。但是,卢俊义刚上山,他敢做梁山泊主吗?还不是宋江!
事实上,宋江上山后,晁盖是很尴尬的!宋江本就有及时雨的名声,在江湖上比晁盖名气大的多,而且对梁山泊很多好汉都有渊源,包括对晁盖都有恩。当初晁盖“智劫生辰纲”事情败露后,也是宋江上门报信,才得以逃脱!
而且宋江是带兵上山的,不是一个人哦!宋江是有班底的!还记得宋江每次出征前总说“哥哥是山寨之主,不可轻动,小弟愿往”吗?实在是高明!一次次的东西征讨,立了不少功!为宋江竖立了威望!这一切的一切,其实有意无意间都削弱了晁盖在梁山的头领作用!
等到晁盖反应过来,宋江已经成气候了。比他梁山泊主还像梁山泊主!
这也是,为什么晁盖坚持自己领兵攻打曾头市!晁盖心想再让你接着打,梁山就没真我什么事了!
宋江道:“哥哥是山寨之主,不可轻动,小弟愿往。”晁盖道:“不是我要夺你的功劳。你下山多遍了,厮杀劳困。我今替你走一遭。下次有事,却是贤弟去。”宋江苦谏不听。晁盖忿怒,便点起五千人马,请启二十个头领相助下山。其余都和宋公明保守山寨。
只是,晁盖没想到,这唯一一次的下山,还丢了性命。
他不甘心!不甘心死后宋江当梁山泊主!他愿意武将最好是林冲做第一把交椅!这样一箭双雕,既报了林冲火并王伦留自己兄弟在梁山并让自己做第一把交椅的恩,也阻挡了宋江当老大的路!
毕竟,你宋江收买人心有余,武艺不足!你不能自己捉住史文恭!谁能?还不是我林冲大兄弟!
所以,晁盖死和林冲没有关系!硬要扯,和宋江有一点!
其实,晁盖的死和他自己关系最大!
水浒传中为什么说晁盖的死跟林冲有关?
看到这样的提问非常惊诧,如果把晁盖的死和林冲联系,我可以断言这是千古奇冤。让我们一同解读。
首先让我们看林冲其人。
林冲是东京八十万禁军教头,他武功高强,为人善良,性格懦弱丶胆小怕事,这从高衙内调戏他夫人一系列事件中得到印证。他的忍让得到的回报是变本加厉,这终于激起他走上反抗的道路。杀陆谦等人后走投无路,逼上梁山成为他唯一的选择。
也许有人要把林冲手刃王伦和晁盖之死联系起来,其实这是缺乏杀人动机和现实证据的。林冲杀王伦,是出于道义,是不应苛责的壮举。同是天涯沦落人,被逼上梁山,是一种无奈,作为梁山之主的王伦,应该同情遭遇,收留他们才对,遗憾的是王伦百般刁难,自己最终身首异处,完全属于咎由自取。
林冲是个厚道之人,他杀王伦后他也没有丝毫觊觎梁山头号宝座的意图,相反他极力推举晁盖为梁山泊新主,体现他无私的胸怀。
攻打曾头市晁盖不听宋江苦谏,十分忿怒,执意要亲征。选择林冲丶呼延灼等二十头领率五千军出征,就凭此可看出晁盖对于林冲是何等的赏识和信任。第一次对阵曾魁,不用晁盖吩咐,林冲毫不犹豫率先出阵挑战,充分显示二人配合之默契,从另一方面我们可以得出林冲是为保护晁盖,担忧梁山泊主的安危。次日,当晁盖挺枪出马,直奔曾涂,众将怕晁盖有失,一发掩杀,林冲丶呼延灼紧护定晁盖。紧护一词足现此两人对晁的拥护。
四曰,两个和尚来投,林冲就十分警惕,他劝说:"哥哥休得听信,其中有诈"。晁盖鲁莽,说什么:"兄弟休生疑心,误了大事"。林冲还是担忧晁盖中计,主动要替赴险。"哥哥休去,我等分一半人马去劫寨,哥哥在外面接应"。晁盖执意还是要去,让林冲在村外接应。此情谊之深跃然纸上。
两个僧人合唱的苦肉计,同巜三国演义》黄盖的诈降如出一辙。只可惜晁盖没有识破,让我们一同欣赏原文。
二更半时走,行不到五里多路,黑暗处不见两个僧人,前军不敢行动。看四边路杂难行,又不见有人家。呼延灼便叫急回旧路,走不到百步,只见四下金鼓齐鸣,叫喊声振地,一望都是火把。晁盖众将引军夺路而走,才转得两个湾,撞出一彪军马,当头乱箭射将来,不期一箭,正中晁盖脸上……
这完全是曾家和两僧精心设计的伏击战:精准的时刻,三更时;绝妙的地点,四边路杂难行。人马众多,道路崎岖,黑夜对方射箭梁山方中箭的概率就大,曾家就是通过设伏丶夜袭来扭转不利局面。
回到寨中,急拔得箭出,箭上有"史文恭"字。林冲叫取金枪药敷上。原来却是一枝药箭……
诸位从这一小段文字中能读出什么蹊跷?我相信没有,一切都是顺理成章。
在战场上谁也无暇,况且在黑暗处,这时近距离才看清是一枝刻有"史文恭"的毒箭,何以为是毒箭?金枪药敷上去不是立杆见影;其次人们从箭头上隐约看到了浸泡有毒液体的痕迹。我想这个对于古时征战之人不是难题。
我们再看后事,晁盖死,林冲和公孙胜丶吴用推举宋江为梁山泊主,这一切也"有法可依",因为原来宋江就是二号人物,仗义疏财丶扶危救困的及时雨名满天下,他成当家人众望所归。
有人要质疑晁盖为何在临死有这样的嘱托:若那个有人捉得射杀我的,便叫他做梁山泊主"。这里有二层含义。
一:对史文恭恨之入骨,说此语等于许下大悬赏,希望众人全力以赴;二:史文恭武艺高强,要抓得此人须有武艺非凡者才可胜任,纵观梁山,能满足此条件者林冲当属此列。
林冲遭遇我们众所皆知,他对官府恨之入骨,这同晁盖的认识和想法一致,你想林冲如何能谋害晁盖。这不是矛盾?
晁盖和宋江的关系。应该说此两人曾经十分投机,多亏宋江的通风报信才有晁盖梁山的辉煌。然而,宋江的志向是同晁盖截然不同的,他只是权借水泊里随时避难,只待朝廷赦罪招安。而晁盖是乐于当山大王,过那种无忧无虑的潇洒人生。这就是他们两人后来的矛盾所在。虽然如此,他们的矛盾并未爆发,两人还是齐心协力经营水泊梁山。晁盖临死的一席话,也是担忧宋江未来率领大家被朝廷招安,违反人之常情说那席话,其实那只是一种掩饰。
《水浒传》这部名著刻画人物形象非常饱满,令人拍案叫绝。林冲根本没有杀害晁盖任何动机和证据,一切邪说都是凭空捏造,甚至是后人杜撰的文字狱。让我们尊重历史,只有这样,施老含笑九泉!
水浒传中为什么说晁盖的死跟林冲有关?
“托塔天王”晁盖中箭这事在水浒传里一直很蹊跷,黑灯瞎火夜色茫茫攻城,别人射不中偏偏射中他,并且中箭的部位是脸上。书中写的明白,晁盖是在往回撤军的时候被射中的,既然是撤军,那么晁盖应该是背对曾头市才对,怎会面部着箭,还有:射中晁盖的这支箭上清清楚楚刻着史文恭的大名,史文恭是曾家五虎的枪棒教师,主帅级的人物。以史文恭的身份,其在箭上涂毒的可能性极低,因为史文恭这般武艺高强心骄气傲之人,在箭上涂毒简直是对其人格的侮辱。还有更为重要的是,曾家方面却不知道晁盖被射死(如果知道,早应该用来炫耀了),这说明根本不是史文恭射杀的晁盖,而是另有其人,那么到底是谁最有可能射死了晁盖呢?
许多人推测是小李广花荣,他们说花荣有射箭的绝招(技巧),有杀害晁盖的动机(为宋哥哥开路)等等。以花荣对宋江的忠诚和感情而论,宋江要他做的事他不可能推辞,为了宋江他可以死(为宋江自缢),为了宋江他可以把自己妹妹卖出去(给秦明当老婆),更何况是杀一个人呢。不过持“凶手花荣说”的人忽略了一个重要问题:花荣并不在随行的20个头领之列。也就是说花荣没有随军,那么他若想作案只能选择暗中监视、趁机暗杀的手段。这种难度可想而知,不要说随军的众头领了,一般的小喽啰有几个不认识花荣的?花荣想要干掉晁盖,这比现在狙击还要难,因为要伪装,伪装到没人认出他是花荣,自然条件天又黑,晁盖身边保护又这么多,因此这对花荣来说难度是不是太大了?所以凶手是花荣的可能性不大。
如果说既非史文恭,又非花荣,凶手到底是谁呢?其实凶手不止一个人,而是团伙作案,因为只有合作,只有打掩护,有人放箭,才有机会射中晁盖!那么团伙成员可能是谁呢?
排除史文恭曾头市一伙。梁山这边没有随军的头领。这样就只剩下随晁盖出征的那20个头领了,其中三阮、刘唐、白胜都可以排除(属晁盖嫡系),呼延灼、徐宁刚刚入伙,没有足够暗杀理由,杜迁、宋万也可以排除(属于小弟角色,胆小怕事,最初的大哥王伦死了什么都不敢做),这样嫌疑人就缩小到11个人了。哪11个呢:林冲、张横、杨雄、石秀、孙立、黄信、燕顺、欧鹏、杨林、穆弘、邓飞。那么我们先简单分析这其中最可疑的几个人。
穆弘这个黑社会的小头子,没什么过人的表现却名列八骠,感觉很蹊跷,是宋江派的人物,却难不成为宋江立过什么奇功?杨雄,石秀。这两个人在一上梁山就被晁盖来了个下马威,其中的石秀绝对精细的人,完全具备了完成暗杀晁盖的能力。石秀又是个小气的人,上山之初就被晁盖弄的没了面子,也有杀晁盖的动机,但这个动机不怎么充分。而还有另外一个人,孙立,《水浒传》作者对孙立的描写中,特别有一句——“弓箭亦娴熟”,真是耐人寻味啊。我要说宋江弑晁盖,说得通。晁盖死于权利路线之争,晁盖路线与宋江路线相悖,于梁山无所发展。所以晁盖之死命中注定,这个结论,相信多数人能够接受,应该争议不大。
我们看看原著怎样描写晁盖回到帐中之后的事:“都回到帐中。众头领且来看晁盖时,那枝箭正射在面颊上。急拔得箭,出血晕倒了。晁盖先还是清醒的,是拔箭出血后才晕倒的。紧接着:“林冲叫取金枪药敷贴上。原来却是一枝药箭。晁盖中了箭毒,已自言语不得。”注意(高能预警),是在林冲敷了药以后,才发现晁盖中了毒的。那么,林冲怎么就知道他中了毒呢?从夜里晁盖中箭,再到天明回寨,又从回寨后到拔箭时,在拔箭后晕倒了,也没发现他中毒。偏偏是林冲给他一敷药,就发现中毒了。这怎么解释啊?
我们要说在梁山好汉中,也只有林冲有敢杀老大的冲动!当初杀掉王伦后晁盖推辞时,林冲曾把晁盖推在交椅上,叫道:“请勿推却,若有不从者,将以王伦为例!”你看,作者早在晁盖登基之时就埋下了伏笔:林冲居然说过要把晁盖以王伦为例的话!林冲杀老大,为梁山前途考虑。因为王伦与晁盖比,无大量之才,做不得山寨之主;而晁盖与宋江比,同样也是无大量之才,做不得山寨之主!把不成器的老大做掉,推有实力的人当老大,这才符合林冲嘛。
林冲一惯不出头,恰恰每逢换届时,出头最积极。在晁盖死后,又是林冲第一个出来拥立宋江,甚至表现的比吴用还积极,这是不是太奇怪了?因此推断,晁盖是死于宋江指使其心腹,且绝非单独作案,射中晁盖的箭不太可能是毒箭,在晁盖拔箭过程中下毒的可能极大, 应为团伙作案。有打马虎眼的,有放箭的,有投毒的,最后嫁祸给史文恭,如果真是这样,真乃水浒第一谜团奇案也!
水浒传中为什么说晁盖的死跟林冲有关?
说《水浒传》晁盖之死和林冲有关系,那只是人们的臆测而已!
按《水浒传》原作小说的描述,一方面是因为段景住送给晁盖的玉照夜狮子马被曾头市教师史文恭给抢了。另一方面是宋江上梁山之后,晁盖于隐隐约约中感觉到了自己(在梁山泊首领的地位)受到了挑战,有被架空的感觉。
于是晁盖顾不上梁山众人的劝阻,执意要去攻打曾头市。结果晁盖就悲剧了……
林冲比晁盖等人上梁山的时间要早得多。当初的时候,作为梁山泊元老的林冲在晁盖等人上梁山落草之后,林冲在火并了王伦又主动推举晁盖坐了梁山泊的第一把交椅。应该说,林冲此举对于晁盖而言是有拥戴推举之功的。
等到晁盖负气去攻打曾头市的时候,曾经是晁盖的死党之一的吴用都没有跟随晁盖一起出征,而林冲却坚定不移地追随晁盖一起去攻打曾头市了。并且林冲还被推举为专门负责晁盖的安全的人选。只是谁也没有想得到晁盖这一去就中箭遇难了!
大家从上述的叙述当中,能够看得出来“晁盖之死和林冲有什么关系来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在《水浒传》原作小说当中,林冲的性格为人原本就非常地懦弱隐忍。然后,自林冲娘子被高衙内祸害得自杀身亡之后,林冲的心已经彻底死了。再加之林冲上梁山之后,林冲又火并了白衣秀士王伦,从此林冲身上又被背负上了“弑主”的恶名了。另外,晁盖又是林冲在杀死王伦之后极力推荐当梁山泊首领的人,林冲还怎么可能会又去加害晁盖,以授人以更多的把柄呢?!
所以,个人观点认为说“晁盖之死和林冲”有关系纯粹就是人们的臆想而已,其实并没有一丝一毫的证据的。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