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传》为什么要把晁盖写死?仅仅是为了突出宋江的招安思想?

晁盖是佛教托塔天王,梁山第三任寨主,招安的倡导者。《水浒传》中,晁盖才是积极主张招安之人,因而,施耐庵把他“写死”,反倒是要突出宋江的造反。同时,表达施耐庵的宗教思想,升华《水浒传》主题。

要讲明白这个问题,首先得揭开晁盖之死这一谜团。

晁盖之死即扑朔迷离又清晰可见

晁天王曾头市中箭,这一箭是谁射的,箭上有没有毒,晁盖到底是被射死的,还是被毒死的……这一连串疑问,困扰着很多《水浒传》读者,历来都无人给出最具说服力的结论。因而,晁盖之死,是《水浒传》中一桩最大的悬案,施耐庵把这桩悬案写得扑朔迷离,欲言又止,令人破费猜测。

其实,施耐庵在晁天王曾头市中箭前的故事中,早就为晁盖之死伏线。假如细读文本,把前后的线索连接起来,晁盖之死也就不是什么疑案、悬案了。

首先,我们得搞清楚梁山到底经历了几任寨主。所有的读者大概都认为,梁山总共有王伦、晁盖、宋江三个寨主。实际上,在王伦之前还有一个寨主,是梁山的草创者,此人便是摸着天杜千。

书中写道,王伦收录了林冲,让他坐在了第四把交椅上。然而,在为林冲接风宴席上,王伦蓦然寻思道:“我却是个不及第的秀才,因鸟气,合着杜迁来这里落草;续后宋万来,聚集这许多人马伴当。”王伦的这句话十分重要,是晁盖之死的一大伏线。

王伦说,他是个不第的秀才,因鸟气,便“合着”杜千上梁山落草。合着,就是跟着的意思,杜千先到的梁山,王伦随后“因鸟气”也来到了这里。“合着时代的节拍”,说的是先有时代的节拍,大家跟着节拍走。

从文本逻辑看,也是杜千先上的梁山,做了第一任寨主。王伦、杜千曾经一并投奔柴大官人,得了资助,然后就分手了。此时,一定是分手了,因为,柴进资助了王伦,并没有让白衣秀士“因鸟气”。朱贵曾对林冲说,柴进对王伦有恩,这两人也一直保持这很好的关系,王伦此时不可能因为柴进而生了“鸟气”。王伦与杜千分手之后,不知何故,便“因鸟气”上了梁山。

施耐庵之所以如此隐涩的写杜千、王伦谁先上的梁山,就是为了把晁盖之死写成迷案。假若直接写杜千是第一任寨主,王伦是第二任寨主,晁盖是第三任寨主。那么,接下来的“小李广梁山射雁”就将被读者一眼看破:花荣射的就是晁盖。

花荣点明了要射第三只雁的头,而且,一箭便将这只雁射了下来。书中写道,大雁被射下来之后,众头领一见果然中了头部,都十分钦佩花荣。书中还有一首赞诗,专道花荣射雁的好处,其中有这样两句:“天汉雁行惊折断,英雄雁序喜相联。

因为第三只雁被射了下来,雁行就被惊断了。也正是因为第三只雁被射落,“英雄”雁序便“喜”相联了。这就意味着梁山好汉因为晁盖之死而完成大聚义,因为宋江做了寨主,梁山大小头领“尽皆欢喜”,拱听约束。前后两个“喜”字,丝丝入扣,也点明了晁盖为何被“写死”了。

晁天王为何在梁山大聚义前归位

从上述所讲的伏线来看,晁盖面颊中所中之箭当是花荣所射。但是,这支箭应当没有毒。书中写道,晁盖三更头从法华寺出发,前往曾头市夜袭。只走了五里多路,梁山人马便中了埋伏。晁盖急令退兵,只转过两个弯,晁天王面颊上就中箭了。

晁盖中箭后,刘唐、白胜救他上马,一并突围。大约卯时天亮后,晁盖才在林冲的接应下杀出重围,到帐中拔箭。期间,至少过去了三个时辰六个小时。

拔箭的过程,施耐庵也写得很隐晦。但是,若细读文本,拔箭的过程还是非常清楚的:

众头领且来看晁盖时,那枝箭正射在面颊上。急拔得箭出,血晕倒了。看那箭时,上有史文恭字。林冲叫取金鎗药敷贴上,原来却是一枝药箭。晁盖中了箭毒,已自言语不得。

箭头是倒三角形的,假如射得很深,势必急拔不出来。因而,这一箭不致命。箭拔出来后,晁盖这才“血晕倒了”。也就是说,拔箭之前,晁盖是十分清醒的。敷上金枪药之后,晁盖才“中了毒箭,已自言语不得”。这句话也交代了没敷金枪药前,晁盖是能够言语的。

晁盖回到帐中,众头领都来看他。既然来看望,一定是近距离的,这样,就可以观察到箭伤部位。经过四、五个小时的冲杀,众头领竟然没有一人看出箭伤有中毒症状?晁盖当时十分清醒,也能够言语,因为一番神操作,晁天王中毒了,言语不得了。

晁天王就这样“归天”了。不过,绿野老道认为,晁盖不是被写死了,而是施耐庵让他“归位”了。此话怎讲?

按照《大宋宣和遗事》的故事,宋江上梁山时,晁盖就已经死了。而施耐庵改写《大宋宣和遗事》,把晁盖之死与梁山好汉扯上关系,是为了给《水浒传》立意,表达自己的宗教思想。

梁山一百单八将都是道家紫府北斗七星群中的天罡地煞,晁盖不在其中。因为,晁盖是“托塔天王”。托塔天王就是北方多闻天王,佛教四大护法天王之一。龚开《宋江三十六人画赞》中这样描述“铁天王晁盖”:毗沙天人,澄紫金躯。顽铁铸汝,亦出洪炉。施耐庵点化龚开的原义,把晁盖写成了“毗沙门天王”,也就是中国的北方多闻天王。

晁盖出场时,施耐庵说他夺了西溪村的宝塔,这应该是“夺塔天王”。施耐庵这样“错写”,其实也是在为晁盖之死伏线,梁山是道家妖魔聚会之地,佛家护法天王在完成使命后,便将“归位”。归位之后的晁天王能够像九天玄女、张天师、智真长老、罗真人那样,知道梁山好汉上应天星的天机,晁盖生前被写成凡夫俗子,达不到神仙或者化外高人的级别,所以,他不知道《水浒传》这一终极密码。

劫取生辰纲之前,晁盖做了一个“七星聚义”梦,梦见北斗七星坠落在自己的屋脊上,北斗七星斗柄上有一颗小星,化作白光飞去。这颗小星正是托塔天王晁盖,他原本就是佛教护法天王,怎么会是道家的“妖魔”呢?

因而,当道家妖魔即将大聚义前,晁盖便要归位,把寨主之位让给道家的“天魁星”。这样,“英雄雁序”便“喜相联”了。

“曾头市晁盖中箭”这回书,紧接着“三山聚义打青州”、“芒砀山公孙胜降魔”这两段故事,其中,设计到两个重要人物。公孙胜是罗真人的徒弟,罗真人则是龙虎山上清宫的真人,张天师的传入(《水浒传》中虚靖天师是道家“雷法”的创始人),是他引诱洪太尉误走了妖魔。其徒弟出手降魔,意味着梁山“替天行道,保国安民(这是罗真人最先提出来的)”的总监军开始执行道家的法旨,梁山大聚义将进入“快车道”。

另一个重要人物便是花和尚鲁智深。鲁智深兼具道家“妖魔”与佛家弟子双重身份,更能体现施耐庵“佛道合一”的主题思想。鲁智深的到来,将取晁天王二代之。

公孙胜、鲁智深这两人被施以重墨,也就提前预示了晁天王之死。

梁山的佛道之争与佛道合一

鲁智深、武松同样是佛门弟子,但他们也是三十六天罡之一,梁山佛道联手共同“替天行道,保境安民”的佛家代言人。晁盖做寨主时,只提出了“替天行道”的主张,晁天王是要通过招安的途径,达到这一目标。

梁山最终“佛道合一”,但却曾经存在过“佛道之争”,道家要坚决的造反,佛家却要走招安的道路。因为有同样的“替天行道”目标,梁山最终“佛道合一”。

《水浒传》中,最先提出招安的,就是一名佛家弟子,行者武松。梁山上提出招安的,却是佛家的护法天王晁盖。“高太尉大兴三路兵,呼延灼摆布连环马”这回书中,宋江劝降了彭玘,但却没有表达招安的意思。书中说,宋江如此劝降彭玘:

某等众人,无处容身,暂占水泊,权时避难,造恶甚多。今者朝廷差遣将军前来收捕,本合延颈就缚。但恐不能存命,因此负罪交锋,误犯虎威,敢乞恕罪。

宋江这套说辞,无非就是想劝彭玘投降。假若真的“延颈就缚、负罪交锋”,此前打朝廷堡寨祝家庄干什么,打高唐州杀高廉干什么?假若宋江在劝降彭玘时就打算招安,为何还要将呼延灼的部队杀得片甲不留。为何还要去打青州,斩杀宋徽宗的舅子、国舅爷慕容彦达?所以,宋江只是下说辞劝降彭玘。

彭玘答应投降后,“施耐庵”画蛇添足,又给宋江设计了表达招安愿望的一段话:“某等众兄弟也只待圣主宽恩,赦宥重罪,忘生报国,万死不辞。”

彭玘既然已经答应投降,宋江又何必多次一举,说这样的话呢?这句话与文本逻辑不合,宋江在这以后一直攻打官府,华州、大名府、凌州、东平府、东昌府全部被拿下。而且,继续“负罪交锋”,将关胜的部队团灭。所以,宋江的这句话高度疑似续书所加,目的是为续书反转《水浒传》,把梁山好汉污蔑为摇尾乞怜的投降派而张目。

彭玘投降后,宋江便把他送到了大寨,交给了晁天王。当凌振被俘后,宋江便再没有劝降,而是拿着他的手,去见晁盖。到了大寨,晁盖命彭玘前来劝降,彭玘说道:

晁、宋二头领替天行道,招纳豪杰,专等招安,与国家出力。既然我等到此,只得从命。

彭玘之所以说出这样的话,肯定是晁盖授意的。而且,彭玘的这番劝说,也道明了梁山佛道两家“替天行道”的共同目标——晁、宋二头领替天行道。上文讲到,宋江一直在与官府作对,斩杀慕容国舅,与宋徽宗作对,道家妖魔就是来让皇帝“夜眠不稳,昼食忘餐(容与堂本第一回结语)”的。

道家妖魔要造反,佛家弟子及护法天王要招安,这是施耐庵在《水浒传》中写得十分清楚的事情。因为续书反转了施耐庵的本意,美化宋徽宗,而把宋江等梁山好汉一齐黑掉。

《水浒传》中,除了晁盖、武松明确提出招安外,另一大佛门弟子鲁智深则是以实际行动表达了招安愿望。“鲁智深大闹五台山”,实际上就是在为宋徽宗充当打手。

晁盖之死升华《水浒传》主题

鲁智深大闹五台山,绿野老道能够准确的推算出这个故事发生的时间,就是宋徽宗宣和元年二月。

书中写道,“忽一日,天气暴暖,是二月间天气”,鲁智深在这一天下山,来到了一处市井。花和尚到铁匠铺定制了一把戒刀,还要打造一条禅杖。经过一番讨论,便以“待诏”所说的六十二斤重量,打造一条水磨禅杖。过去,手艺人被称作“待招”,是从剃头匠的江湖称呼延伸而来的。“待诏”却是皇帝身边的人,也有等待诏命的意思。“待诏”所说的六十二斤,讲的是从宋仁宗嘉佑三年(公元1058年)起,经过了六十二年,此时,正是宋徽宗宣和元年(公元1129年)。

宣和元年正月,宋徽宗下“革佛诏”禁佛毁佛。书中以鲁智深吃狗肉,以狗腿亵渎佛门,打伤僧众,毁坏金刚隐写了这段真实的历史,宋徽宗就是这么干的。“狗”在《水浒传》中有特殊的隐喻,因为,宋徽宗生于元丰五年(公元1082年),这一年干支壬戌,生肖属狗——施耐庵都把宋徽宗写成狗了,难道还会像续书那样,去赞美一条“狗”,让宋江他们向“狗”投降吗?

鲁智深充当了宋徽宗(书中的赵员外)打手,难道不是铁杆招安派吗?

然而,与托塔天王不同的是,鲁智深原本也是道家的妖魔,上应天孤星。智真长老在神游道家紫府之后,查到了鲁达的来历,便对反对剃度鲁达的五台山僧众说:

只顾剃度他。此人上应天星,心地刚直。虽然时下凶顽,命中驳杂,久后却得清净,正果非凡,汝等皆不及他。可记吾言,勿得推阻。

“驳杂”就是“花”的意思,花和尚之“花”并非其脊背上刺着花绣,而是此人亦僧亦道,花搭着的。花和尚将在经历一番妖魔“还道”之后,得到“汝等皆不及他”的正果,也就是说,除了智真长老外,五台山所有僧众都不如鲁智深的正果。鲁智深最终将成为东京大相国寺的住持方丈,取代“好不晓事”打压花和尚的智清长老。

鲁智深得成佛家正果,同样也将随道家妖魔完成“替天行道,保境安民”的誓言,佛道殊途同归,最终合而为一。

鲁智深其实就是取代晁天王,是梁山上佛家的最高代言人。晁盖是不愿意造反的,上梁山是吴用设计所逼。吴学究早就背着晁盖,在石碣村调查了梁山的情况,鼓动了三阮上梁山,做好了造反的准备。宋江报信后,被蒙在鼓里的晁盖,也只能按照吴用的预先设计,上山落草。

做了寨主的晁天王不愿杀人,劫取过往客商的财物,反复叮嘱不要伤害一人。得知客商一哄而散,没有受到伤害时,晁盖大喜,说道:“我等初到山寨,不可伤害于人。”晁盖是佛门中人,当然不愿意杀人了,不杀人,怎么造反?以《水浒传》的主题来看,不造反,便招安。

但是,晁盖绝对不是投降派,他同样主张“替天行道,保境安民”。所以,宋江上梁山后,晁盖唯一带兵攻打的地方,就是金国人把持的曾头市。

梁山两次攻打曾头市,起因都是照夜玉狮子,而且,这匹金国王子的坐骑贯穿了故事始终。

据《三朝北盟会编》等史料记载,“招安巨寇杨志”在种师中手下担任选锋首,于杀熊岭与金国王子斡离不交战——梁山好汉将在七十回故事之后,与照夜玉狮子的主人有一场恶战。

鲁智深原本就是小种经略相公手下的提辖,抗金能少得了花和尚吗?施耐庵的故事也是这样写的,二次攻打曾头市,鲁智深、武松与杨志在“北地(杨志攻打正北大寨)”会师。

晁盖、宋江都是“替天行道,保境安民”的大英雄,即便是他们所主张的道路不一样,但殊途同归,完成了英雄般的传奇。晁天王虽然早早的归位了,但梁山仍然有鲁智深这样的佛门弟子,坚持这施耐庵《水浒传》的主题——佛道合一。

因为晁盖并非道家紫府中的天罡地煞,所以,便在打击金兵,实践“替天行道,保境安民”的愿望中结束了自己的故事。宋江继续高举晁天王的义旗,升华“替天行道”,带着梁山好汉“去边上,一刀一鎗,博得个封妻荫子,久后青史上留一个好名,也不枉了为人一世。

因而,施耐庵把晁盖“写死”,非但不是为了“恶宋江”,反倒是升华《水浒传》主题,继续演绎梁山好汉的英雄故事。

《水浒传》为什么要把晁盖写死?仅仅是为了突出宋江的招安思想?

《水浒传》中之所以把晁盖写死,不只是为了突出宋江的招安思想,而是更深一步展露了宋江为了落个忠君之名不惜落个杀害兄弟的骂名,纯属伪君子。

《水浒传》为什么要把晁盖写死?仅仅是为了突出宋江的招安思想?

《水浒传》中,对于托塔天王晁盖之死,一直就是众说纷纭,争议不断。

针对题主所提问题,我的看法是:施耐庵把晁盖写死,是在突出宋江的招安思想,但又并不仅仅局限于此。

《水浒传》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歌颂“农民起义”的章回体小说。说到底,“起义”终究不是一件好事,很难评判对错。

那作者为什么要选择这样一个题材,这样一个视角,来写这部小说呢?

其中深意有两点:

一是全景式的展现梁山集团艰难崎岖的“忠君爱国”之路。

在“忠君爱国”这个问题上,晁盖是持反对态度的。大家都知道,晁盖是劫取送给大奸臣蔡京的“生辰纲”的头目。这可是大罪重犯,奸党们恨不能给他扒皮抽筋,挫骨扬灰。

晁盖裹挟重金上得梁山,他就已经没有了退路,朝廷奸党也不可能对他进行招安。

既然是“歌颂”,晁盖身为梁山泊第二代当家人,当然也在此列,就不能写他被官军捉拿,然后被处死。同时,如果晁盖不撤出,宋江如何上位?所以,只能把晁盖写成误入圈套,误中毒箭,意外身亡!

而宋江则不同,他是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才怒杀了阎婆惜,而后流落江湖。但在他的骨子里,他是有大抱负,想做大事,心向朝廷的。

在当时的社会制度下,想要成就大事,就要走科举之路。不然,就必须走梁山集团之路——归附朝廷,建功立业。因为在封建社会,劳苦大众是被打压的很厉害的,能出头的没有几个。

在这种环境和条件下,宋江主导的“招安”就显得难能可贵了。所以作者要大书特书,高举歌颂的大旗。

二是暗讽当时朝廷的腐败。

《水浒传》中,虽然梁山集团声势浩大,但并不能算作真正意义上的“起义”。因为他们从来不有意识地和官府正面冲突,即使有过不多的几次,也都是为了救出被困的弟兄,然后就全数撤回了梁山。甚至对奸党,他们也是唯唯诺诺。

他们所想的,就是如何早日招安,他们所做的,也是为早日招安作准备。

然而,在108位好汉为国效命疆场,只剩下27位,回京受封不久后,宋江,卢俊义就被奸臣暗杀,不得善终。

全数招安,出生入死,最终却落得如此可怜,可悲的下场,宋徽宗还竟然全然不知,这不能不说,当时的朝堂之上,是何等的暗无天日。

结语

晁盖不想招安,只能被写死。宋江虽一心招安,可到头来,还是送了卿卿性命。这究竟是谁之过?——这是作者的终极一问。

还有就是,这部小说中,掺杂了作者很多的意识和情感。包括作者的经历,都是促成这部小说思想体系和小说构架形成的重要原因。

泛泛而言,不知所云!

《水浒传》为什么要把晁盖写死?仅仅是为了突出宋江的招安思想?

《水浒传》为什么要把晁盖写死?仅仅是为了突出宋江的招安思想?《水浒传》把晁盖写死不能说是为了单纯突出宋江的招安思想。晁盖虽有武力和有些才干,但晁盖思想不慎密,比较粗,更缺乏政治智慧,也缺乏统率一个独立团体的能力。上梁山前是郓城东溪村富户,又是保正,家庭富裕,也生活的风光。从被吴用、公孙胜等纠集,名为晁盖领头窃生辰纲到逃避追捕,杀官兵直到上梁山后,等一系列活用来看。晁盖都缺少计谋和主见,更缺乏一个武装团队头领的杀伐决断的应有能力,对梁山的走向前途也没有长远目标。一路走来,晁盖始终是被别人牵着鼻子走。所以晁盖和王伦一样,都是《水浒传》梁山队伍壮大过程中的铺垫人物。梁山队伍发展了,晁盖这个寨主混不下去了,所以作者必须把晁盖写死。再说在《水浒传》中,晁盖好象也没有明确表态,反对招安之事,梁山接受招安后结局不好,人们厌恶宋江,就形成一个错觉,好象晁盖在就不会走招安之路,在那时社会上造反和拉队伍上山的人,以后又接受招安是常事,也很正常,晁盖也是地主出身,由于过分讲江湖义气,又缺乏头脑所以被吴用、公孙胜等胡悠去劫生辰纲遭祸落草,这种人又能有好坚定的立场和朝庭干到底?所以把晁盖写死,并不是仅仅突出宋江的招安思想。

《水浒传》为什么要把晁盖写死?仅仅是为了突出宋江的招安思想?

谢邀!

晁盖绰号托塔天王,不属于一百零八好汉,却是梁山泊第二任寨主,没有这个寨主,宋江的招安大梦也实现不了,所以,晁盖是宋江理想的奠基人。

但《水浒》有意将晁盖写死,这是为什么呢,去掉一个好汉,晁盖不就可以活了?

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第一、晁盖没有忠君思想,由他领导招安没有信服力。

第二、晁盖是一介布衣,不为官,还是要由宋江这个"小吏"来指导所谓的"乱民"。

第三、晁盖是招安的绊脚石,有他在招安必不成。

第四、晁盖是头领,晁盖不死,宋江的话谁听?

第五、晁盖是一个虚构人物,过渡人物,宋江却是真实的历史人物,所以,这个虚构人物的价值仅仅是牵线搭桥,为宋江搭台唱戏。一旦宋江上了梁山,晁盖也完成了过渡使命,于是,施耐庵便让其领了盒饭。

综上所述,水浒的结局在写的时候就已经注定好了的,招安是必然的,那些个过渡性人物,只要是违背小说主旨的,都必然要死!

《水浒传》为什么要把晁盖写死?仅仅是为了突出宋江的招安思想?

一,《水浒传》中,作者施耐庵把晁盖写死,笔者个人观点认为那是必须滴!而且可以说晁盖之死跟突出宋江诏安,二者之间是半毛钱关系也没有的!

因为,导致晁盖必死的原因主要是:

(1),晁盖绰号叫做“托塔天王”。也就是说晁盖的命运是上天早就安排好了的。晁盖是生还是死,一切都得由老天爷说了算的,不是哪一个人包括晁盖本人能够做得了主的。

(2),虽然晁盖是梁山泊的第二任首领,但是,很不幸的是,晁盖竟然不是梁山三十六天罡和七十二地煞之一。按原作小说的描述,梁山108位好汉都是上界星宿下凡,然后在梁山聚义以完夙愿、解释冤衍的。既然身为梁山泊之主的晁盖不是梁山同道中人,那么,作者也就只能够另外安排一个好去处给晁盖了。

(3),晁盖的梁山泊之主的位置原本就是来路不正的。当初的时候,晁盖等一行七个人智取了生辰纲之后,前去投奔梁山入伙。遭到白衣秀士王伦拒绝之后,是林冲火拼了王伦,然后林冲再极力推举晁盖当了梁山泊大头领的。这也就是说,如果不是晁盖等人来投奔梁山的话,白衣秀士王伦不一定就被林冲杀害的。晁盖后来的下场可以说正是天理昭昭报应不爽的

二,自从宋代秦桧同志发明了莫须有这样一个罪名之后,莫须有罪名就反复被世人们世代延用下去了。譬如说,不少人就认为晁盖之死,其实就是宋江下的黑手了!而且还是宋江派遣心腹红人小李广花荣,用毒箭一箭直接把晁盖给送终了!笔者个人观点认为,如果花荣真要一箭射杀晁盖的话,机会多得是,比如说当初花荣在梁山上射大雁的时候等。花荣大可不必去弄那些此地无银三百两的玄虚的。然后,关于宋江及其梁山全伙接受朝廷诏安的情况,

(1)历史上宋江等三十六人起义原本就是以失败而告终的。所谓的梁山108将全伙接受朝廷诏安征辽征方腊征田虎等等,根本就是子虚乌有的。

(2)历史上真实的宋江起义,是被北宋太守张叔夜给直接镇压下去的。而在喻万春的小说《荡寇志》当中,梁山好汉们的命运更加是惨不忍睹了。其中,梁山好汉们打仗基本上从来都没有打得赢的机会的。更遑论什么全伙接受朝廷的诏安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