晁盖如果不死,他会和宋江一样,选择带领大家一起接受朝廷招安吗?

晁盖不死,必然也会带领梁山好汉一起,接受朝廷招安。《水浒传》前七十回已经写得非常明确,晁盖支持招安,支持宋江。说“晁宋”有矛盾,梁山有“晁宋之争”,完全是不顾文本的臆断。

评《水浒传》当以文本为依据,而且,只能以施耐庵的前七十回为文本依据。晁盖“生前”的故事只讲到第五十九回(容与堂本的第六十回),不能以续书来反推晁盖与宋江之间的关系,从而置施耐庵原著于不顾,得出晁盖反对宋江招安,若是不死,必然不会带领梁山好汉招安的结论。

那么,施耐庵的《水浒传》中,能得出晁盖不死,也必然要接受朝廷招安的答案吗?

梁山泊的三次劝降

贯华堂本《水浒传》在第五十四回、五十五回书中,写了高俅为替堂兄弟高廉报仇,大兴三路兵讨伐梁山。领兵的主将是双鞭呼延灼,副将是百胜将韩韜、天目将彭玘。宋江毫无惧怯,依旧如前两仗一样,替代晁盖带兵迎敌。这回,宋江是当着晁盖的面,亲自调兵遣将,排兵布阵,以五队人马展开车轮战。呼延灼难以招架,一阵下来,扈三娘以红锦套索活捉了彭玘。

书中写道,彭玘被押到宋江大营,宋江亲自劝降,这是梁山第一次劝降朝廷将官。宋江为彭玘松绑,说道“某等众人,无处容身,暂占水泊,权时避难。”因为只是避难,所以不应当与朝廷官军交锋,“本合延颈就缚”。但是,宋江又说,不打就难以活命。

彭玘答应投后,宋江便将彭玘送到晁盖身边,自己则继续与官军作战。

从宋江的劝降词中,可以读到有希望朝廷招安的意思。但更多的只是说辞而已,宋江从来就没打算“延颈就缚”,反倒是不断挑起战事,攻打朝廷州府,斩杀朝廷命官。甚至,在呼延灼的故事中,还打破青州,杀了宋徽宗的舅子慕容彦达。因而,此时的宋江虽然心中有招安愿望,也仅是心中谋划,并没有明确的提出来。

稍后的战斗中,梁山好汉擒获了轰天雷凌振,宋江第二次劝降朝廷军官。宋江依然给凌振松绑,执其手一起上山。一路之上,宋江以彭玘说事,劝说凌振投降。此时,宋江也只字未提“招安”。凌振则一路保持沉默,不理会宋江的劝降。

凌振到了大寨,彭玘见了,立即上来劝说:晁,宋二头领替天行道,招纳豪杰,专等招安,与国家出力。既然我等在此,只得从命。

彭玘这话是代表谁说的?很明显,是代表晁盖说的,宋江可没对彭玘说过“替天行道,专等招安”的话。施耐庵明确交代,宋江是把彭玘送到了晁天王身边,便是暗示宋江需要晁盖最后的决定,是否以这样的方式招降朝廷将官。宋江都不敢轻易说出“招安”,假如晁盖没有说出这几个字,彭玘敢说吗?宋江每次打仗都是亲自带兵,以“哥哥是山寨之主,未可轻动”为由,让晁盖坐镇山寨,这倒成了一大罪状,说是宋江架空晁盖。

其实,作为一寨之主,晁盖是不可以轻动的,宋江带兵四处出击,是十分合理的职责分工。而且,在劝降朝廷将官这件事情上,宋江不敢擅自做主,在晁盖还没有开出以“招安”为条件劝降将官前,宋江连凌振都说服不了。

晁盖教彭玘下说辞,一举成功,因为是自己的“招安”意图得到了认可,晁天王非常兴奋,下令道:“且教做筵席庆贺。”

翻过这回书,又到了劝降金枪手徐宁的情节。当时,很多梁山好汉都在场。首先是宋江执杯赔罪,这次,宋江大胆的说了这样一番话:“见今宋江暂居水泊,专待朝廷招安,尽忠竭力报国,非敢贪财好杀,行不仁不义之事。万望观察怜此真情,一同替天行道。”

按照晁盖的意思,宋江以招安说事,劝降徐宁,效果的确很好。当时,林冲也来敬酒,对徐宁说:“小弟亦到此间,兄长休要推却。”书中还交代,晁盖、吴用、公孙胜也上前陪话,山寨里摆宴席庆贺。

这三次劝降,施耐庵花了不少笔墨,前后过程交代得十分清楚。施耐庵的意思是说,梁山对外正式宣布“替天行道,专等朝廷招安”的人正是托塔天王晁盖。宋江劝降彭玘、凌振没说“招安”,晁盖通过彭玘之口说了出来,因而,宋江劝说徐宁时,才按照晁盖的意思,一举劝降成功。

招安是晁盖的初衷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晁盖是最积极的招安主张者和推行者,宋江虽然心中有这样的计划,但没有晁盖的表态,宋江是不敢自作主张,对朝廷将官表达招安愿望的。那么,晁盖为何要主张招安呢?原因大概有两个方面。

首先,晁盖并不愿意上梁山,更不愿意造反。回看“智取生辰纲”的故事,明显可以看出,晁保正夺取这笔财富,是不满蔡京搜刮,是取“不义之财”。夺取不义之财,仅是反贪官而已,绝对上升不到反皇帝、上山落草造反的层面。

晁盖之所以敢于做这件大案,施耐庵用了两件事做铺垫,说明晁盖只是为了夺取不义之财,而绝无上梁山造反的企图。第一件事,上一年的生辰纲被劫,一直没有破案。晁盖也以为可以瞒天过海,为弟兄们谋一套富贵而不改变现状。得到生辰纲之后,晁盖立即分掉,三阮得了钱,自回石碣村。白胜则继续在安乐村做赌徒,晁盖自己便与吴用、公孙胜、刘唐在东溪村快活。

晁盖并没有通过生辰纲案子上梁山的打算,所以,七星聚义时,晁盖主张悄悄的潜到白胜家,然后神不知鬼不觉的上黄泥冈。假若是这样,恐怕破案的难度就大很多,晁盖有可能继续做他的保正,在葡萄架下喝酒逍遥。

另外一件事,就是七星聚义梦境的暗示,吴用说,这是“应天垂象”。既然老天都保佑,这事还有什么风险呢?

但是,晁盖没有料到,吴用早就打算上梁山了。吴用趁说三阮撞筹的机会,到石碣村全面考察了梁山的情况,先将阮氏兄弟拉进了上梁山的计划中。因而,吴用否决了晁盖的计划,不去白胜家潜伏,而是到人多眼杂的安乐村酒店,让晁盖先暴露了。

原本就不打算上梁山的晁盖,被逼无奈落草做了山寨之主。但是,他却不愿意杀人,所有的人都不愿意杀。

晁盖做了寨主,立即迎来了黄安的征讨。这次,是吴用“架空”晁盖,带兵亲临前线,晁天王却坐镇山寨。活捉黄安后,晁盖不敢杀,也不敢放,生生的把这个朝廷团练给关死了。晁盖更没有劝说黄安入伙,因为,此时的晁盖果真是“暂借水泊歇马”,没做长期打算。但是,何去何从呢?晁盖心中没底。

过了一段时间,山下朱贵传来消息,说是有一大队客商从梁山经过。晁盖大喜,说是山寨“正没金帛使用”。晁盖上梁山并没有多长时间,却把生辰纲和自己带来的金帛都花得差不多了。钱用完了,可以去找,反正做了草寇,打家劫舍便是营生。这件事,还是说明晁盖劫取生辰纲并非为了造反,而是夺取不义之财,为弟兄们谋富贵。即便是到了梁山,也没做长期打算,先把生辰纲分了,又不去干强盗生意,所以,便没金帛使用了。

晁盖缺钱花,所以,还是要抢劫的。于是,便派人下山劫掠客商。这次抢劫,虽然不是针对朝廷贪官,但也像黄泥冈那样,只取钱财不害人性命。所以,晁盖对下山作案的弟兄们说:“只可善取金帛财物,切不可伤害客商性命。”刘唐、三阮等抢得财帛上山后,晁盖并不十分高兴,他悄悄的叫过一个喽啰问杀没杀人,喽啰回禀说没有伤害一人。此时,晁盖大喜,说道:“我等初到山寨,不可伤害于人。”

从这些细节中,完全可以下结论,晁盖夺取生辰纲并不代表他要造反,顶多是反贪官而已,上山造反是与朝廷作对,甚至是与皇帝作对。晁盖不愿意上梁山,做了寨主不愿意伤害于人,也就是说,谁都不能伤害,包括朝廷官员等等。晁盖的造反意志还没有吴用坚决、坚定。因而,不可不顾文本的拔高晁盖,更不可得出晁盖反对招安,必定要反对宋江的推断。

晁盖宋江是铁血兄弟

晁盖不愿意造反,但他心中并无主张,也看不到前途,只能做个“好强盗”,像王伦那样别去招惹官府。虽然晁盖不是王伦可以相比的,但两人在梁山上的主张和搞法却是大同小异。吴用是坚定的要上梁山的好汉,眼见晁天王这么干下去,总有一天会遭遇“团灭”。于是,再度出“馊主意”,把晁盖调离梁山,到江州劫法场。梁山好汉大闹江州,等于是向官府宣战,晁盖不想杀人,也办不到了。

那么,晁盖为何如此轻易的受吴用调遣,敢下江州劫法场呢?起因大概与吴用有关,吴用是晁盖的发小,自幼在一起,凡事都“商量计较”,吴用的话,晁盖还是非常愿意听的。但是,促使晁盖舍弃初衷,下江洲劫法场的最大动因,却是晁盖与宋江的关系。这两人可谓真正的“刎颈之交”。

《水浒传》中,写晁盖与宋江的关系,一是很特别。郓城县衙离东溪村不远,宋江又是远近闻名的及时雨。然而,吴用却不认识他,更不知道晁盖还有这样一位以性命相救的铁杆兄弟。二是很特殊,两人本来就是一体两面,分别代表了《水浒传》佛道两派。

给晁盖传递生辰纲消息的,是赤发鬼刘唐。原本,刘唐完全能够直接来找晁盖,但施耐庵却让赤发鬼“醉卧”在灵官殿。书中细节表明,刘唐当时并没有醉酒,还知道睡觉前脱下衣服,做个枕头,安然而卧。即便是喝了点酒,却还没有醉到不能去见人的程度。

施耐庵写这一笔,说的是生辰纲大案是佛道联手做下的。晁盖是托塔天王,也就是佛教四大护法天王之一的北方多闻天王(毗沙门天王)。灵官殿中的“灵官”,却是道教大护法。施耐庵行文奇妙,借此宣扬自己“佛道合一”的宗教倾向。

宋江也是一样,他的家中有一个佛堂,供奉着三世佛。杀阎婆惜后,宋江便躲到了三世佛供床下的地窨子里。宋江是道家紫府的天魁星,却是寻求着佛家的保护。

宋江与晁盖分别代表着“佛道”,这是一种隐喻。既然是隐喻,就不能写得太直白,文本中所反映的就是极少有人知道这个隐秘。所以,吴用不知晁盖与宋江的关系,宋江家的地窨子,也只有朱仝知道。

既然晁盖、宋江是这样的关系,在施耐庵“佛道合一”的主题下,就应当是一体两面,两人是高度一致的。体现在具体人物上,就是晁盖、宋江是能够换命的铁血兄弟。

列位看官若有兴趣,不妨找来金圣叹批注的贯华堂本《水浒传》,读一读宋江给晁盖报信,晁盖大名府显圣救宋江这两回书。在这两回书中,宋江报信、晁盖显圣时说的话,几乎就是出自一人之口。

施耐庵这样写晁盖、宋江的关系,是要表达“佛道合一”的宗教思想。这一点,绝对是反皇帝的。宋徽宗是坚定的“崇道抑佛”的推行者,宣和元年正月,此皇帝便下“革佛诏”,抑制,甚至毁灭佛教。施耐庵有针对性的设计晁宋关系,所隐含的主题就是反宋徽宗。

既然如此,那么,晁宋二位头领为何都积极的主张招安呢?这个话题说来很长,不是这篇回答所能讲得清楚的,也不在本回答的范围之中。只说一点,就是《水浒传》的蓝本故事,以及历史真实,梁山好汉确实是招安了。施耐庵不能违背历史写神剧,便在前七十回书铺陈这样的结局,然后,将写到晁盖死后,宋江等人战败而接受招安。招安之后,去边境杀敌“保境安民”。在宋徽宗镇江复辟时,梁山好汉大概会再次造了宋徽宗的反。这段故事,前七十回有伏笔,绿野老道也曾多次解读这些伏笔,尤其是宋江江州题反诗,将是梁山好汉终极归宿的大伏笔。

晁盖积极主张、支持招安,从来就没有制造“晁宋矛盾”,引发“晁宋之争”。宋江做了寨主,继续按照晁天王的遗愿,带领梁山好汉完成了“替天行道,保境安民”大计。至于梁山好汉是如何被招安的,招安之后,又是如何“替天行道”的,那是题外的话。不过,归结一点,施耐庵笔下的梁山好汉最终都将以英雄式的故事结局。因而,说晁盖主张招安、支持招安,并没有损害晁天王的形象。

晁盖如果不死,他会和宋江一样,选择带领大家一起接受朝廷招安吗?

考虑众英雄的出路,会的;但他自己不会去的。

晁盖如果不死,他会和宋江一样,选择带领大家一起接受朝廷招安吗?

不会。路线不同。

晁盖这个人义气,他和宋江不一样,宋江喜欢招安,喜欢当官。宋江希望用兄弟的鲜血染红自己的顶戴花翎。要知道宋江是小吏,他不可能当官,只能用先造反再去找安,才能完成历史使命。

晁盖是草莽英雄,他痛恨朝廷,痛恨贪官污吏。

晁盖有些像历史上的起义领袖,只是心眼太实诚,可惜缺乏宋江阴毒的个性,因此后来被宋江架空。

晁盖如果不死,他会和宋江一样,选择带领大家一起接受朝廷招安吗?

晁盖如果不死,是决不会像宋江那样带领水泊梁山的众人接受朝廷的招安。

晁盖本就是庄主富户但却生得一副侠肝义胆,同众位出生入死的兄弟们大碗喝酒,大口吃肉共享富贵快活日子的想法是他的主导思想。智取生辰岗被官府发现逼上梁山后也是为了能和众位弟兄们有个于乱世中安身立命之所。此时的他也深知官府是不会轻易放过他的,倘若被招安其下场也定然是万劫不复,所以晁盖从逼上梁山之日就已经坚定了不会接受招安的决心。宋江入伙梁山后打出了“替天行道”的旗子,却总是或明或暗的提出等待接受官府招安的言论,晁盖也一律是置之不理。攻打曾头市失利,晁盖被毒箭所伤在最后时刻,他仍然不愿让主张招安之策的宋江坐上头把交椅,才不得不说抓住射杀他的人为山寨之主的遗言。这些都充分说明了晁盖是不会接受招安的。

晁盖如果不死,他会和宋江一样,选择带领大家一起接受朝廷招安吗?

这个问题的答案很明确,晁盖绝不会招安,倘若他不死会带着梁山弟兄与朝廷血战到底,虽然最终的结局也是毁灭,但梁山人马将成为真正的义军从而流芳百世。

晁盖原本不需要上梁山,他本人与朝廷官府并没有深仇大恨,不像林冲、武松等人那样是被逼上梁山。在他的家乡东溪村晁盖还担任着保正也就是村长的职务,他本人有钱有权有名望,交游甚广而且与当地的官府中人保持着良好的关系。像晁盖这种当地的富豪原本是没必要跟官府作对的。但是最没有理由、最不应该造反的晁盖恰恰反了,而且反的很彻底。以联合刘唐、吴用、公孙胜、阮氏弟兄劫取梁中书送给蔡京的十万生辰纲为起点,晁盖将自己完全站在了朝廷的对立面。人们禁不住要问晁盖为什么要造反呢?以他的财富根本不需要冒如此大的风险去劫持这十万贯财宝。

答案说出来会让大家对晁盖肃然起敬,晁盖之所以造反并不是因为自己与朝廷有什么恩怨,而是晁盖无法容忍朝廷的腐败,无法容忍因为朝廷对普通老百姓的压榨和横征暴敛而民不聊生。

晁盖并不是为了他自己而是在为老百姓代言,是在为弱者伸张正义,这显示了晁盖胸怀天下,心系苍生的领袖风范。当生辰纲一事败露后,晁盖一不做二不休直接将奴仆遣散,一把大火将自己的家烧了个干干净净,彻底绝了自己的后路,义无反顾的踏上了流亡之路,后落草梁山自立为王,开启了梁山好汉反抗朝廷腐朽政权的大幕。在晁盖主政梁山的时期,梁山的思路很清晰,那就是与朝廷反抗到底。但是自从宋江入伙梁山之后梁山气氛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宋江是带着招安思维入伙梁山的,时间日久他与晁盖之间的不同理念发生了碰撞,两个人开始变得貌合神离,关系也渐行渐远。

宋江在梁山积极采取了攻心战术,大肆笼络人心,直接后果是潜移默化中将晁盖架空。当晁盖意识到宋江的危险性时已经为时已晚,这时候的梁山主导权已经落入到宋江之手。当晁盖兵败曾头市,自己被冷箭突袭身受重伤生命走到最后时刻之际,晁盖清醒的意识到暗箭射杀自己的人其实并不是所谓的史文恭,而是自己的好兄弟宋江指使人所干!

晁盖临死之际立下遗言,谁捉到射杀自己的凶手谁就是梁山之主。晁盖没有按常规将寨主之位传给宋江,说明了晁盖此时已经看透了宋江,他不想让梁山跟着宋江走上招安之路,他希望梁山能被一位主战派将领领导,也许他的内心是渴望林冲来任寨主的吧?林冲作为受朝廷压迫的将领与晁盖的思路一致,他有能力有威望是可以服众的。但是晁盖的良苦用心并没有实现,最终捉到史文恭的是卢俊义,而寨主却依然是宋江宋公明。

晁盖在九泉之下恐难瞑目!

晁盖如果不死,他会和宋江一样,选择带领大家一起接受朝廷招安吗?

如果晁盖不死,他肯定不会像宋江一样接受招安,晁盖为人高傲,不甘屈居人下,如果他不死,一定会自立为王!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